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勐海县年鉴》 图书
唯一号: 260620020230001460
颗粒名称: 附录
分类号: G256.1
页数: 86
页码: 437-498
摘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指导我县跨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省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及县委第八届第四次全会《关于制定勐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精神,编制《勐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对继续保持我县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勐海县 附录

内容

附录
  勐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1996-2000年)
  勐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1996〜2000年勐海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
  2000年前勐海县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附录
  勐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1996-2000年)
  勐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序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指导我县跨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省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及县委第八届第四次全会《关于制定勐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精神,编制《勐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对继续保持我县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按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突破口,以改革为动力,以效益为核心,以富民兴县为目的,发挥优势,打基础、兴科教、建支柱,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既定思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县情,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机遇,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通过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克服了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天然林禁伐和严重自然灾害等困难,走出了一条“以工补农,以农促工”的发展路子,“九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较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预计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亿元,其中地方7.67亿元,年均递增12.2%,经济建设登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势产业茁壮成长;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经济持续发展,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支出结构进一步合理;金融保险运转正常,宏观调控和社会互济能力进一步加强;“五三”扶贫攻坚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重点建设成绩突出;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市场化步伐加快; 对内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开放型经济逐步形成;科教兴县战略顺利实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意识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秩序明显改善。全县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大好局面,为实施“十五” 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全县经济社会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发展时期,实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起点较低,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市场发育程度低,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仍然存在,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支柱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一时难以形成规模;科技教育基础薄弱,缺乏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收入渠道单一,农民和财政增收减缓;对内对外开放力度不够,缺乏合力,口岸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改革与稳定、开发与保护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其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投融资机制不活,投资不足将成为我县“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这些矛盾和问题需在 “十五”期间加以重视和解决。
  跨入新世纪,国际国内环境出现新的变化。世界经济呈现持续发展势头,全球产业重组和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迅猛,周边国家经济正在复苏,国内经济步入新的转型时期,国际国内竞争更加激烈。面临新的挑战和历史机遇,我们有条件、有信心把经济社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三大支柱产业的形成、优势产业的提高和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为“十五”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二是优越的气候、丰富的资源和优厚的区位优势,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政府现场办公会项目的实施,为我县经济社会大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四是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将使我县在通往东南亚国际大通道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五是省委提出的三大目标及州委提出的“旅游兴州、生物强州、口岸活州、文化立州、依法治州”的发展思路,完全符合我县实际,为我县今后五年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六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环境逐渐形成,将为我县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七是景混公路的建成,将缩短我县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加快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八是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为我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迎头赶上提供了可能;九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和“三讲”教育成果的不断巩固,为我县实现“十五”目标,提供了政治、思想、组织和作风保障。
  第一章指导思想奋斗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农业强县,工业富县,通道活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基本思路, 发挥气候、资源、区位三个优势,巩固粮、糖、茶三大支柱产业,培育旅游、外贸、生物、畜牧、能源五大优势产业,壮大个体私营、乡镇集体、三资企业三大经济成分,打好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两大基础,实施科教兴县、对内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四大战略,实现特色经济强县、旅游贸易活县、民族文化兴县三大目标,为实现省、州的战略构想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奋斗目标
  “十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助爲鸟财政局
  局长邓云华
  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
  签订协议
  注重会计培训工作
  实现微机管理
  热情服务细心核实
  "九五"期间,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财政工作的重点已转移到加强支出管理和宏观调控上,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改革加快进程,财政管理职能得到强化。财政战线的干部、职工,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为鋤海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财政收入保持持
  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
  为加快财政建设步伐,强化财政管理职能,财政局进行了 “预算外收支两条线”管理、实施乡镇 "零户统管”、推行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和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等。
  新世纪,全体干部职工将强化财政管理,严格依法理财,为劭海县国民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强化财政管理严格依法理财勐海县对外经济贸易局
  勐海县对外经济贸易局是政府综合管理、协调全县对外经济贸易(包括国际贸易、边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边境劳务输出、边民互市)的职能部门。同时负责组织全县"三资”企业项目的论证、初审、转报工作;搞好"三资”企业建立后的各项服务,编制企业年度进岀口商品计划,报表汇总等归口管理事宜。
  勐海县的边贸主要在打洛口岸进行,另有两个重要通道: 巴达缅甸色勒、大勐养,布朗山缅甸景康。各级政府在打洛投资8000多万元,吸引资金3亿多元,全县引进外资500多万美元(香港、美国、台湾、缅甸、泰国)。边贸发展十多年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边贸进出口额由1985年的23万元增长到1995年的18283万元,商行户数100多户。
  与勐海接壤的缅甸扌单邦东部第四特区人民生活困难,长期靠种植罂粟为生,为截断毒源与减少毒品危害,县对外经济贸易局协同有关部门帮助境外农民种植125亩茶叶示范地、千亩甘蔗、千亩杂交稻示范、万亩橡胶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边贸旅游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口岸出入境人数逐年增长, 每年出入境游客多达60多万人。边贸工作的发展推动了边疆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代,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边境睦邻友好,发展边贸确实是件"利国、富民、睦邻、安邦”的大好事。
  图•单位提供文•曹辉
  局长侯永宽
  组织职工开会学习
  打洛边民互市
  勐海县进出口贸易公司与缅甸景栋耶伟敖公司签订边贸合同
  打洛边贸货场
  职工合影勐海县旅游局
  局长吴卫江
  "九五”期间,勐海县旅游局积极调整旅游市场,突岀勐海县热带、亚热带的自然风光;边疆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加强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宣传促销;积极开拓跨国旅游市场,努力开辟精辟旅游线路等,使勐海县的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初步形成了包括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和旅游娱乐在内的综合产业体
  "九五”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46.73万人次,其中,出入境433.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8776万元。
  目前,勐海县的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一项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新型产业, 必将会更加有力地推动勐海县经济的向前发展。
  李植森摄
  景真八角亭
  打洛森林公园
  二星级酒店——幽兰酒店近年来,勐海县妇联在中共勐海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妇联的指导下,动员、带领全县广大妇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积极投身两个文明建设,为勐海县的改革、开放和实施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勐海县妇联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动员全县各族各界妇女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在农村开展了 “学文
  县妇联职工合影
  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双学”"双比”活动,广大农村妇女放开了手脚,勤劳致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城镇,为激励广大职业女性爱岗敬业,开展了 “巾帼建功”活动,广大女职工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各部门根据行业特点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优质服务"活动。
  多年来,各级妇联组织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在城乡开展的“五好文明家庭” 创建活动中,促进了家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各级妇联把提高妇女素质,培养 “四自”新女性作为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妇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妇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两规"、“两法”颁布实施后,各级妇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妇女群众增强法制观念,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推动妇女参政议政,积极开展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积极为组织部门推荐和输送妇女干部,各级妇联抓住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的有利时机,大力宣
  李桂英主席在妇代会上作报告投票选举
  2001年9月湄公河次区域反对拐卖妇女儿童项目甜竹
  栽培技术培训
  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宣传培养跨世纪女性领导人才的重要意义,为妇女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平等参与竞争创造条件。
  主席:李桂英
  电话:(0691)5122565
  地址:勐海县勘海镇景管路12号县委大院
  1990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邀请城区老妇女委员参加座谈
  1995年,迎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县妇联组织城区妇女姐妹上街游行。
  1997年,勐海县民族小学女童班合影
  1991年12月13日,接回被拐卖到泰国的妇女。
  2001年11月,妇联进行“打拐项目”——茶叶低改培训
  文艺联欢活动局长王友三
  省州行风建设考核组到勐海民政局考核行风建设。杨奇石摄
  局长王友三向新一届新当选的村委会干部授牌授印。杨奇石摄
  勐海县民政侨务局从1950年县政府设民政科以来,其机构沿革经历了:民政科、民政股,于1983年12月正式成立了民政局。现内设办公室、救灾救济股、优抚安置股、社会事务股、区划地名股、福利生产股。有行政编制12人,事业编制1人;下辖老龄办、农保所、收容遣送站、殡葬管理所、社会福利院5个事业单位,有事业编制12人。
  其职能是: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职责是:依据国家赋予的职能,解决社会问题,调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依法保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具体工作是:主管全县救灾、救济、低保、双拥、优待、抚恤、安置、烈士褒扬、行政区划、地名管理、婚姻、殡葬、收容遣送、社团、收养、民办非企业、社会福利、福利企业、基层政权、侨务、老年人等几十个大项上百个小项的工作。
  民政工作为每个公民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工作内容涉及20多个法律法规,具有多元性、社会性、广泛性、群众性等特点。发挥着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被誉为改革开放的减震器,社会发展的安全阀。其主要工作对象有1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万余人,老年人26648人,双缺户2.7万余人,优抚对象3995人,五保户207人,低保对象1400余人,这些对象遍布城乡,勐海县民政侨务局正常情况下每年为民政对象投入资金、物资约300万元。
  副县长聂曲(前)、州民政局刀金光局长 (后左)实地查看巴达乡曼皮火灾现场。
  杨奇石摄
  组织老年人在敬老节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李润摄口粮救济及福利彩票赈灾粮发放
  现场。杨春和摄
  第一期扩建后的社会福利院新貌。
  杨奇石摄
  多年来,民政部门根据职能、职责和勐海县地处边疆民族地区,山区面积大,经济不发达,贫困人口多,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群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和再就业难等特点,因地制宜,紧紧围绕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个大局,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目标,开拓进取,强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和取得的显著实绩,为勐海县的边防巩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组织灾民进行生产自救、恢复生产。杨春和摄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
  勐海县国土资源局的前身是成立于1987年6月的勐]海县土地管理局。
  十余年来,勐海县国土资源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开拓进取,锐意改革,深入实地,扎实工作。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全面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土地资源保护的意识,充分利用每年6月25日"全国土地日”和"土地宣传日"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土地法制意识和土地国情、国策观念。历年来,上级下达非农用地指标累计数5000亩,实际用地2664亩,占指标数的53%,节约耕地2336亩,做到了既节约用地、又合理使用土地,先后完成了打洛边境贸易区、勐阿糖厂、振思铁合金厂、象山镇粮贸新区市场、象山镇综合集贸市场扩建等建设项目征地工作。1992年完成了全县5511平方公里的上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即土地详查),开展了清查非农业建设用地工作,共清查历
  局长陈正明
  地籍管理已实现微机化年来非农业建设用地8857亩,其中:国家征用4918亩,行政划拨2174亩,未批自用153亩,擅自买卖182亩,非法租赁和转让49亩。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34.3万亩,其中:一类保护区24.49万亩,二类保护区9.81万亩。完成了县、乡(镇)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耕地及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结构调查等工作。开展了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调查评估工作,全县共调查评估国有坡耕地30293亩,其中:大于25。坡耕地5668亩,集体坡耕地208485亩。
  勐海县国土资源局多次被州政府评为目标责任管理先进单位,1999年勐海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土地执法模范县”。
  图•冯涌哲文•李荣
  在野外开展地籍调查单位提供勐海县交通局
  外客运线路18条,日发客运班车183班次。客运量40.21万人,客运周转量4736.7万人公里,货运量达172万吨,货运周转量1.72亿吨公里。
  为适应交通运输、口岸出入境运输发展的需要,改善交通站点工作环境、客运条件,"九五”期间,共投资889万元,建成勐混运管分站、打洛口岸交通运输管理站、勐海客运服务站。
  在运政管理方面,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省有关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规定,加强执法力度,依法管理道路运输、口岸出入境运输,治理、整顿运输市场,做好交通规费征收工作。“九五”期间,一
  勐海县交通局是县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其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交通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定和实施交通发展规划,进行道路运输管理。下属有勐海县交通运政管理所、勐海县公路路政管理所、勐海县地方道路管理站三个公路交通事业单位,勐海县交通工程公司、勐海县建筑工程队、地方道路管理站公路工程处三个施工企业。继“八五”取得良好成绩之后,“九五”期间,交通系统全体干部、工程技术员、职工和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继续努力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采取"省州补助、地方自筹、企业赞助、群众集资投劳"的方针,以提高公路等级、路面质量和改善交通服务设施为中心,大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道路运输业的管理,使全县交通事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公路建设方面,全县共完成国道、县乡、乡村公路新建改建672公里,建成了勐阿、勐遮至下曼来40.288公里沥青公路,勐冈、曼派、曼稿3条四级砂石公路。勐往、勐宋、勐海、巴达、布朗山、西定、格朗和、勐满等乡建成了卫生路,新建中、小桥34座。完成勐海县援助缅甸扌单邦东部第四特区勐拉至景栋四级砂石公路20公里。累计完成投资8800万元。至2000年末,全县拥有公路2940公里,14个乡镇均为等级公路,102个行政村(办事处),868个自然村有864个通了公路。
  公路建设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的发展,至2000年末,全县拥有各种汽车1900余辆,各型拖拉机16400余台”人力、机动三轮车400余辆、摩托车15000余辆。14个乡镇全部通客运班车,勐海县客运服务站共营运县内年一度道路运输业经营资格审验,共审验各种车辆3653辆次,各型拖拉机39045台次,运输服国家交通部部长黄镇东在省交通厅厅长李裕光及州、县党委、政府领导陪同下,于2001年6月到勐混视察214线景洪至劭混公路建设情况。
  
  
  巴达公路勐遮至下曼来段沥青公路
  局长李家忠务、车辆维修业439户/次,办理打洛口岸出入境运输249928辆次。在交通规费征收中,全体职工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依法征费,共征收拖拉机养路费924.3万元,运输管理费554.6万元,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九五”期间,勐海县被省公路局评为1995—1997年及1999年"公路建设先进县”,交通局、运政管理所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 “文明单位”,勐海县客运站被省交通厅评为“1996-1997年交通安全先进集体”,运政管理所、路政管理所被省交通厅指定为"文明示范窗口单位"。在新世纪,全系统职工在局领导班子带领下,为完成国道214线景洪至打洛公路、西双版纳旅游西环线,西满边贸公路、县乡公路油路化以及一批扶贫公路将努力奋斗、再创辉煌。
  电话:(0691)5123996
  地址:勐海县城象山新街2号
  邮编:666200
  打洛国门桥
  曼扫流沙河桥
  交通局办公大楼
  建设一支依法行政、文明执勤的运管队伍
  国道214线景洪至勐混公路正在紧张施工
  打洛口岸出入境运输办证民族宗教事务局是政府行使管理全县民族事务及宗教事务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是党和政府联系各族人民及各宗教界人士的"桥梁”和 "纽带”。"九五”期间,勐海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及宗教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促进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帮助各民族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1981—2001年,共争取到各种无偿项目资金1000.883万元,为促进勐海县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维护勐海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7—2001年连续五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县级文明单位;1999年被州委、州政府评为“全州第二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2001年9月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勐海县首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局长刀永祥
  族团结
  领导班子
  佛协工作会留影
  促进各民族共同
  局干部职工深入西定乡开展宣传活动
  干部职工合影事务局
  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
  省民委领导检查电脑农业甘蔗示范地
  跳起欢快的泼水舞
  省民委副主任马华清、经济处处长张保安在勐海县县长岩比及民宗局局长刀永祥、副局长张志祥陪同下,深入贫困山寨进行民族工作调研。
  省民委副主任马华清(中)、经济处处长张保安(左一)在勐满乡班倒村火蚌新寨视察扶贫工作。
  民宗局干部、职工与哈尼族群众一起欢汤帕节。肩负水利使命推进经济发展
  纳达勐电站纳达勐水库
  宾房电站前池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勐海县水利基础设施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到"九五”末,全县已建成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2座,小(二)型水库70座,总库容12890万立方米,小坝塘115座,骨干性取水闸、坝17座,大小沟渠1370余件,年供水能力达16773万立方米。共建成水电站15座、24台机组,装机容量21855kW,建成35kV变电站7座、容量14800kVA,架设输配线路:35kv、16条263km,10kv、67条1001km,0.4kv、805km,年供电4586万度,97%的住户已通电。全县14个乡(镇)都通了自来水,已解决15.76万人、7.32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工作中不断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加强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环境,为勐海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团结、政治稳定、边疆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
  坡改梯,防止水土流失
  小流域综合治理——群众投工投劳勐海县扶贫办
  
  主任岩香龙
  
  
  
  勐海县属省列506个扶贫攻坚乡重点县之一,全县贫困面大,涉及14个乡镇;贫困人口多,特困人口比重大,有布朗山、勐满、勘往、鋤宋4个省列扶贫攻坚乡。县委、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工作,于1995年10月成立了抗灾救灾扶贫办公室,定编7人,下设秘书股、扶贫股、抗震股。2000年,全办共有干部职工10人,其中党员6名,负责全县的抗灾救灾和扶贫开发工作。
  勐海县的扶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各乡(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以及山区贫困群众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几年的精心组织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至2000年,全县共投入深入村寨调查研究,现场解决水坝险情
  县委、政府领导深入扶贫攻坚乡检查扶贫工作
  省、州有关领导视察扶贫工作扶贫办全体职工外出考察合影
  资金1665.5万元,安排扶贫项目608件。其中水利项目270件,投资1164.15万元,项目建成后增灌农田55992亩,改灌57236亩,解决42705人和24001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农业项目338件,投资501.35万元,开垦坡改梯12075亩,低改高12407亩,增粮268.52万千克。举办农业科技培训267期,受训人员40084人次。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经济支柱产业,投
  深入贫困布朗族家中调研
  资98.7万元,引种雪梨3628.4亩。同时,组织实施
  小额信贷扶贫和异地综合开发,全县已解决14个乡 (镇)43个村民委员会147个村民小组5918户30771人的温饱问题。
  图•文单位提供
  异地搬迁前的布朗族村寨
  
  深入村寨调研
  开展异地搬迁扶贫,布朗族贫困群众住上新居勐海县妇幼保健院是全县妇幼卫生业务技术指导中心,承担着全县妇幼卫生业务技术指导的重任。在全县55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城镇到农村边寨都留下了全院职工跋山涉水、不畏艰苦、为边陲各族妇女儿童服务的足迹。目前勐海县县、乡村医疗保健网健全, 妇女儿童的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生命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下降。
  在抓好农村妇幼卫生工作的同时,注重保健院内部建设,先后建盖了774.8平方米的门诊大楼、2074.54平方米的住院综合楼。现有职工34人,其中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9人。拥有日本阿洛卡B 超、瑞士麦道尼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意大利半自动血生化分析仪、近红外乳腺扫描仪等十余种诊疗设备。开展妇女病宫颈癌普查
   普治,婚前医学健康检查,儿童健康检查,儿童智力筛查,保健咨询,
  妇产科、内儿科常见病诊治,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富有专业特色的窃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全院职工以高尚的医德,优质的服务,合理的收
   费,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先后荣获省
  手术中
  卫生厅授予的"文明妇幼保健单位”、"爱婴医院”等称号。
  院长:罗庭珠
  电话:(0691)5122192
  传真(0691)5122969
  地址:云南省勐海县象山镇保健路2号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幼保健院
  职工合影
  门诊楼
  儿童智力筛查蓬勃发展的勐海县甘蔗生产
  勐海县甘蔗生产办公室
  
  
  
  2000年,勐海县甘蔗生产办公室共有职工43人,其中公务员12人,专业技术人员10人,技术工人21人。设有行政办公室、财务室和甘蔗良种推广站。1986年,景真糖厂建成,勐海县着手制定甘蔗发展规划,推广甘蔗种植技术,引进并推广高产高糖甘蔗良种,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大面积种植甘蔗,促使勐海县甘蔗生产进入初步发展阶段。1990年,又新建勐阿糖厂,使勐海县蔗糖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00年,糖厂通过技改扩建日处理甘蔗原料达5000吨。全县14个乡(镇)102个村公所(办事处),33000户农户种植甘蔗。甘蔗种植面积20万亩,甘蔗总产量75万吨,原料甘蔗入榨量73万吨,甘蔗农业产值1.3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21%o 工业产值3.2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82%,上交
  主任李金福
  税金3537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3%,蔗糖业
  的发展增加了蔗农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成为勐海
  县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职工合影
  高产高糖甘蔗栽培技术现场培训
  高产高糖良种桂长势喜人漓县统计局
  局长王树英
  副局长付水初
  统计是国家实行科学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数据对正确分析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勐海县统计局作为县政府主管全县统计工作的职能部门,遵照国家统计局和上级统计部门规定的调查方案,报表制度,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对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云南省统计管理条例》, 监督检查统计法律、法规的实施,依法行使统计调查权,统计报告权和统计监督权;负责组织完成国家、省、州统计局和县委、县政府规定和下达的统计调查任务和重大的国情国力普查,贯彻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准确及时上报统计报表;负责组
  统计数据汇总
  办公已逐步实现微机化
  败的重要举措来抓。结合"三五”普法,认真组织全县统计人员学习统计法律法规,认真贯彻统计制度方法,出色地完成各项普查工作。统计信息工程和现代办公得到较大改进,加快了统计现代化步伐,软、硬件建设得到改善,配备了传真机, 增设微机3台,开通了计算机联网,装修了办公大楼,新购置了办公桌椅及文件资料柜,使局内面貌焕然一新,统计工作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五次人口普查——入户登记
  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各乡镇、各部门和单位的统计业务工作,积极开展对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向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咨询、建议。
  局内共设三股一室(办公室、农业股、工商股、综合股)。现有在职在岗干部职工19人,退休人员4人。
  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是统计的生命线,统计局在实施业务过程中,始终把增强质量观念,提高数据质量摆在突出的地位,
  职工合影
  把反对和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作为反腐勐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于1953年,是农业事业单位。2000年有职工30余人,有30亩试验、示范基地,有办公楼一幢,科技培训大楼一幢,职工宿舍7幢。内设有植保站、土壤站、农业环保站、办公室、育种组、果树蔬菜组、科技培训组、技术咨询、技物配套组。技术力量雄厚,有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10人,有省劳动模范,省、州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
  几十年来为勐海县的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和技术工作。改革了勐海的耕作制度,由一熟制到多熟制,彻底更新了勐海的种植格局,实现农作物品种良种化,达到了优质、高产的目的;改进了勐海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实现了耕作机械化、种植良种化、栽培规范化。由刀耕火种,粗放种植,广种薄收的原始农业跃到了集约经营,节本增效,稳产高产,向现代农业迈进。粮食产量由1953年的2478万千克提高到2000年的13463.3万千克,翻5.43倍。为勐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致富历尽辛劳。提高普及了农业科技知识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先后获得省、州、县科技成果奖38项。为勐海县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主任、高级农艺师王传蔚
  全体职工合影
  培训大楼
  办公大楼为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作不懈努力
  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
  站长杨勇(中)副站长邹建华(右)周海英(左)
  得了显著成效,多项项目成果获得省、州、县级表彰。省列商品猪建设项目、省列边境疫情监测站项目正在实施中。通过项目的建设,逐步建立完善了良种繁育、饲料生产供应、兽医防疫、畜牧技术推广四大服务体系,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完成了全县畜禽品种调查、编撰了勐海县畜禽疫病勐往乡良种猪推广示范区、桔秆氨化养牛等项目,并取
  进行牛动脉注射
  勐海县畜牧兽医站始建于1962年5月。现有职工29人,其中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0人;咼级技工5人,中级技工2人,初级技工3人;大专以上学历3人,中专16人。县畜牧兽医站主要负责全县畜牧兽医科学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培训以及指导农民进行畜禽品种改良、饲料生产和疫病防治。并承担兽医卫生监督检验,,兽药、饲料监督检查,疫情监测与动物防疫等工作。自"七五”以来,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草场资源调查、畜牧业区划,志》。完成了科学养猪综示区、勐宋乡畜牧扶贫工程示范项目、
  放牧路上的牛群
  示范户饲养的育肥猪广告公司临街门面
  现代气息的办公区环境
  粮食局内的婚纱影楼
  勐海名人广告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勐海县唯一一家注册的广告有限公司,是勐海人自己创办的一家私营企业(下属名人柯达图片社、名人婚纱影楼)。公司成立于1999年9月,两年来,由于开展业务广、质量过硬、售后服务优,始终坚持“质量唯我本,信誉乃吾魂”的宗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制作发布了大量的户外广告,使公司迅速发展壮大,客户遍及全县十四个乡镇,现已发展成为勐海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全、实力最强的专业性广告公司。公
  名人柯达彩色图片社
  司集策划、设计、制作、发布为一体,全方位为您服务。
  用我们的专业水平,为您描绘更美丽的蓝图!
  用我们的诚信让您感觉我们更可信赖!
  希望我们能为您一用!
  ★电脑刻字灯箱招牌布标锦旗科室牌铜字铜牌 ★展牌车身橱窗衣物印字霓虹灯不锈钢制品 ★钛金字牌壁画制作大型电脑喷绘设计
  大型PVC膜结构
  ★晴雨篷企业CI形象策划节日庆典代理
  ★店面室内外设计施工代理发布各种广告地址:勐海县佛双路15号(广告公司)电话:0691-5126313
  地址:勐海县农行斜对面(彩扩部)
  电话:0691-5120232
  图•文公司提供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8%的增长速度。其他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有大的优化,新的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群体基本形成,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有大的进展,发展条件大为改观;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取得新进展,经济体制有大的创新;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快发展,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扶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教育不断发展,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环境质量有大的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文明有大的进步;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团结稳定出现新格局。
  一济总量预期指标:期末国内生产总值12.8亿元,年均增长8%, 其中地方:11.4亿元,年均增长8.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210元,年均增长6.8%;地方财政收入8600万元,年均增长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亿元,年均增长9.6%;边境经济贸易总额4.2亿元,年均增长5%o
  ——调整预期目标: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37:16:47,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增强,群体支柱产业初步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28%左右。
  —可持续发展预期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森林覆盖率达到60%。主要河流两岸、干线公路两旁和水库四周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取得新进展,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
  ——生活预期目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300元,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年均增长6.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下,农村贫困人口彻底解决温饱,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0岁左右。
  ——发展预期目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70%以上的乡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95%o
  第三节发展方针
  要实现上述目标,今后的五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党中央和省委提出的发展方针:
  ——作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加快发展,努力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确保略高于全省全州的发展速度。
  一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经济结构调整从适应性的局部调整转变为全方位、战略性调整。以增强综合竞争能力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以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突破口,调整所有制结构;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为目标,调整城乡结构;以构筑特色支柱产业群体为重点,调整县域经济结构;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城镇贫困人口收入为重点,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以增加消费需求为政策趋向,调整需求结构。调整我县三次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是: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重点,调优第一产业;以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为重点,调强第二产业;以大力发展边贸、旅游业为重点,调快第三产业。把结构调整与推进科技进步结合起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强化创新意识,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通过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优先位置,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尊重人的发展,发挥人的潜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生态,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迈岀重大步伐。
  一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确保社会稳定。重视社会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文化、教育等功能,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章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第四节稳定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政策安民心,围绕市场调结构,建镇带乡活流通,改土治水强基础,少生优育兴科教,长抓村建讲文明”的方针,以实现农业强县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大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使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走上“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开发资源,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发展轨道。到2005年,力争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4亿元,年均递增6%。
  ——继续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贯彻执行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政策,鼓励土地有偿转让、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体制优势,规范运行;完善粮食收购保护价,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继续深化农村供销社改革,加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现有水利设施的配套、维修为重点,引入市场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农民出资兴修水利。加快“五小”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产权改革步伐,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水利化程度;继续解决好农村人畜饮水问题;大力推广旱作技术,抓好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增强防灾抗旱能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建设一批商品和良种基地、节水灌溉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生态村。“十五”期末,围绕建立33.8万亩大型灌区建设,力争建成高稳农田25万亩、高稳蔗园5万亩和高稳蔬菜、瓜果、花卉等基地2万亩。加快粮食、蔬菜、大牲畜、茶叶等批发市场建设步伐,使我县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和农产品流通条件明显改善。
  一调整农业产业和品种结构。面向市场,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引导,努力在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合理布局和提高加工转化水平上下功夫。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自主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粮食生产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优质、高效和市场前景较好的稻米、豆类和有本地特色的小红米、紫米的生产。“十五”期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亿公斤,其中优质稻米占46%左右。甘蔗生产要加大25度以上坡地甘蔗下
  山力度,加快高产高糖甘蔗品种推广步伐。2005年甘蔗面积控制在14万亩以内,总产量82万吨。茶叶生产要继续围绕“巩固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总产”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茶园管理,加快中低产茶园改造,发展绿色良种有机生态茶,2005年茶叶总产量达7500吨。加快冬季农业开发,大力发展反季蔬菜、优质瓜果、花卉和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经济作物向适宜种植区集中。积极引导贫困山区生存环境很差、过度分散的村寨适度向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摒弃刀耕火种及轮作的原始耕作方式。
  一大力发展特色林产业。以实施“天保”工程为依托,在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和绿化造林的同时,结合退耕还林,固定耕地、优化树种结构,完善林地产权改革,重点发展樟脑、多依、竹类、沙松等特色经济林、生物化工原料林、笋竹两用竹林、速生丰产用材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加快地方珍稀树种选育和造林技术推广,提高樟脑加工水平,引导层板、木地壁板、竹地壁板和竹筷等生产企业的有序发展。
  一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划和引导。按照公司+基地+农户、贸工农一体化模式,培植和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发展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分工协作和利益关系,积极支持和引导粮、糖、茶等龙头企业加快集团化发展的步伐。加大对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批发市场、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推进农业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一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农村市场主体,疏通流通渠道,健全营销网络,建设“绿色通道”,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农民自主经营的前提下,以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贩运大户和乡镇企业为中心,大力培育各类营销组织。建立一批便民的初级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努力在“种子工程”、农业科技推广运用、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农科教相结合四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强农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完善乡村科普网络,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完善农机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规模效益,逐步建立一批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示范区。加快乡镇政府上网
  的步伐,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快捷灵通的信息网络,把农民的生产和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加快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发展。立足我县资源优势,乡镇企业发展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新型建筑建材业、少数民族乡村风情旅游业和技术信息服务业。引导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
  第五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加工业
  以工业强县为目标,在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题,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2005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13.3%。
  —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面向市场,按照“质量、品种、效益” 的原则,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工业,努力调整产品结构,要提高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制糖工业以提高产品质量、出糖率和综合效益为重点,积极开拓市场,探索蔗糖转化新路子,实现产品升级。精制茶和精米加工是我县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要适时调整品种结构,积极组织原料,开拓市场,增加产量,发挥名牌优势,提高效益。同时要合理引导,促进以锰为主的冶金工业和森工业的有序发展。
  一加快新产业开发。立足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及时、合理引导投资方向,围绕农业、旅游、外贸等产业,集中力量在绿色食品、旅游产品、新型建材等领域实施一批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一体、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在开发中不求规模和数量,但求“专、精、特、新”,严防低水平重复建设,以适应未来竞争、发展旅游业和保护生态的需要。
  ——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营原则,一是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加快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主业突出、产业集中度高和新产品开发能
  力强的企业集团。主要抓好行业集团组建和规范运作工作,要立足于发展重点行业和优势骨干企业,推动资产、项目向优势企业集中,资金向名优产品集中。二是结合县情,加强引导,积极扶持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培育出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中小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靠体制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按照抓大放小和有进有退原则,结合各企业实际情况,以产权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引导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改制形式,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进一步理顺企业财产关系、政企关系和企业与社会关系,健全企业法人、企业组织和企业社会保障等制度,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到2005年,全县工业企业全面完成改制目标,并按新体制规范运作,企业效益普遍提高。
  ° 一加大技术改造、引进、创新力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技术改造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强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的合作,加快企业上网步伐,拓宽资金、技术、人才渠道,增强企业自我创新改造能力,加快新产品开发。
  ——练内功,狠抓企业管理薄弱环节。加快成本管理,成本指标分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物质采购实行“比质比价,择优采购”,减少库存。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各级质量责任制。加强资金管理,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深化 “三项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效益、约束和激励机制,保障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积极性。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作风正的企业领导人员。
  第六节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发展支柱产业,是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环节,是增强我县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变化,依托优势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以创新为动力,以特色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走高起点、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分工协作的路子,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1.优化提升旅游产业。针对旅游
  消费要求及市场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县旅游资源、口岸通道和气候优势,找准我县在全州、全省大旅游格局中的位置,突岀特色,优化布局,推出精品,使我县旅游业走上“自然资源、文化发掘、优质服务、科学管理”的发展轨道。200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9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
  一理定位,优化布局。围绕西双版纳西线旅游,坚持以“跨国旅游为龙头,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为品牌”,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观念,抓好沿线以展示民族文化、茶文化为主的民俗风情旅游和生态旅游,积极发展休闲渡假、会展、健康和保险等新兴旅游,把我县建设成面向东南亚,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县。
  —突出特色,强化精品开发。巩固“中缅一日游”,积极拓宽境外旅游市场,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在巩固打洛至勐拉、扩大打洛至景栋旅游线路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打洛至清迈的旅游线路,实现多国多日游。加快 “布朗族民俗村”的建设,挖掘各景点景区的文化内涵,把弘扬民族文化与发展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对民族节日、民族餐饮、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民族建筑、民族歌舞进行开发。加快特色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开发
  ° 一化旅游资源保护,走可持续发展路子。加快旅游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抓住我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机遇,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强化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整理与开发利用,今后凡在旅游沿线从事景点景区开发、建盖房屋、做广告、建标志物,在办理基本建设手续时,要增加设计方案审查意见程序,保留特色与环境和谐。
  一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健全法制法规,规范旅游市场,开展有序竞争。大力引进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服务的质量,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旅游业的投入,放宽市场准入,完善价格机制,鼓励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餐饮、运输、商贸等服务行业。
  2.发挥区位优势,优化口岸经济。充分利用我县和缅甸接壤,通道较多,陆路距泰国较近的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同时力争在农业技术合作、境外土地承租、劳务输出、能源开发、工程承揽、发展轻工业等领域取得新的进展。全面扩大与缅甸、泰国的经
  济贸易合作。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拓境外市场,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广泛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一善口岸管理体制,加快人才培养。确立口岸管理主体;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能,强化口岸管理。积极争取并实施打洛口岸“境内关外”政策,搞活口岸,吸引国内外游客参与口岸、通道的建设发展。加速构建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运行机制,培养和引进外经贸管理人才,以适应 “入世”新形势的需要。加快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类人才,形成新的发展活力。
  一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创新,组建新型的外贸集团公司,提高外贸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加快口岸、通道基础设施建设。抓住我省加快边境口岸设施建设机遇,以打洛国家级口岸集镇建设项目启动为契机,重点抓好打洛生态垃圾场、打洛街道绿色亮化和排污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巴达至西满渡口公路的改扩工程,做好布朗山岀境通道改扩建工程和巴达西满渡口自打洛口岸边境旅游环线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在2005年内开工建成,同时加快打洛口岸仓库设施和巴达、布朗山两个边民互市场的建设,增强我县口岸通道经济发展后劲。
  ——理布局,拓宽领域。大胆探索发展边境贸易的新路子,在打洛口岸建立集加工贸易、免税贸易、通道服务、转口贸易、边境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贸易区。把巴达、布朗山建成主要以原煤、猛矿等资源型产品进口的通道和边民互市区,构筑以打洛口岸为龙头,巴达、布朗山通道为两翼的对外开放格局。
  —加强口岸信息网络建设。面向国内和境外市场,及时、准确提供商品技术供求信息,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与技术合作,扩大口岸宣传,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3.以樟脑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生物资源。充分发挥气候、土壤、物种等资源优势,抓住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实施退耕还林机遇,以市场为导向,引进人才和资金,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多轮驱动,加快以樟脑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步伐,做好甜竹、药物、花卉、冬早蔬菜、精品瓜果等绿色产品开发,培育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
  路子。建立人才、融资、技术、政策等支撑体系,初步建成一批生物资源产业基地,把我县生物资源优势转变为特色产业优势。使生物产业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大力发展畜牧经济。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草场和坝区充足的粮食,积极发展畜牧经济,推动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以农户为基础,村为单位,抓好一批商品猪、牛、羊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发展市场前景好的特种养殖业,2005年,肉类总产量达7600吨。重点抓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科学饲养、草场建设和市场建设等环节。抓好曼燕大牲畜批发交易市场建设。金融、农科等部门要主动搞好服务,逐步把畜牧业发展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
  5.培育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我县水利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大的优势,加快以水电为主的能源建设,以实现城乡同网同价为目标,加强电力管理体制和电力企业的改革,抓好城乡电网改造、引入大电网和宾房电站机组改造扩容项目的实施,提高发供电质量,2005年,发电量达9000万度。在保证满足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需求的基础上,适当输出电力。在加强大河沟煤矿的内部管理,挖掘潜能的同时,积极勘测寻找新的煤矿资源。培育和扶持发展能源服务行业,广泛利用和推广新能源、新技术,拓宽服务领域,加快沼气、石油液化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O
  第七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西部大开发和国际大通道的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交通建设方面。以建立协调配套和通周达边的综合运输体系为目标,重点抓景洪至勐混二级公路、勐混至打洛的二级路、“旅游西环线”、巴达至西满渡口、西定至曼玛、勐宋曼方至大曼吕、格朗和黑龙潭至南糯山、勐遮坝交通网络等一批建设项目。完成勐宋、格朗和、西定等乡镇的公路油路化,提高县乡公路等级。积极鼓励以农民投工投劳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乡村道路网络建设。
  水利建设方面。在巩固和完善现有水利设施的基础上,抓好帕点水库等一批“五小”水利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做好33.84万亩大型灌区的
  前期工作,力争“十五”期间开工建设。抓好打洛南板河(界河)等一批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建设,完成勐邦水库、纳达勐水库、曼满水库的除险加固和改造。加强水利设施管护,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能源建设方面。要组织实施好农村电网改造、引入大电网、宾房电站扩容等项目,形成以本县电力为主,大电调节补充为辅的机制和电力网络,降低现行电价,鼓励居民多用电,实现村村通电,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
  市政建设方面。结合景混二级路和流沙河县城段截弯改直及绿化建设,加快以县城及旅游沿线乡镇为重点的城市化建设。利用县城凉爽舒适气候的优越条件,建设上档次的宾馆和休闲场所,促进旅游、休闲度假的发展及全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重点抓好县城引水工程及管网的改造,加快南海河林荫道、中心广场、民族体育场、生态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和象山集贸市场的扩建。
  邮电通讯方面。要继续完善以程控扩容为主的城乡电话网,加强服务,降低价格,发展乡村电话,实现村委会全部通邮、通电话。
  加强投资结构的宏观调控,建立行之有效的投资调控体系,实现投资规模的适度增长。建设项目按公益性、基础性、竞争性项目明确国家、省、州(县)、社会、企业、个体等投资方式,充分发挥各类投资主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寻找国内外合作,引进资金,加大投入,加快发展。
  强化建设项目的管理与监督。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切实贯彻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确保项目实现质量、工期、概算三大控制,提高投资效益。建立健全投资决策责任制,严格执行科学论证和决策程序。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为争取项目进入国家、省级投资计划打好基础。切实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国家资金的安全使用。
  第八节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
  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以拓宽领域,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为目标,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大信
  息技术应用。
  一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围绕旅游业的发展,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鼓励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文化娱乐、信息咨询、邮电通讯、市政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一大力发展新的营销方式,积极探索连锁经营、专业化代理配送等新型流通形式。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及技术市场。规范发展律师、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和职业介绍所与信息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大力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的生活服务业,增加服务性消费,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积极发展以经济实用住宅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加强和规范对物业的社会化管理。
  ——引导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投向服务业。实行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加快行政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所属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加大对档案、史志等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投入。完善市场法规,规范同业管理,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服务价格政策,提高服务业的诚信水平,保护消费者权益,严厉打击欺诈、垄断和非法操纵市场行为。
  ----加大信息技术应用。要以信息资源的利用为重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大力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程度。建立党政机关计算机局域网,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加强对县情的研究和历史资料的收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建立有效的经济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提供工农业产品的需求信息及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的市场前景预测,把我县的工农业生产与大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生产效益;宣传本地特色产品和资源优势,加快技术、人才、资金引进。
  第九节大力发展小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
  “十五”期间,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组织实施。按照 “合理布局、准确定位、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要求,以县城为中心,重点抓好边境口岸、旅游沿线和沿交通干线的城镇建设,力争用
  5~10年时间,把县城建设成特色鲜明、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城市。以打洛为重点,加快布朗山、巴达通道的建设。将勐海乡纳入县城总体规划布局发展。把勐遮、勐阿、勐混作为中心集镇来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通过“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走一条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和管理小城镇的路子。充分发挥各自在旅游、口岸和区域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研究探索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乡镇行政建制,构筑新的县域、乡域发展格局。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编制高起点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并将其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规划中,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既要坚持建设标准,又要防止乱铺摊子和盲目负债发展。规划的编制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做好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网络、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地方与农垦等方面规划的衔接和协调。规划的调整要按法定程序办理。城镇建设要各具特色,突出个性,特别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以及具有民族、地方特点的文化自然景观。
  ——积极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小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要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现有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要发挥小城镇内连生产基地、外通中心城市和境外区位优势,兴办各种服务行业,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高的批发市场。鼓励农村新办企业向镇区集中,要抓住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机遇,吸引技术、人才和相关产业向小城镇转移。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联销、物资配送、旧货调剂、农副产品批发等活动。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乡村旅游业。
  ―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要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实行有偿使用。吸引企业、个体及外商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逐步建立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格局,加快教育、文化、卫生、通讯、广播电
  视、镇区道路、供水排污、环境整治、信息网络等公用设施建设。
  ―加快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村居民、外来人口入镇定居和创业,促进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凡在城镇建盖、购买或租用住房,并在从事非农产业中有长期固定收入的农户,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各部门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似费用,其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推动人口有序流动。
  —妥善解决好小城镇建设用地。统一规划,集中用地,把小城镇建设用地纳入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给予优先安排,做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要通过挖潜改造旧镇区,积极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治,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解决小城镇的建设用地。严格限制分散宅基地审批,鼓励农民进镇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房。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的土地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对小城镇现有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应留镇级财政,统一用于小城镇的开发和建设。对新增建设用地取得的有偿使用收益,要优先用于补充耕地,实现耕占补平衡。
  —加快撤乡设镇步伐。完善小城镇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认真抓好勐遮、勐阿、勐海、勐混、勐满五个乡撤乡设镇的报批和后期工作,积极做好巴达、布朗山的前期上报工作。要结合机构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小城镇特点的、新的城镇管理体制,把小城镇政府建成职能明确、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政府。政府要集中精力管理公共行政和公益性事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包揽具体经济事物,要综合运用经济、法津和行政手段,搞好监督、指导和协调服务。对重点发展的小城镇,要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基数,超收部分全部或大部分留于镇级财政。健全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抓好规划、建设、土地、环卫等各项工作,加快城镇规划法制建设,加强城镇规划的施工管理。建立健全小城镇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小城镇劳动服务公司、劳动介绍所等中介机构,培育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需要的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
  第十节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冲破传统的所有制界限,树立“只有大开放,才能大发展”的思想,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坚持“三放”、“六不限”的方针和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的原则,加大力度,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形成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三分天下的格局。
  —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认真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加强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以更优惠的政策,更宽松的环境,更大的投入,更多的扶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强服务,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服务意识,在企业开办、土地使用、信贷税收等方面与国有经济一视同仁,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加强收费管理,逐步规范“收费登记卡”制度,制止“三乱”现象,切实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完善担保体系,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贷款难的问题。
  ——市场准入,简化办事程序。凡不需要政府解决建设资金、生产条件,并符合国家、省、州产业政策的非公有经济项目,一律简化程序和方式,改审批制为备案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进入农业开发、职业培训、科技服务等领域。促进个体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支持鼓励私营企业向生产型、科技型、开发型和外向型方向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私营企业大户和集团,帮助和推动私营企业进入国际国内市场。
  —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素质和活力。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培训,大力培养非公有制经济所需各类人才,建立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协会组织,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增加科技投入,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向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强化质量管理,增强私营企业的竞争能力。
  —鼓励社会各方力量从事非公有制经济。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兴办私营企业和从事个体工商业的,在税、费、证等方面给予优惠;国家公务员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职工辞职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享有同国有、集体下岗职工兴办个体私营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要把发展个体私营
  经济纳入统计科目,纳入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使个体私营经济在政治上有地位,组织上有机构,政策上一视同仁。
  第十一节统筹兼顾,推进全县经济协调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势互补、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方针,提高全县整体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好县城整体规划。以新兴边疆现代化小城市为目标,突出科学性、超前性、预见性,强化县城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科教、信息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县城在全县发展中的辐射吸纳作用。要充分利用勐海优越的气候资源,结合景混二级公路的建成后的交通便利,努力把县城建成版纳独具特色、功能齐全、居住环境好的城市,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游客和定居者。
  —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布局。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点,地方、农垦统筹考虑,各乡镇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注重示范效应,打破“乡域”、“村域”界限,通过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等多种形式,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调整结构,合理分工,培育自己的特色产业,形成竞争优势。坝区、基础较好的地区,重点要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品种结构、改进耕作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复种面积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率先在全县实现小康。山区、贫困地区,要发挥自己的特点,抓好畜牧、茶叶、林果等生产,形成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要抓住时机,用好扶贫资金,抓好项目论证,争取有更大的发展。
  ——大力推进地方与农垦联合协作。利用农垦的人才技术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联合形式,推进地方与农垦的联合协作,合理配置科教、文化、卫生资源,加大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将农垦的发展纳入本地区的统一规划,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垦经济摆脱困境、与地方共同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放松户口限制,农垦职工创办第三产业和从事个体私营活动要以地方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在小城镇建设、农村集镇和小区域市场等方面实行联名共建,加强地方企业与农垦企业的合作,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企业效益;加强地方与农垦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促进双方的产业结构合理优化,实现全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科技教育
  第十二节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新老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建立为中心,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主要发展目标,坚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实现重点产业和重点技术领域的跨越。
  ——加快科技创新。建立健全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科技管理和培训体系与科技服务网络,加快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技术市场及网络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环境优化,加快产学研结合,建立科技研究、科技引进、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应用相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宣传,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口 ~~增强产业技术升级能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高新技术向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渗透,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技术水平,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支持企业行业技术创新,提高重点行业、骨干产业技术水平。加快科技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提高综合管理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力争在绿色食品、经济林果引进、水稻等领域取得突破,使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贡献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60%;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良种推广占90%以上;农业技术培训面占农村总劳力的50%以上;组织实施“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工业科技发展重点以对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
  一大科技合作。围绕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培植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强化与县内外有实力的科研机构、院校、企业及周边国家的科技合作,充分利用省属和地方科研所的优势,研究实施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作和种子工程,切实抓好职业技术教育,走教育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挖掘利用科研所现有的
  科研成果和后备科研力量,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技术市场向商品市场扩散,全面提高科技的经济含量和效益。
  ——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改制为企业,支持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加大财政和全社会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资金。重视社会科学的研究,积极开展软科学和民族文化、旅游经济等的研究工作。加大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奖励政策,激励全社会大力倡导和推动科技进步。
  “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项目为: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和遗传工程稻品种、三高甘蔗丰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茶叶无性良种繁育和健身茶叶产品开发等10项实用技术推广;粮食制品深加工技术开发、冬早蔬菜栽培技术开发和民族旅游工艺产品及民族精需品技术开发等10项星火计划项目;勐海县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等3项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经济技术信息网络应用等3项基础应用技术研究计划项目。
  第十三节强化基础教育,加快人才资源开发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点,实现“两基”为重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
  一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普及程度。在巩固“普六”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普九”。加大扫盲工作力度,继续扫除青壮年剩余文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校点布局,积极推行场地联合办学的试点工作,实现集中办学,扩大办学规模。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全面实行学历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配套,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制度。
  ——教育体制改革,开展对非义务教育政府投入机制的研究,依法逐步落实学校的自主办学权,形成非义务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推进非义务教育产业进程。调整办学点,办好寄宿制、半寄宿制学校,处理好教育与宗教的关系,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着重抓好布朗族人才培养。调整办学结构,加大教育执法力度,认真贯彻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条例》,加大民族教育力度。全面推进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优化教师结构,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坚决杜绝中小学乱收费。确保义务教育有投入,加快重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对义务教育应实行:政府支出为主、社会赞助为辅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集中财力、物力改善教育基础设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加强实践教育,积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各种音像手段,广泛开展多样化电化教育与计算机辅助教育,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
  ——重视和强化人才资源开发与使用。强化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培养 -选拔及考核制度,改革和创新人事制度,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转变用人观念,调整用人机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数量素质并举,创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和条件,营造用好、留往优秀人才的体制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切实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评价、选拔和使用工作。在充分发挥县内各类人才的基础上,积极吸引各地的人才到勐创业。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造就一批富有创新智能的各民族学术、技术带头人。积极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和农业科技队伍。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把优秀领导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放到更加突岀的位置,加快推行和完善公示制、试用制和聘用制度,高度重视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培养造就一批少数民族、妇女和党外干部,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开拓创新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四章生态环境和资源
  按照建设绿色生态县的要求,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框架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促进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十四节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强化人口、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巩固“三为主”,推广“三结合”和黄牌警告制,稳定低生育率, 优化乡级计生服务资源配置,强化长效节育措施,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加强《婚姻法》宣传,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严格控制早婚早育和抢生,积极争取各方资金,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和不断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的建设,抓好各级计划生育技术人员特别是农村计生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计划生育队伍的整体素质。继续加大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力度,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纳入社会综合治理范围,统一管理,切实控制流动人口的计划外生育。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及综合服务能力,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努力推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十五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重建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宜林荒山荒地和退耕地实施人工造林,营造用材林、经济林和水果林,建立生态茶园,在茶地中套种樟树,对灌木林地和疏林地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积极探索保护区内生物资源的有效途径,建设保护区内的生态体系。抓好公路沿线和江河岸区的绿化及植被保护恢复工作,抓紧对本县辖区内的澜沧江及其一级支流流沙河、南果河和南览河等河流,昆洛公路、佛双公路和县乡公路,劭邦、那勐、曼满等中小型水库及坝塘、拦河坝等重点工程的防护林建设。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充分发挥防护林体系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美化沿途景观,改善旅游环境的作用,建成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防护林体系。逐步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抓好森林消防工作,使森林火灾发生率逐年下降,“十五”期间力争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1%以内。加强林业的科技含量,建立和完善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体系,加强森林植物、木材和主要林产品的检疫工作。
  一加快农村能源建设。鼓励群众使用沼气、电力、液化石油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坝区推广沼气、太阳能、高效液化灶和节柴改灶,在山区推广地火炉和进行节柴改灶,适当发展薪炭林,严格执行薪用柴许可证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砍伐。
  _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抓住我县作为国家以工代赈退耕还林试点县的机遇,充分利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退耕还林还牧、固定耕地、坡改梯和治理水土流失力度。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推广使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改变农田施肥结构,推广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及时回收使用过的地膜,减少农业污染,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的管理体制,在开垦种植业及加工业的过程中,实行无污染生产,积极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无公害蔬菜和水果,在选育发展本地优质树种的基础上,适当引进适宜本地种植的名优树种,开发种植珍稀类经济林木,建设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林和用材林基地。
  第十六节强化环境治理,改善环境质量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方针,强化污染防治,全面提高环境质量。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老污染源,严格控制、治理各种厂、矿企业的“三废”排放,坚决控制新污染源,今后凡是新上的工业项目和达到一定规模的其他建设工程,环保部门必须依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并办理环保审批手续,并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一加强城乡环境设施建设,对工业污染和城乡生活污染实行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乡镇环境管理机构,健全县乡环保监测网络,加强城市综合环境治理,提高全县乡镇绿化率。大力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加强糖厂废水治理及综合研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污染治理。积极治理城市水源和水系污染,大力植草种树,加大城市绿化面积,净化城市空气,减弱噪声污染,全面提高居民居住环境质量。加强宣传环保意识,加
  大环保工作的执法力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加强环境监理执法队伍的建设。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第十七节保护资源,实现永续发展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加大水、土地、矿产、森林、人文和旅游等资源的保护,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和节流,保护水源,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合理配置江河流域水资源,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积极保护和发展水源林,稳定水源涵养区功能,促进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多渠道开源,增加城镇用水供给和农业灌溉,改善农村人畜饮水条件。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贯彻国土资源保护的基本国策。实施土地利用总体现划,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资源的保护与管理c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有效制止乱砍滥伐、毁林开垦;抢救珍稀濒危动植物。建立和完善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技术体系,维护生物多样性优势。重视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情习俗等人文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广资源综合利用的实用技术,加强废弃物资的回收利用。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更新补偿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第五章改革开放
  第十八节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十五”期间,将继续全面推进以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引导和服务经济的能力,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完善以间接管理为主,分工协作,决策科学,反应灵活,稳健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使政府行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切实解决好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继续改革和精简政府机构,
  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制。
  ——继续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努力调整所有制结构,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继续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破产、租赁、承包、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和完善产权监督约束机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加大清理整治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切实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建设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立以现代企业体制相配套的企业领导选拔任用制度,培育一批具有事业心和责任心、懂经营管理的优秀企业家。
  一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覆盖城镇所有职工,社会保障和自我保障相结合,以法定强制性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工作力度,深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县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积极推进就业市场化的进程,促进社会稳定。
  ——加快投融资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全面引入市场机制,推进项目建设、经营、管理的市场化运作。在积极向国家和省州争取资金的同时,把融资重点转向上市融资和外引内联上来,采取组建集团、产权出售等多种形式,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建立和维护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构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银企关系。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整顿和制止不合理的重复建设。
  ——积极推进其他各项配套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征收管理,巩固乡级财务“零户统管”成果,规范政府采购行为,集中财力保重点。加强财政监督,建立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分离、相互制约的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支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引进先进技术和
  先进管理方式,发展各类市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要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规范会计、审计、律师、公证等社会中介机构的行为,真正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司法监督力度,认真做好企业职工再就业工作。
  第十九节发挥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完善法制环境,营造公开、平等、自由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用好用活国家西部开发政策,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力争打洛边境旅游贸易区尽快设立,借鉴海外自由贸易区和国内经济特区、保税区的经验,把打洛建成面向东南亚的重要口岸。简化出入境手续,不断改善社会服务环境。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走出去发展的战略,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把我县逐步建设成为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大通道,为全州全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我县在对外开放中的 “窗口”和基地作用。加大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引进力度,最大限度放宽对外来投资的各种限制,放宽准入条件,实行国民待遇,为外来投资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创造良好投资机会和条件,降低外来投资企业的投资成本,巩固和发展“替代种植”等方式的边境技术合作,抓紧建立适应“入世”要求和对外开放新体制,与国际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
  ■加强对内开放步伐。要充分发挥我县的潜力和优势,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合作和联系,树立良好的信誉保证,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形成广泛的协作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引资,把主要资金投向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加强以县内外科研所、农垦系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合作层次、水平和效益。积极组团参加各种商贸洽谈会和对外对内文化交流活动,扩大勐立对内对外开放、共谋发展的良好形象。
  第六章人民生活
  第二十节积极发展公益事业,不断扩大就业
  ——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和提髙保险费征缴率,在城镇广泛推行以养老、失业、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险。同时,各级地方财政要适当调整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并采取多种措施,广开筹资渠道,补充社会保障基金,加强资金管理,科学完善社会保障的评估指标体系,强化监督、考核,规范社会保障运作行为。积极推进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开展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的试点,尽快实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探索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保险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的建设。加强社区的领导与管理,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引导职工转变择业观念,努力开拓就业门路,搞好下岗职工培训,失业人员培训。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基点,加强劳动力资源开发工作,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推进劳动力走向市场就业。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社区组织在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作用,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重视和关心弱势人群,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老龄事业及产业,加强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及活动的条件。加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加强敬老院、福利院等城乡福利设施的建设。
  第二十一节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增加人民收入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也是我县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建立全体人民充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制,在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广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收入,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改善和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深
  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依法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份扩大。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及其他限制消费的政策,优化消费结构,大力推进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吃穿用消费水平。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推行个人信用制度,拓宽消费信贷领域。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提高电话、计算机普及率,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继续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增加城乡居民居住面积,提高住房和环境质量。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供水质量,提高农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提高供电质量。
  ——会公共服务和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公共服务投入,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推出以110警务为主的医疗、供电、供水、消防、电信等行业联动指挥体系。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加强防御洪涝、寒害等自然灾害安全网的建设,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社会化、市场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制定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服务体系,继续抓好农民健康教育,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认真贯彻 “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方针。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队伍素质建设,努力提高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功能。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或建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医药分开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在有条件的村卫生室推行乡村两级一体管理模式。重视和发展中医,加快中药开发,培养一批能中能西,懂医懂药的乡村医疗队伍,促进中医中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加强卫生防疫工作,提高免疫力,努力降低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病率及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加大执行卫生法规,城乡环境卫生、劳动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明显改观。加快改水步伐,衣村改水受益人口达8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上饮上安全卫生水。广泛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活动,人人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抓好扶贫工作。进一步抓好单位挂钩、结对帮扶、小额信贷等工作。继续做好异地搬迁扶贫工作,在国家、省、州的支持下,实施好布
  朗山少数民族综合扶贫开发工作,力争期末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解决温饱。
  第七章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
  在改革日益深入,开放不断扩大,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第二十二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总结我县《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勐海县精神文明“十五”建设规划》,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全县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确保民族团结和谐,社会文明进步。
  —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巩固“社教”、“村建”、“三讲”的成果,发扬成绩,深入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要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德治国。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继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的教育,以及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广大群众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按照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促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的方针,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处理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抓好青少年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活动。宣传和新闻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加强地方党史、地方志、年鉴等县情研究、编纂工作。充分发挥史志“资政、存史、育人”功能,立足现实为经济建设搞好服务。“十五”
  期间,努力强化史志管理职能,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主动全面、完整、准确地研究、整理,编纂出高质量的史志成果。
  ——事业进一步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效益明显、富有活力的文化新机制。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积极扶持兴办文化事业,促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文化艺术自身规律的专业艺术生产体系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社会群众文化网络的建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活跃群众文化活动,巩固和发展群众文化阵地,各级文化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向管理文化转变,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设,培育和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民族文化等。发挥民族文化优势,组织挖掘、整理和保护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进一步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抓好文明走廊、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文化站建设。
  —加快广播影视发展步伐。要从广播影视的实际出发,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三个意识”为保证,不惜一切代价把敌人的声音压下去,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紧密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对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深入开发,通过举办传统体育运动会,促进各民族健身运动,提高民族身体素质,振奋民族精神,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增强各民族竞争意识。继续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身体素质。深入开展争创体育先进县和先进乡镇活动,加快体育事业改革步伐,进一步探索体育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引导体育消费,促进体育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一深化国防教育,强化国防意识。各级政府和全县各族人民要提高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念,积极支持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加强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搞好军民共建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促进军民团结。
  第二十三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坚持依法治县,为改革开
  放和经济建设提供政治法津保证,确保边疆稳固、社会安定。
  ——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制度,推动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发展,更好地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形势下民族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办法,保证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力和自由,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真落实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体制相适应。依法打击民族分裂活动和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坚决取缔邪教组织,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县之路,进一步强化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中的权威和作用。认真组织实施“四五”普法教育,提高公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意识,营造人人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法制环境。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扩大民主,.健全法制,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究、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力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村民自治。切实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确保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稳定。
  —深入扎实地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以及各种恶势力,惩治制假售假、偷税骗税、经济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等行为。强化“三禁” 工作力度,堵源截流,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持之以恒地开展扫黄打非、除六害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完善各种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制度,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切实把社会综合治理措施落到实处。深入开展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活动,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重视和加强边防、民兵、武装工作,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双拥”活动。建立健全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全
  面培训政法干警,提高干警政治业务素质,增强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意识。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措施,保证各项政法任务的完成。
  ——实抓好勤政廉政。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从源头上杜绝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使廉政建设法制化,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
  —继续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支两条线”规定,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加强对有形建筑市场的规范管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进一步树立“两个离不开”意识,促进全县民族团结、治安良好的新形象。
  第八章规划实施
  实现“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动员和依靠全县各族人民,积极调动全社会的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依靠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宏观调控和完善的计划保障体系,按步骤、分阶段实施。
  ——加大宣传力度,完善规划实施体系。经县人民政府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的《劭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是指导我县 “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提高计划的透明度,使全县人民参与计划的实施。实现《纲要》的目标,要通过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加以细化,使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纲要》通过后,县人民政府将陆续出台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对外贸易、旅游发展、人口、就业和社会保
  障等一批重点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 以保证《纲要》的顺利实施。
  ——加强宏观管理,创造良好实施环境。应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制定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综合应用计划、财政、价格、金融等手段,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分年度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本乡镇、本部门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好《纲要》的精神和任务。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目标实现。计划实施过程中,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査。为确保各项调控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加强对各项计划实施的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尤其要加大对经济增长、工农业、财政、固定资产投资、重大建设项目、旅游、对外贸易和人民生活等主要发展目标的监测和预警,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准确地作岀分析判断,采取积极有效的经济对策和相应的调节措施,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按照理想的轨迹和预期的目标运行。
  一根据市场环境变化,适时调整修订规划。在计划实施期间,当遇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或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不可预见的因素,导致经济运行结果与计划目标出现偏离,县人民政府应按照法定程序及时提出计划的调整方案,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劭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是指导进入新世纪和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全县各族人民要在县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
  1996〜2000年勐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
  2000年前勐县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知识出处

勐海县年鉴

《勐海县年鉴》

《勐海县年鉴》是勐海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地方年鉴,其宗旨是通过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和反映勐海县1991年以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基本面貌和发展情况。为各级领导科学化决策和考核部门工作实绩,为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勐海、建设勐海,提供较全面、系统的最新信息资料,同时也为各有关部门及单位开设一个宣传自我的园地或窗口。本年鉴全面系统地记载1996~2000年勐海县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全书分设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军事、法制、农业•林业•水利水电、乡镇企业、工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旅游•边贸、城建•环保、商业•贸易、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经济管理、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驻县单位、附录等22个部类,各部类下设分目,分目下设条目记述具体事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勐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