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修陝西通志稿 卷五十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古籍
唯一号: 280020020220000832
颗粒名称: 續修陝西通志稿 卷五十九
分类号: K294.1
页数: 36
页码: 一—十六
摘要: 《續修陝西通志稿》是一部关于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著作或编纂项目。它是对《陝西通志》(也称《陕西通志稿》)的续修和扩充。《陝西通志稿》是对陕西省历史、地理、行政、经济、官制、科举、人物传记等方面作了全面的整理和记述的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其中《續修陝西通志稿》第三十五册卷五十八主要概述清朝时期的水利、引水工程建设。
关键词: 地方志 陕西省 通志稿

内容

撫秦政客乾隆二年九月初四日行布政司飭查聞鳳翔縣城東
  有河一道一名塔寺一名紙坊塔寺之源在府城西北四十里地
  名曲家河河勢低窪由東南投人武功縣之川口河歸渭紙坊之
  源在府城正北三十里地名石佛項河勢低窪沿河荣畔悉賴攔
  截澆灌環流向南三然人渭兩河皆有積石積沙又縣東鄕三十里有河名横水其源在府城正北七十里地名分水嶺其河低窪
  内多大石由東南入渭又縣西南三十里與寶雞接壤有河名洴
  水由隴州舊固關發源豹二百里至府城環流東南寶雞之底店
  鎭人渭各水如何修理開廣飭鳳翔府查勘詳覆是年又奏稱橫
  水於鐵王村等堡地勢平坦之處開渠一道可灌田九十餘畝由
  民人自行挑溶云
  岐山縣
  石頭河渠在郿岐交界距縣城東南四十五里源由斜谷出口
  巡向北流三十里許至蔡家新莊人渭沿流有胡沈洪三公渠中
  分數道水性湍急經過唐家嶺鄭家磨渠頭華家寨等村莊灌田
  二千餘畝沈家渠有縣令傅鋌碑記其事文曰岐南有斜谷夾道嶄然水聲如嗚珮環秋
  雨淜湃波濤無際兩岸禾稼多爲漂没抱民隱者患之太守沈公治郡三載問饑寒察疾苦拊循而休養之遵湃水而南逾磻溪歴馬磧至斜谷口駐節而叩之憮然曰三農必資水利水白利人而
  人自失利也督民具畚鍾築長隄疏兩渠因地勢之高者左闢之
  爲上渠因地势之卑者右闢之爲下渠灌溉落星諸葛田千頃疆
  里旬宜棠蔭接茂也良民感上之德而公水之利者固多容有桀
  驁者獨逞谿壑罔恤妨人俾懦怯之夫不得沾潤深可虛也於是
  定爲日程自下而上灌通周浴落星爲上分水五日諸葛爲下分
  水四日共快太守之戾止共慶河伯
  之锡休無疆也鐫石以垂不朽云
  麥衣河渠在石頭河西典石頭河同源分向西行七里許至五
  丈原麥衣溝折向北流二十里許至高店鎭北與石頭河仍合入
  渭經過車長溝土橋莊溫家灣等村莊灌田一千餘畝
  按二渠源出斜谷舊志已載而語多簡畧
  同峪河水利在岐寶交界距縣城南三十五里源由石樓山出
  口分向西行十里許至四源西折向北流二十里至徐家崖以西
  入渭經過曹家溝郭家灣何家新莊閬家莊等處灌田一千餘畝
  以上渭水南雍河渠
   雍水距縣城南十五里即岐水俗名後河與鳳翔横水
  同源均用水車或桔桿灌田統計一千餘畝
  南社頭渠在蔡家鎭以西距縣城南三十里從牛坡湧出直向
  南流七里許入渭水帶溫性種稻穀菜蔬收穫頗早灌田一百餘
  畝
  珍珠泉渠在蔡家鎭以東距縣城東南三十五里地名豫阿形
  與卷阿相似水從坡根湧出瑩如散珠直向南流灌田一百餘畝
  酸棗林渠在蔡家鎭以西距縣城南三十里由酸棗林開渠至
  水寨五里許引渭水灌田四百餘畝
  潤德泉渠即岐邑卷阿靈泉距縣城西北十五里水由山麓湧
  出分向南流至陳家河與鳳翔横水合向東流灌田二百餘畝
  探訪册以石頭河等水皆由南山出口自高走下水勢湍急刷地成渠用渠束水乃天然之水利鮮開築之工程鄕民隨時築
  隄以資灌漑故工程不大多無年月可考惟沈公渠係有明鳳
  翔知府沈公脩葺知縣傳鍥有記始有規約現今失傳潤德泉
  即唐鳳翔節度使崔琪所奏靈泉元代按察使王利用因泉涸
  復出疏之爲满資民灌溉河南守孔克任暨前清邑人翰林院
  庶吉士宋金鑑均有記見邑志但水來去不常時頻淤塞至民
  國十二年因振典水利始疏鑿之恢復舊渠灌田較昔稍多酸
  棗林水渠舊有成規湮沒年遠無復可識故老猶有傳之者亦
  係近年開溶灌田百餘畝餘均無考
  賓雞縣
  玉潤渠在縣西二里自焦家廟引水人渠灌田五頃餘
  娑羅泉渠在縣東二里引泉水人渠灌田一百餘頃金陵河渠舊志渠在縣東五十里灌田六十畝
  探訪册在縣東三里自金陵店引河人渠灌田二十三頃餘乾
  隆四十九年知縣鄧夢琴加溶立碣
  太白廟渠在縣東十里張家村之左水由太白廟後分二渠一
  渠東灌張家村地一渠西灌劉家崖地
  韓家崖渠在縣東十五里引原下泉水人渠灌田六十餘畝
  劉家崖渠
   在縣東十五里引原下泉水入渠灌田一百畝
  大莊村渠在縣東十五里引原下泉水人渠灌田一百五十畝
  三疊泉在縣東三十里底店鎭西舊有渠爲居民佔種稻地水
  壅不行漫湓官路乾隆四十九年知縣鄧夢琴淸地復渠重加開
  溶引水人渠灌田三百餘畝有碣
  蕭村泉渠在縣東北三十里出西平原下灌蕭村一帶地利民渠在縣北三十五里石鼻塞開自前明宏治年間興廢具
  見碑記淸中葉知縣周開再疏有張種英碑記乾隆二十九年知
  縣許起鳳又疏同治初因灌田興訟渠工遂廢光緒十一年知縣
  嚴書麟派民工挑築二十八年知縣朱弼臣奉水利局札撥欸派
  兵兼用民力橛柏椿築沙堤渠水流通今復淤塞矣張種英利民渠記曰邑治
  正東三十里許越湃河東南廣袤數十里地澡剛田無中上其邐
  迤五里居民連連村落無流泉溪澗之利蓋三農缺而九穀其未
  全也相傅明初沈明府太尊權輿開渠股引湃水嘗便民溉田云
  年遠渠堤坍塌水利不行再經錢明府而随修随廢亦越本朝雍
  正十二年邑令錢悦志勸民開渠巡歷弊孔胥除遂積年典行而
  未幾父廢所以然者良由河水高於平地自上治下如漢時穿冀
  溉田堅堤曹渠悉易爲力惟地高水下激而行者脱措置一未當
  断難經久不敝去年夏恭蓬我周邑侯蒞任之初即留心民瘼凡
  利民之所在僉與興行巡知遵儀善慶武安底磑凉樓五里有舊
  渠利以治法未良屢典屢廢相度之下勵精圖治濬源廣疏謀可
  大而可久爰鑿渠深三尺闊六尺堤道透迤三十餘里道經二十
  三村地灌溉三十餘頃截一渠作二十四分分立之長如遵儀里
  長高金明等二十四人埃次鳩工修治則人衆力齊灌溉刖司仁
  一視上流痛戒壅泉遠地均沾實惠設造木牌臚清渠灌之地若里孩若干數各處各執一牌各處渠長率人輪流巡察補殘序次
  比歲一新總使遠近久暫彼此不得相奸法成山立其諸參酌權
  衡前事之利弊得失而區處之益善者即使賈讓復出所爲渠成
  水門民利灌溉相率治作雖勞不罷富國安民興利除害支數百
  歲之良策無以易此依此銘縷以誌食德久而不忘異日峴山石
  下當更有讀蓋白而莫禁其欷歐者許起鳳碑記曰利民渠自开
  河高嘴頭起至號鎮綿亘四十餘里灌地百十餘頃其有關於民
  瘼國課者蓋綦重矣此渠創自明弘治年間郡守錢公繼起重修
  者又有郡尊沈公邑令錢周二公先後倡率規畫俱宜民沾其利
  但地勢滄桑變更不一奉行不善將前人之良法美意棄置不問
  司牧者與有責焉予以公餘履勘情形查得高嘴頭以上馬道口
  爲此渠之水源築堤引水歷年變遷不定新開渠道經由民田類
  多阻撓不行至行水向例自上而下離渠愈遠則待水愈難所以
  每春開修渠道居下者不樂從事日以廢弛坐此二弊致損民利
  若非嚴立規條諄切曉諭無以經久而行遠爱爲酌定章程四條
  刊石明示俾居民知所遵守一高嘴頭以下均係寶境同鄉共堡
  休戚相關凡新開渠道經過民田有所浸損即將淤塞舊渠道爲
  之補苴該地主不得阻撓如違稟究一每春溶修渠堤各堡渠長
  按畝派工畫一辦理不得觀望推諉如有梗泉不到者許渠泉稟
  究一行水自下而上濬渠引水自高嘴頭一直通行至虢鎮地盡
  處即令該渠長自下底引水挨次遞灌而上毋得案笋違者稟究
  一行水設一粉面木牌按日按時上下接灌逐日登記明白交代
  敢有恃強不遵
  者渠長稟究
  
  太公廟渠
  在縣東北六十里引原下泉人渠灌田入十餘畝
  閤底堡水渠 在縣東北六十里引泉水二道灌田六百餘畝
  安坡泉渠
   在虢縣東小蓬壶旁兩泉合流灌溉甚溥
  西高泉渠 出磨性山下兩泉合流灌田轉磨其利甚溥
  東高泉渠 治東七十里水出周原下兩支分流一支東向灌洪
  原里寺崖頭等村一支西歷毛張堡至大王村灌田轉磨舊志載
  按新唐書地理志虢縣東北有高泉渠如意元年開引水人城即
  此渠也
  惠民渠 探訪册在縣東四十里西渠里乾隆六年知縣喬光烈
  捐俸創修凡三年而成其渠引洴水沿崖穿石鑿溝灌李村田數
  百頃然渠高水下旋即湮廢其功未可即沒今錄渠記冀後來有
  所考記曰功莫便於因利事莫患於畏灘不知其利而不能用是爲窠利然知其利而不能用則畏事之難而因堕其功非令
  長所以爲民計也予初宰寶雞至邑之李村見其中民田數百頃
  皆平壤然傍無水澤唯資雨於天設歲旱乾卽盡爲赤土種無穫
  者私計縣北鄰湃陽湃水自北而南行六十餘里東流入渭湃性
  甘而肥農人引以溉田利尤溥思渠引以澤李村之人顧濱湃西
  岸皆崇崗峭壁土石雜襲若障若扜勢不可得予以爲鑿石穿土
  溝而深焉水當遂可引因集掾吏父老計其享咸白是誠甚善然
  明時鳳翔守常議請爲渠矣終以費煩輙止今誠欲爲之恐從事
  甚艱而效且難必予告之曰計者事之本也需者事之賊也故爲
  者常成行者常至且吾所以不憚勤勤而規此者誠見役雖煩而
  利實多荀必以難爲畏是議阻於明時者功復廢於今將聽此數
  百頃者而長爲稿壤豈予所以爲民計哉乃召工徒期日勇穿之
  日任工六十人顧費無所出則取俸錢給其傭值李村人聞之亦
  大喜曰縣大夫爲我如是相率供其飲食焉始乾隆庚申仲春訖
  壬戍之冬凡三年而渠竟成其所開石渠高五丈廣三尺石既盡
  屬於土渠計石渠爲丈八百土渠高五尺廣六尺計土渠爲丈一
  千三百餘合凡二千一百餘丈湃水之流大入以達李村所爲數
  百頃者既悉溉且潤其傍田雖甚旱無恐先是功且半鑿石將盡
  有石如夏屋高出而狀圓號龍一頭蓋土俗所名李村傍居人謂
  其風水所屬争前相撓予不欲與強假言龍得水則活於汝尤益
  且鑿之而湃流南迅汝得置水磨其間因以致利不愈善乎其人
  皆喜諾白唯邑大夫命乃鑿其左方中空空然更右鑿之試灌以
  水水盈而溢如瀑布下垂聲潺潺響山谷觀者以爲奇既而功大
  竣以告於府太守羅公錫其名惠民李村人與邑霜紳父老咸謂
  不可以無記夫是渠之穿議始前世然以其難而卒罷而幸成於今予豈敢因是自以爲功願唯決於始而勿怠於終不以勞自惜
  而忘其艱且煩以致民利使歲不能災而耕者樂飽則庶幾予之
  所以爲心是役也歷時月凡三歲任傭幾數萬人而予所捐俸金
  積算亦甚矩其受事而往來董役者益門司巡檢徐廷杰與有續
  焉因併書於石
  以上渭北諸渠
  附昇原古渠 容萬有昇原渠說可資考證今錄之說曰唐書實雞有昇原渠
  自谓河引水至長安故城錿之昇原渠在虢西北引水至咸陽垂
  拱初運岐隴水入京城今寶治與虢東西相直渠在寶曰治東在
  錿曰西北寶引渭水錿未注何水而曰西北引則非渭水也明矣
  人迺謂錿渠亦引渭因承寶之上流故不復注愚竊惑焉按寶東
  距湃水三十里湃東距錿二十里渭在虢治西南地皆卑下至虢
  突起大阜如龜臥形北枕原南齧渭水再南去山麓僅里許再東
  逕漳水武水阻深壑若渭將不能遽越虢而東注又焉得引至長
  安成陽哉或曰唐都西京實錿俱屬次畿以朝延之力堙山填塹
  詎不能引一渠於京城乎然此皆臆說耳惟吳氏呈祥白渠辨興
  平無白渠所謂白渠者成國渠也乃魏尚書左僕射魏臻所開其
  瀆上承湃水於陳倉東逕郿及武功槐里縣北逕漢武帝茂陵南
  陵故渠又北分爲二渠東至虎圈南而東入灞水北合渭至六朝
  時無水唐去六朝未遠昇原渠卜流應從成國故渠引至咸陽歷
  歷可數其上流應亦湃水非渭水也及考雍大記水經注成國渠
  上引湃水於陳倉入上林歸蒙龍渠東過郿及武功槐里至六門
  堰與昇原渠合又若成國昇原上瀆各巽而下流始同豈昇原從
  陳倉東北引湃水上周原而東受岐水湋水武水成國自虢通郿
  越三江口入六門堰乃合昇原也耶滄桑屢易不可復識但以地
  望言湃河由隃糜入陳倉境並無深山大壑若於出峽之東原脚
  堙刊濬渠不四五十里便能引人原上唐書載運岐隴水者隴卽
  湃之上流也在隴爲隴水在湃爲湃水而
  人但據渭水以爲言是未深考之各也
  大寧河堰 在縣西南二十里引大寧水灌田一百六十畝
  高家溝堰 在縣西南十五里引高家溝灌田七十畝
  塔河堰
   在縣西南十里灌田一百二十畝
  淸江河渠 在縣南二里自任家灣引姜水人渠灌田五十頃餘畝
  又按城南姜水堰至瓦峪溝一帶爲利甚溥
  瓦峪河堰 縣南五里灌田百餘畝
  石壩河堰 縣南六里灌田百餘畝
  龍山河堰 縣南十里灌田三百畝
  
  
  涼泉坂
  縣東南二十里灌田五十畝
  高家崖渠
   在縣東南三十里引淸水河人渠灌田二百餘畝
  山門口渠
   在縣東南三十里引淸水河入渠灌田三百餘畝
  溫泉渠在縣東南四十里灌田四百餘畝
  郭家村渠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引溫泉水人渠灌田三百餘畝
  馬峪河渠在縣東南四十里灌田八頃餘畝
  清溪堰在縣東南四十五里灌田三十畝
  磻溪河渠在縣東南五十里灌田六頃餘畝
  伐魚河渠
  在縣東南六十里灌田四十畝
  伐魚河東渠在縣東南七十里灌田八頃餘畝
  龍泉堰在縣東南九十里翠麓亭下灌田三十畝
  八廟村渠在縣東南九十里引仙槎溝水入渠灌田六十畝以上渭南諸渠
  扶風縣
  宋世犖續縣志云賈氏通志載扶風水利有成國渠通濟渠今編
  入古蹟條矣又有溫泉在縣東南五十里今考溫泉山之泉去縣
  二十里耳又紅崖泉在縣西五里柿林泉在縣東四十里崖泉在
  縣北一里槐芽泉在縣東三十里觀音泉在縣西南三十里並云
  見資灌溉今並無此數水而槐芽乃是郿地且在縣東南相去亦
  不止三十里云
  郿縣
  撫秦政客乾隆二年崔中丞行布政司訪聞縣西南鄉三十里即
  古剁谷關有山水一道所謂石頭河是也其水勢沟湧一去岐山
  一人郿縣又經昔年張令分溶上中下三渠皆水勢汪洋可灌田園南北袤延三十里東西十五里其沿河之石留廟槐石灣馬安
  山等處大小十餘村落藉茲水利悉皆膏腴之地又正南鄕去縣
  三十餘里有洪河一道水勢澎湃亦可灌溉田園南北袤延二十
  五里東西十五六里其沿河之潼家村金渠鎮崔家莊槐芽鎮等
  處共有二十四五村落皆可藉兹水利此兩河者水流浩濑用之
  無竭可灌田五七十頃永遠能無旱潦之虞惟是近年以來渠道
  湮沒廢弛其餘各鄕尙有小渠河十餘處東鄕有湯峪河大振谷
  渠硯水渠韋峪河南鄕有淸湫河桐峪渠金渠西鄕有淸水河梅
  公渠等其中雖有湮沒之處皆可開溶其現在者尙能灌田園數
  頃以及數十頃不等以上河渠皆由太白山發源南北奔流滙歸
  於渭其餘各鄕俱有隨地湧出泉酿東鄕有槐芽泉柿林泉龍舞
  泉西鄕有五眼泉觀音泉北鄕有崖下泉一灣泉淸遠泉有名大泉共有八九處現在每一泉皆可灌田數十畝至三四頃不等其
  餘小泉不一而足皆可灌田數十畝但各渠泉或因地形高昂或
  開鑿未廣以致灌溉不能遍及可否疏溶導引及現在行水之渠
  泉如何修理開廣便可多資灌溅以濟民生之處仰該司博飭鳳
  翔府委勘眀確據寶詳覆旋據該縣報硯水梅公二渠現已疏濬
  章谷渠已議復云是年崔中丞又奏和沿洪河向有東西大渠二
  道又支分中渠一道現灌田四十六七頃但查一帶平川間有荒
  燕尙未盡水之利應用民力再加疏擴可增灌地畝又金渠一道
  西引洪河之水可灌地六七頃奈渠身靜雨水衝壊數處今宜幫
  補疏通即得滿渠之水並可增灌地一二十畝又潭谷河一渠現
  灌田豹二頃餘畝查潭谷山舊渠甚小且多渗漏之處若令附渠
  居民用石幫修渠口數十丈疏溶渠身則水勢暢達約可增灌地十餘嗄又張子井田渠其東渠引大振谷水西渠上引湯谷水約
  灌地二項餘若山口用民力疏通可增灌地豹四五頃又白河泉
  趙家泉柳巷泉三泉合流滙而爲渠現灌地二頃餘若用民力再
  加疏通可增灌地百畝附李柏代邑侯梅遇潭谷河上堰水利碑
  記郿本陸海之邑而水田居其少者則
  以泉與河交相利也泉之大者如槐芽龍舞柿林等泉瀠繞於稻
  棉果蓏之間一望豁然田家竊落相錯行木陰鬱有水鄉潭國之
  風焉雖河有九灌溉資益僅達於傍岸砂礫之田而村落壤壚遠
  至二三里會不得沃涓满豈吏茲土者高尚清淨不欲以興作損
  臥治耶抑雍州之人世居陸士其於水利或未講耶或秦西水法
  如龍骨恆升玉衡諸制尚未傅於中士耶不佞以康熙三年承乏
  來郿值明串乙已春大旱爱步禱太白獲樹雨尺餘既而思之天
  澤莫如雨地澤莫如河故於六年丁未建議典斜谷之役斜谷既
  治再擇水势地势之更者務多方引浚以利民生信地之富於河
  可以補天之窮於雨也今年壬子賈生琬等復有潭谷河之請夫
  潭谷太白咽喉也舊設上中下三堰諸生听清上堰耳故有渠道
  止旁引曲通於石罅岩實之中僅給山前諸衡屯戍汲飲然而湛
  則流旱則絕不佞知其艱飲迺減騶如山上下岩壑遂得全河大
  势迺蜀士民告曰治潭谷水較難於諸河蓋沿渠大勢如崇岡巨
  阜幄蛾於連嶁蜀嶼之間所謂萬半囘首邱山重匪盡五行之用
  不可治也因指畫方略曰某石須用火攻蓋石性頑冷若鍊以巨火沃以寒水陰陽相薄斯魄然斷裂矣某石鑿以鐵撞以石扛以
  木輓以索邪許之聲震山谷斯轟然委落矣其除鍫钁畚锸之用
  陂壤閘椿之度一一授以機宜民夫歉嘑踴躍趨事役起二月中
  旬竣於三月中每渠面深闊四尺北流三十里左右聚落莫不霑
  足焉近山諸村不得私自穿決湮遏此冶潭谷河之大略也蓋全
  郿境河有九泉亦有九潭谷河治而九河之利始全九河旣開而
  九泉之利益溥泉與河交相利而郿無利水矣张焜井田渠碑
  記先人子厚先生仕宋神宗朝慨然欲復井田行三代之制爲執
  事新法所礙退而買田分井疏東西二渠期驗於一鄉歷數朝来
  山水衝決郿之司牧與郿之薦紳修復無時余同年友梅侯以康
  熙三年來治郿興廢舉墜八年春三月率弟子員柳勝任陳所藴
  張元祥魏井汲李煒等踰山谷冒荆棘相度形勢指畫曰此水某
  地可以循舊某地可以引新某山可以開峽某溝可以渡橋
  親操畚鍤爲民役先月餘工竣二水洋洋灌田可數百頃
  又縣志斜谷渠二道一在縣東關一在縣西關康熙六年旱知縣
  梅遇詣斜谷分導灌田甚多乾隆六十年早知縣趙濬典史胡啓
  文復疏故道民亦利焉水微難
  徧時多水訟韋谷渠亦多水訟
  麟遊縣
  秦疆治客縣在萬山之中溝潤崎嶇陟降廻折有隔岸聲相聞目
  相視登降往還二三十里者境内有漆杜二水皆發源縣境且泉水甚多從無取以灌田者蓋地寒不宜種稻水寒不宜灌田且地
  狭崖高費工多而用力聚殆亦地宜使然非盡人偷不力也
  汫陽縣
  秦疆治畧縣境汫河發源於縣西南之上盆頭東流至寶雞底店
  地方人渭東西兩鄕有渠九道灌田入項嘉慶十八年新修河渠
  三道灌田二十二項旱潦均收
  按崔中丞撫秦政客乾隆二年八月初八日行布政使飭查近
  訪得汫陽縣南北皆山東至鳳翔交界之五里坡起西至隴州
  接壤之屈家灣止綿延六十餘里南北寬約十里悉係平疇有
  汫河一道發源吳山自西而東從屈家灣折遶南山一帶復逕
  五里坡折出境若從屈家灣於汫河折流之處開引一渠繞縣
  南而疏導東注分流滋灌仍歸於汫則旱地便成水田沿渠更可設水磨水确又於渠口建閘遇洴水泛漲則閉閘保渠再縣
  屬有天池峪東峪等溝皆有細流自北南來涓涓不竭並可渗
  治導引聽民治爲園圃庶地無棄土但渠道果否可開灌溉可
  否遍及並導引溝水有利民生之處即轉飭鳳翔府委勘明確
  統於查覆水利案内詳覆旋於是年奏稱屈家灣開渠一道築
  壩二處併築石渠二十八丈引洴水分支旁導約灌田三頃有
  奇葫蘆舖開渠一道約灌田一頃有奇黃里舗開渠一道約灌
  田二嗔龍王廟開渠一道約灌田二項有奇又趙家灘渠一道
  寇家河渠一道退水之處現俱疏通而渠之南岸較低應將南
  岸培高令水北湓隨便開支旁引方盡渠利又於黃里鎭渠下
  開新渠一道可廣灌溉以上六渠皆小民自願開渠云
  考舊志汫河至川口入縣界其在北岸掘引灌田者爲屈家灣等十四渠在南岸開渠灌田者爲乾河澌等十二渠舊立閘於
  縣東三里小石門渠以防汫水漲湓後無資灌溉故崔公有此
  飭查而利漸興也現據探訪册称縣境無水利可言惟東鄕有
  喬家河磨溝河東河溝華嚴寺南鄕水满有山泉小溪居民引
  爲水磨榨油磨粉而已磨溝河華巖寺厓泉引流灌利園圃此
  外無田畝露溉之利顧安得如崔公者久於其任勞民勸相利
  賴百世哉
  潘郝渠引暉川河灌田成豐六年重修貢生王楨有碑記其事文曰
  湃西暉川河灌田者村莊不一要皆各以本村地畝築堰築渠渠
  無專名亦绝無争端我村觀音渠不知修自何年嘉慶十二三年
  河水倒西堰口遂廢水道淤塞道光年間河水倒東舊渠之池漸
  次淤高咸豐六年七月大旱卽於此處興工修復頗费财力而上
  游李家荘渭築堰處係李姓舊田多年賠糧我村以爲舊渠石難
  實非地畝兩家各執各說始而嗚縣繼而鳴府府憲王委縣會同
  儒學查勘我縣蕭公素稔我村入學者多學師人品才蘵秦服士
  心故稟府委其會验府憲即允所請也會勘時縣台云此處河灘挨李姓地畝不若價買入官可免後来滋訟我學師潘郝二公溉
  然捐俸願歸入學中俾門生王姓合莊永遠引水灌田绝無葛藤
  李姓怡然遵依卽時丈量南北長八十七槎東西闊三槎議價若
  干以作後日納赋之資李姓立契學署收存從茲風平浪静立息
  鼠牙雀角之爭矣嘻我村蒙比恩惠當何如刻骨銘心耶夫陕省
  渠堰之修載在史册更僕難數而惟鄭白二渠爲最钜我村是渠
  灌田不及鄭白萬分之一然鄭白統而諭之灌田有百千萬頃之
  多析而諭之一村只受一村之利我村利雖小而受益绵長何不
  可與鄭白渠一例溯其所自乎茲於渠旁竪石大書曰潘郝公渠
  以體仁明縣台讓善於學之意我村老幼飲水思源誌之於心則
  存之於目存之於目則其誌之於心也益固凡後之士夫覓斯碑
  而當喟然有感曰古今德政碑去思碑利民渠碑所在多有惟係
  以儒學寥寥罕觏修志者採訪及之可爲史册中增一創見之美
  蹟恶得以小邑小渠而忽之潘公印龍標嘉慶丙子科副車咸寧
  人署訓導郝公印鳳池附貢生綏德
  州人至李姓與學署立契附誌於左
  隴州
  州雖僻小經歷年地方官指示董勸凡可爲引鑿之地者近且漸
  資灌溉其泉渠磨渠在州境已三十餘所灌田且四十餘頃續州志
  南門外小渠二引汫水人各長牛里共灌田五十畝東門外渠引北河水人長牛里灌田五十畝
   龍眼寺山根引洴水人長半里
  餘灌田一頃六十五畝龍眼寺南岸磨渠引洴水人長二里灌
  田五頃龍眼寺南岸東渠引洴水人長二里灌田四頃五十畝
  茶園子磨渠引汫水人長三里灌田四十餘畝又支渠一長一
  里灌田四十餘畝又接開支渠一長二里灌田二頃餘景陽坪
  渠引洴水人長三里灌田一頃六十五畝陳家莊磨渠引洴水
  人長牛里灌田三十畝又泉渠長半里灌田二十五畝高寺庵
  磨渠引汫水人長半里灌田三十畝邊家莊泉渠長半里灌田
  二十五畝馬家河泉渠長牛里灌田一十五畝涼泉寺底泉
  渠長半里灌田二十畝劉家嘴泉渠長半里灌田七畝神泉
  渠長半里灌田四十畝种泉嘴渠引汫水人長半里灌田一十
  二畝溫水老龍潭泉渠長二里灌田一頃七十畝又支渠一長半里灌田一頃餘咸宜關三里營泉渠長一里灌田二十畝
  伸家嘴泉渠長半里灌田二十畝蒲峪川泉渠引蒲薮河水長
  三里灌田一頃入十畝又支渠一發源蒲峪川寨子堡東長二里
  灌田四頃餘車拉峪磨渠長三里灌田一頃入十畝流峪橋
  渠引水人長半里灌田四十畝梨林河西邊泉渠長半里灌
  田十五畝梨林河南村街泉渠長三里灌田一頃三十畝老
  官嵩潤峪溝泉渠長半里灌田四十畝叉溫家堡新開支渠接老
  官嵩泉渠長五里灌田一頃七十四畝
  按撫秦政客隴州詳稱蒲峪川等渠九道土工甚易民願自修
  有州屬馮家洞子泉渠一道灌田一頃三十畝若再加擴充可
  增灌田一十五畝南村街泉渠一道灌田八十畝若再加擴充
  可增灌田二十五畝續縣志闕載今附錄於此以資參考邠州
  三水縣淳化縣
   長武縣
  邠州
  州城東門外北門外引南河水即皇潤水灌田五百七十餘畝渠
  長一百八十丈
  東鄕盧村河引黑眼泉水灌田五畝渠長二百丈
  東川村即程家川引莊晨溝水灌田二十畝渠長三百六十丈
  水北鎭引水北溝水灌田三十畝渠長三百丈
  南鄕拜家河引辛廟頭水灌田八十畝渠長五十丈
  南鄕公主川引太峪河水灌田八十畝渠長五十丈
  南鄕景村引溝内水灌田四十畝渠長五十丈
  案撫秦政客載州東景村有泉一處舊無渠利知州某教令疏濬現灌田二十餘畝
  南鄕大峪鎭引辛廟頭水灌田七十畝渠長一百丈
  西鄕水簾洞引白土川即漆水灌田三百畝渠長二百丈
  案撫秦政客載州西水連堡有小河一道知州某捐俸督修渠
  道灌田五百八千餘畝即白土川水也
  西鄕大佛寺引白廟溝水灌田二十畝渠長三十餘丈
  西鄕茶子河引溝内水灌田八十畝渠長五十丈
  鳴玉池引泉水灌田四畝渠長一百丈
  北鄉史家河引濡内水灌田八十畝渠長二百丈
  北鄕林家河引林家溝水灌田二十畝渠長六十丈
  北鄕馬家河小溝水灌田二十畝渠長一百十丈
  北鄕紅崖河引河水灌田二十畝渠長一百六十丈北鄕安家河引村溝水灌田一十畝渠長二百二十丈
  林家堡引溝内水灌田三十畝渠長三百丈
  朱家灣引溝内水灌田二十五畝渠長二百二十丈
  北鄕官牌村引喻家溝水灌田四十畝渠長三百二十丈
  三水縣
  撫秦政界乾隆二年縣册稱縣境江河經由縣治近城東南隅舊
  有渠道可澆地頃餘久經淤塞即飭居民疏溶興利
  長武縣
  撫秦政晷乾隆二年九月十四日行長武縣據該縣禀稱黑河南
  川兩岸約地六十餘項開渠道則土工浩大旦夕難施等語查此
  渠果否可開開鑿需費若干六十餘頃之地灌漑能否遍及擬合
  一併飭查該縣即轉勘明確悉心籌畫由州申司詳覆勿使地有遺利
  商州
  雒南縣
   鎭安縣山陽縣商南縣
  商州
  丹水兩岸諸渠羅文思續州志由州西北息邪潤東南流注龍
  駒寨兩岸開渠一百二十九道共灌田五十二頃
  按乾隆以後山林盡關每逢大雨水挾沙石而下丹河兩岸淹
  沒民田甚多光緒初知州李素相度地勢在州城南築隄捍水
  至今城内外稻田彌望利賴無窮矣
  南泰河由州南軍嶺川東南流至流峪河入丹江兩岸開渠六十
  九道灌田三十六頃
  大荆川水渠十八道引秦嶺之水灌田一頃岔口舖河甶州北蒲頭嶺南流至岔口舖人藥子嶺河開渠十五
  道灌田一百畝
  瓜峪河由州北雷家窑南流經兩岔口人藥子嶺河兩岸開渠十
  道灌田一百五十畝
  泥峪川水渠十道引秦嶺水灌田四百八十畝
  泉村河由州西秦嶺北南流至板橋開渠四十道灌田六百六十
  畝
  大黄川河由州北北柴峪南流經娘娘廟入泉村河兩岸開渠十
  道灌田二百五十畝
  羅文思云州境田畝岸高土鬆不能車水掘井前牧許惟權教
  民引水灌田民已獲利文思復隨地指示年來如東鄕之蒲峪
  溝塔寺满約修水田二三十畝又棣花舗康熙年間鑿岩引水因上下居民争執未成交思勘明倡捐工本論令協力修通公
  議均分水利約可灌田百十餘畝南鄕之流峪溝三十里舖一
  帶沙澌豹修水田二十餘献西鄕之野人溝胭脂關史家店約
  修水田二三十畝北鄕之桃岔溝硯瓦石豹修水田三四十畝
  因勢利導隨時制宜豈不在司牧歟續縣志
  淸史稿循吏傳李素光緖初授商州直隸州知州州城濱丹河
  遇盛漲則負郭田盧漂沒城中亦牛爲澤國素創築石隄二百
  餘文城門石隄十餘交遂無水患開州東棣花河山路三十餘
  里州西麻潤嶺山路二十餘里行旅便之按淸史稿所言與
  前按語可以相證故附錄之素事蹟具名宦傳中
  雒南縣
  大渠一名大渠川在縣西南十里引洗馬河水溉田舊渠廢今沿河開有支渠
  縣志
  小渠一名小渠川在縣西南五里舊渠廢今沿河有支渠灌田縣志
  按薛韫云商洛間多有溪流民頔得自取以溉如大渠小渠猶
  踵故迹也他如故縣三要南河及石門諸川隨地疏渠嘗得水
  之十三縣水以雒爲宗淸流灏湍帶於境内夾岸土田連腔以
  數百里舊應有資灌如大小渠者而今則强牛棄於無用之鄕
  鳴乎舉雷爲雲決渠爲雨豈宜於古而不宜於今宜於彼而不
  宜於此歟漢元鼎中下詔曰晨天下之本也泉流灌寖所以有
  五穀也左右内史地名山川原甚衆細民未知其利故爲通溝
  澶畜陂澤所以備旱也今内史稻田租挈重不與郡同其議減
  令吏民勉農盡地利平繇行水勿使失時是故水之爲利博矣
  而陂山通道醒渠既不得一一取給縣官錢民力又往往不能勝比見東南引水法徑易可仿爲之附具水車圖說壩說堰說
  塘說載之續志以廣因天乘地之義蓋薛尺巷侍御觀察粵之
  廣南韶述所見聞歸餉桑梓後之人循其規制次第舉行何渠
  不如鄭白哉
  鎭安縣
  縣河渠化坪峪渠雲蓋川渠鐵洞溝渠乾祐渠永安川渠冷水河
  渠肚川渠金井河渠詳舊志探訪册縣北入十里有夾河灘渠鑿
  岩成埌長一里引王家河水灌田八十畝野豬坪渠在縣北八十
  里引乾祐河水灌田八十畝翻山堰在縣西南引青山溝水灌田
  三十畝
  山陽縣
  䖝家灣等渠詳舊志惟庵溝口渠引豐水在縣西八十里舊志灌田十餘畝今探訪册灌田一頃五十餘畝色河舖渠引色河水在
  縣西三十里舊志灌田二十餘畝今探訪册灌田二頃二十畝李
  家渠引箭河水在縣南一百三十里舊志灌田十餘畝今探訪册
  滞田二頃五十畝
  商南縣
  縣河渠西岸張高堰在城南二里灌五家泉田七十二畝二道堰
  在城南三里灌二道河田六十畝魏家堰在城南微西十五里灌
  三角池田三十畝東岸洪涯堰在城南二里灌保合寨田一百餘
  畝李家堰在城南三里灌保寨田七十餘畝張石堰在城南七里
  灌石門村田六十畝沐河堰在城南十里灌沐河田一百餘畝三
  角池堰在城南微西十五里灌三角池田三十六畝
  富水河渠東岸高家堰在城東十五里灌田一百餘畝郭家堰在城東南二十五里灌森龍寨田一百四十餘畝西岸馬家堰在城
  東一十五里灌磨峪田一百餘畝興龍垠在城東二十里灌磨峪
  田二十五畝又高家吳家賈家王家從上四堰東西分流日新堰
  在城東二十五里灌田二十畝至八畝不等
  清油河渠日靸垠在城西三十里引清油河水灌田三十六畝
  滔河渠什里坪堰在城南二百四十里灌田八畝余家棚堰在城
  南二百一十里灌田八十二畝
  北山澗小河渠窑溝堰在城東南二十五里灌森龍寨田八畝
  馬槽溝北潤水渠馬槽溝堰在城東五里引北山潤水灌田五畝
  五狼溝潤水渠五狼堰在城西三里引北山潤水灌田六畝吉公
  垠在城西五里遥黨家店灌田七畝索峪堰在城西七里灌田二
  十四畝馬莊堰泉水渠捉馬溝堰在城西二十里引馬家崖泉水過永安
  塞濯田七十五畝
  胡家新堰在城西南二十三里引馬莊泉水灌田三十餘畝
  靳家河渠失馬寨堰在城西二十五里引靳家河水灌田五十六
  献青山河渠青山寨瑕在城東南四十里引青山河水灌田二十
  畝紅土嶺水渠紅土嶺堰在城南三十五里引紅土嶺水灌田四
  畝狄坪河渠狄坪堰在城南一百三十里引狄坪河水灌田三十
  畝薄河渠薄河堰在城南一百四十里引薄河水分左右三渠各
  灌田十畝
  湘河渠喬家堰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引湘河水灌田八畝
  陳溪河渠寨子根堰在城西南二百里引陳溪河水分左右六渠
  灌田三百五十畝張鵬一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1916年陕西督军陈树藩礼聘名绅宋伯鲁领衔续修陕西通志.1934年陕西省通志馆修成《续修陕西通志稿》224卷,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亲自为续修通志撰写序言。

阅读

相关人物

張鵬一
责任者
郭毓璋
责任者
吳廷錫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
岐山縣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石頭河渠
相关作品
雍河渠
相关作品
珍珠泉渠
相关作品
潤德泉渠
相关作品
玉潤渠
相关作品
太白廟渠
相关作品
劉家崖渠
相关作品
北山澗小河渠
相关作品
馬莊堰泉水渠
相关作品
胡家新堰
相关作品
湘河渠喬家堰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