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祀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古籍
唯一号: 280020020230000151
颗粒名称: 祠祀二
分类号: K294.1
页数: 78
页码: 一-三十九
摘要: 续修陜西省通志稿一百二十五讲述了陕西省历史上建筑物和庙宇的修缮与重建。这些庙宇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当地社区的重要场所,吸引着人们前来祭祀、学习和欣赏其建筑艺术。通过这些修缮与重建工作,人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遗址,并让它们永久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
关键词: 地方志 陕西省

内容

同州府
  大荔
  文廟在府治西乾隆二年知府張奎祥二十八年知府李星曜林
  文德知縣張炳鯤劉大樂陳學昌先後重修同治八年邑紳李春
  源捐貲重築圍牆次年知府余庚陽捐俸并勸邑紳李天培同修
  光緖三十年災前長安訓導貟錫庚倡修邑正一品封典義婦趙
  劉氏捐銀一萬兩殿宇壯麗勝於昔日焉府志訪册
  關帝廟在城東光緖六年知府饒應祺重修有記詳府志
  府城隍廟在府治東南同治八年山門災鄉老傳永泰等重修十
  三年并修兩廊及木坊
  縣城隍廟在縣治北同治六年歌樓傾十年重修
  忠義孝弟祠在文廟右同治八年邑紳李春源捐貲重修邑志
  龍神廟在城東北隅光緖四年知府饒應祺創修有記詳府志
  九龍廟在城東十里九龍泉禱雨常應道光中知府李恩繼捐修
  同治四年知府方鼎籙捐修正殿光緖七年居民捐修後殿
  節孝祠在東街光緖二十九年邑之趙居敬堂趙劉氏捐二千金
  重修又捐銀一百生息作歲修訪册
  鄭愍節公祠在府治東祀鄭驤朱子南軒二䟦知府余庚陽刻石
  三原賀瑞麟書驤知同州兼沿河安撫使城陷盡節載宋史
  顏魯公祠在城中眞卿嘗爲州剌史故祀之
  后土廟同治六年光緖二年兩次重修
  劉猛將軍廟在府城隍廟內道光十六年陜西巡撫湯金釗題額
  曰靈綏多稼
  鄭金吾徐御史 祠祀金金吾上將軍鄭建充在州多德政明御史徐僑行
  部至州卒光緖四年諸生成錦堂以二祠湮請縣附牌位漢官祠
  王忠烈公祠祀御史王朴朴明人以直諫死同治九年舉人李坤
  經理重修
  馬文莊祠在治西巷卽馬氏先廟近歲重葺祀明少保大學士馬
  自強
  賢宦祠在州治東街或曰漢官祠祀馮翊太守韓延壽
  昭忠祠在府城隍廟內祀滑縣知縣強忠烈公克捷及陣亡員弁
  訪册
  節義祠在倉門左同治八年知府余庚陽就回民故寺爲之祀壬
  戌以來遇難紳民婦女邑紳李春三妻呂氏捐貲知府余庚陽舉
  人劉宗實均有記詳邑志
  多忠勇公祠在東街同治三年奉勅建知府余庚陽有記 記云同治元年
  四月華州回亂二十八曰羗白鎭陷分縣羅以丙退保白猴屯
  五月壬寅羅陣亡癸卯賊圍城知府朱元慶大荔縣楊玉章前
  署府呂備孫督民勇力守賊攻八晝夜會華州牧濮垚帶勇抄
  賊後老巢賊回援二十八曰庚戌圍稍解七月二十曰壬寅提
  督成明敗於城東越數曰司馬張某又敗於東門外嗣又大敗
  於蘇氏溝自是官民均喪氣日望大軍十月二十三日侍郞勝
  保至又大敗於洛水西乃閉城不出保素猜忌荒淫寬於賊嚴
  於民其部下公行攘奪人大失望郡城岌岌十一月二十六日
  甲戌荆州將軍多隆阿奉命來援駐八里舖時賊踞黃家莊一
  帶屢敗勝師驕甚丙子旦蜂擁出過蘭家村草橋店將軍猶不
  少動逼近里許將軍乃誓軍迎頭奮擊賊不支略退却將軍促
  眾追剿大敗之於鄧家營南先是派馬隊一股出北原下一股
  繞城南而西此時兩股包抄而進賊益驚皇失措西南竄喘息
  不遑死傷無數黃家莊各處軍械米粮抛擲委路竄旣遠相訝
  曰此非勝保兵自何處來也十二月二日己卯官軍衝渡洛水
  時賊列隊南岸勢不可進將軍躍馬衝過將士一擁前進未及
  抵岸賊紛紛竄乘勝追殺移營洛河南庚辰辛已屢大㨗丁亥
  將軍帶隊出用滚營法以後軍作前隊累戰均㨗至王閣村傍
  晚還初將軍始渡洛帶親兵二十餘人視地勢沙苑叢林中突
  出賊數百四面圍撲將軍令親兵背相倚奮格殺數十賊登時
  潰散官兵不傷一人癸卯賊計窮乞降不納仍移營逼駐王閣
  村老巢僅四里賊周圍立有木城至是潛謀拆城宵遁官軍四
  面圍之弗得出丙午賊前投降之哈連陞復求降將軍仍拒之
  丁未晦令所部穆圖善設伏誘賊擊之殆盡二年正月已酉將
  軍督隊出適賊於王閣村外掘壕爲死守計官軍紛擊壕弗成
  庚戌焚弟白鎭外賊營會軍中餉械乏有曾復乞降僞應之延
  旬日各路軍火踵至仍復議戰二十八日攻差白王閣村賊巢
  斬千餘級丙子賊三四萬衆傾巢而出官軍迎戰於羌白鎭外
  仍大㨗擒賊二千餘人是夜刦營三次皆被轟退二月丁丑朔
  將軍復率各營隊攻羌白克之遂攻王閣村亦克之先是將軍
  帶數騎親視形勢誤入王閣村賊衆挺矛環向將軍抽刀立馬
  大喝賊伏地羅拜懇恩將軍責以大義撥馬而還戊寅敗賊勾
  結倉渡巨股前來官軍迎戰終日殪斃甚衆已卯賊分股夾撲
  官軍一鼓殺退庚辰賊潛蹤抄襲官軍起立不動久之賊氣懈
  乃開壁縱擊大敗之壬午燒賊木城十二曰戊子將軍扶病出
  隊憩古柳樹下以所獲賊糧散災民今名其樹曰將軍柳十七
  曰癸已將軍扶病視賊勢計畫龍家莊攻取之方此後連曰各
  營於龐家莊外輪遞轟逼俾無休止二十一曰丁酉敗賊於龐
  家莊外乘勢抄上沙埠紮營築礮臺回環轟逼龍家莊之賊不
  敢再出矣壬寅塡賊北面長壕癸亥正酣戰時喬店賊分股來
  援官軍亦分股禦之賊大潰仍追殺千餘甲子攻克龐家庄賊
  巢喬店亦克之遂進軍渭南孝義鎭此後西安府屬各賊以次
  克㨗勢如破竹關中平三年四月癸未將軍以圍攻盩屋藍逆
  被創城克卒於軍上諭賜䘏謚忠勇立功地方建祠祠內東附
  祀陣亡漢中總兵趙旣發余福象提督朱希廣副都統敦奇祥
  阿總兵關行莊桂學高副將王家渠劉連陛徐明西祀同州知
  府吉年朱元慶潼
  商道呂儁孫訪册
  大統寺在州北二十里西魏文帝建明重修有胡鎰碑記
  興國寺在州東金塔寺右隋文帝龍潜之地唐改龍興寺尉遲敬
  德建磚塔其中後與金塔寺合爲一
  廣成觀在州東康熙中李士璸馬棫士白煥彩諸耆宿敦請李二
  曲會講其中極一時之盛
  文殊閣在城北隅北門外車路久不通道光二十年武生王不謨
  等十八人開路因閣舊址建塔立碑以紀其事 以上邑志
  華陰
  文廟在縣治東乾隆中敎諭郭琰知縣陸維垣重修光緖三十年
  知縣劉華源籌五千金修之三十三年升大祀一切如式崇聖祠
  三十二年知縣崔肇琳重修又修文昌宮名宦鄉賢祠有自撰文
  昌宮記詳邑志
  魁星樓在東南城上光緖六年知縣徐一鶴重修
  西嶽廟在縣東三里大路北初神祠在黃神谷口漢元光初遷此
  宮庭宏大祀事視三公之禮通志廟在縣東五里自虞舜西狩三
  代以降皆有祀淸康熙四十二年西幸御題露凝仙掌四字乾隆
  七年兵備使孫元奉發帑金重修四十年御書嶽蓮靈澍額四十
  四年御書金祗載福額巡撫畢沅奉發內帑金十二萬飭知縣陸
  維垣監修御製碑文光緖中重修左宗棠撰記並篆書 御製重修西嶽華山
  廟碑記太華之以望秩尊於列嶽也自虞代而已然矣商周以
  降祀典迭修而建置祠宇實始於漢自是而後代有首治我皇
  祖聖祖仁皇帝康熈四十二年冬翠華西蒞展謁靈祠稽典報
  功特新廟貌迄今又七十餘載矣歲丁酉撫臣畢沅以修葺請
  且稱籌項興工無煩會計予曰嶽廟歲久繕治固宜而謂無動
  經費則不可廟制宏麗方望所崇靈應尤盛且爲秦地重鎭我
  國家實憑賴焉其出司農金經理之於體制維允爰發內帑十
  有二萬命疆吏督視興修自殿庭廊廡觀闕門序旅楹寢成繚
  垣陛䙘頽者翼之漶者飭之崇閎岌嶪孔碩有閑丹護塗塈翬
  飛鳥革蓋飭材鳩工者兩年於茲而後西嶽之靈宇煥然一改
  其舊觀工竣以勒文紀事請朕惟天以春生萬物以秋成萬物
  西者四時利成之方也故曰說言乎兑惟茲華嶽峻極於天於
  行爲金於卦爲澤秉圓靈之虛氣司蓐收之化光明星宅其巓
  大洞翼其麓殊祥奇蹟不可殫舉故能吐納風雲甄育萬品以
  佑我全陜井野桑麻順成豐阜蓋藏人無疵癘靈貺洊至報祀
  聿皇則所以繼前緖妥神靈祝民庥者其在斯乎國家荷天
  之龍百靈護佑往者平定西陲犁準夷之庭掃回部之穴流沙
  數萬里外烏孫大宛之域天方默克之區版章耕牧悉主悉臣
  車徒䭿載使傳絡繹往來乎其間道里孔長旣安且吉惟神力
  是庇昔張說撰嶽碑云華山踞中土西偏唐時彊宇不出十道
  故以秦隴爲最西以今日計之華陰且爲西極之東道矣夫幅
  員擴則奠安宜切憑式厚則享祀益隆際茲海宇乂安民人和
  樂邊堠寧謐戎索恢張懷柔百神肅恭禋祀新廟奕奕肸鄕豐
  融則神之默相垂釐敷佐利濟以惠我西土者固億萬載永永
  靈長之慶也夫左宗棠華嶽廟碑記同治元年華渭回亂糾
  關隴種族與民鬨遂戕王官陷城邑朝命誅梟桀宥連脅回不
  用靈阻兵安忍自外覆載西師以勤帝曰吁哉其何可赦命臣
  宗棠總師西討四年持節入關過華陰尋嶽廟故址則毀於火
  五年矣與前巡撫使者臣典謀復之召知縣瞿良俗董其役購
  材鳩工即事匪懈經始四年十月訖九年十月都用銀二萬九
  千兩有奇金工石工木工陶者髹者都一十萬有奇今巡撫使
  者臣志章考落上其事財用輸將無耗帑藏工作和僱無勞里
  氓而新廟渾堅完整憑山帶河規制有肅神奠民誠會戎事漸
  平秦圉孔固靈夏底定皇威鬯焉五氣來備年穀順成祀事孔
  明豆爼攸序權潼商道方鼎錄請刻諸石維華岳位西神維蓐
  收金神司兵主誼刑誼殺廟成亂熄殆其徵也文曰帝命率師
  捕不道嗜亂者亡終莫保西戎用格帝所矜勅弗究武窮誅討
  芟夷遷徙化無心用愛用威天再造始知太平幸民樂各幼而
  幼老而老歲時香幣荐新宮於萬斯年永祈禱案廟在縣東
  五里舊志以爲漢武建蓋因漢書地理志三輔黃圖皆言武帝
  集靈宮在縣境華山廟碑又有武皇省岳立宮其下曰集靈宮
  之語遂以今廟即宮舊址蔣湘南力辯其非謂今之岳廟即水
  經注下廟之址
  非集靈宮地也
  萬壽閣在嶽廟後盡處築臺高十六丈東西二十丈南北十九丈
  明萬曆中建周砌以磚履石級而登上建層樓楹懸明高帝夢遊
  西嶽文於其中左右各建高閣舊志所謂藏經閣也前爲御書樓
  乾隆四十四年知縣陸維垣於閣後平臺增建岳游坊移明高帝
  夢游西嶽文於其中光緖五年巡撫譚鍾麟重修
  王宏撰募修萬
  壽閣疏華岳廟
  曰灝靈宮唐有懿號之封宋著金牌之賜明洪武元年改稱西
  岳華山之神命有司春秋二仲月擇日致祭前爲樓後爲閣閣
  有東西翼爲輪轉之勅預道經共五千三百六十餘卷續二百
  餘卷較唐之三洞瓊綱宋之寳文統錄皆差異比乃散失至一
  百三十餘卷予倩人補寫始成完書
  復別爲目錄一卷並虔諸閣中
  關帝廟在治西嘉慶十三年知縣朱士蛟光緖三年知縣鄭慶莊
  先後修
  城隍廟在治東光緖二十年知縣梁承馨重修
  楊太尉震祠在縣署東恩准奉祀生一人以奉爼豆有裔孫果勇
  侯楊芳題關西夫子碑
  朱子祠在華山下雲臺觀淸初顧亭林王山史倡修李二曲記詳
  邑志
  六侯祠在義學東偏祀前令何祥王九疇解立敬葉舟遲維城簡
  廷佐六人續附張履程汪連二人知縣倪印垣重修有記
  陳希夷祠在雲臺觀左朱子祠右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遲維城與
  崐山顧炎武邑徵士王宏撰同建乾隆十五年姚令遠翿增修
  三祠在華山麓中祠在東南祠在西下廟在中祠之北水經注自
  下廟南行十一里又東二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謂之
  北君祠諸君欲升仙者至此皆祈請焉
  華山瘟神洞在華嶽康熙西巡書抱眞二字匾之以上訪册
  華州
  文廟舊在州治東阜上嘉慶乙亥地震圯道光三年官紳重修督
  糧道鄂山有記同治紀元回亂又燬光緖二十二年州人劉劉氏
  捐鉅貲重建規制一新地方官詳請爲建坊
  鄂山記云古以華爲
  中嶽周官職方爾雅
  釋山可考焉太華奇而雄少華尤奇而秀故少華稱獨秀峯州
  城建其麓麓湧高阜廟學踞焉背渭面華泮引淸泉蓋淸拔秀
  麗特勝地也廟始建於洪武初乾隆四十三年刺史楊徽繼葺
  之後此無聞焉然殿廡門坊之規模無恙歲時釋奠尚有地也
  嘉慶乙亥全州地震各祠廟率頽而廟學亦片瓦弗存余來華
  下鼉然傷之告剌史張君垣上請修理刺史韙之旣具文以請
  復捐廉爲倡合之紳民資佽集白金六千兩有奇不數月而畢
  役而殿廡門坊與各祠共同一新由廟門望少華其秀其奇盡
  呈露於戶牖之下而拔地參天者山之秀緯地經天者人
  之秀自廟工成而益當並耀其奇故不辭而樂爲之記
  文昌祠在文廟東光緖二年知州兪志敬重修
  魁星閣在東南隅城上同治十二年知州胡燾重葺州志
  關帝廟在舊城內大路北同治七年知州王贊襄重建
  城隍廟在州治東同治十一年知州胡燾光緖二年知州兪志敬
  均修廟初在州城東南金大定中太守完顏公遷此刻石以紀神
  之英靈畧謂唐乾寧三年李茂貞犯京昭宗幸州剌史韓建夜袖
  劍詣行宮將及上幄有神厲聲曰汝陳許一卒耳蒙天子恩至此
  敢爲弑逆乎建倉皇出明日物色之乃州之城隍神也明年駕還
  京改元光華封神濟安侯祠於州東北金遷此
  劉猛將軍祠光緖四年知州汪炳煦重建於城隍廟東側
  少華山神廟在東門外光緖六年知州吳炳南重建
  東嶽廟一在南原谷堆堡一在東關同治八年重修西嶽廟在大
  張鎭同治七年重建訪册
  周鄭桓公祠在西關離城一里 案華州爲古鄭國桓 公始封於此故祀之
  漢紀公祠在柳子鎭東近世重建祀漢紀信 案信代高祖死在滎陽今滎澤縣西有信
  祠正合當日情事此
  處有祠不知何據
  唐郭汾陽王祠在東關續文獻通考顏眞卿有汾陽王家廟碑原
  有二坊路坊題曰功蓋天下再造唐室門坊題曰誠孚中外威鎭
  華夷同治十三年重建路坊
  寇萊國公祠在西關
  朱文公祠在州治西文公二十一世孫文義明洪武初授西安府
  華山驛驛丞因家焉後嗣遂建文公祠
  姬忠烈公祠在州西郊有誥命碑祀明邑人姬文引官滕縣死難
  諡忠烈近世重葺
  多忠勇公祠在州西漲村光緖元年建
  案華州被回禍尤深多公
  入援功最鉅又神速民感
  其德故旣祀於郡城而各屬均
  爲立廟以報之非遵功令也
  玉女祠在州東十里明星玉女居華山服玉漿祠前有五石因號
  玉女洗頭盆祠內有玉馬一州志
  韓城
  社稷壇在城外西北神祗壇在城外東南均雍正十一年勅修
  文廟在縣東道光乙酉重修
  文昌宮在學署東乾隆四十九年重葺咸豐九年知縣楊廷翰重
  修
  神禹廟在龍門山上一名禹門在縣東北六十里一統志作八十
  里似誤元世祖勅賜宮曰建極殿曰明德閣曰臨思令姚樞爲額
  王鶚爲記殿廡雲連規模壯偉淸初重修
  子夏廟在縣西南二十里西河邨
  邑人劉蔭樞記略云河津縣西
  北五里許曰辛興有塚一邱相
  傳爲子夏墓居人多卜姓歷代封祀元末人民多涉河而西
  生齒漸盛逢拜掃日居西河者苦涉河爲阻爰建祠祀焉
  宋勅建河瀆靈源王廟在縣東五里漁村又縣西二里有河神廟
  邑人劉蔭樞因水流自西東注勢激難渡創立石橋并建廟焉後
  人因於南關建劉公祠
  韓侯廟在縣西北一里祀春秋韓萬
  太史公廟在縣南二十里墓前水經註墓前有廟有碑永嘉四年
  殷濟建石室樹柏
  縣令翟世琪重修祠記邑貢生楊輝裕及楊四
  可等修廟爲會以祀而不得史公生辰有華山
  方外士謂子長四柱爲甲寅戊辰庚午丙戌壽七十三卒於丙
  寅年九月初四日有二子長臨字與仲次觀字何求史通臨之
  孫也莽爲安漢公封史通史通辟莽亂偕逢萌居嵩陽尋遷南
  陽司馬徽正臨嫡派觀之八世孫爲懿傳帝十五葉辟劉宋之
  禍去司反高門又有女爲楊敞夫人敞後堅傳帝二世前五代
  終始皆子長之裔也而觀裔司馬君實與臨裔司馬徽皆別有
  其不朽又史公像墨刻無鬚而今像有大鬚子長未宮之
  前纔二十七雖有鬚不宜侈或有誤天下塑像僅見此
  蘇武廟在縣西北五里姚莊春秋致祭
  康乃心重修蘇武祠記古
  今來忠孝節烈事足以感
  人心而動裔夏者雖其人旣往而懷古興思獨使百世以後誌
  其都邑居處山川草木雲物泉石惝恍於風煙黯淡之餘如或
  見也而况其在衣冠劍偑為陵墓之所存乎邑北五里有漢典
  屬國蘇公子卿墓稱蘇山焉左有廟日久圯安邑康明府韜園
  名行僩者謀修之見斷石出土中乃公藏骨處遂封而砌焉有
  柏成林枝柯南向往時萊陽左公令此邦修治之自爲記且吊
  以詩今明府復有事於此可不謂深觀化源得風敎之本乎有
  華氏曰嗟夫未易一二言矣世代茫茫河流萬古由西漢以還
  生斯里客斯邦車塵馬迹所謂五陵三輔將相侯王富貴顯赫
  者何可勝數不旋踵而零露寒蟬殘岡斷隴使行人俯而過之
  不欲一眎獨茲蘇山坏土雖田夫野女無不以手加額愛戴瞻
  依寒食拜掃如其私親者然風雨晦明與太史司馬公高塚南
  北相望豈非十九年之浩氣孤忠貫金石凌星嶽振萬古而長
  存哉或曰子卿京兆武功人此不宜有墓然昔賢高視遠觀以
  六合爲家卒塟不必其故土如有虞之九嶷夏后之會稽董仲
  舒之在杜陵杜甫之在耒陽蘇軾之在顂城累累而是况龍門
  內史名地實漢家畿輔邑也殁而瘞焉亦故鄉耳奚爲而疑諸
  若然則河粱之詩麒麟之畫上下千古實在斯矣銘曰龍鬥之
  域少梁之河古柏陰肅南向其柯有碣巋然於維蘇子出歿白
  雲在山谷裏春秋載祀神僾其中誰實尸之蘿石左公侯來自
  東敦茲古道廟貌重輝以灑以掃茂陵
  漢月北海胡天公祠萬古碧草年年
  郭子儀廟在縣北十五里白居易祠在縣南十里
  左公祠祀左令懋第一在蘇山邑御史賈宏祚建一卽蘿石書院
  額曰君子祠同治九年知縣侯鳴珂捐廉修
  強忠烈公祠祀滑縣知縣強忠烈公克捷
  克㨗官滑首捕林淸黨
  李文成等下之嶽賊黨
  人城遂遇害上諭强克㨗首破逆謀功在社稷全家俱殉尤堪
  矜閑著入祀京師昭忠祠滑縣韓城并建祠焉同治五年韓城
  知縣李錫珍奉文修建從難三十五人皆附祀焉滑縣老
  安司巡檢劉斌咸寧人首破逆謀與公同祀昭忠祠
  法王廟在縣北西莊志云神房姓名寅以宋眞宗夢中治疽封五
  兵法王於槐柏相抱間起廟以上訪册
  朝邑
  文廟在縣治南乾隆二十年知縣成邦彥又修
  關帝廟一在城內井巷一在東門外乾隆四十年知縣吳忠誥重
  修
  東嶽祠在縣西郭宮殿嵯峨樓臺峻起據華原之形勝一方稱鉅
  觀焉每旱禱無不應康熙四十九年知縣王兆鰲捐貲重修
  河神廟在眞武閣側乾隆四十年知縣吳忠誥創建祈雨澤焉
  城隍廟在城南邑人王學謨有重修記
  略謂洪武元年詔郡縣立
  城隍廟封爵有差令凡吏
  於其土者始至廟中舉神
  誓而後視事此後乃列典祀
  忠孝祠在文廟西亦名雙忠祠明時爲高翔程濟建也
  節孝祠在文廟東明時爲龍門村劉烈女建
  三烈祠在城西明代爲劉李張三烈女建後以節婦十六人附改
  名節烈祠邑人韓邦奇有祠記見邑志
  禹廟在大慶關乾隆四年知府張魁祥額曰底績克家
  嚴氏祠堂在原上邑志原上有唐詳審使嚴公譔祠馬自強王學
  謨均有記見邑志
  韓恭簡公祠在東門外其裔累重葺
  九郞廟在北門外九郞山卽梁山東北峰有奕應侯廟廟有聖水
  歲旱挹水則雨降禱雨輒應故祀之
  閻文介公祠在西門外仰聖堡光緖二十一年奉敕建
  案文介晚
  歲居山西
  刻書講學遺澤甚
  多蒲解有祠
  五先生祠在閻祠後祀程濟高翔韓邦奇王建常李元春
  二郞廟
  劉峒記二郞有功於民之正神也世不知其所起故說多
  妄予至蜀蜀人言二郞姓李蓋爲秦太守李冰治水有功
  或曰冰之次子故號二郞蜀人崇奉甚嚴謂之川主昔宋太祖
  破蜀花蕊夫人奉之宮中太祖見而驚曰是何神歟對曰灌口
  小二郞也自是
  天下多祀之
  劉奇烈祠在北街祀明諸生劉長庚長庚聞明甲申變手刃妻妾
  女自經雍正二年請立專祠道光三十年義士劉際靑捐金獨修
  太白廟在寺後社每旱遣人之太白取靈湫之水貯之祠中雨即
  渥沛率五歲一往取里民祀之甚虔邑人雷于霖有重修太白廟
  碑并銘文甚鴻肆銘詞奇倔富麗近昌黎載邑志以上邑志
  郃陽
  文廟在縣治東南乾隆三十二年知縣席奉乾重修
  忠義祠嘉慶中知縣靖本託修光緖中邑紳主事侯晋康知縣李
  漢源籌銀萬兩增修李有祠記見邑志
  大禹廟在縣西南三十里以禹甸梁山在封內故祀之康熙二十
  四年邑孝廉康乃心又募建於二十四峯中未久災後改建山顚
  元聖祠一在縣東四十里一在縣署東大興王源有記嘉慶十一
  年知縣靖本託拓城內祠爲考院而移祠於東
  卜夫子祠在宮池旁即西河書院故址明范令志懋建道光中修
  四聖后廟在縣西門內縣故有三后廟三后者湯妃及太任太姒
  也後增禹母爲四聖后廟康乃心有記
  記云大明之詩邰陽爲莘
  太姒爲莘女固無疑者詩
  又曰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毛傳謂摯國任姓之女在
  殷畿內故朱註云摯國名任縶國姓太任爲摯國女非有莘女
  甚明郃八但以詩與太姒同詠於一篇故亦祀之何傷乎但以
  爲莘女則不可耳湯妃有㜪氏女中壘諒非無據有㜪即有莘
  無不可者湯妃爲莘女雖不若太姒之確然亦烏知其非也至
  禹母亦以爲有莘女史記註引系本荒唐之說非正史也又引
  帝王紀鯀妻修己拆胸生禹亦荒唐之說愚謂系本帝王紀
  必有所據不得概指爲荒唐范令志懋增入禹母似亦無礙
  關聖廟在縣治東乾隆二十六年知縣梁善長三十四年知縣席
  奉乾均修
  城隍廟在縣治東乾隆中知縣白珍席奉乾先後修嘉慶二十一
  年知縣王道行重葺光緖中紳耆募化請知縣王鴻儒籌修 訪册
  光國祠在西門內唐尉遲敬德監修
  八蜡祠在縣治南乾隆十一年知縣許顯森重修
  蕭公祠在縣署東乾隆十年知縣朱依霍修
  葉夫子祠在東門外公名夢熊丞郃多善政故祀之淸初重修富
  平李因篤有記
  記云東粤葉公龍塘先生嘉靖末由御史直言出
  爲邰陽丞攝令事遷歸德推官以去邰人祀之署
  曰葉夫子祠歲久圯吾友孟謀康子與楊君仲彩重新之囑余
  記余足跡半天下所見遺愛祠至邑令止未有及丞佐者也漢
  朱仲卿以嗇夫祀桐鄉四百年不再見而分寧祀濂溪鄠上之
  祀明道同安之祀紫陽皆以主簿祁州之祀橫渠以司法參軍
  官雖不離僚佐固百世之師也公由御史謫邑丞當嘉隆時左
  降官每優游不事事公獨將母至郃意固甚安如范大參所稱
  愛民敎士不愧豈弟父母矣萬歷中公以少司馬持節吾秦之
  三邊平寧夏逆賊哱拜劉東陽擢御史大夫世祿錦衣史記其
  功甚偉予又聞之康子公蓋爲姚江之學者也而才氣勛名亦
  略等公官秦始於丞終於督府舉其官則宜曰督府然祠邰祠
  也邰人祠公祀丞也公丞邰而安於丞若將終身使公以邰丞
  終邰人之愛公祀公如故也豈聞其爲督府哉孟謀又云邰之
  文敎得公始大其後科名鵲起遂甲左輔而至今稱公必曰夫
  子庶幾周程張朱百世之師之義也吾不敢易其祠額仍舊書
  之
  三仁君祠在縣治北康熙五十八年邑丞趙嗣隆爲明邑令范志
  懋守府李國政淸西安司李秦鏡建以三君均保全郃民也先是
  康太乙孝廉祀三仁君於北城譙樓請當事附春秋戊祭之列今
  仍舊名 以上訪册
  韓山奕應侯廟在縣西一里唐工部尚書潭石寳建
  澄城
  文廟在城北街乾隆三十三年知縣額樂春戴治相繼修道光甲
  辰知縣金玉麟重修載邑志
  唐魏鄭公祠在縣南門外乾隆四十四年知縣戴治奉巡撫檄修
  并捐置地三十七畝
  按徵魏州人封鄭國公賜莊田於澄邑
  子孫世居之因立祠並祀徵五世孫舊
  城隍廟在縣西門外乾隆癸未知縣文尚秀重修
  關帝廟在城東門內乾隆三十三年知縣額樂春重葺
  文昌祠在文廟左乾隆四十七年知縣戴治敎諭楊伯魯訓導王
  遴及縣民捐欵建閣道光二十一年知縣張籛勸邑人連江修玉
  泉書院並修祠
  眞武神祠在城北道光二十九年知縣金玉麟重修
  忠烈祠祀主簿李可受生員党嘉琚韓繼武宋捷報杜其意王之
  章皆殉流寇之難者
  孚佑顯聖大王廟在雷莊乾隆中重修邑人白濬有碑記
  記云庸
  德盡於
  聖賢而奇節著於豪傑庸之至翻以見其奇奇之至適以全其
  庸者若春秋之顯聖大王伍予胥是已以楚國論熊居惡貫奢
  尚無辜晦厥忠曜吾孝伸不共天之仇誠迫不得已是同庸行
  而入郢鞭墓止見其奇焉以吳國論夫差淫縱宰嚭貪墨豢吳
  沼吳切諫不納而後託息於鮑氏易姓爲王孫吳子賜劍抉目
  東懸炬光如輪潮頭現身是實一奇行而愛君致身歸於庸焉
  植千古剛常扶乾坤正氣爲人不能爲不敢爲者是聖賢之經
  與權互用豪傑之奇與庸相資也眞男子烈丈夫何不可顯而
  爲聖尊而爲王哉此唐狄梁公毀淫祠一千七百有奇而與神
  禹泰伯季札特留爲四祠之一也歟若夫佑世沃民作霖一方
  由元迄今歷著休應故崇廟祀
  增建重葺無已也乾隆五年
  蒲城
  文廟在縣治東乾隆三年知縣郭芝光緖癸未知縣李士愷均重
  修祭器多缺光緖初邑人趙鼎五製籩豆木豆百具丙申知縣張
  世英每年捐銀一百兩添設牲品又捐廉三百二十六兩置祭器
  而一切始完備焉
  文昌宮在縣治西南嘉慶九年知縣曹之升建作碑記光緖已亥
  知縣楊孝寬重修
  曹之升碑記云握奇經云黃帝順殺氣以作兵
  法文昌以命將世傳劍州有桐君張亞子仕晉
  戰沒人爲立廟蓋附會於天官書首二星上將次將之說其實
  非三台也或言神姓張本黃帝子揮始造弦矢其神手弓挾彈
  而立眉山蘇氏以玉環易彈歸誕軾轍爲宋知名士是即今俗
  所祀之張仙亦非文昌或引化書神諱孝仲一字仲子即以周
  小雅張仲當之余謂上台司命一星君祭法七祀之首自古爲
  昭奚俟周興而始降爲宣王之名相吉甫之良友乎惟以孝友
  爲文昌即宣尼四科先德行之義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無不可也
  關帝廟在縣治南偏乾隆二十四年知縣李嗣洙重修社人輪流
  經理十年潤飾一次
  魏晉公廟在縣治南街乾隆五十年知縣竇祥建以晋公魏暮行
  縣巡蝗死爲立廟祀之劉猛將軍亦附祀
  忠孝祠在縣署東乾隆中知縣興泰捐修祀張振等十八人
  東嶽廟在縣東門內同治元年重修蒙賜匾額
  節義祠在縣治南乾隆中知縣沈元煇建
  貞烈祠在城隍廟左明時縣丞吳志文建祀烈女馬蘭香等同治
  九年知縣夏與賢重修
  橫渠祠在城隍廟西祀張子以弟戬及邑賢張建配光緖丁酉知
  縣張世英新其祠復設書院於內初天祺嘗攝蒲治橫渠來遊正
  德五年建祠起崇禮書院後毀故至是復之也
  王公祠在署左祀令王釐士金公祠在署右祀令金銓崇楨中銓
  子毓峒按秦建一祠光緖二十三年知縣張世英移金公主於王
  祠捐廉三百一十八金改修祠前爲街房租歸書院
  朱公祠在賢侯祠西祀明未殉難朱一統
  賢侯祠在親民堂西祀邑令曹之升成邦彥鄭鑑周相焯
  忠義祠在縣治南光緖十年知縣張榮升建祀多忠勇公以同治
  中殉難各紳民附
  烈愍祠在興市鎭祀同治壬戌禦回亡者鎭人張崇健有祠記
  黃公祠在大堂東知縣馬毓華偕紳民建光緖三年秋知縣黃傳
  紳窮治刀匪錄繫多名革生屈姓糾衆刧獄焚署黃出彈壓遇害
  巡撫譚據民呈聞於朝五年勅建祠
  堯山靈應夫人祠在縣堯山雨暘之祈應答如響有司以聞列入
  祀典
  潼關
  社稷壇在西門外嘉慶二十一年同知向淮重修
  川壇在城內東南隅乾隆十九年同知趙銓嘉慶二十一年同
  知向淮重修厲壇在南門外乾隆十八年同知趙銓捐修
  文廟在廳治東關舊無學明嘉靖中太學孫璟捐宅建廟其曾孫
  振基有捐舍修學記
  記云昔鍾離意爲魯相出私錢付戶曹孔訴
  修孔子廟姑蘇學宮係范仲淹以所得錢氏
  南園地爲之余先世捨宅修孔廟雖不敢希跡文正而有功芹
  泮蓋亦有不可湮沒者曾王父璟商之王父元副貢父承先選
  貢沔縣知縣慨捐家宅兵憲周公相
  酬以値不受然家漸中落矣云云
  忠孝節義祠在西街乾隆嘉慶中兩重修
  文昌宮在學宮東嘉慶七年同知虞友光奉文建一在象山東山
  關帝廟同治中提督馬德昭捐修
  魁星樓一在象山上乾隆五十六年邑人張孝騫建一在麒麟山
  禹王廟舊在官路北圯於河嘉慶二十一年同知向淮移官路南
  晏公廟并祀晏公於內
  朱子洞在象山上乾隆五十六年張孝騫重修
  龍王廟在街東乾隆十五年重葺一在西門內
  楊太尉饗堂在華陰城東三十里兵備副使湯文正公斌重修并
  自撰碑記載廳志惜書板漫漶不可讀茲節錄於下嘉慶十七年
  固原提督楊遇春重修
  湯斌重建楊太尉饗堂記華陰城東三十
  里有漢太尉楊公墓按本傳公延光中爲
  太尉以忠直被放歸卒於夕陽亭順宗即位門人虞放陳翼詣
  闕追訟公事詔以禮改葬於華陰潼亭祀以中牢即此地也予
  以丙申備兵潼關展謁墓下見兵亂之後堂墓頽廢周垣盡圯
  蔓草荒煙碑碣縱橫於是愾然而嘆曰是余之責也夫會歲荒
  未遑興作越明年乃謀於縣令劉
  瑞遠起而新之兩月而告成焉
  張少卿祠在城門內祀明大理少卿張維任以築石堰新書院置
  學田里人德之爲立祠 以上訪册
  白水
  文廟在縣治東乾隆十八年知縣梁繼重修道光二十七年知縣
  徐元潤募捐又葺
  城隍廟在縣治東龍門洞外廟右舊有書院乾隆中知縣崔九圍
  官源先後增理
  倉頡廟舊在縣新城內明萬曆乙未知縣賈熙載移建黃龍山陵
  前春秋致祭乾隆七年重修饗堂三楹匾曰斯文鼻祖鄉民又於
  淸明日祀之
  案西安府志載頡廟在縣東三里此乃前知縣毛應
  時所建者賈熈載以黃龍山下故有廟不應重立故
  遷之而并爲一前省志謂熈載創建未是府志載倉聖廟在陽
  武村陽武村去史官村二十里其村故無廟府志亦誤也又案
  邑志藝文首載倉頡古文二十八字爲秦李斯小篆之祖其後
  亦亡乾隆十九年知縣梁善長搜集命工琢石刻置倉聖廟中
  詳邑志
  彭祖祠在縣治大門外有像鄉賢祠舊有商老彭周秦冉漢郭巨
  唐張柬之邑志謂均非茲地人不如罷祀梁令善長云相沿已久
  姑仍之
  雷祥廟在大雷村祥即村人舊志載其善造瓷器鄉民每掘地得
  遺器形制古質色綠沈或微作花墳起相傳爲雷公器志又云昔
  有雷祥沒爲神旱蝗禱之災即止廟有碑光澈可愛
  杜拾遺祠在舊明德書院唐至德元載杜甫自奉先挈妻子至白
  水依舅氏崔項明年詣肅宗鳳翔授左拾遺後再至白水得孫宰
  顧遇作彭衙行去後鄉人立祠刻其詩於碑經亂祠毀碑亦沒鄉
  人建祠肖十婦人像顏曰杜十姨廟金令陳炳過而見之歎曰此
  必唐杜拾遺甫祠也命工掘地得彭衙行詩碑遂毀十婦人像改
  肖甫更題廟額淸初王令永命祀明德書院移碑其中後書院廢
  復移碑文廟
  遺愛祠在治內祀知縣趙翰賈熙載沈嘉賓黃汝槐張名世今均
  圯 以上訪册
  漢中府
  南鄭
  社稷壇在城西北嘉慶十六年知縣楊大坦重葺今爲苗圃同時
  并修先農壇於城東
  文廟在縣署南城西南隅嘉慶十六年知縣楊大坦重修道光中
  郡守段大章奉陜安道兆那蘇圖檄重修光緖中陜安道高賡恩
  重修自爲記
  高賡恩文廟記已亥之春余觀察是邦數謁孔庭見
  多滲漏蓋自道光戊申修後五十餘年矣詢朱少漁
  太守曰貲已醵矣但率作乏人耳然則誰能之曰中翰康次衡
  能之其不輕出衆所知也因約王文佩農部陳春亭太守詣中
  翰勸駕中翰感焉庀材鳩工自孟冬至臘載事迅且省費不足
  則勸捐於十二屬併府城隍廟鉅工成之衆匄爲記余思今之
  時異說沸騰蝕我聖道脅我編氓亂我倫紀士流亦或駸駸爲
  其所敚蓋天下之禍亟焉漢之人乃能歸心尼嶧思峻其門墻
  一新斯人之耳目若此衣纓之族又能出其才力以襄厥成而
  諸僚友之傾助士商之激勸皆因乎人心之自然殆吾道將興
  之機也故爲之記以示郡之人所直共銅幣
  千八百貫誌於碑陰捐貲銜名悉具茲不贅
  名宦祠在文廟櫺星門所祀之謂中有不當祀而祀有當祀
  而不祀者辨詳邑志淸增漢中同知汪化鰲知府嚴如煜 府志
  鄉賢祠在文廟櫺星門右
  關岳廟在什字大鐘樓西
  府城隍廟在今道署西南光緖中陜安道高賡恩倡修縣城隍廟
  在華廟坊乾隆二年附祀於法華寺因縣令侯天章禱雨有應也
  四十年邑人以附祀不恭建殿寢五十八年建兩廡
  漢中府城隍
  相傳爲漢烈
  將軍紀信紀事詳漢書能解滎陽之圍以身殉國而漢之封典
  不與以王崇祀宜也或曰論王崇祀之所宜在榮陽或在關中
  立功之地建都之區今祠廟在漢中於義何徵哉曰高帝初王
  漢都南鄭君於此開基臣何不可廟食於斯書此以俟世之考
  古者漢
  中紀聞
  文昌宮舊在南門內街西後修農業學堂一在治南二里帶江俯
  山一方勝境
  忠烈祠在城內同治中奉勅建祀殉難知縣周藩壽寧羗知州金
  玉麟西鄉知縣巴彥善紳民盡節無後者附之今爲高小學堂
  厲壇府志在北郊四城門外四大塚均有孤魂堂以祀同治二年
  殉難諸人每歲淸明七月望日十月朔迎府縣城隍神像祭於北
  門外厲壇 俗名中元會 今猶循故事 訪册
  魁星閣在府治西南隅城上嘉慶中知府嚴如煜建
  方正學祠在孝義坊文廟東南明知府項思敎建
  三公祠在孝義坊祀明都御史原傑藍璋吳道宏三人招撫流亡
  均有功漢南故合祀之
  李公祠在孝義坊祀漢中鎭總兵李輝武公湘鄉人守漢中懲會
  匪安良善光緖初年呈請建祠以旌其功
  三聖祠在北門內敎場東爲往時軍營祭賽所嘉慶十二年提軍
  楊遇春建總兵吳廷剛落成規制宏大 以上訪册
  龍神祠在東湖西岸光緖初年知縣羅驤建
  白廟在行臺坊嘉慶十七年知府嚴如煜建嚴公禱雨太白輒
  應故建祠
  酇侯祠在今道署大堂西
  昭忠祠在府西坊新街祀歷來殉難官紳 府志
  諸葛武侯廟在南門外
  淮陰侯祠在孤雲絕頂玉堂閒話昔蕭相國追韓信於茲山故立
  廟
  王仁裕詩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猶說漢淮陰孤雲不掩興亡
  策兩角曾懸去住心不是冕旒輕布素豈勞丞相遠追尋當時
  若放還西楚尺
  寸中原未可侵
  定遠廳
  社稷壇在學署前風雲雷雨山川壇同先農壇在東門外厲壇在
  北敎場均嘉慶中同知馬允剛建
  文廟在治南嘉慶中同知馬允剛葺
  關帝廟在廳南文昌廟右亦馬允剛建
  文昌廟在文廟右馬允剛建嘉慶六年入祀典咸豐六年升中祀
  龍神祠在周家營距城二里遊擊呂天俸建
  火神廟在文昌廟後道光十六年同知謝長年建
  城隍廟在西街同知嚴如煜建嘉慶十六年同知馬允剛重修
  班侯廟在城南嘉慶十三年同知李樞煥建馬允剛重葺
  馬允剛
  重葺班
  祠詩燕頷虎額傳佳話食肉如飛本異形從古英雄多遠略由
  來衆庶每憑生鬚眉尚憶籌邊貌神氣如親望闕情千載大家
  眞女弟一言
  悟主返難兄
  桓侯廟在班廟右嘉慶十三年同知馬允剛建
  馬允剛桓侯祠記
  蜀漢張桓侯封於
  西鄉能撫其民故西鄉之民祀之定遠分西鄉南鄙所謂拴馬
  嶺撈旗河侯之遺蹟甚多予任定遠次年旣修文廟關廟後復
  從民情立廟於關廟之西門廡殿寢略備故志之至侯之忠謀
  大節載在乙部茲不贅富平生員楊灝桓侯像記侯之像類
  以黑面間白腮卡多髯以狀其當日之雄傑皆本於劇埸所爲
  余每疑之以爲傳稱侯好禮士大夫其像必不如是嗣同雨峯
  司馬赴都過涿州拜其遺像與漢南之像大異高顙大顴方口
  短鬚面無厲色有英雄之概無暴厲之氣史稱好禮士大夫不
  虛也因記於此
  後之人正之
  昭忠祠在桓侯廟左道光十六年同知謝長年建同治六年同知
  汪兆侗重修
  節孝祠在昭忠祠左光緖五年同知余修鳳建
  禹王宮在北門外殿前敬供萬歲牌馬允剛建一在餉硐子一在
  中楮河一在下楮河民人建
  文公廟在文廟禮門左
  三義廟在南關均馬允剛建
  藥王廟在廳西二里光緖四年同知余修鳳捐修
  蕭曹祠在東轅門外同知馬允剛魯學浩均修
  德政祠在尊經閣後以同知嚴如煜馬允剛多善政士民祀之
  魁星閣在城東鰲頭石上咸豐九年同知德亮建
  四賢祠在漁渡壩祀額公楊侯唐王二總兵皆嘉慶中平敎匪功
  德及民者故士民祀之事蹟詳廳志 以上廳志
  留壩
  社稷壇在北門外里許神祗壇厲壇均在北門外先農壇在廳東
  南正殿耳房各三楹以上壇廟嘉慶十四年同知任魁光修建
  文廟即紫柏書院故址光緖二十年同知文麟改建光緖九年廳
  設學立學官時尚無廟故遲至二十年始立也
  關帝廟在南門外
  城隍廟在南門外舊城內
  昭忠祠在北門外祀嘉慶中同知齊默慎司獄黃定一江口營守
  備田德廪生羅浮鳳附生羅克選均於嘉慶十四五等年先後殉
  難者 訪册
  留侯廟在廳西北四十五里廟臺之後即紫柏山道光元年重修
  程春海侍郞書碑後察豐神太守嚴如煜同知均修山秀水環竹
  木幽勝題詠者甚多山產鹿壽草服之可延年
  陜西巡撫賈漢復
  謁留侯祠詩結客
  爲韓非爲劉於秦有怨楚無仇入關已了功名𫝹念報國何知富
  貴謀鬼物曲傳黃石册仙人巧託赤松遊靑羊紫柏人間世便
  是封侯
  也贅旒
  佛坪
  文廟在城東南隅嘉慶中同知景梁曾建道光中同知潘政舉改
  建東北隅二十六年同知朱念祖始告成
  文昌宮在迎秀書院內道光二十九年同知李夢愚光緖九年同
  知劉瑛均重修
  關帝廟在東關道光七年同知景梁曾建
  城隍廟在東關道光七年景同知建二十二年同知黎保泰重修
  龍神火神共一廟道光二十九年同知李夢愚修 以上訪册
  洋縣
  文廟在縣治西北光緖三年知縣劉文炳十一年知縣陳澤春均
  重修
  關帝廟在東關同治元年燬於寇亂光緖初重葺雖奉文崇祀帝
  三代而享殿未備每祀於正殿後奉光昭裕昌成忠三王主祀之
  城隍廟在西門內光緖十二年知縣陳澤春重修
  文昌宮光緖季年署縣事德某重修
  厫神祠在縣署西光緖三年署縣事劉文炳建
  名宦祠在文廟戟門左鄉賢祠在右入祀及增祀者均詳邑志
  忠義孝弟祠在文廟外迤西光緖中陳令修文廟訖建此
  節孝祠在東街東門內 案定例祠應在學宮外不知何故移此亦陳令建 所奉牌位經世
  變多損失其存者見邑志
  昭忠祠敎匪平後令各縣均立祠而邑志不詳地址是未建也縣
  之從祀者有生員張友直白雲翰僅於人物志中附見而已華陽
  營死事之員弁兵勇則設主於城外之忠魂祠焉
  繼美亭在縣治東祀明邑丞姚如松與孫邑令誠立祖孫治洋均
  多善政人比韓忠獻父子知洋州故祀之
  原吳二公祠在東關祀明原傑吳道宏二御史此本蔡公舊祠附
  二公主於內名二公祠後移蔡祀墓前乃專祀二公光緖季年重
  修
  蔡公祠在縣東二十五里墓前漢龍亭侯蔡倫造紙卒葬此因祀
  之其地卽龍亭縣故址也
  曾公祠在城隍廟東南祀知縣曾彰泗
  案訪册曾今於嘉慶十
  年殉難奉諭設牌位於城
  隍廟十九年邑令戴某塑像右廡道光十二年邑令某改建於
  左配以縣丞劉錫銘及曾家人韋升劉家人王班白貴均附祀
  汪公祠在城隍廟西南祀知縣汪溎配享武職某
  案汪於同治元
  年殉難光緖二
  十年紳民禀請李令詳請巡撫鹿奏准奉祀並附死事官紳額
  曰昭忠又案縣西白楊灣有小祠祀康熈中縣丞張仕憲鐵冶
  河八龍側有小祠祀道光中孝義童奉先宣統三年縣東東山
  寺學社祀鄉賢死難候選縣丞李春勃又縣西之苧溪堰創於
  明萬歷中知縣李文芳其地之民亦塑像祀之以報功舊志祠
  祀者又有明令李用中張以謙亢孟檜姚誠立其祠或存或毀
  或未入祀典然會典有民祀一條
  亦有其舉之莫可廢也之義也云
  泉神祠在縣西北三十里湧泉寺光緖二十九年知縣德銳撤佛
  像改修爲神祠 以上訪册
  環珠廟在縣東八十里黃金峽上流祀水神東楊四將軍即開國
  侯楊公也安康董詔辨之
  董詔募修東四王廟疏云漢上下祠宇
  相望皆以楊將軍尸之郡志謂神楊業
  之四子死於王事因爲水神余旁證古籍始知爲宋總管知洋
  州開國侯楊公從義公天興人靖康中從吳玠立功卒葬城固
  水北村惜作宋史者不能如太史公之記衛霍幕府使附於二
  吳之傳而僅見於山南從事袁勃所撰城固之將軍祠碑後遂
  以神爲漢水之神而稱楊四將軍又俗祀神以六月六日謂將
  軍疏治壻水之辰而碑亦載公嘗堰壻水以灌城洋二邑田然
  後知四將軍即公無疑也安康公舊封祀固宜茲東楊四將軍
  廟者初在楊公隄內庚寅漢水决隄而神祀圯矣故卜於新隄
  之巓肖像祀焉隄以衛民神以護隄內安千室之封外靖萬里
  之浪以安以侑神降之祥理固有不爽者非他淫祀無福之所
  可比也
  城固
  文廟在縣治東近代累修
  文昌祠在文廟東淸初邑紳李可喬重修獻殿
  黃帝廟在縣西南二十里安家渡康熙中重修
  關帝廟在東郊外近世歷有修葺
  留侯祠在東郊外近祀漢張子房
  案子房祠縣境有三一在縣北
  十里子房山一在縣西北十里
  斗山一在
  城東即此
  蒲公祠在縣西二十里元時建祀知縣蒲唐
  漢王廟在縣東十里以高帝初封此故祀之
  伍子胥廟在縣北百丈堰近代累修
  楊將軍廟在縣北十五里祀宋總管楊從義從義屢從吳玠立功
  晋爵安康郡開國侯沒葬城固水北村漢南各屬多祀之
  案楊將
  辨已詳前洋縣志惟將軍廟碑旣云神嘗堰壻水以灌城洋二
  邑之田則二邑廟祀均宜又云以從吳玠立功沒葬城固水北
  村則城固爲神藏魄之地
  之尤宜非他淫祀可比也祀
  沔縣
  文廟在縣治西康熙四十一年知縣林鴻烈重修泮池敝圯均葺
  文昌祠在文廟東
  關帝廟在縣治東
  城隍廟在縣治西北以上三廟近代屢葺 訪册
  龍王廟在縣西北二十里卓筆山下
  諸葛忠武侯祠在縣東五里唐景耀六年詔爲亮立廟沔陽歷唐
  至明代有修葺正德八年都御史藍璋請立廟城東總督彭澤爲
  碑記廟中有石琴一張傳是武侯手揮之器名流多題詠元至治
  元年追封爲威烈忠武顯靈仁濟 王續通考 嘉慶五年知縣馬允剛
  重修十九年又重修太守嚴如煜爲記
  記云嘉慶十九年制府長
  將軍賽僧師剿廂匪大軍
  營沔郭外謁侯廟愴然曰是不足妥侯靈也屬余會令范君掄
  策亟修治旣竣因言曰惟茲廟因侯墓而建而民之慕侯亦因
  侯墓而彌縶侯遺命葬定軍山後人或言軍山有王氣侯墓截
  其山脈即羊太尉鑿祖龍裴中令斷宅岡也又曰沔古陽平當
  三關蜀口侯身葬此氣壯山河亦風雲護儲胥之意也二說者
  未知當侯心否余嘗以意推之高祖封漢王都南鄭由故道陳
  倉還定三秦是沔固兩漢帝業所由基昭烈之興也由葭萌米
  倉進營定軍馘淵走操而漢事將成君若臣憑軍山形勢悵望
  舊都慨懷先烈相與昕夕規爲籌興復之大計則軍山固侯與
  昭烈壯志之所存迨後將率三軍北定中原營軍山椒麓申明
  陣法興復之志之事先帝式鑒臨之雖盡瘁以沒身死而心未
  已歸骨故壘丹誠耿耿依先帝高帝之靈告後人以興復之在
  漢川者始終以之吁可哀矣詎不壯哉漢南人士於侯水旱兵
  疫必禱歲時伏臘必祭君蒿悽愴如或見之敬愛著於人人之
  心而侯之英靈呵護奇績屢昭亦若於漢南吉凶憂樂注𫝹念獨
  殷豈非以侯藏魂歛魄精神常依此地哉則人神感應之理爲
  不爽也已廟修於嘉慶丙子始事者邑令周賡成之者范令論
  策董役者邑少府邵念劬捐資者例書名案自雍正二年禮部
  題增從祀孔廟二十六人孔明預焉嘉慶七年以前有司於丁
  祭後一日以羊一豕一祭之八年秋八月皇上御製祭文差工
  部右侍郞初彭齡以太牢致祭頒發藏香三枝至十六年周明
  球援八年御祭例詳請各大憲中丞董敎增咨部議以籌款致
  祭十七年始舉行春秋二祀永著爲令今二月十二日之祭期
  周賡所定也忠武祠墓志云同日先分派員恭祀俟三代之
  神然後將事
  西鄉
  文廟在縣治東康熙中知縣史左詳請補葺
  文昌祠在南街乾隆四十二年知縣童雲松就古察院改建
  四公祠在儀門外祀漢蕭何班超明原傑吳道宏 訪册
  邱李二公祠去縣二十里祀明邑令邱俊李春
  張桓侯廟在西門外明正統四年流賊逼城巡撫藍璋兵備來球
  督軍至夢侯助陣事定題請勅封武義忠顯助順王委郡判周盛
  建廟邑西祀以八月嘉慶四年陜安道文霈重葺時敎匪高三馬
  五至堰口勢銳甚天未明賊去後獲賊詰之據云是夜屯堰口意
  欲上山未及山脚遙見燈球滿山上均有桓侯二字疑有伏遂遁
  霈聞之悚然旣赴廟行香並新祠宇
  案鬼神之事至杳冥也故知
  道者弗談焉然觀乾州西鄉
  等志當城圍危迫之時往往有關張顯靈遏賊之事豈生前爲
  萬人敵沒後猶有威靈以殺賊耶抑當事恐人心懈弛姑假神
  道以作士氣而瞞狂寇耶各志旣載亦
  姑載之或有或無亦無須深辨也已
  禹王宮在縣南門外西南
  虞舜廟在縣治東
  魁星樓在中街知縣狄穟補葺志不詳年月
  普賢寺在縣西北五十里明宣德時僧惠泉募欵大修其地四山
  環拱諸水合流幽邃淸曠稱勝區焉 訪册
  鳳縣
  文廟在縣治東乾隆二十五年知縣王廷鈞建戟門嘉慶十七年
  邑紳重葺同治十二年知縣郭建本重修
  關帝廟在縣治西道南同治十一年知縣郭建本重修封號追封
  均詳前志乾隆中官裔孫五經博士
  忠烈祠在仙人關祀宋吳忠烈公玠
  案宋吳玠吳璘有功漢南故
  各屋多並祀之此獨祀玠疑
  城隍廟在縣治西光緖十六年知縣朱子春葺有碑
  蘇公祠附雙龍祠內祀協戎蘇維龍
  何其英蘇公祠記公諱維龍
  字雲從固原人官都司嘉慶
  脱也
  元年川陜敎匪滋事奉調誓師曰陜民被賊禍甚慘朝廷命吾
  輩救民若又攘之是助賊爲虐也能福民尚望生還如茶毒生
  靈冥譴難逃衆感之焚香共誓秋毫無犯歷戰川陜之交殺賊
  無算賊畏之以公多髯呼曰蘇鬍子嗣攝漢中副將四年春賊
  渠張漢朝率衆由鳳竈甘其分股尚在留鳳間公統兵千人奉
  秦督師命搜零匪次鳳縣適張賊大股至公曰禦之沮之者曰
  吾等奉檄剿零匪大股之來非吾事也公曰吾旣來爲民除害
  無遇賊不戰之蘇鬍子也時賊駐山梁上公曰我先以精銳二
  百人前擣賊營若勝可繼攻敗則請爲我守此以自固公乃前
  於溝口與賊相持自午至申斃賊多名賊畏公勇將退窺公失
  援遂分股直下公腹背受敢舍騎步戰賊圍益急或授公以騎
  却之有焦忠孝者摘公帽頂藏於懷時公受重傷顧忠孝曰事
  至此吾死也汝可逃忠孝笑應曰公死國余死公夫復何言遂
  同揮矛殺賊多名公喉受刃傷被害忠孝爲賊獲賊問領兵官
  爲誰曰是我也賊不言示以帽頂蓋忠孝知公殺賊多賊欲得
  而甘心焉故預藏帽頂以紿賊欲以身代也公卒於嘉慶四年
  二月二日壽五十有二鳳民戴
  公恩德請祠之因記名於石
  魁星閣在治南山城上光緖十四年知縣朱子春重修
  馬王廟在城隍廟西乾隆十九年中軍守備陳文鳳捐修
  忠護王廟在縣北三里父子峪今廢有遺鐘歸廣佛寺碑嵌縣署
  南天門在鳳嶺上淸初賈中丞於此鑿石開道架閣供關帝像下
  有頌德碑道光間張詩舲中承額曰去天尺五并題石聯云萬山
  爭地立千騎送人行光緖時葉中丞題聲聞帝座石額同治九年
  知縣郭建本建鐘鼓樓又並修天門下朝陽寺有旌䘏碑刻同治
  初殉節男女姓名於上 訪册
  吳涪王祠在鳳嶺同治十年知縣郭建本增修
  畧陽
  文廟今移建新城縣治東知縣郭熊飛倡營舊無官廳道光二十
  年知縣譚瑀於鄉賢祠捐建屋三間以肅體統云
  升直隸布政使
  邑令郭熊飛記
  云廟原建鳳山之陽爲水冲噬及新廟工興往往掘得柱礎敗
  瓦然後知舊碑所稱或非無據而被水冲噬一語訖無明文然
  居是土者咸色然矜得地形建廟宜也倡議者漢中守慎南楊
  居颺董其事者郭令熊飛也蓋因道光七年嘉陵江溢毀城垣
  文廟亦毀
  故移建之
  忠孝祠昔在舊城縣治北學宮之左
  節義祠昔在舊治前高臺之上
  文昌宮道光二十年知縣譚瑀增修並爲記
  記云取大易渙卦之
  義壞者更之革去故
  也增魁星閣及後殿鼎取新也不期藏事今而後孚乃
  利用禴可以占引吉於萃聚可以占元亨於允升矣
  仇池晉楊將軍廟碑記云晉永昌元年趙主劉曜征仇池楊將軍
  拒之保仇池仇池壁立萬仞天然樓櫓二十四隘羊腸三十六盤
  周九十步高七里故楊將軍保之將軍名觀敵氏王茂搜之考宋
  紹興中曹居賢官此修之繪杜甫蘇軾二公像刻詩於石詳古蹟
  訪册
  江神廟在舊治南街道光中修之知縣譚瑀有記
  記云境內嘉陵
  江源三一自寳
  雞南大散關峪谷名故道水西流歷兩當至徽縣魚關入境一
  自徽縣下店鎭合成縣橫川至大石牌入境合故道水爲白水
  江一自秦州嶓冡山名西漢水流至大南峪入境又名犀牛江
  達兩河口合白水江爲嘉陵江唐明皇思嘉陵山水命吳道子
  繪之而嘉陵之名著是江也其通舟楫自白水江始商
  人賈於略者咸敬禮是江之神故祀之而號王遂云
  武都王廟在靈峻山神爲晋臣楊盛有德於略民南北朝及宋累
  封王土士人祀之近代重修
  三公詞在縣東郭初祀明殉難扶風令孫璽後增祀原傑吳道宏
  名三公祠 訪册
  寧羗州
  文廟在治南嘉慶十七年知州鄭緖章領帑重修同治初賊燬五
  年知州楊吉雲更建六七兩年知州汪炳煦陳景修學正孫燕澧
  并修
  禹王廟在州北嶓幪山下距州八十里前志云嶓塚爲漢水發源
  禹實經焉祀事宜隆而殿蕪廟圯宜急興葺者也
  忠義孝弟祠在文廟禮門外同治十一年知州羅驤重建同時並
  建節孝祠在義路門外
  武廟在北門內光緖六年知州李修德重建
  文昌廟在文廟東嘉慶六年諭祭儀倣關帝嘉慶十八年庠生李
  天培道光元年邑人祁功德劉元魁先後修光緖七年訓導吳正
  運倡捐知州徐德懷貲助重葺
  城隍廟在治西北嘉慶二十年知州丁瀚重修
  劉公祠在南門外道光二十四年知州孫玉麒重建祀四川布政
  使前寧羗知州劉肇
  昭忠祠在州城西同治三年賊燬光緖十五年知州馬毓華重建
  於火神廟對面祀歷次死事文武官東祀陣亡兵西祀殉難紳民
  有碑記詳州志
  藥王廟在治西光緖十二年重修
  魁星樓一在城什字一在城東南隅一在南門外一在高砦子
  褒城
  文廟在學署西嘉慶十六年知縣傅承緗詳請修理
  酇侯祠在縣南八十里流珠堰側或云堰爲侯築故祠祀
  山河廟堰在縣東黑龍江岸山河堰之左以祀曹叅有宋慶歷中
  邑令竇允碑嘉慶中直使劉崙副使齊宗道邑令張庚議修并設
  蕭相國像相傳山河惠遠等堰均曹參所建民食其利故永祀之
  靈澤廟在縣南五十里玉泉之北宋嘉定三年封神爲孚濟侯廟
  額曰靈澤加封之牒今尚存地名三道村有泉溉數千畝泉北有
  龍神祠旱禱常應明代賜靈澤廟額
  報功祠在北門內祀明撫原傑大理寺少卿吳道宏
  昭忠祠嘉慶八年奉文漢南各屬通建祀陣亡官弁兵勇
  澤潤廟在縣南三十里中梁山宋封休應侯 以上府志及訪册
  關帝廟在東門內一在雞頭關臨石門帶龍江不惟爲一方之勝
  地勢雄險可資之以固圉焉 訪册
  鳳翔府
  鳳翔
  文廟在南街同治回亂後累修葺廟內有大柏四株傳爲蘇軾植
  崇聖祠在大成殿後雍正元年改啟聖祠爲崇聖祠時重修
  府城隍廟在城西隅縣城隍廟在東郭乾隆嘉慶中曾修
  三公祠在東郭祀周公太公召公內附祀諸葛亮張載
  秦穆公祠在府治東墓所三良祠祀於墓所
  曹植三良詩功名不
  可爲忠義我所安秦
  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殘生時等榮樂旣沒同憂患誰云捐軀易
  殺身誠獨難攬涕登君墓臨穴仰天嘆長夜何冥冥一往不復
  還黃鳥爲悲鳴
  哀哉傷肺肝
  張橫渠祠在東街淸初重修李因篤有記詳學校
  朱子張橫渠贊
  早悅孫吳晚逃
  佛老勇撤皋比一變至道精思力
  踐妙契疾書訂頑之訓示我廣居
  蘇公祠在東門外東湖祀宋蘇文忠公詳古蹟
  任公祠在城東十五里祀知府任晟
  汪公祠祀明學院汪公喬年祭時設主蘇公祠
  張默齋先生祠在府治東明成化中巡撫阮勤爲純儒張傑建
  案
  傑
  號默齋從薛文淸公瑄遊躬行寳踐其學愈邃與蘭州叚容思
  秦州周小泉往返論學當時仰之若山斗及至明末張羅山崛
  起交江右鄒南杲顧涇陽洞見明體歸仁之旨少
  墟書多雞山序之時稱東馮西張云關學宗傳
  岐山
  文廟在學署西乾隆中知縣任懋華王世爵孟玫郭履恒俱重修
  同治十年知縣孔繁準捐廉重葺十二年知縣洪敬夫又修
  文昌祠在正街乾隆四十年知縣平世增修咸豐七年知縣沈功
  枚重葺
  啟聖祠在文廟後道光中重修邑翰林宋金鑑有記詳邑志
  關帝廟在署北乾隆三十一年知縣孟玫於殿後修啟聖祠
  倉帝廟在縣西南徐家堡東乾隆二十九年知縣平世增重修
  禹王廟在縣東北十三里道光八年知縣徐通久光緖六年知縣
  胡昇猷均重修廟有古鐘北山黑雲密布必冰雹土人擊鐘卽時
  雲散屢試屢驗
  周太王廟在縣東北五十里岐陽故地合祀王季文王同治初燬
  十一年知縣洪敬夫光緖二年鄉民均修
  元公廟在縣西北十五里即卷阿也有古楸見王士正秦蜀驛程
  道光六年知縣陳堯書同治十一年知縣洪敬夫光緖五年知縣
  胡昇猷先後修
  李因篤謁周公廟詩上祀元公最上頭當年制作
  本宸猷有邰一氣蕃禾黍零雨千村散馬牛爼豆
  欣有湯沐邑榱題直壓帝王州歌
  豳吹籥吾儕事七月天淸大火流
  姜嫄祠在周公殿後后稷祠又在後郊媒祠在東近世均屢修
  召公祠在召亭村光緖二十五年九月十五日陜西護撫端万前
  陜甘總督陶模陜西學政葉爾愷據邑主事段維等稟請於邑之
  召亭村建周名臣召奭專祠並其孫召虎附祀列入祀典由地方
  官春秋致祭以重名禋疏奏奉旨允准知縣崔騏遠禀報落成又
  援案請頒給匾額建祠欵項嗣令由地方富紳捐籌懇免造册報
  銷
  案召公祠有召伯甘棠邑紳武敬亭繪刋
  祠碑郿王步瀛觀察及邑令某均有跋
  諸葛武侯祠在縣南五十里五丈原上嘉慶四年知縣杜堮道光
  九年知縣陳堯書光緖十年知縣胡昇猷均續修
  唐溫廷筠武侯
  廟詩鐵馬雲騅
  久絕塵柳陰高壓漢營春天睛殺氣騰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
  上國臥龍空悟主中原逐鹿不因人象床寶帳無言語從此譙
  周是
  老臣
  玉皇閣在淸化鎭光緖九年知縣胡昇猷重修 以上訪册
  扶風
  文廟在東街乾隆二十一年知縣唐宣文五十九年知縣王霔嘉
  慶二十一年知縣宋世犖歷修
  鄉賢祠在戟門右嘉慶中宋令世犖云純孝如五代之魯康祚著
  述如唐之馬樞均應例入語載邑志
  文昌廟在文廟東乾隆三十四年知縣劉思問改建地舊爲楊公
  祠今仍建楊公祠並忠孝祠焉嘉慶二十年宋令世犖又建文昌
  啟聖祠於後祔曹大家祠於前殿西前設立義學於大門樓建魁
  星閣
  關帝廟近文昌祠乾隆中知縣陳朝棟熊家振先後修
  城隍廟在東街乾嘉中屢修
  太白廟在縣東街乾隆三十五年知縣邱佐建
  三馬祠在飛鳳山舊祀馬援後增融超
  案通志三馬祠一在絳帳
  鎭一在伏波村一在茂陵
  山與
  此異
  伏波祠在東關坡上乾隆二十一年知縣唐宣文建
  宋公祠一在縣北街爲明知縣宋端建一在縣東門爲明知縣宋
  之傑建
  雙烈祠在文廟左乾隆二十三年知縣唐宣文建
  寳雞
  文廟在治西乾隆二十一年知縣董霦重修光緖十六年知縣黃
  肇宏又建禮門義路二坊
  崇聖宮在大成殿後乾隆四年邑令喬光烈捐買民地創修邑令
  董霦續修
  陳寳祠在縣東十五里乾隆四年邑令喬光烈修
  神農廟二一在東關即先農壇一在縣南五里乾隆二十九年邑
  令許起鳳重修四十九年邑令鄧夢琴續修
  文王廟在磻溪釣臺漢書地理志虢有周文武祠
  太公廟在磻溪
  案新唐書禮樂志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
  以留侯張良配仲春仲秋上戊祭制如文宣以古
  名將十人爲十哲配上元元年尊太公爲武成王後罷中祀建
  中三年禮儀使顏眞卿奏治武成廟請如月令春秋釋奠列古
  今名將六十四人配享圖形焉後以關播言去亞聖十哲之號
  惟享武成王及留侯以時享於磻溪明嘉靖中巡察御史方新
  更修葺焉
  吳公祠在益門鎭祀宋少師涪王諡武安吳公玠俗號大王廟
  陳公祠在縣署東祀邑令陳肇昌後爲把總廨
  魁宿二一在學宮東一在城上東南隅乾隆四年邑令喬光烈建
  觀音堂在縣西南五十里乾隆中邑令喬光烈又建亭三楹顏曰
  停雲
  九天聖母宮在縣西南二十里戬祉山舊有湫洞乾隆五十年夏
  知縣鄧夢琴禱兩有應倡捐建廟
  汧陽
  文廟在儒學側道光八年知縣鍾錫瑞修正殿兩廡
  崇聖祠道光十四年知縣羅曰壁重修並修名宦鄉賢祠
  文昌廟在後街嘉慶八年知縣王延壁重修生員蒲天經捐地一
  段九分五釐以作祝貲又議敘主簿羅穩亦捐地詳邑志
  關帝廟在中街道光十四年知縣羅曰壁重修並修魁星樓
  城隍廟在北街嘉慶十八年知縣王廷璧葺補
  三賢祠舊建三義廟側明天啟元年知縣夏之時移城內後街南
  王令履亨踵成之高攀龍有記道光十一年圯毀知縣羅曰壁增
  建正殿兩廂並附設義學二於內
  高攀龍三賢祠記汧陽三賢祠
  者曰燕公伋從夫子於適周問
  禮之時者也曰郭公欽肥遯於王莽居攝之世者也曰段公秀
  實死節於朱泚之亂者也舊祀鄉賢邑侯夏公始創三賢祠特
  祀之請記於馮仲好先生仲好一曰謂余曰三賢世相去也品
  相別也假令生同時聚同堂其志同乎同而後可同祀也余曰
  同曰有說乎余曰天地大矣惟人與之同者其才同也故曰三
  才才者何也生也生者何也心也故人之得其本心者同於天
  地失其本心者同於禽獸雖有賢哲語之同於天地也必駭雖
  有庸愚語之同於禽獸也必憤是烏知不同天地必同禽獸其
  間不能一髮也夫以陳亢終身依聖人不識聖人夫子問禮之
  時名未著於天下而燕公首得聖人宗之視亢等慣憒何如乎
  楊雄號稱大儒不免死於莽大夫視郭公冥鴻威鳳翔翔雲霄
  何如乎李懷光千里赴難破賊解圍不甘佞臣之讒甘爲亂賊
  視段司農一笏何如乎此本心之辨也三賢者不同品同於不
  失其本心心同則才同才同則與天地不朽同同列一祠而爼
  豆之夫奚疑仲好曰善
  即以記三賢祠可矣
  節孝祠在後街嘉慶二十三年主簿羅穩捐地基知縣郭階平修
  建道光中知縣羅曰壁採訪四十人奉旨旌表入之並重修
  劉猛將軍廟道光十八年知縣羅曰壁奉文建巡撫湯給額藩司
  牛製發祭文知府豫手書匾額籌歲修本錢二百五十貫生息
  段太尉祠在縣西四十里草碧鎭前街祀唐忠烈公秀實祠內名
  人題詠甚多嘉慶二十二年知縣郭階平捐修捲棚立石碑
  姜嫄廟在縣北街
  隴州
  文廟在城內南道巷歷世修葺
  文昌廟建在州南城上魁星樓亦峙於南城上
  城隍廟在城內東街
  吳嶽廟在城內西街
  西鎭廟在州南七十里吳山之麓乾隆十三年六月祭西鎭御頒
  祭文
  文曰惟神雄峙二關高標五嶺尊侔華嶽秀聳西陲朕祗承
  神祐考禮時巡爰遣耑官用申殷薦神其鑒焉案秦中大山
  華山爲西嶽吳山爲西鎭均列祀典自淸初至光宣每逢即位
  或慶典或削平巨冠必遣專官往祀王士正曾奉命將事見秦
  蜀驛程光緖三十一年二月初六日陜西巡撫夏時進禮部祠
  祭司案呈恭照慈禧皇太后七旬萬壽欽奉恩詔致祭歷代帝
  王陵寢及先師孔子五岳四瀆單開西安左翼副都統恩祭西
  嶽華山於華陰西鎭吳山於隴州黃帝軒轅陵於中部周文武
  成康陵於咸陽漢高陵於涇陽文帝陵於咸寧宣帝陵於長安
  魏孝文帝陵於富平唐高祖陵於三原太宗陵於醴泉憲宗陵
  於蒲城宣宗陵於涇陽白帛十五端沈速香十
  五包紫降香十五枝祭文十五道敬謹辦理
  昭忠祠在城內南道巷近世奉文創建
  苟公祠在州治東即舊志安祐侯廟有禱輒應淸初重修
  龍眼寺在州東十五里山出二泉如龍眼故名每旱禱甘澍立降
  郿縣
  文廟在縣治西歷有修葺
  魁星祠舊在城西北隅後移南城
  蘇子卿祠在縣東四十里湯谷西溝
  武侯廟舊在五丈原因地屬岐山後改建城西
  淸初縣令王轂武
  侯廟集句詩鐵馬
  雲騅久絕塵 温飛卿 稱吳稱魏已紛紛 會南豊 半生艱苦思興漢 元吳
  濘一段淸眞盡屬君 陸澠䝉 自願勤勞甘百戰 楊巨源 莫將成敗論
  三分 吳漳 晴窗寫罷出師表 陳眾
  仲目斷西南日暮雲 元吳惟善
  橫渠祠一在縣西門內一在縣東五十里橫渠鎭
  司馬光哀張子
  厚先生詩先生
  負材氣弱冠遊窮邊麻衣揖鉅公决策期萬全謂言叛羗輩坐
  可執爾鞭意趨少參差萬金莫留連元文禮愷重修有記詳邑
  志
  太白山湫神廟在縣東南四十里太白山上自唐天寳八載封山
  神爲神應公歷代崇封禱雨常應故祀事特盛至元祈封爲三王
  曰普濟王曰惠民王曰靈應王此大太白二太白三太白所由昉
  也以有三池故封三王
  俗呼大爺池二爺池三
  爺池見趙嘉肇遊記
  然考之古籍無可
  依據淸乾隆五年總督尹繼善奏入陜西祀典三十九年巡撫畢
  沅又奏加封詳前長安太白廟
  案太白山綿亘最長惟郿縣爲就
  近故山湫神廟均在郿歷代封祀
  亦於此又趙嘉肇太白游記云漢以前太白爲武功山自邑遷
  渭北始專屬郿其興雲降雨澤利生民歷代靈迹甚著唐宋以
  來若李靑蓮杜子美有詩陸魯望有叙柳柳州有碑蘇東坡有
  奏議淸太白山人李雪木柏有記故淸自康熈四十六年知府
  朱琦立代天澤物匾畢中丞沅旱禱甚應奏封號曰福應
  王並新保安宮新開山各神廟載在方策昭昭可考也
  麟遊
  文廟在縣東郭歷世重修
  關帝廟在縣什字街西
  介子推祠在縣南八十里
  甄公祠在縣西門外祀邑人甄儀
  虎公祠在縣西門外祀邑人虎臣
  齊王廟在縣北門外山上祀唐崔子玉以有惠政在民也每有旱
  蝗官吏禱於廟甘澍立霈蝗亦斃故自明迄今代有修葺
  仁壽宮在縣西五里隋時建常獲白麟於宮內因以名縣唐改九
  城宮貞觀六年立魏徵撰九成宮醴泉銘歐陽詢正書遒勁之中
  不失婉潤詳金石
  乾州
  文廟在東南街乾隆四十年知州郭愈博重葺道光二十九年知
  州常瀚又募修並崇聖祠更修戟門花墻及照壁
  文昌閣在狄公祠東乾隆中鄉紳吳玉修道光二十九年知州常
  瀚同治八年學政王時敏先後募欵修
  關帝廟在南門外順治初流寇將陷城恍惚見神立城上駭散
  民獲安全崇殿宇光緖初重修
  呂祖祠在南門外光緖元年知州汪兆侗建
  劉猛將軍廟在東街道光十九年知州李希曾建
  節義祠在東街光緖二年知州夏與賢重修
  渾忠武王祠在南門內洪武二十七年州同史孟通上請建春秋
  方官致祭
  楊文憲公祠在治東明成化四年知州許琪建祀元楊奐東門外
  有通儒坊亦爲奐立
  案奐生之時其母夢日光射身奐故名奐因
  講學鄠之紫陽閣號紫陽爲金元間大儒博
  極羣書志希洛閩以耶律文正薦官河南兼訪吏兼課税長與
  趙閑閑元遺山友善工詩古文辭名儒姚燧郝經均從問道著
  還山遺稿等書近人張
  扶萬收入關隴叢書
  宋公祠在西街宋巷祀明尚書宋欽及子知府廷佐
  黎公祠在太白廟東祀明大司馬黎公玉田
  謝公祠在常平倉左祀知州謝嵩齡乾隆二十七年知州陳大呂
  奉文建內有康熙御書賜詩碑
  詰云至德紹千古皇威靜四
  方蒼生今息戰無事覺時長
  竇氏雙烈女祠在東街舊在州北四十里竇村後移東門外詳前
  志今移此
  案雙烈事歷朝旌表已見各志惟土人云雙烈殉身之
  處芳草常曲土色恒赤人咸異之不知伍胥之濤八月
  常白萇弘之血千載猶碧曹娥殉父出水猶抱先雄覔親其屍
  不腐至孝奇烈特著靈異布在方策往往而然不足異也王繄
  有雙節篇姊云寧死義不辱吞聲一躍投厓谷妹即奮身相追
  随一雙白璧塡溝凟甘心寧顧千金軀石壁巉巖血糢糊天雲
  黯淡日月昏神鬼悲號猿鳥呼古來節義重羅敷二
  女分明烈丈夫至今死節懸厓處遺恨年年百草枯
  武功
  文廟道光五年邑人重修光緖十四年知縣張世英重修
  文昌廟在學門內東同治八年知縣湯銘新續葺於正殿前築臺
  敬一亭址
  龍神祠在漆東與東門相望同治十二年知縣陳爾茀創買地縱
  六丈六尺五寸橫二丈二尺五寸建正殿廊廡大門光緖十四年
  知縣張世英並魁星忠孝節義蘇武張載康海六祠同修捐錢三
  百五十千權子母爲祭物經久費其有裔者各頒胙
  后稷祠明時重修布政使興平閻鐸作碑記咸豐中增修式廓於
  舊其西崖半道光初邑人建呂仙洞舊俗祠與姜嫄城隍諸廟歲
  設添油會三遠近男女塡溢城郭甚暄閙焉惟呂仙以求方治病
  無日無之光緖十四年知縣張世英勸以油數輪穀儲以備荒易
  曾名爲積粟捐錢一百四十千權子母歲以倡輸俾會得久遠焉
  城隍廟道光十九年邑人重修
  關帝廟道光八年邑人重修光緖十四年知縣張世英重修
  劉猛將軍廟在北關唐太宗祠北橫六丈二尺五寸縱四丈三尺
  道光二十七年邑人重修
  蘇子卿祠在西原大道旁歷世重修墓在守節鄉而韓城蘇山亦
  有子卿墓並祠攷漢書本傳作杜陵人豈宦達後遷之耶武功乃
  其原籍祠之固宜至墓之在武在韓前志已詳辨莫能定矣
  永壽
  文廟在新縣治東乾隆三十九年重修
  文昌閣在南關乾隆五十八年知縣蔣基改建
  關帝廟在南堡門內乾隆四十六年重修殿門用黃瓦
  火神廟在城內東北乾隆五十六年知縣蔣基新建
  劉猛將軍廟在城隍廟右光緖六年知縣張培之重修
  呂公祠在縣東北隅祀宋永壽令呂大防乾隆五十七年知縣蔣
  基倡健並纂呂公渠志一卷呂祠又附祀多人詳邑志
  張公祠在呂祠後祀淸知縣張焜
  節烈祠在城隍廟西同治十二年知縣何從廉建
  馬神廟舊在南堡山頭乾隆四十三年知縣葉廷選拓修後移縣
  大門內右
  邠州
  文廟在城內西街嘉慶以來代有修葺書缺有間莫能詳也
  文昌廟在東嶽廟西
  東嶽廟在城內南面山根下
  后稷祠在隘巷相傳棄生於此後封稷官
  姜嫄公劉祠在南門外
  太王祠在東門外
  范文正公祠在城內北街爲文正故居西湖眉壽堂遺跡在是焉
  三水
  文廟在東門內乾隆中知縣郭履恒嘉慶十七年知縣張雲龍道
  光中知縣王曰丙咸豐間知縣楊國鈞先後修同治兵燹半毀九
  年知縣姜桐崗增修廟宇一新
  文昌廟舊在文廟戟門外東院道光十三年王令曰丙卜地東門
  內創建
  關帝廟道光六年知縣牟雯率紳民捐貲廓建
  倉聖祠在城隍廟左咸豐二年邑人申典贍創建
  龍王廟在文昌廟右道光中知縣唐淑世移修
  忠義祠在文昌廟左同治元年邑回潛通白吉原逆回倡亂鄭令
  統帶民勇往勦焚賊老巢逆衆奔竄賊大股至民勇勢力不敵有
  力竭陣亡者有被執不屈罵遭賊戕者慘不可言三年奉禮部咨
  設局探訪奉旨於各地修祠建坊春秋二仲祭文昌畢分祭之
  節孝祠在文廟西道光十三年知縣汪曰丙創建咸豐十一年邑
  人申典贍捐貲重葺
  昭忠祠在考院東同治七年陜西巡撫劉奉旨勅建
  長武
  文廟在城內縣署西南乾隆中知縣陳所抱建宣統初知縣趙亮
  沈錫榮重修大成殿及兩廡明倫堂
  娥皇廟在城西北以禱雨常應故民祀之
  公劉廟在縣東門外後重建昭仁寺內
  東嶽廟在縣治東有漢時古柏見古蹟
  太白廟在南門外旱禱即應同治六年正月七日逆回攻城蒙神
  保護無恙邑令轉詳上憲奏請頒金天炳烈匾懸挂用答神休
  少保鄂公文介閻公合祠在西關乾隆中西安巡撫陞任四川總
  督鄂公以邑民貧甚奏請准附近邑協助臺資量減差徭民被實
  惠建祠報之閻文介公在戶部尚書任內酌減浮支釐定差徭一
  洗積弊又念邑當孔道土瘠民貧提撥藩庫公欵銀一萬六千兩
  發商生息津貼差徭至今民人戴德亦列牌位於鄂公祠
  牛公祠距相公鎭百步前令張運魁籌四百金建祠宣統二年沈
  令錫榮踵成之又購田二十餘畝以爲祠費均詳古蹟
  淳化
  文廟在治西北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
  城隍廟在治北乾隆四十六年知縣萬廷樹捐俸重修
  關帝廟在治西南乾隆十八年把總朱富榮重修
  東嶽廟在北門外乾隆四十一年知縣萬廷樹捐俸修
  四公生祠在治西南康熙八年縣紳爲總督山陜莫公陜西巡撫
  白公布政使阿公按察使穆公建以四公大有造於淳化故祀之
  事跡詳邑志
  趙公生祠在治西北祀知縣趙賓文公祠在治西南祀知縣文秉
  濂朱公祠在治北祀知縣朱廷鉉
  六烈祠在治東康熙中知縣張如錦爲羅氏一門五烈萬氏十三
  歲烈女捐俸建自有碑記
  祠者何祠六烈女也六女者何杜氏田
  氏皆羅婦同日遭寇變投井死杜養女
  二田女一皆從死所謂一門五烈也其一萬氏女先三年遭寇
  變以賊污其手絕食而死所謂十三齡奇女子也亦同里也余
  蒞過羅門見署曰五烈肅然起敬及葺邑志徵軼事又得萬氏
  一烈蓋不禁愾歎久之昔夫子修春秋錄一伯姬歐陽公作五
  代史五十餘年僅得一李氏今以一小邑一旦得六奇矣六人
  中杜二女皆厮養萬之女方十三歲則更奇矣以今視昔與所
  記斷臂赴火何異所慮歲月綿邈芳跡漸湮赫赫英靈能無怨
  恫非所以厲風俗垂不朽也於是度城西隙地蠲俸鳩工設木
  主其中題曰六烈俾邑人以時享祀而共瞻仰焉余旣載諸志
  竊附春秋五代史之義而錄之於石甘泉一勺水鈎弋夫人之
  所憑依也試掬以獻里老
  爭相語六女始不亡云
  薄太后廟在縣東四十里康熙七年重修
  霍光廟在縣西南五里地名車塢
  郭子儀廟在縣南八里齊池村
  編纂興平馮光裕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陕西志的修订工作从清雍正年间开始,至乾隆年间基本完成,并在嘉庆年间得以出版。这部志书涵盖了陕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然而,在乾隆至清末这二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可能导致了文献上的损失或流失。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对于陕西志的具体修订过程和相关人物的介绍等方面资料的确较为匮乏。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这个时期陕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地方志书籍,虽然它们的资料性和权威性相对较低,但为研究陕西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少的线索和启示。同时,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许多文献已经得到了数字化整理,并得以更方便地被广大学者和爱好者所利用。

阅读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