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服务发展推动景洪市科技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洪年鉴2011》 图书
唯一号: 260620020230003443
颗粒名称: 承前启后服务发展推动景洪市科技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分类号: D630.1
页数: 4
页码: 49-52
摘要: 2011年12月28日,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常委、景洪市委书记马力勇在景洪市第四次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关键词: 马力勇 景洪市第四次科技大会 讲话

内容

一一在景洪市第四次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12月28日)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常委、景洪市委书记马力勇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第四次科技大会,是在全面开启"十二五"规划,全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传达贯彻国家、省、州科技工作有关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时期科技工作,表彰全市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分析形势,部署"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回顾总结,“十一五”科技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为扎实推进"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科技兴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助农增收,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组织实施了73项农业科技项目,开发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先进实用技术覆盖率达97%,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着力解决农民学科技难问题,在全市10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的83个村委会和76个村民小组启动实施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按照"六个一”工作目标,加强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立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63个,完成159个科技活动室配套建设。举办各种农村科技培训2282期,培训农村劳动力41.28万人次,全市每年培训人数均达到劳动力总数的78.6%以上。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培训掌握了1~2门实用致富技术,并涌现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逐渐成为懂技术、能经营、会生活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2468元增加到2010年的5036元,年均增长15.3%。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1%,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
  (二)坚持科技兴工,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和非公经济发展
  围绕橡胶、茶叶等传统产业的提升,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林竹、石斛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加大企业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培育稳步推进。企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创新品牌和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日益规范,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开发水平不断提升,发展速度和水平显著提高,产值和利润大幅度增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明显。星鑫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力推动香蕉茎秆副产品的后续研发;西双版纳云丰木业有限公司研究橡胶木加工技术,申请12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技术专利,拥有自主创新技术新产品"五防”木皮,填补了国内技术和市场空白,新产品"抗断”拼板在国内率先突破解决了同行业橡胶木拼板制作家具易断的技术难题;西双版纳华坤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橡胶籽壳综合利用研发解决了橡胶籽规模工业化加工中储存难、脱壳难、粉碎难、烘干难、高含油干籽仁压榨难、多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毛油精炼难等制约橡胶籽综合利用的六大难题。2010年,科技进步对工业的贡献率为50%,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6.65亿元,年均增长25%。
  (三)坚持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质量和数量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工作方针,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耕耘,取得了大批科技成果。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84项,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3项,获州级科技进步奖144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27项。科技成果应用率达65%,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2项;专利申请数165件;专利授权数94件。科技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49%,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对景洪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坚持实施人才战略,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加大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采取引进和选拔优秀人才、学历教育、主体班培训、挂职锻炼、表彰激励等方式培养科技人才,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330人。其中,高级职称304人,占总数的6%;中级职称2618人,占总数的49%;初级职称2408人,占总数的45%。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125人。取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突出贡献专业人才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13人获云南省科技兴乡贡献奖。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引进高端人才1人,培养第一层次人才47人,第二层次人才521人,第三层次人才8732人。
  (五)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科普工作成效显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认真组织开展全民素质提高活动,着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一是持续组织开展科普活动。通过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月”、“知识产权宣传周”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科技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2006年以来,全市共开展科技周宣传60次,科普日宣传76次,科技下乡289次,科技进校园55次,科技进社区70次;参加科普宣传活动11.98万人次,科普咨询2万多人次,发放各种科普宣传资料52.78万份,展板1971块,挂图13165幅。二是不断强化技术示范培训。围绕全市支柱产业培育、科技项目实施、科普富民示范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开办了种植业、养殖业、旅游服务、计算机摩托车修理等142个专业教学班,招收农函大学员8791人,每年超额完成省农函大下达的任务。三是全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突出地震减灾科普宣传,加强地震宏观监测,开展地震演练,健全"三网”体系和地震应急救援专家库。开展防震减灾咨询活动5次,建设村级标准化科普专栏24个,印发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手册1万余册。四是强抓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5年来,共有青少年2470人次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531件作品获奖,其中,2件作品获国家级科技创新大赛奖,20件作品获省级科技创新大赛奖,222件作品获州级科技创新大赛奖,255件作品获市级科技创新大赛奖,在青少年中形成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六)实施党政"一把手”工程,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自全省实施“州、市党政一把手科技工程”以来,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相关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格局,注重建设规划的科学性、项目实施的实效性和成果推广的带动性,努力走依靠科技转方式、优结构、增效益的"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之路。认真组织实施"铁皮石斛规模化栽培及产业化发展”党政“一把手”科技工程项目,着力培育石斛产业,向省科技厅争取到130万元资金,建成种苗组培与扩繁车间1300平方米,完成铁皮石斛规范化种植生产基地建设130亩。同时,带动农户60户,全市现已种植石斛1200亩。目前,计划分期投资10亿元,在勐养镇建设以石斛为主的集生产、加工、休闲、观光、旅游、养生为一体的石斛文化城。
  (七)建立完善科技投入保障机制,财政投入逐年增长
  5年来,本级财政共投人科技经费1465万元,比"十五”期间增加685万元,增长53.2%;争取国家级、省级项目23项,经费414.4万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81.4万元,增长68%;争取州级项目16项,经费96万元,比"十五"期间增加46万元,增长52.1%。自1996年以来,坚持按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的比例将科技三项经费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为全市科技事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八)科技合作交流不断加强,科技攻关能力显著提升
  产学研合作不断拓展,长期与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等3个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依靠科研单位的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开展了科技攻关、实用技术推广等11项科技合作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九)坚持推进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坚持管理创新,进一步转变科技管理的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把科技管理切实转移到为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进步服务上来,转移到为全市广大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创新服务上来。制定实施了《景洪市中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一2010)》、《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乡镇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景洪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投人机制等方面,为全市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撑。2009年景洪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这是西双版纳州在国家科技进步考核中获得的最高荣誉。荣获省科技厅“云南省科技行政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科技入户工作先进集体”,连续4年荣获"全省农函大先进集体”称号,连续3年被评为“全州科协系统先进集体"。
  "十一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发展实力有了显著提高。这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和科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科技战线的广大同志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是:一是科技自主创新意识还不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仍然不大,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二是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缺乏,创新能力不强;三是科技创新多元化投人机制不够健全,引导企业社会资金投入挖掘不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确保全市科技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二、继往开来,努力开创"十二五"科技工作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市深入实施"桥头堡主阵地”建设的黄金期。面对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的宏伟蓝图,全市科技工作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事业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和"两强一堡"重要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行动为重点,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培育创新型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变重点产业,巩固提升优势、特色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力,加快创新型景洪市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科技进步对农业、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5%、56%和55%。
  "十二五”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一一始终坚持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争取国家、省、州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达到10项;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面达到100%,畜禽良种覆盖面达到95%;形成5家先进节能减排示范工业企业,促进全市1/2以上的工业企业和5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
  一一始终坚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个,创新型企业5个,上市企业1户,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长10%;培育和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3个;完成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研究成果60项,支撑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10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25项。
  一一始终坚持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力争到2015年专利申请量新增100件,专利授权量新增20件;工业园区50%以上的企业拥有专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实施转化率达到70%以上。
  一一始终坚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进10名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或紧缺技术创新人才从事专兼职服务,每年选拔培养1~2名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市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乡土人才500名,建设科研团队2~3个;打造和认定1~3个产业技术联盟,认定新产品和新品牌5~10个。
  一一始终坚持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构建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在一般预算收入1%比例的基础上逐年有所提高。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全市科技工作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核心,穷尽一切办法整合、聚合科技人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特别是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的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推广,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以特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特色经济林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一批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培育一批集科研、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专业技术协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围绕"六大支柱产业”,特别是生物产业的四大板块,制订4个增长计划,即以天然橡胶、傣药南药、茶肉生态食品、竹木生态用品为重点,努力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选择地开展原始性创新,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开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新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企业,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科技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和品牌。力求一年一个新台阶,"十二五"实现新跨越。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工程。全力推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及产业化,大力开发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搭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支持力度,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创新型企业6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建立和完善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等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工程,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领域,尽快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全方位营造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
  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社会环境,激发创新热情,加强全市科技工作,深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和科技进步考核,努力形成大科技支撑大发展的长效机制。抓好科技金融工作,加强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补助资金、创新产品补助等专项资金,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制定出台有关政策,落实好企业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科研院(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四)全面提升全社会应用科技的水平
  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紧紧抓住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组织科技攻关、技术推广和普及应用,提高全社会应用科技的水平。要充分发挥科技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着力推进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的城镇化,开展城镇化科学规划和管理;研究新型民族建筑及其建设适用新技术,推广城镇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地下空间开发应用技术;广泛应用绿色建材和城镇绿化、美化及形象规划设计综合配套技术。要提高科技在环境治理、生态建设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应用水平。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功能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技术,推广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替代资源等方面的各种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加强科技在交通运输、水利等行业和党政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推进各行各业科学化发展。
  (五)加强科技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积极对接国家、省、州级发展目标,结合国家、省、州"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争取更多有利于全市科技发展的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重点是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储备,建立开放、互动、高质量的项目储备库,做好国家、省、州级科技项目的争取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探索科技计划组织实施的新方式,建立健全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导向的立项机制。加强预算评审、经费监管工作,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
  (六)全面推进科技惠民工程建设
  要以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为重点,大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引进推广,为建设资源型、环境友好型和国家生态城市提供科技支撑。继续实施好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确保完成"六个一”的工作目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围绕全市新农村、新农场建设的目标任务,加强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科技活动室的作用,加快建设边境一线村民小组科技活动室,建设新农村、新农场科技示范点。以推广良种、良法、良技为重点,培训胶农、茶农、特色种植养殖能手1万名以上,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围绕解决各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安全、健康、环境、生态等民生问题,加大相关科技知识普及和先进实用技术应用的力度,加强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技术研究,积极培育发展民生科技产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和中介机构,发展各种技术协会、生产协会等社会组织,建立健全适合全市实际需要的科技推广体系,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农村科技推广新模式、新机制,让各族人民群众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中得到实惠。
  (七)全面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激励机制。一是要切实抓好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加快创新团队建设,培养一批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依托中小型企业、工业园区、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建设工程,用产业聚集人才、项目吸引人才、事业留住人才。二是要树立"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用人理念,遵循人才"柔性流动”的原则,切实做好引才引智工作。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更广的眼界、更新的思路和更宽的胸襟吸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来景洪市创新创业。三是要积极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为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建立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办法,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尊重个性、宽容失败的人才创新氛围。
  (八)全面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加强科技和知识产权系统自身建设。要以全市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为依托,以文化旅游产业和生物产业为重点,以特色项目、特色成果、经济效益为纽带,吸引优秀科研单位来景洪市建设科研机构,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培养本土科技队伍,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加强市院市校合作。特别是要鼓励和支持驻市科研单位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州级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市院市校合作建设国家级籽种南繁基地、优良畜禽保种选育研究中心、优良作物籽种选育研究中心、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中心、植物化学与植物纤维研究中心、傣医药重点研究室和少数民族音乐研发中心、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等等,大幅度提升全市整合、聚合科技人才的水平,促进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高。
  三、统筹协调,营造推动全市科技工作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强化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观念,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把科技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各项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都要充分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科学、用科学,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工夫。
  (二)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
  要充分发挥市科技领导机构的作用,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协调,解决自主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科技工作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是全社会的责任,各单位"一把手"就是具体责任人,要按照要求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将工作指标分解落实到人,即分工负责,又相互协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技工作格局。
  (三)建立多元化的科技经费投入体系
  要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引进外资为补充,多层次、多渠道的全社会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要把科技经费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努力实现财政科技经费投人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鼓励、督促企业用好科技开发经费,引导、支持金融部门增加科技投入,并加强科技经费宏观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同志们,景洪"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我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广大科技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全市科技工作者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满怀激情、开拓创新、攻坚破难、真抓实干,奋力开创全市科技工作新局面,为推动景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知识出处

景洪年鉴2011

《景洪年鉴2011》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景洪年鉴(2011)》主要记述2010年景洪市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介绍各行业的新成绩、新变化和新发展。本刊设有特载、专文、大事记、概况、政治、群团、军事、法制、经济管理、财税、金融保险、农林水电、农垦、工交邮电、城建环保、商贸旅游、外事口岸管理、教育科技、文卫体、社会生活、人物、史志特刊、附录等23个部类。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力勇
责任者
马力勇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景洪市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景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