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府屬縣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古籍
唯一号: 280020020220000093
颗粒名称: 延安府屬縣十
分类号: K916.41
页数: 12
页码: 四十三—四十八
摘要: 延安府属县十主要描写了陕西省宜川县、安塞县、保安县等的城池介绍。
关键词: 陕西省 延安府 属县

内容

附郭膚施縣甘泉縣
  安塞縣保安縣
   安定縣
  宜川縣
  延長縣延川縣定邊縣
   靖邊縣
  延安府
  附郭膚施縣
  康熙十八年以前詳舊志康熙五十五年城被水毁知府楊宗澤
  復修乾隆二十八年知州陳德星遵旨大加修築樓堞一新三十
  九年又修五十二年大水冲塌城十九丈八尺石隄一百四丈知
  府洪蕙請帑補修嘉慶元年大水冲塌東門北面城十七丈知府
  洪蕙捐廉三百餘金補修延安府志道光年知府吳岱再修咸豐
  年知府何炳動補修東門以北城身十丈有餘光緒二十二年知
  府馬貂訓知縣魏振邦補修城身百丈有奇三十年知府劉樹德
  以南城被水衝沒請帑銀四千兩以巡防屯軍及延安制兵助工
  築防河縮小城址二十四丈有餘
  採訪册
  安塞縣
  明以前詳舊志明末兵荒薦至城北叉屢被水患淸順治十六年
  大水從北門人城北蕩爲水區乾隆十年移公署倉厥於南關即
  今新城也三十五年知縣狄啟冬依舊城外南關築新城周一里
  六分高二丈同治六年兵起民逃城外石被水冲塌光緒十九年
  補修三十一及三十四年河水大漲城多毁崩迄未修補府志甘泉縣
  明以前詳舊志清康熙四十八年修城堞乾隆十年奉文估城工
  料銀三千五百七十三兩列入再次急工二十八年奉文以工代
  賑用帑銀二千九百四十二兩門四以西門近山不利常閉之鄉
  土志乾隆二十八年巡撫鄂奏請以工代賑知縣汪永聰因建南
  北城門城樓三馬道二水道八至二十九年工竣用銀二千九百
  餘兩有修城記同治六年回匪蹂躪城毀不完光緖二十六年歲
  大荒知縣劉相清奉文以代賑修補城垣府志
  汪永聰重修縣城記曰縣置於唐武德二年時梁師都爲患北
  邊常聯突厥千騎踰延州而南營於野猪嶺嶺今邑北界上也
  特擇脚延適中地建治捍民大都因此考唐世塞外河南地雖
  隸版圖然番夷雜處故薛延陀步落稽曁蘭地胡黨之屬禍患
  不息後徙降戶五萬於許汝等州而天寳之亂同罹叛胡寇未
  嘗絕五代以還蜂屯豨突日益滋擾宋則切鄰西夏寇在門庭
  明自中葉後套虜侵掠烽燧頻驚我朝拓宇開疆遠邁前古邊
  庭荒服悉主悉臣衆志維城固若金湯百餘年來久爲腹地舊
  戌殘堞率古蹟視之高城深池非所汲汲矣然乾隆十年通籌
  未修城垣而甘泉列爲再次急工豈非稽往古重邊圉制治保
  邦安不忘危哉考城之建在天寳初其先固有伏陸城其後益
  増廓之爲縣城也明景泰中重修萬歷元年又修垂今百九十
  一年矣中經流賊蹂躪雉堞一空城身崩墮殘缺無一完者乾
  隆二十有七年秋巡撫郭公以陜地旱饑奏請以工代賑開列
  急工十數城而甘泉在其中下令曰該城工料稽往時計簿浮
  而不實其更核定不佞受命遵步周垣內外揣厚薄程版幹省
  前簿百二十暖以復公公曰可明年士膏旣融諏日興工經始
  於四月及秋而霖未冬而凍閱期酒告成功凡費白金五百兩
  有奇云既訖事不佞集邑父老而諗之曰我國家之深仁厚澤
  即斯城可覩矣國有大興作率不免勞民動衆况城以衛民力
  役有征庶民子來自其分爾顧百堵旣興財出之公帑力取諸
  僱傭不役一夫不責一錢鄉民遠處數十里百里不一入城者
  且不知有斯城之舉也猗歟休哉爾民其亦何幸而生此聖明
  之世歟殆又不徒百年衽席之爲幸也巳雖然計費節用拮据
  辦集不佞於斯役抑亦竊以謂上不負公家下可以對國人焉
  穹碑隆褐邑所多有獨歷朝修城無紀其事者父老曰皇家德
  意邑民保障奈何不貞諸珉石
  以垂永久爰泚筆而爲之記
  保安縣
  順治以前詳舊志同治中城失守十一年湘軍營官唐城率勇完
  築開西南二門光緖二十二年以甘囘海城之警稍加修葺然殘
  破少居人無城市之觀也鄕土志
  安定縣
  康熙五十二年以前詳舊志乾隆三十年知縣邱佐奉文重修縣
  志嘉慶時知縣楊松渠又加補修後遂頹廢府志
  宜川縣
  雍正以前詳舊志雍正後沿城護城石臺被銀川水搏擊多半圯
  缺乾隆十年奉文列入再次急修知縣吳炳因築壩阻水有築壩
  議嘉慶末知縣趙廷俊以城東西銀川義水二河冲刷城地鳩貲
  六千餘兩築城越三年工竣知府陳鍾麟有重修縣城記時嘉慶
  二十四年也府志
  吳炳築囉議曰竊查宜川城垣周圍四里城身隨地形高低自
  二丈五尺起高至三丈四五尺不等下厚二丈上寬一丈土身
  磚郎城樓四座傾圯無存俱應重建城垣四面原續坍塌一千
  二百二十丈西北二面被永衝塌城根並護城石臺四十六丈
  乾隆十年前合劉估需銀八千九百八十三兩五錢五分四釐
  又西門外舊有河道淤塞河流遷徙近城冲倒城根石臺議開
  舊河故道使水仍行舊軌長二千二百七十丈園二十尺深六
  尺估需銀三百九十七兩二錢五分通共估需銀九千三百八
  十兩二錢四釐造册申送奉文列入再次急修正案草藏細釋
  舊卷歷任知縣咸謂西城襟河時被水衝修城必先改治河道
  使水勢稍緩然後城根石臺可築城身可修圖圖相因議誠善
  矣但止議挑河分水不議築壩阻水似尚未盡善查宜邑沿城
  一河名曰西川即銀川水發源𨚗州晉師山東綿亘數十里入
  縣境龍泉村河迤灑東行與各山沙石水㑹流勢如箭筒直衝
  西城根繞城北而東遇山水陡發其勢更烈雖有兩河夾瀉而
  沿城河流洶湧仍屬難禦以新修外石内土之城根石臺正當
  其衝寧能保其完固城根石臺既被水衝壞城身又焉保其獨
  全此所以鳃鳃過慮者也蓋無城根石臺以衛水則城固難修
  非挑河以分勢則臺固難筑議挑河而不議塞舊河則挑河未
  見有益議塞河流而不併議築事則河流終歸難塞此相須不
  易之理况錢糧關乎帑項工程期於永久與其辦理不善之後
  復事興築何如於未修之先斟酌合宜卑職悉心查勘敬陳管
  見請於西城官路下起至新挑河口止斜迥築砌石腳圡壩一
  條截住沿城河流順勢引水併入新河需長五十六丈寬四尺
  高二丈不惟補前議挑河之未逮實爲護衛城根石臺之關鍵
  如此庶河流離城根稍遠城根石臺可保城身亦永無傾塌之
  虞矣陳鍾麟修縣城記曰考郡志宜川古名義川隋改爲丹
  陽大業二年置延平縣唐永徽初移義川縣於前石山以即縣
  治宋太平興國中改今名元省門山縣入宜川幅帽益廣所謂
  東距黃河南扼孟門峻嶺廣阜名勝要區者也城周四里一百
  二十八步高三丈左右兩河縈抱西銀川源喻州東義水源洛
  川疑即水經注所云蒲水金史地誌所云圜水者是每當夏秋
  山水暴注奔騰如流矢勢極悍先是兩河距城二十餘丈自乾
  隆十年開濬後迄今六十餘載每水落時砂磧壅塞河水直逼
  城下城根爲水嚙遂圯口口趙君廷俊滇南名進士來尹是邑
  見城垣之頹廢與夫里閭之蕩析而不寧厥居也爰集紳士於
  廷謀所以保斯城口口口口唯於是有侶議者有出貲者有任
  奔走者有董率工作者凡費白金六千餘兩歲三越而工畢君
  子謂是役也丁口口口口口焉口合之善勸也士之善應也富
  家右族之急公而好義也闕其一不足以集事斯其相得益彰
  者乎昔有宋時口口口口口澗城拆井石一斗以錢一升與之
  載在史册類無不動軍儲糜國帑即宜邑城自元明以來修築
  者屢矣率口口口口口口畚未有不費司農之錢不須啓鼓
  之警如今日者己卯夏余勾稽口籍按部宜邑見城堞巍煥既
  壯且固口口口口口口口根因喜張君之賢與諸
  君子之相與有成也因爲之書其事以垂不朽云
  延長縣
  康熙以前詳舊順治十六年六月六日夜洪水穿城漂沒廬舍城
  因坍圯乾隆三十一年奉文估修三十二年七月興工三十四
  年五月工竣用帑銀一萬二十四兩零計城周一千四十一丈東
  西城樓二座破臺十五座垜墻一千四百七十口水溝十八條南
  北水關三處東西二圍城外護隄一百八十四丈知縣洪僑有修
  城記府志光緒二十一年知縣羅振鷺奉文修補本年七月動工至
  二十四年五月工竣計北城土寨築城長十四丈餘東城長十餘
  丈西城長三丈南城長二丈餘北門城垣長二十餘丈用錢七百
  餘緡北依高奴山南爲平城東爲鳳嶺西爲龍山東西臨延水爲
  池深二丈廣八尺採訪册
  洪僑修城記曰延長古白翟地也秦屬上那後魏置廣安縣至
  唐武德元年始改爲延長縣歷代因之然其城垣基址自北宋
  以前皆不可考至金大定二十六年令董公議建城於此北
  依高奴南爲平城九峯疊障翟水環拱獨戰山在其北翠屛山
  在其南東爲鳳嶺西爲龍山星布羅列襟山帶河誠巖險之邑
  而巨靈之挺秀也自建置至今五百餘載其間傾頽更修若當
  不一次我朝定鼎以來悉仍其舊迨順治十六年洪水爲患城
  垣倒塌者十之七八雉堞城樓蕩然無存我皇上御極之三十
  年德敎遐訖中外一家重熈累洽河淸海宴勅令直省督撫將
  坍塌城垣次第興修以奠民居而壯觀瞻於是延長城工在修
  理之例焉余承乏茲邑奉檄估避陟巘降原鳩工庀材而爲更
  新之計城長一千四十一丈東西城樓二座炮臺十五座垛槃
  一千四百七十口水講十六條南北水關三處東西二圍城外
  護隄一百八十四丈共銷帑銀一萬二千三兩零其柵欄水道
  馬道及諸未及估造者皆修理之而煥然一新工興於乾隆三
  十二年丁亥五月落成於乾隆三十四年巳丑十月此三年中
  祁寒盛暑余殫心竭力不辭勞瘁日在城垣之中度其高下長
  短昕夕敦匠仍仍登登俾爲永久之計城竣之日士民以工程
  浩繁不用民一錢咸稱觴爲壽余愧涼德而深喜士民之樂余
  也抑余更有進焉國家不惜帑項俾天下增修城郭以爲萬世
  之謀然歷年既久當不無風雨飄搖之患則所爲薰後事宜端
  有賴於後之蒞斯土者未雨翔繆失者補之壞者修之
  將見金湯永固億萬斯年國家恃爲長城士
  民賴爲保障是則余與諸君子有後望夫也
  延川縣
  順治以前詳舊志後復遭水塌一百五十丈康熙四十七年北門
  被圯乾隆二十三年請帑增修有南北二門道光十年南北兩
  城樓又圯十一年重修光緖二十三年再修知縣傅迪康有記縣志
  傅迪康修城記曰余以庚寅之冬來宰斯邑政事修舉百廢俱
  興未敢言也祗以兵荒之後因陋就簡鄙人竊抱補救之志而
  邑城之壞則固其顯而易見者夫培垣牆補城郭思患預防亦
  王政之一事考延城自有明因元舊地凡修補者三人我朝前
  任劉李來謝諸公相繼修築末雨調經計良得也無何同治年
  回逆滋事蹂躪境内因城年久失修不守遂陷居民備受荼毒
  鶏犬無聲非失修者之故乎尋賊竄姜公履任略加修葺至今
  垂三十年矣牆剝陴頹舉步可踰南北二門樓俱就圯余始下
  車閱視惻然以爲居安者必思危也且在人耳目間者無以治
  之將何以爲治耶急謀重修之計㑹歲祲連年不登余方策賑
  請蠲日不暇給且炊無所出議遂寢而志未忘也自乙未藏頗
  稔謀續前志旋因甘省回逆蠢動逼近延邑維時軍書旁午防
  守更難疏忽復奉檄辦理城防各事宜乃於是年七月進邑紳
  耆熟商籌款設局喜得諸君子樂事赴功獎勸士庶咸鑒回匪
  之患踊躍捐輸醵錢二千餘緡復與同寅諸君共襄厥事此次
  愁築闕者增之舊者補之雉壞城樓胥改而更張之務堅務固
  起於光緖二十一年七月越明年五月而工竣闉闍樓櫓屹然
  一新雖然城垣其顯者耳宰官者將於是乎振之綱飭之紀干
  城寄於腹心成城因乎衆志上以維國運於不敝下以持民俗
  於不衰焉鄙人雖有志未逮竊願與同寅諸君子講求治道興
  廢舉墜則蒂固根深知
  不獨城垣已也是爲記定邊縣
  雍正以前詳舊志嘉慶七年七月大雨城南二十里乾溝水發溢
  入縣城街衢冲深三五尺城垣廬舍多有毁壞議毁山口西牆引
  水東北出邊牆計長五六十里其外皆曠野下濕之地禀明道府
  批准遵辦在案採訪册光緒二十一年補修縣城一周建東城樓
  一座縣志
  靖邊縣
  縣治鎮靖堡即白塔潤舊號白灘兒明初始守塞門成化五年巡
  撫王銳進守筆架城八年余子俊移兵守之城設山畔係極衝中
  地周凡四里三分計四百九十一丈高二丈二尺東南北城門三
  樓舖一十九座隆慶六年加高萬歷六年磚砌牌牆垜口邊垣長
  四十七里墩臺四十三座乾隆二十四年知縣關邦幹奉文補修
  用銀三千七百三十六兩嘉慶十四年被水冲塚東西北城角各
  一段南門洞陷一段同治六年回匪陷城城壞迄未修築云縣志
  按光緒二十四年知縣丁錫奎稟覆奉文修理城垣曰敬稟者
  竊奉憲台轉奉列憲札抄案查前飭各屬修理城垣以資保衛
  陸續據報修理迄未一律告竣合即將因何未能修理及延未
  完功緣由據實稟覆核奪等因奉此遵查卑縣向設五堡曰新
  城曰鎭靖曰龍州曰鎭羅曰寧塞舊治建在新城前因迴匪亂
  五堡均被賊燬民皆逃亡惟鎭靖居民尚有三四十家縣治早
  經各前任移居鎮靖去夏甘肅猶氛甚熾人民遑遽失措之際
  適蒙憲恩委員前來㑹同毕前任王令駿儀省辦團練並於四
  鄉周圍四五百里内築小堡十餘處玉合旋即病故而鎭靖本
  城末及修補卑職到任查勘縣屬地瘠民窮人烟寥落四鄉居
  民沿闕傍澗往往二三十里僅見一二人家不但無款可籌亦
  且無工可借新城保舊治萬不能復擬即將現治鎭靖傾圯之
  堡删去東北西三面空曠處所按就中閒房屋尚多之處另起
  三面牆垣南墻則依舊址取其有永然牆垣頽廢仍需另築惟
  趱大爲小興築較易防守較便卑職承乏殘區力不從心撫時
  事之艱難念民生之凋瘁每與二三寅僚及接見城鄉紳士時
  再四商酌無法籌辦且本年秋收僅不成災値此時艱裕項旣
  不敢請捐廉亦無幾何以迫不及待之時處無可如何之勢惟
  有刻刻在心暫作緩圖而已所有卑縣擬修鎭
  靖城垣未及籌辦緣由理合先行稟覆憲核云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1916年陕西督军陈树藩礼聘名绅宋伯鲁领衔续修陕西通志.1934年陕西省通志馆修成《续修陕西通志稿》224卷,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亲自为续修通志撰写序言。

阅读

相关人物

楊宗澤
相关人物
陳德星
相关人物
洪蕙
相关人物
吳岱
相关人物
何炳動
相关人物
馬貂訓
相关人物
魏振邦
相关人物
劉樹德
相关人物
狄啟冬
相关人物
汪永聰
相关人物
劉相清
相关人物
邱佐
相关人物
楊松渠
相关人物
吳炳
相关人物
趙廷俊
相关人物
陳鍾麟
相关人物
羅振鷺
相关人物
洪僑
相关人物
傅迪康
相关人物
王銳進
相关人物
關邦幹
相关人物
丁錫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延安府
相关地名
膚施縣
相关地名
安塞縣
相关地名
甘泉縣
相关地名
保安縣
相关地名
安定縣
相关地名
宜川縣
相关地名
延長縣
相关地名
延川縣
相关地名
定邊縣
相关地名
靖邊縣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