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为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起好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洪年鉴2011》 图书
唯一号: 260620020230003466
颗粒名称: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为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起好步
分类号: D630.1
页数: 4
页码: 110-113
摘要: 2011年4月28日,中共景洪市委副书记、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张杰在中共景洪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键词: 张杰 中共景洪市委农村工作会议 讲话

内容

一一在中共景洪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4月28日)
  中共景洪市委副书记、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张杰
  同志们:
  今天,市委决定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 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和州委农村工作会议及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总结"十一五"、"三农”工作,分析当前形势,谋划"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任务,全面安排部署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不懈抓发展,"十一五"、"三农"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三级联动"、"三个依靠",实施"六大工程",抓好新农村建设"五件大事”,开展"千名干部大走访农业农村活动",克服了橡胶大面积白粉病暴发、特大旱灾及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等诸多不利因素,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着力研究"三农”问题,抢抓机遇、创新思路、攻坚克难,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景洪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农民增收幅度最大、民生改善最明显的时期。
  (一)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农民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积极实施生态立州和生物富州战略,抓好农民增收"六个千元项目”的实施,通过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项目推进、产业基地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等措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2010年,粮食种植面积达43.65万亩,总产量达12.67万吨;橡胶种植面积达184.59万亩,干胶总产量12.92万吨,比2005年增加2.49万吨;茶叶种植面积达25.41万亩,干毛茶产量1.22万吨,比2005年增加0.51万吨。水果、咖啡、坚果、石斛、小耳猪、果蔬、渔业、农家乐等特色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十一五”期间建设了果蔬批发市场、牲畜交易市场和水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全市初步建立了10个龙头企业、49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了农民发展。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35.29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5036元,比2005年增加2568元,年均增长15.3%,增幅创历史新高。
  (二)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十一五”时期,以交通、水利为重点,不断增加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和国家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5年累计发放各类政策性补贴3.14亿元。累计投人新农村建设资金10.31亿元,共完成25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200个试点村建设取得实效。投入"一事一议"、"以奖代补”资金3320万元,完成了722个自然村建设项目1542个,累计投资1.56亿元,撬动民间资金1.2亿多元,组织农民投工投劳21.8万个。解决了农村8.9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92.5%的村小组通自来水。完成了4500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和12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全市4.94万户农户住上砖瓦房以上级别的房屋,普及率达92.5%。实施"村村通"工程,完成通达工程867千米,100%的村小组通公路,99.1%通电。实施了390个村的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6%。完成6个地质灾害自然村的搬迁安置工作,推进景讷、勐旺两乡山区综合开发,完成易地搬迁9个村、整村扶贫推进99个村,使4629户、2.1万人受益,解决了44个村1.3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成效显著,完成7个克木人村整村推进发展工作。全市共完成各类农田水利建设投资2.37亿元,实施了曼飞龙等5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勐宋中型水库建设工程,黄草岭中型水库开工建设,建设了一批山区"五小水利”,修建沟渠128.6千米,新增农田灌溉面积3.64万亩,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0.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比例由"十五"期末的41.6%提高到49.7%。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81万亩、土地开发整理6.79万亩,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得到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
  (三)农村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普九"工作得到不断巩固提高,农村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惠民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4506万元,使8.2万学生受益;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5%,初中阶段适龄少年毛入学率达109.18%,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3%以内;青壮年文盲率由1.05%下降为0.38%;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年。2009年景洪市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为"教育先进县(市)",2010年顺利通过"两基"国检。城镇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明显改善,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城乡医疗水平得到较大提高,23.4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75%。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全面落实,实施好"少生快富工程”,新型生育观念逐步形成,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2%,比"十一五”规划下降0.7个千分点。建立了164支农村篮球队,新建224块篮球场、111个村文化室、86个农家书屋。有14个村小组被评为"云南省边疆地区农村文艺演出队”。实施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参保农民16.5万人,参保率达95.8%。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程,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69万亩,退耕还林8.8万亩,造林绿化36.46万亩,526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72%提高到84.46%。
  (四)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各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工作顺利完成,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方式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土地征用与流转制度改革、水务综合改革、种子和兽医管理改革有序推进,供销社改革不断深化,稳步有序推进农垦改革。
  (五)党的建设快速扎实推进,引领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创新发展,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村级党组织的领导、组织、协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2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顺利通过了省、州组织的检查验收,实现了全市81个村委会活动场所全覆盖,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率达86.42%。建立结对帮扶、联建共创机制,建立了81个市直机关党组织与全市所有村委会党组织"一对一"的"结对帮扶、联建共创"机制。建立村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从2010年开始,坝区村党建工作经费达到4万元,山区村党建工作经费达到4.2万元,积极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共投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200万元,共扶持村集体种植橡胶3902亩、茶叶2418亩。
  "十一五"时期,全市"三农"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央
  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景洪市委、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三农”战线上的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向关心支持"三农”工作的社会各界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明确目标抓机遇,全力以赴推进景洪农业现代化进程
  景洪市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当前,景洪迎来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两强一堡"建设、"兴水强滇"、生物富州等一系列战略机遇。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景洪市农业农村工作中仍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抗御市场和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偏大,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民增收路子不宽,持续增收困难,生态保护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景洪正处在快速发展、进位赶超的关键时期,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蓄积勃发。
  "十二五”时期,景洪市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按照"三步同化"的要求,坚持"三级联动”、"三个依靠",抢抓发展机遇,把水利作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坚持实施"六大工程”,着力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着力促进农民增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加大惠农政策扶持,不断加大支农资金投入,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54亿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00元,年均增长14%;粮食总产量达到12.9万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化发展,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果,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层组织全面加强。
  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思想认识、组织领导、资金投入、人才支撑、工作措施等方面切实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组织编制景洪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与农民持续增收规划,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中低产林改造,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突出重点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着力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提升粮、胶、茶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坚果、石斛、小耳猪、咖啡、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创建一批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大力推广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致力于精耕细作,提高科技投入和产出率,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要按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意见》要求和州委、州政府的有关意见,规范龙头企业的考核、评审、认定工作,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着力培养壮大一批高起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要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与联营,组建企业集团、上市公司,鼓励和引导企业按照现代化企业的要求生产、加工、经营农产品。要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创新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发展中介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引导农民与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是要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以旅游小镇开发建设为契机,积极发展农家乐和旅游商品、特色农产品,继续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拓展农村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力争到2015年传统产业平均每亩单产提高10%左右。
  2011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4.71万亩(其中:"兴地睦边”项目2.26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3万亩以上,总产量达12.9万吨。冬季农业开发力争完成15万亩,完成产量10.1万吨。加大橡胶、茶叶、咖啡等支柱产业的提升改造,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完成1000亩标准茶园建设,完成5万亩无公害茶园整体认证,完成0.95万亩低产低质胶园改造。积极培养沉香、龙竹、坚果、石斛及做大雨林木耳、食用菌、红魔芋和林下养殖等特色经济产业,狠抓蔬菜基地建设,发展果蔬产业,抓好以特色小耳猪为主的生猪养殖,做大做强畜牧水产业,力争达到生猪出栏14.1万头、肉类产量1.3万吨、水产品产量1.32万吨。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要深入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兴水强滇"战略,充分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改革发展、加快水利建设步伐的宝贵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加强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破解我市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一要加快前期工作。要认真通过水利普查工作,在原有水利规划基础上,查缺补漏,优化修订,尽快修改完善水利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一些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的水利建设规划,同时迅速组织开展重点项目的勘测设计工作,做好充足的项目储备。二要加快项目建设。要抓紧完成勐宋水库收尾,加快黄草岭、凉水管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曼典水库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全部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2015年解决488个村寨和农场生产队14.7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尽快实施勐龙等乡镇供水工程建设;加紧流沙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做好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广泛发动农民群众掀起大干农田水利的热潮,加大山区"五小水利”建设力度,到2015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达到55%以上。三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加强水利队伍建设,提升水利服务能力。四要加大投入力度。要抓紧落实中央、省关于大幅度加大水利投入的各项政策,千方百计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充分利用好、管理好水务投融资平台。五要做好防汛抗旱工作。要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加强防汛安全检查和监测预报,严格值班制度,做好应急预案,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继续加大投入,力争"十二五"末实现村委会道路硬化、村民小组道路100%"村村通"。今年完成10个村委会道路硬化76.8千米。加快农网改造工程建设,使通电率达100%,实现城乡同价;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到100%;加快推进互联网入农户家庭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新建50块乡村篮球场,新建10个农家书屋,新建50个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加快垦区基础设施建设,把垦区水利、公路、电网等纳入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共同规划建设,用3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垦区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落实管护制度、管护人员,确保建得成、管得住、用得久。
  要加快农村生态建设。一是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今年新增公益林建设1万亩,改造中低产林2万亩。二是大力开展市、乡、村三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今年完成2个以上生态文明乡镇的申报工作。三是加强森林保护和经营,落实保护森林资源的各项管护制度,严厉打击各类破坏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落实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力争森林覆盖率达84.5%。实施好水土保持工程,高度重视农村水源林恢复工作,启动胶园生态修复工程,做好高海拔胶园退胶还林工作,坚决打击毁林开垦、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推进农村环境治理,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四是抓好以农村垃圾整治为重点的农村环保工程。广泛开展农村道路和庭院美化、绿化和亮化活动,抓好农村公厕、户厕和垃圾池建设,规范农村垃圾清运、定点堆放、焚烧和填埋,不断改善村容村貌。五是加快农村生态恢复,包括开展好小流域治理、污水排放、退耕还林、水源林保护等工作;加快恢复公路干线、河堤植被,加快节柴改造、小水电代燃料建设;关停并转农村高污染企业,确保农村山清、水秀、天蓝、气净。六是加强农村施肥、农药的管理,积极推广和大力提倡使用有机肥、农家肥,逐步禁止使用无机肥和无机农药,积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三)加强科技推广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机制,不断提升科技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做到科技培训与当地实际和农产品需求市场相衔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大良种、良法、良技的推广力度,继续实施"学科技难”惠民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村科普基地、科普人才队伍和基层科普组织建设。加快发展农机事业,完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率和生产力,力争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1~2个百分点。加强农业生态产品认证工作,积极参与健康农产品评选,强化生态基地、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标志认证工作,宣传打造好景洪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进一步规范管理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试点步伐,完善兽医体制改革。今年要新建30个村级科技活动室,完成4500名胶农、4000名茶农、2300名特色种植能手、2600名特色养殖能手等共5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新增农民转移就业3050人。
  (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确保农村和谐稳定
  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一是继续加快农村教育均衡化发展。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在乡镇中学配备科技副校长,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大控辍保学力度,抓好校安工程建设,在学校重建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工夫,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二是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服务设施,努力提高新农合参保水平,并扩大覆盖垦区,不断提高农村卫生医疗的保障能力和治疗水平。抓好农村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农房保险、医疗保险等惠民工程,重视和处理好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开展好救灾、扶贫救济、助残工作。三是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农村活动场地和群众性文体组织在自然村的覆盖率,建立健全培养和扶持机制,大力培养民族文化名人、民间著名艺人,加强乡镇文化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农村文化阵地所需的装备和设施,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加快扶贫攻坚步伐。继续实施人口较少民族整村推进、克木人扶持发展工作,继续做好景讷、勐旺乡山区综合开发后续项目建设,今年重点做好大渡岗乡山区综合开发工作。到2015年,实现全市1.7万人整体脱贫,贫困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得到解决。今年要完成2280户农村危房改造,争取实施2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完成2个村易地搬迁,确保760户3400人脱贫。
  (五)整村整乡整体推进,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州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今年新农村建设将以整村整乡推进作为重点,实行"重点打造、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全面建设”。一是做好新农村建设整村(队)、整乡(场)推进工作。按州委要求,全州每年每县市整体推进1个乡镇、其他乡镇整体推进1个村委会和农场中整体推进1个农场、其余农场整体推进1个队。我市将审核选定1个乡镇实施整乡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其余乡镇要尽快上报确定1个村委会作为整村推进建设。要全面摸清所确定的整体推进乡镇 (场)和村委会(队)的基本发展情况,认真做好整村(队)、整乡(场)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5年规划,选准群众急需、积极性高、效益明显、示范性强的建设项目实施。今年安排的2000万元"一事一议"资金也将重点投放在整村(队)、整乡(场)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上。要认真实施《中共景洪市委、景洪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意见(试行)》(景发[2011]1号),这次会议印发给大家的3个配套文件(讨论稿),请各部门、各乡镇于5月10日前书面向市农委办反馈修改意见建议。各涉农部门要通过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把项目和资金整合到整体推进乡镇(农场)和村委会(队)新农村建设项目上来。同时,精神文明办等部门要协同开展好各种文明创建活动,确保整体推进的乡镇(场)、村(队)能创建文明乡镇(村、队),从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方面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户"6有”、村民小组"8有”、行政村"5有”、乡镇"5有"的"6855”目标,达到建设一个,完成一个,示范一个,带动一片。二是继续推进试点村建设,在建设州级试点村的同时,积极推进市级试点村建设,对达到标准的给予授牌和命名,达不到标准的要求限期整改,力求试点村达到"6855”的标准。三是继续完善和落实市级领导和部门扶持新农村建设制度,加强指导力度,积极探索扶持创新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式,形成整村(队)、整乡(镇)推进新农村建设合力,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步伐。力争到2015年,全市50%以上乡镇、60%以上行政村、70%以上村民小组达到州新农村建设标准化指标体系的要求。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的领导地位
  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和州委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要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推动"三农”科学发展相融合。要深入实施"边疆党建长廊”工程,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发展壮大农村党员队伍,不断提高农村广大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党员要积极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走科学发展的路子,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上取得明显成效,努力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着力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开展好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及党风廉政建设。要继续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实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全覆盖,充分发挥村委会妇女、青年、老年、民兵等基层组织的作用;继续安排100万元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三、加强领导抓落实,形成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农业是稳天下、安民生的基础产业。我们要坚持党管农村的重大原则,坚持农业重中之重的发展战略,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要提高领导农村科学发展的水平。要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继续坚持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抓,人大、政府、政协指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抓的农业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三农”发展,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部门综合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建设"的整体合力。要认真学习并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州"三农”政策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和完善"三级联动”的长效机制,以转变工作作风和领导方式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注重在"三化同步”中谋划农业现代化,从抓传统农业的观念转化为抓现代农业发展上来。要着力研究"三农"发展问题,增强工作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从思想认识到行动措施上真正加大“三农”工作力度,不断提升"三农"工作领导能力。二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要把农垦改革作为当前的重大任务,今年要全面完成农垦改革的主要任务,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承包经营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形成政企分开、场地统筹协调、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实现垦区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加强乡村流通过程建设,发展农村流通产业,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探索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制度,扩大金融对"三农”的投入;继续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其他改革。三是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要坚持每年对乡镇干部、村委会干部轮训一遍制度。通过各种知识的培训I,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每个乡镇干部要掌握两门以上的农业技术,更好地指导农民发展生产。要继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加大从优秀村干部、大学生中选拔乡镇干部、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不断充实基层工作力量。继续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发挥好工作队长的作用,总结经验、完善措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四是加大"三农”服务力度。坚持"千名干部大走访农业农村活动”制度,每年要开展一次活动。今年的大走访活动要以政策宣传教育和调研农村集体经济为主题,掌握社情民意,积极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各种惠农政策,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建立和完善各种服务农业农村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加大上门服务力度,提高服务热情,心系群众,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积极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让他们切实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关注"三农”,关心"三农”,以多种形式支持"三农",以多种要素向农村投放,形成强大合力加快农业农村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同志们,今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狠抓落实,以对农民深厚的感情、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全力以赴地做好"三农”工作,为顺利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开好头、起好步。

知识出处

景洪年鉴2011

《景洪年鉴2011》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景洪年鉴(2011)》主要记述2010年景洪市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介绍各行业的新成绩、新变化和新发展。本刊设有特载、专文、大事记、概况、政治、群团、军事、法制、经济管理、财税、金融保险、农林水电、农垦、工交邮电、城建环保、商贸旅游、外事口岸管理、教育科技、文卫体、社会生活、人物、史志特刊、附录等23个部类。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杰
责任者
张杰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景洪市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景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