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勐海年鉴1991-1995》 图书
唯一号: 260620020230000725
颗粒名称: 科研课题
分类号: G311
页数: 2
页码: 225-226
摘要: 1991一1995年,共开展8个研究课题,其中,国家攻关(含省基金)课题1个,农业部重点课题1个,省攻关课题1个,省经委课题1个,省农科院课题3个,所管课题1个,下拨科研经费63.72万元,共投入科技人员37人。1995年末,已结题7个并通过国家级、省部级组织的专家验收或鉴定。另外一个省攻关研究课题也通过阶段性验收,决定延续至1998年结题。
关键词: 科研课题 科研成果

内容

1991一1995年,共开展8个研究课题,其中,国家攻关(含省基金)课题1个,农业部重点课题1个,省攻关课题1个,省经委课题1个,省农科院课题3个,所管课题1个,下拨科研经费63.72万元,共投入科技人员37人。1995年末,已结题7个并通过国家级、省部级组织的专家验收或鉴定。另外一个省攻关研究课题也通过阶段性验收,决定延续至1998年结题。
  (一)“云南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属国家下达的攻关课题,起止时间1991一1995年。该课题在广泛收集云南丰富的茶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对保存于“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中的资源材料开展了多学科的系统研究鉴定,完成了100份资源材料的农艺性状鉴定,70份资源材料的细胞学、化学成份、抗寒性、抗病虫鉴定及同工酶测定,筛选出26份可供生产或育种利用的优质茶树资源材料,其中综合多因子全面优质材料9份。此项研究的开展,充分发挥了云南茶树资源优势。同时,通过多学科的研究,对茶树的起源分类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课题主持人:王海思、王平盛; 执行人:许玫、曾莉、黄彩芝、矣兵、汪云刚、玉香甩、宋维希。
  (二)"高香优质大叶红茶新品种选育”:属农业部下达的协作课题,起止时间1991一1995年。该课题以云南无性系良种大黑茶为对照,采用系统单株选育技术,对云抗27号、云抗37号、云选9号等3个新品系进行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及抗性的系统鉴定。经过5年的研究,按育种程序完成选育工作,已选育出3个优质良种,达到预期目标。1995年7月,3个新选品种经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了审定,成为省级无性系优质良种,为提高云南茶叶品质,增加出口创汇,振兴云南茶叶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课题主持人;王海思、张俊;执行人:王卫玲、朱开荣、田易萍、徐丕忠、王平。
  (三)"茶树人工杂交育种”:属省农科院"七五”期间下达的延续课题。1991一1995年,该课题主要是在"七五"研究的基础上,以品质选育为重点,完成了20份杂交K材料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生化成份、抗逆性等内容的鉴定,筛选出品质、产量、抗逆性表现优良的杂交R材料11份,其中红绿茶兼制的有5份,适制绿茶的有2份,适制红碎茶的有4份。并利用适制绿茶的优良杂交F,材料鲜叶研制出"佛香茶”、"版纳白毫"、"版纳云奇"和"含笑吐三香"工艺茶。1992年7月,“佛香茶”、"版纳白毫”、“版纳云奇"被评为云南省名茶;1994年"含笑吐三香”被评为云南省农业系统优秀工艺茶。课题主持人:王海思、王朝纪;执行人:包云秀、凌光云、陈继伟。
  (四)"高海拔湿凉山区茶园高产、稳产技术示范”:属省农科院1991年元月下达的课题。该课题是在"七五”期间已验收的“湿凉山区茶树速成高产栽培技术示范”课题成功的基础上新立的项目,试验示范基点在澜沧县富帮乡帮奈村。旨在进一步探索高海拔山区茶园高产稳产技术。通过采取综合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反复试验,已总结出一整套高海拔湿凉山区种茶的科学栽培管理经验。1987年种植的300亩示范茶园,至1993年平均亩产干茶已达157.5千克(其中30亩自流灌溉试验地亩产干茶305.5千克),比同年全省茶园平均亩产37千克高120千克,增324%,创造了云南省海拔1850米以上湿凉山区种茶的高产纪录。带动了富帮乡发展密植速成、集中连片的高产茶园6000余亩,使该乡茶叶收入占全乡财政收入的68%。同时,澜沧县其它乡镇也发展同类茶园3.25万亩,并涌现出一批高产茶园样板。课题主持人:徐爱民;执行人:杨忠恒(澜沧县富邦乡)。
  (五)"茶树根结线虫病及综合防治研究":1991一1992年属省农科院下达课题,1993一1995年改为所管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弄清茶树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进一步探索筛选化防高效农药种类,结合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综合治理研究。通过对茶树根结线虫进行热处理试验、日照处理试验、化学药剂防治试验及不同茶种质材料对茶树根结线虫病的抗性测定等研究,已确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可使茶树根结线虫病的发生控制在病情指数10以下,考核指标达到合同要求。课题主持人:曾莉;执行人:汪云刚、玉香甩、李正超。
  (六)"无性系高产优质良种生态茶园示范”:省经委1992年下达的课题,由省茶科所主持,思茅市茶叶公司、澜沧县富帮乡帮奈茶场协作实施的开发研究课题。计划建立人工生态和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生态茶园300亩,以种植无性系良种为主,上层配植覆荫树(杉木、水冬瓜、板栗等树种),下层种地面覆盖作物(豆科绿肥等),道路林网化,形成多种作物共生互长的立体复合茶园,达到良好的生态效果。通过几年的课题实施,已按计划要求建立茶园336.6亩,其中省茶科所139.6亩(无性系云抗10号良种园33.1亩,地方群体良种园106.5亩);思茅市茶叶公司无性系长叶白毫、云抗10号、矮丰等良种面积107亩;澜沧县富帮乡帮奈茶场地方群体良种90亩。336.6亩生态茶园从栽培技术、茶叶产量、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初见成效,形成生态茶园雏形,为无性系高产优质良种生态茶园示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结出的高产优质良种生态茶园栽培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课题主持人:仇为高、孙文权;执行人:徐爱民、黄格甲、谢莲、吴顺森、李忠陆(思茅茶叶公司)。
  (七)"云南大叶茶以茶多酚为主体的综合利用研究”:省农科院1992年下达的课题。该课题主要针对云南省茶树资源优势和研究现状,结合现有分离技术,设计从茶叶下脚料中提取茶多酚的技术路线。考核指标要求产品纯度>95%,得率>4.2%。通过对有机溶剂法和沉淀法两条技术路线进行反复试验、分析比较,确定以沉淀作为本项研究的技术方案,历时2年多时间,最终确定出一条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茶酚提取工艺,茶多酚得率为5.32%,纯度>95%,咖啡碱残留量<3%,
  各项考核指标达到或超过合同要求。课题主持人:朱开荣;执行人:仲玉琼、莫云华。
  (八)"红碎茶大叶良种选育及无性系良种茶园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属省科委分别于1991和1994年下达的攻关课题,该课题延续到1998年结题。
  1、良种选育部分:按照茶树新品种选育程序,在经多年选育出的良种单株材料中优中选优,以国家级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为对照,系统鉴定其产量、品质及抗性,并进行种比较试验和区域适应性试验。通过对筛选出的11个新品系进行系统选育鉴定,73一8号、73一11号、云抗48号、云抗50号、76一38号、早生黑叶区试结束后可望育成课题研究目标要求的新良种。其中:73一8号、73一11号属高产优质早生良种;云抗50号属优质抗寒良种;早生黑叶属高香良种。云抗12号、云抗17号、云抗22号、云抗47号,几次通过专家对样茶审评,均表现香气高的特点,尤其是云抗12号属于红绿茶兼制,适制名优茶的良种,预计通过"九五”区试后可育成新的良种"
  2、丰产栽培部分:省科委1994年下达,起止时间1994一1998年。根据云南大叶茶种自身特性和无性系茶树良种苗的生长发育特性,应用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云抗10号,在不同的纬度、不同的海拔条件下进行多点试验,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出云南大叶茶树无性系良种丰产栽培技术。该部分研究已按合同要求完成1994一1995年的中心试验面积和示范面积茶园建设。其中中心试验面积101.84亩,超计划1.84亩;示范推广面积1100亩(昌宁县350亩,思茅市250亩,勐海县400亩,临沧县50亩,峨山县50亩),超计划100亩。本课题从良种选育一良种繁殖一移植一茶园管理一丰产稳产来研究云南无性系大叶良种的整套栽培管理技术,为推进云南茶园良种化进程,变云南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课题主持人:王海思、王平盛、张俊;执行人:田易萍、徐丕忠、王平、曾光华及有关七个单位。

知识出处

勐海年鉴1991-1995

《勐海年鉴1991-1995》

出版者:思茅地址印刷厂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军事、法制、农林水电、乡镇企业、邮政电信、经济管理、社会、驻县单位等类目,记载了1991-1995年勐海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海思
相关人物
王平盛
相关人物
许玫
相关人物
曾莉
相关人物
黄彩芝
相关人物
矣兵
相关人物
汪云刚
相关人物
玉香甩
相关人物
宋维希
相关人物
徐丕
相关人物
包云秀
相关人物
凌光云
相关人物
陈继伟
相关人物
徐爱民
相关人物
杨忠恒
相关人物
汪云刚
相关人物
玉香甩
相关人物
李正超
相关人物
田易萍
相关人物
徐丕忠
相关人物
王平
相关人物
曾光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勐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