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勐海年鉴1991-1995》 图书
唯一号: 260620020230000723
颗粒名称: 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分类号: G322.237.4
页数: 6
页码: 225-230
摘要: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占地面积98.8万平方米。1995年末在职职工19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7人(高职3人,中职7人,初职57人),管理人员5人,工人122人。固定资产总额521万元。主要从事云南大叶茶的品种、资源、栽培、加工和名优茶新产品开发研究。
关键词: 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驻县单位

内容

【概况]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占地面积98.8万平方米。1995年末在职职工19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7人(高职3人,中职7人,初职57人),管理人员5人,工人122人。固定资产总额521万元。主要从事云南大叶茶的品种、资源、栽培、加工和名优茶新产品开发研究。所内设所办、科技管理科、政工科、计财科、保卫科、后勤科6个管理机构和栽培、植保、品种、资源、制茶、机械、生理生态、情报资料8个研究室;示范茶场、茶叶饮料厂两个经营实体和勐往出口茶生产基地、《云南茶叶》季刊编辑部及一所中等茶业实用技术培训学校。"八五”末期科技开发等项收入达48万元。
  90年代,主要开展茶树资源研究利用、新品种选育、名优茶开发、茶树无性系良种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和茶多酚提取工艺研究。1979年至1994年获科技成果奖30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部)级11个,地厅级14个。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被国家农业部列为重大推广项目,在省内推广面积约130万亩。新选无性系良种7个,其中国家级良种云抗10号、14号和省级良种“长叶白毫”等在省内推广面积约2万亩;红碎茶新工艺技术在省内各加工厂家推广应用,茶树优质资源材料在生产上应用达60余个,科技成果在生产上的转化应用,提高了云南茶叶产量和品质以及产品竞争能力。与有关部门合办的《云南茶叶》学术季刊,至1995年底已出刊67期,共发行14万余册。建所以来,选送到全国各类院校进修人数达261人次;接待了苏联、日本等20个国家和地区、50个团组来所参观考察。举办了学制一年以上的茶业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学员400余人;半年制短期培训班60余期,培训3000余人。为省内茶区培养了一大批茶叶技术骨干。
  "九五”期间以开展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开发研究,适当开展基础研究和引进高新技术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为云南茶叶科技进步服务。在"九五"期间,计划研究课题5项,登记成果5项,获奖成果10项,出成果率200%;审定新选品种5个,投入成果示范推广项目3项,推广面积约2.3万亩;计划发表科研论文35篇,国际学术交流论文1篇,组织学术报告会2次;茶叶加工销售达到3000担的生产经营规模,年总收入200万元,年纯收入50万元;茶叶饮料生产销售达到1200吨的生产经营规模,年总收入150万元,年纯收入45万元。开发经营创收累计达388.7万元,其中技术性收人58万元。到"八五"末期人均创收5000元,人均收入达3500元(不含工资)。科研、开发、管理三类人员分别达到53人、96人、40人,构成1:1.8:0.8的比例。培养中青年管理干部4人,学科带头人8人,经营开发骨干4人,硕士生3人。到本世纪末,争取把茶科所建成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新型机制的科研机构和省级精神文明单位。
  【科研课题】1991一1995年,共开展8个研究课题,其中,国家攻关(含省基金)课题1个,农业部重点课题1个,省攻关课题1个,省经委课题1个,省农科院课题3个,所管课题1个,下拨科研经费63.72万元,共投入科技人员37人。1995年末,已结题7个并通过国家级、省部级组织的专家验收或鉴定。另外一个省攻关研究课题也通过阶段性验收,决定延续至1998年结题。
  (一)“云南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属国家下达的攻关课题,起止时间1991一1995年。该课题在广泛收集云南丰富的茶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对保存于“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中的资源材料开展了多学科的系统研究鉴定,完成了100份资源材料的农艺性状鉴定,70份资源材料的细胞学、化学成份、抗寒性、抗病虫鉴定及同工酶测定,筛选出26份可供生产或育种利用的优质茶树资源材料,其中综合多因子全面优质材料9份。此项研究的开展,充分发挥了云南茶树资源优势。同时,通过多学科的研究,对茶树的起源分类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课题主持人:王海思、王平盛; 执行人:许玫、曾莉、黄彩芝、矣兵、汪云刚、玉香甩、宋维希。
  (二)"高香优质大叶红茶新品种选育”:属农业部下达的协作课题,起止时间1991一1995年。该课题以云南无性系良种大黑茶为对照,采用系统单株选育技术,对云抗27号、云抗37号、云选9号等3个新品系进行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及抗性的系统鉴定。经过5年的研究,按育种程序完成选育工作,已选育出3个优质良种,达到预期目标。1995年7月,3个新选品种经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了审定,成为省级无性系优质良种,为提高云南茶叶品质,增加出口创汇,振兴云南茶叶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课题主持人;王海思、张俊;执行人:王卫玲、朱开荣、田易萍、徐丕忠、王平。
  (三)"茶树人工杂交育种”:属省农科院"七五”期间下达的延续课题。1991一1995年,该课题主要是在"七五"研究的基础上,以品质选育为重点,完成了20份杂交K材料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生化成份、抗逆性等内容的鉴定,筛选出品质、产量、抗逆性表现优良的杂交R材料11份,其中红绿茶兼制的有5份,适制绿茶的有2份,适制红碎茶的有4份。并利用适制绿茶的优良杂交F,材料鲜叶研制出"佛香茶”、"版纳白毫"、"版纳云奇"和"含笑吐三香"工艺茶。1992年7月,“佛香茶”、"版纳白毫”、“版纳云奇"被评为云南省名茶;1994年"含笑吐三香”被评为云南省农业系统优秀工艺茶。课题主持人:王海思、王朝纪;执行人:包云秀、凌光云、陈继伟。
  (四)"高海拔湿凉山区茶园高产、稳产技术示范”:属省农科院1991年元月下达的课题。该课题是在"七五”期间已验收的“湿凉山区茶树速成高产栽培技术示范”课题成功的基础上新立的项目,试验示范基点在澜沧县富帮乡帮奈村。旨在进一步探索高海拔山区茶园高产稳产技术。通过采取综合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反复试验,已总结出一整套高海拔湿凉山区种茶的科学栽培管理经验。1987年种植的300亩示范茶园,至1993年平均亩产干茶已达157.5千克(其中30亩自流灌溉试验地亩产干茶305.5千克),比同年全省茶园平均亩产37千克高120千克,增324%,创造了云南省海拔1850米以上湿凉山区种茶的高产纪录。带动了富帮乡发展密植速成、集中连片的高产茶园6000余亩,使该乡茶叶收入占全乡财政收入的68%。同时,澜沧县其它乡镇也发展同类茶园3.25万亩,并涌现出一批高产茶园样板。课题主持人:徐爱民;执行人:杨忠恒(澜沧县富邦乡)。
  (五)"茶树根结线虫病及综合防治研究":1991一1992年属省农科院下达课题,1993一1995年改为所管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弄清茶树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进一步探索筛选化防高效农药种类,结合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综合治理研究。通过对茶树根结线虫进行热处理试验、日照处理试验、化学药剂防治试验及不同茶种质材料对茶树根结线虫病的抗性测定等研究,已确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可使茶树根结线虫病的发生控制在病情指数10以下,考核指标达到合同要求。课题主持人:曾莉;执行人:汪云刚、玉香甩、李正超。
  (六)"无性系高产优质良种生态茶园示范”:省经委1992年下达的课题,由省茶科所主持,思茅市茶叶公司、澜沧县富帮乡帮奈茶场协作实施的开发研究课题。计划建立人工生态和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生态茶园300亩,以种植无性系良种为主,上层配植覆荫树(杉木、水冬瓜、板栗等树种),下层种地面覆盖作物(豆科绿肥等),道路林网化,形成多种作物共生互长的立体复合茶园,达到良好的生态效果。通过几年的课题实施,已按计划要求建立茶园336.6亩,其中省茶科所139.6亩(无性系云抗10号良种园33.1亩,地方群体良种园106.5亩);思茅市茶叶公司无性系长叶白毫、云抗10号、矮丰等良种面积107亩;澜沧县富帮乡帮奈茶场地方群体良种90亩。336.6亩生态茶园从栽培技术、茶叶产量、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初见成效,形成生态茶园雏形,为无性系高产优质良种生态茶园示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结出的高产优质良种生态茶园栽培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课题主持人:仇为高、孙文权;执行人:徐爱民、黄格甲、谢莲、吴顺森、李忠陆(思茅茶叶公司)。
  (七)"云南大叶茶以茶多酚为主体的综合利用研究”:省农科院1992年下达的课题。该课题主要针对云南省茶树资源优势和研究现状,结合现有分离技术,设计从茶叶下脚料中提取茶多酚的技术路线。考核指标要求产品纯度>95%,得率>4.2%。通过对有机溶剂法和沉淀法两条技术路线进行反复试验、分析比较,确定以沉淀作为本项研究的技术方案,历时2年多时间,最终确定出一条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茶酚提取工艺,茶多酚得率为5.32%,纯度>95%,咖啡碱残留量<3%,各项考核指标达到或超过合同要求。课题主持人:朱开荣;执行人:仲玉琼、莫云华。
  (八)"红碎茶大叶良种选育及无性系良种茶园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属省科委分别于1991和1994年下达的攻关课题,该课题延续到1998年结题。
  1、良种选育部分:按照茶树新品种选育程序,在经多年选育出的良种单株材料中优中选优,以国家级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为对照,系统鉴定其产量、品质及抗性,并进行种比较试验和区域适应性试验。通过对筛选出的11个新品系进行系统选育鉴定,73一8号、73一11号、云抗48号、云抗50号、76一38号、早生黑叶区试结束后可望育成课题研究目标要求的新良种。其中:73一8号、73一11号属高产优质早生良种;云抗50号属优质抗寒良种;早生黑叶属高香良种。云抗12号、云抗17号、云抗22号、云抗47号,几次通过专家对样茶审评,均表现香气高的特点,尤其是云抗12号属于红绿茶兼制,适制名优茶的良种,预计通过"九五”区试后可育成新的良种"
  2、丰产栽培部分:省科委1994年下达,起止时间1994一1998年。根据云南大叶茶种自身特性和无性系茶树良种苗的生长发育特性,应用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云抗10号,在不同的纬度、不同的海拔条件下进行多点试验,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出云南大叶茶树无性系良种丰产栽培技术。该部分研究已按合同要求完成1994一1995年的中心试验面积和示范面积茶园建设。其中中心试验面积101.84亩,超计划1.84亩;示范推广面积1100亩(昌宁县350亩,思茅市250亩,勐海县400亩,临沧县50亩,峨山县50亩),超计划100亩。本课题从良种选育一良种繁殖一移植一茶园管理一丰产稳产来研究云南无性系大叶良种的整套栽培管理技术,为推进云南茶园良种化进程,变云南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课题主持人:王海思、王平盛、张俊;执行人:田易萍、徐丕忠、王平、曾光华及有关七个单位。
  [课题验收成果鉴定】1991一1995年通过验收的课题共8个。1994年4月,"高海拔湿凉山区茶园高产稳产技术示范"课题,由省农科院主持,通过省内同行专家在澜沧县富帮乡帮奈茶场现场验收及成果鉴定。
  1995年10月23日,"高香优质大叶红茶新品种选育”课题,在广州市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
  1995年10月26日,"云南大叶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攻关课题,在浙江省杭州市通过国家级验收。
  1995年11月23日,"红碎茶大叶良种选育及无性系良种茶园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攻关课题,在该所由省科委委托省农科院组织的专家通过阶段性验收。
  1995年11月23一24日,"茶树人工杂交育种"课题、"茶树根结线虫病及综合防治研究”课题、"云南大叶茶以茶多酚为主体的综合利用研究”课题,在该所由省农科院组织的同行专家通过验收。"无性系高产优质良种生态茶园示范”课题,由省经委委托省农科院组织的同行专家通过验收。.
  【获奖科技成果】1991一1995年,茶科所共获科技成果奖6项(均为"七五”期间研究完成的课题),其中:省部级成果奖4项;地厅级成果奖2项。
  1991年12月,"云南大叶种红茶加工生产技术研究”,获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2年12月,"云南茶树资源研究及大叶茶国家种质圃的建立”,获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5月,"西盟山区密植速成丰产茶园栽培示范”,获思茅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5月,"孟连朗勒茶树栽培试验示范”,获思茅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1993年11月,“茶树优质资源的系统鉴定与综合评价”,获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12月,"高海拔湿凉山区茶园高产稳产技术示范”获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术团体】茶科所学术委员会:1980年成立,1991一1995年间,共有委员11人。1991一1994年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海思(副研究员、所长);副主任委员:王平盛(助理研究、办公室主任);1995年主任委员:王平盛(副研究员、副所长);副主任委员:张俊(助理研究员、副所长);委员:王海思(研究员、所长)、仇为高(副研究员)、李远烈、王水生、曾莉、张惠(助理研究员)、朱开荣、梁名志、汪云刚(研究实习员)。所学术委员会主要对该所的科研发展方向、课题立项、成果申报等进行论证,组织所内学术交流活动。
  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于1987年。1991一1995年间,共有9名委员。即:主任委员:王海思(所长、研究员);副主任委员:王平盛(副所长、副研究员);委员:仇为高(副研究员)、张俊、李远烈、曾莉、王水生 (助理研究员)、汪云刚、朱开荣(研究实习员)。共评审初级职称33人,推荐上报晋升中、高级职称13人。
  【学术交流】1991一1995年间,有日本、朝鲜、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学者、科技人员来所参观考察;有台湾茶商、中科院北京植物所教授吉占和、安徽农学院张汉鹄教授、王镇恒教授、中国茶科所副所长俞永明研究员、广西茶科所所长韩志富、福建茶科所助理研究员郭吉春等一批专家、学者来所参观考察并作学术交流。
  茶科所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活动主要有:
  1991年9月,科技情报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实习员孟金兰到杭州参加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主持召开的国际茶叶科技情报学术交流会议。
  1992年3月,所长、副研究员王海思到无锡参加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主持召开的全国茶叶科技学术交流会议。
  1993年4月,所长、副研究员王海思、助理研究员王平盛、仇为高等到思茅参加由云南省茶学会、思茅地区行署联合举办的"中国古茶树国际学术研讨会",仇为高代李远烈在会上宣读《南糯山栽培型茶树王保护及实践》论文。
  1994年5月,助理研究员、《云南茶叶》副主编李远烈,到丽江参加由省科委主持召开的"如何办好科技期刊”学术研讨会。
  1994年8月,所长、研究员王海思参加省农科院组织的科技专家考察团赴泰国考察,重点考察泰国农业科技。
  1994年8月,所长、研究员王海思、助理研究员李远烈、张俊到昆明参加中国茶叶学会及论文研讨会。
  1994年8月,助理研究员李远烈、张俊到昆明参加中国第三届茶文化学术研讨会,李远烈在会上发表《古茶树开发利用及其保护》论文;王海思因赴泰国考察,委托张俊在会上宣读论文《一颗璀璨夺目的茶文化明珠一一云南》。
  1995年2月,所长、研究员王海思,到福州参加全国茶叶学术交流会,会议重点讨论茶叶产、供、销问题。
  1995年11月,所长、研究员王海思,副所长、副研究员王平盛,到上海参加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华茶人联谊会联合主持召开的"'95茶一一品质一一人体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发表]1991一1995年,该所科技人员有56人(次),在国家级刊物《热带作物学报》、《茶叶科学》、《中国茶叶》、省级刊物《云南农业科技》、《云南茶叶》、《贵州茶叶》上发表科技论文37篇。
  1991年,李光涛在《热带作物学报》上发表遗传学研究论文2篇;杜炬、徐爱民等8人在《云南茶叶》上发表茶树品种选育、栽培、植保等研究论文5篇。
  1992年,王海思等在《茶叶科学》上发表茶树起源及种质资源研究论文2篇;王朝纪、包云秀在《贵州茶叶》上发表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论文1篇;汪云刚等4人在《云南茶叶》上发表茶树植保研究等论文4篇。
  1993年,李远烈在《中国古茶树论文集》、《云南茶叶》上发表古茶树研究论文3篇;曾莉、王平盛等5人在《云南茶叶》上发表茶树植保、品种资源等研究论文5篇。
  1994年,王海思在《国际茶文化论文集》上发表云南茶文化研究论文1篇;李远烈、曾莉等5人在《云南农业科技》上发表综论、茶树植保研究论文2篇;朱凤铭、朱开荣等9人在《云南茶叶》上发表托插育苗、茶多酚利用研究等论文5篇。
  1995年,曾莉等3人在《中国茶叶》上发表茶树植保研究论文1篇;梁名志、陈文品等9人在《云南茶叶》上发表茶叶加工工艺、茶叶饮料研究等论文6篇。
  【茶叶生产】茶叶生产主要由示范茶场、名优茶车间经营。拥有红绿茶两条生产线,主要生产普通绿茶和多种名特优绿茶及高档红碎茶,产品销往省内外各地区。1991年产量40.37吨,产值36.23万元;1992年产量36.68吨,产值43.24万元;1993年产量67.07吨,产值72.95万元;1994年产量87.28吨(含驻地保护所鲜叶),产值79.91万元;1995年产量84吨,产值85.67万元。主要名特优茶产品有:"云海白毫”1983年被评为云南省名茶,1986年被评为全国名茶;“佛香茶”、"版纳白毫"、"版纳云奇"1992年被评为云南省名茶;"含笑吐三香”1993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工艺茶。此外,还利用稀有茶树资源材料紫芽茶,开发了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功效的"紫娟茶”。
  茶叶产量、产值"八五"末期(1995年)与“七五"末期(1990年)相比分别增49.85吨,54.57万元。
  【茶树良种繁殖】茶科所选育的良种有全国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云抗14号”、省级良种"云抗27号”、"云抗37号”、"云抗43号"、"云选9号”、"长叶白毫”共七个。这些良种已在省内广泛推广。1991年出圃良种苗木8.4万株;1992年出圃良种苗木29万株;1993年出圃良种苗木45.8万株;1994年出圃良种苗木97.4万株;1995年出圃良种苗木125.3万株。1991一1995年主要在昌宁、保山、南涧、澜沧、孟连、勐腊、景洪、勐海等县市推广应用。
  【饮料开发】茶科所经济实体茶叶饮料厂建立于1984年,拥有600多平方米的厂房和较先进的流水线生产设备,主要从事茶叶饮料和其它果汁的研制和开发,主要产品有宾茶、宴茶、麦精啤露等10余个,产品销往景洪、勐海、澜沧等县市。其中"宾茶”在1992年第四届中国新技术博览会上荣获优秀奖。1991年生产各类饮料142吨,产值18.72万元;1992年141.2吨,产值17.82万元;1993年79吨,产值12.56万元;1994年223吨,产值34.21万元;1995年171吨,产值21.58万元。"八五" 期末(1995年)与"七五"末期(1990年)相比,产量增26.49吨,产值增2.94万元。
  【科技推广】1991一1995年科技推广工作,在继续抓"七五"期间澜沧、双江、潞西等县设立的科技示范点巩固完善的同时,又新设初腊象明、澜沧南甸、孟连富岩3个科技示范点,驻点科技人员105人次。主要推广密植速成高产茶园栽培技术,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茶树良种及配套丰产栽培技术、茶叶加工技术等。"七五”中期到"八五"末期,共建立科技示范点12个,在各示范点办技术培训班58期,培训人员800余人次。建立中心示范茶园面积19735亩,带动发展面积26万亩。这些科技示范点的建立,加强了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职工业务培训]1991一1995年,茶科所把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总思路,采取送出去培训,自己办班培训等形式,开展职工业务培训工作。1991年,送出朱开荣、孟金兰等5人分别到中山大学、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学习育种、科技情报等专业知识;1992年,送出王凤、黄彩芝、许卫国、张任候等9人分别到云南省农科院、西北植物所、深圳等地参加微机、遗传学、行政管理等业务培训;1993年,送出汪云刚、田易萍、王凤、李冬等8人到云南省农科院、云南省档案培训班学习田间统计及计算机应用,科技管理、档案等业务;1994年,送出梁名志、孟会兰等6人分别到杭州国家质检中心、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地参加质量检验、科技档案管理等业务培训;1995年,送出王水生等到景洪市党校参加全州厂长、经理培训班学习经营管理业务;同年8月,送出李远烈到宜良参加省科委、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学术期刊业务培训。
  1992年,茶科所创办职工业余业务培训学校,开设茶叶专业、英语两个班,到1995年,共办班4期,培训职工200余人次。此外,还举办百科知识、法律知识、茶叶知识及手工茶制作等竞赛活动。通过各种途径,拓宽了职工培训面,使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茶业实用技术培训中心]为提高全省茶区科技水平,根据省委书记普朝柱1992年12月12日来所视察指示精神,于1993年创办了茶业实用技术培训中心。1993年,在西双版纳州、临沧地区、保山地区、怒江州、大理州以及贵州省都匀市等地招生129人,开办两个班,学制一年;1994年,在西双版纳州、思茅地区、红河州、大理州招生30人,开办1个班,学制两年;1996年,在西双版纳州、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大理州、红河州招生50人,开办1个班,学制两年。为全省主产茶区培养了一批实用技术人才,促进了茶区科技进步,在科技兴农中做出了贡献。
  【精神文明建设】1991一1995年间,茶科所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制定可概括为"1、2、3、4"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即:"1”,就是紧紧抓住1个根本,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职工的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就是突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两个工作重点;"3”,就是强化思想观念更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绿化美化3个薄弱环节;"4”,就是实现科研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职工素质显著提高,社会治安根本好转,健身娱乐活动普及、环境优美4个奋斗目标。在具体措施上,采取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党委中心学习制度和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工人德、能、勤、绩全面考核制度,党员、党支部目标管理及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环境管理制度等。以开展同当地驻军结对子,同驻地派出所联防共治,业务培训,经常性的文体活动,治理、美化环境,学英模树典型等6项活动为载体,使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收到明显的效果。
  1991一1995年共获科技成果奖6项,其中省部级4项,地厅级2项;茶叶加工、饮料开发两个经济实体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茶叶产量1995年比1990年增产49.85吨,产值增54.57万元;饮料增26.49吨,产值增2.94万元;全所各类创收1995年达48万元,比1991年增31.68万元。
  1991一1995年共投入资金311.06万元,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修建职工住房52套,职工住房问题基本解决;安装自动电话21台(含私人电话),架设了县城至所内的专用供电线路和勐海乡政府至所内的闭路电视线路;职工住宅区基本铺完水泥路面和疏通排水沟道;所内除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外,基本绿化,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职工生活水平提高,除政策性增长工资外,1995年发放职工人年均创收奖金1000元,比1990年翻了一番。
  在"一五"普法的基础上,实施了第二个五年普及法律教育计划,建立并逐年完善了内部社会治安责任和所外的联防共治责任制,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991年至1995年,茶科所无刑事案件,无人犯罪、无吸毒人员、无火灾及交通事故。一般性的治安案件由1990年的9件,下降到1995年的5件。综合治理工作先后被州公安处、勐海县委评为先进单位。
  坚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所内各科室开展篮球比赛,在老职工中普及健身舞蹈和开展打门球娱乐活动;在中青年职工中普及交谊舞。1992年、1995年分别举行了两届职工运动会,连续5年举办了春节职工文娱联欢晚会。组队参加省农科院和勐海县举办的文体竞赛活动,共获奖13项次。
  1991一1995年,对职工进行比较系统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本国情与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职工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勤奋工作的主人翁精神基本树立;对部分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了计算机等新技术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基础英语知识培训和专业知识更新教育,对工人进行茶叶专业知识培训。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新的提高。参与改革的自觉性,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动性,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积极性显著增强,涌现出省级劳动模范徐爱民等一批先进个人。所党委、所行政坚持一年一度的评比表彰先进活动,5年间,共表彰先进科室班组21个次,先进个人130余人次。
  茶科所自1986年被西双版纳政府命名为州级文明单位以来,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连续几次复查均达标,保持州级文明单位,并积极争创省级文明单位。
  [党组织建设]茶科所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1991年至1994年5月,党委成员4人,即:党委书记杨沙偏(1992年12月退休),陈龙文从勐海县委调任书记,(1993年1月一1994年4月),副书记邓承高,党委委员王海思、仇为高;1994年4月,省农科院党委调整该所领导班子,党委成员设3人,党委书记由所长王海思兼任,副书记邓承高,党委委员仇为高。所党委下设3个党支部,即科研党支部、行政后勤支部、生产党支部。1993年设勐往基地党支部(到1994年6月止)。1991年,李正超任科研党支部书记,李加德任行政党支部书记,周金云任生产党支部书记。1992年3月党支部换届,李正超、李加德、周金云分别当选为科研、行政后勤、生产党支部书记。1992年12月,李正超调助往基地工作后,任基地党支部书记至1994年6月。孟金兰继任科研党支部书记(因各种原因、党支部换届推延到1996年5月进行)。1991年全所党员45人,1992年45人,1993年43人,1994年49人,1995年51人。1991一1995年共发展新党员7人。1991年至1995年,所党委坚持每年召开两次民主生活会,坚持开展一年一度的党员民主评议。1993年,实行党员、党支部目标管理,连续5年党员民主评议,没有不合格党员,表彰先进党支部5个次,优秀党员35人次,其中:1991年5人,1992年11人,1993年3人,1994年9人,1995年7人。
  1991一1995年,所党委从所的实际出发,加强党组织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并积累了一套经验,1994年在省农科院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同年,被省农科院推荐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农科院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进行经验交流;被勐海县委评为1993—1995年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工会委员会】所工会1987年12月换届,第十届工会委员会主席邓承高(党总支副书记兼任),专职副主席李尚春、委员孟金兰、张任候、王平盛、白秀华、梁秀英;1992年3月换届,第十一届工会委员会主席杨沙偏(党委书记兼任),专职副主席李尚春、委员孟金兰、白秀华、张任候、王平盛、周金云;1995年5月换届,第十二届工会委员会主席邓承高(党委副书记兼任),专职副主席李尚春,委员孟金兰、白秀华、孙文权、周金云、魏连强。1991一1995年,所工会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围绕所党委的中心工作,抓职工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参与所改革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配合保卫科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实施全所文体活动等。
  【共青团总支委员会】所团总支1989年10月换届,第五届总支委员会书记岩香,副书记张俊,委员刘义祥、徐丕忠、李冬;1992年10月换届,第六届总支委员会书记陈继伟,副书记朱开荣,委员凌光云、陈斗明、李梅。1992年12月,陈继伟到勐海县格朗和乡任科技副乡长,朱开荣继任团总支书记;1995年3月换届,第七届团总支委员会书记许玫,副书记陈文品,委员宋维希、许卫红。团总支下设两个团支部,1991年团员35人,1992年30人,1993年25人,1994年27人,1995年25人。团总支主要配合所党委抓青年工作,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文体活动。
  【妇女联合会】所妇联1989年换届,周美安任第十届妇联主任,委员孟金兰、桂明英;1993年1月换届至1995年,孟金兰任第十一、十二届妇联主任,委员康家琼、周金云。所妇联主要工作任务是配合所党委抓妇女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妇幼保健工作;配合保卫科调解民事纠纷等。
  【老年体协]所老年体协1987年成立,1987年至1995年,主席黎纯正,副主席杨沙偏、张敏;委员梁其康、李成录。老年体协主要配合所工会抓离退休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组织离退休职工开展打门球、跳健身舞等活动。
  [职工队伍】1991年茶科所在职职工总人数213人,其中科技干部74人,行政管理干部6人,工人133人;1992年在职职工总人数201人,其中科技干部65人,行政管理干部6人,工人130人;1993年在职职工总人数184人,其中科技干部61人,行政管理干部7人,工人116人;1994年在职职工总人数185人,其中科技干部66人,行政管理干部5人,工人114人;1995年在职职工总人数194人,其中科技干部67人,行政管理干部5人,工人122人。
  1991年度离退休人员总数52人,1992年度离退人员总数57人,1993年度离退休人员总数68人,1994年度离退休人员总数72人,1995年度离退休人员总数77人。
  【基本建设】1991一1995年,茶科所为适应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共投资311.06万元,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1991年,投资8.4万元,兴建砖混结构职工住房512平方米;投资8.57万元,购置茶叶加工机械设备9台。当年共投入资金16.97万元。
  1992年,投资30.2万元,兴建所内名优茶车间、勐往基地茶叶初制车间共1144.6平方米;投资73.2万元,兴建砖混结构职工住房2997.9平方米;投资1.8万元产置AT286型计算机1台。当年共投入资金105.2万元。
  1993年,投资32.76万元,兴建饮料厂厂房、机修车间、改造停车房等共939.7平方米;投资5.4万元,兴建茶园灌溉蓄水塔等;投资1.26万元,购置科研试验设备;投资24.95万元,购置饮料生产设备;投资40.89万元,购置本田轿车和东风牌货车各1辆、安装控制自动电话等;投资1.28万元,购置培训中心教学用具和学员生活用具。当年共投入资金106.54万元。
  1994年,投资33.4万元,兴建砖混结构高级职称人员住房806平方米及水泥路、围墙等配套工程;投资0.马万元,购置科研试验设备。当年共投入资金34.11万元。
  1995年,投资33.7万元,兴建砖混结构高、中级职称人员住房631平方米及围墙等配套设施;投资11.2万元,修筑职工住宅区水泥路面1767.67平方米,排水沟876.3米;投资3.34万元,购置科研设备、生产设备、娱乐设备等。当年共投入资金48.24万元。
  [重要规章】1991年元月21日,茶科所公布《关于茶科所各级干部(含工人)差旅费实行意见》;4月24日,公布《关于修改公费医疗管理的通知》。1993年4月26日,公布《茶科所工作人员差旅费的决定》;5月22日,公布《茶科所公费医疗管理暂行规定》。1994年2月5日公布《茶科所公费医疗管理暂行规定》;3月9日,公布《关于执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规定的通知》;6月1日,所党委印发《加强茶科所党委、党支部建设实施细则》;10月25日,所党委公布《关于茶科所实行党支部、党员目标管理的实施意见》。1995年4月20日,所行政公布《茶科所公费医疗管理办法》;5月10日,所党委公布《"四坚持”、"七不准”廉洁自律的规定》;5月16日,公布《关于住宅区道路绿化、排水沟设施管理办法》。
  (谭艳梅)

知识出处

勐海年鉴1991-1995

《勐海年鉴1991-1995》

出版者:思茅地址印刷厂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军事、法制、农林水电、乡镇企业、邮政电信、经济管理、社会、驻县单位等类目,记载了1991-1995年勐海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谭艳梅
责任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