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奋力推进景洪“十二五"跨越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洪年鉴2011》 图书
唯一号: 260620020230003431
颗粒名称: 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奋力推进景洪“十二五"跨越发展
分类号: D630.1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2011年1月18日,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常委、景洪市委书记陈学刚在中共景洪市委四届九次全会上的报告 。
关键词: 中共景洪市委四届九次全会 陈学刚 报告

内容

一一在中共景洪市委四届九次全会上的报告 (2011年1月18日)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常委、景洪市委书记陈学刚
  各位委员、同志们:
  这次全会是在两个"五年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州委六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十一五”辉煌成就,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蓝图,动员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按照全委会确立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为景洪"十二五”跨越式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
  下面,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报告工作。
  一、探索奋进,"十一五”助推"景洪跨越”
  "十一五”是景洪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5年。面对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严峻挑战,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跨越发展”主线,锁住"项目建设”重点,提前完成了 "十一五” 目标任务,全市城乡焕新颜、教育提振快、党建根基强、干部品质优、群众得实惠、发展劲头足,呈现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社会事业蓬勃繁荣、民生状况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8.12亿元,年均增长11.9%,为2005年的2倍;人均生产总值22155元,年均增长10.6%,为2005年的1.9倍;地方财政收入11.99亿元,年均增长45%,为2005年的6.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61亿元,年均增长17.1%,为2005年的2.2倍;对外经济贸易总额17149万美元,年均增长31.1%,为2005年的3.9倍;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89.39万人次,年均增长20.2%,为2005年的2.5倍;旅游业总收入53.7亿元,年均增长22.6%,为2005年的2.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亿元,年均增长19.7%,为2005年的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4723元,年均增长12%,为2005年的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036元,年均增长15.3%,为2005年的2倍。
  同时,加大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职力度,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侨务政策,增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的合作,不断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切实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干部思想作风得到全面提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得到有效加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蓬勃发展;充分发挥工会、残联、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全面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进一步健全;动员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禁毒防艾人民战争,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遏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景洪”创建活动,全力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突出矛盾,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社会和谐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靠的是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州委、州政府的强力领导;靠的是市级各个班子和全市各级各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靠的是以发展论高低、以实绩评优劣的工作导向;靠的是内力竞相迸发、外力不断涌入的发展环境;靠的是实事实办、好事干好的务实风气。在告别一个难忘5年、迎来一个崭新5年之际,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为景洪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向驻市军警、科研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成绩使人欣慰,展望未来不足催人奋进。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足,人才比较缺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需要下很大气力;农业基础仍显薄弱,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仍然突出;改善民生任务依然繁重;经济发展环境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一些部门的执行力有待提高,干部作风有待改进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克服解决。
  二、科学谋划,"十二五”希冀"景洪崛起"
  "十二五”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景洪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阶段。各级党政组织要在总结成绩中坚定信心,在分析形势中掌握主动,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核心,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按照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省委"两强一堡”及州委"六大战略"、"两个率先”、"两个为主”、"两个定位”的要求,围绕到2020年景洪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前10强,建成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居住、购物天堂的总体目标,加速"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乡一体化、教育现代化、生态文明化、社会和谐化”进程,争当"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示范区、西南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奋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魅力新景洪。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增长不低于12%,提前5年以上实现国家全面小康标准中的31400元指标(2000年价)。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33.3:4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对外经济贸易额年均增长15%;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确定上述目标是基于全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和各族人民的期盼,基于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是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我们要把握发展思路,突出重点任务,落实关键措施,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既定目标,全力推进起步之年全面发展
  一步之谋,全局之重。"十二五"是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提速期,能否开好局起好步,关系到整个5年规划目标能否如期完成。我们要把2011年当作景洪的"机遇年”、“挑战年”。"机遇年”,就是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和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坚持"两手抓、双手促”:一手抓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一手抓招商引资培育新税源;促经济总量的做大做强,促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挑战年”,就是要以全国百强县为参照,以全省前10强为目标,用"十二五”目标凝聚人,任务振奋人,发展推动人,冷静迎接各种新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对外经济贸易总额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增长11%,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按照国际生态雨林名城的目标,重新定位城市发展,重新调整功能布局,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启动城市新规划,力争年内完成各项基础性工作,为完成"十二五"目标奠定基础。二是加快续建项目的建设进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同时抓紧各新项目的开工建设,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三是结合实际贯彻好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兴水强滇"战略,突出重点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四是全力推进农垦改革工作。农垦改革已进入攻坚期、调整期,必须抓好普遍家庭联产承包核心工作,实施配套改革,确保垦区生产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五是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继续实施强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六是以转变作风和廉洁从政为重点,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实现景洪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景洪跨越发展的根本要求,关系景洪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立足长远,跳出"十二五”,立足"十三五”乃至更长远的时期来规划景洪的发展转型。根据经济发展特征,可以预见"十二五”时期,景洪经济发展类型仍属于政府型;"十三五”,将呈现政府与市场双向驱动型经济;"十三五"末至"十四五”时期,将全面进入市场主导型经济,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商业、新型工业、虚拟经济、高层次文化产业和资本运作。"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充分运用政府型经济能促使政府远景规划实施科学的功能布局这一优势,认真经营好城市。当前,经营城市已从初级阶段进入到中级阶段,各类资源配置和功能布局一定要按照这一阶段的自然法则和规律,严格管理、科学经营,确保土地资源财产不流失,功能不混乱,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经济发展。同时,要从现在起,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准备企业的上市工作,力争到2020年有5家以上企业上市,为资本运作打下基础。
  (三)突出生态品牌,全面推进国际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城市是旅游转型跨越的核心磁场已被实践证明。近3年来,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我们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天堂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城市交通不畅,各类管网严重不足,且十分混乱;城市污水大部分排入流沙河、澜沧江;城市绿化结构单一,放眼之处皆是胶林;城市光亮不足、不美、不节能;城市语言、餐饮、购物、金融、安全、居住娱乐等服务仍停留在低层次,城市功能不全。我们要抓住省委、省政府确定景洪为 "重点发展县市”的时机,按照"跨境经济合作区”、"无障碍跨境旅游区”和 "滇西南次级中心城市”的定位,紧扣把景洪打造成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天堂的目标,科学合理地调整优化城市规划,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坚定大植物园建设的思路,积极申报试点低碳城市,全力植树造林、栽花种草,力争到2020年,人均绿化面积实现翻番,放眼之处70%变成雨林,努力为世人提供真正生态之城。二是引水、治水、截污并进,城市引水工程必须年内开工建设,力争到2020年把景洪建设成为小桥流水、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魅力水城。三是全面改造灯光,力争到"十二五”末,城市照明全部使用LED节能灯,并从功能和艺术的角度进行设计,使灯光成为景洪的一大品牌。四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景洪城区无汽、柴油车方案,分别在绕城路以外设置换乘点,建立补偿机制,解决历史车辆问题。到2020年前建成低碳城市,以此实现景洪发展的大跨越、大转型、大升级。五是继续实施护好"两个湖”(澜沧江上下游电站形成的湖面),在境内的澜沧江两岸大力实施治污截流,力争2020年投资达到20亿元左右,努力做到不让一股污水流进澜沧江;同时,采取措施大力倡导"澜沧江•湄公河两岸人民行动起来保护母亲河”。六是建章立制控制高层建筑,积极稳妥实施旧城改造,保护和传承民族建筑文化, 严格要求各类开发必须"四位一体",并执行高层建筑不超过15%~20%的要求,开发建设中努力做到一栋房子就是一个艺术品,一个小区就是一个公园,呈现出独具魅力的民族生态文化城。七是加大旅游平台的搭建,引进国际性旅游公司和开设旅游学校,大力培训多语种人才,提升旅游文化层次。另外,留足空间,建设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力争到2020年景洪能提供国际一流的旅游服务。八是建立商业平台,通过期货平台和保税区的建立,努力达到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五大市场”目标,实现由"让你来旅游”向"让你来旅游和投资经商"的全面转变。九是按照"两片一带三镇三区”的布局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重视民生改善,保障社会协调全面发展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稳定,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促进增收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不断增强全市人民的幸福感。一是要推进全面增长。首先,要始终把"三农”当作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重视农民增收的传统产业基础上,认真规划、加大投人、逐步扩大,着重培育新兴生物产业。力争到2020年,石斛种植面积达3万亩,以小耳朵猪为主的生猪年出栏50万头。其次,要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加快整乡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完成200个省级重点村、州级和市级试点村新农村建设。其三,是要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要坚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自然的是最伟大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弘扬、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进一步拓宽民资进入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域;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推进力度,以文化产业大繁荣推进社会的大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市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其四,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州关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创新发展。二是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大力推进现代教育,完善区域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国家级文明学校"、“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发展;深化教育机制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保障措施。力争到2020年基本普及12年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省县市前茅。三是要实现卫生事业大发展。借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农垦医疗卫生移交辖区管理的良好机遇,均衡合理布局卫生资源,建立起功能健全、布局与结构合理的市、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力打造面向东南亚,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特色专科医疗体系。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发展3~5家有特色专科或有相当规模的民营医疗机构;常住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71岁;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95%以上。四是要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落实好山区综合开发、"兴边富民"、"边疆解五难"等惠民工程,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到2015年,实现全市1.7万人整体脱贫,贫困村人畜饮水安全得到解决,村内道路基本硬化,通电率达100%,广播电视全面普及,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全面改善。五是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树立“用投资者的钱干发展的大事,用财政的钱解百姓的难事”的理念,举债、负债解决民生。努力促进劳动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福利事业,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落实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关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到2015年,基本普及城镇各项社会保险,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到2020年50%以上的农村人口达到或超过城市生活水平。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长远发展根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要加强水利建设。加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农民增产增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相关部门要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围绕蓄水、治水、灌溉、人畜饮水、防洪等,统筹规划、争取支持、加大力度掀起新一轮景洪市水利设施建设的大热潮。具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各类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及沟渠治理,确保库容不减、水坝安全、沟渠畅通。二是加大推进澜沧江下游调节型电站和小黑江回龙电站建设为主的一批水利电力设施建设力度,使各电力项目早开工、早投入、早见效、早造福于民。三是城水协调发展,确实做好引水入城、城市新水源建设。四是全面启动流沙河、南凹河治理,将两河改造作为城市改造的最大工程,高标准开发流沙河两岸,使之成为景洪城市未来最具特色的亮点。二要加强交通建设。交通条件的全面改善,直接关系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十二五”时期,交通建设必须按照各级要求和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大力实施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按城市"两片一带”规划做好区域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把已经确定的项目尽快启动建设,并规划启动与主干连接的各支线建设,确保交通作为支撑城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先行一步。二是在尽快启动原规划"两桥"(绕城路大桥、橄榄坝大桥)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其他桥梁建设,力争到2020年,澜沧江上架起8~10座桥梁。同时做好"桥装打扮”,使之成为澜沧江上与沿江雨林相协调的景观大桥,从根本上改善沿江两岸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交通需要。三是总结"十一五"村村通工作经验,多渠道投人,加大路面硬化的力度和通达里程建设速度,确保2020年实现广大农村交通需要应通尽通。另外,加强做好铁路主干、航空码头、水运码头、大物流码头的服务和建设力度。总之,要通过上级支持、市场化运作、民间注入和广大群众自我投入,努力为国际旅游城市打牢交通基础这一硬件。
  (六)推进生态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越是快速发展,越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以透支明日的资源来支撑今日的发展。一是要强化生态理念,开展广泛的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全民生态参与意识,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环节。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二是要以最严格的制度、最科学的考核,落实生态建设各项举措,大力开展生态恢复、保护、建设工作,"退胶还林、还草、还水、还粮、还家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三是要借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之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进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转型,构建循环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城市建设模式、社会消费模式。五是要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体系,建立项目"能评”制度,严格项目准入评估,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和建设项目。同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管理。六是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重点加强地震监测、防洪体系等设施建设,启动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84.8%,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市,全市所有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到2020年,污水处理和收集管网建设全部完成,城市区域完全消除工业、水体、空气、噪声等污染,碳汇能力明显增强,生态安全屏障完全建立。
  (七)坚持和谐发展,巩固边疆团结稳定的局面
  社会和谐稳定,是边疆民族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各族群众的共同心愿。一是要坚持依法治市,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的和谐。二是要努力探索和正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和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提高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三是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建设,完善基层管理网络,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着力解决影响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四是要扎实推进"长安杯”创建活动,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平安和谐景洪建设。始终把政法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紧紧抓住影响群众安全的突出治安问题,以深化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加大防范、打击、整治力度,提升防范打击工作实效,巩固社会稳定,营造人民安居、经济繁荣的良好局面。同时,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切实优化社会治安环境,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安宁。到2020年,"长安杯”申报条件完全具备,市民安全感上升到98%,逐步成为中国治安最好的城市。
  (八)强化人才支撑,以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支撑发展
  人才是一个地区发展最积极、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创造奇迹的根本。"十二五”规划编制,宏大的发展目标必将化为艰巨的工作任务,而各项任务的落实要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十二五”发展战略,迫切需要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有潜力的人才。一是要毫不动摇地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市之基、创新之本,打破常规进行人才盘点和人才录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人才开发建设,让人才多渠道脱颖而出。要努力做到能干事者有平台,干成事者有阳台,让有贡献者充满阳光;让不能干事者无站台,让阻碍发展的人无舞台,坚决清除拉帮结伙、造谣生事的不正之风。二是要消除嫉妒,扫清狭隘,根治慵懒。坚决整治人才环境中的不正之风,营造支持、拥戴干事的良好氛围。嫉妒是干事创业的天敌,狭隘是阻碍发展的暗流,慵懒是前进航道上的礁石。特别是在当前跨越赶超的大背景下,狭隘慵懒阻碍发展,比贪污腐败更为可怕。要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为发展配干部的鲜明用人导向,让狭隘慵懒现象没有市场,让狭隘慵懒的人没有立身之地。三是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把景洪建设成为人才实现价值的热土,吸引发达地区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在景洪地区落户发展。
  (九)全力抢抓机遇,顺应大势加快发展
  机遇千载难逢、机遇稍纵即逝。一要切实抓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是中国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是中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它必将在总结前10年西部开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更系统、更全面、更快速的方式启动西部建设。在这种目标和发展体系的作用下,党中央必将从智力、政策、感情、资金上加大投入,我们必须要审时度势,增强机遇感。2011年,是我们抢抓这一机遇的关键之年。十年之际在于今。我们必须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扎实做好前期工作,把一项项指标变成一个个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早日把计划变成现实。这也是市委把今年确定为机遇年的关键所在。二要切实抓好"桥头堡"建设机遇。要积极争取"中缅、中老跨境经济合作区”和"中缅、中老边贸组团”的相关建设项目计划,加快推进全市"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五大市场”建设,并争当发展"龙头”;同时要融合民族文化、城市生态文化、教育文化,搭建中外教育合作平台。力争到2015年,把景洪建设成"昆曼经济走廊的第一大门户”、"区域文化交流发展的教育中心”基本成型;到2020年,景洪成为东南亚的民族文化中心、面向东南亚的现代物流中心,真正成为"对外开放的大平台”、"辐射东南亚的大堡垒”。三要切实抓好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要加快旅游转型升级,加强资源整合、项目开发、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积极推进“南传佛教论坛中心”、"东南亚国家电影中心”建设,加快筹划"越冬节”,培育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游客进出便利化、旅游环境优质化的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实现旅游产业全面振兴,成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
  三、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坚强保证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关键在党,根本在人。要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党员干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执行决策推进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景洪崛起”的中坚力量。
  (一)坚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继续开展"八创八争”主题实践活动,抓好科学发展观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自觉增强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继续推进思想解放,摒弃那些跟不上科学发展步伐的思想观念,革除那些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弊端,解决那些有碍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坚持提高执政能力,建设能够担当跨越发展重任的干部队伍
  要以"五戒"为原则,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要戒庸,在其位谋其事,多干好事、干成事,少干错事、不干砸事;要戒懒,勤奋敬业、勤政为民;要戒散,严于律己,遵守党的政治和组织纪律;要戒虚,克服坐而论道不良风气,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戒躁,淡泊名利,少计较,少抱怨,多感恩,多作为,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工作。要结合换届,把那些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要严格考察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要继续实施"送出去、请进来"和"沉下去、送上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加大干部交流,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要认真贯彻"四项监督制度”选人用人的要求,继续推进干部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和竞争上岗工作,积极探索选人用人的新办法、新措施,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继续抓好培养选拔使用民族干部、女干部、年轻干部和非党干部工作,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三)坚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要顺应新形势,统筹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要加大机关和农村(社区)"三基”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继续推进支部建到村小组的工作,扩大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要进一步创新农村党员干部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干部政治激励、经济补助、社会保障等方面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深入开展"农村困难党员关爱行动",继续实施"农村党员致富工程"。要推行"农事村办”服务模式,在村一级建立农民服务点,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要继续推进“部门帮村”、"党员帮户”、"领导干部联系村”的工作,大力开展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联建共创"活动,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的新格局。要把推进"三培双带”工程与弘扬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典型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实现由单一的富裕农民向推动新农村建设层面提升。
  (四)坚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铸就齐心协力、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全力支持和保障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和老干部的积极作用。进一步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对武装工作的领导,巩固人民武装的重要地位。坚持把民主集中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策要求和制度保证,对于重大决策事项,始终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进一步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形成聚焦发展的强大力量。
  (五)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反腐倡廉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清正廉洁是各级党员干部任职从政的重要底线。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再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反腐倡廉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一是要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从源头上杜绝腐败。二是要健全和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诫勉谈话等制度。特别要加大社会和群众公开监督的力度,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减少腐败。三是要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贪污贿赂、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促进各级干部清白为官、干净做事,实现经济发展与干部成长建设的双赢。四是要深入开展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性观念,时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切实解决好"中间梗阻"、"与民争利”、"胡乱作为”等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服务发展的带头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廉洁奉公的清白人。
  各位委员、同志们,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景洪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发图强,打好"十二五”开局之年攻坚战,奋力推进景洪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知识出处

景洪年鉴2011

《景洪年鉴2011》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景洪年鉴(2011)》主要记述2010年景洪市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介绍各行业的新成绩、新变化和新发展。本刊设有特载、专文、大事记、概况、政治、群团、军事、法制、经济管理、财税、金融保险、农林水电、农垦、工交邮电、城建环保、商贸旅游、外事口岸管理、教育科技、文卫体、社会生活、人物、史志特刊、附录等23个部类。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学刚
责任者
陈学刚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共景洪市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景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