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陕西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建置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古籍
唯一号:
280020020220000058
颗粒名称:
建置一
分类号:
D691.2
页数:
104
页码:
一-五十二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陕西省西乾鄜道、凤邠道及潼商分巡道所辖各府县厅主要行政机构建置情况。
关键词:
公署
建置
内容
公署上
公署修理一事順治八年工部題准凡有錢糧衙門或遇損壞由
部委官估計酌定工料數目轉行該衙門動支雜項銀徑自修理
原無錢糧衙門由部議估興工其後於雍正二年工部議准督撫
提鎭及有屬員之官蒞任不准屬官科累兵民修理乾隆三十年
上諭直省官屬年久坍塌必須修理者其借修之款由各官歲入
養廉分年扣還俾公私均有裨益三十一年由部議准道府州縣
借修衙署分別養廉多少按年攤還
會典事例載道府州縣等官
養廉豐厚借修衙著分作三
年扣還自毒優凸至首領佐維予官际年養廉僅一百兩至六十
兩借修衙署分作四年扣還所除有限將原定四年之限展作八
年扣還
三十八年奏准各省學院衙門照府道例借項修理四十年議准
全行建修之衙署保固十年四十一年議准道府州縣丞倅
官衙署除正任及題署咨署人員照例准借款興修其暫行委署
人員槪不准遽請借修此督撫以下至州縣衙署修理之例也至
各省駐防官員房舍修理例乾隆四十三年議准照地方官修署
之例借項修理
會典事例載所借銀數協領不得過二百四十兩
佐領不芻過二百兩防禦不得過一百六十兩驍
騎校不得過一百二十兩筆帖式不得過八
十兩均分作八年在於俸餉內坐扣完項
其綠營武職衙署亦於是年議准照文員之例借銀修理
副将参将准借銀八百兩分
作六年扣還遊擊准借銀六
百兩分作匕年扣還都司淮借銀二百兩守備隹昔巣一百六十
兩均分作八年扣還如係委署之員不准借給勘估保固照文職
之例辨理千總把總俸廉較少准
其動用空缺留半養廉以聽恤
四十八年又議准副將以下
衙署准仍舊動支空缺留半養廉修理五十年議限制武職官署
動項修理
副将參将不得過八百兩游擊不得過六百兩都司不
德驅二百両守備不得過一百六十兩千總不得過一
百兩把總不
得過八十兩
直省惟雲南督撫學政司道衙署以地理不同必須隨時修理議
准按年奏請支銷則乾隆元年例也而乾隆元年又
以各省州縣吏胥承辦錢糧刑名之六房多有傾圮吏胥棲身無
所往往挾卷牘收藏於家隱匿抽換之弊不可枚舉特諭各督撫
通行所屬州縣驗明六房屋宇或有未備者各於舊基如式建造
其修造之費該督撫藩司於本省公用銀內確估給發其詳例均
載於大淸會典工部則例道咸以後庫款支絀攤捐扣成名目日
多又以仕途擁擠調署頻繁官吏來去幾同傳舍故同光以後州
縣公署多致頹圮而丞尉微員之署更無論矣陝西縣廳公署惟
嘉慶道光時西安興安漢中三府添改新治如寧陝孝義留壩定
遠漢陰甄坪佛坪各廳文武官署建置爲多咸同以來添設局所
間有動用公私款項者舊志旣無亦應列入又公署在長安縣治
者本次咸寧縣後以督撫司道各署爲全省行政首而皆在長安
治地故首列焉顧亭林有言漢制官寺鄕亭漏敗牆垣阤壊不治
者不勝任先劾古人所以百廢俱興者以此即此語以觀各州縣
之官署吏治盛衰可以見已
西乾鄜道一
西安府
郭附長安縣郭附咸寧縣孝義廳寧陝廳咸陽縣
臨潼縣興平縣高陵縣邪縣 藍田縣涇陽縣
三原縣整屋縣 渭南縣富平縣醪泉縣同官縣耀州
郭附長安縣
總督部院署康熙以前見舊志公署門乾隆初以西陲用兵辨
理軍務移駐肅州以便調遣後軍務結朿於二十九年三月奉上
諭以肅州距西安較遠諸多隔礙以蘭州巡撫衙門改爲督署移
駐並兼管巡撫事其舊設西安督標改爲提標令固原提督囘駐
西安管轄因之西安督署仍時加修爲總督行臺西安府志
督標中軍副將署詳舊志
巡撫部院署康熙四十二年詳舊志
撫標中軍參將署詳舊志宣統三年改設勸業道採訪冊
中營參將署在八家巷口外採訪冊
中營守備署在九府街採訪冊
右營遊擊署在紅廟門路東採訪冊
左營遊擊署在皮院採訪冊
左營守備署在紅埠街採訪冊
右營守備在梆子市街採訪冊五千總署
十二把總署
十五經制外委署
十六額外外委署
將軍署計二十五間駐防事宜冊
左右翼滿漢副都統四衙門每衙門各二十間乾隆二十六年裁
副都統二缺三十八年移駐巴里坤案內復裁一缺所遺衙門改
爲銀庫馬價庫三項匠役局四十五年漢軍官兵出雑奏明以南
城衙署交地方官管理四十九年添設西安副都統一員以舊有
裁缺衙門居住駐防事宜冊
協領八公所每所各十五間
參領四公所每所各十二間佐領三十二公所 每所各十二間
防禦四十公所每所各八間
驍騎校四十公所每所各六間
筆帖式三公所每所各六間
兵防馬甲五千所駐防建馬甲每名鱼一間步兵每名各二間
計居住房一萬二千七百間咸豊六年査明
礟手十六所每所各二間乾隆三十八年撥給
步甲三百所每所各二間乾隆三十八年撥給
鐵匠五十六所箭匠二十所養育兵五十所毎所各二間乾隆
三十八年撥給
滿城敎場在滿城內即明秦藩府有城九里餘四門東日體仁
西曰尊義南曰端禮北曰廣智乾隆二十二年將軍都賚會同陝甘總督黃廷桂奏明爲滿營敎場駐防事宜册
布政使司署康熙四十二年以前詳舊志
經歷司理問所廣積庫大使署詳舊志
按察使司署康熙四十二年以前詳舊志
經歷司司獄署詳舊志
提學使司署光緖二十九年添設以舊質陝局改爲署
糧儲分巡西乾鄜道署 舊志在布政司署左舊爲左參政署康熙
五十四年參議祖允焜葺東園於署左後改道署光緖三十一年
奏裁改設巡警道署東西倉大使署在倉內採訪册
鹽法分巡鳳邠道署康熙三十一年以前詳舊志嘉慶元年改
爲鳳邠道移住鳳翔府咸豐時移住省城光緖三十二年奏裁改
設中學堂 西安府志勸業道署詳上
巡警道署詳上
高等審判廳署宣統時以南敎場演武廳改設採訪冊
地方審判廳署宣統時以二府街中營馬廠改設採訪冊
城守營參將署詳舊倦
知府署明嘉靖二十六年以前詳舊志乾隆八年三十二年四
十年四十一年歷任知府繼修 西安府志
經歷司署照磨所知事廳司獄司敎授訓導宅陰陽學醫學俱詳
舊志
縣署康熙元年以前詳舊志乾隆三十一年知縣潘時選三十
七年知縣錢人龍繼修西安府志
縣丞署舊在縣堂東乾隆末移駐子午鎭宣統末移駐草灘鎭西安府志
主薄署乾隆三十八年奏設增置駐斗門鎭後廢 西安府志
典史署在縣署東南
敎諭訓導署 在府學西
理事同知署在府治西爲舊裁分守道署乾隆三十八年重修西安府志
淸軍同知署舊在府署內東偏乾隆三十二年改爲庫廳署後
移府治東南舊裁都司署乾隆三十八年重修西安府志
城守協副將署在五昧什字宣統三年九月燬採訪册
協標都 司署在二府街
左營部司署
右營守備署在油巷口西邊採訪册兩把總署
四經制外委署
五額外外委署
養濟院在西關外乾隆二十九年復修
記闩崔中丞紀撫奏
政略載乾隆二年六
月十二日准部咨總理事務王大臣議覆禮部尙書楊名時代
通判田爾易奏直省府州縣設立普濟堂育嬰堂一案應請敕
交各督撫酌量辦理奉旨依議欽此抄出到部通行直省各督
撫欽遵辦理經前調任撫臣碩色行令西安布政司確査妥議
詳報任案今據署布政司事按察使魏定國詳稱西鳳同榆四
府興邠乾商鄜綏六州並所屬俱各設有養濟院所有疲癥殘
疾無吿窮民俱皆收入院內按委支給口糧布花或有人多房
少不敷居住者現在嚴釐養濟院等事案內添補建蓋再育嬰
所以恤孤而陜省地方非京畿他省可比自劣城設堂以來從
未有以子女送入堂內育嬰者所有普濟育嬰二堂似专應毋
庸建立惟延安府應於郡城總建普濟堂一所共需房五十二
間請動公用銀三百一十二兩創修建蓋又漢中南鄭縣應於
該縣舊存營房內撥四十間另筑墻院一百一十二丈大門一
間請動公用銀六十兩立爲普濟堂其接濟之口糧均請在於
社倉息穀內動用支給永行接濟至建立細數估冊俟題允日
造送等因前來臣復查無異議會同督臣合詞具題時徧設
養濟院而育嬰堂至道光時始乃設置也又其年十月十三日飭
布政司以時屆隆冬鳏寡孤獨以及殘廢無依之人必須日待
飽食使無凍餒之虞況普濟堂設在省會入堂資養者必多即
有額設粮米誠恐尙有不敷殊於窮民無濟査糧道倉內有存
貯本部院入八九兩月分親丁應支本色餉米並十二月分親
丁額支本色米石可以飭發接濟爲此牌仰該司即査明移令
該道照數發交咸長二縣入於堂內以備窮黎一餮之用仍將
發交粮石數目具文報查是當時養濟普濟兩院並設而育嬰
堂於道光季
年始新置也
按舊志各府州縣志均有陰陽學明洪武初設醫學淸初因之
其後名存實亡故乾嘉以後志書多不詳其制或並其地址而
佚之今於府州縣志中擇其可考者即爲編入其無可考而舊
志僅存其名者不再贅焉
貢院 雍正元年以前詳舊志道光十年朝邑劉學寵捐銀四萬
六千餘兩再修藩司楊名𩗺有碑記
記曰道光十一年辛卯值
鄕試期先期十年九月朝
邑縣生員劉學寵暨其姪武舉加捐守凜所千總振淸捐職中
書料中書際淸議叙八品頂戴照淸以增修貢院號舍兼及可
修諸工呈請令中丞史時任藩憲而予方司杲共讖其事甚喜
亟允之因相度地址使即興工嗣史攝部院予亦視篆藩署旋
皆授實屢省厥工兼委幹吏一員彈壓諸匠及試期各工已竣
劉氏遂以程費上勘驗凡補修舊號七千有八增建號舍一千
四百八十有二號前廻廊九十八間號尾茅房一百八間磚砌
號內隔墻一百八堵增修瞭望樓四座改修明遠樓一座至公
堂捲棚五冊蘭白堂五間門內增建捲棚十四間門外廻廊三
七間點名官廳四座座三間協房八間大門外砌石路一百四
十丈號外磚包圍牆二百四十丈餘細工不計計費銀四萬六
千四百四十餘兩已劉生又呈請願更捐銀一萬七千兩備本
年及向後科場不足經費外以增關中書院膏火之資都哉此
皆吾屬所共籌而劉氏能爲之難矣予先後詳於院院以詳於
部部上之天子天子曰兪是宜優獎諭部臣分別議叙據各補
修所費與資於書院者劉學寵給與道員職銜劉際淸同此以
本職再給予紀錄三次劉照淸給予運同知銜武舉劉振清不
腫議叙奉諭旨給予樂善好施四字由本部給銀三千兩使自
建坊蓋國家賞善如是其厚也淤是召劉氏諸入而勗之且願
以吿全秦之民曰勉之哉富可不好行其徳乎富畐古字同富
者福也不獨自福福及於入乃福也聖人在上番使民衣食足
而禮義興予自宦秦中蒙特知十餘建山縣府擢至今任亦豈
冇他長惟牒天子意兢兢以課農桑敦風俗輿賢育才爲急竊
謂祕誨之興斷自富推而福及一鄕一邑多矣福及一州一郡
多矣福及一铭多且大矣福及一唠之士則更著矣如使擁貲
巨齢也極奢華於人迺嗇而不肯少與铺滋驕客之罪何焉然
副如訊氏謠阮之用心行事微論此日錫予之榮他日腐容可
垃勢者使全秦之民有高賀如劉氏者亦如劉氏諸阮之用心
行事其爲幸與福亦豈有異耶新氏固可風則又願以訟全秦
之士曰士之學亦學為善言其用且欲兼善天下顧不由科擧
出則奚自秦文武周公興化地今幅員兼陜甘境遠而濶民多
士亦衆聖天子作人之化無遠弗屆邇來陝闈觀光者號舍實
不能容往歲至設蓬號一值雨霖苦狀難堪吾屬切以為憂諸
士子親經之劉生學寵亦親嘗之爰有此舉故其所為經營者
不惜費且勞匪但欲以安風簷之身至厕圖济爲諜之諸士子
其思劉氏所以爲此者何如是其公而誠又念聖天子所以獎
劉氏者何如是其厚而薄尚孰可自菲薄哉自今與校比之人
般商櫚和剿伍职和諭卸毋尙浮靡一薦而達必能矢忠善以
副斯人望我之殷以報朝廷待我之勤即以是科言號即增得
一體入試安知不如宋太平興國時試進士一榜盡賜及第有
呂文穆李文清其人出乎予於此事亦為國家有深冀焉拭目
俟之矣事既成當樹碑劉氏請予文為記之如此與其事耆督
糧道某某西安府某某長安咸寧知縣某某彈壓諸匠某劉氏
監工戚友某某並得書名朝邑李元春之文也宣統元年改建
諮議局以舊院監臨堂以後
至衡鑑堂別爲存古學堂
鼓樓在北院前 詳舊志乾隆四年巡撫張楷重修有記
記曰
今上御極之三年楷奉命移撫關中始至之日軍旅甫息歲比
不登民無蓋藏官無儲積乃課農功禁糜耗省苛累一以休養
爲務其秋禾小稔逾年麥禾皆大稔隴有嬴粮畝何遺秉民不
俟命而趨完官逋栗百數十萬農用足而貯蓄饒男娶女歸禮
興訟息於是進有司而咨之曰古昔興作之事必於歲豐農隙
之時今其所舉宜奚先皆曰鼓樓久不修將壞爰與方伯師公
念祖計度財用以授長安令王端集工而營之腐者易以堅毀
者易以完崇隆敞麗燦然一新登樓一望則近而四郊萬井九
市百里煙連塵合旣庶且富力象畢陳於几席遠而終南太乙
二華九變雲開霧隱献珍效靈之致羣聚於戶牘其觀覽之盛
可謂壯矣而寢興有節禁禦以時姦慝不生民安其居則又為
政之要務也工成之月楷荷恩賜御書遂摹而奉懸於其上俾
秦民世世蒙天子之福以與斯樓並永於無窮也
爰勒石以紀其事乾隆五年歲次庚申正月立
鐘樓在四街中衢詳舊志乾窿四年巡撫張楷旣修鼓樓復修
此有記
記曰自鼓樓東半里而近有樓巍然臨於四衢之上居
人耳傳計明時建是樓以徙景龍觀鐘旣懸扣之不嗚
乃返其故所而鐘樓之稱至今不改余考銘誌鐘鑄於唐景雲
之歲歷世久遠神物有靈遷其地而不寧理或有然者及登其
上隆中而廣外弇阿杳窱重檐周俯陽藏陰翕納而不出余曰
此鐘之所以不鳴也夫聲以曠永以淺宣者也故單穆公曰無
射有林耳不及也置鐘於深隱之區猶為之大林也戴甕以呼
而欲其聲之及遠必不能矣樓旣虛昔人以祀文昌蓋即周禮
之司命庄典秩自古爲隆而樓之魁偉雄傑亦與鼓樓相頡頑
旣修鼓樓并與方伯帥公謀而新之尸其工者咸寧令陳齊賢也是爲記
新軍營房在西關外舊督標官地宣統元年建房駐新軍餘空
地四頃租民承種採訪冊
軍装局在通化門採訪冊
機器局巡撫魏光壽設在風火洞旁
勸工陳列所在南院東隅宣統初難民房三院用銀二千九百兩採訪冊
大公館在粉巷
習武園在城西北隅
東火藥局在城東南角
西火藥局在城西南角
東關接官廳東關接官廳
育嬰堂 在端履門前道光二十八年捐建巡道崇倫有碑記
記曰周禮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註云如產三子
與之母二人與之餼月令仲春之月養幼少存諸孤此育嬰所
自昉我朝康熙元年建育嬰堂於京師雍正八年行文照京師
推而行之其後湖北浙江福建雲南貴州等處先後果行而陝
西爛關如豈經費之未敷與抑牧民者之未暇與道光二十三
年余奉命分巡鳳邠道歷署藩杲復權西乾鄜道撫字有年民
寞棊切歲偶欠收有棄嬰兒於道路者惻然傷之思有所以保
其生而安其所始建育嬰堂之議上憲同僚咸歡許而趣賛焉
乃購地於淸軍同知署之西偏鳩工庀材建堂西向設南北兩
廂如長廊以爲諸襲之室擇乳婦之慈愛者育之前立柵門以
嚴啟閉外延董事以掌錢穀復造聖姥殿以祈保護井竈咸宜
器用畢備酌立章程鏤板以垂諸久稽核捐款勒石以紀其數
工取其樸材取其堅經始於道光二十八年四月落成於七月
凡閱十旬而蔵事又慮篓兒之痘傷也使人走京師延善種牛
痘者至陝居於堂之外廂相時遞種以解其杠是役也議雖創
始於予若非得巡撫楊公以增布政使恆公春按察使嚴公良
訓西乾鄜道黄君德濂西安府知府徐君棟淸軍同知宋君恒
祥咸寧縣知縣福君淳長安縣知縣李君文瀚念切民生廉泉
共挹籌立規制費不應縻又烏能吿成若是之速哉書有之若
保赤孝詩有之誕實匍匐以就口食推惻隱之心母謂古今人
不相及也顧經費甚鉅艱於謀始尤艱於圖終踵其事而積累
之俾資用不匿善政不廢上以廣朝廷惠愛黎庶之仁遠以追
古人慈幼存孤之法是尤余所
鑒於後之蒞斯土者是爲記
咸寧縣
縣署康熙以前見舊志乾隆二十八年三十六年屢修見府縣志
庫在堂西獄在儀門內西安府志
按舊志康熙三年咸寧知翳黃家鼎以獄分輕重度獄南隙地
建倉房一所爲覊輕囚之地也考各州縣志公署大堂以內爲
令長治事之地書吏辨公則在儀門以內隸役住所則在大門
以內隸役名額有定而州縣轄地大者白役數十人至數百人
不等官舍有限往往建廟設店寄棲其間尋常訴訟管押之人
即覊其中名其室日明廳至盜賊重犯別爲暗室嚴其管防汚
穢凌虐備極慘酷名其室日黑廳而隸役之點者或以尋常待
質管押其中施其需索鄕人往往因之破產焉黃公改建倉房
覊押輕囚蓋以限於定制因變通名目以爲一時權宜之計惜
其後此事無聞而他州縣亦未仿而行之惟咸豐時富平紳士
蘭玉堂以雜役管押凌虐請於知縣江開別修外管押所訂管
理法四條刊石大街 詳見富平縣志 其後宣統末朝議減輕刑律各州
縣設看守所大挽積弊未及施行而革命之事起矣
縣丞署 舊志在縣堂右後移駐濫橋嘉慶七年改建於引駕廻
後又移灞橋
典史署舊志在縣署北
迎賓館三所見舊志
養濟院舊志在城內西北乾隆二十九年知縣襲元朱修陜甘資政錄孝義廳
同知署在城內西北隅嘉慶八年同知錢廷琛建大儀門各
三間大堂二堂各五楹大堂後東西房各三間書房三間內宅五
間左右廂房各二間馬房三間馬棚一座大堂前東西吏記各三
間儀門內東西役隸房各三間監獄一座同治初洪軍入城焚燬
過半同治四年光緖二年同知侯鳴珂張景福相繼增修廳志
巡檢兼司獄署 在同知署西偏
訓導署在城東偏以上兩署均同治初燬於賊廳志
都司署在廳署西南即舊游擊署改修同治初半燬於賊存大
堂二堂儀門光緖八年都司哈元祥捐廉補修 廳志
千總署在東門內同治初半燬於賊光緖七年補修 廳志
把總經制外委署 五在城內南街均燬 廳志演武廳 在南門外
寧陝廳
同知署乾隆四十八年修通判署嘉慶十一年被燬於賊十七
年重修爲同知署獄在儀門外廳志
按嘉慶七年經略大臣額勒登保等奏陝邊緊要會籌添改文
員一摺以上詳定遠廳 內稱寧陝鎭標應分設四畝地都司營汎該處
距廳城較遠稽察難周應亦請添設巡檢一員以資巡緝經部議准
主簿署在江口道光六年紳民等捐修
寧陝營參將署守備署 城守千總署 把總署 均在城內廳志
演武廳敎場在廳南十二里江口營都司署 在江口
洵陽壩汎把總署在洵陽壩
夾嶺汎把總署在夾嶺 以上各營汎衙署俱嘉慶七年修
咸陽縣
縣署順治以前詳舊志乾隆三十五年三十九年續修 陝甘資政錄
縣丞署在縣署東有大門大堂三堂各三間西偏院前後廳各
三間道光七年重修宣統辛亥後改縣農會採訪册
典史署在縣大堂西 採訪册
城守千總署在城內中街 採訪册
敎諭訓導署詳舊志
養濟院詳舊志
臨潼縣縣署康熙以前詳舊志臨潼縣績志署年久傾圮道光二十二
年先後復修韓城王鴻飛有碑記光緖四年知縣沈家楨改署北
向藉事科歛紳士控訴至今有餘論焉
縣丞署舊志在大堂西後移駐關理舊有二堂三堂官廳光
緖五年知縣沈家楨縣丞羅繡添修大堂 縣志
典史署
敎育訓導署
城守把總署在縣東以明府廳改建 縣志
驪山行宮 在縣南門外大地陽春坊內光緖二十六年建有碑記
記曰昔文王以民力爲臺沼而民樂之歌曰經始靈点絳之
營之庶民攻之不口成之經始勿而庶氏子雰傳稱文王受
命四十年作靈臺其在作糶匡以後時和歳豐昆夷密崇之役
旣罷銷鋒鏑致太还之時乎若乃四郊多壘野無麥禾驅菜色
之氓任大徭役於兼旬之間不煩申儆而墨舉白非朝廷深仁
厚澤有以動其親上死長之誠烏足以致之方聯軍陷京師皇
上奉皇太后狩太原其诗松長安之詔未下也閨入月朔中丞
午襦端公忽飛樱使備行宮是時礬輿已戒途去潼僅匝月念
事屬草創責任鉅恩弗勝集耆老讐之以大義皆感激愿赴事
規審驪山之麓依環園而死之環園者前縣令尹沈君家植所
創園也跨翠草攬淸流華淸温泉諸勝在焉士大夫駪征者咸
館浴於此至是廊者崇者狹廣木石金漆丹朧具樓榭參差水
木明瑟閱二旬有六日而成凡創建芥十二三補昔看卜三四
縣屬東四十里之零口二十里之新豊亦同時鳩工如期蔵事
大則橑桴闌楯細至几榻尊彝匕箸之疇體制隆殺必詳必謹
諸扈從王大臣暨各路大軍千乘萬騎皆設行館峙糗糧唯備
九月三日車駕至駐蹕行宜即蒙召對因詳陳地方利病仰荷
慈聖温語褒嘉蓋異數也初奉檄宾僚惴惴咸懼期會之促而
物力之不克副也迨竣日中丞陵視訝其速歸功於紹祥夫丁
倉卒丸會値饑饉之時鼓百里之衆創非常之舉其祝靈臺一
役離易爲有間而其鼓舞有如此此可見氏心固結國勢所恃
以轉危爲安也紹祥其敢竊氏之力哉光緒庚子十月知縣舒
紹祥記醴泉宋侍
御伯魯之文也
養濟院在城隍廟右 縣志
漏澤園在集鳳門外 縣志
演武場在華淸門西偏 縣志興平縣
縣署明以前祥舊志乾隆三十二年三十六年四十二年續修
庫在堂左獄在儀門內 陝甘資政錄
縣丞署乾隆二十七年移駐店張鎭故驛丞署以舊署併歸縣署
典史署詳舊志
敎諭訓導署詳舊志
養濟院詳舊志
駐防廨在縣署東乾窿三十一年知縣張錫跡捐建
高陵縣
縣署熙三十四年以前詳舊志康熙六十年修葺同治元年
回變署宇蕩然二年修補堂廳吏舍庫獄一仍其舊典史署在縣署西
敎諭訓導署俱詳舊志
養濟院詳舊志
鄠縣
縣署康熙二十一年以前詳舊志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孫縣志
典史署在縣署西南
敎諭訓導 詳舊志醫學今在市心樓西孫縣志
養濟院在東門迤南城下 孫縣志
演武場在西郭門外有廳周樹柳以界民田孫縣志
藍田縣
縣署明以前詳舊志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庫在堂東獄在儀門外 陝甘資政錄
典史署 在縣署東南康熙十四年典史唐之彥修即縣丞署舊
址道光十九年藍樹基捐修舊署廢蔣縣志
敎諭訓導署
陰陽學在縣治北醫學在縣治西
把總署在縣署西蔣縣志
僧綱司在南門外法華寺蔣縣志
道會司在城隍廟蔣縣志
迎賓館在縣署前蔣縣志
養濟院在南關街西蔣縣志
演武廳在北關乾隆時重修蔣縣志
涇陽縣
縣署明以前詳舊志據劉縣志乾隆七年道光二十年改修同
治元年城陷於囘署燬八年知縣沈检建大堂二堂三堂東西
書院光緖二十三年知縣張鳳岐增建各房有修署碑劉徵君
古愚代撰碑日
涇水府仲山九機間直瀉而南泔水入之挈以東
走又迤南至長平阪下阪上爲漢宣帝受呼韓邪
峰處淇洗岸原頭突起為漢堤下有碑爲郭令公單騎見虜處
鄭白渠繞其左中爲今涇陽縣城商賈輻輳關隴一大都會也
花門變起城市為墟亂定后次弟葺復市廛略具而衙署湫隘
傾陂吏胥趨公退食無所或賃民屋或棲古剎縣境分四十四
里城分七社居民戶十數萬生聚教訓官吏是賴官吏不能自
聚其居何以庇十餘萬家之居而使之遂生樂業嘻異矣丙申
湫徐够离止仃草伊妬方耆城晅治间練均水利未暇自謀其
居然覩衙署殘破未嘗不訝兵燹之酷巳三十餘年何猶若是
其果官力不逮民力歟抑官于斯者傳舍其居故至斯也旣而
稽故牘得癡西鄕信和堡有廳宇一區袁文誠公屯田時李庚
白太令所營也房舍鱗比風雨剝蝕日京傾圮前令方公涂公
先後撤其半歸縣將以葺縣庭涂公又籌銀二千一百三十兩
寄存典商慨然曰賢者之存心果不以縣衙爲傳舍恩材庀其
端貿蓄奖半人之欲善就不如我余何能辭于是牒諳大府得
請諏吉興工始事于丙申十一月落成於丁酉五月新增房七
十一架傾坦者築之醵漏者補之共用銀四千二百有奇用於
木石者十之五匠役者十之四丹垩者十之一蓋以接賓客樵
吏胥者十之八而以容眷屬者僅十之二輿人與斯役者咸食
焉乃爲之記曰入有恒言視國如家善爲家者必廣宅舍厚牆
団玖避妹闔寒暑而待暴客任在一赂我养以縣庭爲家乎而
宅舍卑狹牆垣糞朽俯仰之問耳目能周茍且粗惡尚若是湟
音其野田道路哉故客館不容車馬國僑知晉之已衰官衙皆
若驛傳孫樵慨唐之將亡聖人善室之茍而戒求安謂私室非
公家也矧涇邑衝劇屛西安東南洋禍漸移西北六龍西幸又
屢謠傳桑土未陰綢繆宜早此固方
公涂公之意不敢不勉承其後也
水利通判署 乾隆時缺裁
縣丞署在縣署東乾隆四十二年巡撫畢沅奏移冶峪鎮旋復
移居城內同治後假試院居之劉縣志
典史署在縣署東乾隆道光時重修劉縣志
敎諭訓導署在城內西南隅創於宋元祐時淸同治元年被燬
光緖十五年重修敎諭署同治十年重修訓導署劉縣志
陰陽學 在縣署後偏東北向 劉縣志
城守把總署在關帝廟街東雍正十年創建同治元年燬今租民房居之劉縣志
差徭局在考院內劉縣志
演武廳在南城外巡東三里許劉縣志
三原縣
督學署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二十年知縣蔡維勤請帑重修
光緖十九年再修學使黎公榮翰有碑記 縣志
縣署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三十年大門災知縣張象魏指修
自有記
縣丞典史敎諭訓導署 詳舊志
城守外委把總署在古建忠驛巷縣志
督學考院在督學署西門內康熙四十二年修乾隆十九年請
帑再修諸生坐號均易土以木同治甲子西號舍圯知縣余庚陽補修 縣志
縣考院在縣治南街嘉慶二十四年縣人李大霳建志縣
演武場在南門外嘉善寺西督學會者較射所乾隆十九年修
道光三年縣人張連帥重修有碑縣志
養濟院在西關同治十年轉運委員張時敏以罰鍰建縣志
善堂在東關光藉二十六年督學沈公衛倡捐建立採訪册
棲流所在縣治大門後 縣志
漏澤園在南關外今西關外亦有
盩厔縣
縣署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三十一年三十七年相繼修府志
縣丞署舊志在縣署西移住祖庵鎭
典史署詳舊志敎諭訓導署 詳舊志
守備署詳舊志
把總署詳舊志
養濟院在太淸樓西庵內邸
渭南縣
縣署明以前詳舊志本朝順治中尙九遷康熙中孫爐張純儒
黃培皆復繕完雖仍舊規而制度視有明略亢爽云後汪以誠相
繼修乾隆十四年柳建璣修大門上爲麗謙嘉慶十八年李晶修
儀門四楹土神祠在儀門外左乾隆三十五年德魁建
祠舊在右寅賓館在左帥祥建後皆圮徳魁携館址建焉
廐在大門內左側 即預備舊址 獄在儀門內西偏戒
石坊當甬道同治元年髮囘之亂房址胥燬光緖元年邑令張國
釣會邑紳籌捐並動用差局餘項建修大門樓二門牌房牧愛堂
及二三四堂二門內兩旁吏役値班公所大堂後各廂房東偏院
上房客廳庖廚西偏院幕客瓣公之所計百間有奇宣統二年知
縣張世英上巡撫禀日卑縣衙智厦倒十間各堂概被雨淋脊倒
破瓦門樓門窗梯板全失無存馬廐東西傾欹同寅衙署各有傾
漏概經卑職爲之修理以上共用銀三千一百一十五兩七錢
一分或酌撥陋规或因案勸輸此外十九皆挪款生息所得者也
又監獄改良建築縣丞典史衙署修費均各禀進流年攤還云續縣志
縣丞署舊志在縣堂東乾隆十五年移駢下邽鎭並建衙署同
治以後署久圮績縣志
典史署詳舊志同治時燬宣統二年修理續縣志
敎諭訓導署詳舊志同治元年燬十年知縣黄傳紳王珠瑋相繼修續縣志
城守把總署在人和街南文廟前雍正七年岳冠華捐建續縣志
公館二一在人和街路北一在路南同治初燬三年知縣宋兟
籌修績縣志
養濟院 一在城內引華門外南一在北嘉慶十七債知縣李晶
設邑人劉士雄捐銀二百兩成之叉損銀五百兩暨邑人李廷秀
捐銀百兩存典生息以爲經費共歲收息錢九十千又邑人賀士
雅捐地五十畝貟榮廷捐地三十五畝共歲收租麥十八石八斗
五升續縣志
漏澤園一在東郭門外三里一在襟酒門外西南一里萬蘑中
張令棟重修又一在東郭門外二里萬曆中崔令邦亮=建又一
在西關路北續縣志
縣城西義塚計七段共地二十三畝九分八釐七毫三絲西關街
口地一段中長七十三尺北闊七十五尺南至大路北至該
地八分三釐七毫迤西迎碑後一段南北畛南阔五十一尺北闊
五十尺中長一百四十二尺五寸東至張老四西至姜姓南至大
路北至小路該地一畝一分九釐九毫三絲又運西一段南北畛
中長二百六十五尺北閥一百二十七尺五寸南闊一百四十一
尺東至五賢祠官地西至薛居德南至大路北至 該地五畝
九分七釐四毫又迤西一段南北畛中長一百三十四尺北闊九
十四尺南間九十九尺東至西至楊全福南至大路北頂雷
蔡兩家該地二畝一分五釐五毫又通西一段南阔一百四十二
尺北闊一百三十一尺中長-百八十四尺東至李辛智西至李
淸華南至大路北至李王兩姓該地四畝一分八釐六毫又迤西
先年金典史所置李桂花軍地作義塚地一段南北畛南闊七十
九尺一寸北闔八十二尺五寸東長四百三十五尺西長四百八
十九尺現在兩闊俱欠五小尺餘東至李興才西至李桂太南至
大路北至小路原地六畝二分又迤西五里埠地廟西北一段東
西畛東間六十四尺西闔五十五尺中長三百四十六尺五寸南
至蘇金德北至馮文喜西至馮文耀東至馮正興該地三畝四分
三釐六毫志績
金典史名文照所置義塚地有碑記
記曰竊以
藏身宜固
死生罔殊歸土爲安貴賤惟一照蒞渭有年矣因公出入每見
城根牆浮梢累累爲狼狗拖践骸骨暴露目不忍視詢之土人
云皆係孤苦無依及密壊無主尸棺娘惻然曰余佐理斯土余
亦其主也旣擬置地掩埋又限於体微祿溥力不從心乃延紳
士商之有雷莒名超若素負義氣慨然向余曰我有是心久矣
宜共勷盛事隨同庠生風連趙君者各自捐資並募捐共得銀
百數十金以百十一兩六錢在邑西關外大路旁以風連出名
買李桂花軍地六畝二分作爲義塚其地東至李興才地界西
至李桂太地界南至大路北至小路東長八十七大尺西長九
十七大尺四小尺南闊十五大尺四小尺一寸北關十六大尺
二小尺五寸於嘉慶二十四年七月初二日立約杜買任官因
令築一圍墻照即將浮棺露骸俱遷埋於此並諭城關附近鄕
地嗣後凡有無主之棺悉埋其中以免暴露其地契呈繳邑尊
徐公存於縣署工房該丁糧銀俱蒙提歸縣署經邑尊捐納在
卷此舉意雖余出然好善而共成其事者雷趙二君也
公園 光緖二十二年知縣張也英捐廉建於東門內當平倉之
西廣袤約十畝池亭花木俱備額曰依依聯曰勸圃未盈知縣菜
買花須喩樂天詩採訪冊
富平縣
縣署明以前詳舊志康熙五十二年知縣楊勤建五堂乾隆間
知縣興泰道光間知縣崔虞齢先後重修縣志
縣丞署舊志在大堂東乾隆十二年縣丞郭佶奉文移駝美原
鎭建大門二門大堂二堂內宅十一間吏役房六間同治時署燬
於火 縣志典史署 詳舊志乾隆四十八年典史劉傳藜重修有碑記
敎諭訓導署詳舊志
城守千總署舊志作守備署即明按察司行署在縣署東道光
元年改設千總咸豐同治時重修
考院 在東街道光七年知縣陳堯書即舊富豊倉址建同治元
年西楹圮十年補其半縣志
里民局在衙前遠映門外里正値日公寓也光緖元年置後爲
差徭局縣志
里民總局在西街糧正辦公所同治十二年重修縣志
演武場在城南後移北郭外計地三十六畝縣志
養濟院舊在城內東南隅雍正十三年嘉慶二十一年重修
漏澤園一在城西南里許計地十一畝一分乾隆十八年置一
在北郭外原上地五畝光緒三年增置西段計二十一畝五分又
嘉慶二十四年知縣金文照置義塚地有記縣志
醴泉縣
縣署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三十九年重修府志
典史署詳舊志敎諭訓導署詳舊志
城守外委署詳舊志
漏澤園在縣西門外
養濟院在縣治東北府志
同官縣
縣署明以前詳舊志康熙四十年知縣吳翰轸毀大門鼓樓戒
石亭乾隆三卜年知縣袁文觀建大門改建鼓楼於東街同治光
緖時先後再修縣志
典史署詳舊志
訓導署詳舊志
外委署舊察院行署在縣署東乾隆元年奉文毀三十年袁文
觀捐俸建營署縣志額外外委署 在金鎖關
耀州
州署 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三十五年復修府志
吏目署 詳舊志
學正訓導署詳舊志
都司署舊有守俯署在金鎖關乾隆時移州城內守道舊署後
改設都司署府志
額外外委署
西乾鄜道二
乾州
武功縣永壽縣
乾州州署 雍正以前詳舊志雍正三年知州拜斯呼朗增三堂後左
爲客廳廳後南北院屋各數間東小院名新花廳光緒元年知州
汪兆侗建堂之右爲厨内堂前後二槐枝如龍爪傳爲周代物堂
名午清所由也
州判署詳舊志乾隆四十六年州判賈峨於紫陽書院之東捐
修大門內外堂廂房客廳吏役住所廐咸備州志
吏目署詳舊志
學正訓導署道光時訓導李應熊重建署於儀門西偏詳舊志
千總署州久廢僦北街民舍駐焉詳舊志
按舊有同知署督糧廳署督捕廳署州志缺裁署廢分併州判
吏目署又布按行司西安行府理刑廳館鹽大使署奉文裁廢
試院 爲督學行署雍正二年以前詳舊志乾隆時易舊時號舍
土臺爲木州志
譙樓在州署大門左初名昭昭樓復易爲昭德樓知州林銘題
曰古奉天郡州志
武功縣
縣署康熙三十二年以前詳舊志同治十二年知縣陳爾茀重
修大門内各房二十一間大堂内房四十一間二堂後房三十五
間三堂後房三十二間署基共縱五十五丈橫北十四丈八尺南
十九丈有碑 續縣志
典史署詳舊志光緒五年典史余奎耀重修門三堂三間内舍
八間續縣志
敎諭訓導署詳舊志同治十三年知縣陳爾茀移修文廟内大
門三間明倫堂五間尊經閣三間内宅堂五間左右厦房各三
間地基共縱十八丈一尺橫十四丈四尺五寸續縣志
城守外委署詳舊志共十二間零落不堪光緖十五年知縣張
世英重修續縣志
差徭局舊按察分司地基縱九丈五尺五寸橫西三丈六尺東
三丈光緖元年知縣陳爾茀改修續縣志
考院在後街舊南倉廢址縱十九丈橫北七丈尺南八丈同
治十三年知縣陳爾茀建有碑光緖十四年知縣張補修續縣志
永壽縣
縣署 康熙八年以前詳舊志乾隆四十年五六年道光
十三年光緖十年先後重修知縣劉大炳有記 新縣志
記曰歲壬
午修城後
之二年邑紳趙奇齡等謂大堂者聽政之所民望繫焉今頽壞
數十棋矣如之何弗处余曰然始事於甲申二月十三日竣事
於四月都用銀
五百兩有奇典史署 在縣著正東又已裁巡檢司署永安驛丞署遞運司醫
學僧道㑹司今並廢新縣志
訓導署在縣署正北新縣志
把總署在縣署正東新縣志
行臺大公館在南城外今廢新縣志
二公館在城内順城巷知縣張培之建新縣志
養濟院光緒十四年知縣鄭德樞捐廉創建於南城內惠民泉
對面有房十二間有碑記新縣志
記曰竊思養濟院各府州縣皆
有而永壽獨無我國朝二百餘
年深仁厚澤軫恤孤貧不致失所其孤糧花布在於正供內開
支按月發給永邑孤貧二十名城鄉散處每當春夏之交興嗟
暑雨秋冬之際常飽風霜老弱殘軀實堪痛憫余下車時詢諸
紳耆久未聞有斯院查閱邑乘并無遺址可稽予欲購備奈蕞
爾之區業多屋少遽難措置然因之事易創之尤難躊躇予懷
巳三載矣茲於南城內惠民泉對面有邵金榮房屋八間一業
出賣邑紳趙奇齡等評時値價銀立據買就又買後院南頭相
連好留里基地一業建造門樓添做房屋門窗火炕修補完固
共計房屋十二間並後園基統係捐廉置備永爲養濟院所詳
蒙各大憲批准立案永垂久遠區區是舉上體國恩下便貧民
將來日久不無風雨摧殘惟望後之宰斯土者𫝹創建不易随
時培補所費無多而仁惠至渥俾此院永傳不朽斯民幸甚是
爲記
西乾鄜道三
鄜州
洛川縣中部縣宜君縣
鄜州
州署康熙三十三年以前詳舊志道光元年六月大水後州署
房塌四十八間半塌房四十間知州碩慶詳請修理十二年秋雨
兼旬大堂五間牆傾棟折十三年夏大雨全塌知州吳鳴捷捐廉
重修同治八年知州洪維善重修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十一年知
州汪兆榮續修三堂東西廂房吏役房監獄四十餘間同治十三
年知州王炳煌修監獄圍牆高二丈內修獄神廟一座羈犯房東
西各三間獄門二道光緖二十一年知州勞啟恂稟請公款銀一
千兩修大堂内宅六科辦公房差役馬號寄宿處州署內外房舍
一新州志
順治十七年知州顧耿臣重建州治
記曰𨚗鄜巖邑也余甫釋
褐乃爲牧因得暫巳亥
下車問州治則城以內一望皆荊榛也西山之阿前此購民居
爲署鄙隘弗堪夏秋之交風雨驟至飛瀑下注羣流怒奔匯於
州署後復折而南歸於壑岌岌乎時有潰圯之患矣余觸目愾
然圖復舊署而瘡痍未起百務未整奚暇鳩工明年庚子捐薄
俸治城垣稍爲調終計越辛丑樓闥始備雉堞始新皇華始有
所倉庾始有處爰修先師廟治明倫堂英俊畢萃肄業有齋講
求有地然未遑爲公署謀又二年癸卯歲屢豐矣田野乃治流
鴻乃歸念茲官居於山民處於穴危磴坱圠鳥路崎嶇樵者汲
者攀援艱苦不僅官署之患遣北也舍此弗治奚以寧幹止耶
夫因民之利從民之好司牧是也余當勉焉遂先葺憲署公館
憲署旣完公館旣飾乃悉余之資選材傭役爰循舊址剪草萊
除瓦礫建堂三嚮左右庫房各一爲東西橡書房二十間爲儀
門三間做保大樓作鼓樓三楹建後堂三楹川堂三閒住房五
楹東西書房各三楹廊房十八間維時丞王君國禮慕韓君文
旭咸因舊址建分署氶署前後廳事各三間宅房三間書房廊
房具備慕署爲廳事三間宅房三間書房廊房亦備二君俱捐
俸錢經營之績勿可泯也制不必奢取其渾樸材不必巨貴於
適宜工役雖煩上不動公帑下不傷民財始於癸卯之春至冬
月而落成於是州之士民無不歡忻鼓舞畫井幹修廬舍數十
年邱墟者一旦爲比屋爲廛市矣救廢啟新以因而創肅堂構
以親吾民芻牧有地虛禮樂而俟君子化洽爲期此
皆賴國家太平之福上臺興復之惠余何力之有焉
提督學院行署 即舊志督學行署道光元年大水後圍牆全倒
房大半傾圯知州碩慶楊名颺吳鳴捷前後修照牆旂竿轅門樂
樓大門儀門東西號舍大堂二堂三堂廂房箭道房承舍房供給
所房厨房
州吏目署州志道光元年大水後全塌房十八間知州碩慶詳
請修理餘詳舊志
州同署分駐黃龍山舊爲西延同知署乾隆五年裁十八年改
設州同署三十五間 州志州判署 順治十五年裁嘉慶二十二
年復設分王家角由知
州鄂山詳請修署房二十九間後移黑水寺州志
學正署訓導署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十一年知州陳齊賢補
修大堂三間道光元年大水後全塌知州碩慶詳請修理兩署大
門大堂二堂廂房宅門東西書房上房花廳七年學正解欽錫捐
修二門一間九年合學公修書斗房六間州志
城守營署舊志作守備署在州治西北山腰舊係同知署州志
洛川縣
縣署 明以前詳舊志乾隆三十三年由舊治移建新署咸豐六
年知縣鄧承恩修葺同治十三年知縣朱運修葺大堂光緒六年
知縣金壽修葺鳴琴軒探訪冊
典史署在縣署西乾隆三十三年移建嘉慶八年典史戴文思
道光時典史汪義先後重修探訪册
敎諭訓導署在城東北文廟內乾隆三十三年移建分東西署
光緖末敎諭南兆霖訓導苗重華重 探訪册
千總署在縣城北大街乾隆三十三年移建探訪册
義塚 署知縣尹廷柱捐置張允祥有記
記曰尹公諱廷柱號
天石江西吉安府永
新縣人由選貢順治十八年來理廳事以善化民以清持巳實
宜洛二尹中所罕觀者奉委丈洛川地歸署篆洛人感頌一如
宜其冰潔幾無以餬口乃於康熙元年壬寅春捐清俸二兩憑
鄕耆薛星建等照價置買固城里李璣衡祖置河淸羅星旺南
橋段家斜平地三堆使貧無尺土者葬其中且僱人覔收無主
之骸深瘞之嗟夫澤及枯骨即古聖人奚異也以地内原有糧
三升恐遺後累致葬者謂糧地不敢擅理外加價銀八錢飭李
氏書立永遠承納錢糧契據經縣印驗訖又以年久恐有所侵
令道官郭冲雲主管邑人以其清而篤嗜善非猶夫祿厚靈充
者之陽樹業名也乃求記以冀永傳因勒之石以令後之人視
若襄陽叔子碑云
中部縣縣署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二十七年知縣鞏敬緖再修四十
四年四十九年六十年知縣左國柱董廷楷羅南英復修焉續縣志
典史署在訓導署西
訓導署在縣署西舊圮乾隆五十六年重修續縣志
城守營署在縣署西餘詳舊志
宣君縣
縣署康熙以前詳舊志
典史署康熙以前詳舊志
訓導署康熙以前詳舊志
巡檢署駐馬欄鎭
參將署在縣署西
守備署在縣署東北隅千把總縣志無署
經制外委署駐黃龍山
經制外委署駐馬欄鎭
經制外委署駐雷原鎭
鳳邠道
鳳翔府
鳳翔縣岐山縣寶雞縣扶風縣膝縣麟遊縣
汧陽縣隴州
鳳翔府
郭附鳳翔縣
府署順治五年以前詳舊志乾隆二十五年九年重修大門內
宅通判署鳳翔府志即同知舊署在府署東乾隆二十七年重修
經歷署詳舊志康熙五十一年乾隆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三
十年增修二堂內宅
司獄署詳舊志乾隆時屢修府監在其南
敎諭訓導署詳舊志
府倉在城陛廟東房四十五間
稅課司在東關十字街
協鎭署在東大街即舊分巡道署
中營都司署在協鎭署東
城守管都司署在郡城行司署
萬壽宮在郡城西街
試院在文廟東雍正九年知府任晟修有記乾隆二十九年知府達靈阿知縣羅鼇捐資再修
縣署明以前詳舊志乾隆二十九年知縣羅驚重修增大堂捲
棚五楹書廳三間賓館二間
縣丞署明以前詳舊志乾隆十年二十八年縣丞郭仙蘇邦憲
重修
敎諭訓導署 詳舊志乾隆三十一年知縣羅創建書院以舊書
院廳房十五間爲訓導署
城守把總署
岐山縣
縣署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先
後重修內凝紫楼康熙八年知縣李昌期建來雨軒道光六年知
縣徐通久建有跋乙亥歲知縣薛困勉於署西構只園知縣李文
瀚有記光緒時知縣胡昇猷建亦佳亨居敬堂退思補過軒無倦
齋又重修蔭綠草堂
徐通久來雨軒
跋曰禮云天地之氣和則雨釋名云雨輔他言
脚時生物也人所賴以輔仁莫如友是以若人
於新舊之交亦云今雨舊雨時圈之來大可誌喜知交之至足
以言歡以來雨名軒惟冀雨澤之應财而至舊雨之不我遐棄
今雨之惠然肯來也道
光丁亥驚蛰後一日識
李文瀚只園
記曰岐山署之西有園約四畝許凹凸参差槐楡
梨杏雜處其中森森然有山林象道光乙亥薛侯
果亭蔽斯邑名其園曰只蓋取樂只之意也園門對側置屋三
楹額曰來雨軒由此之園中坐北而南向者三間名曰蔭綠冷
堂迤西而平廠七間爲之廈即今之芍藥軒東聳一亭滴顽六
角者闩聽鳳處是皆薛佚之創建而亭榭一新亦足以眠琴而
飼鶴矣薛候去而園幾廢迄戊戍周侯雨蕉至復從而脩葺之
堂之西後增二間淸幽軒爽松柏蒼蒼诲奉老親居之額记康
强逢吉之居堂之東後架斜欄十餘級連凝紫樓樓高三丈許
可以覽山林城市瞭如指掌相傳康燃間爲瞭整建也詳載志
案堂之下聲池池之外環以堵墻花竹點綴而已春來競妍秋
則蕭瑟癸卯夏余蒞茲土時未秋而花木若將頹然心竊惜之
因思亭臺池館春之藏也遂從而再造之起一樓顏曰風笛樓
取杜牧落日樓臺一笛風之意也樓之下曰小羅浮進而東四
間曰米家遺舫舫之外擴池如鈎襯之以石山衞之以竹籬舫
之前建一為曰并井亭亭之南廻欄曲折高下百餘步使流覽
者若有不盡之意夫爲吏者簿書錢穀積有塵氛往往汨沒煩
囂失其天性非得山川雲日草木生趣以涵養之亦溺而不返
漸喪其木來面目瀚亦何敢多事實以溷跡塵俗緬懷田廬聊
以陶寫天眞養其精氣以冀從事於鞅掌耳薛侯周侯當亦共
許之曰如是斯只力可樂矣是爲記時道
光二十四年歲在甲辰中元節後三日
典史署 詳舊志乾隆四十年重修
教諭訓導署 詳舊志乾隆四十四年知縣郭履恆敎諭蔣桃甲
訓導張庸禮重修大門三楹儀門三楹明倫堂三楹敬一亭三楹
把總署在縣治西巷有上房廂房廳鬣門十餘間
經制署詳舊志
公館在文廟西又西連者爲小公館乾隆三十六年建即舊縣
丞署也養濟院 在城西門外咸豐七年知縣沈功枚重修
漏澤園在東郭門外
演武場在西郭路南
寳雞縣
縣署明以前詳舊志乾隆七年二十九年重修大門鼓樓儀門
大堂二堂三堂內宅書室吏役各房五十年再修同治六年囘匪
陷城被燔七年以後續修如舊宣統三年九月土匪入城焚西院
前庭六楹並燧監獄
縣丞署舊在縣堂東乾隆十九年奉文移駐東河驛二十六年
署改石鼓書院四十四年縣丞李心澄又改爲丞署後多圮
典史署 在縣署西乾隆二十九年重修
虢川巡檢署 舊在縣治東南一百二十里無衙署乾隆時請建益
門巡檢署 在縣南十五里無衙署乾隆時建按舊志有散
關巡檢司在縣治西南四十里益門巡檢署後日改移也
敎諭訓導署詳舊志
把總署
行臺四在底店鎭 東關一觀音堂一黃牛鋪一
養濟院在城西街房十間
留養局在東郭外乾隆二十七年知縣許起鳳奉檄建
漏澤園四處二在東郭外一在金陵河西官道一在北門外北
坡地約三十餘畝
演武場在南門外
扶風縣縣署康嘿以前詳舊志乾隆間知縣陳朝楝熊家振嘉慶初知
縣何承薰並重修後宅堂有水車嶺詩贏淸聖祖仁皇帝宸翰也
典史署在大堂西嘉慶時重修又有縣丞署在大堂東乾隆三
十三年裁丞署廢入縣宅又主簿廳缺裁後爲鳳泉驛
敎諭訓導署 嘉慶十二年敎諭石常泰重建尊經閣於宅堂後
訓導署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均有碑
城守營外委署 在北街西作駐防衙康熙四十二年知縣毛士
儲建嘉慶十一年外委李敵元捐修
演武廳在縣東門外偉水南計地四十畝五分
大公館即舊察院舊有箭廳嘉慶二十年知縣宋世犖添修以
爲賓館之貳稱二公館萬壽宮 在東街乾隆四十一年知縣熊家振建
郿縣
縣署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二十八年知縣周家琰重建大門
鐘鼓樓堂宅各室
典史敎諭訓導各署 詳舊志
城守把總署
按舊志有守備署後廢
千總署 駐斜谷
養濟院 在治東後移西門外
漏澤園 在縣西一里周百餘步
麟遊縣
縣署順治以前詳舊志乾隆五十九年知縣陶淑借帑重修道光十
四年知縣周際銓大加修葺同治七年知縣呂耀爐復修今
則僅庇風雨樓齋俱渺矣監獄在縣大門內西乾隆四十八年重修
典史署 在大堂西
敎諭署舊在東門外聖廟側乾隆十年知縣朱良弼倡建明倫
堂乾隆四十九年復建嘉慶十二年知縣向宗豳易城中虎公祠
建學以學爲虎公祠嘉慶十八年以訓導改設寧陝廳今惟敎諭
矣
外委署無署租民舍居焉
演武場在城西麟溪橋東
漏澤園一在演武場左一在偏橋西
汧陽縣縣署明以前詳舊志道光十二年知縣羅白壁捐修大門儀門
同治九年知縣陳西庚重修光緖三年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先後
再修嘉慶十八年二十五年知縣王廷璧郭階平先後修監獄房
十餘間地板圍牆逐一增新
典史署明以前詳舊志道光十二年典史黃謙受修大堂二堂
內宅十餘間同治十年再修
敎諭訓導署 道光十九年重修訓導署道光十二年知縣羅白
璧以文廟西邊空地改建西署
經制外委署 舊在城外被燈光緖九年知縣林之焜以城內永
寧寺官地建營署詳府立案
考棚在書院內道光十八年修知縣羅白璧有記
修考棚碑記
記曰蓋聞君子之道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童試老鄕會之高第所自始仕宦之遠略所由基也我朝重熈
累洽文治光昌立書院以課之期其實學設歲
科以考之拔其眞才聲敎暨訖無遠弗屆雖山隅僻處莫不有
學即莫不有應試之儒猗歟盛矣江之設邑最早其被化猶先
而又隸於岐陽舊治沐浴壽考作人之休故當孔子適周即有
從游之燕子迄乎漢而郭公出迄乎唐而段公興三賢繼起萬
代流馨迄有明而賢書不絕沿國初而科第頻仍人才輩出自
昔維昭今能發憤自雄安在士習之不超前而軼後也夫江小
邑也編戶僅祇四里納賦不過五千而童試則四百有餘入學
則十二爲額文風之較他屬又何讓焉余守斯土歷試數次循
其古轍搭蓋蓆棚以爲考場匪特風雨堪虞亦且關防難密殊
屬不成事體緣於啟文書院內創修東西考棚十六間案置棹
橙四十號外備長棹十張長橙十條平居收入考棚閉藏勿令
移散臨考悉起置於書院之東西兩廊加以講堂安設之八號
反案綽然有餘再起龍門一座與大門係屬兩層每逢考期各
門悉加封鎖關防周嚴庶幾絕其弊黄而且於坐號則裝修蔽
之不令風吹日曬不敢草率苟簡固巳詳明請驗蒙府轉詳請
奏在案惟是穽地潮濕土多硝檢難保歷久不壞再籌歲修資
本修理鋪面租商收息與書院一體備用所望經管得人綿綿
弈弈共爲守成俾諸生自邇行遠自卑登高鄉㑹則聯科及第
仕宦則懋績垂勳文章淨國是又創建之初心所深期於此邦
之人士者也謹記
養濟院今移建城東門外南隅舊留養局無考漏澤園 五處一
在黃里舖一在五里坡一在南關一在西門外
一在草碧峪
隴州
州署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二十九年以署傾圮知州吳炳援
借欵興修之例重修其後光緖二十四年署知州董瀛禀請籌銀
四百八十四兩無論正任署理分八年流攤越七月修成
吏目署署久圮乾隆二十九年知州吳炳於修州蓍案內詳請
借欵同修由吏目汪世蘭具領於養廉內分年扣解後可稽者則
咸豐九年吏目李春霞借養廉銀二百兩禀請分八年攤還又於
同治五年復借養廉銀一百六十八兩零續行修理光緖十五二
十二兩年吏目劉懋蔭二十三年吏目徐文瀚均援案借修而徐
事以格於新例停止不果行云州同署 舊在州署東乾隆二十一
年移長寧驛舊署經知州
韓成基詳請添建補修嗣因馬鹿鎭與張家川同民接壤距州治
百里而遙因移州同麻馬署則無欵興修歷任租住民房長寧舊
署遂傾圮矣
敎諭訓導署乾降二十八年知州吳炳捐建內宅道光二十年
學币胡芝林募資重修訓導署則光緖二十四年裁缺改敎青會
城守把總署
咸宜關把總署
故關經制外委署一在州南街一在咸宜關一在故關由長寧
驛移駐年月無考
按舊志有游擊署後裁嘉慶間以署變價修建城內五峯書院
行臺 在城西街即舊察院
養濟院詳舊志
漏澤園在州東一里
邠州
三水縣淳化縣長武縣
邠州
州署詳舊志
吏目署
學正訓導署
都司署
按舊志有守備署後裁
三水縣縣署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嘉慶咸豐時先後重修同治九十
兩年知縣姜桐岡以大門至三堂多坍塌略爲補葺
典史署 詳舊志
敎諭訓導署詳舊志
城守營署在舊察院前東偏
外委署在石門汎
演武廳在西郭外社稷壇東
淳化縣
縣署康熙以前詳舊志舊署多圮同治時知縣杜鴻年補修光
緖二十年知縣徐錫琳重修二堂客廳有記
典史署詳舊志
敎諭訓導署詳舊志演武廳 南門外
長武縣
縣署康熙以前詳舊志光緖三二年知縣李煥墀創修大堂
二堂花廳宣統二年知縣沈錫榮重修內宅各房築垣儀門外之
右即巡警局也
典史署詳縣志
訓導署詳舊志
游擊署舊無署後動官帑一百五十兩買民房爲公署有大堂
大門後堂各三間東西營房二百餘間南營房五十間乾隆十九
年改都司署
守備署在縣署東
把總署分防石門關經制外委署
巡警局光緖三十一年設
演武場在西郭外房焚址存
養濟院房室被焚今存三間知縣陳所抱建
同州府
大荔縣潼關廳朝邑縣郃陽縣白水縣韓城縣華州華陰縣蒲城縣澄城縣
同州府
大荔縣
督學行署即府考院 在府治東康熙十三年建乾隆三年拓儀門大門
鼓棚等廳增建號舍三十八年重修號舍四十六年道光九年再修同州府志
乾隆三年知府張奎祥建府試院
記曰余守同之三年學宮工
將竣次及試院先是州無考
院康熈十一年壬子孫牧請建督學行臺於州治之左立號舍
十有一楹坐號僅六百有奇是時就試者州人外止朝邰登韓
四邑既陞郡又益華蒲潼白等五郡縣且國家養士近百年人
文蔚起际前尤勃然增盛計各屬科歲試覺送入場童子數至
二千或千餘少者千人名數旣繁坐號逼窄一日之間勢不能
畢分日考試復諸弊叢生稽察不易蓋至是同之考院區畫當
亟也余乃相其形勢議移二門南之可增號舍一十九楹編坐
號千餘合前數可盈二千號舍而南餘地基四丈有奇繼而皇
之廓如也以待來者周遭則繚以重牆關防弊竇如棘圍二門
及南大門輕門外故有者若官舍照牆俱當南徙匪更張從其
勢也至號室則向葦箔灰泥草率粉飾余擬木板易之可堅好
永固且節冗費議就諸憲報可乃陳時曰鳩工庀材經始戊午
年二月越六月告成旣成周覽其間棚之中央屹立亙若長虹
無難倚天吸海也東房西序兩翼健舉如大鹏之翮可搏扶搖
直上也門堂軒豁氣宇光昌列坐揮毫鼓吹休明如奏黄鐘鳴
大呂也較舊號數旣廣勢尤加宏廠顏之曰河嶽鐘靈收地之
名勝於斯制爲稱學使者至集生徒告之曰其一爾志凝爾神
克盡爾所能母曰童子鴻儒鉅工此其始母曰諸生館閣臺輔
此其由若止釣聲利弋身家之腴而軍昧所學何事固非余所
望於郡邑人士抑豈太守之所爲拮据經營嘉惠爾多士意哉
諸生唯唯咸受命惟謹余記修著始末遂爲略次其語以告後
之學者是役也倡之者余而襄其事者十州邑僚屬協恭濟美
舉也宜并書
道光九年張佑重修試院
記曰事有似小而實大有似緩而實
急者世運之盛衰視人材之衆寡人
材之眾寡視學校之隆替今學校之儲材莫重於考試爲鍮防
範不可不嚴此試院之興廢所關於人材者爲甚大繫心世運
者不得不爲當務之急也同州在陜西布政使司東北二百四
十里雍正十三年升州爲府領州一曰華州領縣八曰大荔朝
邑邰陽澄城韓城蒲城華陰白水又領潼關初以衛改縣後復
不置縣以府同知兼治之錯壞所至龍門在其北太華少華所
其南黃河環其東洛亦名漆沮縈其西又折而繞其南渭自西
南並洛襟帶於前而北東注於河名山大川綿亙包絡㑹於潼
津重關險隘百二稱雄倉頡蔵書之居伊尹躬耕之野子夏退
老西河設敎之石室太史公楊伯起郭汾陽王之故里多在境
內悉數之不能終固天地之奧區先聖先賢之所託迹古今來
將相才能名儒碩彥之淵藪也聖朝樂育菁莪府州縣皆立學
統以提督學政三年內歲科兩試集學官弟子校列等第以爲
勸懲又定有學額選文武童生充學官弟子使者按臨所至各
建有試院爲督學行臺同州當國初時猶隸西安府並所領之
朝邑合陽澄城韓城白水共寄試於蒲城其創有試院督學使
者兩試並臨則自康熈十三年前使君三所孫公始也顧見漸
湫隘坐號則不及七百而雍正三年州改韓隸白水亦改密於
耀不來試者且十年厥後建立府治附郭置大荔縣復領白水
增領華州蒲城華陰淨關來試者益衆又承平日久人文日起
一縣重試或千人或二千人試以日實不能容乾隆三年前
使君華容張公更拓舊址爲坐號二千有餘規制大備自是而
後雖屢有修著無替舊觀而閱歲旣久漸以頽圯今使君龍南
徐公蒞任八年政通人和鄉士大夫以是爲請復君是吾心
也不可緩也爲學校儲材計豈曰小補耶爰集多士諏日鳩工
有大荔人候選遊擊李君懷瑾以其家行慨然任之自門屏堂
室東西號舍下及吏役廚園之所棲悉行撤去易以良材坐號
舊以木板悉易以石大門外臨通衢舊爲木坊易爲石坊四周
繚垣悉砌以磚經始道光九年七月至十年十月落成凡用白
金以兩計者一萬六千有奇方之前人則旣固旣安且廓而大
之矣蓋嘗論之學校旣儲材之地督學使者歲科兩試尤士子
發輒之初也今試院既成門堂則巍然煥然號舍則軒然豁然
列坐揮毫奏黄鐘大呂之音和其繫以鳴國家之盛文體之正
文格之高則二華端嚴上摩蒼穹壁立萬仞也才力之大氣勢
之盛則河下龍門流馳如箭吞并渭洛洶湧淜湃一瀉千里也
鈎元提要關機闔開不動聲色旋乾轉坤驚風雨而泣鬼神則
關門鎖鑰雄據百二控險扼隘一夫橫戈萬人辟易也地之靈
者人斯傑由此而上之膺鄉舉登進士第受天下之重寄當天
下之事道德經濟文章氣節不忝乎先聖先師克繩乎此邦前
哲將相才能名儒碩彥接踵而起聖天子所以收得人材之實
效致斯世之運於堯舜之隆者胥於是乎在何非督學使者
歲科兩試爲之先聲哉前使君華容張公當試院之成㑹督學
使者至進諸應試诸而吿之曰其一爾忌礙彌御说霸爾斯能
阳曰耄壬鴻儒鉅公此其始母曰諸生臺閣宰輔此其由九十
年來言猶在耳今使君之製新構證也您先济他啲斑崗使君
之心以爲心也李君之慨然楡資也能見其次世亦猶是使君
之心以爲心也懷無而試者當踴躍而思奮矣
知府署即舊州署明以前詳舊志雍正十三年改舊州署爲府
署道光二十七年知府潘正舉修大堂二十八年知府李思繼通
體改修
經歷署在府堂右舊吏目署也
按舊志有州同署官裁後廢
敎授訓導署即舊志學正訓導署在儒學西南
縣署 在府治東南雍正十三年知縣沈應兪建有記乾隆三十
一年三十八年四十六年五十年道光二十八年先後修改
沈應兪新建縣署
記曰同州古畿內地也秦爲內史漢爲馮翊
乃三輔重地輻員廣袤據太華超河洛界潼關之險有沙腴之
饒實天地之奧品也西魏始更今名隸八縣
隋大業初領五縣元明皆隸西安國朝定鼎後更爲直隸轄縣
四其初金城萬雉周池成淵旣庶且富煙雲相連即代遭兵燹
而城郭人民猶未減於全盛嘉靖乙卯歲地震城北廬舍傾覆
雖旋修葺規模幾半矣洎明末葉盜賊充斥益見毀壞我朝生
養敎化百年來人民日庶廬舍日増規模局面將及全盛之時
雍正乙卯大司農漂陽史公諱貽直大中丞長白碩公諱色者
開府三秦以馮翊爲形勝名都奏更爲郡統一州九縣而大荔
則附郭焉即以州署爲郡署而縣署猶未創造也余自滇履秦
登仕版者有年今以大司農大中丞庶亥天子命宰是邑至縣
寄寓薦紳家蔽席舍視事明年丙辰始權宜建立中爲聽政堂
五楹前爲儀門爲大門各三楹堂左爲庫右爲直堂房堂下兩
廊爲六曹廨舍儀門內右爲典史宅堂後爲二堂左爲記室右
爲書齋其後則住室是役也商豐約墓大鼎鳩工庀材面曲審
視不數月工竣雖未極壯麗之觀而取材取物常畏生類之殄
也賦政任役常畏人力之傷也夫尋木起於芽蘖洪波出自涓
泉增飾崇麗程巧致工是在後之蒞茲
土者踵而修之幸毋隳成業焉是爲記
典史署在縣堂西 府志
縣丞署在羌白鎭乾隆五年建 府志
敎諭訓導署在學宮西南 府志
把總署在府治東舊志作千總
棲流所在神道西南光緖元年知轿周銘齒創修內門房住房二十一間
潼關廳
潼商道署罪豆以前詳舊志乾隆十三年道署廳署在正東街
自乾隆已丑至嘉慶丁已歷任重修
同知署乾隆十三年裁縣歸廳廳署移於縣署縣署即故衙署
也在西門內自乾隆二十四年己卯至嘉慶辛酉歷任重修
典史署詳舊志
風陵渡巡檢司署 風陵在城東門外北岸有女媧墓或曰風后
墓故曰風陵裁縣後巡檢署移駐驛丞署在四牌坊街嘉慶二十
年重修按山西通志風陵僅見史記而正義及括地志明言在蒲州雖
未詳其里數而方位甚確水經注及二記所稱實即其地明甚
與近志方位不易惟里數少有參差然無可疑也封風一音書
之互異耳至九域志始有女嫗墓之誕說後又並出風后家一
說考其地址實祗一區府志辯之甚力可謂卓識其以永濟縣
南八十里之基城近志皆不知裸始證以史記正義括地志之
言疑爲封陵故城更爲特見惟未能合風封爲一耳明時設巡
檢司今尙隸潼關廳爲秦晉之要津人盡知之
又按舊志有大慶關巡檢司署永樂鎭巡檢司署後皆廢
敎諭訓導署在明倫堂西
協副將署詳舊志
中軍都司署詳舊志城守把總署 在府部街即舊典史署雍正六年建十二年裁顷
史改爲巡城把總署嘉慶二十一年張忠祿捐修
按舊志有潼關城守尉八旗防禦驍騎棱尉各署在滿城內雍
正四年建後於乾隆三年裁缺
養濟院在西門內
敎場二一在滿城北一在西門外
朝邑縣
縣署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三十二年三十八年再修嘉慶五
年七月內黃河泛漲冲入城內各官署倉嗷監獄養濟院等房屋
被水淹沒冲塌經巡撫台布奏明籌辦撫邮勘估興修共房二百
九十二間縣署前照壁一座監獄圍牆等工經委員會同地方官
估應需工料銀五千八百一十六兩餘由六年司庫收貯地丁耗
羡銀內分別動支報銷光緖二十九年知縣易國勳再修宣統三
年九月知縣逃去縣署房舍大半被燬
按舊志同州同知署在河東舊大慶關康熙五十四年設后裁
典史署詳舊志後傾圮
主簿署在新大慶關康熙三十八年設後沒於河移駐舊大慶
關借住廟宇宣統三年缺裁
敎諭訓导署詳舊志光緒末訓導裁署改勸學所
陰陽學醫學詳舊志
僧會司在饒益寺
道會司在太白廟
千總署在東門內久圮
巡警署光緖三十四年創設於縣署東部侯廟內養濟院 在南
門外康熙五十一年移城內西南知縣王兆鼇有
創建養濟院碑記 續縣志
記曰天下之民有四曰士農工商是以
政治之大者不過養士勸農通商惠工
而巳又其中有鳏寡孤獨爲敎養所頭及者國家特設養濟院
爲之室廬以居之衣食以給之俾此不連無告之民得以優游
卒歲蓋軫念民虞之意也今棟宇無存鞠爲茂草哀此煢獨將
安所依乎縱彼僦屋可居而形單影隻未免魂夢難安况乎無
枝可棲而借爨親經何堪風雨漂搖滿目凄涼徒增寤歎當亦
仁人君子之所惻焉心傷茲邑每於孤貧支放月糧之下覩此
情况心甚悼之但邑之弊政更有大於此者不得不缺焉有待
五年以來如城池學校賦役鹽法諸大政次第經營庶幾廢者
興弊者革士習絃誦民安樂業四境之內翕然就理乃改卜於
城內西南隅閒曠之地鳩工庀材悉出俸金構房四十間俾此
五十五名口之孤貧得有寧宇焉自此以後不惟棲身得所弗
憂風雨之焦勞而朋輩相親亦免呻吟於中夜是雖愛養之一
端或亦治化之小補孟子云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非謂
先務乎此也亦曰於此尤加意爾余也讀書有年敢不體而行
之乎若夫隨時修葺母祭破壞以至煢民失所更望
後之君子時康熈五十一年歲次壬辰八月穀旦
漏澤園在南門外續縣志
演武場在東門外續縣志釐金局 咸豐時設在南門外河畔
府稅亭咸豐時設在南門外河畔
考院 在東門內道光初縣紳謝正元捐建同治十二年增修
同義文會舊在西門外邑紳謝常侯建同治初燉移於西門內
南城巷
按朝邑會館在北京者有一二朝邑南館在外城孫公園坐北
向南一朝邑北館在外城海北寺街坐北向南在省城者一日
朝邑會館宣統三年置坐落北門內土車巷坐北向南在用州
府者曰同義文會坐落姚家巷坐西向東道光二十四年劉靑
照堂捐爲歲試公寓
郃陽縣縣署明以前詳舊志康熙十七年知縣周成壁再修四十二年
乾隆三十二年先後又修
典史署詳舊志
按舊志有縣丞署縣志有主簿署官裁後改爲官廨
敎諭訓導署在明倫堂東南創建無考乾隆三十三年知縣席奉乾倡修
城守把總署舊在西郭雍正元年移城東門內即明按察司行署也
養濟院在縣署西
申明亭舊廢前知縣梁善長重建
演武場在西門外二里許
漏澤園在北門外白水縣
縣署康熙三十年以前詳舊志雍正十一年知縣郭楚白重修
大堂乾隆十六年知縣梁善長重修大堂東庫房乾隆十八年梁
善長修又修內宅各房縣志
典史署詳舊志
訓導署詳舊志
城守把總署在儒學南即舊布政分司行署縣志
考院同治時創建在儒學明倫堂後馬有章有記
記曰考試
大典也考試地求肅靜則典試者所宜盡心也白水向無考院
遇歲科試或即官衙或假書院搬運佈𣇣置上下均勞終難嚴謐
癸酉春邑侯李公以名孝廉再蒞斯土嘗修葺書院整頓義學
增補膏火漸次有成復殷殷於此舉而軍復興集費維艱有志
未逮也蒞政年餘諸務調度宜民一切徭役節省甚多里民差
費餘錢數百千緡乃㑹衆議置衆咸稱善惟考院文風攸關斗
城湫隘囂喧苦無善地將若何適余以明倫堂後學署西齋遺
址閒曠曾議建尊經閣未果茲因其地而兼營之衆益稱善爰
鳩工庀材新構三楹東西翼以號舍中置過廳三楹周以門牆
分之爲考院而統之於學宮上房爲考院之內廳即爲學宮之
尊經閣祀倉聖呂祖於閣中其用相資其體備具雖權宜實善
舉也侯之爲政知要簡而有法於此不可見與倘由此文風日
盛士子雲興即於明倫堂前更增號舍又可不勞而理矣工旣
竣用志石以諗來者侯名廷鈺字式如湖北安陸縣優貢咸豐
戊午科舉人在事者任少尉步蟾山西人曹副戎滿慶中部人
書院掌教羅新春齋長賀鳴盛李致雲義學吳炎王殿邦劉臨
川皆邑人例得並書
養濟院在縣城東南隅毛應詩建郭楚白修地一畝三分縣志
演武場在縣東郭門外地一十二畝五分 縣志
韓城縣
縣署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四十八年重修 縣志
典史署詳舊志
敎育訓導署詳舊志
按舊志有縣丞署後員裁署廢改建文昌祠把總署 在北門外圓覺寺大殿西偏赳赳寨下 縣志
按舊志有游擊署在柳溝城内縣續志設於縣西神道嶺一百二十里界内後員裁署廢
演武場 在城東半里縣志
養濟院 在南門外縣志
華州
州署康熙以前詳舊志府志乾隆三十三四年先後修葺
同治七年知州王贊襄於棲雲樓故址建内宅上房五楹西
上房五楹十一年知州胡壽依州署故址建大堂庫室吏役各房
聖諭坊即舊戒石亭 儀門監獄前爲大門衙署一新劉鳳修有修署記
記曰華自設州以來官廨亦賢經創建矣而締搆世齊無如此
次之宏廠者經營籌畫亦無如此次之體恨者夫於艱難之際
獨能宏其規模豈其中有隂相厥成者耶曰非然也華於回逆
侶亂之始焚掠殆盡而州器旋建旋燬被創尤深七八年來廓
有安所余於戊辰已巳間經宿者再見司牧者居敗塔中瞽茆
檐以蔽風雨輒相率而謂曰今日者兵燹巳漸平矣長地已玄
遍矣民物巳漸阜矣守土者尚莫心胥宇耶則爲道其艱難之
故曰兵燹雖巳漸平乎而往來轉餉不絕也脫地雖巳漸清乎
而田疇耕作無幾也民物雖巳漸阜乎而流亡招集未至也百
廢之莫興而慇鼓是亟與且安所藉以爲經始資斯言詎不信
然哉然而天下事不患其艱難特患其不欲爲特患其欲爲而
不實心以爲胡謨鄰刺史之來守是邦也甫下車即議建少華
書院旣落抆延余主講余於辛未季夏適館兒州署方鳩工庀
材而一切倉號監獄凡有係於公者亦俱檢㸃肇復心竊訝前
此何艱難而今何易舉也而不知公之爲此亦幾費躊躇矣當
其蒞任以始兀居破屋一椽置簿書於斯聽獄訟於斯接賓僚
亦於斯羅地蹁天幾不可以終日遂毅然有志於興作巳而默
自忖度曰盜賊其果息耶瘡痍其果平耶民生其果遂而民性
其果復耶安忍獨思其便而不顧其他之不便耶况爲政之大
者在興學校而而農功而居官之要者當培文敎而整風俗乃
亟亟乎創建少華書院焉由是剔姦蠧將善良罷無名之供除
不急之役熈熈然官民一體矣時又値年穀順成異常豐稔四
野皆含哺鼓腹有請於公者曰民盡安居樂業是正宜建官廨
以尊體統壯觀瞻而繫民望焉如有作室之侍必常說使忘勞
而視瓦礫之參差顧坐任其露處而弗謀厥所也又奚倚以爲
朝夕趨公地茲其可或緩乎哉而公初不欲以此而遂擾吾赤
子也且謂遭亂以往祠宇具禍以爐不特孔子之廟堂首宜建
復其他百神所栖止凡載祀典者均難巳於興修巨工所在實
非亲力菴勝安肯遽使罄其用公宜有且横貯之着驟傳之重
肝徃之嚴更未可质爲後圖爰共紳耆士庶約如文廟文昌宮
奎星閣等工其即併力書捐以襄盛爨而州署外若倉號監獄
諸費固不能不藉資民力而此時則刺史先別篝款以任厥事
焉第巨室斋大木而成華附山帶河土深木茂必有輪围盤結
於溯谷間歷歲月而飽風霜至委棄於無用者吾欲取以充棟
字可乎僉曰順採而獻諸官土闩母吾仍以價易焉耳乃飭工
師搆粪材具磚石運斧斤督拷壁次第肇作績用以成噫公之
爲此其勞思輝精矣乎可不謂艱難&哉畫棟雲連離嚅星錯
望之則巍然而高聳即之則廚然而靜深左右顧瞻之則臺榭
檐廊周遭而曲折其宏械幾難以形容洵陝東第一官麻而凡
倉號監獄之有係於公者均無不垣堀悉固而乃役興而民不
疲勞事舉而下無怨喬公之惠亦因此可類推矣蒲事之堂顏
其額曰澄鑑廳事則東曰挹爽西曰迎和夫以公之聽斷明察
御物持平原無庸賓從納規顧鏡以拭而彌顯泉以塵而常淸
尤願公治益求治安愈求安澄則日思臨水鑑則時慮蒙埃覩
挹爽之名與百姓永消其澄厲繹迎和之義爲四方迭召厥休
祥詩曰豈弟君子公之攸暨此物此志也工舉於同治十年八
月至十二年八月吿成凡閱二十四月而竣事其賛公以終是
役罪則憩亭胡子遂椿也公名燾字鏌鄰直隸宣化府延麽州
人以辛亥恩科舉人國子監監丞加運同銜截取同知借
揀知州授華州牧賞戴花翎以直隸州用現晋秩知府云
州判署在城內大街路北乾隆四十三年知州楊徽創修州續
志兵燹後州判葉師昌重建後児今租民舍
按舊志有用同署後員裁署廢
吏目署在州治大堂西同治十一年吏目陳汝霖建內廳東西
廂十餘楹宣統元年署吏目海成捐建
學正署訓導署一在明倫堂北一在明倫堂東同治時被燉略
加補葺宣統元年學正梅承祺重修
城守把總署舊在老東門北兵燹被燉暫寓州署西
迎賓館舊在老城內官道南兵燹被燉同治八年於新城北門
內建上廳內廳厨廐儀門大門轅門樂樓繚以周垣
里民差徭局光緖十年修
養濟院在東門內路北
演武場在西郭北華陰縣
縣署明以前詳舊志乾隆三十二年知縣楊成械請帑重修三
十九年再修同治元年捻匪贱署殆盡八年以後知縣王兆慶張
國釣相繼修葺
典史署詳舊志乾隆五十年典史張約重修後堂書室十餘楹
同治八年典史陸履亨復修
教諭訓導署詳舊志光緖二十八年敎諭田易疇訓導汪榮堃
以署傾毀略加修補
城守把總署在縣治東附近東門光緖元年經制王廷俊重修
養濟院詳舊志
漏澤園有四一在西關一在縣西五里一在縣西七里一在縣東五里
里民局始於同治八年設於城隍廟內巡警局始於宣統元年
設於學署內勸學所始於光緖三十二年設於廢義學內
蒲城縣
縣署康熙以前詳舊志光緖丁丑屈繼仁之亂縣署大堂與庫
並焚知縣李世瑛修葺有記二堂時亦被贱戊寅令張爾周重修
題曰通德堂四堂前令馬毓華建其戒石亭則天啟時令方應節
煖之今爲木碑坊上書聖諭十六條旁書戒石銘碑記
李世瑛修署大堂
記曰光緖丁丑秋蒲以土逆之變燃官署大堂延
燒及二堂俱盡大吏檄余治浦事倉卒間除及礫
葺牆垣而居焉時首惡尙漏網各郷不逞之徒乘機嘯聚爲變
者蠭起余日率兵役捕搜巢穴縛其渠魁數十日始定無所事
堂也寧平後賑霍孔亟日窮歷諸村落察勘戶口稽伺散放無
暇碁者又數十日仍無所事堂也入冬後庶事漸就理乃謀於
邑人士爲重建斯堂之舉咸踴躍趨命鳩工庀材不匝月事竣
落成後僉謂度諸舊址規模較隘且二堂亦不宜久圮盍及此
壤嫠婦孤兒之奔走赴愬者皆得直至吾前而歷陳所苦庶民
無守候之憂吏無需索之權官無维蔽之患所謂一舉而三善
備焉且凡吾决一事杖一人皆汗衆日觀瞻之下庶此心之有
所惕然不敢放而政得其平斯亦所以寡吾過也不然民方易
子析骸求免於溝壑之不暇而爲偃然人上也者方且土木之
是興衙署之是營亦何忍而头此今此堂旣成余志遂矣其他
則俟諸歲熟以後焉可也
典史署詳舊志
敎諭訓導署詳舊志
把總署租民房居之
外委署在永豐鎭
申明亭在縣治西同治申知縣夏與賢建
按亭爲明制分旌善痺惡二事淸代多廢云
考院 在縣治西光緖二十一年知縣張榮升建知縣楊孝寬有記縣志
記曰余以丁酉夏六月承乏蒲邑先一年而考院適成越
明年戊戍在事諸君禀請粮銷始得悉其顚末蓋蒲邑試
挽之潑已數百年於茲矣舊令尹之宰是邑者科歲試皆借東
嶽城隍諸廊后而就之地散而入场竇多而弊不勝防兼以各
童自備棹凳往往擁擠難堪前邑令壽春張關亭司馬三握蒲
篆乃與邑紳蔼建我院衆謀僉同遂於十七年春稟請提用里
局餘錢三千緡朧王氏莊房兩院街房一佗以定基址立子山
午向其東北隅街房則井均兄弟所捐入者地基旣得爰諏乙
未三月興工建揄秀堂五楹東西號舍各十二楹約七洱餘座
龍門外官廳君三楹大門前樂杖照墻與轅門相連堂後東西
廂各五楹內堂三楹庖福器貝規模羅製佈値撫憲巡閱學使
按臨借作行求蓋一舉而兩便也統豊傲一萬二千二百餘緡
除張戻捐廉二百金與里局公项外俱係闔邑爲捐集腋終歲
而蔵事雖云事會所至無謀不遂然而邑人士之踴躍赴義固
有不可沒者此後文風之蒸蒸日上何待言乎是役也總理剿
捐者前浙江喙職令貧光儀四品封典郭景秀邸州屈正浄桂
芳司事今刑政崔寳仁廩貢生李增裕督
工從九周繩武廩生麴甲敢例得備書謹記
總里局在縣治西南光緖七年知縣陳子楷建
敎場在城西里許廣廓二十畝
澄城縣縣署順治以前詳舊志乾隆四十年知縣戴治重修叉於署右
增建書房門庭多間嘉慶二年知縣謝家裕重修大門儀門六房
大堂二堂十三年知縣胡彬重修宅門三堂書房道光五年知縣
伍敏二十七年知縣金玉麟又修書房東偏院住房又有醮樓在
城內明韓邦奇有記縣志
記曰古今有未遇之賢無難舉之政有
不善之治無難治之民是故人存则政
舉欲善則民善矣昔漢廣陵前後二千石治之者幾人而盜起
張綱單車之任而盜降顧一廣陵也而修亂之異者治之者賢
與不賢善與不善耳吾陝之澄城素稱難治更於茲土者多患
苦之謂其地瘠而疲也謂其事劇而難也謂其民健而尙訐也
夫瘠而疲則賦稅多逋欠劇而難則應酬多積滯健而訐則詞
訟多誣枉是三米皆尹之要也且弗盡而况他及乎是故縣治
學宮城垣凡百皆損弗菖敝也甚矣嘉靖癸卯三月鄭公來尹
是邑不數月逋者完滯者通訟者平且簡皆數十年之廢微一
旦振而起矣於是民和頌興邇悅遠聞乃撒謙樓而增損之曾
未旬日煥然完美縣宇城門齋堂皆將次第而更新焉何昔者
難而今之易人所難而公則易乎吾聞公之治豎也嚴而弗刻
罰止於徳奸寛而弗縱仁北於惠良廉而弗激取止於常祿夫
三者皆政之經也公兼有之况以屠龍之手爲割雞之用乎然
則難之治也又何難哉是顎也工大而弗費役省而成速下無
取於里甲上無損於庫藏云公諱光溥山東益都名族京閹解
元戊戍進士拜幣察御史左遷今職立石而記公者二尹金君
時用也法得附書
典史署在縣丞署東
按舊志有縣丞乾隆四年後缺裁署廢
敎諭訓導署詳舊志
申明旌善亭在縣署前
考院在南街道光二年知縣伍敏建即舊察院行署也邑御史
姚堃一作張墉代伍敏作有記縣志
記曰古者敎士必有虞時如春夏敎詩
書秋冬敎羽籥是也登士必有其地如
夏有校殷有序周有庠是也至唐始立學舍三百餘間內設
傑以處哉胃外設六學以育俊秀宋又設五學以分敎法立六
齋以訓宗戚其所功創經義之科開詞學之路者意美法良于
今爲烈然皆爲造士計非爲選士計也自我例設科以來于會
試則有禮簡于郷試則有郷闍即下遠各邯于學使科歲試亦
莫不各有試院而弱于州縣缺如余仕陝將及廿載若宜川麟
遊西鄕等處每見試童子時悉扃於署中令士子自備几案一
遇寒冬盛著不無露處之虞哮呼寒士靑燈価嘗辛苦幸逢選
士之時方思各叢所長以爲出頭地乃於風簷寸唇求廣廈不
黄仪消应及等弗猿及算而試王文正公謂科目之嚴足以塞
天下賢豪之路豈虛語截余忝叨司牧心惻者久之庚辰初夏
部次邑詢及考試情形較他邑士子面苦嶽購牌齡如瑁房無
多所需几案悉借資於鄕鄰臨期於署中搭挪若干閒或臆垣
有隙僅以片蓆覆之不特耗費民財亦且關防不密又何以抒
民力擢眞材也夫以牧民之官首崇文敎予旣於玉泉書院延
师训课鼓励士風考院不修職予之咎方欲與都人士勸捐公
建適紳士王進士振江等公呈恳请以需费浩繁必商同四十
里按糧攤捐方克為濟而歷任諸公咸以工繫費鈕圖始維艱
遂不果余胡此甚盛舉以百姓之輸將公之一邑之士庶且此
地英賢代出學校如林則選士揄材尤爲地方急務爰集各紳
士妥協商辦不逾月而湊有成數維特採購木植者則有同知
同建仁監生連君劎監工者則有廩生某某等自朝至夕不辭
勞瘁其分司各事諸紳士及也長等均皆踴躍急公度支一切
悉歸實用不惟規模冠冕亦且千程堅固足垂久遠並詳明各
憲立案均予褒嘉是年恭逢恩科鄕試券賢書者韓選拔亞熊
白廩生敏明年韓孝廉聯捷禮閹豈非地靈人傑之驗哉將見
人文薈萃士庶深淳雖未敢媲美於敎士養士之休風而蓮輝
千朶燭唱三條亦足股一邑寒士之歡顏而爭鳴國家之盛事
也詎不懿歟是役也興工於嘉慶二十五年冬月落成於上御
極之元年所有工醵銀兩及地基房間若干悉載碑陰其經理
紳士及里長等業經稟请分給匾額以示奖
勵而姓名亦胪列靑珉以垂不朽是爲記
朝邑張佑記曰
自隋唐以科擧取士鄉舉里選之制變而爲考試衡文之法棘闈鎖院歷代皆
因之不改然唐宋之時所致嚴者各處鄕試及禮部省試而巳
其選取學官弟子尚未嚴定爲紧防也明初仍唐之舊府州縣
各設廩膳増廣生員義爲定額廩膳生員缺額則以增廣生員
選補增廣生員缺額選民間俊秀以充其巡案御史及各上臺
巡方所至有觀風考取者亦以待補增廣生員之缺正統元年
始置提督學校官專司其事十年始命天下提督學官考取附
學生員其增廣生員缺額即以附學生員選補沿至今不改凡
遇歲科兩試府州縣官先彙集各應試童生預行考校汰其文
理荒謬及曳白不能完卷者以進之於提學官始鎖院考校選
取如額略如禮部試及各處解試之制於是天下各府及各直
隸州皆建有試院以待提學官之至而州縣之試院則多未議
及也澄城爲陜西司州府之屬縣地雖褊小而絃誦之士所在
多有每縣試時應試童生幾及千人悉屙之於縣署覆以席棚
所需几案皆士子自備借之鄉村夫宋之試院寄於太公廟議
者巳訾其非待士之典況風管寸晷中人人各思自展一日之
長或牆垣有隙或風雨驟至一席之蔽豈可棲身而欲其苦心
搆思有一片承平雅頌聲也不綦難哉嘉慶庚辰伍使君來蒞
茲土爰集闔邑紳士而謀之紳士退而謀諸各鄉里各鄉里皆
踴躍從事每一里醵白金二百兩凡四鄉四十里計醵白金八
千兩擇得城中察院舊署即於是歲冬庀材鳩工至明年道光
辛巳落成其年秋余與白遜齋敏同膺鄉舉次年余成進士歸
將捧檄赴官山左諸紳士以記見囑余惟致治之道首在得人
今取人之法有進士有舉人有貢生而當其初皆起於學官弟
子選學官弟子又必先之以府州縣試是學官弟子者士子進
身之始基而縣試者又爲學官弟子之始基也聖天子定局闈
衡文之制原欲遴選眞材使士子志聖賢志言聖賢言以收立
德立功立言之效今使君仰承聖化下車伊始即創立試院不
惟關防得以嚴密且使士子伏案搆思克盡一日之長行見澄
之人士從此爭自滯磨於進身之初即知砥礪廉隅文運且蒸
蒸日上以印副國家作人之雅化也豈不偉歟至於地基若干
畝房舍若干間以及督工紳士姓名具見於伍使君所立碑陰
不復贅也伍使君名敏四
川渠縣人道光元年記
演武亭在郭外地一十六畝明知縣敖佐勘明開除稅粮二石
一斗入各里代納清道光二年知縣伍敏增建前廳後厦張墉有
記縣志
記曰粵自芒垂玉弩九天騰武庫之光鞏固金甌萬國重
干城之寄是以學詩書於春夏邑必有庠敎振旅於秋冬
鄉皆習射匪曰任烏號之勇猶然賡狸首之遺余西蜀從戎巳
逾十載北徵作宰游及三年試院聿新創起衡文之地繚垣物
就尚無講武之區爰議鳩工共籌鴻樹相其遺址搆爲廣庭無
煩爽還之更壯飛翬於夏屋藉得平原之勢待盤馬於秋郊金
姑高張好在綠楊影裏雕甓宏啟平連紅樹村邊即此庀材允
爲得地嗚呼詩吟板屋關西當鶉火之墟績奏玉璜渭北仰髂
揚之佐當此聖天子神聖文武象叶飛龍獵狩蒐苗政垂司馬
行見掄材免置用爲相圃之觀庶幾起化騶虞仰副澤宮之選養濟院詳舊志
漏澤園在南陌
商州
鎭安縣雒南縣山陽縣商南縣
商州
督學行署雍正以前詳舊志
知州署 明以前詳舊志淸初署般租東北街民居爲署乾隆五
年知州如玖請款以價買爲州宅又以舊商洛道署舊地基等改
拓大門儀門署內外各室始略備
吏目署詳舊志
學正署訓導署一在文廟敬一亭一在州治西北玄王廟內協副將署
中營都司署
千繚署
把總署
經制二員署
外委二員署
州同署千總署額外外委署駐龍駒寨
把總署經制署額外外委署駐武關
千總署經制署駢竹林關
鎭安縣
縣署詳舊志乾隆元年知縣楊華領司庫銀一百九兩建置六
房同治初洪軍入城贱署知縣借書院治事光緖七年知縣譚
光黎籌資興修縣署自大門至三堂內外各室俱備計百餘間
典史署詳舊志
訓導署詳舊志乾隆十一年邑紳捐修
游擊署詳舊志同治初煖於匪光緖十八年游擊祝鑑廷借支
廉俸籌修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共屋五十餘間地基四畝零
城守千總署詳舊志在游擊署右
養濟院詳舊志
敎場在西門外西北
雒南縣
縣署明以前詳舊志明末署贱於兵燹淸順治時重修東爲縣
丞署順治十五年員裁署廢康熙乾隆時先後再修署
典史署 在縣署西久圮租住民舍署舊基宣統以後變價改爲農校
訓導署在文廟後
城守把總署在城內宣統後變價歸民業
守備署駐蠻莊
把總署
經制署
外委署
巡檢署駐三要司署舊在南河司道光二十八年移於黃家村
地基二千五百方尺房二十間宣統後廢爲縣佐署
守備署駐黃家村設於咸豐元年
把總署宣統後變價歸民業
經制署宣統後變價歸民業千總署 駐雞頭關咸豐九年設初租民舍光緒六年都司武起鳳捐廉修
外委署雞頭關咸豐九年設初租民舍光緖六年都司武起
鳳始建署
經制兩署一駐箭桿嶺一駐盧靈關均設於咸豐九年初租民
舍同治三年始建署
試院縣舊無試院臨時試者自備棹凳集於縣署嘉慶二十一
年知縣王森文捐募建號舍二十餘楹士子便之有碑記
記曰坏縣課試文學沿於東漢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牍奏而未
言試地宋作棹椅元創席舍而其法未及試院也自明設學道
國朝更置學政專司文敎行部州邮乃定試宪行署號舍置棹
凳郡縣考試法頒爲章程龍南每試率七百餘人野堂不獲容
繼堂糊以席遇風雨寒懊趨避無地試用棹発出入旧将試者
苦之予心怫然書院東偏有閒地南及講堂北盡城墉東西埒
書院基可創試院乃謀骂紳士貢生黃登華皆樂任其事於是
鳩工宙林溶池水爲文波池池南建閣雇文昌曰紫閣閣南東
西長廊爲號舍鱗設號板長橙廊南屋五楹中爲穿堂西通書
院閣北臨池建小序曰登瀛亨亨東西爲長廊環竟池北建屋
五楹曰觀欄堂試官所居也工成楹亭完固氣象宏整嗟乎昔
之操術席舍風雨交加倉皇掩卷又復難於負荷心粮靡寧何
其勞也茲則总陰晴之變享榛宇之安拈空吮墨如坐明窗爭
几間何其逸也爾多士其善體斯意以自修庶幾游泳文波使
覧其勝者有觀水知瀾之樂斯蓬遍不遠矣尙其蔦諸
山陽縣
縣署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時知縣吳國李一甲王榮槩先
後增修大堂皂役房馬號房五十八年知縣何樹滋請帑再修
典史署詳舊志乾隆四十年典史王楷修大堂內宅書房吏役房
訓導署詳舊志同治時洪軍至署般祖住民舍後工修高公祠
爲署在城東北隅把總署 在城內正街城隍廟東
千總經制二署 駐竹林關
把總外委二署 駐漫川關
養濟院在縣治東南後蘑
演武場在城西有地十六畝後捐爲義田
商南縣
縣署明以前詳舊志順治年署雄於寇僑治永安寨後修葺大
堂內宅康熙四十三年復修書吏室儀門大門乾隆時再修
典史署在大門內西北康熙乾隆年屢修
訓導署在文廟西乾隆時再修
城守把總署在城內中街
養濟院在城內西北隅乾隆三年立
千總署駐富水關
經制署
守備署駐靑山營
經制外委二署
經制署駐趙家川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1916年陕西督军陈树藩礼聘名绅宋伯鲁领衔续修陕西通志.1934年陕西省通志馆修成《续修陕西通志稿》224卷,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亲自为续修通志撰写序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