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修陝西通志稿 卷三十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古籍
唯一号: 280020020220000431
颗粒名称: 續修陝西通志稿 卷三十七
分类号: K294.1
页数: 52
页码: 一—二十六
摘要: 《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三十七》主要描写了学校建设支出和接受赠的记录以及学校建设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地方志 陕西省

内容

學稜二
  西安府學在省南門之東設府敎授一員訓導一員详舊志西安居
  省會郡一縣二故學三而廟一咸寧邑治在東故學亦在東長安
  邑治在西故學亦在西府學居中名日三學府學後爲碑林經始
  于宋元祐庚午龍圖閣學士呂大忠見關内周咨錄
  乾隆壬辰陝西巡撫
  畢沅重修爲堂五楹奉淸代各朝御書又南建庭並左右廊廡數
  十楹砌置開成石經及宋元以前碑版又南置石臺孝經以上屋
  宇周以闌楯鎖鑰有司掌之帖估不得恣意摹搨至明代及近人
  碑刻別建屋三楹存之嘉慶十年西安府知府盛敦崇重修碑林
  見咸
  寧志
  學額西安府大學額進生員二十名
  案會典止云某屬學額若干名不分詳文武茲因之亦各屬志書未盡登載其
  文武學額莫由分詳也
  廩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貢
  學田府學廩餼及貧生贍給銀兩均於長安咸寧二縣學租內支
  給不別設學田
  正學書院在府治西南本宋橫渠張子倡道之地呂大鈞等皆得
  其傳元許魯齋主學事亦多造就省臣建議爲書院合祀橫渠魯
  齋及鄕賢楊元甫淸康熙六十一年併入關中書院
  官立中學堂光緖三十一年知府尹昌齡就鹽道廢署改立歲支
  雜費銀約六千兩除本府年捐二百兩本屬州縣年攤捐千三百兩外由前糧務局歲助—千二百兩由庫領
  一千兩並收候審所生息銀六百五
  十兩崇化書阮生銀二百餘兩
  內附初級師範亦尹守立歲
  支二千八百兩
  中等實業學堂在舊貢院北區東向宣統二年西安府知府尹昌
  齡籌立籌足萬金委候選訓導興平張湘爲校長並開辦諸事建
   築合度光綫如式空氣淸潔林木業秀爲省中諸校之冠又於迤西設農學試驗場凡辨土宜擇種子培肥料去害蟲等事
  均令實地練習不惟有益農學且可資以爲博物科之標本焉
  案以上兩學堂雖由西安府設立其收考學生不限於西安一
  府蓋以斯郡爲首善之區宦籍客籍僑人甚多變法興學首貴
  普及非若前此考試時代之嚴分畛域禁止冒籍焉亦文明進
  化之一端也
  西安駐防旗學案嘉慶四年准禮部咨本部議奏湖北布政司
  通恩條奏各省驻防分省添設學額等欵內嗣後駢防省分旂人
  凡遇歲科兩試如有情願考試者准其就近考試俟取進後聽其
  赴京其額進入數約於五六名取進一名如佳卷不敷寧缺無濫
  如將來人數較多亦當示以限例應將酌立定額及應行設立廩
  增數目與出貢年分統俟科歲兩試後各該學政按照應多寡及文風高下咨部再爲分別核定等因一摺奉旨依議欽此
  又據十八年七月二十三日准兵部咨大學士董等議奏各省駐
  防滿洲蒙古旂人照例應武鄕試試童仿照雍正年間例驍騎棱
  以下至馬甲俱准與武生一體應武鄕試砲手以下至閒散俱准
  應童試試童約五人取進武生一名鄕試約十人取中武擧一名
  自本年癸酉科始同年八月十七日准兵部咨陝甘文生員共有
  八十九名據此則西安文武旗學自嘉慶年已設矣惟駐防本以
  弓馬爲本規制無漢人詳耳嗣旗學亦立書院變法令下小學中
  學立數處均詳於前學堂下焉
  孝義廳學案乾隆四十八年奏請添設孝義廳治割咸客藍田鎭
  安三縣地以屬之嘉慶十六年議准仿照湖南乾州永綏二廳之
  例以建學校設訓導一員署在文廟東同治元年燉於賊學額額進六名新添三名其三名仍於原撥之各縣内酌量抽撥
  如原撥各縣文風皆盛由督撫學政於通省各學額多人少文風
  稍遜之處抽撥廩增各二名於隴州額設廩増各三十名內抽撥
  二名六年一貢見會典
  義川書院在廳治南街道光七年同知鍾學渠創建光緖三年同
  知羅壽昌重修移學宮前光緖二十九年同知崔繩祖改爲崇實
  學堂以提倡新學基金光緖三年藩庫撥銀八百兩五年同知湯
  銘新請撥賑餘欵一千二百串合前銀置房基田地共十六處歲
  租二百九十串歲穀租八十八石
  附錄署同知鍾學渠建義川書
  院碑雍州爲人文苍翠萃地自宋
  潢渠張子講學後因有書院之設先有魯齊繼有正學今有關
  中凡各府縣莫不於學校外建書院焉所以明道學造人材厚
  風俗至計耳孝義者故義川也而書院獨無君子惜焉丙戍
  歲余攝篆集紳耆立之額曰義川輪奂備美稱大觀焉夫
  書院
  以義名亦有取爾也蓋非義以爲士亦非義不足爲學其惟
  審夫取舍則義博强記則修明孝弟敦尙廉恥則義執徳信道力行不倦則義導下學之軌而究上達之用則執養正
  之要而崇作聖之基也乎從此延明師朝夕訓诲之爾多士各
  自奮興咀含道德漸摩仁義游乎诗書之林養乎禮樂之圃思
  義顧名爭自琢磨將見忠義者彙徵俊義者蔚起導天下士共
  遊於正路之義則義之時
  義大矣哉爾多士其勉之
  義學三處一在城內按察司照磨銜包永豐捐置山地共租一十
  二石一在六條嶺監生石步吉捐地租十石一中街孝義管公捐
  每年銀二十餘兩爲延師費
  學田歲收租六十餘石
  高等小學堂即崇實學堂光緖三十二年同知文德升劉汝訴紳
  劉祖堯改建經費即前崇實書院舊欵歲支銀五百九十九兩
  案自變法興學各屬均令設勸學所以總司敎育又令立敎育
  會以助之各屬訪册多未載故缺焉下同
  甯陝廳學會典乾隆四十八年設廳治割長安盩厔洋縣石泉鎭安五縣地以屬之嘉慶十六年設學校訓導一員十八年同知胡
  晉康建學署
  學額六名廩生二名增生二名於耀州額設廩增各生三十名內
  抽撥二名作爲客陝廳廩增額缺六年一貢
  太乙書院在廳治內西北乾隆五十三年通判陳明義建嘉慶二
  年通判左觀瀾又於院東建講堂齋舍有记見廰志道光中同知吳承
  烈增膏火附錄寧陝同知左觀瀾太乙書院碑記書院之以太乙
   名者廳之北有太乙山與豹林谷相近即摩詰終南詩
  云太乙近天都是也山名奚於取太乙其以山秀而聳上矗
  雲霄與太乙老人星應未可知也書院爲諸生讀書而設以廳
  乏山額廳之書院而幷與劉向校書天祿老人星然藜照讀之
  義有足比附諸生肄業其間果能顧名思義爭自奮發百尺樓
  頭三更漏下囊萤映雪横經呫瞱安知藜光垠煜不復自天
  而下也以太乙名之其屬望於諸生遠矣諸生勉乎哉
  洵江書院在江口街淸末時建立
  義學三一江口一廳治內一北關咸同軍興陝西義學多廢同治十二頌布政使譚機廣設之
  附録陝西布改使譚鍾麟飭各屬廣
  設義塾劄文照得牧尺之道首重敎
  養陝西迭遭兵燹文學廢弛小民顚沛流離謀生不暇奚暇絃
  誦爲父兄者非不欲子弟讀書苦於無力延師遂致美材多棄
  今幸削平寇亂地方漸就安寧欲端蒙養振文風則義學之設
  誠棊要矣合行檄發仰官吏刻即會同敎職先於城中設立義
  學遴選正紳将條規散給答村鎭堡寨一體遵辦城中由官捐
  廉四鄕由紳耆籌辦一俟辦有端緒地方官退食之餘或因公
  下鄕之便赴各學査驗生徒課程兼察塾師勤惰其認眞訓
  課者量加優禮荒嬉怠忽者立即更換無論城鄕各塾每月會
  同敎官考課一次以覘其學綜計一年所費有限而地方受益
  良多蓋秦中
  軍興有年民間子弟耳濡目染無非好勇鬥狠之
  事令範之为以禮節導之以詩書不特成就人才幷可挽回風氣
  贤牧令果能视爲本原要務實力奉行果有成效可觀當從
  優獎勵倘虛應故事含湖禀覆一經査出立予撤參决不寬貸
  本司將以義學之廢興課丞倅牧令敎職之殿最愼勿以爲迂
  闊而忽之仍將籌辦情形先行禀
  報查考切切母違須至劄付者
  學田三處道光三年同知吳承烈捐置咸豐十年又增置若干畝
  高等小學堂光緖三十一年同知汪長靑紳廖文瀚邵德齡就太
  乙書院改歲支銀一千八百餘兩公立兩等小學堂在江口三十二年紳姜焱森就洵陽書院改歲
  支銀四百兩
  初等小學堂歲支補助銀九十餘兩
  長安縣學在府學西設敎諭一具復設訓導一員署歲久傾圮乾
  隆七年知縣楊毓芳籌欵重修
  學額大學額進生員十五名咸豐十一年以捐輸軍餉加永遠學
  額一名廩生二卜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
  靑門學舍在西關乾隆三十八年即舊蠶桑館改建今廢
  養正書院在臥龍寺巷乾隆三十八年咸寧長安各於城外郭內
  建立學舍東曰春明西曰靑門專敎兩縣童子撥當商生息銀各
  六十兩以爲歲修無膏犬年久頹廢嘉慶七年淸軍同知葉世倬
  於臥龍寺巷購屋歸併兩學舍爲養正書院與關中書院分課生少墟書院在西門外本靑門學舍舊址光緖十六年巡撫陶模奏
  請重修馮從吾專祠並附設少墟書院
  附錄禮部議覆陝西巡撫
  陶模奏請重修名臣祠宇
  列入祀典疏略查原奏內稱據司道會详翰林院检討張恩
  榮等禀稱長安縣前明工部尚書馮從吾萬歷進士平生
  講求理學正色立朝不避權貴里居教授生徒多所成就學者
  稱少墟先生卒贈太子太保謐恭定省城西門外舊有專祠旁
  有靑門學舍兵燹被毀職等捐資重加修建附立少墟書院爲
  士子肄業之所另購墓田爲後嗣祭掃之需公懇詳請列入祀
  典等情臣恭讀明史內載從吾生而純慤長志濂洛之學罷官
  歸取先正格言―體驗身心造詣益邃史其持名檢勵風節嚴
  氣正性侃侃立朝天下望之如泰山喬嶽我朝李中孚讀從吾
  著述奮然興起遂成大儒该紳等請將冯從吾祠宇重加修建
  附设書院洵於崇禮前賢之中仍寓誘掖後進意懇恩准将
  祠宇重建列入祀典由地方官春秋致祭等語臣等査例開歷
  代名臣賢儒建立専祠者准由地方官致祭等语今陝西長安
  縣前明工部尙書馮從吾專祠兵燹被毀經該處紳耆捐資重
  建據該撫臚陳事實幷援據明更傳賛奏請列入祀典自係爲
  景仰先贤起見臣等復考之欽定四庫全書提要內載從吾爲
  御史時拒絕閹人劾罷胡汝寧禁大计苞苴諫神宗不親政事
  幾選危禍後廷議三案亦持正不阿卓然不愧爲名臣又稱其祀典由地方官春秋教祭以崇學術而順輿慵如蒙兪允恭候
  講學主於明理論事主於達意有物之言篤實明切生平著有
  元儒考略馮子節要少墟集皆採入全書此外如辨學錄疑思
  錄關中書院語錄論學書均詳載黃宗羲明儒學案是其原本
  關儒體用駭備名臣賢儒兼而有之臣等公同酌核所有前明
  工部尙書馮從吾祠宇擬如該等所請准其重加修建列入
  命下臣部行文該遵照辦理光緒十六年閏二月十三日奏奉旨依議欽此
  少墟書院碑記經費本銀一千四百兩
  學田三顷四畝五分租一百一一十九石又按院學田一頃一十六
  畝九分租四十六石一斗
  社學六所嚴家渠周家莊席房村香積寺姜村堡各一區舊志
  高等小學堂光緖三十二年知先发李經江绅窦鹏袁赓揚就少墟
  書院歲支銀一千七百兩
  第一兩等學堂在灑金橋宣統元年知縣葉春教育會長任廷琇
  羅雲章立嵗支銀二百二十兩终南兩等學堂在五楼厫二年張天傑等立歲支銀三百一十兩
  初等小學堂城關西區十三龍首區十三高陽區十九豐鎬區十
  八通濟區十二細柳區十八波南區十五歲由官款補助錢伍百
  仟文
  咸寧縣學在府學東敎諭一員復設訓導一員嘉慶元年敎諭姚
  燦募修明倫堂儀門碑樓並敎諭署二十三年訓導范芝募修訓
  導署創建生員齋房一十五間內外宏整
  學額大學額進生員十五名咸豐四年以捐輸軍餉加永遠學額
  一名八年以捐輸軍餉加學額一名十一年以捐輸軍餉加學額
  二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
  魯齋書院在東關光緖七年鹽法道黄嗣東重修又延三原賀徵
  君復齋蒞會講學以推闡關學要旨關學之名肇自橫渠橫渠與二程爲中表淵源濡染獨倡宗風嗣是四呂開學會於藍田楊奂
  闡正學於奉天端毅康僖明道於三原涇野講學於高陵自恭定
  公講學關中立會闡道環而聽者常過千人壇站之盛曠絕今古
  今觀察復學會青門官紳蒞止禮讓雍容雖未及少墟之盛而空
  谷足音亦晩近僅見者矣附錄黃嗣東觀察重建魯齋書院記陝
   故有魯齋書院通志在咸寧縣東元延
  祐中爲故儒臣許衡建今址湮咸寧志東關有春明學舍嘉慶
  三年併入養正書院而學舍廢邑人王純敬捐貲立義學於此
  光緒三年李蓉鏡等謀復之建正殿三楹祀孔子又建文昌廟
  以貲用不給而止七年余奉檄來秦諸生以文贄者踵相接率
  皆習於詞而疏於義理余甚惜之越四年樊候增祥令咸余
  以更建書院請侯許諾欣然出百鎰爲倡又言於搢紳衆鄕先
  生咸割廉無忪諸生又稱貸益之得銀千百八十鎰錢四百貫
  工始丙戍五月訖丁亥三月畢役東三楹爲魯齋祠明年余權
  鹽法道析俸金一百鎰錢千貫發商生息以補歲時祀神延師
  之不足爲學約十條揭之壁间願與二三同志共勉之而己是
  役也邑紳佩王錫琦寇文周岳得喜寇卓陳源恪劉虔李
  恒實董其事例得備書附錄黄觀察魯齋書院會講記書院
  落成之月三原贺微君瑞鱗以事至省布政使平定李公用淸
  按察使貴筑黃公彭年皆與徴君有舊嗣東請于二公仿鹿洞玉山故事延徵君登講席爲共學諸子講說間學西銘大學申
  暢厥旨勧學者以力遵朱子爲主平定公講大學誠意章於愼
  獨爲己之功推阐切至貴筑公推中庸首章天命性道之源督
  糧道長白曾公龢鹽法道鄖縣江公滙川亦與徵君弟子楊鳳
  詔等院中諸生李際春等並圜聽凡
  百餘入光緖十三年二月初五日也
  崇化書院在開通巷後改學堂
  義學無定所在三兆者乾隆五十一年陝西布政圖薩布建
  社學四新莊鎭香胡灣黃渠頭狄寨鎭
  學田六頃四畝七分三釐租二百五十石八升九合又舊有按院
  置學田一頃二十九畝五分四釐租六十九石七斗
  高等小學堂光緖三十二年知縣易國勳紳王煦陳所蘊就崇化
  書院立歲支銀一千二百四十兩
  公立集義兩等學堂在東關劉公祠三十二年前知縣雷天裕倡
  立歲支銀四百四十兩初等小學堂城關東區二十二鳳棲區十三杜陵區七白鹿區二
  十一渭濱區八銅人區十五賢區九霸陵區十二歲支官款補
  助錢二百串文
  案自宣統二年提學余堃遵照新章推廣小學以學堂之多寡
  課州縣之殿最各屬初小逐漸普及較上年增多一萬七千人
  惟敎管建築有合章者亦有仍多陋簡者惟咸長附郭首邑高
  小五六所初等二百餘孟坚所謂學校如林者今復見之不惟
  形式完備其精神亦多優美矣
  咸阳縣學在縣西復设教諭一员训導一员乾隆十一年知縣
  柴華因修書院幷修葺之
  學額大學額進生員十五名同治八年以捐輸軍餉來遠學額
  一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渭陽書院在縣治城中街乾隆十一年知縣柴華建五十一年知
  縣張廷傑改建崇聖祠光緖四年知縣馬毓華注鳳樓就二公館
  廢址擴充更建基金三千兩房租銀一百八十兩
  社學二一在北街一在西街光緖七年知縣嚴書麟立
  復豳義學四所天阁村馬莊鎭魏家泉西羊村二十四年邑举人
  劉古愚先生有赈餘欵禀請籌立先生諭治首重治鄕而鄕學尤
  其基礎欲普興鄕學以復古治郷之規以張孔教而保種族群疑
  衆尼績用弗成僅成四處略具雛形識者唏焉
  學田九頃七十畝畝租錢五百文
  高等小學堂光緖三十二年知縣楊調元黃秉源紳程學孔由渭
  陽書院改建宣統三年知縣劉林立擴充經費歲支銀一千二百初級小學堂四十所歲支補助錢百餘串文
  初等農業學堂在縣中街宣統二年知縣劉林立紳蘇鳳章倡立
  歲支銀六百兩
  興平縣學在縣治西文廟後復設敎諭一員訓導一員乾隆四十
  三年知縣顧聲雷重修
  學額大學額進生員十五名光緖中督學樊恭煦以考試人衆撥
  府學額二名後定撥一名爲例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
  貢
  槐里書院在縣署東初名槐花書院乾隆中改今名同治紀元回
  變鄕民避難其.中窗戶損壞同治十三年知縣侯鳴珂重修光緖
  八年知縣舒紹祥擴拓院南地又捐錢千緡二十五年知縣楊宜
  瀚捐購全史及他轸籍藏其中學風丕變後遭兵刼半散佚焉養素學舍在桑家鎭西養素園內楊雙山先生酗講學處也先生
  受學李二曲學成歸闢園舍敎生徒身心性命而外農桑種樹畜
  牧區田肥田等事精心探討纔絲織帛又自出心思製器創法獲一
  有大效以實驗孟子所陳之王道劉古愚謂其學不在橫渠下也
  光緖二十五年楊令宜瀚就墓前立祠前爲學堂
  社學八縣內四街各一在鄕者西吳鎭義空鎭定周鎭趙村四處
  各一回民義學二板橋北吳村同治囘亂後此二學廢
  高等小學堂光緖三十年知縣王景莪紳張淵就考院改立三十
  二年知縣楊宜瀚宣統元年知縣張瑞環先後擴增歲支銀一千五百餘兩初楊令宜瀚以其地風氣不開興學棊難資遣邑貢生
  張元際候選訓導張淵赴滬考察學務歸來辨學建築管敎始多
  符程式入學者遂踴躍棊衆焉初等小學堂縣内四鄕鎭一百六十歲支補助銀一百餘兩餘欵
  皆各地方擔籌
  私立小學一二老瓜嘴武進士楊發枝立一齊家寨農民張光祖
  立
  臨潼驟學舊在縣城北康熙中移建文廟東敎諭一員復設訓導
  一員
  學領大學額進生員十五名咸豐十一年以捐輸軍餉加永遠學
  額三名廩生二十名増生二十名二年一-
  驪山書院在驪山下居善書院在學西今俱廢
  橫渠書院在縣治東南康熙中知縣趙于京建乾隆四十九年知
  縣蔣勳重修張子祠及橫渠書院陝西巡撫畢浣有修書院記兵
  部尙書王杰書道光十年知勝郭昌時查叛產數頃撥入膏脯光緖末知縣李嘉雄籌增
  膏火昌興文化與關山鎭渭北書院一時蒸蒸稱盛焉
  附録陝西
  巡撫畢沅
  重修張子祠及橫渠書院記兵部尙書王杰書記曰臨童令蒋
  君重葺橫渠先生祠幷立書院工旣訖請余文以鐫
  之石余惟
  張子之學略具正蒙粹於西銘世之後學罔不知之即祠宇聿
  新講堂鼎建蔣君所記詳矣余又何以益之哉特余讀延祐七
  年文禮愷撰張子祠記云先生之書曾有覆瓿之議則當時已
  有未信從好者而年來輟學之士鸞詞藻者詆宋儒爲質直肆考
  覈者誚宋儒爲空疏談事功者且笑宋儒爲迂而不切情
  事此余嘗未慊於中也音張子以崇文校書謁吿子歸
  横渠鎭
  南之大振谷中終危坐志道苗思後若俪所發揮詎知獻
  獄淛東惠心淑問文公聘以束帛禮際殊隆消帥蔡公軍府
  政事大小是咨他若河渠水利行於一鄕具有成效谓非儒術
  之大驗歟至其少時泛濫羣籍坐呆比講論與邠入焦寅並習
  兵家言注尉繚子 —卷慨然以功名自許及見范文正公暨河
  南二程先生乃渙然自信悟爲學之要然則邇時學者所務張
  子早一一能力而特爲晚歲所吐棄者也夫張子郿
  人也臨潼
  距郿
  三百里士人聞風興起興鄒魯之相近今張子從祀廟延
  既通於天下矣况臨潼爲張子講學之地考終之郷祀之尤宜
  亟也余恐知末者不揣本故舉張自之博覽百家专氣激發者
  先以袪學者之惑而吿之如此詩不云乎濟濟多士克廣徳心
  諸生能廣蔣君修建之心考徳行習文藝以振興關中之學然社學一附横渠書院一在驪山趙氏鄕學在櫟陽元工部尙書趙
  公諒立今並廢據新志城鄕義學七新豐等五鎭及城內沈令家
  楨立斜口鎭汪令鳳橒立歲共支錢五百三十五串五百文禮房
  經收皆光緖初奉撫部譚檄設立也
  學田九十六畝租一十七石三斗四升
  高等小學堂三一城內光緖三十年知縣李嘉績就橫渠書院立
  歲銀
  羹舍四十
  吉候選訓傅說廩生胡焕
  早鄕飮耆賓孫真金創辨候選敎
  諭張秉樞捐銀千六百兩孫璦捐房一座歲支銀六百六十兩
  後知當時之以西銘爲言體不言用者固未能深窺張孑即蓋
  同甫云低頭拱手高談性命之徒皆風痺不知痛癢之語此陳
  爲承學者流弊而言原非爲大儒而也士之肅拜祠下而肄
  業書院於張子之學可以篤信而谨守己兵部待郞畢沅撰初等小學堂歲壽助銀一百兩
  高陵縣學在縣治北乾隆二年奉文重修復設敎諭一員訓導一
  員
  學额中學额進生员十二名廪
  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
  渭上書院在縣南元延祐初建明時又有涇野書院今並廢
  景槐書院在縣治西南隅乾隆二十四年知縣趙友烺創立嘉慶
  四年知縣曹居業重葺後廢圯咸豐三年知縣張鳳翎重新修書
  並籌膏火
  社學五縣內西街一店子頭魏村灣李東晉文公廟東義學三楊
  學田灘地五十四頃九+.三畝以崩涸收無定額
  高等小學堂光绪三十一年知縣王海涵紳楊宜洲張聯魁籌立歲支銀一千八百兩
  公立兩等學堂在城內紳劉奎照籌立歲支銀二千兩
  農業學堂附高小歲支銀三百兩
  
  初等學堂歲助銀三百兩
  鄴縣學舊在縣城外後移縣署西復設敎諭一員訓導一員
  學額大學額進生員十五名咸豐-十一年以捐輸軍餉加學額一
  名廩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貢
  二曲書院在縣西南邑人王心敬延師李二曲講學於此提學高
  爾公爲之建坊
  附節錄王心敬二曲集序聖學自明季大明實自
  明季而大晦自門戶弊興重悟者尠實修重修者
  罕實悟東林折衷持論過刻至以深文鍜成姚江莫須有之罪
  而沒其探木窮源不可掩之功亦終無以服天下萬世公是公
  非之心而消其不平之鳴迄於今朱陸薛王之辨紛紛盈庭甚
  者如吳越之大怨深仇而終不相能門之自尋矛盾洪水
  猛獸之禍不烈于是矣二曲先生崛起道敝
  湮之後不由師
  傅獨契聖眞自治教人一洗從前執方拘曲之陋而獨以大學明新止善之旨爲標準以改過自新爲工夫作著學髓一書言
  言透闢語語肫至其言曰眞知乃有實行實行乃爲眞知有眞
  本體乃有眞工夫有眞匸夫乃爲眞本貯體用一原天人無二
  信斯言也不惟世儒門戶之獄片言可折即朱陸薛王・之學不
  惟不悖反相爲用而聖學歸極孔孟矣昔眞文忠表朱文公於
  帥長沙之日王文成刊陸文安書於撫江西之年一時學者翕
  然丕變今司寇,富沙鄭公學憲毗陵高公捐
  俸刻先生書文忠文成不得專美于前矣
  渼陂書院舊在縣治西康殿撰海爲之記今廢
  明道書院在西街乾隆二十五年知縣舒其紳以宋程明常道爲
  鄠主簿故名捐廉延師開辨矣奉調去越五年知縣汪以誠乃籌
  膏火且以明道主鄠簿時答橫渠張子書定性云云名講堂曰定
  性堂延武功孫酉峯太史爲院長士風蒸蒸一時丕變舒令有書
  院記汪令有定性堂跋孫酉峯有書院後記均詳邑志經費本銀
  三千兩地租歳入银一百七十兩
  節錄舒令其紳書院記漢唐懦
  者多自立精舍爲講貫地書院
  所由也朱時詔賜書院額如鹿洞石鼓
  腸嶽麓最著名
  然皆好義者出巳力爲之而不必隸於官國家文敎覃嗷憲皇帝特賜會垣書院各千金以充膏火實爲曠典而鄠缺略無聞
  余心恧焉因明道常職縣簿昌明正教城北舊設專祠歲久釣
  殘因遷主於書院妥之顏曰明道書院俾诸生時深仰止法
  節錄孫酉峯後記I康熙中廣甯金君廷襄令是旣改建明道
  祠又欲建明道書院而力未逮邑徴王豐川先生附其意於
  祠記中歷七十餘年至乾隆己丑前任任邱舒令始落成而膏
  火猶未有至江甯慤齋注侯至始籌金三
  百六十兩田百二十畝而規模乃大備焉
  社學舊五十四處今無考義學在城內無定所鄕鎭數處乾隆二
  十二年知縣楊琢詳報萬軍寨民計成德等墾荒灘屯地九十畝
  四分租三石六斗一升詳歸義學膏火三十四年知縣舒其紳詳
  報羅世賢等墾種荒地二頃十二畝九分租八石五斗一升入
  義學膏火
  學田三十七畝租歲收二十二石社學田頃四十六畝淸初尙
  在
  高等小學堂光緖三十一年知縣陳雲霖紳王章就明道書院改建內附師範傳習所歲共支銀一千七百兩
  自強兩等學堂在文義村紳張及第等立歲支銀二百兩
  初等實業學堂在城內知縣繆延福紳王生萼立歲支銀千兩助
  初等一百餘兩
  藍田縣學舊在縣治西北復設敎諭一員訓導一員乾隆十一年
  知縣蔣文祚移建明倫堂及學署於文廟側道光十八年訓導李
   —祖望同治九年知縣呂懋勛重修
  附錄知縣蔣文祚移建明倫堂
  學署小引國家凡建都邑必立
  廟以妥先師设學以明人倫蓋以崇盛徳端士習培敎本厚民
  風典至巨也藍邑爲關中名區玉山水久擅名勝唐宋以來
  理學名儒文早鉅公載在史册者代不乏人余承乏茲心竊
  慕之以地屬名勝凡夫典祀攸關風化基其規模制度必有
  迥遊尋常者迨蒞任伊始首謁先師廟見其殿陛門廡雖未
  宏厰而典制猶具及視學則堂宇傾欹齋舍無存幾鞠爲茂草
  且廟居巽方而學立乾地于法未合詢其所以僉日曩者廟學
  原同居西北自前令某公信靑鳥家言遂遷廟今地而學則仍
  然舊址比年欲移稽遲未果余聞之不勝怛焉方今國家崇儒
  軍道數詣辟雍各上憲邪窟作人振興學校而願令兹土學舍體顏國陀家儀鼓式吹簡木陋明師之儒盛無戴宣愛論與之博地士閣宋民君鮮濰觀聽蠶之辦房王其張何越淳仰
  黑等我課上欲民為共重難廠移事附使廟單側廊而齋工金程煥基然鉅-權新興莫昆承膠除摩徐序捐而條士外
  之氣道奮1德將文不學惟我鄭1再蔚見起於科今第日轉灰聯家日書家於敦石禮以樂與F多習士時共書地先為哲
  學額中學領進生員入名意增各十名二年一貢
  瀛洲書院在縣治南唐時建秦關書院明知縣梁一道為博士工
  之士建今亦廢
  共閣書院在縣北五聖宋呂進伯大忠及弟微仲大防和叔大鈞
  與叔大臨讀書地也後人犬其地立四獻耐明提學王公放兩後
  建芒閣書院萬歷中王令邦才重修後廢為孫真人而同治中呂
  今燃勛重修而書院猶未復清末高太常廣恩欲言之當道複興
  書院未果嗣舉人牛光源國子監學正貢生興平張元際糾同志
  營建光哲之耐廟羋新而學含亦宏規大起突無娜娜以冊氏兆西流
  手行獻祠學舍募啟蓋聞崇先哲之宮牆原以起後人之欽仰而培
  ―時之風化有賴正之扶持吾鄕呂氏門鄒魯業紹程
  張伯仲叔無一非賢德功有三不朽鄕甲約裹藍出著正俗
  之條通志堂中芸閣有禮經之解釣遊所在挾山水以俱傳禮
  俗猶存歎流風之未泯即今時瞻禮之堂實當日讀書之地深
  朝崇祀旣廟貌之常新講肆宏開幸人文之蔚起旣而蒼桑增
  感邱墟興嗟河山不改行人式宋獻之廬祠墓增修邑令念陽
  湖之派禮隆爼豆慶治壎箎雖墜綺之能尋终興學之有待中
  更喪亂漸蝕風雨寧河好禮麗墓心替槐里能贤鸠工力任南
  山松竹慶兄弟以無猶秋水兼農溯伊人而宛在諸生以时習
  禮横序雲興父老扶杖觀秦關風働己乃棍槍屡警兵
  更百里之内不聞絃誦之聲—畝之宮儼若靈光之殿當年講
  約慨同好如晨星此日登堂若大旱得霖雨重商舊學掇簡编
  於煨燼之餘宗仰前徽儐邊豆於急難之後人非安定已庠舍
  之不能容學愛西銘奈範圍之殊未廣冀託仁人之宇雖千里
  有同心欲歡寒士之顏恨萬間無廣厦今謀稍爲廓張欲請共
  爲忺助省一日燕遊之费卽堪増寸晷於風檐綿吾鄉禮讓之
  風不難靖伏莽於草野况汚屠之宇尚解倾囊豈文献所存反
  -多袖手奚必功自已出惟期善與人同所操約而所及廣谅非
  徒一援手一投足之勤讀其書想見其人即大獲德相勸過相
  規之益欲善誰不如我當不詫爲非分之求
  好德同此秉彝自必樂於成人之美謹啟
  玉山書院在縣治西乾隆四十一年知縣阮曙創修同治九年知縣呂懋勛改爲玉山考院而別建玉山書院於西門大街光緒二
  十八年知縣周之濟復改考院爲書院尋改學堂而改西門大街
  之書院爲習藝所膏火生息及地租歲收約銀四百兩
  義學在縣治北街康熙二十六年知縣鄭士英捐建道光十八年
  訓導孫耀祖重修
  學田舊六十畝租二十二石一斗亠八升
  高等小學堂光緒二十八年知縣周之濟就玉山考院改立三十
  一年知縣胡榮光擴習藝所嗣知縣孫培恩紳宋儒李時
  欽增
  修歲支銀一千五百餘兩
  涇陽縣學在縣治西南敎諭一員復設訓導一員同治初回變城
  陷官廨民舍悉成灰燼迄光緖初官紳議修復吳式儀堂任修廟
  學兼營學署費金累萬規制一新學額大學額進生員十五名咸豐四年以捐輸軍餉加永遠學額
  三名八年以捐輸軍餉加永遠學額七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
  名二年一貢
  瀛洲書院在縣治西乾隆五年知縣唐秉剛創建同治元年燈於
  賊四年知縣黃傅紳重修光緖八年知縣馬綸篤増修十八年知
  縣涂官俊勤政愛士粹然循吏涇干瀛洲屢捐俸葺
  涂会淡課士
  時殷殷以植
  品績學勗勉涇士每屆年終單開住院寒唆捐廉資助雖昧經非
  公所轄亦與.焉終於任所貧無以歸涇入士醵金赙城內及鄕
  鎭祀建
  祠普
  三十三年楊令宜瀚亦熱心興學絳費基金二千五百兩
  涇干書院在縣治西北同治八年邑紳姚慜姚悳捐建用銀逾萬
  規模宏廣又捐五千金𤔡經費發典生息膏火充裕慷慨尚義各
  縣所無左文襄爲匾旌之
  社學舊有均廢同治中袁文誠設義塾四後歸縣又於雲陽魯橋橋桥底臨涇等鎭皆立義學
  學田四十三畝六分租二十六石一斗
  高高等小學堂光緖三十二
  二年知縣蔡寳善紳張葆貞就涇干書院
  改立後移於瀛洲書院歲支銀一千八百餘兩
   初級師範學堂三十三年知縣楊宜瀚就高小址立宣統一一
  年知
  縣周楠紳楊慧改爲初等農業學堂歲支銀一千六百一十二兩
  初等小學堂六十八歲支補助銀一千二百兩
  私立小學三馬家堡馬三畏立安吳堡吳式儀堂立惠民小學堂
  柏恒益堂立吳氏又捐敎育費銀一一千餘兩巡撫曹鴻勛奏獎涇
  邑採訪册云涇陽爲關內新舊學發軔之地味經崇實正誼各書
  院不限于一邑者勿論矣即以涇言經良吏涂劭卿楊吟海蔡師
  愚先後提倡學稜如林其文化發展誠駛矣三原縣學在縣治西北敎諭一員復設訓導一員乾隆十五年邑
  貢生高璘高琉詹事主簿高顼捐資重修
  學額大學額進生員十五名雍正十年督學潘允敏以文風特一
  盛奏准照府學額進二十名咸豐五年以捐輸軍餉加永遠學額
  一名八年以捐輸軍餉加永遠學額七名十一年以捐輸軍餉加
  永遠學額二名廩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貢
  學古書院在縣治西北隅元延祜七年建蕭有記見三原志
  乾隆十四年
  邑監生門子超妻張氏捐助修齋十楹甲申知縣張象魏辛卯知
  縣崔龍見均增膏火嘉慶四年邑人劉錫爵重修李廷佐捐欵道
  光初院長中書長安李僎商於督學張岳松以書院現爲陝甘人
  士肄業地宜增膏火於是張捐千金後督學馮贊勛周之植各捐講建藏書阁購書七百種
  及立雪亭有記
  附錄賀復齋立雪亭記記曰
  高宗諭曰書院即古候國之
  學院長必選經明行修足爲多楷者以禮聘請生徒必擇
  鄕里秀異沈潛學問者仿朱子白鹿洞规條立之儀節以檢
  朿身心仿分年讀書之法予之課程使贯通經史庶立品勤學
  争自濯磨人才成就足備任使祖訓昭然千古學則今之書院
  何如哉師之所以敎弟子之所以學蓋有不然者矣近有應詔
  請以小學近思錄著爲以蜀俾士子知所先務不以八比小楷
  爲科笫之梯而以孝弟廉潔爲學問之本主講君子與從游諸
  生其可不为此哉附錄劉紹攽學古書院像設働其略曰彭
  隆乙酉邑候豊山張公修復書院有欲易像设爲木主者公未
  之許余懼後人之復有此議也故爲之解曰書院與文廟不同
  文廟國之大祀孰敢不恭書院則有盛有衰當其盛也師徒濟
  濟及其衰也第爲空館故宮而己於是乎西安之正學書院有
  拓入公署者矣耀州之文正書院有驅車停驟者矣即關中書
  院康熙四十一年以爲學使者之署始居者胡公作梅也未期年
  而卒歷劉公凡注公灏趙公晉江公鼎金朱公軾潘公從律王
  公雲錦逢公泰八人之中劉以輕浮不踰年去江與潘年而
  沒注趙與王期滿歸皆未得令終朱公亦以缓於期會鐫级制
  府殷公泰言其有守始克終事惟逢無事然亦無聞爲康熙六
  十年王公墓膺斯任數月而丧其妻不慊於心训之故老僉云
  院舊有聖像移之他所自是不叶於吉王公題之乃謀於總
  督年羹堯移駐原邑仍以書院奉聖像焉今之人亦有援耀州
  故事欲以書院爲候館者卒以塑像難徙而沮其謀然則昔人之用意至深遠也葢古者尸以像神春秋
  招魂始有像設居室之文故顧亭林以爲尸禮廢而像事興蓋
  在戰國之時矣且文翁石室设孔子坐像其坐歛蹠
  向後屈膝
  當前七十二弟子侍於兩傍先儒議禮皆折衷於是未有從而
  非之者卽以書院爲石室也可
  書以講於公因以貽後之人
  嵯峨書院北城西街馬理講學處道光中邑士馬鳴鑑溫之樸重
  葺
  學一草堂在龍橋北温恭毅纯聚弟子講明精一一贯兩言因以
  學一名堂後公子予知復於此講學今廢
  義學縣坡三北城一皆無定所光緖六年知縣焦雲龍設各鄕義
  學十有六
  學田水地三十三畝畝租麥一斗五升旱地二十三畝九分畝租
  麥一升三合
  高等小學堂光緖三十年知縣倪度紳李效功等就學古書院立歲支銀二千一百兩
  公立高等小學堂在福音村三十一年紳孫漢清等籌立歲支銀
  三百六十兩
  公立兩等學堂在東里村宣統元年紳劉宗宴等立歲支銀七百
  兩
  私立女子高等小學堂在東里村二年紳劉昌晉捐立歲支銀三
  百兩
  初等女學在東關紳胡坪立歲支銀三百兩
  初等小學堂城鄉共四十歲支補助銀四百餘兩
  盩厔縣學在縣治東南敎諭一員復設訓導一員
  學額大學額進生員十五名咸豐八年以捐輸軍餉加永遠學額
  名又撥府學額一名廩生十九名増生十九名二年一貢集賢書院 在 倉 右 明嘉三十 五 年 知 縣 李 春 房 草 創 至 四 十二
  年 知
  縣何起鳴增修今廢
  對 峯 書院 城外東南一里乾 隆十三年 知縣鄒 儒 捐 建 道 光二十
  年知縣徐葆甫移建城外東南隅基金五百兩歲取息爲山長脩
  金膏火錢八百餘串文租灘地租錢一百餘串文
  社學城內一乾隆五年知縣章泰立終南祖菴亞柏三鎭各一十
  八年知縣鄒儒立經費每處歲支錢一百串文地租項下開支
  學田一頃三卜五畝五釐租五十二石五斗七合
  高等小學堂光緒三十二年知縣陳官韶紳郭鑄等就對峯書院
  改建三十四年知縣左一芬增修儀門內有左右遊廊
  左有路閏
  生先生送
  知縣徐葆甫席右有李午山先主所書書
  院请山長之規則皆石刻而嵌於壁者
  最後東西講堂二
  東堂
  舊爲
  賢候祠西堂
  舊爲二曲祠
  歲 支银一千數 百兩
  第二高等小學堂在祖菴鎭東南隅光緖二十八年邑擧人宮炳
  南募建縣佐徐榮續修以歷遭既擾中止前歲支銀四十兩
  初等小學堂城內三鄕村三百女校五欵由各地方籌歲支補助
  錢數百緡
  初等農業學堂宣統元二年知縣臧瑜左一芬先後借學署倡立
  歲支銀二百四十兩
  渭南縣學在縣治東敎諭一員復設訓導一員署同治元年燬於
  兵燹十年邑令黃傅紳王珠焯相繼建明倫堂暨訓導署一所
  學額大學額進生員十五名咸豐四年以捐輸軍餉加永遠學額
  三名八年以捐輸軍餉加學額五名十一年以捐輸軍餉加學額
  二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頁
  香山書院在城內乾隆七年知縣王邦光建今爲二公館地渭川書院在縣治東街初爲邑令公署光緖三年知縣張國钧改
  爲書院知縣徐一鶴榜爲渭川書院後亦併於五鳳
  象峯書院在城內乾隆二十六年知縣成汝舟建吳令曾貫重修
  五鳳書院在東關爲紫蘭學舍舊址順治五年知縣張聯第建道
  光中紳柱映梅重葺後幷於象峯五鳳基金六百八十兩地一頃
  五十餘畝象峯基金二千一兩田一頃三十畝二分租九十三石租
  銀四十七兩
  五鳳又有街房百餘間同治元年散亡殆盡三年邑令宋兟籌款
  葺修以前地畝等息祗存百分之一因奉撥營田地二十五頃光
  緖八年又奉撥養濟院地十頃又機罰種罂栗充公地二畝每年
  按地取租及息銀八十餘兩案存縣署禮房
  景賢書院在棠村舊爲寇萊公祠道光三年邑舉人唐順祖創始知縣鮑珊縣丞馬士俊典史金文照捐俸成之
  義學楊郭鎮二邑道銜姜緖望設田一頃二十畝武趙村樊馬家
  各一理冏銜武鴻模設東小寨一給諫王松年立陽郭鎭西北區
  一劉敦敏立田一頃五畝坳底村一賀士典孫秉乾立田二十畝
  郭徐里馮家堡一馮修元立房十二楹田四十二畝崇凝鎭花布
  市一理冏銜李永仁立田五十畝辛家堡一都司銜馬福彪立桑
  田十三畝甘家荘一耆民雷可英立田百餘畝南焦寨一鄕飮正
  賓焦榮棟及子同知振甲立田一頃五十畝大寺村一耆民王義
  邦立田六十畝以上皆同治以前及同治後所立者
  學田舊二頃八十二畝二分租五十六石四斗明知縣張天機有
  記見藝文
  高等小學堂在城內光緖二十九年知縣張世英紳王緝賀景賢就象峯書院立後移多公祠歲支銀三千兩
  景賢高等小學堂在下郅鎭同年張令偕紳武豫泰劉映靑立歲
  支銀九百四十兩
  同善高等小學堂在陽郭鎭同年張令及紳賀景賢立歲支銀三
  百兩
  公立兩等學堂在崇凝鎭三十年張令偕紳馮四經立歲支銀四
  百二十兩
  初等小學堂一百一十九女稜四私立學堂十法濟寺一槐衙村
  一竹馮村一河王村一巴西鎭二孝義鎭辛市鎮各一下邦鎭一一
  歲支補助銀二百餘兩
  案張育生大令世英以庶常蒞官秦中數任渭南旣捐廉興學
  又遺材俊出洋肄業人由己選費由己出割俸助學爲數逾五一千金之多慮役擾民出私藏以養之憂倉庾空捐俸錢以實之
  合之振興工藝修葺廟學前後指廉至一萬一千七百兩有奇
  陝撫恩壽以實心任事不愧循良出奏請獎檔册此與前任遅
  陽涂邵卿官俊商州李少白素三原焦雨田雲龍鄜州勞純甫
  啟恂興平楊吟海宜瀚實心實政興學愛民皆秦中近世循良
  之尤著者矣
  富平縣學在縣治東北敎諭一員復設導一員乾隆元年知縣
  喬履信重修十一年知縣程永言重修咸豐初坦知縣李煒重葺
  同治十二年知縣宋兟復重修
  學額大學額進生員十五名咸豐四年以捐輸軍餉加永遠學額
  一名十一年以捐輸軍餉加學額一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
  二年一貢新 城 書 院 在明嘉靖 中 知 縣 劉簡 建 久 廢
  南湖書院在縣東南善良原麓乾隆三年知縣喬履信創修有記
  十 七 年 知 縣 李 世 垣 詳 貝千 撥 河 灘 地 及 捐 買地
  二顷八十畝并邑人
  楊玉捐地五十畝取租三十九年知縣崔龍見又撥地十二頃募
  金六百兩幷前令蘇燕捐二百五十金道光三年知縣龔定國勸
  捐修外餘一千九百一十九金生息又撥地一頃六十畝生員李
  必榮捐錢五百緡同治初燬八年知縣江匯川就富厚倉址改建
  易名湖山
  附錄喬履信創修南湖書院記其畧曰操溪云師道立
  則 善 人 多 昔 横子 講 學 關 中時 從 游 之士若武
  功蘇季明監田呂與叔昆弟人文蔚起與濂洛閩齊名前明馮
  少墟設立關中書院承韓苑洛呂涇 野諸公之1徽咸以振興
  文 敎 昌 明 正 學 爲 已 任關 學 之 傳 於 斯 爲 盛葢
  天 下 患無
  人才特患敎之無其人譲之無其地以致德弗成而業弗精也
  云云
  節錄
  湖山書院以前項地租備膏火學風大興光緖二年藩司發給五
  百金本縣又籌二千六百緡以增之
  通川書院在流曲鎭乾隆初知縣李世垣建二十二年知縣興泰
  曾重修有地一頃七十畝當乾隆時幷因各處寺廟建書院四西
  魏村曰西魏有地一頃四十畝曹村日錦屛有地八十畝紅崖村
  日金粟有地三十餘畝張橋村曰東壁有地一頃二十畝年久寝
  廢存者湖山頻陽兩書院而已
  頻陽書院在美原鎭
  義學美原鎭莊裏鎭各二道賢流曲留古鎭各一知縣周曜東奉
  文立蒙泉義學在興隆堡貢生魏養德捐地六十畝篤枯村義學
  邑人伍自學捐莊基一院房八间地四十畝三里村義 學 口候选
  同知王登瀛捐錢五百串文立
  咐錄富平知縣周曜東設義學諭
  蓋聞術有序國有學黨有庠家有
  塾古聖王敎育維隆設國尤設鄕學鄕學之設由來久矣迨
  後 敎 化 日 薄 習 俗 陵 夷 遂 漸 流 於 廢 弛 而 不 能 振 夫 逸 居無 敎聖人常憂之聰明艺子弟不敎必至於蕩檢踰閑富貴之子弟
  不敎必至於驕奢淫佚愚蠢之子弟不敎必至於錮蔽晉庸然
  有狃習俗心不嚮學者亦有限於貧窶力不能學者欲使人
  人型仁講讓禮敦詩則學之推廣惟義學爲急務焉本縣
  屢奉上憲釣札設立義學迭經諭飭各類紳耆设法辦迄今
  延未舉行者尙多大率艱於經费耳想首士有領袖之功全賴
  地方有玉成之力除倡首書捐外特綴數語於前俾得遍行持
  諭剴切勸捐其在殷實之家總期多多益善即如小康之戶亦
  不以瑣瑣爲嫌務使集腋成裘共勷盛舉將見艾漱於之一振
  風俗漸以轉移村落庸夫琢成雅士窮鄕俗子化作文人矣其
  各踴躍從公愼明隧巡觀
  望勉成盛舉副予淵懐
  湖山書院章程照得書院之设乃作育人材之地培植文教
  之區此間自遭兵燹經黄不充舞則主講有人究之肄業寡偶
  責實循名幾同虛設本縣下車之始即行地加月課捐廉給獎
  以爲振興鼓舞之圖嗣復就地籌款幷奉撫藩各憲撥给银两
  一同存典生息要諸久遠作膏火资竊以工不居肆事鲜能成
  學不住齋志奚由篤茲將住齋與應課各生童分别酌定膏火
  錢文務各爭自濯磨勉圖上進俾文風日盛科第聯綿庶無負
  上憲養士作人興學立敎之至意特書數條於後以爲諸生勗之文住齋者扣膏火
  不住齋者不准復課
  一住齋須應課如逢課期或有要事回家者係何事故必先禀
  明山長由齋長送條禮房登註膏火簿備查如有無故不應課
  者停發賞火其有空设書案幷
  不在齋住宿者更不得冒支
  一爲學之功贵精専肄業之地宜淸靜以文會友取
  原自多
  方一切遊戲徵逐之事在所必屛至於在外間人不得入此滋
  擾附錄富平知縣周曜東莊裏鎭設養學記記曰乙亥分校秋
  围後捧檄宰是邦中丞譚公策以爲政之要而於義倉義學尤
  三致意焉越明年將舉而行之於郷謀諸各紳耆於 '莊裏
  鎭
  得張子昆季暨楊子慨然任之率同約練等爲之筹刻期
  醵金而義學成蓋可謂好義急公矣旣又以擇師之必愼董事
  之必嚴存款運息之有經綜理出入之不苟沥諸貞珉登諸簿
  籍惓惓於久遠之圖後之人踵而行之不可渝也繇此互相教
  勸俾絃歌之聲無間於寒微知異日必有蔚起人文者是則司
  牧者所厚
  望也夫
  學田舊一頃五畝租三十九石三升六合
  高等小學堂光緖三十年知縣李經江紳張鵬一等就湖書院
  改立歲支銀二千四百兩第二高等小學堂在美原鎭三十二年李令經江偕紳王一諤等
  就頻陽書院改立歲支銀一千一百兩
  初等小學堂四十初等女學堂一歲支補助銀二百餘兩錢五百
  餘緡
  醴泉縣學在縣治東復設敎諭一員訓導一員光緖中训導樊楷
  悯福無華勤能稱職又捐賓興巨款學政沈衞奏褒之
  學額大學額 進生員十五名光緖中撥府學額一名廩生二十名
  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
  星聚書院乾隆中知縣郭玉柱建後廢二十一年官紳籌商復建
  飮鳳書院於縣治東同治軍興易爲行臺
  夔南書院道光時建知縣沈枚籌設膏火規模完整學風熾昌矣
  後毀於兵火或寓文廟或借考院地址迄無定所素有膏火基金千緡道光中知縣蔡元籌至四千有奇同治兵燹又失知縣徐德
  良捐錢千緡光緖十八年知縣顧曾蛆籌增至四千五百緡有奇
  生息養士
  義學舊縣內一光緖十一年知縣周銘旂於城內設四處東街關一
  帝廟西街玉皇廟南街文明寺北街保安寺欵虫書院給同時又
  於阡東北屯南坊史德等鎭設立欵由各鄕籌措
  一學田
  二頃餘畝
  高等小學堂光緖三十年知縣干長華建嗣後周令丕紳又増房
  一舍籌經費歲支錢一千九百餘串文
  初等小學堂四十歲支補助錢三百六十餘串亦知縣周丕紳增
  耀州學在州治西北案會典雍正三年陞耀爲直隸州州領同官
  白水二縣十三年改爲散州屬西安府學正員復設訓導員
  乾隆十二年學正衛晞駿起講堂於明倫堂西兼修學署
  學額小學額進生員八名廩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嗣因考試人
  少將耀州廩增名額撥入孝義寧陝廩增各一名三年二貢
  文正書院舊在北城門外壽原巖下久廢乾隆二十二年知州侯
  珏別建於西門內布政分司地址仍沿其名二十七年知州汪瀬
  倡捐膏火二十九年紳士劉振周宏祚等同本州典史趙良育購
  地九百五十一畝歲收租銀二白四十二兩於書院右建義學三
  一間知州江濺籌基金五十兩並以馬廠地一唄二十八畝入之畝
  租銀三分淸初書院久圮知州侯珏請豁馬廠地租重建之汪牧
  瀕繼籌歲費而文風乃丕振焉
  義學城內一小坵鎭一柳林鎭一初亦汪瀬建嗣後官紳赓緖修學田舊九十畝分七釐租三十八石四斗
  高等小學堂光緖三十一年知州褚成昌紳任靈秀就書院改立
  歲支銀六百九十一兩錢九百六十餘串文
  初等小學堂六歲支補助錢百緡
  同官縣學在縣治東淸初縣隸耀州直隸州雍正十三年降耀州
  爲散州縣隸西安府設訓導一員乾隆初知縣袁文觀重修學廨
  學額小學額進生員七名後撥府學額一名廩生二十名增生
  十名二年一貢
  崇正書院在縣東北爲古頻山寺舊址淸初時書院久廢
  頴陽書院在縣治東街乾隆二十九年知縣袁文觀創建道光十
  六年邑紳孫揚祖捐麥穀二千石以備脯修膏火之用同治十一
  ・藩宪撥五百兩十四年知縣徐錫谳請善後局撥銀一千兩
  均發商生息以爲常年經費
  附錄知縣袁文觀創立頴陽書院記
  記曰古者家有熟黨有庠術有序國
  有學蓋無地而非學無人而不學也漢唐以來代甫虞君而漕
  院之名則宋季始濂溪白鹿鵝岳麓海内所称四大書院
  是也厥後士大夫猶建立精舎延鄕先生之有德行文章者主
  壇坫此誠師古之遺意耶關中自橫渠夫子皋比設敎因之郿
  縣經陽各立講塾以祀之今之省鬥其继起者也同官古祋祤
  地僻介荒隅多士無觀縻之所欲望其蒸然日上翕然丕變也
  其道無繇會得邑中隙地余首捐俸卜日缔造创
  始去冬落成今夏咸以文请垂不朽遂記之節録
   案同官志
  袁令文觀於乾隆二十九年蒞同興修廢墜善政累累而葺學
  署建書院設義學於化民要務尤銳意振作整修紳民咸其循
  德同時立四碑以旌之一日新建學署碑一曰新建義學碑一
  日去思碑在縣署一日徳政碑在城南亦可見同人之愛戴不
  忘而不久陞禮部郞中去國家褒獎良吏之意亦至矣社學舊在縣治東知縣袁文觀又設鄕義學數處
  學田若干畝志未详畝亦袁文觀査出官地撥入者
  高等小學堂光緖三十年知縣劉鶴年紳李澐就書院改立歲支
  銀一千零八十兩
  師範傅習所一亦三十年立附高等小學內歲支銀七百五十三
  兩三錢
  初等小學堂歲支補助銀若干兩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1916年陕西督军陈树藩礼聘名绅宋伯鲁领衔续修陕西通志.1934年陕西省通志馆修成《续修陕西通志稿》224卷,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亲自为续修通志撰写序言。

阅读

相关人物

冯光裕
责任者

相关机构

魯齋書院
相关机构
驪山書院
相关机构
明道書院
相关机构
芸閣書院
相关机构
玉山書院
相关机构
對 峯 書院
相关机构
南湖書院
相关机构
夔南書院
相关机构
頴陽書院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