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景洪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洪年鉴2011》 图书
唯一号: 260620020230003436
颗粒名称: 关于景洪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分类号: D630.1
页数: 4
页码: 29-32
摘要: 2011年2月15日,景洪市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李源海在景洪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关键词: 景洪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工作报告 李源海

内容

一一在景洪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2011年2月15日)
  景洪市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李源海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景洪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请市四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按照市委四届五次、七次、八次全会的总要求,围绕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城市总目标,坚定不移保增长、快转型、惠民生、建和谐,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团结拼搏,呈现出经济健康较快增长、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各项建设全面推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全面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15个方面20项主要目标任务,跨越发展的氛围基本形成,展现出"新景洪,新气象”的美丽新画卷!
  (一)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0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大事多、难事多,连续经历了一些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在坚持"好"字当头的前提下,着力在"快”字上下大工夫,使"加快"两个字成为景洪市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主旋律。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亿元,预计实现生产总值88.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4.5%,完成年计划10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5亿元,同比增长8.6%;第二产业增加值28.42亿元,同比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37.65亿元,同比增长13.8%。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调整为25:32.3:42.7,形成了三、二、一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三农”工作成效显著,特色产业取得新进展。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预计全市农业总产值(现价)达35.29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农业产值8.76亿元,同比增长7.3%;林业产值23.33亿元,同比增长10.1%;牧业产值1.97亿元,同比增长2%;渔业产值0.76亿元,同比增长10.7%。经济作物保持快速发展,粮、胶、茶等传统产业巩固提升。粮食播种面积43.65万亩,总产量12.67万吨;橡胶种植面积184.59万亩,干胶产量13.2万吨;茶叶种植面积25.4万亩,干毛茶产量1.2万吨。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通过"一事一议”、"以奖代补"政策补助资金1160万元,完成了90个自然村建设项目222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善。解决农村3.2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92.5%的村小组通自来水;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完成807千米农村沙石路面改造,实现所有村小组通路、99.1%村小组通电。石斛、沉香、竹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咖啡、坚果等后续产业稳步推进。
  2.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6.65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4.64亿元,同比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完成1.24亿元,同比增长9%(主要是工业园区新增金星啤酒厂投产);重工业完成23.41亿元,同比增长22.8%(主要是华能景洪电厂的拉动)。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完成产值19.17亿元,同比增长38.8%;集体经济完成产值0.02亿元,同比下降1.6%;股份合作经济完成产值0.34亿元,同比下降13.2%;其他私营企业完成总产值7.12亿元,同比下降13%。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14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8.8%;单位GDP能耗0.13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43.5%。其中华能景洪电厂综合能耗为0.66万吨标准煤,占能耗总量的21.2%,产值能耗为0.04吨标煤/万元。
  3.固定资产投资强势增长,农村投资成为新热点。依托中央、省扩大内需资金和银行信贷支持,全市的项目争取与实施工作进展顺利,保证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61亿元,同比增长30.6%,完成年计划的104.6%。其中:城镇投资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完成54.48亿元,同比增长33.4%;农村投资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完成8.61亿元,同比增长27.7%,增幅比去年提高24.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稳步提高,完成投资18.53亿元,同比增长23.9%,增幅比去年提高8个百分点。
  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建设项目计划48项,其中:续建收尾项目28项,预备开工项目20项,实际完成投资31.7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91.3%。其中:西双版纳普洱茶文化博览园、江南江北滨江片区项目、水利除险加固工程、大渡岗茶园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嘎洒旅游小镇、华新日产20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等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西双版纳滨江果园避寒度假山庄、楠景项目、市实验小学、南阿河整治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农村中小学教学用房及生活用房D级危房改造、农村公路改造工程、2010年廉租房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市人民法院审判法庭进入收尾阶段,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市农业局综合化验楼全面竣工。20项预备开工项目已开工15项,开工率为75%。
  4.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随着居民收入增加,保障水平的提高,家电、汽车和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等刺激消费需求系列政策的作用下,传统节日春节、泼水节的带动下,消费市场购、销两旺,房地产和私家车销售等持续升温,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27亿元,同比增长19.5%,完成年计划的104.3%。其中:市区完成零售额21.9亿元,同比增长17.9%;市以下完成零售额9.37亿元,同比增长23.3%。
  在全市各乡镇、市属相关部门、各重点工程指挥部共同努力下,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共签订招商引资投资协议8项,协议投资达138.1亿元,实际到位国内资金30.56亿元,完成州政府下达22亿元任务的138.9%;实际利用外资350万美元,完成州政府下达100万美元任务的3.5倍。其中:西双版纳龙舟广场、喜来登酒店等签约项目已顺利开工建设。
  5.对外开放动力强劲,旅游产业发展再创新辉煌。对外开放继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深度推进,紧紧抓住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昆曼国际大通道贯通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全面推进开放活市战略。围绕中泰果蔬零关税和农产品换石油等政策措施的实施,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合作的领域和产业项目不断扩大。境外替代发展稳步推进,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和扩大。预计全市实现对外贸易总额17149万美元,同比增长21.7%,完成年计划的101.4%。其中: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呈负增长态势,主要是因为最近缅甸局势不稳定,以及勐龙通道修路影响货物的进口。
  随着昆曼大通道开通,交通条件不断改善,"避寒胜地"旅游品牌优势效应逐渐显现。加之旅游业提质增效,提高旅游品位和档次,不断完善旅游、消费环境等"旅游二次创业、转型升级、再创辉煌"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国内外游客纷纷涌向西双版纳避寒过冬、寻根访源、回归自然、享受天然氧吧。到景洪旅游、观光、度假的游客不仅数量增加,而且停留时间明显延长,旅游业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到589.39万人次,同比增长18.3%,完成年计划的105.6%;旅游总收入达到53.67亿元,同比增长42.7%, 完成年计划的127.9%。
  6.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事业谱写新篇章。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一方面着力培植税源,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强化预算管理,搞好资金调度,财政状况逐年改善,可用财力明显增加。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99亿元,同比增长17.2%,完成年计划的95.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7亿元,同比增长31.7%,主要是税收收入增长迅速,全市税收收入完成3.9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82.4%,同比增长31.8%,税种均呈二位数增长,一般预算收入保持较高的增速,有力支持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全市地方财政支出为22.33亿元,同比增长17.6%,完成年计划的102.2%。全市金融机构银行存款余额167.06亿元,同比增长29.1%,银行贷款余额109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长期贷款余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5.9%。
  (二)坚持抓好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取得全面进步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政策落实到位,着力解决就学、就业、就医、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人口与计划生育等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1.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关注民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一系列举措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扶贫攻坚、新三年"兴边富民"、农村民居地震安全、人口较少民族整村推进和扶持克木人发展等惠民工程顺利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加快。工资性收入增长,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政策性收入大幅增加,非公经济发展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23元,同比增长13.4%,净增1060元;虽然受旱灾影响,茶叶和橡胶生产期有所推迟,产量下降,但由于今年橡胶和茶叶价格较好,因此农民收入依然保持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36元,同比增长19.4%,净增818元。全市居民消费价格随着经济的回暖、国家消费政策的拉动及干旱等因素的刺激下持续上涨,但在国家一系列平抑物价政策措施出台后,价格上涨的势头得到控制。预计全年累计平均涨幅为4.7%,其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类上涨7.1%,是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居住类上涨9.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9%、衣着类下降1.5%、烟酒下降0.5%、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涨2.1%,通胀预期有所加强。
  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力推进“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日益增强,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校安工程全面启动,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两基"工作取得新成效,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高考上线率、录取率、高分榜名列全州前茅,上线率由29%提升到89%。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力度加大,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省甲级卫生城市通过省级复检,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新增城镇就业190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州级统筹,覆盖率达98.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23.43万人,参合率98.8%;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参保农民达到16.5万人,参保率95.8%。农村五保户实现应保尽保,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12‰,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
  (三)坚持抓好生态建设这个优势,保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本色
  把"生态立市”充实到发展战略之中,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力求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成退耕还林8500亩,343.1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积极参与"生物走廊”国际合作项目,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44万亩,占国土面积的23%。全市建设生态村20个,勐罕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景讷乡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完成机场及城市周边11家胶厂关停、搬迁,建成江南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得到落实,完成了15户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认定工作;加大对矿山、饮用水源、城区禁煤的监管,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七彩云南•西双版纳保护行动"专项行动初见成效。
  (四)贯彻中央和省、州有关精神,全面完成"十二五" 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国家、省、州的部署和要求,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和多次修改完善,完成了 "十二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19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十二五”期间各类重大项目229个,计划完成投资772亿元。
  2010年,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成绩来之不易。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全市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二是工业经济缺乏支撑和带动,全市工业企业一直以来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大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和带动;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比较缺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需要下很大力气;四是农业基础仍显薄弱,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五是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仍然突出,改善民生任务依然繁重,经济发展环境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以百倍的努力,在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景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机遇年”、"挑战年"。从宏观来看,中央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微观来看,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云南"两强一堡"建设和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景洪必然掀起大开放、大发展的投资热潮。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负重拼搏,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按照"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乡一体化、教育现代化、生态文明化、社会和谐化”的总要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在省市的位次有所提高,建议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达100亿元,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9%,第二产业增加值33.5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42.5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亿元,增长15%;对外经济贸易总额19720万美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14.15亿元,增长18%;地方财政支出24.22亿元,增长6.5%;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50万人次,增长11%; 旅游业总收入62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0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5740元,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注重主导产业及品种结构调整。加大橡胶、茶叶等支柱产业提升改造,积极培育沉香、龙竹、石斛及做大雨林木耳、食用菌、红魔芋和林下养殖等特色经济产业,稳步发展果蔬产业,做大畜牧水产业。二是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全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高农田灌溉排涝体系水平,为农业防御水旱灾害、确保粮食高产稳产提供有力保障。加快推进戚)宋水库、勐龙土地整治等项目的建设进度。三是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激励机制,投入2000万元,继续实施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人。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抓好农民增收6个"千元项目”,加大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增收产业。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经济较快增长
  继续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经济较快增长。一是改造提升能源、矿冶、建材等传统产业。重点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投入,提升、改造核心技术和设备,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华新景洪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和国际标准胶(子午胎专用胶)加工厂建设项目。二是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一方面要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密切关注企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企业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定期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工作,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监测与指导,研究制定帮扶措施,推动工业企业快速发展。三是培育壮大电力、建材、矿冶、绿特食品加工、傣医药产业和林产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生物食品产业,紧紧抓住云南白药等公司入驻景洪的机遇,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和基地建设。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力争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6%的目标。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继续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带来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一是谋划一批有带动力的重大项目,力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州计划盘子,确保有足够的项目可随时向上争取、申报和对外招商。二是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49个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黄草岭水库工程、西双版纳滨江果园避寒度假山庄项目、勐罕镇楠景项目、嘎洒镇"国际傣温泉”旅游度假项目、大渡岗茶园旅游小镇建设项目、龙舟广场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推进节能灯改造项目,积极做好"傣乡水城”、环城公路、橄榄坝大桥、大连万达集团投资项目、行政中心建设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三是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把握国家政策和投资导向,在千方百计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鼓励民间投资,激活社会投资,进一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四)加快旅游转型升级,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第五次旅游产业大会精神,推进旅游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把旅游业培育为全市支柱产业,进而全面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加速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养生康体型转变。加大景区景点提升改造,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功能,尽快启动建设一批高端休闲度假酒店,重点抓好西双版纳喜来登和滨江果园避寒度假五星级酒店建设项目;加快景洪旅游市场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对接,逐步形成全方位、大开放的大旅游格局。力争实现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5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62亿元。培育消费市场,加大本地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引导发展商贸流通业,拓展茶叶、香蕉、蔬菜等市场,加快实施"万村千乡"示范工程,鼓励发展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注重培育家政、物业等新的消费热点。
  (五)加大招商工作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活力增强
  进一步巩固招商引资工作成果,完善招商引资推进机制,努力促进全市招商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着力加强项目库建设。围绕农产品、旅游等优势资源,以农产品深加工和旅游开发为重点,编制、储备一批市场需求旺、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轻、带动作用大、竞争能力强的招商项目,以增强项目的实效性。二是改进招商工作机制。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通过管委会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增加对招商引资方面经费的投入,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招商项目库”、"企业库”的建设,及时收集、整理、发布相关信息资料,通过日常管理掌握全市经济发展动态,为企业提供适时服务,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重点是配合大连万达集团、云南白药控股集团、浙江中业控股集团等大企业做好前期工作,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优质、快捷服务。
  (六)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校安工程,重点抓好市实验小学、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和职业中学、市民族中学的搬迁,力争全面完成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工作;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在建4.2万平方米廉租房任务,新开工建设25万平方米廉租房、9000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确实解决住房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年内新增城镇就业1860人,再就业800人;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镇未参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扩大参保人数;做好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工作;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残疾人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扎实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和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群众体育设施建设,不断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加强土地生态、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和环境建设保护,有效治理各项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各位代表,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抓机遇,求真务实,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创"十二五”时期新的篇章。

知识出处

景洪年鉴2011

《景洪年鉴2011》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景洪年鉴(2011)》主要记述2010年景洪市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介绍各行业的新成绩、新变化和新发展。本刊设有特载、专文、大事记、概况、政治、群团、军事、法制、经济管理、财税、金融保险、农林水电、农垦、工交邮电、城建环保、商贸旅游、外事口岸管理、教育科技、文卫体、社会生活、人物、史志特刊、附录等23个部类。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源海
责任者
李源海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景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