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洪年鉴 2010》 图书
唯一号: 260620020230003415
颗粒名称: 史海钩沉
分类号: K297.4
页数: 4
页码: 461-464
摘要: 自治区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贸易、卫生、教育工作。在生产方面,由于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领导并贷放大批口粮、籽种、农具,帮助各族人民克服了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农民不断改进了耕作技术,生产情绪一年比一年高。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景洪

内容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国庆前夕写信给毛主席报告自治区的成就
  【新华社昆明二十七日电】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召存信,在国庆前夕上书毛主席。信上说:
  敬爱的毛主席: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四周年纪念快到了,我谨代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四十五种民族二十多万人民,向您表示衷心的感激,并致崇高的敬礼。西双版纳解放近四年来,由于共产党和您的英明领导以及汉族人民的大力帮助,特别是今年一月二十三日正式建立自治区以后,不论在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成就,各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做)主的权利。在自治机关中,我们采用本民族文字和汉文配合为行使职权的主要工具,民族间互相尊重,在团结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充分协商,因此使每个问题都能得到圆满解决。这是西双版纳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事情,证明区域自治完全符合于各民族的切身要求。
  自治区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贸易、卫生、教育工作。在生产方面,由于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领导并贷放大批口粮、籽种、农具,帮助各族人民克服了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农民不断改进了耕作技术,生产情绪一年比一年高,估计今年全区可以增产粮食三百万斤。国营贸易机构在自治区曾大力供应盐巴和日用必需品,人民的经济生活正在一天天上升。由于您派来了大批医务人员,各族人民有了免费治病的机会, 仅据今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受到免费诊疗的病人有四万多,人口死亡率已逐渐减少,各族人民群众欢呼:毛主席比爹妈还疼我们。上级人民政府很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先后拨经费开办学校,派来教员,现我区已有初级师范一所,小学三十七所。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各机关的外来干部都在努力学习傣文傣语,最近自治区各族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乂通过改进傣文的决议,成立了傣文改进委员会。为了进一步贯彻您的伟大民族政策,我们在六、七月间建立了四个版纳政权,并协助山区人民建立了僾尼族、瑶族两个直属自治区。这样就更广泛地团结了各族爱国民主人士及与群众有联系的领袖人物,其他的版纳政府也正在积极筹备建立。我们还有计划地培养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爱国知识分子及与群众有联系的领袖人物,其中有些人已担任领导职务。各级人民政府中的民族干部越来越多,占全体干部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三点一,其中区级以上的干部有六十二人。
  我区虽然民族众多,但在您的伟大民族政策照耀下,开始呈现了民族间团结互助的新气象。如山区俊尼族及其他民族粮食少,生活困难,傣族人民自动提出:增加傣族的公粮使僾尼族(哈尼族僾尼人)得到更多的照顾。有的傣族群众帮助没有房子住的俊尼族人盖房子,山区的僾尼族也自动地要帮助坝子上的傣族农民运粮。版纳勐遮、勘旺的傣族人民,并欢迎山区各民族兄弟下坝开荒种地,现在那边已有僾尼族等七种民族的二百多户搬到坝子上种田。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充分感觉到:我们已从民族压迫时代走到民族平等的新时代了!同时,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蒋介石国民党“敝甲”(傣话凶恶的吃人魔鬼)、共产党"普吉维”(傣话救星),我们各族人民只有永远跟着您走,才能得到日夜向往的"桑巴底坡瑶"(傣话,意即吃不尽穿不完无限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保证今后要继续提高生产,并加强我区人民联防自卫力量、拥护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粉碎帝国主义阴谋活动、保卫各族人民的幸福和巩固国防而奋斗!
  原载1953年9月29日《人民日报》用和平协商方式使农民摆脱封建桎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完成土地改革
  佛寺的土地和债权一律未动各族公众领袖得到适当安排
  【新华社昆明12日电】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采用和平协商方式进行的土地改革,已经在最后一批地区完成。至此,云南边疆一百四十万少数民族地区(不包括彝族和藏族地区采用和平协商方式进行的土地改革)全部完成。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在十二世纪末期就进入了封建社会。解放以后,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根据各族广大人民的愿望,在1955年11月底召开扩大会议,按照宪法规定,结合西双版纳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和平协商的方式,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傣族地区和一部分其他民族地区进行土地改革,并且拟订了自治州土地改革单行条例。经过在版纳景洪八个乡典型试验取得经验后,又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正式通过了土地改革单行条例。在1956年的夏冬两季,土地改革分两批先后在澜沧江东西两岸展开。
  西双版纳傣族人民信仰佛教,各地在土地改革中严格地保护了宗教信仰自由,对全州五百多座佛寺的土地和债权一律不动。此外,对少数过去被骗参加逃缅蒋军的人员,也同样分给一份土地,由他们的家属代管,欢迎他们返回家园。
  在版纳勘海和勐遮等地,有些耕地多的村寨把没收的部分土地主动送给耕地少的村寨分配,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村寨之间的隔阂。有些乡傣族农民把没收的土地送给哈尼族和拉祜族农民分配,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土地改革在自治州的一百一十七个乡共十五万人口的地区完成以后,占这些地区人口90%以上过去无地的农民平均分得了六百到一千斤产量的土地。改革运动中锻炼出八千五百多个农村积极分子,有五百八十二个各民族中的先进分子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一千九百三十八个各族优秀青年加入了青年团。现在,傣族地区绝大多数的乡都建立起了党、团支部和基层政权。几百年来第一次挣脱封建桎梏的各族农民,以空前未有的热情投入生产。
  土地改革后,领主、地主表现好的被农民选为乡人民代表和人民委员会委员,生活困难的得到国家照顾。各民族中同群众有联系的公众领袖在政治上都有了适当安排.一般不低于原有职务,生活水平没有比土地改革前降低。
  在西双版纳,还有约十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边远山区。这些民族还没有发展成完整的阶级社会,将不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而采取在国家扶持下,组织起来大力发展生产的途径,逐步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原载1957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发挥披荆斩棘的毅力开辟大片肥沃的良田
  国营农场职工创建粮食基地
  本报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十九个国营农场的职工披荆斩棘,艰苦奋战,在边疆开发出一片富饶、美丽、肥沃的土地。几年来,他们在二十八万多亩荒芜的田地里种出了水稻、玉米、红薯、咖啡、香蕉、菠萝和许多热带和亚热带的经济作物;生产中,农场的职工和少数民族农民结成了亲密的友谊,并帮助各族农民推广先进的耕作制度和生产技术。
  西双版纳是我国有数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一,为了加速开发西双版纳丰厚的资源,党和国家决定在这里大办国营农场,发展粮食作物和热带、亚热带的经济作物。1953年,一批农场职工来到了西双版纳,在全州最大的勘遮坝建立了第一个国营农场——黎明农场。以后,乂有许多立志在边疆生根、结果的青年人陆续来到西双版纳。七年来,已经有十几个国营农场建立起来。这些农场的垦荒者在原始森林边缘和渺无人烟的荒原中,刈除刺蓬、黑心树和热带的大竹蓬,然后一锄一锄地垦荒。由于荒芜的年代长了,土质非常坚硬,广龙农场有的职工,一把锄头挖一个月就磨得只剩一小块了。开荒中,人们克服了许多困难,使开荒的速度一年比一年加快。今年,农场的水田面积比1958年扩大了两倍多,旱地的面积增加了两倍半,其中棉花、甘蔗、花生的面积都扩大了一至五倍。现在,全州农场一共开荒二十八万多亩,等于全州各族农民十年来开荒面积的40%。目前全州国营农场已拥有拖拉机二百三十一个标准台,为今后扩大耕地面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这些荒地原来都是野兽出没的地方,国营农场的职工一面要在这些荒地上耕作,一面还要和野兽搏斗,把它们赶走或者消灭掉。人们从野兽那里夺来了田地。往日野兽成群的荒凉的山峦和平原,眼下已铺满了金黄的晚稻和玉米,一串串的香蕉压弯了枝头。现在正是收割晚稻的季节,到处都在传来丰收的消息。国营景洪农场今年粮食作物面积比去年增加了二十倍,总产量也有大幅度的增长。
  在开发边疆的过程中,国营农场的职工和西双版纳的傣、哈尼、布朗等各族人民结成了亲密的战友,他们帮助各族人民推行先进的耕作制度和生产技术。傣族农民以往只种一季晚稻,不种早稻。今年,景洪县的曼广龙、曼卖、曼京傣、曼光化等农业生产合作社都决定种双季稻,为此,必须首先解决灌溉问题。这些农业社决定联合修建一条九公里长的水渠,把流沙河水引进田里,但是缺少劳动力。广龙农场知道后,立即派出了五十六个职工和傣族社员一起挖修,用一个多月时间便把水渠修成了,保证了五百多亩田由一季改成两季,平均单产比去年增加了40%。农场的新式农具和农业机械耕作也给边疆的少数民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营勐腊农场用拖拉机给傣族的农业社翻田时,附近的傣族、瑶族、布朗族和哈尼族农民都跑去看,看过后,非常感动,更清楚地看到了边疆的光明前途,鼓舞了生产积极性。当农场有困难的时候,少数民族也来支援。今年,广龙农场把四亩烂泥塘改造成水田,因为面积太少,拖拉机转不过来,曼光化农业社以等价交换的办法主动地派七个人七条牛来支援,帮助农场把这块田耕出来,人们亲密地把这片田称为友谊田。
  原载1960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孔雀翔集景洪城
  张帆吴彬林启根
  如果把西双版纳称为祖国南疆的一块绿宝石的话,那么,景洪就是镶嵌在这块瑰宝上最耀眼的明珠。
  景洪古称景永、景龙,傣语意为 "黎明之城",自宋大理国以来,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西双版纳州的州府,但由于与中原相距遥远,多年来 "藏在深闺人未识"。建国后,国家非常重视这块边地的开发,从50年代开始,先后三次从内地动员大批知识青年和农民迁移到景洪。60年代,敬爱的周总理在这里与缅甸政府总理吴努会晤,并和当地的傣族群众欢度"泼水节”,留下许多动人的佳话。进入80年代,西双版纳的旅游业连年升温,景洪得以声名远播。
  虽然时下正值隆冬,但当你漫步在景洪的街巷时,一股热烈、浓郁的南国风情仍会扑面而来:整洁干净的街道宽敞通达,富有傣族特色的建筑错落有致,路旁飘香的缅桂花含笑迎人,四方游客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景洪市委书记苏历兴告诉我们,经过20多年的建设,景洪已成为中国少有的几个全天候的旅游城市之一。现已建成三岔河野象谷森林公园、民族风情园、曼厅公园等景点40余个,开辟了4条通往"金三角"和老、缅、泰三国边境地区的旅游线路;西双版纳机场已扩建为国际航空港,1998年景洪接待海内外游客192.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8亿元,创汇947万美元。同年,景洪市荣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
  景洪是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罕有的一块绿洲,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6.1%,高等植物3800种,是亚洲象、印度虎、绿孔雀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故乡;"东方多瑙河”澜沧江从市区穿越,水运可达泰国的清盛、老挝的万象,边境交通十分方便;此外,境内世居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等13个少数民族,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因此,景洪将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大力扶持。
  景洪市长岩甩向我们介绍,从1998年起,景洪掀起了新一轮城市设施改造建设的高潮,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全市上下动员,以捐资、借贷、垫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8647万元,对城市的8条主要干道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建设。市政府还建起15个国际标准的公厕,取消沿街摆放的垃圾桶,环卫站实行路段承包,竞争上岗, 使城市的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
  今年成为景洪市旅游业的大丰收年,据统计,1~11月景洪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5亿元;西双版纳机场旅客吞吐量130万人次,最多的一天起降33个航班,一度成为全国最繁忙的航空港,一时间,景洪人风趣地说,孔雀都飞到景洪来了。
  原文登载于1999年12月210《人民日报》第10版

知识出处

景洪年鉴 2010

《景洪年鉴 2010》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启根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景洪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