金石十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古籍
唯一号: 280020020230000448
颗粒名称: 金石十八
分类号: K81
页数: 56
页码: 一—二十八
摘要: 《续修狭西通志稿卷一百五十二》中的金石十八主要讲述了陕西省唐朝的墓志铭和碑文。
关键词: 地方志 通志稿 陕西省

内容


  馮宿碑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開成二年
  碑連額高一丈八寸廣四尺三寸四十一行行八十三字王起
  撰文柳公權正書在西安府碑林
  觀韓昌黎與馮宿論文書時値唐文之衰馮公獨能力進乎古
  爲昌黎所推許生無愧秩宗之官死而柳公權爲之書碑今又
  列於泮宮馮公亦足以不朽矣第碑移竟失墓所惜哉
  來齋金石
  刻考畧
  唐制諸王拜節度大使者皆留京師以副大使知節度事者實
  正節度也碑稱充劍南東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而新舊史
  但稱節度使者蓋以此舊史本傳云韓愈論佛骨時宰疑宿艸
  疏出爲歙州刺史新史疑其未必然而删之然碑云公爲比部
  郞中爲持權者所忌㑹韓文公愈上疏切諫佛骨忌公者誣公
  實爲之出剌歙州則固有此事矣昌黎之文自後世論之固非
  宿所能及在當時則猶夫人爾况于忌者之口亦何所不至
  哉史稱婺州東陽人而碑云冀州長樂人蓋舉其族望然唐時
  冀州固無長樂縣劉知幾所譏諒哉
  錢氏潜研堂金石文跋尾
  苻璘碑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開成三年
  碑高一丈廣四尺五寸三十一行行六十二字李宗閔撰文柳
  公權正書幷篆額邵建和鐫字在富平縣署
  右唐苻璘碑按唐書列傳璘姓符而碑作苻以姓氏書考之瑯
  邪符氏出于魯頃公之孫公雅爲秦符節令因以爲氏而武都
  苻氏于有扈之後爲啟所滅犇西戎代爲氏曾本姓蒲至苻
  堅以背有文改焉今此碑以璘爲苻氏又云其先瑯琊人皆不
  可知然按璘與第瑤皆封邑於瑯琊豈書碑者誤以苻爲符其
  家出于武吏不知是正乎
  趙氏金石錄
  碑云公諱璘字元亮沂州臨沂人傳云瑯琊人蓋傳舉其郡而
  碑舉其州與縣也碑云璘在田悅軍中幷州帥馬燧以犀帶遺
  公爲約而傳畧之傳云璘與父合奇嚙臂別而碑不載豈作史
  者欲形其父子之忠義而粉飾之耶葉氏金石補錄
  按此碑無建立年月王氏金石萃編謂爲開成三年以誠懸開
  成三年方轉工部侍郞與此碑結銜同也
  李繼妻崔氏墓誌銘
  佚文見毛氏關中金石文字存逸攷
  開成三年
  石佚未詳尺寸李紳撰文正書
  此誌與李繼誌均未詳所在矣兩誌皆李紳撰文簡雅潔峭故
  錄之商庸事未詳
  毛氏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致
  玄奘塔銘
  存開成
  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四年
  石高三尺四寸五分廣六尺八寸四分七十六行行四十二字
  劉軻撰文沙門建初行書在西安興敎寺
  立奘久居西域廣釋佛言唐太宗極尊崇之據史卒於顯慶六
  年即龍朔元年銘則云卒於麟德元年之二月史云年五十六
  銘云年六十九先葬滻東後移徙樊川北原即少陵原文宗開
  成四年劉軻纂文僧建初書行艸秀勁有法而文亦粗能言師
  事俱可存也
  趙氏石墨鐫華
  立奘法師始出塞涼州都督李大亮留之不聽去且奏聞邊臣
  之風紀凜然高祖勅放行崎嶇西域十七載得番經六百五十
  七部而還詔譯於慈恩寺再譯於洛中自佛法入中國至是始
  大行於世也按唐書法師從天竺東歸婆羅門國王尸羅逸多
  遣使隨入朝貞觀二十年命長史王元策往慰之蔣師仁爲副
  未至尸羅逸多死其臣阿羅那順自立發兵拒元策元策時從
  騎纔數十戰不勝皆沒時吐番以尚主親中國元策挺身奔吐
  番西郵檄召隣國兵吐番泥阿婆羅皆將騎士以來二十一年
  月元策部分之攻和羅城三日破之婆羅那順委國走合散
  兵復陣師仁破擒之獲其妃王子萬二千人雜畜三萬降城五
  百八十獻俘告廟法師且親見之矣天竺居葱嶺南去長安萬
  里自古未有使至其國者法師以取經爲其王敬信其臣阿羅
  那順悖逆遂以召戎至於君臣係累萬里爲俘中國之威靈於
  佛法何有哉今阿羅那順刻石肖像於唐太宗昭陵列諸番君
  長十四人之末侍立北闕背刻曰婆羅門帝那伏帝國王阿羅
  那順云
  來齋金石刻考略
  塔銘稱曾祖爲曾父潘昂霄金石例所未聞也碑載永徽三年
  春三月造甎塔七級事其下即云冬十月中宮方姙請法師加
  祐旣誕神光滿院則中宗孝和皇帝也請號爲佛光王受三歸
  服袈裟度七人請法師爲王剃髮按中宗以顯慶元年十一月
  生若永徽三年則其時武氏未爲后不得云中宮矣碑蓋失書
  其生之年爾
  錢氏潛研堂金石文跋尾
  基公塔銘
  存文見王氏金石紥編
  開成四年
  石高二尺二寸五分橫廣三尺四寸五分共四十一行行二十
  三字李宏慶撰文沙門建初行書沙門合檢建在興寺敎
  基公者尉遲敬德之從子也度爲僧譯經於慈恩寺卒於永淳
  中大和間始建塔李宏慶銘之書者亦建初
  趙氏石墨鐫華
  基公尉遲氏蓋鄂公之從子立奘請之而後披剔者鄂公晚年
  學延年效方士之所爲宜其陷是子于緇流也碑首按吏部李
  侍郞乂碣文乂唐書有傳爲吏部時請謁不行時人曰李
  無蹊徑風斯尚矣銘題基缺畫下凡見又不缺或以行書可
  權爲之耶
  武氏授堂金石跋
  衛夫人輔氏墓誌銘
  存文見陶齋藏石記
  開成四年
  石高一尺三寸八分廣一尺四寸一十四行行二十四字後缺
  一角王頊撰文銘後另有小字銘詞二行均正書
  誌略云夫人姓輔氏字德一其先茂陵人也曾祖巖申州鍾山
  縣令祖太初朗州長史父元述楊州右司馬母吳興郡君夫人
  沈氏皆先夫人而歿夫人即司馬長女也天資令淑神燦精明
  輔佐君子星霜未周以開成四年八月十五終於親仁里之
  私第年二十有二有子一人茹毒之秋纔逾滿月以其年八月
  廿七日窆于萬年縣寗安鄉畢原權葬先塋之左禮也夫人猶
  有衆子三人寄于淮楚長曰孟老次曰小口曰十郎並齠齔
  之年也銘後又續小字一行曰河東子泣而銘曰判合去歲乖
  離此年子居襁褓將何恃焉缺天后土當聞是言按此誌
  題銜云唐左春坊太子典膳郞河東衛君夫人扶風輔氏墓誌
  銘則後續之銘題曰河東子自屬其夫之銘可爲金石增一例
  元政尊勝陀羅尼經幢
  佚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開成五年
  幢已三叚合之高五尺九寸八面每面廣五寸各六行行六十
  九字正書
  陳士揀墓誌銘
  佚開成五年
  石佚未詳尺寸班潯撰文正書左行
  誌畧云君諱士揀字適之其先潁川郡人也祖新父運晦迹不
  仕君藝攻騎射學覽詩書誓志從戎將身許國爰起隊將遷授
  押衙及天威併於神策以右廂隸屬西軍仍加正將乃元和九
  年矣後屬中外多事侍衛勤勞自振威校尉累至金紫遷試到
  詹事官改監察殿中侍御史轉勳上柱國進爵潁川公食邑二
  千戶未婚有子三人曰宗敬宗直宗楚及娶扶風班氏女生子
  曰宗峻宗師夫人先君而逝享年廿二終于修德里第卽元和
  十一年四月廿六日以其年六月廿六日窆於長安縣承平鄉
  大嚴村陳氏之先塋禮也公以開成四年八月廿一日終於修
  德里第年五十四以來年正月十九日嗣子宗峻等護靈轝合
  祔先夫人之塋遵周制也此誌舊出長安今未詳所在矣
  毛氏
  關中金石文
  字存逸攷
  重修大像寺記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㑹昌元年
  碑高六尺六寸七分廣三尺六寸三十一行行六十字沙門義
  叶行書秦鍔刻字在隴州
  按大像寺今陜西通志隴州寺觀己不載蓋頹廢久矣碑云乙
  卯歲是大和九年戊午歲是開成三年碑載穎川郡陳公爲左
  神策將軍而不詳其名碑前刻寺記後刻㽵地果園頃畝四至
  而記乃云頃畝年代並錄于寺記碑陰者何也所記園地數惟
  幾頃幾十幾畝至半而止不似後世有釐毫絲忽細數也地有
  荒熟則並載之地之段落曰坑曰堎地之四南阡北陌坑
  字見廣韻坑陌也字書無堎字疑俗書或與棱陵通用阡陌
  二字舊說不同說文云南北爲阡史記秦本紀開阡陌注引風
  俗通曰南北曰阡東西曰河東以東西爲阡南北爲陌朱子
  曰陌之爲言百也遂洫從而涇涂亦從則遂間百畝洫間百夫
  而涇涂爲陌阡之爲言千也溝澮衡而畛道亦衡則溝間千畝
  澮間千夫而畛道爲阡阡陌之名由此而得字典曰按陸機答
  張士然詩迴渠繞曲陌通波扶直阡此以南北爲阡柳宗元田
  家詩蓐食徇所務驅車向東阡此以東西爲阡也據此碑則云
  南阡北陌以阡陌分屬南北而東西不與焉要之阡陌亦無定
  義皆田間涂畛之名而已碑書四至之例近他人者著他人姓
  名近本寺地則曰自至亦剏見也内有云東鍾進通西晋三娘
  晉姓見廣韻唐叔虞之後以晉爲氏魏有晉鄙然絕無一人登
  史傳者此晉三娘獨得刻于碑碣以傳何其幸也寺中僧職有
  典座又有直歲始見于此
  王氏金石萃編
  立秘塔碑
  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㑹昌元年
  碑高一丈五寸廣五尺一寸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裴休撰文
  柳公權正書邵建和幷弟建初鐫在西安碑林
  按此碑世多榻本下截每行磨滅二字雖舊搨者多同其餘則
  皆完好也碑題左街僧錄新唐書百官志貞元四年置左右街
  大功德使總僧尼之籍法師蓋充此職也撰者裴休舊唐書傳
  稱其善爲文長于書翰自成筆法家世奉佛休尤深于釋典太
  原鳳翔近名山多僧寺視事之隙遊踐山林與義學僧講求佛
  理云云其歷官則舊傳但云㑹昌中自尚書郞歷典數郡新傳
  但云歷諸府辟署入爲監察御史更内外任此碑結銜云江南
  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皆兩傳所
  略也潛研䟦云方鎭表建中元年升山南西道觀察使爲節度
  使祠後無降爲團練使事疑史有脫漏蓋以休結銜爲山南西
  道也此碑搨本南字上一字大半己泐然左旁下存點右旁下
  存短畫諦視之確是江字之下半非山字宋米芾書史云江南
  盧山多裴休題寺塔諸額皆眞率可愛可爲江南西道之確
  據矣書篆者柳公權結銜云充集賢殿學士兼判院事新書傳
  作知院事百官志集賢殿書院開元十三年置初制宰相知院
  事常侍副知院事又置判院一人元和四年始以學士年高者
  判院事是知院與判院品秩不同立碑之時公權年己逾七十
  宜乎判院而傳作知院疑傳訛也傳又稱公權嘗書京兆西明
  寺金剛經有鍾王歐虞褚薛諸家法當時大臣家碑誌非其書
  人以子孫爲不孝然則大達之門弟子亦以得公權書爲孝耶
  碑但稱大達天水趙氏世爲秦人不詳其諱閤門使劉公亦
  不著其名皆文之略也書大頤方口頤作頤別體字
  王氏金
  石萃編
  尊勝陀羅尼經幢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㑹昌元年
  幢上下皆缺八面每面廣六寸各六行每行字數無考敬思正
  書在長安縣杜城
  寰宇訪碑錄云在長安今未詳所在矣
  毛氏關中金石文字存
  逸致
  龍首鄉尊勝陀羅尼經幢
  佚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㑹昌三年
  幢上下皆殘缺現存兩叚計共高五尺六寸八面每面寬六寸
  或六行七行不等字數無考
  寰宇訪碑錄云在長安今未在所在矣
  毛氏關中金石文字存
  逸致
  趙夫人河内張氏墓誌銘
  存文見陶齋藏石記
  㑹昌三年
  石高一尺一寸五分廣一尺一寸二分十六行字數不一沈櫓
  撰文銘後列三行安子書宜郞篆額閏郞刻字
  誌畧云夫人河內郡雲陽人也旣箕之年歸于天水趙公春秋
  五口口口㑹三年歲次癸亥正月廿四曰終于長安延壽坊
  之私第四男成長二子聘室兩女有家其年五月廿六曰邕于
  京兆府長安縣小嚴村之原禮也云云按此誌磨泐巳甚故
  其子壻之名不能盡晰概不錄且屢稱夫人爲大人後安子宜
  郞閏郞皆不書姓當係夫人親屬惟稱謂未明白耳
  王文幹墓誌銘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
  㑹昌四年
  石方二尺五寸三十八行行三十字至三十二字不等趙造撰
  文蕭睦正書在西安府
  按誌叙自曾祖祖父及文幹之身蓋四世爲內官矣王父上又
  加祖字剏見于此唐書百官志閑廐使押五坊以供時狩一曰
  鵰坊二曰鶻坊三曰鷂坊四曰鷹坊五曰狗坊而無鷄坊誌云
  遷鷄坊使翦拂珍禽在鬭自我是鬭鷄之職也云未幾息車
  改栽接使唐六典尚寢局掌燕寢進御之次叙總司設司輿司
  苑司燈四司之官屬司苑掌園苑種植疏果之事是栽接使卽
  司苑所掌皆可廣唐書六典所未備也又云開成五年詔遣充
  新羅使迴榜累程潮退反風恐懼在舟疾從此起云云舊唐書
  新羅傳開成四年又遣使朝貢以下無文新書傳載開成五年
  鴻臚寺籍質子及學生歲滿者一百五人皆還之不云遣使據
  誌所云恐是命文幹護送還國而史畧之也誌云有子三人而
  下文只義仙義立其一殆卽適史氏之女也
  王氏金石萃編
  韋敏夫人李氏墓誌銘
  存文見毛氏關中金石文字存逸攷
  㑹昌五年
  石方二尺一寸二十一行行二十一字于清撰文正書石破裂
  不全四圍有花紋
  此石本出興平今爲三原北城李氏家藏撰文之于瀆見新唐
  書宰相世系表瀆字子漪泗州判官藝文于潰詩一卷潰於
  唐時亦有文名者此誌古雅可誦有韓柳風格文中尚缺一字
  又誌中不能嘉也之嘉當作加亦不辨其罪出也罪字當作非
  皆上石之語未能更定又假假然三字未詳所本
  毛氏關中
  金石文字
  存逸
  攷按此誌文甚雅潔而正書草率刻工亦劣食糠羮藿句食之下
  註曰祀
  柳氏長殤女墓誌銘
  存文見陶齊藏石記
  㑹昌五年
  石高一尺六分廣一尺二分十六行行十七字兄仲郢撰文正
  書
  誌略云妹名老師曾昌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天于昇平里第享
  年一十有六粤以六月二口一日葬于杜城村兄仲郢執筆誌
  其石云此誌本出長安後歸岐山宋氏今未詳所在矣有重
  模本毛氏關中金石文字存逸攷
  按古有三殤女年十六則爲長殤見小戴禮喪服傳仲郢新舊
  唐書俱有傳附其父公綽後仲郢署銜云權知京兆尹資治通
  鑑唐武宗紀㑹昌五年李德裕以柳仲郢爲京兆尹女即殤於
  斯歲仲郢甫爲京兆準以試守之例故曰權知京兆尹也文中
  我家及世祿上皆空三格不知其故度亦自尊其家之意
  陶齋
  藏石
  按此石光緒二十八年亦由宋氏歸於陶齋誌中杜城陶齋以
  爲即杜陵所謂城南韋杜者也大誤杜陵即杜曲原在城南四
  十里杜城今仍名杜城村在城東南二十里
  魏夫人趙氏墓誌銘
  存文見陸氏金石續編
  㑹昌五年
  石方一尺八寸二十八行行二十二字至二十八字不等王儔
  撰文正書在咸寧縣
  魏邈墓其子匡質已誌之矣此爲其妻趙氏祔葬而作題魏君
  夫人墓誌而前幅叙邈官履甚詳則仍爲合葬誌也匡贊誌云
  授懷果二州參軍皆未上而此云凡四郡皆直道佐理所載
  已失其實又匡贊誌載子三人長即匡贊次曰文質季曰齊貢
  而此誌則稱長曰齊貢次曰匡贊幼曰文質兄弟之序顛倒至
  此作者偶誤其家人亦不更正何也匡贊誌云女三人而此誌
  則有曰女四人長適皇甫氏又爲匡贊所遺一家之事二石互
  異考據家欲據衆手共成之史辨論千古得失不亦難哉誌所
  稱文貞公乃唐初相國徵也誌中振作振儒作儒粹作粹冥作
  冥剛作剛號避虎字諱作號也民字以避太宗諱缺筆
  黄氏古
  誌石華
  堵穎墓記
  佚文錄後
  大中元年
  石方一尺二寸十行行十字十一字不等正書
  維大中元年歲次丁卯閏三月景寅八日口口故内侍省令史堵
  穎年卅五其月四日一更時卒于上京頒政坊譯鈍曲東本貫常
  州晉陵縣五湖鄉臨湖里權殯于長安縣龍首鄉口嚴村買地壹
  段地主王公政其小嚴村即開門外臨皇驛西南孝弟集賢供
  奉中顗記
  按堵氏爲鄭大夫堵叔師之後楚堵敖之後亦曰堵氏新唐書
  百官內侍省有令史八人亦末職也石甚磨泐字跡草率頗
  似鄉村造像今未知移徙何處矣
  于惟則陀羅尼經幢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大中二年
  幢高六尺六寸八面每面廣八寸各七行行六十六字王鉉撰
  文尚
  口正書今在西安府碑林
  李朝成尊勝陀羅尼經幢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大中二年
  幢高六尺九寸八面每
  廣六寸前六面各六行後二面各五
  行字數五十餘至八十餘不等行書在西安府碑林
  按幢於長安縣義楊鄉義楊當是義陽長安志云在縣西南
  一里李朝成結銜云劍南西川監軍使唐書兵志上元中以北
  衙軍使衛伯玉爲神策軍節度使鎭陜州中使魚朝恩爲觀軍
  容使監其軍此監軍之名自始然幢于大中二年距元
  之設監軍又隔九十年豈其官不廢耶且劍南西川之置監軍
  使始于何年史亦無考李文端結銜含光副使未詳朝義大夫
  當即朝議内府局與其子公釋之官掖廷局同屬内侍省又宮
  敎博士掌敎習宮人書扇衆藝之官皆内官此幢後題李文端
  有夫人馬氏又有三子蓋是當時之内官皆娶妻而有嗣子也
  王氏金石
  萃編
  周公祠靈泉記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大中二年
  碑連額高九尺二寸八分廣三尺二寸二十四行行五十五字
  額題潤德泉記四字崔珙狀奏宣宗批答並正書在岐由縣
  周公祠靈泉湧出大五小七凡十二處觀察崔珙奏狀勒石事
  在大中間石前刻奏狀中間宣宗批答后刻珙謝表文詞宛至
  有盛世風書亦遒健有法且其敘列大似漢人碑例而遜其古
  質耳如此等碑宋以後恐不能得也
  趙氏石墨鐫華
  鳳翔府岐山縣鳳栖鄉周公祠舊有泉水久竭大中間泉忽湧
  出崔觀察珙奏狀亦水旱恒事耳宣宗手詔褒嘉猶見下霽而
  史尚以無復仁恩察察爲明短之今世何可得也碑勒奏及手
  詔謝表筆氣蕭散有褚河南意後書年月及銜復似柳如出兩
  手郭氏金
  石史
  新唐書珙傳宣宗立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起爲鳳翔節度使
  正在大中初年珙具奏靈泉之曰何爲削其封郡食邑舊書所
  載與碑同
  葉氏金石錄補
  王府君夫人張氏合祔墓記
  存文錄後
  大中三年
  石方一尺三寸十七行行十八字正書存長安叚氏
  唐故文林郞守江州彭澤縣尉王府君夫人清河郡張氏合祔墓
  記君諱常散京兆三原人曾瓊祖馴高尚不仕皇考恒左羽林
  軍將軍君第六子也貞元乙酉歲勳蔭釋褐授尉彭澤直口口元
  和四年己口于京師歸葬三原享年四十二夫人清和郡張氏
  有子三人長智崇前武昌軍節度押衙兼監察御史次雲居入道
  内供奉講論大德開成四年己未僊化祔瘞立靜先生瑩次贇口
  京兆府孝德府右果毅夫人大中二年戊辰四月十二曰終布政
  里享年六十七時議歸祔卜筮不從明年己巳口四曰於長
  安縣大嚴村龍首原自三原起舉合祔茲塋蓋巳祔君口門威
  儀賜紫謚立靜先生季倫口內外宦官並載兄誌此其簡略慮
  陵移谷變代易時悛故紀佳城終古不冺也直北去玄靜先生
  塋約三百步
  按此誌曾祖瓊書曰曾瓊無乃太簡後並載兄誌不知所指
  翟府君夫人高氏墓誌銘
  存文見陶齋藏石記
  大中四年
  石高
  堂叔
  口口撰文正書
  四寸七分廣一尺四寸五分二十四行行二十四字
  誌畧云夫人諱婉字順美我先祖渤海脩人也曾祖利皇太中
  大夫太子僕贈揚州大都督祖昇皇開府儀同三司鳳翔隴右
  節度觀察處置使鳳翔尹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紀國公集賢待
  制父鐶皇儒林郞行鳳翔府參軍夫人則紀公次子都官之第
  二女也生秉敏慧幼聞詩禮迨有行於翟氏能輔佐以肥家大
  中三年十一月十一曰歿於京兆府鄠縣宜善鄉龐保村莊舍
  春秋五十有八嗣子曰虔次曰駢以四年冬十月五曰營窆于
  當鄉中龐村祔於先舅先姑塋之北阡孝之終也此石今藏
  渭南趙氏誌中夫人姓缺郡望則爲渤海脩人案渤海脩縣本
  爲高氏郡望而夫人之祖昇曾官鳳翔節度又有集賢待制之
  銜考通鑑唐代宗廣德元年十月吐蕃陷長安郭子儀收兵行
  至藍田遇鳳翔節度使高昇又永泰元年三月命文武臣十三
  人於集賢殿待制注中有檢校刑部尚書高昇此誌云夫人之
  祖名昇官鳳翔節度使又爲集賢待制與通鑑所書高昇官銜
  適相符合故定爲高氏云
  毛氏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
  按此石於光緒二十八年歸於陶齋
  柳知微妾陳氏墓記
  佚文兄毛氏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
  大中四年
  石佚不計尺寸柳知微撰文幷正書
  此石舊出長安後爲懷寧張木三購去携至山左今未詳所在
  矣書法似柳誠懸蓋習其家書者歐陽集古錄有孔岑父碑係
  柳知微所書知微在當時亦有書名也
  毛氏關中金石文字存
  逸攷
  劉繼墓誌銘
  存文見陶齋藏石記
  大中四年
  石方一尺三寸三分二十四行行二十八字女聟徐有章撰文
  正書
  誌略云公諱繼字嗣卿南陽人也大中四年五月日歿金
  容里私第享年七十有九其先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裔
  也曾王父問鄧州刺史王父元貞左龍武軍大將軍贈使持節
  都督天水郡太守考瑩鄧州內鄉縣令公風神高邁文武兼資
  解褐以太廟室長選授漢州金堂縣主簿長慶元年再選授雅
  州倉曹大中二年選授司錄參軍何期天奪其壽岱宗忽逝夫
  人張氏故朝散大夫漢州金堂縣令射元之女嗣子詢謀次
  子知溫長女以比年歸有章之室小女適見任趙州九隴縣主
  簿李師仲以其年孟冬之月廿有八日遷柩歸葬十二月廿九
  日卜葬于長安縣西龍首鄉未央里祁村白帝壇西隅三百步
  存歿禮也此誌文欠雅潔字亦撩草以叔作紂以萬作万均
  屬罕見
  王守琦墓誌銘
  佚文見陸氏金石續編
  大中四年
  石方一尺六寸二十二行行二十二字劉景述正書
  誌中兩用後字一云煥彩實暉於後嗣當作後一云怨嗟煢後
  則又當作獨銘詞中兩用鈕字一云書劔全功一云鈕鏡人仁
  字書鈕音曰鈍也與此文義不合當是劍字別寫天子曰崩諸
  侯曰薨位高者尚可通用此誌書卒曰崩則妄甚矣文内掖授
  播据握楊凡从才之字皆作才握恩不榭榭應从言此亦作才
  葬事將塋塋當作營吉晨用刻晨當作辰用字缺筆與僧思恒
  志同黄氏古誌石華
  元存劭經幢
  佚大中四年
  石佚未詳尺寸行書
  此幢爲咸甯晁氏家藏今歸渭南趙氏
  毛氏關中金石文字存
  逸攷
  按此幢已佚未審歸於何氏
  勅内㽵宅使牒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大中五年
  石橫廣四尺四寸五分高二尺二寸八分二十五行行十四字
  正書在碑林立秘塔碑陰
  按文云不忏同學忏音干說文長箋云忏有迁進之意故迂干
  此與說文訓極也之意別新唐書萬壽公主傳無忏時事正與
  此同後人作干字矣碑稱同從師出家者爲同學俗家爲俗
  弟子皆始見此碑至院内祖婆父其稱謂不可曉長安志滻水
  在萬年縣東北流四十里入渭碑稱滻川鄉陳村此鄉以滻
  水所經得名長安志不載此鄉則當在唐時四十五鄉之内
  畢制府長安志注歷引諸碑所載古鄉名村名而不及此亦可
  以廣未備也
  王氏金石萃編
  才人仇氏墓誌銘
  存文全錄
  大中五年
  石方二尺二寸二十三行行二十四字宣宗御製文朱圯行書
  唐遠篆蓋存長安叚氏
  故南安郡夫人贈才人仇氏墓誌銘
  井序
  御製周官天子立
  六宮始有三夫人之位漢因秦制內職叙夫人之班魏晋以還多
  遵故事所以昭顯婦順明章內治必用德授以爲敎先斯則關雎
  鵲巢之本國風王化之端也南安郡夫人贈才人姓仇氏爰自牧
  香之後率多聞人由本部疏封錫湯沐之邑初以才貌選充後宮
  吾擢居寵遇行止侍隨貞孝罕儔懿範殊古爾儀標九嬪行備四
  德含徽挺烈執柔處謙玉潔而朝霞共鮮蘭薰而月桂爭馥又
  婉嫕順意幽閑持心深誡繁華偏滋窈窕暨釣筐奉職瑜翟榮身
  不以渥恩自矜不以貴秩自滿雀釵成禮膺晋代之規模象簟稱
  奇鄙漢時之侈麗故能令則列於彤管善譽溢於椒塗蘊是芳猷
  著爲則躅彼衛宮知德遠察輪轅之音齊孟墮車不忘環佩之響
  方茲篾如也既蹈淑慎宜登遐延美蘩沚之前修歎鬱英之遽天
  期享壽之齡年固輔佐之多歲豈料穠華二紀膏肓忽侵未涉踰
  旬蓐禍斯至悲降年不永難駐蕙風嗟悼已深念不及矣嗚戲弱
  女尚騃一男纔生付託而誰弃之何速吾懷傷歎加以涕零感想
  慟之哀爾長往以大中五年五月十八日歿于宮中時年廿四嗚
  戲爾生于華宗被此顯秩存有懿德歿有殊榮可謂無恨於初終
  矣以其年八月四日葬于京兆府萬年縣崇道鄉只道里銘曰
  仇氏簪纓蟬聯在昔乃生蕙質來備宮職閱史何箴披圖比德嘉
  此韶茂隆於典則旄旗洛浦雲雨陽臺帝庭暫住仙路終迴秘殿
  長別新阡迥開百齡共盡萬古同哀壠樹行兮宿草生春風罷兮
  秋月明年來兮歲往留閏範於松銘翰林待詔中散大夫茂王
  傅上柱國吳縣開國男食邑三戶臣朱圯奉勅書翰林待詔
  朝議郞行宣州司士參軍上柱國賜緋魚袋臣唐遠奉勅篆蓋
  中書省刻字官臣琮奉勅鐫
  李從證墓誌銘
  佚大中五年
  石佚未詳尺寸尹霍鐸撰文林言正書
  誌畧云府君姓李名從證曾祖諱溫祖諱進超興元監軍烈考
  諱行邕有命子三人公即第三子也事武宗皇帝授宣義郞行
  內侍省内僕局丞員外置員上柱國大中四年十一月十
  六日終于廣化里私第有命子一人曰敬融大中五年正月廿
  三日葬于先塋碑堂之東地即京兆府萬年縣濟川鄉上傳堂
  置其墳焉此石本出咸甯今未詳所在矣
  毛氏關中金石文
  字存逸攷
  梨園店尊勝陀羅尼經幢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大中五年
  幢高六尺一寸八面廣七寸四分或五寸及五寸三分各八行
  行六十二至六十五字不等行書在淳化縣
  按文所稱皇帝乃宣宗也舊唐書宣宗糺大中二年春正月壬
  戌宰臣率文武百寮上徽號曰聖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此碑
  作敬聖未詳孰是
  王氏金石萃編
  比尼正言疏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大中六年
  石橫廣四尺八寸六分高一尺六寸十八行行十二字正書與
  前刺牒同刻立秘塔碑陰
  按此與勅牒連類而及牒是官頒者此疏是正言自立者爲永
  捨寺中之憑據李自遷俗家也不曰俗第子曰手下弟子當
  是皈依正言者文云少許嚫利嚫音襯廣韻與嚫同嚫錢也皆
  與嚫利同義碑書謬烈緇倫烈當作列
  王氏金石萃編
  僧幼恭尊勝陀羅尼經幢
  未詳所在
  大中六年
  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幢已三叚合之計高七尺九寸八面每面廣六寸八分各七行
  行七十一字行書
  杜順和尚行記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大中六年
  碑高四尺四寸七分廣二尺八寸二分二十一行行二十七八
  字不等杜殷撰文董景仁行書邵建初刻字在西安府碑林
  此唐碣也字頗可收乃其文義晦澁破碎全不成說使此和尚
  空有行記之石千年在世與草木同腐則何益矣乃知言之不
  文行之不遠使再不得此字更消滅久矣
  墨林快事
  按神僧傳法順姓杜氏雍州萬年人碑云京兆人與傳合僧冠
  以姓與裴大智碑相似而朱長文碑帖考又有華嚴寺法順大
  師碑許康佐書此碑今在長安縣開福寺中
  葉氏金石錄補
  王圻續文獻通考法順姓杜氏萬年人爲隋文帝所重月給俸
  供之有病者對之危坐少即愈生而聾者與言即聰啞者與語
  卽能言狂顛者使人領往向之禪定少選即拜謝而去又嘗臨
  溪侍者懼不可濟順率同涉水即斷流其神迹類如此太宗素
  敬之嘗引入宮禁妃主戚里諸貴奉之如天佛集嚴華法界觀
  門弟子智嚴尊者傳其敎
  畢氏關中金石記
  圭峯定慧禪師碑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大中九年
  碑高八尺八寸廣四尺二寸三十六行行六十五字裴休撰文
  幷正書柳公權篆額邵建初刻字在鄠縣草堂寺
  右圭峯禪師碑唐相裴休撰幷書其文辭事跡無足採而其字
  法世所重也故錄之云
  歐陽集古錄
  柳書名噪一時視公美固在鴈行裴博綜敎相通徹祖手書
  藏經五百函序諸疏論固是宰官禪那其父中明肅越州觀察
  使又建龍興大佛殿先是越州沙門曇彥同許詢造塔未就詢
  亡彥師可百二十歲猶存岳陽王將撫越彥曰元度來也時詢
  己三十餘年弟子疑其耄忽岳陽果至以誌公密示先造彥
  彥遥召曰許元度來何暮昔日浮圖今如故岳陽曰弟子蕭詧
  何呼許元度彥未達宿命拉入室席地以三昧力加被岳陽
  忽悟前身造塔事宛若目前因重新二塔衆以殿事請彥曰吾
  緣力未至二百年後以待非衣刻石記之及裴至期應不爽遂
  爲建殿觀此裴公再世皈依宿因故碑能爲其家言復無精詣
  何也郭氏金石史
  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縣人嘗登進士二十五歲時于遂州涪
  江西峯遇道圓禪師問法契心遂受圓敎文曰自迦葉至達摩
  廿八世達摩傳可可傳璨璨傳信信傳忍爲五祖忍傳能爲六
  祖忍又傳秀爲北宗能傳㑹爲荷澤宗又傳讓讓傳馬爲江西
  宗荷澤傳磁州如如傳荊南張張傳遂州圓張又傳東京照圓
  傳之師師于荷澤爲五世可卽慧可信卽道信忍卽宏忍宏忍
  與道信居靳州雙峯山東山寺故謂其法爲東山法門贊寧
  高僧傳稱宏忍七歲至雙峯道信密付法衣號爲東山門者
  是也六祖本住寳林寺後剌史辛據命出大梵寺辭往雙峯曹
  侯溪故六祖時亦稱爲雙峯和尚所謂曹溪宗者是也宏忍旣
  傳能爲南宗又傳秀爲北宗其弟又各以其師爲六祖秀之弟
  子普寂爲七祖王縉大證禪師碑敘達摩歷傳至大通大通傳
  大照大通即秀大照即寂也後能宗衰而秀宗盛惟㑹以能
  高弟直入東都與北宗相抗獨孤及三祖碑所謂曹溪頓門孤
  行嶺南秀公師弟兩京法主三帝門師帝王分座后妃臨席惟
  荷澤㑹公致普寂之門盈而復虛能祖宗風于斯不振者以此
  秀宗盛于開元㑹乃復于天寳至貞元十二年敕以㑹爲七祖
  北宗至是遂無所聞矣㑹亦稱神㑹如即法如如之弟子爲惟
  即荊南張也文又云師初謁遂州繼謁荊南謁東京後謁華
  嚴觀觀即澄觀唐時所稱清涼國師我朝雍正十二年特封妙
  正真乘禪師者也師本不識觀後遣人持書以門人禮通之觀
  答書有云伯牙絕絃仲尼傾蓋矧乎不面而傳意猶吾心其自
  作圓覺經序有云叨沐猶吾之納謬當眞子之印者即指其事
  文裴休撰其圓覺經論書前亦有休序傳次師事與此略同有
  門如山注云休先世名許元度因建越州塔未終後託梁武
  帝之孫蕭詧詧訪曇彥禪師爲入定觀明其宿因師云許元度
  來何暮昔日浮圖今如故後衆請師起龍興大殿師云非吾所
  爲三百年後當有非衣功德主來至唐三生爲休攷宋沈仁衷
  祗園寺舍利塔記文云云與此相合說雖近誕然相傳有其事
  用以博異聞焉可畢氏關中金石記
  永壽鄉經幢
  佚大中九年
  陳鴻爲亡妻武氏建於永壽鄉姜村正書
  長安縣志云在姜村今未詳所在矣
  毛氏關中金石文字存逸
  考劉某妻霍氏墓誌銘
  佚文見黃氏古誌石華
  石佚不詳尺寸周遇撰文行書
  全文見古誌石華誌云祔葬于萬年縣龍首鄉先常侍塋側
  此石今藏渭南趙氏
  毛氏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
  按此石今佚
  薛志容尊勝陀羅尼經幢
  大中十載
  門寺尊勝陀羅尼經幢
  佚無年月
  幢七面面七行行六十五字正書
  右二幢寰宇訪碑錄云在扶風縣今均未詳所在矣
  毛氏關中
  金石文字
  存逸攷
  劉蜺母姚夫人權葬石表
  佚文見毛氏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致
  大中十一年
  石佚未詳尺寸劉蜺撰文李坤正書蓋題唐姚夫人權葬石表
  八字亦正書
  右唐劉蜺母姚夫人權葬石表舊出長安今未詳所在矣攷新
  唐書藝文志劉蜺字復愚咸通中書舍人有文泉子十卷蜺爲
  長沙人方唐時荊南每解選舉人多不成名號曰天荒大中四
  年蜺領荊南府解及第崔鉉作鎭以破天荒錢七十萬資蜺蜺
  謝書畧曰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日天荒其事互見
  見聞錄及唐摭言中又唐闕史云裴休尚古好奇嘗得古器曰
  盎有大篆九字曰齊桓公曾於葵邱歲鑄裴公寶之猶鍾玦郜
  鼎也一日設食㑹門弟子出器於庭則離立環觀迭詞以質獨
  劉舍人蜺以爲非當時之物近世矯作也公不悅曰果有說乎
  紫微曰某幼專邱明之書且載小白桓公九合諸侯取威定覇
  葵邱之㑹第八又按禮經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旣葬然後
  卒哭卒哭然後定論則葵邱之役實生前不得以論稱此乃近
  世矯作也裴公恍然而悟命擊碎然後舉爵盡飲而罷懿宗咸
  通時蜺官左拾遺懿宗晏遊無節又以宦者閤門使吳德應爲
  館驛使蜺屢有諫諍均不聽後以論令狐淳事出爲華陰令是
  蜺於當時非特有文名其氣節亦矯矯也全唐文劉蜺小傳云
  蜺字復愚自號文泉子長沙人大中時擢進士累遷左拾遺中
  書舍人忤宰相令狐绹出爲華陰令終商州刺史鳳枝以蜺於
  唐時以氣節文章著新舊唐書均未立傳因裒其事迹見於他
  書者附於篇以爲知人論世之助其石表文中字義難解者復
  爲詮釋如左云
  毛氏關中金石文字存逸攷
  比尼廣惠塔銘
  存文見陶齋藏石記
  大中十二年
  方一尺九寸二十二行行二十八九字不等令狐專撰文孔
  口正書
  畧云大德諱廣惠俗姓韋氏漢丞相之遺祉周司之遠孫我
  皇十年以名臘隆抗充外臨壇大德大中十二年夏五月廿六
  日寂然入滅報齡五十七僧臘三十八弟子性通等以年六月
  十八日遷座於韋曲之右此石今藏渭南趙氏末有隸書一
  行云道光辛卯仲春余獲此石於城南韋曲西北又有楷書一
  行云長安口口口口氏識
  毛氏關中金石文字存逸攷
  按此石光緖二十八年歸于陶齋
  尚書省郞官石柱題名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大中十二年
  桂八面高一丈二寸周圍廣九尺三寸每面各四截每截十行
  至二十一行止字數三十餘至四十餘不等正書中斷在西安
  府文廟
  尚書省官石記序
  佚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石久佚陳九言撰文張旭正書
  右郞官題名石柱八面如幢式自司訖膳部皆先郞中次員
  外郞姓名按唐宋之制六部皆隸尚書有吏戶禮居左兵刑工
  居右其敘遷則以吏兵爲前行户刑爲中行禮工爲後行每部
  各領四司司名與部同者爲頭司餘爲子司二十四司之外別
  有左右司各置郞中員外郎皆稱郎官此柱所刻則司及左
  十二曹也歐趙所載張長史書石柱記有文無題名蓋別是一
  碑久已不存此柱雖有殘闕亦僅十之一二合之御史臺題名
  一代清流姓名畧備未必非攷史之一助也
  錢氏潛研堂金石
  文跋尾
  按郞官石刻有前記有後序有題名前記爲陳九言撰張旭正
  書後序爲許孟客撰劉寬夫隸書皆別勒于碑題名不著書人
  刻于石柱記序于都省廳壁題名石柱于左右丞東廡記
  序碑石久亡戲鴻堂帖但得舊榻前記重摹上石董䟦已云世
  無別本惟王奉常家有之則榻本之存亦僅矣今所存題名祗
  左丞一柱搨亦不全存者只面内多泐字計其姓名可見者
  凡三千一百九十四人除去姓名不全者二百七十七人其全
  者有二千九百十五人內姓名再見者五百四十七人三見者
  一百四十人四見者二十六人見者六人通共重見者七百
  十九人蓋一人兼歷別司則前後複出亦有在本司再任而複
  載者其姓名之在新舊兩唐書有傳者攷其歷官與碑合否又
  參以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全唐詩小傳補兩書所未備凡有可
  攷者得五百七十六人餘一千六百廿四人則無攷矣大率兩
  傳語畧多書其人最後之官故碑載歷官往往不見於傳然亦
  有傳載歷某郎而碑反不見者亦有傳載官某司而碑反在別
  司者又有傳載官郞中而碑反在員外者諸如此類或皆傳有
  記載之訛也今悉詳註於姓名之下無可攷者闕之所存塌本
  七面綜其官名若郞中員外全者曰吏部曰司封曰度支曰司
  勳曰倉部曰户部金部曰司若考功主客但有郞中而無
  員外若祠部但有員外而無郞中若司封左司郞中皆兩見參
  錯若此碑立於大中十二年所題姓名亦當終于是時溯其始
  則有在武德貞觀年者亦有起于高宗則天時者其各司所載
  人數多寡不齊其中最多者户部員外有三百十二人郞中亦
  二百六十四人其次則吏部郞中員外俱二百餘人其餘率不
  過百餘人計自唐初以至大中立柱幾及二百四十年而各司
  姓名祗此可知當時亦未全載也據前記斷斷自開元廿九年
  始往者不可及來者不可遺今題名則開元以前皆已追書當
  由大中立柱之年追攷開元以前之有姓名可記者裒集之故
  與前記之語不合所謂別是一碑者確矣攷諸司遷擢之制在
  京或由侍御史在外或由縣令或由掌書記內擢先員外而後
  郞中其由郞中升遷或給事中或中書舍人知制誥或外任刺
  史此遷轉之大凡也唐之設官以郞官爲清要一代名卿賢相
  未有不荐歷郞官者此所攷雖祗五百餘人已可得其槩矣
  檢全唐詩有鄭谷者袁州人光啟三年擢第歷都官郞中嘗作
  中臺五題詩其一石柱即謂此題名也詩云暴亂免遺折森羅
  賢達名末郞何所取叨繼外門榮自注云外祖在南宮七轉名
  曹鐫記皆在谷之爲都官郎中當在昭宗時距立柱已四十年
  其時正當四方兵戈俶擾之時而石柱無恙其都官鐫記皆在
  是其亡在唐以後矣今此碑著錄家不多見即著錄者亦不加
  詳考則但存其姓名殊無裨於考訂之用也茲編雖未能詳備
  然可以廣史傳所不載而稽其異同則亦未爲無補云前記雖
  不與石柱同列然爲題名之緣起因附錄其文陳九言兩書無
  傳張旭則兩傳但稱其善草書此記正書徑寸餘歐公稱其眞
  楷可愛而歷代名畫記又言其小楷樂毅虞褚之流則其工書
  非沾沾一體者矣傳不言其歷官是無官位者故記但書其貫
  吳郡
  王氏金石萃編
  按郞官石記刻於開元廿九年石柱題名建于大中十二年而
  王述菴探錄其文謂爲石柱前記攷開元末年爲有唐極盛之
  時豈有己刻記石而遺題名以待後人補刻之理且其文云咸
  列名于次往者不可及來者不可遺則刻題名明矣蓋天寳以
  後兵燹頻仍石已殘毀至大中時踵前逸事特刋極大之石柱
  以期永久而許孟容又爲之序惜其文不傳無從攷其源委耳
  故謂此記乃題名之緣起可謂爲石柱之前記則不可合兩事
  而一之必牽強而難通然萃編旣以此記附之石柱以類相從
  可仍其舊
  王公素墓誌銘
  文備錄
  大中十三年
  石高三尺一寸橫廣二尺三寸上下有花紋四寸三十二行行
  三十一字陳竦撰文史頎正書幷篆蓋
  唐故湖南監軍使正議大夫行内侍省内寺伯太原縣開國男食
  邑百戶賜緋魚袋太原郡王府君墓誌銘
  幷序
  朝議郎試左
  武衛率府兵曹叅軍陳竦撰登仕郎守歙州休寧縣主簿直翰
  林院史頎書幷篆府君諱公素字全白京兆高陵人也其出自
  幷州太守通之後裔囙官南北遂以家焉曾祖諱簡祖諱瑤幷志
  樂雲水高尚不仕父諱進皇奉天定難功臣雲麾將軍昭武校尉
  守右翊衛府中郞將上柱國公貌瓌偉性特達志躭經史博綜群
  書一覽無遺五行俱下秉貞節之志寒暑無移挺松筠之操嚴霜
  見質卓爾不群迥然孤可謂五百之間生千載之一遇矣廣陵
  潛龍歷選嘉哲公得其人遂應清問永貞末隨駕宣徽其年賜祿
  授内侍省掖庭局監作上護軍四季賜緋魚袋内府局令歷弓箭
  右神策都判官尋拜十六宅使長慶二祀伏以兇渠作孽常山寇
  興戎馬生郊戈鋋襲野壷開路絕蓟北雲屯聖皇嚇怒大點天兵
  十道齊師戮力併銳遽命公充深州行營監軍使且賊勢憑陵重
  圍四合公乃施万計之長筞展百勝之籌謀布油設弩穾壘攻營
  統領大衆以至下搏堅守方定鴻霈旋臨滌蕩兇首命公赴闕察
  以敷條嘉歎良深爰遷品秩遂拜殿前高品旋加宣徽供奉官復
  加正議大夫授内寺伯除湖南監軍到郡纔方二稔綏撫多方民
  狎吏安兵士緝穆皇風遠布襲此嘉猷賞爵動崇以明不昧天恩
  授封太原縣開國男食邑三戶九季准詔赴闕征帆越境纔屆
  荊門風水是虞泊染疚瘵療方杖策履步經巡顧眄山原口然有
  感曰伯玉知非如晦惜老莊子悲羊吾何已夫遂請罷官稅車休
  息凡歷時景廿餘載於戲神不祐善疾疹所鍾沉歷綿疴以大中
  十一年十二月廿九日終于大寧里私第享秊七十有一嗚呼將
  臨往也不昧生言訓子承家誡於儉約斯爲永固無惑前辭覩之
  涕零孰不哀痛夫人樂安縣君高氏曹謝同儔芳蘭比德蓬頭殞
  毀戚滅心糜有子六人長曰惟昌早亡次曰惟昪任武德都判官
  掖庭局監作次曰惟父大中十三年亡次曰惟質早亡次曰惟實
  柱國季曰惟贊任牛羊判官内僕局丞有女二人長適段氏次
  適劉門弟兄皆以孝悌承家恭勤王室奉先之敎書銘紳心以大
  中十三年歲次己卯四月丁亥朔十曰庚子葬于京兆府萬年
  縣灞城鄉招賢里西崗懼陵阜之頹隳歲月巋遠謹勒斯石以爲
  之記銘曰堂堂壞㒵烈烈貞臣佐國承命于斯一人宣命四朝
  光臨九有荒服咸若蠻夷稽首威儀肅肅口㒵瓌瓌處之有道求
  福不回骨鯁忠亮蓋世貞姿比肩衛霍翊輔堯時其德可尊其仁
  可畏出入丹墀孰不欽仰助漢滅兇從魯下僚重圍旣適萬歲唐
  堯大道有晦我亦隨潮寄沒同蜺松檟蕭蕭玉册官陳從諫刻
  字
  按此石近時出土爲長安蘇氏購得什襲珍藏其蓋則毀棄矣
  內寺伯袁公夫人王氏墓誌銘
  佚文見黄氏古誌石華
  大中十四年
  石佚未詳尺寸王孟諸撰文正字
  誌云窆于萬年縣灞陵之原案此石本出咸寧今未詳所在矣
  毛氏關中金石
  文字存逸攷
  陀羅尼經幢
  佚大中十四年
  殘缺只二尺許字迹漫漶難稽正書
  寰宇訪碑錄云在長安今未詳所在矣
  毛氏關中金石文字存
  逸考
  劉氏尊勝陀羅尼經幢
  存見王氏金石萃編
  咸通二年
  按幢題佛弟子彭城郡夫人劉氏爲亡夫造幢云云而贊語乃
  自云彭城夫人母儀欽則此當是男從實等爲父造幢尊其母
  遂題劉氏爲亡夫之語於前而贊詞則歸美于母也幢建于萬
  年縣滻川鄉鄭村里長安志萬年縣不載此鄉里惟云產水在
  縣東北流四十里入渭又云長樂坡在縣東北一十即產水
  之西岸十道志曰舊名鐘坡此題云濟川鄉疑卽近長樂坡也
  王氏金
  石萃編
  雙讚尊勝陀羅尼經幢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咸通二年
  幢兩叚合之高六尺七寸八面每面廣五寸八分各六行行七
  十餘字口穆造前後兩業正書今在省內臥龍寺
  程修已墓誌銘
  存文見黄氏古誌石華
  咸通四年
  石方一尺五寸三十行行三十字溫憲撰文男進思正書再思
  篆蓋蓋題唐故廣平程府君墓銘九字在西安府碑林
  按程修已畫名盛著以陳夷行薦受知於文宗歷文武宣懿四
  朝凡三十餘年開成四年八月葬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於章
  陵大中二年十一月葬懿安太皇太后郭氏於景陵皆奉詔書
  册工草隸筆跡幾與右軍相亂又與李商隱溫庭筠交遊時有
  沈約謝眺之目固善書能詩藝兼三絕不獨擅長六法已也
  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程修已列妙品第四冀州人祖大歷中仕
  越州醫博士父伯儀少有文學畫東封圖爲時所寳修已兼工
  寫眞人物鞍馬花木草木鳥獸古賢士女眞仙佛像山水竹石
  與誌詳略互異又名賢畫錄大和中文宗好古重道以晉明帝
  朝衛協畫毛詩圖草木鳥獸古賢君臣之像不得其真召修巳
  圖之皆據經定名任意採掇由是冠冕之制生植之姿遠無不
  詳幽無不顯誌所謂畫毛詩疏圖藏於内府是禮泐處當即
  昭憲二字全唐詩文宗題程修巳竹障注云修已冀州人學周
  昉畫嘗畫竹障於文思殿帝賜以詩朝士皆奉詔繼和與此誌
  並合惟修己評畫於周張楊許皆有微詞後人以爲學昉殆非
  所願耳又唐詩紀事全唐詩話並載文皇好詩大和中賞牡丹
  上謂修已曰今京邑人傳牡丹詩誰爲首出對曰中書舍人李
  正封詩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時楊妃侍上曰粧台前宜飲
  以紫金盞酒則正封之詩見矣今紀事文皇誤作明皇詩話程
  修已誤作陳修巳可據此證之集賢直院官唐六典集賢殿
  書院有書直書直官爲直院開元十九年奏定太子春坊中舍
  人正五品上職擬中書侍郞親王府長史從四品上掌統理府
  寮紀綱職務誌云七爲王府長史題以榮王府者從最後書之
  餘不可考唐書宗室世系憲宗二十子榮王憒嗣王令平誌詳
  程氏先世而不及里居篆蓋題廣平程府君文宗詩注及名畫
  錄皆云冀州人廣平郡在唐乾元後爲沼州與冀州並屬河北
  道程修己當是洺州人本其舊望故稱廣平因屬禹貢冀州域
  故亦曰冀州修已卒於京師未歸葬誌沒於口國里國上刓一
  字宋敏求長安志朱雀街東第三街南有昭國坊即此里也杜
  荀鶴松窗雜記載開元中有程修己善書爲玄宗誦牡丹詩開
  元當是開成之誤玄宗當是文宗之誤溫憲庭筠子登進士第
  光啟中爲山南從事
  陸氏金石續編
  此石今在西安府學碑林誌云修巳以善書名李商隱溫庭筠
  皆與之遊其名重一時可知矣撰文溫憲庭筠之子也文體雅
  潔有韓柳風格不愧飛卿之子全唐詩鈔小傳云憲庭筠子登
  第後爲山南從事詩鈔内錄其春鳩郊居五律二首詩致清麗
  能嗣其家風云進思楷法極有晉人筆意於黄庭玉版爲近惟
  石筆太畫細需得精拓本乃能精神畢露耳誌不言修已爲何
  郡人篆蓋題云廣平程府君廣平程氏之郡望也
  毛氏關中金
  石文字存逸
  攷
  按此誌陸氏石續編黃氏古誌石華毛氏關中金石文字存
  逸攷均錄其文而各有不同毛氏辨之極詳然不能合諸石於
  一處而精究之無從別其眞贋也
  龍華寺窣堵波塔銘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
  咸通五年
  石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九寸五分二十二行行十八字高
  墉述幷正書在咸陽縣龍華寺
  右窣堵波塔銘布衣高墉述幷書案釋元應一切經音義云寳
  塔諸經論中或作藪斗波或作塔婆或云兜婆或言偷婆或言
  蘇偷婆或言脂帝浮都亦言支提浮圖皆僞略也正言窣覩婆
  此譯云廟或云方墳此義翻也案元應以窣覩婆爲正此又作
  塔譯音元無定字也窣堵波與塔即非二物此題云窣堵波塔
  重複無當蓋唐人不知梵義者爲之耳予嘗謂古無塔字唯葛
  洪字苑有之云佛堂也音它合反據元應所述諸文斗兜也
  帝也覩也皆與答聲相近釋敎初入中國塔婆字本當爲答後
  人增加土旁而稚川承之其音爲他合切者又即偷婆之轉聲
  也
  錢氏潛研堂金石文跋尾
  嚴密墓誌銘
  佚
  咸通五年
  全文未見王茲文正書
  㑹稽趙氏之謙續寰宇訪碑錄云此石在咸寗今未詳所在
  毛
  氏
  關中金石文
  字存逸攸
  編纂渭南武樹善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陕西志的修订工作从清雍正年间开始,至乾隆年间基本完成,并在嘉庆年间得以出版。这部志书涵盖了陕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然而,在乾隆至清末这二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可能导致了文献上的损失或流失。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对于陕西志的具体修订过程和相关人物的介绍等方面资料的确较为匮乏。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这个时期陕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地方志书籍,虽然它们的资料性和权威性相对较低,但为研究陕西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少的线索和启示。同时,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许多文献已经得到了数字化整理,并得以更方便地被广大学者和爱好者所利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