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古籍
唯一号: 280020020230000163
颗粒名称: 漢中府
分类号: K294.1
页数: 24
页码: 十六-二十八
摘要: 续修陜西省通志稿一百二十五讲述了陕西省汉中府历史上建筑物和庙宇的修缮与重建。这些庙宇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当地社区的重要场所,吸引着人们前来祭祀、学习和欣赏其建筑艺术。通过这些修缮与重建工作,人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遗址,并让它们永久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
关键词: 地方志 陕西省

内容

南鄭
  社稷壇在城西北嘉慶十六年知縣楊大坦重葺今爲苗圃同時
  并修先農壇於城東
  文廟在縣署南城西南隅嘉慶十六年知縣楊大坦重修道光中
  郡守段大章奉陜安道兆那蘇圖檄重修光緖中陜安道高賡恩
  重修自爲記
  高賡恩文廟記已亥之春余觀察是邦數謁孔庭見
  多滲漏蓋自道光戊申修後五十餘年矣詢朱少漁
  太守曰貲已醵矣但率作乏人耳然則誰能之曰中翰康次衡
  能之其不輕出衆所知也因約王文佩農部陳春亭太守詣中
  翰勸駕中翰感焉庀材鳩工自孟冬至臘載事迅且省費不足
  則勸捐於十二屬併府城隍廟鉅工成之衆匄爲記余思今之
  時異說沸騰蝕我聖道脅我編氓亂我倫紀士流亦或駸駸爲
  其所敚蓋天下之禍亟焉漢之人乃能歸心尼嶧思峻其門墻
  一新斯人之耳目若此衣纓之族又能出其才力以襄厥成而
  諸僚友之傾助士商之激勸皆因乎人心之自然殆吾道將興
  之機也故爲之記以示郡之人所直共銅幣
  千八百貫誌於碑陰捐貲銜名悉具茲不贅
  名宦祠在文廟櫺星門所祀之謂中有不當祀而祀有當祀
  而不祀者辨詳邑志淸增漢中同知汪化鰲知府嚴如煜 府志
  鄉賢祠在文廟櫺星門右
  關岳廟在什字大鐘樓西
  府城隍廟在今道署西南光緖中陜安道高賡恩倡修縣城隍廟
  在華廟坊乾隆二年附祀於法華寺因縣令侯天章禱雨有應也
  四十年邑人以附祀不恭建殿寢五十八年建兩廡
  漢中府城隍
  相傳爲漢烈
  將軍紀信紀事詳漢書能解滎陽之圍以身殉國而漢之封典
  不與以王崇祀宜也或曰論王崇祀之所宜在榮陽或在關中
  立功之地建都之區今祠廟在漢中於義何徵哉曰高帝初王
  漢都南鄭君於此開基臣何不可廟食於斯書此以俟世之考
  古者漢
  中紀聞
  文昌宮舊在南門內街西後修農業學堂一在治南二里帶江俯
  山一方勝境
  忠烈祠在城內同治中奉勅建祀殉難知縣周藩壽寧羗知州金
  玉麟西鄉知縣巴彥善紳民盡節無後者附之今爲高小學堂
  厲壇府志在北郊四城門外四大塚均有孤魂堂以祀同治二年
  殉難諸人每歲淸明七月望日十月朔迎府縣城隍神像祭於北
  門外厲壇 俗名中元會 今猶循故事 訪册
  魁星閣在府治西南隅城上嘉慶中知府嚴如煜建
  方正學祠在孝義坊文廟東南明知府項思敎建
  三公祠在孝義坊祀明都御史原傑藍璋吳道宏三人招撫流亡
  均有功漢南故合祀之
  李公祠在孝義坊祀漢中鎭總兵李輝武公湘鄉人守漢中懲會
  匪安良善光緖初年呈請建祠以旌其功
  三聖祠在北門內敎場東爲往時軍營祭賽所嘉慶十二年提軍
  楊遇春建總兵吳廷剛落成規制宏大 以上訪册
  龍神祠在東湖西岸光緖初年知縣羅驤建
  白廟在行臺坊嘉慶十七年知府嚴如煜建嚴公禱雨太白輒
  應故建祠
  酇侯祠在今道署大堂西
  昭忠祠在府西坊新街祀歷來殉難官紳 府志
  諸葛武侯廟在南門外
  淮陰侯祠在孤雲絕頂玉堂閒話昔蕭相國追韓信於茲山故立
  廟
  王仁裕詩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猶說漢淮陰孤雲不掩興亡
  策兩角曾懸去住心不是冕旒輕布素豈勞丞相遠追尋當時
  若放還西楚尺
  寸中原未可侵
  定遠廳
  社稷壇在學署前風雲雷雨山川壇同先農壇在東門外厲壇在
  北敎場均嘉慶中同知馬允剛建
  文廟在治南嘉慶中同知馬允剛葺
  關帝廟在廳南文昌廟右亦馬允剛建
  文昌廟在文廟右馬允剛建嘉慶六年入祀典咸豐六年升中祀
  龍神祠在周家營距城二里遊擊呂天俸建
  火神廟在文昌廟後道光十六年同知謝長年建
  城隍廟在西街同知嚴如煜建嘉慶十六年同知馬允剛重修
  班侯廟在城南嘉慶十三年同知李樞煥建馬允剛重葺
  馬允剛
  重葺班
  祠詩燕頷虎額傳佳話食肉如飛本異形從古英雄多遠略由
  來衆庶每憑生鬚眉尚憶籌邊貌神氣如親望闕情千載大家
  眞女弟一言
  悟主返難兄
  桓侯廟在班廟右嘉慶十三年同知馬允剛建
  馬允剛桓侯祠記
  蜀漢張桓侯封於
  西鄉能撫其民故西鄉之民祀之定遠分西鄉南鄙所謂拴馬
  嶺撈旗河侯之遺蹟甚多予任定遠次年旣修文廟關廟後復
  從民情立廟於關廟之西門廡殿寢略備故志之至侯之忠謀
  大節載在乙部茲不贅富平生員楊灝桓侯像記侯之像類
  以黑面間白腮卡多髯以狀其當日之雄傑皆本於劇埸所爲
  余每疑之以爲傳稱侯好禮士大夫其像必不如是嗣同雨峯
  司馬赴都過涿州拜其遺像與漢南之像大異高顙大顴方口
  短鬚面無厲色有英雄之概無暴厲之氣史稱好禮士大夫不
  虛也因記於此
  後之人正之
  昭忠祠在桓侯廟左道光十六年同知謝長年建同治六年同知
  汪兆侗重修
  節孝祠在昭忠祠左光緖五年同知余修鳳建
  禹王宮在北門外殿前敬供萬歲牌馬允剛建一在餉硐子一在
  中楮河一在下楮河民人建
  文公廟在文廟禮門左
  三義廟在南關均馬允剛建
  藥王廟在廳西二里光緖四年同知余修鳳捐修
  蕭曹祠在東轅門外同知馬允剛魯學浩均修
  德政祠在尊經閣後以同知嚴如煜馬允剛多善政士民祀之
  魁星閣在城東鰲頭石上咸豐九年同知德亮建
  四賢祠在漁渡壩祀額公楊侯唐王二總兵皆嘉慶中平敎匪功
  德及民者故士民祀之事蹟詳廳志 以上廳志
  留壩
  社稷壇在北門外里許神祗壇厲壇均在北門外先農壇在廳東
  南正殿耳房各三楹以上壇廟嘉慶十四年同知任魁光修建
  文廟即紫柏書院故址光緖二十年同知文麟改建光緖九年廳
  設學立學官時尚無廟故遲至二十年始立也
  關帝廟在南門外
  城隍廟在南門外舊城內
  昭忠祠在北門外祀嘉慶中同知齊默慎司獄黃定一江口營守
  備田德廪生羅浮鳳附生羅克選均於嘉慶十四五等年先後殉
  難者 訪册
  留侯廟在廳西北四十五里廟臺之後即紫柏山道光元年重修
  程春海侍郞書碑後察豐神太守嚴如煜同知均修山秀水環竹
  木幽勝題詠者甚多山產鹿壽草服之可延年
  陜西巡撫賈漢復
  謁留侯祠詩結客
  爲韓非爲劉於秦有怨楚無仇入關已了功名𫝹念報國何知富
  貴謀鬼物曲傳黃石册仙人巧託赤松遊靑羊紫柏人間世便
  是封侯
  也贅旒
  佛坪
  文廟在城東南隅嘉慶中同知景梁曾建道光中同知潘政舉改
  建東北隅二十六年同知朱念祖始告成
  文昌宮在迎秀書院內道光二十九年同知李夢愚光緖九年同
  知劉瑛均重修
  關帝廟在東關道光七年同知景梁曾建
  城隍廟在東關道光七年景同知建二十二年同知黎保泰重修
  龍神火神共一廟道光二十九年同知李夢愚修 以上訪册
  洋縣
  文廟在縣治西北光緖三年知縣劉文炳十一年知縣陳澤春均
  重修
  關帝廟在東關同治元年燬於寇亂光緖初重葺雖奉文崇祀帝
  三代而享殿未備每祀於正殿後奉光昭裕昌成忠三王主祀之
  城隍廟在西門內光緖十二年知縣陳澤春重修
  文昌宮光緖季年署縣事德某重修
  厫神祠在縣署西光緖三年署縣事劉文炳建
  名宦祠在文廟戟門左鄉賢祠在右入祀及增祀者均詳邑志
  忠義孝弟祠在文廟外迤西光緖中陳令修文廟訖建此
  節孝祠在東街東門內 案定例祠應在學宮外不知何故移此亦陳令建 所奉牌位經世
  變多損失其存者見邑志
  昭忠祠敎匪平後令各縣均立祠而邑志不詳地址是未建也縣
  之從祀者有生員張友直白雲翰僅於人物志中附見而已華陽
  營死事之員弁兵勇則設主於城外之忠魂祠焉
  繼美亭在縣治東祀明邑丞姚如松與孫邑令誠立祖孫治洋均
  多善政人比韓忠獻父子知洋州故祀之
  原吳二公祠在東關祀明原傑吳道宏二御史此本蔡公舊祠附
  二公主於內名二公祠後移蔡祀墓前乃專祀二公光緖季年重
  修
  蔡公祠在縣東二十五里墓前漢龍亭侯蔡倫造紙卒葬此因祀
  之其地卽龍亭縣故址也
  曾公祠在城隍廟東南祀知縣曾彰泗
  案訪册曾今於嘉慶十
  年殉難奉諭設牌位於城
  隍廟十九年邑令戴某塑像右廡道光十二年邑令某改建於
  左配以縣丞劉錫銘及曾家人韋升劉家人王班白貴均附祀
  汪公祠在城隍廟西南祀知縣汪溎配享武職某
  案汪於同治元
  年殉難光緖二
  十年紳民禀請李令詳請巡撫鹿奏准奉祀並附死事官紳額
  曰昭忠又案縣西白楊灣有小祠祀康熈中縣丞張仕憲鐵冶
  河八龍側有小祠祀道光中孝義童奉先宣統三年縣東東山
  寺學社祀鄉賢死難候選縣丞李春勃又縣西之苧溪堰創於
  明萬歷中知縣李文芳其地之民亦塑像祀之以報功舊志祠
  祀者又有明令李用中張以謙亢孟檜姚誠立其祠或存或毀
  或未入祀典然會典有民祀一條
  亦有其舉之莫可廢也之義也云
  泉神祠在縣西北三十里湧泉寺光緖二十九年知縣德銳撤佛
  像改修爲神祠 以上訪册
  環珠廟在縣東八十里黃金峽上流祀水神東楊四將軍即開國
  侯楊公也安康董詔辨之
  董詔募修東四王廟疏云漢上下祠宇
  相望皆以楊將軍尸之郡志謂神楊業
  之四子死於王事因爲水神余旁證古籍始知爲宋總管知洋
  州開國侯楊公從義公天興人靖康中從吳玠立功卒葬城固
  水北村惜作宋史者不能如太史公之記衛霍幕府使附於二
  吳之傳而僅見於山南從事袁勃所撰城固之將軍祠碑後遂
  以神爲漢水之神而稱楊四將軍又俗祀神以六月六日謂將
  軍疏治壻水之辰而碑亦載公嘗堰壻水以灌城洋二邑田然
  後知四將軍即公無疑也安康公舊封祀固宜茲東楊四將軍
  廟者初在楊公隄內庚寅漢水决隄而神祀圯矣故卜於新隄
  之巓肖像祀焉隄以衛民神以護隄內安千室之封外靖萬里
  之浪以安以侑神降之祥理固有不爽者非他淫祀無福之所
  可比也
  城固
  文廟在縣治東近代累修
  文昌祠在文廟東淸初邑紳李可喬重修獻殿
  黃帝廟在縣西南二十里安家渡康熙中重修
  關帝廟在東郊外近世歷有修葺
  留侯祠在東郊外近祀漢張子房
  案子房祠縣境有三一在縣北
  十里子房山一在縣西北十里
  斗山一在
  城東即此
  蒲公祠在縣西二十里元時建祀知縣蒲唐
  漢王廟在縣東十里以高帝初封此故祀之
  伍子胥廟在縣北百丈堰近代累修
  楊將軍廟在縣北十五里祀宋總管楊從義從義屢從吳玠立功
  晋爵安康郡開國侯沒葬城固水北村漢南各屬多祀之
  案楊將
  辨已詳前洋縣志惟將軍廟碑旣云神嘗堰壻水以灌城洋二
  邑之田則二邑廟祀均宜又云以從吳玠立功沒葬城固水北
  村則城固爲神藏魄之地
  之尤宜非他淫祀可比也祀
  沔縣
  文廟在縣治西康熙四十一年知縣林鴻烈重修泮池敝圯均葺
  文昌祠在文廟東
  關帝廟在縣治東
  城隍廟在縣治西北以上三廟近代屢葺 訪册
  龍王廟在縣西北二十里卓筆山下
  諸葛忠武侯祠在縣東五里唐景耀六年詔爲亮立廟沔陽歷唐
  至明代有修葺正德八年都御史藍璋請立廟城東總督彭澤爲
  碑記廟中有石琴一張傳是武侯手揮之器名流多題詠元至治
  元年追封爲威烈忠武顯靈仁濟 王續通考 嘉慶五年知縣馬允剛
  重修十九年又重修太守嚴如煜爲記
  記云嘉慶十九年制府長
  將軍賽僧師剿廂匪大軍
  營沔郭外謁侯廟愴然曰是不足妥侯靈也屬余會令范君掄
  策亟修治旣竣因言曰惟茲廟因侯墓而建而民之慕侯亦因
  侯墓而彌縶侯遺命葬定軍山後人或言軍山有王氣侯墓截
  其山脈即羊太尉鑿祖龍裴中令斷宅岡也又曰沔古陽平當
  三關蜀口侯身葬此氣壯山河亦風雲護儲胥之意也二說者
  未知當侯心否余嘗以意推之高祖封漢王都南鄭由故道陳
  倉還定三秦是沔固兩漢帝業所由基昭烈之興也由葭萌米
  倉進營定軍馘淵走操而漢事將成君若臣憑軍山形勢悵望
  舊都慨懷先烈相與昕夕規爲籌興復之大計則軍山固侯與
  昭烈壯志之所存迨後將率三軍北定中原營軍山椒麓申明
  陣法興復之志之事先帝式鑒臨之雖盡瘁以沒身死而心未
  已歸骨故壘丹誠耿耿依先帝高帝之靈告後人以興復之在
  漢川者始終以之吁可哀矣詎不壯哉漢南人士於侯水旱兵
  疫必禱歲時伏臘必祭君蒿悽愴如或見之敬愛著於人人之
  心而侯之英靈呵護奇績屢昭亦若於漢南吉凶憂樂注𫝹念獨
  殷豈非以侯藏魂歛魄精神常依此地哉則人神感應之理爲
  不爽也已廟修於嘉慶丙子始事者邑令周賡成之者范令論
  策董役者邑少府邵念劬捐資者例書名案自雍正二年禮部
  題增從祀孔廟二十六人孔明預焉嘉慶七年以前有司於丁
  祭後一日以羊一豕一祭之八年秋八月皇上御製祭文差工
  部右侍郞初彭齡以太牢致祭頒發藏香三枝至十六年周明
  球援八年御祭例詳請各大憲中丞董敎增咨部議以籌款致
  祭十七年始舉行春秋二祀永著爲令今二月十二日之祭期
  周賡所定也忠武祠墓志云同日先分派員恭祀俟三代之
  神然後將事
  西鄉
  文廟在縣治東康熙中知縣史左詳請補葺
  文昌祠在南街乾隆四十二年知縣童雲松就古察院改建
  四公祠在儀門外祀漢蕭何班超明原傑吳道宏 訪册
  邱李二公祠去縣二十里祀明邑令邱俊李春
  張桓侯廟在西門外明正統四年流賊逼城巡撫藍璋兵備來球
  督軍至夢侯助陣事定題請勅封武義忠顯助順王委郡判周盛
  建廟邑西祀以八月嘉慶四年陜安道文霈重葺時敎匪高三馬
  五至堰口勢銳甚天未明賊去後獲賊詰之據云是夜屯堰口意
  欲上山未及山脚遙見燈球滿山上均有桓侯二字疑有伏遂遁
  霈聞之悚然旣赴廟行香並新祠宇
  案鬼神之事至杳冥也故知
  道者弗談焉然觀乾州西鄉
  等志當城圍危迫之時往往有關張顯靈遏賊之事豈生前爲
  萬人敵沒後猶有威靈以殺賊耶抑當事恐人心懈弛姑假神
  道以作士氣而瞞狂寇耶各志旣載亦
  姑載之或有或無亦無須深辨也已
  禹王宮在縣南門外西南
  虞舜廟在縣治東
  魁星樓在中街知縣狄穟補葺志不詳年月
  普賢寺在縣西北五十里明宣德時僧惠泉募欵大修其地四山
  環拱諸水合流幽邃淸曠稱勝區焉 訪册
  鳳縣
  文廟在縣治東乾隆二十五年知縣王廷鈞建戟門嘉慶十七年
  邑紳重葺同治十二年知縣郭建本重修
  關帝廟在縣治西道南同治十一年知縣郭建本重修封號追封
  均詳前志乾隆中官裔孫五經博士
  忠烈祠在仙人關祀宋吳忠烈公玠
  案宋吳玠吳璘有功漢南故
  各屋多並祀之此獨祀玠疑
  城隍廟在縣治西光緖十六年知縣朱子春葺有碑
  蘇公祠附雙龍祠內祀協戎蘇維龍
  何其英蘇公祠記公諱維龍
  字雲從固原人官都司嘉慶
  脱也
  元年川陜敎匪滋事奉調誓師曰陜民被賊禍甚慘朝廷命吾
  輩救民若又攘之是助賊爲虐也能福民尚望生還如茶毒生
  靈冥譴難逃衆感之焚香共誓秋毫無犯歷戰川陜之交殺賊
  無算賊畏之以公多髯呼曰蘇鬍子嗣攝漢中副將四年春賊
  渠張漢朝率衆由鳳竈甘其分股尚在留鳳間公統兵千人奉
  秦督師命搜零匪次鳳縣適張賊大股至公曰禦之沮之者曰
  吾等奉檄剿零匪大股之來非吾事也公曰吾旣來爲民除害
  無遇賊不戰之蘇鬍子也時賊駐山梁上公曰我先以精銳二
  百人前擣賊營若勝可繼攻敗則請爲我守此以自固公乃前
  於溝口與賊相持自午至申斃賊多名賊畏公勇將退窺公失
  援遂分股直下公腹背受敢舍騎步戰賊圍益急或授公以騎
  却之有焦忠孝者摘公帽頂藏於懷時公受重傷顧忠孝曰事
  至此吾死也汝可逃忠孝笑應曰公死國余死公夫復何言遂
  同揮矛殺賊多名公喉受刃傷被害忠孝爲賊獲賊問領兵官
  爲誰曰是我也賊不言示以帽頂蓋忠孝知公殺賊多賊欲得
  而甘心焉故預藏帽頂以紿賊欲以身代也公卒於嘉慶四年
  二月二日壽五十有二鳳民戴
  公恩德請祠之因記名於石
  魁星閣在治南山城上光緖十四年知縣朱子春重修
  馬王廟在城隍廟西乾隆十九年中軍守備陳文鳳捐修
  忠護王廟在縣北三里父子峪今廢有遺鐘歸廣佛寺碑嵌縣署
  南天門在鳳嶺上淸初賈中丞於此鑿石開道架閣供關帝像下
  有頌德碑道光間張詩舲中承額曰去天尺五并題石聯云萬山
  爭地立千騎送人行光緖時葉中丞題聲聞帝座石額同治九年
  知縣郭建本建鐘鼓樓又並修天門下朝陽寺有旌䘏碑刻同治
  初殉節男女姓名於上 訪册
  吳涪王祠在鳳嶺同治十年知縣郭建本增修
  畧陽
  文廟今移建新城縣治東知縣郭熊飛倡營舊無官廳道光二十
  年知縣譚瑀於鄉賢祠捐建屋三間以肅體統云
  升直隸布政使
  邑令郭熊飛記
  云廟原建鳳山之陽爲水冲噬及新廟工興往往掘得柱礎敗
  瓦然後知舊碑所稱或非無據而被水冲噬一語訖無明文然
  居是土者咸色然矜得地形建廟宜也倡議者漢中守慎南楊
  居颺董其事者郭令熊飛也蓋因道光七年嘉陵江溢毀城垣
  文廟亦毀
  故移建之
  忠孝祠昔在舊城縣治北學宮之左
  節義祠昔在舊治前高臺之上
  文昌宮道光二十年知縣譚瑀增修並爲記
  記云取大易渙卦之
  義壞者更之革去故
  也增魁星閣及後殿鼎取新也不期藏事今而後孚乃
  利用禴可以占引吉於萃聚可以占元亨於允升矣
  仇池晉楊將軍廟碑記云晉永昌元年趙主劉曜征仇池楊將軍
  拒之保仇池仇池壁立萬仞天然樓櫓二十四隘羊腸三十六盤
  周九十步高七里故楊將軍保之將軍名觀敵氏王茂搜之考宋
  紹興中曹居賢官此修之繪杜甫蘇軾二公像刻詩於石詳古蹟
  訪册
  江神廟在舊治南街道光中修之知縣譚瑀有記
  記云境內嘉陵
  江源三一自寳
  雞南大散關峪谷名故道水西流歷兩當至徽縣魚關入境一
  自徽縣下店鎭合成縣橫川至大石牌入境合故道水爲白水
  江一自秦州嶓冡山名西漢水流至大南峪入境又名犀牛江
  達兩河口合白水江爲嘉陵江唐明皇思嘉陵山水命吳道子
  繪之而嘉陵之名著是江也其通舟楫自白水江始商
  人賈於略者咸敬禮是江之神故祀之而號王遂云
  武都王廟在靈峻山神爲晋臣楊盛有德於略民南北朝及宋累
  封王土士人祀之近代重修
  三公詞在縣東郭初祀明殉難扶風令孫璽後增祀原傑吳道宏
  名三公祠 訪册
  寧羗州
  文廟在治南嘉慶十七年知州鄭緖章領帑重修同治初賊燬五
  年知州楊吉雲更建六七兩年知州汪炳煦陳景修學正孫燕澧
  并修
  禹王廟在州北嶓幪山下距州八十里前志云嶓塚爲漢水發源
  禹實經焉祀事宜隆而殿蕪廟圯宜急興葺者也
  忠義孝弟祠在文廟禮門外同治十一年知州羅驤重建同時並
  建節孝祠在義路門外
  武廟在北門內光緖六年知州李修德重建
  文昌廟在文廟東嘉慶六年諭祭儀倣關帝嘉慶十八年庠生李
  天培道光元年邑人祁功德劉元魁先後修光緖七年訓導吳正
  運倡捐知州徐德懷貲助重葺
  城隍廟在治西北嘉慶二十年知州丁瀚重修
  劉公祠在南門外道光二十四年知州孫玉麒重建祀四川布政
  使前寧羗知州劉肇
  昭忠祠在州城西同治三年賊燬光緖十五年知州馬毓華重建
  於火神廟對面祀歷次死事文武官東祀陣亡兵西祀殉難紳民
  有碑記詳州志
  藥王廟在治西光緖十二年重修
  魁星樓一在城什字一在城東南隅一在南門外一在高砦子
  褒城
  文廟在學署西嘉慶十六年知縣傅承緗詳請修理
  酇侯祠在縣南八十里流珠堰側或云堰爲侯築故祠祀
  山河廟堰在縣東黑龍江岸山河堰之左以祀曹叅有宋慶歷中
  邑令竇允碑嘉慶中直使劉崙副使齊宗道邑令張庚議修并設
  蕭相國像相傳山河惠遠等堰均曹參所建民食其利故永祀之
  靈澤廟在縣南五十里玉泉之北宋嘉定三年封神爲孚濟侯廟
  額曰靈澤加封之牒今尚存地名三道村有泉溉數千畝泉北有
  龍神祠旱禱常應明代賜靈澤廟額
  報功祠在北門內祀明撫原傑大理寺少卿吳道宏
  昭忠祠嘉慶八年奉文漢南各屬通建祀陣亡官弁兵勇
  澤潤廟在縣南三十里中梁山宋封休應侯 以上府志及訪册
  關帝廟在東門內一在雞頭關臨石門帶龍江不惟爲一方之勝
  地勢雄險可資之以固圉焉 訪册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陕西志的修订工作从清雍正年间开始,至乾隆年间基本完成,并在嘉庆年间得以出版。这部志书涵盖了陕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然而,在乾隆至清末这二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可能导致了文献上的损失或流失。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对于陕西志的具体修订过程和相关人物的介绍等方面资料的确较为匮乏。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这个时期陕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地方志书籍,虽然它们的资料性和权威性相对较低,但为研究陕西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少的线索和启示。同时,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许多文献已经得到了数字化整理,并得以更方便地被广大学者和爱好者所利用。

阅读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