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特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洪年鉴2011》 图书
唯一号: 260620020230004569
颗粒名称: 史志特刊
分类号: D229
页数: 22
页码: 481-502
摘要: 《景洪年鉴》是景洪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史志办公室承办的综合性大型信息资料年刊,2001年起,逐年编写,每年一卷。《景洪年鉴》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和反映景洪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事件,具有权威性、公报性和实用性,对深化认识景洪市情,扩大对外宣传和建设景洪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等诸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它是一部全面反映景洪市情的年度性百科全书,经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部门批准公开出版发行。
关键词: 史志特刊 史志工作

内容

第六次全国地方专业(行业)年鉴暨第十二次全国地州区县年鉴研讨会在景洪召开
  2011年10月25~28日,由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主办,景洪年鉴编纂委员会承办的第六次全国地方专业(行业)年鉴暨第十二次全国地州区县年鉴研讨会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0余名年鉴界、方志界的领导、专家、学者。
  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会长许家康,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一是,景洪市人民政府市长、景洪年鉴编纂委员会主任岩温才,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朱敏彦、黄丽、谭惠全,《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中国版协年鉴工委地方专业年鉴工作部主任李仁贵,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副调研员蒋新甜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朱敏彦主持会议开幕式,指出:本次研讨会主题是提高年鉴的编校质量,提升年鉴编辑的整体水平。为此,会议除由会长许家康作主题报告之外,特别邀请上海《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作主题讲座。此外,此次会议之所以安排在景洪市举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景洪年鉴》在编校质量上的标杆作用。《景洪年鉴》创办时间并不长,但起点高,质量好,有特色,2010卷获第五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评比一等奖。为此,全国年鉴研讨会议交由景洪年鉴编纂委员会承办。岩温才代表景洪市政府和景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致辞,欢迎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莅临景洪并介绍景洪市及《景洪年鉴》的编纂情况。李一是代表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和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与会代表介绍云南省的志书、年鉴编纂工作情况,对景洪市地方志办公室多年来所取得的工作成绩给予高度肯定。朱敏彦宣读云南省年鉴研究会给会议发来的贺信。许家康代表中国版协年鉴工委向中共景洪市委、市人民政府赠送了锦旗,岩温才市长接旗,中国版协年鉴工委感谢景洪市委、市政府为中国年鉴事业繁荣作出的贡献。
  研讨会上,许家康就"部分市、县(区)年鉴编纂中常见的突出问题一从两广出版的30种市、县(区)年鉴说起”为题作主题报告,就数十种地方综合年鉴出现的编校质量中的共性问题,围绕如何提高年鉴的编校质量作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上海《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作题为"如何建立编辑的语言优势”的学术报告。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年鉴成果展。
  许家康、朱敏彦、黄丽、谭惠全、李仁贵、蒋新甜、林启根等参加了会议闭幕式,李仁贵主持了会议闭幕式,黄丽作会议总结,指出会议有三个特点:一是准备充分。为了筹备好此次研讨会,5月,地方专业年鉴工作部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了有关会议,黄丽副会长和地方专业年鉴工作部的正副主任参加,明确了会议的主题;6月,朱敏彦副会长和地方专业年鉴工作部主任李仁贵、地州区县工作部主任丁惠义来到景洪市,与景洪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林启根等一起商量研究并确定会议的各个议程和有关事项。二是会议主题突出,安排紧凑。三是形式新颖。两个工作部联合举办,达到资源共享;内外结合,由会长作主题报告,外请专家作主题讲座;交流观摩各与会单位编纂的数十部年鉴。
  中共景洪市委、市政府宴请全体与会领导、专家和来宾,市委常委、副市长岩香主持晚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施云峰致祝酒词。与会代表在西双版纳期间,参观了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观看了超级歌舞秀《初巴拉娜西》,考察了西双版纳及景洪市的城市建设、热带风光、民族风情。整个会议热情、隆重、紧凑、务实、安全。全体与会人员满意、愉快,西双版纳及景洪市在来宾心中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印象。
  •481•部分市、县(区)年鉴编纂中常见的突出问题
  一一从两广出版的30种市、县(区)年鉴谈起
  (2011年10月26日)
  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家康
  今年5月,广西地方志部门举办市、县(区)年鉴主编培训班,请我授课。为准备授课提纲,我调阅了10种广西近年出版的市、县(区)年鉴。8月,广东地方志部门举办全省年鉴主编培训,也请我授课。为了帮助我提高讲课的针对性,主办单位给我寄来20种广东2010年出版的市、县(区)年鉴。我先后用了10多天时间,对这30种两广出版的市、县(区)年鉴作了一番研究。总的印象:其中不乏精品,也有质量十分低劣的产品。多数年鉴内容丰富,编辑加工精细,体例比较严谨,装帧和版面设计大气精美;但是,也有不少值得改进之处,从总体设计到内容编写都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在这里,我想通过对这30种年鉴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与大家一起探讨提高市、县(区)年鉴编纂质量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总体设计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综合情况篇幅太小,内容不够全面
  地方年鉴的内容依其具体作用为标准,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综合情况,如许多年鉴中的"概况"、"概貌"或"总述”、"综述”;二是动态信息,即分门别类记述的年度大事要闻,如地方综合性年鉴中的政治、法制、经济、产业、文化等,地方专业(行业)性年鉴中的生产经营、基本建设、综合管理,等等;三是附属资料,包括领导讲话、工作报告、统计资料、法规文件、大事记、书目文摘、附录等便览性、参考性资料;四是检索系统,一般由书前的分类目录和书后的主题索引构成。综合情况、动态信息和附属资料在年鉴中
  不可或缺,因为人们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情况,总是由综合到专项,从一般到具体。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是符合人们的这一认识规律的。而检索系统则是年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必备的工具。上述四个部分内容是年鉴框架的四大支柱,缺一不可。这四个部分的构成比例,不同的年鉴往往会有不同的方案,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强求一致,但应当可以有合理化的建议。前几年,我为了写作《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一书,曾对国内外30种较有影响的年鉴作过统计分析,这30种年鉴4个部分的平均值是:综合情况占7%,动态信息占56%,附属资料占29%,检索系统占8%。我想,这样的结构比例是较为合理的,值得大家重视。但不少地方年鉴的编纂者似乎对此不以为然,导致这四大支柱并不牢靠,有残缺的,也有撑不起来的。常见的突出问题是综合情况篇幅太小,内容不够周全。据我对两广出版的30种市、县(区)年鉴的粗略统计,综合情况(“概况”或"概貌”)的平均篇幅只有2.31万字,约占总篇幅的3.24%。其中篇幅最大的4.35万字,占总篇幅的4.5%,离7%的理想指标比较接近;篇幅最小的只有3600多字(内容简略到只有地方的某些基础信息,完全没有年度概况),仅占总篇幅的0.79%,离7%的理想指标差距遥远。总体来看,综合情况栏目不多,综合性不强,内容比较单薄,难以承担全面反映一个地方基本情况的任务。
  为什么将综合情况的篇幅压缩到如此之小?原因也许有两个:一是不知道如何把握地方年鉴综合情况的内涵,二是担心综合情况与动态信息等内容交叉重复。
  关于综合情况的内涵。我们知道,地方综合性年鉴的名称一般由两个关键词组成:一个是地名"Xx”,一个是"年鉴"。年鉴的综合情况,不论称"概况"、"概貌"也好,称"总述"、"综述"也罢,都得对应这两个关键词,即不但是xx地方的概况、概貌、总述、综述,同时也是年鉴即地方年度情况的概述、概貌、总述、综述。因此,它既要提供一个地方的位置、面积、人口、自然资源、行政区划等基础信息,同时也要概括反映这个地方年度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基本情况;仅仅提供基础信息而不反映年度概况,或只反映年度概况而不提供基础信息,都达不到综合情况内涵和外延的要求。
  至于担心重复,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在任何大型工具书中,综合记述和分科(分项)记述内容交叉都属正常现象,交叉的内容有少量重复不但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这是保证知识、资料完整性的需要。一般说,重复率不超过总篇幅的5%,就是合理的,读者也是可以接受的。年鉴中的其他内容,如大事记、统计资料等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动态信息等内容相交叉,交叉的内容只要不是大面积直接重复,也是合理的。
  综合情况策划设计和内容安排的基本要求是"概”而"全”。"概"就是简约概括,"全”就是对应领域年度基本情况和相关基础信息没有大的遗漏。综合情况如果不简约概括,就会与后面的动态信息及其他内容资料大面积重复,白白地浪费版面;综合情况如果不全,就担当不起宏观反映对应领域全面情况的任务,也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检索需要。那么,要全到什么程度呢?原则上应该全到让读者通过综合情况便
  能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对应领域年度基本情况及相关基础信息的程度,即后面分门别类记述的内容,凡涉及全局的、十分重要的、对人们了解全面情况有帮助的,都应该兼顾到。当然,这里所谓兼顾,一般只能是提到、点到,不宜充分展开,充分展开是动态信息各部类和附属资料的任务。为了达到"全"而"概”的要求,不少地方综合性年鉴综合情况的内容设置,一般都包括地方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资源、民族、宗教、领导机构和领导人等基础信息,还包括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样的内容结构,既能宏观反映地方的概貌,又能避免与后面的内容直接重复,值得重视和借鉴。
  (二)动态信息有不少疏漏,分类不尽合理
  动态信息是年鉴的主体内容,着重记述年度内方方面面的大事要闻,通常占全书总篇幅的50%以上。由于篇幅较大,合理分类就显得十分重要。年鉴动态信息分类方法,主要有分类法和主题法两种。主题法是按不同的资料主题进行分类,所有主题相对而立,不强调主题之间的领属关系,编排一般按音序或字顺排列。分类法是按资料的性质进行分类。分类法的"分”,即区分;"类”即类集。区分是对资料不同内在属性的判断;类集是在对资料共同属性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将其归入既定的分类体系之中,即所谓归类。分类法强调信息资料的同类性及其从属关系,其长处是能够让读者触类旁通、循序渐进地阅读检索。目前,地方年鉴基本上都采用分类法对动态信息进行分类。
  动态信息在年鉴中是一块大蛋糕,分类犹如切蛋糕,将大块切为中块,中块切为小块,以便于一口一口地吃掉。对于地方年鉴来说,大块切为中块,就是动态信息各部类的划分;中块切为小块,就是各部类信息资料的再次复分,部类细分为分目、次分目,分目、次分目细分为条目。从两广出版的30种市、县(区)年鉴来看,第一轮切块的结果,即部类的划分,应该说多数年鉴都比较整齐、周全,缺门漏项的并不多见,只是分类有粗有细,类目有多有少而已。有的年鉴实行大部类设计,类目只有政治、经济、社会事业、社会生活等五六个;有的年鉴实行小部类设计,类目多达二三十个。这都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往下细分,即第二轮、第三轮切块,有的年鉴就显得不够周全、不够严谨了。说不够周全,就是在分目这个层次上,有不少疏漏。例如,有的城市年鉴没有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园林管理的分目,也没有市场包括各种要素市场以及楼市、股市、证券、上市公司的分目或次分目;有的重点旅游县(区)的年鉴,没有旅游行业管理的分目;有的贫困县(区)的年鉴,没有扶贫开发的分目;等等。说不够严谨,就是不按资料的性质,而是按资料涉及单位的行政级别分类。
  例如,政府采购、财务结算本来都是财政工作的一部分,但由于有的地方政府设有政府采购中心和财务结算中心,而且行政级别与财政部门相当,因此,有的地方年鉴就将"政府采购”、"财务结算”设为分目与"财政”并列在一起,这显然是依照涉及单位的行政级别区分资料。又如,邮政通信、电信通信、移动通信依其资料的性质本应合并设立"通信”分目,但有的年鉴却分别设立互相并列的3个分目,这明显是在迁就3家通信运营商。此外,有些应收入综合情况(“概况”)的基础信息,如环境状况、民族宗教情况、旅游资源等并没有收入"概况”,而是散见于动态信息各部类。有些明显属于动态信息的内容如市场建设、开发区建设、安全生产等,却在综合情况("概况”)里设有专门的分目。这也说明分类不是很严谨。而这30种市、县(区)年鉴动态信息分类最常见的突出问题,则是"社会生活”部类的内容界定和归类明显不当。这对于许多地方年鉴来说,也是一个相当普
  遍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做一些探讨和分析。
  "社会生活”,一日"社会”,一日"生活”。"社会”和"生活"之间本来应加一个中圆点,少数年鉴加了,多数年鉴没有加;加与不加,其实都得反映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社会,自然要反映社会状况、社会现象、社会阶层、社会团体、社会信仰、社会问题、社会灾难,等等。社会由人组成,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无所谓社会;社会的细胞是家庭,家庭以婚姻为基础。因此,反映社会首先要反映婚姻、家庭;其次要反映不同的人群,包括妇女、儿童、青年、老年,以及特殊的群体一一一农民工、流动人口、残疾人,等等。还应涉及与人有关的两个基本主题一民族和宗教。反映人民生活,自然要反映城镇居民生活和农村居民生活。现在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彻底打破,对人民生活这样一分为二地进行反映,仍有其合理性。此外,还应当反映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价、住宅、社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等。在我看来,地方综合性年鉴的"社会生活”部类,至少应设这样一些分目:婚姻•家庭、妇女•儿童、青年、老年、残疾人、农民工和流动人口、宗教、民族、民间组织、城镇居民生活、农村居民生活、物价、住宅、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灾难事故、救灾救济、殡葬等。没有这样20多个分目,很难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不少地方综合性年鉴"社会生活”部类的内容十分单薄,常见的分目只有民政工作、民族事务、宗教事务、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物价工作等五六个分目。不但内容不全面,而且多数文不对题,即对应不了"社会生活”的大主题。我们知道,"民族"和"民族事务"、"宗教"和"宗教事务"、"物价”和"物价工作”,都是不同的概念,它们虽有内在联系,但内容侧重点完全不同。"民族”的内容应当包括民族概况、民族关系、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等等;而"民族事务”一般指民族工作,内涵比"民族"窄很多。"宗教”和"宗教事务”、"物价”和"物价工作”也有类似的区别。民政工作、民族事务、宗教事务、计划生育、物价工作等,就其工作范围和对象来讲,无疑具有社会性,但从本质上看,都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归入政治部类或其他部类。
  "社会生活”部类的内容界定应当以人为本,以反映构成当今社会不同人群的生存状况为主要内容,尤其应对社会的弱势群体一一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给予更多的关注,充分反映他们生存状况,包括他们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自然也包括他们当中许多人目前的真实处境,面临的许多困苦和无奈,等等。年鉴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年鉴中的"社会生活”部类理所当然要透视出各种不同人群的基本情况和真实的生存
  状况。反映不同人群的基本情况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是"社会生活”的内容重点,或者说是核心内容,任何年鉴都不应有太大的疏漏。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市、县(区)年鉴还做不到这一点。例如,我国东部沿海某些经济发达城市,一百多万户籍人口,两三百万外来农民工。如此众多的农民工长时期的超低收人且缺乏社会保障,在造就了一批千万富翁、亿万富翁的同时,也成就了这些城市的繁荣和辉煌;依靠这些农民工长年累月血和汗的积累,这些城市想不富都难。但在这些城市的年鉴中,居然没有农民工或外来工、流动人口的栏目,甚至见不到有关他们的任何信息,好像这个城市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庞大人群存在。这既不公平,也不客观,值得年鉴同仁认真反思。农民工的不平等、不公正待遇,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不公。这种不公反映到年鉴编纂中也不足为怪,但现在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去年,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高唱的《春天里》:“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没有信用卡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可如今)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眼泪忍不住地流淌。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也许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这首歌之所以能走红一时,受到大众的欢迎,并非是由于它有多高的艺术性和娱乐性,而是由于它来自农民工,是农民工的心声、农民工的呐喊。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始不再宽容对农民工的不公正、不平等待遇,开始同情和关注农民工。地方年鉴要客观记录现实,就没有理由不关注农民工,没有理由不反映农民工。
  (三)附属资料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如前所述,年鉴附属资料包括领导讲话、工作报告、法规文件、统计资料、大事记、书目文摘、附录等便览性、指南性、参考性资料。这部分资料在年鉴中一般占有30%~40%的篇幅。认真编好附属资料,可以有效增大年鉴的信息容量,强化年鉴的实用性,突出年鉴的个性和特色。年鉴的附属资料,大部分为一次文献或二次文献。一次文献是指没有经过编选者编辑加工的原始性文献资料,主要类型包括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领导机关工作报告和公报文告,权威人士重要言论,有重要存查价值的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等。"一次文献不可不收、不可多收。"不可不收是因为有的一次文献重要、权威、经典,存查价值较高;不可多收是因为一次文献不论多么重要,在年鉴中也是附属性的参考资料,而且年鉴不论部头多么大,篇幅也总是有限的。二次文献又称线索性资料,通常是在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压缩、概括、抽象、整理、标识、绘制等)的基础上形成,主要类型包括文摘、文献目录、各种名录、大事记和专项年表、统计表和统计示意图、解释性资料,等等。二次文献由于经过压缩加工,具有简约概括、内容直观、易查易读、篇幅小而信息量大的特点,这与年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的性质和功能特点十分吻合,因而成为年鉴中广泛应用、不可或缺的资料形式。
  观察两广出版的30种市、县(区)年鉴,附属资料的安排和编辑,基本上还算得体。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如领导讲话、工作报告等排在书前,次要一点的排在书后;跨年度的重要资料必须收录时,以特载、特辑的形式刊出,等等,多数年鉴都能妥善处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些年鉴"附录”的内容杂乱无章,该进"附录”的资料不进"附录”,不该进"附录”的资料进了"附录"。有的年鉴没有"附录”之名,却有附录之实;而有的年鉴有"附录”之名,却无附录之实。这就有必要讨论一下什么是"附录”,"附录”的内容范围如何界定,其中的资料有何特点,等等。
  什么是"附录”?"附录”是附于书后的实用指南性资料。为什么要附于书后?这主要是为了方便读者翻阅、查考。因为书前和书后都比较容易翻查,实用指南性资料读者查考频率较高,放在书后对于读者来讲确实比较方便。将年鉴"附录"的内容界定为实用指南性,这有没有明文规定,没有;只有约定俗成,其他工具书如此,年鉴也如此。以词语类工具书为例,《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著名工具书就将读者查考频率较高的"中国历代纪元表”、"计量单位表”、"基本常数表"、"元素周期表”等作为附录排在书后。以年鉴为例,《中国经济年鉴》也把"全国重要经济研究机构名录”、"全国重要经济期刊介绍”、"中国经济学团体名录”、"年度经济书目”等实用指南性资料收入附录。《香港经济年鉴》不叫"附录”而称为"便览",在书后集中收入16万字左右的便览性、实用性、指南性资料,占总篇幅的近10%,主要内容有:香港进出口办法及手续,香港工商机构、主要社团,香港驻海外办事处,各国(地区)驻港领事馆一览表,香港持牌银行一览表,等等。我主编的《中国一东盟年鉴》的"附录”也有五六万字,占总篇幅的6%左右,主要内容包括:中国驻东南亚各国大使馆,东南亚各国驻中国外交机构,中国和东盟各国货币名称及汇率,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削减时间表,东盟各国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统计, 中国公民赴东盟各国须知,东盟、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比较,等等。由此可见,年鉴"附录”的内容资料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实用性,即经过精心筛选,独具特色,读者有可能经常用得着的重要指南性资料。二是便览性,大多采用表格或开列式的表达方式,读者一目了然,一查即得。三是超时空性,即有选择地收入一些跨地域、跨年度的重要参考性资料。这些资料放在正文中有悖年鉴年度性的体例要求,而放在附录里则比较妥帖。这就为年鉴长期积累一批实用指南性资料,形成自家年鉴的特色和风格开了一个方便之门。遗憾的是,两广出版的30种市、县(区)年鉴,多数未能把握好"附录”内容资料的以上三个特点,因而未能编出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附录”。这是需要认真探讨,提高认识,逐步加以改进的。
  "附录”排在书后并不是因为它不重要,恰恰相反,是因为它比较重要而且检索频率又比较高。但是,在年鉴界,不重视"附录”、不重视实用指南性资料的却大有人在。他们的观点是,现在网络很发达,随便上网一点击,任何实用指南性资料都可以很快查得到,年鉴收入这些实用性资料是浪费版面。这种观点表面上有一定道理,其实完全站不住脚。因为如果说网上能查到就免刊,那么,年鉴中有哪些资料在网上查不到呢?应当说,绝大多数都能查得到。这样一来,年鉴还编不编呢?按照这些同志的逻辑,年鉴自然也可以不编了,甚至许多报刊都可以不办了。可是社会现实却是,网络越发达,年鉴出得越多,报纸杂志也越出越厚。为什么?道理很简单,网络发达、信息爆炸、资讯铺天盖地,带来一个很大的麻烦,就是检索越加困难,越费时间和精力,越是良莠难分、真假难辨;而人们却越来越忙,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于是,许多文摘类报刊、各种各样的工具书便应运而生,大行其道。年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发展的。美国图书馆情报学家卡茨曾给年鉴下过这样的定义:"有关国家(地区)、人物、事实、专题等方面的有用资料和统计资料的摘要。它是一种不加修饰,去掉形容词和副词……的特殊条目百科工具书。”正因为年鉴是一种权威性的文摘类资料工具书,所以才能够在网络时代大行其道。因此,问题不在于在网上查得到查不到,而在于如何精选精编,适合读者的需要,并长期坚持,编出自家年鉴的特色。
  (四)检索系统不完善,索引质量不高
  两广出版的30种市、县(区)年鉴在总体设计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问题,就是检索系统不健全,检索工具(目录、索引)不完备、不完善。有的年鉴的目录只有两三个页码,标引深度只达分目,不及条目;大约40%的年鉴没有索引,有的年鉴虽有索引但质量不高,等等。我们知道,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工具性是年鉴的基本属性。工具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具性指工具书的有用性、实用性,即能够为读者提供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料,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检索需求;狭义的工具性指工具书的检索性、易检性,即内容资料值得检索、有人检索、容易检索。年鉴作为工具书的一个品种,也是备查备考的实用工具;人们利用年鉴主要是为了求证、查找所需资料,而不像对报纸杂志或文艺作品那样从头到尾慢慢阅读或欣赏。因此,年鉴的工具性主要表现为它的检索性,即内容资料富有检索意义,而且十分方便检索。一部年鉴的目录只有两三页,检索深度只及分目,不及条目,而且又没有索引,让读者大海捞针,实在有点难为人家。因此,我建议,凡没有编制索引的年鉴,都应当编制详细目录,细至基本寻检单元一条目及其附属资料;已经编制了索引的年鉴,目录则可以稍简一些,让索引来代替目录揭示较深层次的主题。
  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年鉴索引的质量问题。我们知道,任何索引要具有较高的质量,一是要有较为合理的索引量,即要维持一定的检索深度,能满足读者的检索需求;二是要规范标引,有序编排,引人参见、互见编排方式,能起到整合信息、重组资料、方便检索的作用。以这样的要求来衡量两广出版的部分市、县(区)年鉴的索引,便不难发现存在较大的差距。首先是索引量不足,索引比偏低。12种有索引的年鉴,索引量大于目录数量的只有3种,其余9种索引量均少于目录数量;有4种年鉴的索引量甚至还不足目录数量的一半,其中两种年鉴的目录有1200多个款目,而索引只有四五百个款目。这样的索引除了用来对付评奖之外,可以说毫无用处。其次,是年鉴索引主题标引不规范,多数年鉴索引款目完全照抄条目,未作任何提炼和重新概括,不严格使用规范的词或词组、规范的名称和概念来做主题标引,索引中冗长的标引和不规范的简称、缩语随处可见,导致索引的易检性很差。此外,多数年鉴的索引尚未引入参见、互见的编排方式,所编制的索引起不到整合信息、重组资料的作用,使用功能也不强。为了提高索引的质量,必须努力克服上述缺点,完善索引功能。当务之急是要增强索引深度,加大索引量,将索引比提升到1:L5以上的水平,并切实改进标引和编排方法,使索引真正成为快速检索年鉴内容的实用工具。
  二、内容编写的某些不足
  (一)记述深度普遍不够
  所谓深度不够,是指内容比较肤浅、单薄,未能提供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有效信息。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读者具有社会广泛性。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检索需要,为了在多种传媒、多种信息载体的激烈竞争中赢得更多的读者,年鉴应当以"博、大、精、深”取胜。"博”是内容广博,涉及面广;"大”是成书规模大,信息资料容量大;"精"是精选精编,内容精当;"深"是选题选材和记述有一定的深度。袖珍本不是年鉴的优势,内容单薄、篇幅短小精悍不是年鉴的特点。年鉴的特点、优势在于它的资料性和综合性,在于它内容的博大精深,在于它面对许许多多的读者都有可供检索、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料。年鉴容量不足,资料不全、不新、不精、不深,将无优势可言,甚至会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对照"博、大、精、深”的要求,我们不难发现两广部分市、县(区)年鉴存在诸多不足,突出的问题是记述深度普遍不够。具体说,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部分栏目和条目未能细分主题,拓深反映的层次。例如,反映自然灾害的内容,未能将其细分为旱灾、水灾、风灾、地质灾害等;反映市场的内容,未能将其细分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更没有将要素市场再细分为资金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等等;记述物价变动情况,未能将其细分为生活资料价格、生产资料价格、服务价格以及股市、楼市的行情价格,等等。此外,一些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数据也未能全面反映,例如列入"十一五”规划的60多项经
  济社会发展指标在相关文稿中就没有系统反映;衡量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16项基本指标,在相关文稿中也没有全面反映。我们知道,读者利用年鉴主要是为了释疑解惑和查找有用的资料。而资料要切实有用,除了要做到真实可靠之外,就是要具体实在。这就不能过于笼统,不能过于简略,不能太过"粗线条”。粗线条的资料,一般只能提供追踪的线索,很难为读者直接引用,很难帮助读者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适当细分主题,拓深年鉴反映的层次,为读者提供具体实在的资料,是我们必须坚持做好的工作。当然,也不是情况越细越好,数据越多越好;不要将鸡毛蒜皮扫做一堆。凡事都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二是选题不分重点和一般,造成条目内容较为粗浅。年鉴条目应当区分重点和一般。所谓重点,主要是指反映重大事件、重要成就、重点领域、重要机构、重要人物的条目。重点条目的选材应当深一些、细一些,一般条目的选材应当浅一些、粗一些。如果不加区别地平均使用力量,所有条目都只提供资料线索,年鉴的可读性、实用性必然大打折扣;反之,所有条目的记述都深入一步,都提供详尽资料,则年鉴的篇幅将会无限膨胀。将条目选题区分为重点和一般,实行重点和一般相结合,对重点条目的选材有所侧重、有所深人,这是年鉴既能有效控制篇幅,又能充分兼顾其可读性、实用性的较好方法。但从两广部分市、县(区)年鉴来看,似乎编者和作者都没重点和一般的概念,大量的篇幅用来记述那些谁也不关心,压根不会有人查考的机关日常事务和年复一年的例行工作、例行会议,以及官员之间的走访、应酬活动,等等。而对于一些具有年度标志意义的大事要闻却轻描淡写,点到为止;一般动态信息的内容只见事不见人、只见工作不见人,而人物部类所记的人物全是鉴定式的写法,干巴巴的,既没有血也没有肉。这就造成年鉴内容编写的一般化、浅薄化,未能以独特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广大读者。这是我们的年鉴出版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市、县(区)年鉴一般只有五六十万字,最多不过百万字,怎么可能记得那么生动具体、有血有肉呢?一百万字还少吗?不少了。五六十万字还少吗?也不少了。大家知道,中国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司马迁的《史记》,130篇,52万字,记述西汉中期汉武帝以前中国古代3000年的文明史,不但历史脉络分分明明,而且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生动具体的记述,尤其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记述,十分生动感人。例如,在《项羽本纪》中,说到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骗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罢,美人和之。这时候,"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然后,告别美人,策马而去……寥寥数语,生动传神,将一个盖世英雄在穷途末路的危难时刻,依然豪气不减,慷慨高歌,同时又怜香惜玉、儿女情长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此外,许多著名的成语,如约法三章、韩信点兵、项庄舞剑、冯唐易老、衣锦还乡、死灰复燃、扫门求见、舌卷齐城,等等,均出自《史记》。《史记》之所以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主要是司马迁发明了纪传体,为重要人物立传;善于区别重点和一般,一般不表或三言两语,重点则浓墨重彩;重大历史事件运用全景式写法,不少历史事件就像一出出大戏展现在读者面前;重要历史人物大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这样,《史记》就将沉叙的历史完全写活了,它不但成了不朽的历史巨著,也成为伟大的文学名著。年鉴编写很有必要借鉴《史记》的笔法,将面上一般情况的高度概括和点上重要情况的深度报道、生动具体记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重视情景记述,重视语言的情趣和人情味,以提高年鉴的可读性,为当代提供富有价值的实用资料,为后人留下可资利用的珍贵史料。我们的年鉴以五六十万字、上百万字的篇幅,专记一个地方、一个行业的年度情况,对重大事件、重点题材都没有一些生动具体的记述,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二)部分条目编写有失规范
  条目编写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这是由年鉴的工具书性质决定的。任何工具书都按一定的规矩编纂而成,这些规矩的总和,就是工具书的体例。资料性、年度性、检索性既是年鉴的基本性质,也是年鉴的基本体例规范。至于具体的体例规范则包括总体设计体例、选题选材体例、条目和文章编写体例、成书加工体例等。其中条目编写体例,涉及选题选材时限、范围、原则和标准,内容要素规范和记述程序要求,以及语言文字、文体文风、称谓、时间表述、数字用法、计量单位表达、技术格式规范等,具体包括如下九个方面:一是条目有相对独立性,即必须是可以独立检索的资料主题;二是选题选材有统一的时间界定,基本内容以一年之内的信息资料为主,以跨年度的历时性、背景性资料为辅;三是有统一的设条标准和选材原则;四是有统一的内容要素规范和记述程序要求;五是统一使用现代汉语书面语,文字表达达到通俗、简明、生动的要求;六是统一各种名词、名称;七是统计数据前后左右不矛盾,量词基本一致;八是时间表述写出准确的世纪、年代和年、月、日,不使用模糊不清的时间代词;九是条目附属资料(表格、示意图、照片、解释性资料等)与条目释文配合紧密,内容不相佐,等等。以上述要求来对照两广部分市、县(区)年鉴,不难发现有许多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这里着重分析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相当多的条目缺乏相对独立性,不便于独立检索。我们来看这样一批条目:内部管理、自身建设、业务拓展、服务管控、奖励制度、责任考核、优质服务、后进转化、发展成果、领导考察、行业管理、业务培训、基础设施、良种良法、各项事业、问题与困难,等等。这些选题和主题标引,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缺失中心词、关键词,因而没有独立检索意义,读者无法检索或难以检索。如果顺着分类目录往下检,大体上还能知道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但如果离开所在栏目,比如说通过索引来检索,有谁能想得起这样的"主题”,又有谁能猜得出其中的内容呢?想不起、猜不出又如何知道检索呢?条目选题应当以满足读者的检索需求为目的,而要满足读者的检索需求,就要从读者的检索愿望出发,尽量选收读者普遍关注、查检率相对较高的题材,将读者根本不关心、不感兴趣、无法查考的题材排除出去。同时,要重视条目的相对独立性,一个独立主题的某个侧面或层次(前面列举的所谓条目多数均是),一般不要单独设条;确有必要单独设条时,必须明确标引,亮出关键词、中心词,以方便读者查阅。
  二是部分条目内容要素不全,造成一批事主、时间、地点不明,没头没脑、不清不楚的条目。这个问题也相当突出,相当普遍,许多年鉴都有数十个这样的条目,多的达上百条。
  这里试举两例:
  服务管控成立内勤支撑工作小组,加强对车辆使用、安全生产和规章制度执行落实等工作的管控;加强护线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全年保持较低案发率;实施了倾斜机楼的扶正施工,消除通信机楼安全隐患。
  劳模管理和评选一是规范劳模管理,关心劳模生活……;二是扩大民主,规范劳模评选……通过差额推荐,集体讨论、征求意见、考察公示等民主程序,评选出200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名……这两个条目都是记事条目,记事条目一般要求按新闻稿的写法,事主、时间、地点、事情经过、结果五要素俱全,特别重要的事情必须交代原因和背景的,还需要增加事情原因一个要素。当然,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也可以只记结果,不讲原因或事情经过,在已有前提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不讲地点。但是,事主、时间、结果这三个要素是绝对不可忽略、缺一不可的。像上面两个条目,内容要素残缺不全,什么时候由谁成立内勤支撑小组,什么时候由谁组织评选出2008年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都不清不楚,这样没头没脑的条目很难给读者提供完整准确、实实在在的有效信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批没头没脑的条目呢?这也许是对某些条目写法可以借用辞书词条的写法、广泛省略主语产生误解造成的。在条目编写中,为了节省篇幅,高度密集有效信息,凡是用名词、名称或独立的概念作条头的条目,如某些地名条、机构条、企业条、产品条、成果条、项目条、会议条、展览条、节庆条、人物条等,都可以借用辞书词条的特殊写法,以条头词代主语,用无主句直接诠释。只要主语不切换,可以一直省到底。试举一例:
  上海市第八届老年人运动会3月16日在上海国际体操中心开幕,6月13日在青松城闭幕。由市体育局、老龄委等单位主办,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承办。设38个比赛项目,各区、县、行业46个代表团的1426个运动队6000多名运动员参赛……
  以条头词代主语,用无主句直接诠释的好处:一是撰稿十分简便易行,不必煞费苦心考虑如何开头,如何铺陈过渡,如何结尾;二是通过广泛地省略主语和卡住不必要的套话、空话,能有效地节省篇幅。年鉴中以名词、名称或独立概念为主题的条目,少则一二百条,多则四五百条,以每条节省五六十字计算,省下来的篇幅并不是一个小数,值得大家重视。但是,以条头词代主语,用无主句直接诠释,是有前提的,不是无条件的。其前提条件,就是条头词必须能够充当主语。那么,什么样的条头词才能够充当主语呢?这样的条头词必须是名词、名称或独立的概念,否则不行。例如用"上海市第八届老年人运动会”这样的名称作标题,自然可以广泛省略主词。但如果用"上海市第八届老年人运动会成功举办”这样的句子来标引,就得另外造句,主语不能随意省略,至少在开头不能省略。当然,前面有了主语之后,后面承前省略也是可以的。对此,我们必须有所了解,区别对待,否则就要出毛病了。在第六次全国地方专业(行业)年鉴暨第十二次全国地州区县年鉴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1年10月26日)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一是
  各位领导、同志们:
  值此金秋十月大好时节,云南省史志鉴同仁有幸迎来全国各地的史志鉴专家学者和各位领导。请允许我代表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及办公厅主任崔质涛,代表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代表全省145家地方志工作机构,向来自全国史、志、鉴界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辛苦承办这次规模盛大会议的景洪市史志办林启根主任和全体会务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接壤,有着25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其中世居或独有民族有16个,还有一些跨境居住的少数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资源,在全国首屈一指,十分独到,世所罕见。
  云南省有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为代表,曾为司马迁《史记》记载的古滇国,近代又发生有吴三桂反清和蔡娉、唐继尧护国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陈毅等都在云南留下辉煌足迹与诗篇。
  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和资源,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之称;矿物、水利等资源十分丰富,边境山川景色非常竣美,饮食、茶叶、咖啡等文化很有特色,值得大家多走走、多看看、开开眼界、领略一下。
  云南地方史志、年鉴事业起自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的关怀重视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30年全体史、志、鉴同仁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喜人的成绩。景洪市是实际例证!尤其是在去年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布的《云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的指引下,全省地方志、年鉴事业更加进入了平稳发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新的重要时期。
  这次全国年鉴研讨会在景洪市召开,对云南省地方志和年鉴事业的更快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推动作用。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丰富学识和真知灼见,也将会有力促进我省地方志年鉴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借此机会,我真诚地呼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对云南志鉴工作提出并留下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同时,也建议大家会后抽出时间,好好地领略一下云南的大好风光和自然、文化、民族、史志资源。我个人一直主张来云南要有三次,才有可能把滇南普洱、版纳热带风光,滇西楚雄、大理、丽江、迪庆民族风情,滇中昆明、玉溪、曲靖近现代史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更真切的感受。祝愿此次会议圆满成功!预祝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在云南期间身体健康、心旷神怡、旅途愉快!史志特刊
  在第六次全国地方专业(行业)年鉴暨第十二次全国地州区县年鉴研讨会上的致辞
  (2011年10月26日)
  中共景洪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岩温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金秋十月,清风送爽。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六次全国地方专业(行业)年鉴暨第十二次全国地州区县年鉴研讨会,也迎来了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和全国兄弟县(市)的年鉴工作者,共同研究探讨年鉴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在此,我代表中共景洪市委、景洪市人民政府, 向前来参加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土面积为6959平方千米。与老挝、缅甸、泰国一水相依,山水相连,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黄金水道"澜沧江一湄公河”穿城而过,国境线长112.39千米。辖10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5个农场管委会,驻有4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总人口51.99万人。居住着傣、汉、哈尼、基诺、布朗、拉祜、瑶等13个世居民族。拥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神奇的原始森林、绚丽的热带风光和丰富的生物资源,素有"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植物王国桂冠上的一颗绿宝石”等美称。
  近年来,景洪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到2020年景洪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云南省区县前10强,建成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居住、购物天堂的总体目标,坚持"吸引大投资、带动大项目、培植大产业”战略,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相继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等荣誉称号。今年1~9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预计)74.2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7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6.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7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3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666元,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16.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54.83亿元。
  景洪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史志年鉴编制工作,不断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开展地方综合年鉴和部门年鉴的编纂工作。自2003年《景洪年鉴》创刊以来,已编辑出版7卷,分别荣获了"全国年鉴编校质量评比一等奖”,云南省年鉴评比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殊荣。《景洪年鉴》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不断创新的原则,全面载录景洪市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客观记述改革和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和机构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以及国内外了解景洪市情最权威的大型综合文献。
  第六次全国地方专业(行业)年鉴暨第十二次全国地州区县年鉴研讨会在景洪市召开,将进一步促进景洪市年鉴工作,也为景洪市借鉴先进地区的工作经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衷心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景洪市年鉴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也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把宝贵的经验留给景洪市。我们将虚心听取,广泛采纳,推动景洪市年鉴工作更上一层楼。
  最后,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万事如意!在景洪度过一段快乐、难忘的时光!贺词
  请林启根主任转
  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地方年鉴工作部并
  第六次全国地方专业(行业)年鉴暨第十二次全国地州区县年鉴研讨会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接贵会函,闻悉贵会于2011年10月25日至28日,在我省美丽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驻地--景洪市隆重召开,这是推动我国地方年鉴事业创新发展的一件大喜事!代表们"送经上门”,给我们带来了年鉴编撰的好经验,我们一定好好学习,这将对我省年鉴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此,我们对大会和代表同仁们深表感谢!并向到会的各位领导和远道而来的各位代表同仁们,表示深切的慰问!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
  云南省年鉴研究会
  2011年10月24日景洪市举行《景洪年鉴(2010)》发行仪式暨撰稿人培训会议
  2011年6月21日,景洪市委、市政府在景洪宾馆召开 《景洪年鉴(2010)》发行仪式暨撰稿人培训会议。中共景洪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的有关领导及各部委、办、局,有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年鉴》撰稿人,共计190余人参加发行仪式。
  别做了讲话,对《景洪年鉴》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景洪市的史志工作和《景洪年鉴》给予了高度评价:"《景洪年鉴》非常有特色、有成效,而且开拓创新的力度非常大,在县(市)级的同类作品中影响非常大。作为工具书,作为窗口,《景洪年鉴》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景洪年鉴》这个平台、这个窗口可以了解到景洪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发展的巨大变化。"发行仪式上,景洪市委办公室主任刀江武宣读了云南省年鉴研究会发来的贺信O
  培训会上,云南省年鉴研究会资深专家许太琴讲授了"年鉴条目及其编写”,围绕年鉴"是什么、写什么、怎么写”3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年鉴的定义、性质、特点,年鉴条目撰写的基本原则、要求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培训结束时,景洪市史志办主任林启根作了总结:《景洪年鉴》从2001年起,逐年编写,全面真实地记载了近10年景洪飞速发展的历史进程,出版了12部史志书籍,形成了1200多万字6000多幅图片的珍贵文史文献资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提高年鉴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景洪年鉴》开设了《艺海拾贝》、《史海钩沉》2个栏目,
  发行仪式上,中共景洪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景洪年鉴》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施云峰代表市委、市人民政府作"为日新月异的新景洪写下历史画卷"讲话。编年鉴、写志书、修党史是繁荣历史文化的最基础、最主要的文化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伟业。施云峰部长强调大家要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繁荣历史文化为己任,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为景洪市的历史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一是,云南省年鉴研究会会长、云南省政府参事、云南省大百科全书总编何宣,分在记录景洪发展进程的同时,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林启根总结指出:举办《景洪年鉴》发行仪式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对史志工作的高度重视,举办年鉴撰稿人培训会的目的就是要建设高素质的史志工作队伍和撰稿人队伍,进一步提高《景洪年鉴》的编纂出版质量,提高史志工作的整体水平。要求与会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施云峰部长和李一是主任、何宣会长的讲话精神,再接再厉,秉笔直书,为日新月异的新景洪写下真实、全面、可信可读可用的历史画卷,为再铸景洪史志工作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在《景洪年鉴》发行仪式上的讲话 (2011年6月21日)
  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一是
  应景洪市委、市政府的邀请,我专程前来参加这次会议, 与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见面,和大家一起共商景洪市志鉴工作。我谨代表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祝贺《景洪年鉴 (2010))正式出版发行,感谢各位领导对景洪市志鉴工作的关心与帮助。
  景洪市的地方志和年鉴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景洪史志办林启根主任团结带领市史志办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省政府 《云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勤于工作,使全市志鉴工作一直走在全省129个县、市、区的前列,在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介绍过经验,深受同仁钦佩与赞赏,林启林同志还先后受到中指组领导和省地方志领导的好评与表彰。我个人对景洪市地方志工作,景洪市史志办和林启根同志本人,一直赞赏有加。
  关于景洪市的地方志和年鉴工作,市委、市政府有总体部署,这次会议上市委组织部施云峰部长又作了重要的讲话和布置。我完全同意,希望全市地方志和年鉴同仁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恳请市委、市政府继续关心地方志和年鉴工作,尽量为其提供较为充裕的人力、物力和财务;二是希望全市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志鉴工作,按照规范和专业要求,为其提供翔实、准确的资料及其志鉴稿件;
  三是要求市史志办全体干部职工加大对《地方志工作条例》和《云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的学习、宣传、贯彻力度, 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且带头身体力行,见诸实践;
  四是期待景洪市年鉴工作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提高质量,不断扩大发行,不断开辟更加广阔的志鉴天地。
  最后,祝景洪市地方志和年鉴工作越来越好,再创新佳绩,再上新台阶!祝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祝各位年鉴同仁修志快乐,快乐修志!史志特刊
  在《景洪年鉴(2010)》发行会上的讲话
  (2011年6月21日)
  云南省年鉴研究会会长、云南省政府参事、云南省大百科全书总编何宣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这火热的夏季,我们迎来了2010年版《景洪年鉴》的出版发行,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很高兴能参加这个发行会,我谨代表云南省年鉴研究会对此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年鉴作为汇集上一年度各方面资料的工具书,在景洪的文化建设方面起着其独特的作用。就在不久前,中央批准了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规划,云南正以其良好的生态、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区位、多彩的文化吸引着各方关切的目光,这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对中国对外开放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云南的发展态势、发展环境、发展条件越来越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拥有4个国家级一类口岸,占云南省的近1/3,站在了云南省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桥头堡的前沿,在全省加快建设桥头堡的背景下,在西双版纳的发展迎来了又一次良机。2008年以来,国家加大对边境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上昆曼大通道的贯通,西双版纳作为内地与东南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再次得到加强。2009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137.87亿元,增长12.8%,连续6年增长10%以上。景洪市作为西双版纳州的首府,《景洪年鉴》全面记载下这些大背景和取得的成就,既是应其收录的重要内容,也是它应尽的职责,更是《景洪年鉴》为桥头堡建设中重要的内容多彩的文化添写上的重重一笔。
  i景洪年鉴》是我们云南年鉴研究会大家庭中的一员。2010年版《景洪年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框架结构合理科学、装帧精美、时代特点鲜明、地方特色突出,且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它的出版发行,是景洪市志办全体同志、全市撰稿人员努力的结果,更是景洪市委、市政府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我要代表云南年鉴研究会对景洪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年鉴事业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对年鉴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和撰稿人的辛勤劳动表示慰问。目前,云南年鉴研究会正在着手准备云南省第九次年鉴评奖活动,希望《景洪年鉴》踊跃参加,并预祝取得好名次。
  我提一点建议:希望《景洪年鉴》能早点出版发行,增强时效性。我们不要求不讲质量的速度,但早一点面世,就能更好地发挥年鉴的作用,年鉴的资政功用就会更大,而年鉴的时效性决定它资政功能的大小,它非常重要,我们也把本年度的年鉴在本年度内出版作为年鉴评奖的一个重要指标,超过本年度出版的是要被扣分的,所以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最后,祝《景洪年鉴》越办越好!为日新月异的新景洪写下历史画卷
  一一在《景洪年鉴》发行会上的讲话 (2011年6月21日)
  中共景洪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景洪年鉴》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施云峰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人民政府在这里召开《景洪年鉴(2010)》发行仪式暨年鉴撰稿人培训会,这是我市历史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民政府和《景洪年鉴》编纂委员会,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前来到会指导工作的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一是、省年鉴研究会会长何宣和省年鉴研究会专家许太琴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关心、重视和支持景洪史志工作的各级各部门领导和具体从事这项工作的全体撰稿、编辑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办好 《景洪年鉴》
  《景洪年鉴》是景洪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地方性综合年鉴,从2003年创办以来,已公开出版了7卷,总计1200多万字、5300多幅照片。这些年鉴的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曾荣获全省年鉴评比一等奖、特等奖。全面、系统地记述了2001年来我市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各个层面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既是记载历史的史料书籍,也是宣传景洪的权威书籍,为各级党政机关鉴往知来、开阔视野、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为社会各界以及中外投资者了解景洪、研究景洪提供了权威、系统、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也为编写景洪党史和地方志书积累了宝贵资料。
  地方综合年鉴工作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文化基础事业,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提高对编写史志年鉴重要性的认识,做到依法编写史志年鉴,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深化对发展形势和市情特征的认识,注意捕捉全市各行各业的新举措、新亮点,翔实记录全市人民建设幸福富裕、和谐宜人新景洪的光辉历程。特别是我们每一位参与年鉴工作的同志,更要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协作,上下联动,使《景洪年鉴》越办越好,成为展示景洪形象的窗口和品牌。
  二、以做好年鉴工作为基础,全面推动史料书籍的精品化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景洪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历史文化建设工作,也应该加强,并进一步做好,要深入挖掘景洪特色,全面反映景洪市情,努力打造历史文化精品成果。
  (一)要牢固树立质量观念,强化责任意识
  年鉴是报刊之王、书刊之王,是编写好地方志的一项基础工作,做好年鉴工作就是直接做好地方志工作。好的方志、年鉴,资料是关键,质量是生命。在《景洪年鉴》的编纂过程中,要对年鉴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整理,使年鉴在整体结构上更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要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只是盲目地堆砌资料,简单地罗列事件,不分主次,不辨轻重,而是要注意把握各类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最能反映景洪区域特色和行业部门特色的资料挖掘出来,做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精益求精,使我们编纂的年鉴不是一般的资料汇编,而是对全市发展新面貌的全面展示,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要使《景洪年鉴》真正成为群众喜爱且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史料书籍,给人以启发和教育。
  (二)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增强阅读品位
  要加大创新力度,在内容和形式上常编常新。我们在编纂《景洪年鉴》的过程中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在内容上,要及时将市委、市政府加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关注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新思路、新举措、新亮点收录进年鉴,使年鉴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形式上,要通过在年鉴中穿插一定数量的随文图表美化版面,并形象、直观地展示事物的形态和特点,不断增强年鉴内容的说服力、感染力,使读者产生新鲜感和阅读兴趣。
  (三)要全面把握景洪市情,彰显地方特色
  《景洪年鉴》是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基本情况的综合反映,在编撰工作中,要立足市情,注重反映景洪地方特色。一是要做到门类齐全、资料齐全、选题全面。要全面反映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情况,收集资料时要注意突破行政管理的局限性,全面反映社会发展的点、线、面。二是要抓住地域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年鉴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景洪市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地域性特点,要在我们的年鉴中彰显景洪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民族文化浓郁的独特魅力,充分反映我市在地理位置、风景名胜、历史人文等方面独有的特色。三是要抓住行业特点,突出地方特色。要反映景洪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方特色,如生物生态、文化旅游、绿特食品、傣药南药等优势产业。四是要把握时代精神。就现阶段来说,时代精神就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建设热带雨林城、民族特色城、魅力水乡城、休闲度假城、美食文化城、文明和谐城。作为地方年鉴,必须忠实贯彻、体现这一时代精神,要把景洪发展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大量鲜活的真实资料作为载体,充分体现我们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风貌,扮靓和叫响 "雨林景洪、柔情傣乡”这一张城市名片。
  三、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建设景洪史志工作的精干队伍
  市委、市政府对史志工作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相关的编纂委员会。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高度重视史志工作,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继续做好史志工作。
  (一)要有效加强史志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乡镇(街道)和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史志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必须对史志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高度的重视、十分的关心、有力的支持,对史志工作要早计划、早安排,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分管领导负责具体抓落实。要明确专人负责撰写稿件,并为撰稿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保证充分的编写时间,按照市史志办的要求,按时按质地完成稿件的编写和报送工作任务。
  (二)要进一步加强史志工作者队伍建设
  史志编纂工作者政治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史志工作的质量。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才能使入鉴的内容体现时代性;只有吃透市情,才能使入鉴的内容体现规律性;只有把握编辑出版的规律,才能使编纂工作富有创造性。全市史志工作者要努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对全市工作、部门(行业)工作和单位工作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市史志办要加强对全市史志工作者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以优良的队伍素质和严谨的敬业精神,打造出优质的史志年鉴成果。
  (三)要不断提高史志工作的社会效益
  《景洪年鉴》是市政府公开发行的大型地情资料书刊,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让社会各界了解、认识年鉴,充分发挥“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只有高质量、高品位,才能保证《景洪年鉴》的权威性;只有不断丰富年鉴的内容,提高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才能有更多的人去阅读《景洪年鉴》。这是我们在这里举行年鉴发行仪式的主要目的,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动力。
  四、以繁荣历史文化为己任,进一步做好党史工作
  景洪市委十分重视党史工作,把党史研究和编纂出版党史书籍、推出党史成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史志部门要按照我市党史工作"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党史资料征集、整理等基础工作,加大党史专题研究力度,进一步完善党史资料体系建设,进一步理清党领导全市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脉络,不断推出党史征研成果。一是要切实抓好《中国共产党景洪历史》即"党史正本"的编写出版工作。编写出版"党史正本"是党史部门的主要职能,也是党史部门资政育人的主要途径。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突出地方特色,使"党史正本”成为最具权威性的、全面反映党领导全市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书籍,进一步扩大党史工作的成果和影响。二是要注重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要结合实际,重点研究景洪市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党的建设等重大历史任务中取得的成就,从中提炼、升华出经验教训和些规律性的认识,从而体现我市党史工作的特色,为推进我市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三是要不断创新党史工作思路。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党史工作同样需要创新,需要与时俱进。党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努力增强党史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四是要努力拓宽开门办史的领域。党史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必须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配合,必须有各方面党史研究力量的共同参与。因此,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和姿态来做党史工作,要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在上级党史部门的指导下,依靠社会力量来挖掘整理党史资料,力争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同时,让社会各方面共享党史研究的成果。
  同志们,编年鉴、写志书、修党史是繁荣历史文化最基础、最主要的文化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伟业,让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切实肩负起历史责任,在景洪经济社会日新月异、跨越发展的同时,书写下真实的、全面的、恢弘的、可信可读可用的历史画卷,为再铸景洪史志工作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共景洪市委办公室景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召开《景洪年鉴》发行会暨年鉴撰稿人培训会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和人民政府(办事处),市委和市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室,各人民团体,各农场及各相关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景洪年鉴》的编撰质量,经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意,决定召开《景洪年鉴》发行会暨年鉴撰稿人培训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景洪年鉴》发行会
  (一)会议时间、地点
  2011年6月21日(星期二)上午9:00至10:00在市宾馆四楼会议室召开。
  (二)参会人员
  1.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联系领导各1人;
  2.市属各部委办局室撰稿人各1人;
  3.各乡镇、街道、农场撰稿人各1人;
  4.为《景洪年鉴》供稿的中央、省、州驻景单位撰稿人各1人(名单详见附件)。
  二、年鉴撰稿人培训会
  (一)会议时间、地点
  2011年6月21日(星期二)上午10:30至11:30、下午15:00至17:00在市宾馆四楼会议室召开。
  (二)会议内容
  年鉴撰稿业务培训。
  (三)参会人员
  1.市属各部委办局室撰稿人各1人;
  2.各乡镇、街道、农场撰稿人各1人;
  3.为《景洪年鉴》供稿的中央、省、州驻景单位撰稿人各1人(名单详见附件)。
  三、其他事项
  1.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下午15:00至18:00在市宾馆大堂报到。
  2.请各参会人员安排好工作,按时参会,提前10分钟进入会场。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会,须报市史志办公室(联系电话:2133564)。
  3.请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附件:《景洪年鉴》供稿的中央、省、州驻景单位
  中共景洪市委办公室
  景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6月14日
  附件:
  《景洪年鉴》供稿的中央、省、州驻景单位
  西双版纳军分区、西双版纳州武警支队、西双版纳州边防支队、西双版纳州消防支队、景洪港边防检查站、大渡岗雷达站、景洪监狱、中国银行西双版纳分行、中国工商银行西双版纳分行、中国农业银行西双版纳分行、州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西双版纳分行、中国人民银行西双版纳州中心支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西双版纳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西双版纳分公司、华能集团景洪电站管理局、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电力分公司、西双版纳机场、州邮政局、中国电信西双版纳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西双版纳分公司、中国联通西双版纳分公司、州医药公司、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云南灵长类动物中心、普文实验林场、景洪供电公司、农垦医院贺信
  景洪市史志办公室:
  欣闻《景洪年鉴》2010卷发行仪式暨撰稿人培训会议召开,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地方年鉴是当地发展成果的集中反映。一部优秀的地方年鉴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景洪年鉴》迄今已发行6卷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志鉴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0卷的编撰和发行,是在景洪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年鉴编辑部的同志和全体编撰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它标志着《景洪年鉴》的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相信该卷的发行一定能在推动景洪市经济社会况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进一步下工夫做好年鉴的编撰发行工作,精选内容,精心编撰,从各个环节提升《景洪年鉴》的品质,努力将其打造成全省地方综合年鉴的上乘之作,为看南年鉴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下半年,全国专业年鉴编撰工作会议将在景洪举办。这是与全国同仁深入交流编撰心得的好机会,也是让人们了解西双版纳和景洪的好机会。希望你办做好各项工作,顺利完成这项光荣任务。
  最后,再次祝贺《景洪年鉴》2010卷顺利发行,并预祝发行仪式暨撰稿人培训会议圆满成功!
  云南省年鉴研究会
  2011年6月21日

知识出处

景洪年鉴2011

《景洪年鉴2011》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景洪年鉴(2011)》主要记述2010年景洪市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介绍各行业的新成绩、新变化和新发展。本刊设有特载、专文、大事记、概况、政治、群团、军事、法制、经济管理、财税、金融保险、农林水电、农垦、工交邮电、城建环保、商贸旅游、外事口岸管理、教育科技、文卫体、社会生活、人物、史志特刊、附录等23个部类。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永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景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