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县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勐海年鉴1991-1995》 图书
唯一号: 260620020230000650
颗粒名称: 驻县单位
分类号: F279.23
页数: 20
页码: 211-232
摘要: 本文介绍勐海县重点驻县单位。
关键词: 勐海县 驻县单位

内容

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
  [概况]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是国有中型企业。以种植水稻、甘蔗、橡胶和茶叶(含成品加工)为主。公司下辖14个分场、2个场直属单位(分场级)。1995年总耕地面积38777亩,总人口17627人,农业总产值4831.54万元(90年不变价),工农总产值4570.9万元 (90年不变价)。
  【党组织建设】1991年,全公司有党委10个,总支3个,党支部107个,共有党员1513人(其中当年发展59人),1992年有党委10个,总支4个,党支部109个,共有党员1538人;1993年有党委9个,总支5个,党支部107个,共有党员1539人;1994年,有党委10个,总支5个,党支部97个,共有党员1526人;1995年有党委10个,总支5个,党支部100个,党员总数为1508人。
  (陈安仝)
  【中共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第四届党员代表大会]1992年1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第四届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34人,占代表总数145人的92.41%,列席11人。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张录声、版纳农垦分局党委书记赵剑鹏、勐海县委书记李家寿、县长彭福源等出席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共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并通过由21人组成的中共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第四届委员会,由5人组成的常委会和书记、副书记人选;会议还选举产生了由9人组成的中共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第四届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产生公司新一届纪委委员、书记和副书记人选。总结1988年至1991年4年全公司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提出今后3年的奋斗目标。
  (王文孩李天明)
  [党校教育】公司党干校于1994年4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党干校校长由公司党委书记兼任;设常务副校长兼党干校党总支书记1名;设兼职副校长2名;设专职教师1名。公司党干校从成立至1995年底共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17期,参加培训人员426人(次),其中:男353人(次),女73人(次)。培训班培训时间,最长24天,最短3天。公司党委为提高在职干部的整体素质,解决在职干部上大学难的问题,由党干校出面于1994年底与西双版纳州委党干校联系,开办了一个省党校“经济管理”函授大专班;通过各自复习,集中辅导,于1995年5月参加省党校统考,本公司应考人数99人,录取81名,除7名转校外,在校学员74名。
  (陈昌庚)
  【清理私人拖欠公款】1993年公司纪委、监察、审计合署办公,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执法监察,当年就收回干部拖欠公款10余万元。1994年8月,又对全公司所有私人拖欠公款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登记、清理,共清出私人拖欠公款939.42万元。拖欠人数达3125人。到1995年底全公司共收回私人拖欠公款334.22万元,其中收回干部拖欠公款17.8万元,职工拖欠公款、管理费及家庭农场欠款316.2万元。
  (高星明)
  【查处违反党纪政纪案件】公司纪律检杳委员会1991一1995年末,查处违反党纪政纪案件21件,处理24人。其中:党纪立案查处14件,涉及一般党员干部9人,一般党员7人。已结案的14起案件中,赌博1件,违反计划生育政策1件,私刻公章1件,通奸4件,贪污挪用公款3件,打人致残、替人销脏、包庇坏人触犯刑律等各一件,其他2件。分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3人,严重警告9人,留党察看1人,开除党籍3人。政纪立案查处7件,涉及一般非党干部8人,属侵犯国家、群众利益2件,通奸3件,贪污挪用公款2件。分别给予行政警告处分1人,记过处分2人,撤职2人,降级2人,判刑1人。5年来,通过查处经济违法案件,共追缴各种违法违纪金额21.34万元。
  (高星明)
  【职工代表大会]1991一1995年,全公司共召开职代会6次。较重要的2次为:1992年2月23日至27日召开的公司七届一次职代会,在总结"七五”期间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提出并原则通过《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八五"规划》,成为公司"八五”期间的奋斗目标;1993年1月30日至2月3日召开的公司七届三次职工代表大会,住房制度改革和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成为代表们热烈争论的两个热点。通过了《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观念、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实施方案》、《公司劳动人事管理补充规定》;通过了《公司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在表决《公司职工医疗费用制度改革方案》时,到会的173名代表中,仅有54名代表举手同意。这是"黎明"召开职代会以来仅有的一次(此“方案”后经职代会各代表团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再经职代会主席团讨论研究后仍以正式文件下发执行)。
  (李天明)
  【女工工作】1995年末公司共有女职工3546人,占职工总数的44.43%。女职工委员会于1991年9月改选换届。新的委员会由19人组成,设有主任、副主任各1名。提出的工作目标为:1、加强组织建设,15个分场(厂)级单位100%成立委员会;2、加强女职工的"四自"教育;3、广泛开展巾帼建功和岗位竞赛活动;4、依法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1991年对女职工进行"四自”教育中,采用现身说法,请一名被拐骗到异乡后逃回来的女工到各分场巡回讲述她的不幸遭遇,教育女职工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1992年组织了13个分场(厂)级单位人员参加省农垦工会举行的"农垦女职工劳动保护知识竞赛”并获得组织奖。与公司计生办联合举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女工知识”培训班并组织了知识竞赛。1993年"五一”节举办了"美与巧”手工艺品展览,共展出手工编织、刺绣等作品159件。1994年初组织医院有关人员对全公司2152名已婚女职工进行了妇科疾病检查,受检人员占应检人员的62.36%,查出13种病2085例。对查出有病的女职工,通知本人及时治疗。1995年开展了女职工采茶能手大比武活动,六个种茶单位的21名选手参加了比赛。1994J995年,在公司举办的劳动竞赛活动中,有70%的女工参赛。分别有213名、188名女工获公司"劳动竞赛奖",分别占获奖总数的37.77%和40.17%。各项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了女职工的素质和地位。女工组织和众多女工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1991一1995年共有78名女胶工获总局优秀胶工称号;受表彰的各类先进分子中:州级(包括分局)8人,省级(包括总局)8人。
  (伍桂萍)
  【离退休老干部工作】 公司1991年1月至1993年1月,组干科配备老干部干事1人,专管离退休干部工作。1992年至1995年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由党委书记兼管,具体业务由组干科办理。下属的分场和工副业单位,由各单位的组织干事兼管,生产队(车间)基层的党组织,从1986年起,先后与在职职工党支部分开,单独成立离退休职工党支部,负责组织离退休职工的学习和组织离退休党员过组织生活,并开展活动。1991年至1995年共批办离退休干部135人(1991年25人,1992年23人,1993年32人,1994年27人,1995年28人)。其中,科级20人,一般干部115人。这些老同志多数是复、退、转军人和昆明青垦队、湖南支边人员。除少数人员到场外投靠子女外,绝大多数生活在本单位。1995年末,省内异地安置3人,就地安置132人。对异地安置或投靠子女亲友落户定居的离退休干部,主要委托当地老干局和接收单位管理,按省政府规定交纳管理费和离休干部特需费。工资和劳保福利,由原单位按接收单位的同级干部标准发放;投靠子女落户定居的按本公司的同级干部发放。
  “八五”期间,公司主要抓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1、召开各级党代会、职代会和各种较大的会议时均邀请部分离、退休代表参加,参政议政。2、公司集中全体离休干部和部分退休干部在公司学习和开座谈会。分场(厂)每年按规定召开1一2次座谈会,并组织学习有关文件。各生产队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习政治时事。3、每年春节,党、政、工领导和公司、分场(厂)工作人员,坚持到省农垦第一医院和公司职工医院看望病员和住院的离、退休老同志,到离退休老同志家走访慰问,广泛开展尊老敬老活动。4、热情接待老同志的来信来访。1991年至1995年共收到离、退休干部的来信100封以上,来访300人次。基本做到对来访热情接待,反映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5、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在云南垦区旅游参观。6、成立了老年体育协会和分会,发展老体协会员1700余人,大部分生产队成立了老体协小组。全公司共修建门球场46块,地掷球场3块。至1995年末,全公司离退干部和工人参加各项有益老年健康的文体活动人数已达2000多人,占离退休总人数的三分之二。
  (陈安仝)
  【退管会(老年体协)工作】1995年底,公司离退休职工共3608人,占全公司在职职工的45.1%。1993年10月召开了第二届离退休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离退休管理委员会。全公司成立退管会(老体协)13个,生产队的退管会(老体协)小组93个,分布在全公司各基层单位。1995年老体协会员发展845人。1991一1995年,全公司先后共修建门球场48块,地掷球场2块;参加省、州农垦分局和勐海县举办的门球、地掷球、华廷功、太极拳、老年健身舞等各类骨干教练培训12期共101人;公司各级退管会(老体协)举办门球班骨干培训18期218人次。1991年2月公司老年门球队参加了农垦分局首届老年门球运动会并获得第二名;1992年2月参加州老年门球运动会并获得第三名;同年9月代表西双版纳州出席文山11地州老年门球赛并获得第三名;1994年3月参加东风农场与分局、州老协联合举办的垦区老年门球座东赛和州门球选拔赛,获座东赛第一名,选拔赛第二名;同年9月代表西双版纳州参加玉溪11地州老年门球座东赛获第二名,参加州第一届老年人地掷球运动会获第四名。1991一1995年退管会(老体协)组织的老年门球比赛共10次,参加人数达1500余人(次)。1993年公司有8名老年人出席了州老年人"双先"表彰会;1994年10月在云南省老体协"双先”会上,公司老体协组织和老体协主席分别受到表彰;1995年2月公司老体协、三分场、七分场老体协在西双版纳农垦分局老体协和州老体协"双先”会上受到表彰。
  (曾星光)【劳动竞赛】公司于1994年提出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为创建40周年献礼的活动。制定竞赛的考核指标和力争目标,工副业文教卫生等均各自以自己行业特点开展竞赛。劳动竞赛以抓好四个结合为重点,即:1、竞赛目标与本单位经济技术指标,生产目标相结合;2、竞赛内容与讲科学、学技术相结合;3、竞赛活动与发扬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相结合;4、竞赛组织与关心群众生活为职工说话办事相结合。通过竞赛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实现产干胶2084.72吨;完成了考核指标的104.2%,比1993年多产干胶47.1吨;甘蔗工业入榨量126822.373吨,完成竞赛目标115665吨的109.65%。茶叶生产完成干毛茶12910.2担(645.51吨),比1993年净增831.2担(41.56吨);水稻总产587万斤,完成任务的91%。通过竞赛,胶、糖、茶、粮四大产业有487人获优胜个人奖;加上文卫工副业单位,全公司受奖人数共564人,占职工总数的7%。
  1995年又掀起第二轮劳动竞赛,竞赛发挥了三个方面的作用,即:主人翁作用,推动作用和促进作用,使竞赛目标基本实现,为"八五”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全年生产干胶2126.22吨,完成考核指标的106.3%,比1994年增产干胶41.5吨;甘蔗工业入榨量达117899.8吨,占竞赛目标的104.45%;茶叶完成121222担,占竞赛目标的89.59%;水稻完成673.56万斤,占竞赛目标的104.4%;生产白糖14131.28吨,比上年增加407.6吨。据测算,胶、糖、茶、粮四大产业1995年比1994年增加产值270.4万元,达到劳动竞赛优胜者条件的有469人,四大产业获奖417人,工副文卫等单位有52人,有6人获西双版纳农垦分局劳动竞赛突出贡献奖,占当年农垦分局此项奖的42.9%。
  (曾星光)
  【兴建海垦陵园】1994年7月,海垦陵园破土动工,1995年4月竣工投入使用。总投资54.12万元。占地面积1950平方米。建筑面积798.3平方米,为砖混结构的四合院样式。园内左右建有405.58平方米的灵堂2栋(内设88个存放架,能容纳1760个骨灰盒),正面中间是106.2平方米的接待大厅,门厅为.27.88平方米,四周筑有高2.5米的围墙,院内中间建有花池,四周围墙边植有花木。
  (曾星光)
  【实施劳动合同制试点】根据《云南农垦贯彻〈劳动法〉实施劳动合同制度方案》和省农垦局《关于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方案的批复》,省农垦总局抽调各垦区劳资、工会等方面人员参加的工作组一行35人,由省农垦总局副局长方宇铮牵头,总局企事业管理部副部长曾春连,总局工会副主席马若芳,版纳农垦分局副局长陈金发等具体负责,在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进行贯彻《劳动法》,实施劳动合同制试点工作。试点工作从1995年6月7日开始至7月20日结束,历时45天。试点工作
  分三个阶段进行:动员宣传阶段。单位共召开动员大会18场,参加8524人(次);参加培训93人;召开各种类型的学习教育会议135场,参加16457人(次);张贴宣传标语721条,出黑板报、墙报、厨窗169期、广播宣传稿件262篇,印发宣传资料730份。集体合同、约定条款、各类管理办法的制定完善阶段。采取集中人力、物力,分工负责的办法起草文件,经过五上五下反复修改后,举行工会方与行政方协商代表谈判,对集体合同中有劳动报酬、最低工资保证数、上交费用、企业和职工双方的权利义务等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基本达成共识后召开了公司七届六次职代会并通过了《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集体合同》、《约定条款》、《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劳动综合管理办法》、《公司胶、糖、粮、茶等四大工种管理办法》和《停薪留职管理办法》。劳动合同的签订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分级签定合同,全公司应签合同人数7367人,实际签6785人,占应签人员的92.1%。7月18至20日,省农垦总局在公司召开实施劳动合同制现场会,在会上公司工会主席段辉逵与公司经理郭岳云签订了集体合同,并报县劳动人事局于7月24日批复,集体合同生效,试点工作结束。
  (何艳萍)
  【共青团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第四次代表大会】1991年2月10日至11日,共青团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140名各条战线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三次团代会以来的工作,选举产生了由21名委员组成的共青团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第四届委员会和团委书记。对带领团员和青年为公司两个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14个基层团委和团支部,对立足本职争优创先、岗位作贡献、起模范带头作用的30名团员青年,对在种植养殖、经营管理等三项上的十佳青年莫云锋等8位同志给予表彰;还授予梁红为雷锋标兵荣誉称号。围绕公司的"八五”计划,布置开展"青春献八五”、"贡献在岗位”等劳动竞赛在工作中的任务。
  (周机生)
  【共青团组织建设】1991年和1992年,公司团委在各基层团委和支部中开展了争创合格团委和合格团支部的"双合格"活动。公司团委印发了《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纲要》、《共青团工作百分考核》、《团支部工作手册》,同时开展争夺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1991年3月,公司团委结合公司行业多难于集中统一培训和经费困难的实际,开展了学习《共青团支部工作手册》一书活动,300名团干参加学习,85名团干部交了学习答卷,20名团干部分别获奖。1992年至1993年"五•四" 青年节,公司团委共表彰了优秀团干部和先进团员216人。
  1991年公司共有团员1273人,当年发展团员197人,当年有团支部98个,团员入党17人。1992年有团员1212人,当年发展团员111人,当年有团支部91个,团员入党32人。1993年有团员962人,当年发展团员98人,当年有团支部87人,团员入党25人。1994年有青年团员834人,当年发展团员90人,当年有团支部76个,团员入党19人。1995年有团员779人,当年发展团员73人,当年有团支部76个,团员入党24人。
  (周机生李天明)
  【干胶生产首次突破2100吨大关]公司有3个分场种植橡胶,有22个割胶生产队。1995年末,有橡胶种植面积27805.43亩,割胶面积21376.4亩。1995年生产干胶2113.06吨,首次突破2100吨大关。
  (曾高兴)
  【甘蔗大面积单产达4吨以上】1991一1995年,公司的甘蔗亩产都保持在4吨以上,单产比1991年以前提高0.138一0.75吨。1991年播种面积24712亩,平均亩产4.38吨;1992年种植28120亩,平均亩产4.138吨;1993年种植27071亩,平均亩产4.25吨;1994年种植29212亩,平均亩产4.66吨;1995年种植26926亩,平均亩产4.75吨。
  (杨质彬)
  [引废糖水灌蔗田]三分场废糖水灌田工程第二期工程于1991年2月1日动工,1991年8月27日竣工,投资23.83万元,渠道全长3363米。一分场废糖水灌田工程于1991年12月25日动工,1993年3月25日竣工,总投资167.39万元,该工程由P500自应力水泥暗管4898米,明渠2078米组成。两项工程灌蔗田数千亩,减少了污染,又提高了甘蔗产量。
  (赵立富)
  【茶叶生产】1991年公司茶园面积6809亩,投产6399亩。毛茶产量521.81吨,平均亩产81.55千克;1992年茶园面积6208亩,投产面积5958亩。毛茶产量472.9吨,平均亩产79.37千克;1993年茶园面积6178亩,投产面积6120亩。毛茶产量603.95吨,平均亩产98.68千克;1994年茶园面积6143亩。毛茶产量645.51吨,平均亩产105千克;1995年茶园面积5793亩。毛茶产量606.08吨,平均亩产101.5千克。
  (黄立新)
  [水稻生产]1991一1995年公司水稻生产都保持了稳产高产。1991年播种面积为9000亩,平均亩产534千克;1992年播种7877亩,平均亩产493千克;1993年播种6889亩,平均亩产479千克;1994年播种6132亩,平均亩产479千克;1995年播种6196亩,平均亩产516.5千克。
  (杨质彬)
  【农林科技实施摘要】1991年,全公司甘蔗收获实行快锄低砍面积20600亩,占甘蔗总面积的89%。甘蔗防虫:喷甲、乙敌粉防治金龟子成虫22762亩;甘蔗大培土时,又普遍施用了3%甲基异柳磷颗糖剂防治金龟子幼虫,有效地控制了金龟子危害。推广地膜甘蔗600亩。
  1992年,开展了全公司农业知识竞赛活动,内容包括甘蔗、水稻高产栽培知识和植保知识。水稻喷施增产菌7019亩;喷施磷酸二氢钾560商;实行宽窄行条栽6395亩。甘蔗叶面喷施稀土20797亩;推广蔗叶还田面积10895亩,占当年甘蔗面积60%。
  1993年,在橡胶、甘蔗等作物上施用"高美施”有机液肥480亩。茶叶、甘蔗上喷施叶面肥"速富农"200亩试验。利用烟雾剂防治水稻、茶叶害虫推广试验面积为400亩。利用空隙地栽桑养蚕,桑地发展到80亩。
  1994年,利用富余劳动力养蚕,蚕茧产量100余千克。在甘蔗叶面上喷施云南大学研制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BR—120"2500亩。
  1995年,在甘蔗叶面上喷施"BR一120"22400亩,占全公司甘蔗总面积的80%,每亩平均增产甘蔗0.3吨。
  1988年在七分场定植的4亩多澳洲坚果,1995年开始挂果,当年坚果产量达60多千克。
  (黄立新)
  【气象观测】1991一1995年,黎明气象站结合前30年的气象工作经验,充分利用卫星云图及一些先进设备和仪器,建立了大风、冰雹、大雨、暴雨、干旱、连阴雨、低温寒灾等预报指标,先后完成科技课题8个。1992年,劭遮地区出现严重春旱,甘蔗幼苗因缺水而出现矮黄,生长缓慢,少数出现干死。气象站先后配合西双版纳州抗旱防洪指挥部在勐遮地区进行了人工降雨获得成功,使旱情大大缓解。1993年12月下旬,西双版纳受中等强度的低温寒潮影响,造成勐海地区出现零下2.8度的低温,勐遮地区出现零下0.1度的低温,由于事前气象站准确报出了寒潮预报,及时进行了防寒抗灾工作,使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1994年9月至10月,气象站准确的报出了连阴雨天气预报,保证了粮食的收割入库。1995年9月,气象站较准确的报出了洪涝灾害天气预报,公司领导根据预报及时召开防洪紧急会议,布置防洪工作,使各种农作物损失大大降低。同年10月,气象站根据气温偏高的实际,建议各植胶分场适当延长割胶时间的建议得到采纳,增加了干胶产量。1991年至1995年,黎明气象站通过努力,不断摸索,使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由1990年末的80%提高到83%„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由75%提高到80%。
  (谭飞)
  【地震监测】黎明地震办与气象站,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2年由总局拨款4万元,购置安装IC一M700地震通讯电台1部,建盖地震监测机房1间约100平方米。1993年西双版纳农垦分局拨款1.8万元,购置安装高精度三分向地震仪1台。1995年在有大震历史的五、六、七分场所在地的打洛、勐满建立热水塘水温观测井2眼。1991年至1995年,黎明地震办分别较准确的测出了1991年3月15日勐海县内的4级地震,1991年6月28日和6月29日初腊方向的4级地震,1995年7月孟连县境外的N6.5级地震。黎明地震办除了认真做好地震监测工作外,于1992年至1995年先后两次利用放录设备到全公司80多个生产队和附近村寨,向职工和当地群众宣传、讲解防震抗震知识,宣传教育人数达2.5万人(次)。
  (谭飞)
  【禽畜疫病】1991一1995年间,兽医站经历了从包发工资,适当开展生产经营至公司适当补贴靠自己养活自己的过程。兽医站克服了资金紧缺,兽医技术人员不足等困难,不但较好地完成了全公司禽畜疫病的服务工作,还积极扶持公司内外的养殖重点户,有选择的引进良种蛋用、肉用鸡苗,为全公司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1991年至1995年间,兽医站共引进推广家禽30693只,推广配合饲料43.12万千克,鸡预防注射13.875万支,经营收入达到126.3万元,阉割、治疗各种畜禽6500头(次)。从1994年起基本实现自负盈亏。
  (谭飞)
  【良种农药和微肥的引进推广】1991一1995年,公司的农业科技工作,大多数为生产科牵头,试验站坚持每年完成课题7一9个,坚持良种引进、品种、新优化肥、农药的试验、推广等基础工作。在甘蔗良种、水稻良种的引进、优育、病虫草害的防治,在微肥的比较试验等方面完成课题27个。其中良种选育9个,农药筛选7个,微肥对比6个,其它方面的5个。
  (谭飞)
  [黎明制胶厂] 黎明制胶厂原为五分场制胶厂,日产12吨标准胶。1992年由五分场和六分场制胶厂合并正式成立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制胶厂。胶厂设计日产干胶12吨,截至1995年累计投资1379万元。1992年全厂有职工106人;占地总面积29039平方米。1991年至1995年经云南省天然橡胶及咖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每年标准橡胶质量合格,并颁发证书。废水处理达到标准,并通过州环保局验收合格。1991年至1995年5年间累计生产标准胶7874.04吨,生产杂标胶578吨(其中:1991年生产标准胶1027吨,杂标胶76吨;1992年生产标准胶1624.66吨,杂标胶64吨;1993年生产标准胶1610.48吨,杂标胶148吨;1994年生产标准胶1786.09吨,杂标胶148吨;1995年生产标准胶1825.82吨,杂标胶142吨)。
  (曾高兴)
  【黎明糖厂】黎明糖厂是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下属的一个自行生产、自主经营的国有中二型企业。全厂有在职职工307人。全厂占地23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5600万元。在1991一1995年的五年中,黎明糖厂共入榨甘蔗50.83万吨,共产白砂糖5.38万吨,产酒精4156吨,产蔗糖酯100吨,销售收入为1.35亿元,共创利润1956万元。1995年,人榨甘蔗12.36万吨,产白糖1.366万吨,产酒精883吨,完成安全生产率97.87%,总收回率84.44%,产品合格率96.12%,销售总收入5084.74万元,年利润总额为1829.59万元。
  (陈灿)
  【黎明糖厂扩建工程】 黎明糖厂日处理甘蔗500吨扩至日处理1000吨的扩建工程,于1989年7月开始破土动工到1991年底结束,历时3年,整个工程,总投资为3000万元。
  (陈灿)
  【蔗糖脂肪酸酯系列产品】黎明糖厂蔗糖脂肪酸脂,是1987年以技术转让方式从四川省日用化工研究所引进的科研成果,它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易分散于热水中并能与其它表面活性剂互溶,在制糖生产中,其特点是用量少、消泡快,抑泡时间长,并可降低糖膏粘度、增加糖膏流动性,减少积垢,帮助结晶,缩短煮糖时间,提高产品回收率等,此项技术黎明糖厂共投入资金230万元,经长达6年的不懈努力,反复实验摸索,改进和完善,终于在1993年11月生产出了合格的蔗糖脂肪酸酯系列产品制糖消泡剂和煮糖助剂。投入市场后,经省内40多家糖厂使用,效果良好。到1995年,黎明糖厂已生产蔗糖脂肪酸酯100吨,创产值250万元。
  (陈灿)
  [黎明茶厂实行风险抵押承包经营】经过公平竞争,上岗演说、职工评议,公司考评组考评,原黎明茶厂厂长曹金宝以切实可行的经营方案,20万元风险金中标,抵押承包黎明茶厂。于1993年10月6日正式鉴定了为期5年的承包经营合同。实行利润上交递增包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超额分成、亏损全赔。承包指标以承包前3年平均利润44.2万元为基数,每年递增18%,5年完成利润总额372.02万元。茶叶原料由公司以承包前3年平均鲜叶提供量为基数,每年递增6.5%„承包当年(即1993年)实现利润53.83万元,职工年平均收入由原来的2054元增加到2960元;1994年完成利润71.01万元,超合同指标9.65万元,职工平均收入4105元;1995年完成利润80.6万元,超合同指标8.2万元,职工年平均收入4479.33元。
  (郑继华)
  [黎明茶厂连续两年评为优秀QC小组】1991年,在"质量、品种、效益"年检验评比(简称"8活动")中,黎明茶厂名列西双版纳农垦分局13家工业骨干企业前茅,被推荐上报"云南省农垦总局大中型企业争先创优竞赛成果”评选,被评为云南省农垦先进企业。1992年,在云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云南省经济委员会、云南省农牧渔业厅等联合组织的名茶鉴评会上,黎明茶厂制作的"竹简香毫”、"黎明银针”被评为名茶。199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茶叶生产先进单位"。1994年精制茶加工成品率69.5%,正品率98.8%,等级率69.5%;1995年精制茶加工成品率70.18%,正品率98.9%,等级率70.18%;连续多年全厂无质量、安全事故。1994年、1995年黎明茶厂连续两年被云南省质量管理协会授予优秀QC小组称号,厂长曹金宝也连续两年被授予QC小组卓越领导者称号。
  (郑继华)
  [黎明茶厂被评为"全国最佳经营五百强企业"】黎明茶厂1993年实行风险抵押承包后,彻底打破由计划指导生产的格局,建立了市场指导生产的经营模式,提出了“向市场要饭吃”的新的指导思想,树立市场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效益第一的观念;在昆明设立办事处,作为茶厂对外窗口,及时收集市场信息,反馈回厂,同时对外宣传黎明茶厂,提高产品知名度。根据对市场信息的及时分析,确立了以生产红条茶为主、绿茶为辅,不再生产红碎茶的产品结构,稳定了销售市场。及时掌握原料市场和成品茶市场,确保产品质量,严格控制生产成本,保证产品销售价格。同时,走出去,请进来,广交天下客,对产品进行售后跟踪考查,根据客户要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做好售后服务,使黎明茶厂的产品在红茶主销区的辽宁、内蒙、东北等地都有固定客户,确保产品快产、快销和资金及时回笼,加速了资金周转,降低了销售资金占用成本。在厂内,确立质量第一、质量管理一票否决,以保证产品质量。在资金严重短缺情况下,自筹资金,增加设备,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使加工能力由原来的500吨提高到1250吨。1993年销售成本6.00元/千克,经营利润53.83万元;1994年销售成本6.07元/千克,经营利润71.01万元,1995年销售成本7.52元/千克,经营利润80.6万元,经营效果显著。1995年黎明茶厂被全国经营之光联合会评为"全国最佳经营五百强企业”。
  (郑继华)
  [州茶叶生产加工科技研讨会在黎明茶厂召开]1991年9月17日,由西双版纳州茶叶学会牵头组织的西双版纳州茶叶生产加工科技研讨会在黎明茶厂召开。西双版纳州副州长尹明寿、勐海县县长彭福源、西双版纳州外贸局局长等州县领导和州内各茶叶生产厂家、茶叶研究专家等近30人参加了会议并就有关问题作了研讨,会议还组织参观了黎明茶厂的精制茶和粗制茶的加工工序;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副经理唐茂生参加了会议;黎明茶厂厂长曹金宝应邀在会上作了讲话。
  (李长风)
  [西双版纳垦区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评比总结会在黎明茶厂召开】1991年12月29日至30日,西双版纳垦区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评比总结会在黎明茶厂召开。西双版纳垦区13家工业企业的负责同志30余人参加了会议;西双版纳农垦分局、云南省农垦总局主要领导、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党政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黎明茶厂、黎明糖厂获得此次活动的最高分91分。黎明茶厂、黎明糖厂在会上作经验交流。会议对西双版纳垦区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作了总结,对下年的工业活动作了安排。
  (李长风)
  【商业服务公司]1990年2月,为缓解国营商业"大一统”的制约,适应市场经济和发挥地域优势,联合公司决定将原商业服务公司所属的各分店(一条龙管理)逐步交所在地的各分场管理。1992年2月将四分店移交四分场,同年12月将三分店移交三分场,1994年1月将六分店移交六分场,1995年5月将五分店移交五分场,七分店移交七分场。1994年10月制定《黎明商业服务公司国有民营实施方案》。1995年3月,制定《实施方案补充规定》。同年4月18日,联合公司下发《商业服务公司停业整顿的通知》。同时,公司整顿工作组正式进驻商业服务公司帮助整改和组织《方案》的实施。商业服务公司按《方案》规定逐步实行了经营承包、租赁承包、停薪留职自谋职业,对外出租等国有民营改革。经过改革,职工全部得到分流,机关仍有6名干部“坚持日常工作"。1991年盈利8.3万元,1992年盈利5.39万元,1993年盈利1.16万元,1994年亏损64.38万元,1995年亏损158.51万元。
  (袁开林李天明)
  【兴发公司】前身为景洛公司,1992年,由西双版纳农垦分局工贸公司与黎明商业服务公司共同商定在打洛口岸合资筹建。后转由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重新组织筹建。1993年6月19日,联合公司与云南省一建司就合资筹建兴发公司进行协商,商定兴发公司注册资金450万元,"黎明"出资70%,省一建司出资30%。1994年3月17日在西双版纳州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并领取营业执照,全称为西双版纳州兴发边贸有限责任公司。1994年4月6日召开公司成立大会,"黎明”持有控股权的第一个股份公司诞生。"黎明"任董事长和副经理,由省建一公司任副董事长和经理。1995年元月兴发公司达珞宾馆落成投入使用。该公司征地面积为2.78亩,建筑面积4246.05平方米,总投资606.02万元。两个股东最终认定股资为550万元,其中"黎明"365万元,股权66.36%,省一建司185万元,股权33.64%;。1995年4月8日兴发公司达珞宾馆正式开业。
  (袁开林)
  【教职工队伍】1991年,教职工总数为273人。其中,小学教师124人,初中教师47人,高中教师28人,行政人员30人,工勤人员43人。教职工中,本科学历6人,专科学历48人,中专学历21人。有中学高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7人,中学二级教师42人,中学三级教师8人,小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一级教师43人,小学二级教师49人;1992年,教职工总数为273人。其中,小学教师⑵人,初中教师49人,高中教师26人,行政人员29人,工勤人员48人。教职工中,本科学历8人,专科学历58人,中专学历24人。有中学高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11人,中学二级教师36人,中学三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一级教师60人,小学二级教师42人;1993年,教职工总数为197人。其中,小学教师115人,初中教师48人,高中教师24人,行政人员28人,工勤人员38人。教职工中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55人,中专学历32人。有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9人,中学二级教师30人,中学三级教师5人,小学高级教师8人,小学一级教师55人,小学二级教师38人;1994年,教职工总数为246人。其中,小学教师107人,初中教师52人,高中教师19人,行政人员24人,工勤人员44人。教职工中,本科学历8人,专科学历44人,中专学历49人,有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26人,中学二级教师29人,中学三级教师7人,小学高级教师14人,小学一级教师46人,小学二级教师31人;1995年,教职工总数为258人。其中,小学教师120人,初中教师44人,高中教师15人,行政人员25人,工勤人员47人。教职工中,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51人,中专学历84人。有中学高级教师5人,中学一级教师30人,中学二级教师13人,中学三级教师10人,小学高级教师13人,小学一级教师73人,小学二级教师7人。
  (赵顺生)
  【高考升学情况】一、高考情况:1991年,参加高考216人,录取25人。其中本科5人,专科16人(含录取自费生7人),中专4人,录取率为11.6%;1992年,参加高考141人,录取26人。其中本科12人,专科10人,中专4人,录取率为18.4%;1993年,参加高考77人,录取18人。其中本科1人,专科14人,中专3人,录取率为23.7%"994年,参加高考57人,录取20人。其中本科2人,专科12人,中专6人,录取率为35%;1995年,参加高考45人,录取27人。其中本科1人,专科18人,中专8人,录取率为60%。二、中考情况:1991年参加中考148人。录取普高126人,小中专3人,录取率为87.1%;1992年,参加中考160人,录取普高80人,小中专2人,录取率为51.2%;1993年参加中考102人,录取普高78人,小中专3人,录取率为79.4%;1994年,参加中考125人,录取普高107人,小中专4人,录取率为88.8%。1995年,参加中考109人,录取普高83人,小中专6人,录取率为81.7%。
  (赵顺生)
  [在校中小学生】公司接受基础教育的在校中小学生,主要是本公司职工子女,也招收附近村寨的一些少
  数民族学生入学。公司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生适龄儿童人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8%以上。1991年有学前班儿童266人,小学生1547人,初中学生665人,高中学生283人;1992年有学前班儿童287人,小学生1689人,初中学生618人,高中学生237人;1993年有学前班儿童304人,小学生1588人,初中学生694人,高中学生201人;1994年有学前班儿童302人,小学生1288人,初中学生497人,高中学生197人;1995年有学前班儿童311人,小学生1707人,初中学生511人,高中学生172人。
  (赵顺生)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公司的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是以单位自筹为主,上级拨款为辅。1991年公司自筹67.28万元,上级拨款43.58万元;1992年公司自筹57.6万元,上级拨款51.86万元;1993年公司自筹48.90万元,上级拨款53.91万元;1994年公司自筹104.60万元,上级拨款47.28万元;1995年公司自筹141.47万元,上级拨款为47.62万元。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尽管公司资金困难,但公司自筹款每年都有提高,尤其是1995年,其自筹款比1994年增长了13.5%,超过了西双版纳农垦分局所规定的增长比例。
  (赵顺生)
  【职工医院]1991年公司职工医院占地总面积34668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759平方米。在职职工128人,行政管理人员10人,工勤和停薪留职人员20人,医技人员98人。医技人员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71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医师、技师10人,医士、护士47人,护理员11人。设有急诊观察床6张,正规病床120张。全院设两部,分九科五室。两部即门诊部、住院部;九科即内儿、外产、传染、中医、理疗、五官、口腔、放射、检验等科;五室既急诊、观察、治疗、心电图、超声波等室。主要医疗设备有XG500WA型X光机1台、SC一1100型B超1台、CC一6511型心电图机1台、DL一2型直流感应电疗机1台。1995年职工医院占地总面积34668平方米,建筑面积11187平方米。其中:医疗业务用房6258平方米,辅助用房966平方米,职工住宅3963平方米。全院有离退休人员44人,有在职职工13人(其中女职工70人),有行政管理人员11人,工勤人员14人,医技护理人员83人。医治护理人员中有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1人,医师、护士41人,护理员26人。医院有正规病床120张。拥有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6台(即XG500型XI光机2台、SC一1100型B超1台、CG一6511型心电图机1台。DL一2型直流感应电疗机1台、DDF一4型脑电地形图机1台)。1995年门诊收治病人18422人(次),住院部收治病人1935人(次)。治愈率85.94%,好转率10.7%。抢救危重病人82人(次)。外科进行大、中型手术150例,产科进行各种计划生育手术653例,初级保健应接种164人,实际接种164人,建卡率100%,四苗接种合格率98%。
  (存一榕)
  【医疗卫生】1991年全公司有职工医院1个,下设7个分场卫生所,有基层卫生室63个。卫生系统共有病床205张(职工医院120张,卫生所85张)。公司、分场、生产队初步形成了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全公司有卫生技术护理人员223人。其中,职工医院98人,分场卫生所81人,生产队级卫生员44人。卫生技术护理人员中,有主治医师9人、医师27人、医士54人、护士58人、医技士17人、无技术职称58人。
  1991年初,调整原来执行的《医疗费管理规定》,增加了按工龄长短分为5个档次报销医药费的规定。实行大部分医药费公费报销,少部分由职工本人承担,改变了职工医药费全部由企业包揽的局面,为医疗费用制度的改革跨出了第一步。
  1993年,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医疗卫生保健要求,公司卫生科(职工医院)对公司卫生系统传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把原来医疗经费由职工医院全面负责承包,改为医疗经费由各单位自行控制管理、卫生所实行独立核算。
  1995年全公司医疗卫生系统占地总面积为6.13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1347平方,固定总资产291.47万元。医疗设备总值55.71万元。全公司卫生系统有职工243人。其中,卫生技术护理人员200人。在卫生技术护理人员中有医生67人。公司有职工医院一个,卫生所8个,基层卫生室55个,卫生所和生产队卫生室覆盖率达100%。
  (存一榕)
  【防疫保健]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属各种传染病、地方病的流行多发地区,防疫保健工作是公司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8月,勐遮乡曼宰令村发生鼠间鼠疫,鼠间鼠疫发生在公司毗邻,直接威协着公司职工、家属的生命安危。公司医院和各单位采取紧急措施,通报疫情后大搞清洁卫生,在一周内投放敌鼠钠盐(毒谷)4474千克,气体灭鼠药3770支,共灭鼠70989只。此外还喷洒DDV(1千克)x100瓶。发放预防药四环素0.25x1000=400瓶,SD0.5x1000=100瓶。有效地控制鼠疫蔓延,使公司的防疫工作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1993年3月,黎明五分场和制胶厂甲型肝炎和伤寒传染病爆发流行。职工医院及时组织防疫人员和医务人员,分别于3月10日至15日、5月6日至9日两次赶赴五分场,协助五分场卫生所进行病情普查,共检查了720人(次),查出阳性人数61人,发病率占五分场和制胶厂总人口的3.4%,占普查人数的8.47%。5月中旬,伤寒病又在五分场流行,通过对19例可疑病人进行伤寒肥达氏检验,查出阳性人数13人,发病率占全分场总人口的0.51%。两次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均由于公司医院预防措施及时,使病源得到控制,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存一榕)
  【医疗技术合作】1993年2月至1994年9月,公司职工医院经多次考察后与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卫生部恰谈协商,达成医疗技术合作和共建助拉中心医院的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要求,公司职工医院于1994年10月3日正式派出首批医务人员到初拉中心医院辅导工作,于同年11月14日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书,公开挂牌服务。协作的主要内容为:缅方提供建院场地,病床及一般性医疗设施,为中方派往人员提供出境、居住等必要的生活、工作条件。中方提供诊治必需的药品、器材(X光机、显微镜、手术床、消毒锅、无影灯、氧气瓶等)免费为缅方培训医务人员等。1995年4月1日一10月30日,公司职工医院免费为勐拉中心医院培训了内、外、化验、妇产等6名诊断治疗医务人员。通过医疗技术协作,缅甸勐拉中心医院的医疗服务规模不断扩大,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解决了当地居民长期以来缺医少药的状况。
  (存一榕)
  【联合公司经营情况】1991年经营收入7083.85万元,实现税利总额为514.69万元,亏损2.57万元;1992年经营收人为6316.16万元,税利总额亏损351.22万元,利润总额亏损702.16万元;1993年经营收入9369.75万元,实现税利总额为270.75万元,利润亏损292.38万元;1994年经营收入8633.02万元,税利总额为671.93万元,利润总额亏损3.11万元;1995年的经营收人11934.57万元,税利总额为785.01万元,利润总额亏损234.33万元。
  (周立生)
  [清产核资】1994年3月公司下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成立了由9人组成的公司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和清产核资办公室,下属各单位同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于1994年6月将清理情况向省清产核资办公室写了各项资产报废申请报告。省财政厅、省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同意报废固定资产286项,经济林木8054.8亩,原值1110万元,净值损失557万元,可按净值损失数冲销"资本公积金”处理;将所报流动资产损失127万元,作报废损失,由企业作出计划,在"管理费用"中逐年消化;在资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153.8万元,列入“资本公积金”处理;历年经营亏损挂帐874万元,同意将其中500万元先冲销"资本公积金”处理,不够部分冲销"资本金",余下374万元由企业作出计划,由以后年度实现利润弥补。
  (周立生)
  【职工养老保险统筹】公司于1989年在劳资科建立了退休统筹办公室,对1985年以来新招的职工实行养老保险。职工个人交费从1985年到1990年6月按每人每月1.10元交纳(企业负担11元)。1990年7月至1993年6月按每人每月2元交纳(企业负担16元)。1993年7月至1995年9月按每人每月3元交纳。1995年10月至12月按职工个人月工资收入的3%交纳养老保险。1993年3月,按本人工资总额的2%缴纳。云南农垦总局在平衡全局的情况下,征得省社保局的同意,全部在职职工个人负担从1993年7月起每人每月按3元交纳,企业负担每人每月23元。
  1991-1995年统筹调剂金返回到公司的总额为160.51万元,1992年,国家、省、州及农垦总局多次出台增加离退休人员生活费政策,使黎明公司发放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费从1990年末的787.32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1842.49万元,因统筹不到位,企业负担越来越重。从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新的缴费比例和职工退休条件及养老金的计算办法。对公司的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进行了全面清理,按要求重新建立职工个人养老保险的帐卡、册,从而规范职工养老保险工作。
  (周立生)
  [以工补农政策调整】一、水稻:1992年提出几项扶持农业的政策:1、水稻条栽补贴。每亩条栽由公司补贴5元,水稻栽完后由公司按上报数验收,不上报者不给补贴。2、公司对有机肥运输给予补贴。一、二、三、四分场1992年各补贴1万元,科技中心3000元。
  二、茶叶:1992年实行优采、优质、优价、优先兑现和不扣水份的政策。价格为创优鲜叶每千克加价0.12元;由茶厂对分场,再由分场兑茶工,每10天兑现现金一次。1993年将春茶鲜叶价格在1990年价格基础上上浮20%,兑现给职工。夏、秋茶鲜叶收购价视鲜叶市场情况而定。公司从1991年起,按各分场上交给茶厂的干毛茶数量,每吨春茶补贴1200元,每吨夏、秋茶补贴900元给分场。
  三、甘蔗:1992年甘蔗施用的硝酸稀土费用由糖厂负责支付。1994年甘蔗发展基金用于扶持甘蔗种植分场,一分场10万元,二分场8万元,三分场15万元,四分场6万元,科技中心1万元。1995年制定了甘蔗发展基金使用及喷施BR-120的实施办法。使用项目包括推广新技术、喷施微肥、蔗叶还田、新农药试验和示范、小型水利建设、低产蔗地改造、新品种的引种鉴定和示范推广、总结会务费和奖励等,共计安排资金54.18万元。1991年至1993年从糖厂收回的利润,以包干补贴的办法返回给甘蔗种植分场。1994年至1995年公司用收回糖厂的利润,根据甘蔗种植分场中离退休人员负担情况,按工业人榨量每吨补贴15-23元。
  (周立生)
  【用工制度改革】1991一1995年,全公司共招收合同制职工1528人(1991年320人,1992年140人,1993年297人,1994年305人,1995年230人)。1995年7月9日至10日公司召开七届六次职工代表大会,对公司《集体合同》、《约定条款》、《劳动综合管理办法》等进行审议并通过,经县劳动部门批准执行。这次全公司共签订劳动合同6785人,占应签订人员的92.19%,其中,工人5677人,管理人员527人,专业技术人员581人。
  (赵柏生)
  [家庭农场和岗位责任承包】全公司共有家庭农场3881个。家庭农场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实行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主经营,家庭农场除承担按规定应上缴的费用外,生产费用和生活费用与生产经营成果好坏直接挂钩。档案工资用于工伤、丧失劳动能力和退休后的退休费的计发标准。1991年至1995年,全公司每年有1650个承包岗位,岗位责任承包是根据总的生产指标和技术操作规程,向具体承包者核定生产成本、生产任务、技术指标、经济效益与产量多少、技术指标优劣挂钩,超产提成计奖。
  (赵柏生)[工资制度改革】1991年至1994年,公司执行的是企业工资制度,分为企工级和企干级。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工资分配制度,更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1995年2月8日,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七届五次职代会和四届五次职代会审议通过《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岗位技能工资方案》并付诸实施。
  (赵柏生)
  【职工退休退职】1991一1995年公司共批准职工退休退职646人。其中:1991年批准职工退休75人,退职2人,干部退休23人;1992年批准职工退休119人,退职1人,干部退休3人;1993年批准职工退休121人,干部退休33人;1994年批准职工退休100人,干部退休27人;1995年批准职工退休105人,干部退休36人。截止1995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退离休人员3621人,占在职职工的46%。
  (赵柏生)
  【职称评定】至1991年底,公司按以下系列评定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农科系列取得高级职称一一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中级)13人,助理农艺师23人,农业技术员3人;会计系列取得会计师资格5人,助理会计师资格18人,会计员27人;统计系列取得助理统计师资格9人,统计员2人;经济系列取得经济师资格1人,助理经济师1人,经济员18人;工程系列取得工程师资格6人,助理工程师8人,工程技术员8人;图书、档案系列取得档案管理员资格1人;卫生系列取得中级职称资格15人,助理级职称37人,员级技术职称4人;教育系列取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2人,中学一级教师职称33人,中学二级教师63人,中学三级教师11人,小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一级教师62人,小学二级教师52人,小学三级教师2人。1993年,公司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推荐组所推荐的34名教师中,有23名被批准授予中学一级教师资格,11名被批准授予小学高级教师资格。1994年,批准和授予了卫生系列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含药师)7人,医师15人,药师7人,护师27人,技师7人,医士6人,护士11人,药士2人,技士1人;工程系列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7人,工程技术员9人;教育系列有中学高级教师6人,中学一级教师9人,中学二级教师12人,中学三级教师12人,小学高级教师29人,小学一级教师39人,小学二级教师11人;农业系列有高级的农艺师1人,农艺师5人,助理农艺师12人,农业技术员7人。对已批准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进行定期聘用,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1995年批准教育系列人员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9人,中学二级教师1人,中学三级教师5人,小学高级教师28人,小学一级教师5人,小学二级教师8人。
  (姜开泉)
  【信访工作】公司的信访工作以党办、行政办、劳资、工会、纪检等部门为主体,有兼职人员5人。行政办设有信访接待室,建立了接待值班制度,由办公室负责人负责接待群众来访,并对来访者反映的事情分类别地移交有关部门办理,做到经常化、制度化。1995年2月18日,贯彻《云南省公民信访条例》颁布五周年之际,对1991年至1994的四年间,做了较全面统计,共收到群众来信246件,已办理215件,办结率达87.4%;接待来访群众570人(次),答复率为100%。1994年2月,公司党委常委设立了专门信访接待室,7个党委常委每周轮流值班,坚持到1994年6月底后才由行政办及有关部门协调办理具体事宜。对来访者耐心解释,不推不躲,做好上访人员说服工作,及时解决了一些矛盾和纠纷。
  (谢光荣)
  【计划生育工作】1991年,公司总人口17010人。当年出生127人,出生率为7.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1‰。计划外生育5人。结扎24例,完成计划任务的114.29%;安环202例,完成计划任务的133.71%。1992年,公司总人口17090人。当年出生120人,出生率为7.04‰;死亡82人,死亡率为4.81%。;自然增长38人,自然增长率为2.23%。。当年6月全公司对所属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进行了全面清查(查身份证、结婚证、暂住证、生育证),共清查出流动人口3000余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500人。1993年,公司总人口17593人。当年出生115人,出生率为6.56新,死亡84人,死亡率为4.78‰;自然增长人数31人,自然增长率为1.77‰。当年5月,为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根据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云南省计划生育条例》、《云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等法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1994年,公司总人口18165人。当年出生人数118人,出生率为6.60‰;死亡72人,死亡率为4.03‰;自然增长46人,
  自然增长率为2.57‰。当年5月,在公司第一届计划生育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产生了公司计生协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1995年,公司共有总人口19185人。当年出生127人,出生率为6.80‰;死亡93人,死亡率为4.98‰;自然增长34人,自然增长率为1.82‰。
  (詹萍)
  【职工住房制度改革】公司于1992年7月成立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同时在公司机关增设了房改办公室,房改办公室于7月10日正式办公。房改的主要内容:1、合理调整职工住房租金;2、向职工出售住房;3、组织职工集资建盖住房。房改的工作程序及时间安排:1992年9月至12月,对全公司的职工住房现状进行全面普查;1993年1月至5月,摸底调查职工经济承受能力;1993年6月至8月,制定房改实施办法;1993年9月至12月,选点模拟操作测算;1994年1月至12月,在全公司范围内全面组织实施。全公司出售半产权职工住房共3680套,价值1028.4万元,1994年底前收回房改资金965.8万元,售房资金收回率93.9%;提高租金的职工住房1108套计5.54万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住房月租金提高0.33元,在原基础上提高2.75倍;利用房改资金新建职工住房65套,总建筑面积3255平方米,翻修改造危房6幢,面积2560平方米,使116户职工从危房搬进新居。
  (秦本昌)
  【武装工作]公司武装部由公司党委直接主管,业务由勐海县人民武装部指导。任务主要有:日常民兵预备役建设;青年的征兵入伍;民兵军事训练。1991年,共训练民兵125人,送出8名高中毕业生入伍。1992年训练民兵104人,送出7名高中毕业生入伍。1993年训练民兵147人,送出8名青年入伍,其中高中毕业生4人,初中毕业生4人。1994年训练民兵97人,送出7名青年入伍,其中高中毕业生4人,初中毕业3人。1995年训练民兵107人,送出7名青年入伍,其中高中毕业2人,初中毕业5人。1991年至1995年,公司累计共训练民兵580人(次)。先后受到勐海县人民武装部及军分区的表彰。
  (周言生)
  [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1991年发生受理各类治安案件158件,查处129件,治安案件比上年多发生97件。1992年发生各类治安案件75件,查处65件。1993年发生各类治安案件173件,查处164件。1994年发生各类治安案件103件,查处93件。1995年发生各类治安案件134件,查处126件。
  1991年共发生各类刑事案件77件,侦破39件;重特大案件11件,侦破7件;刑事案件比上一年多发生23件。1992年共发生各类刑事案件56件,侦破48件;重特大案件发生11件,侦破6件;1993年共发生各类刑事案件76件,侦破66件;重特大案件发生13件,侦破9件。1994年共发生各类刑事案件82件,侦破72件;重特大案件发生15件,侦破13件。1995年共发生各类刑事案件43件,侦破38件;重特大案件发生13件,侦破11件。
  (晏保华)
  [黎明人民法庭】1991年,有庭长1人,副庭长1人,书记员1人。全年共受理各类民事、经济案件共50件。(民事案件45件、经济案件10件),结案率100%。当年执行45件,执行率90%,依法解决争讼标的11.36万元,接待群众来访223人(次),处理群众来信34件。1992年,全年共受理各类民事、经济案件51件(民事案件37件,经济案件14件)。全年共审结49件(民事36件,经济纠纷13件,未结2件),结案率为96%。执行47件,执行率为96%。依法解决争讼标的15.65万元。接待群众来访197人(次),处理群众来信66件。1993年,有庭长1人,副庭长1人,全年共受理各类民事、经济案件44件(民事案件36件,经济案件8件)。全年共审结44件,其中,民事36件,经济纠纷8件,结案率100%;执行40件,执行率为90.9%,依法解决争讼标的11.59万元。接待群众来访245人(次),处理来信85件。1994年,共受理各类民事、经济案件56件(民事46件,经济10件)。全年共审结55件(未结经济合同纠纷1件)。审结率为98%。共执行50件,执行率为90.9%。依法解决争讼标的28.31万元,接待群众来访208人(次),处理来信96件。1995年,全年共受理各类民事、经济案件76件(民事案件58件,经济案件18件)全年共审结75件,审结率为98.7%。执行70件,执行率为92.1%。依法解决争讼标的为36.99万元*接待来访群众313人(次),处理来信129件。
  (李上珍)
  [广播】1991年至1995年,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广播站累计共播出新闻稿件10377篇;年均播出新闻稿件2076篇,另年均播学习节目500篇(段),年均投稿的业余报道员为160余人。其中,1991年播出稿件2524篇,1992年2279篇。1993年1396篇,1994年1685篇,1995年2493篇。截止1995年底,全公司共有25W有线广播喇叭80多个,广播站10个。
  (李天明)
  【电视]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自1983年在勐遮坝的乌龟山上建立第一个100瓦机的电视差转台起,至1989年,公司(勐遮)、七分场(勐满)、四分场(勐阿)、五分场、六分场(勐板)等全部改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使全公司职工收视率达100%。1992年5月,公司电视台 (勐遮)增发两套节目,同年7月卫星地面接收站安装调试完毕。此后,四、五、六、七分场也陆续建立了卫星地面接收站。1993年11月公司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装置收转中央、各省的卫视节目(同期安装的还有糖厂和稍后的一分场、一分场一队两单位),并增加了闭路电
  视。翌年初,司直各工副业单位除糖厂外,各类节目统一联网播放,并由宣传科专人负责管理(包括黎明营业所在内)。1993年12月26日,六分场集资22万元,由州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负责各生产队全部安装成闭路电视网;随之,一分场(除五队外)、五分场、制胶厂等单位也由州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有关人员施工建立了有线电视网络。1995年12月,七分场由西双版纳州电视台承包建立了有线电视网(剩七队)。截止1995年底,各单位的有线电视节目一般在8一9个,全公司职工拥有各类电视机4000多台,有线电视收视率达80%以上。
  1991年3月2日,在没有摄像机的情况下,由公司史志办撰文并请西双版纳州电视台摄像拍摄了《以质量取胜的黎明糖厂1990年底又获省优产品称号》的新闻;此后,《"黎明”召开第三次双文明建设表彰会》、《金光远踊跃捐款救灾区》、《女青年何文萍科学种田获丰收》等由公司史志办撰文州电视台摄像的电视新闻被采用。1992年,糖厂、六分场、一分场、公司机关先后购买了摄像机,每年偶有几条摄像新闻被州电视台采用。
  (李天明)
  【《"黎明''农垦志》定稿】1995年10月,《"黎明”农垦志》最后定稿、待印。主编为李长风。共74万余字,包括十三篇五十六章260余节200余幅黑白和彩色图片(包括一张"黎明行政位置示意图”)。共有48位同志参加了《"黎明”农垦志》的撰稿工作。
  (李长风)
  【职工体育]1991年至1995年间,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内,除在校学生和退离休职工体育活动开展得较为普遍外,在职职工的体育活动相对较少,偶有部分分场及单位或生产队在节日期间或是旱季安排一些体育活动,其他的均为职工自发性的健身活动。1995年10月18至30日,为庆祝"黎明”创建40周年,公司举行职工男女篮球赛和中老年门球赛。共有老年门球队15个队,赛53场;职工门球队13个队,赛39场;有男子篮球队11个队,赛55场;女子篮球队7个队,赛12场。共有运动员、教练员399名;其中,女队员148人,少数民族34人。如此大规模的体育运动会,为这些年来所罕见。1995年底,公司共有篮球场70块(其中灯光球场14块),门球场48块(其中灯光球场12块),地掷球场3块,足球场2块,为公司职工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李天明)
  【为民族运动场捐款】1992年3月5日,西双版纳州在允景洪修建民族体育运动场,公司依例在全公司职工中按人分档次分配任务。《西双版纳报》1992年3月公布,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完成州民族体育场建设费用任务金额12.78万元。
  (李天明)【马齐保尔斯基至『'黎明"参观】1991年5月17日,波兰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马齐保尔斯基和夫人,专程到 "黎明”参观。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经理王仁昌等迎候并作陪先后到茶厂、勐遮大白塔等地参观。马齐保尔斯基对黎明茶厂的茶叶和制作过程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李长风)
  [老挝农业考察团至『'黎明"考察]1991年11月11日,以老挝万象市副市长宾巴•特帕汉合万为团长的老挝万象市农业考察团一行5人(其它4人是万象市水利局长松花、万象市纳赛通县农业局长映边、万象市塔尼县农业局长棒通、万象市驻军生产指挥部橡胶项目负责人也•棒码拉)在西双版纳农垦分局有关方面负责同志陪同下,专门到"黎明”进行考察。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党委副书记匡公元、副经理唐茂生和有关方面负责人迎接并作陪。老挝万象市农业考察团一行对黎明茶厂的茶叶加工管理,对一分场的甘蔗生产和管理及职工家庭农场,对黎明糖厂的扩建等都进行了认真的考察。12日上午,考察团离开"黎明"。
  (李长风)
  【北京市农场管理局赴滇考察团到"黎明"考察]1992年2月26日,以北京市农场管理局副局长田彬为团长的北京市农场管理局赴滇考察团一行7人,到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考察。公司党委书记匡公元、公司经理王仁昌向考察团一行介绍了公司的基本生产经营情况。
  (李长风)
  【刀国栋到"黎明"作调查研究】1992年8月1日,云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刀国栋,省委办公厅一处处长毛玉祥,在勐海县县长彭福源陪同下,到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作调查研究。公司党委书记匡公元,经理王仁昌等迎候并作汇报。匡公元向刀国栋等汇报完基本情况后,向上级领导提出了"黎明”请求解决的八个方面的问题:1、贷币资金困难;2、农用化肥应与地方享受同等的优惠;3、6000吨以外的白糖以税还贷(因扩建新糖厂基本是贷款自建);4、粮食外运开放;5、享受同级别的同等的房地产开发权;6、对周边村寨实行带地并寨;7、边贸上与州内三县享受同等待遇;8、国务院(1991)42文件,至今未落实,特别是关于农垦职工的户口粮食问题等。刀国栋除简介了最近以来西双版纳州的安排、步骤、措施、时限外,联系“黎明"情况,谈了八点意见:1、粮食生产要基地化、商品化;2、要进一步研究如何转换机制;3、要考虑如何发展山区;4、地方和农场要协调好关系,要一视同仁;5、要开拓思路,关键是要联合;6、土地使用权,一级在政府,二至三级你们可以;7、要搞旅游,在旅游上作文章;8、形势发展很快,西双版纳州要有较大改变,希望"黎明"也要有较大发展。
  (李长风)
  【韩义敏至『'黎明"视察]1992年11月3日,中国农林工会副主席韩义敏,农业处长章雨龙等,在云南农垦总局工会主席刘小三陪同下,到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视察。公司党政工领导匡公元、郭岳云、刘江生、何艳萍等向韩义敏汇报了公司"双文明”建设和工会工作。韩义敏还专程到一分场视察了两个有一定规模的职工家庭农场。
  (李长风)
  [安静到"黎明"]1992年11月22日,《王震传》二执笔之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安静和妻子张坤玉,在云南农垦总局原党委副书记王雷 (已离休),原景洪农场党委书记李萍(已退休)陪同下,专程到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作调查研究,了解老部长王震六十年代在"黎明"的工作、生活情况。安静在“黎明"期间,专门召开了部份老同志座谈会,实地看了王震当年起居室和休息室等,还专程到一分场三队了解职工住房和生产情况。
  (李长风)
  [获省级优秀割胶工名录】1991年:石兆芬、陈忠惠、段如芝、尹开莲、谭云秀、赵社员、陈章明、杞桂英、赵伯秀、李阿英、李云琼、彭昆、何春莲、王云芬、唐友联、刘兰英、王成仙、黄桂仙、李朝芬、唐社生、石艳琼、何建明、曹冬云、陈件秀、李小君、周开芳、黄三秀、李应仙、李小春、张天寿。另,唐友联当年还获农业部颁发的全国优秀割胶工称号。
  1992年:李英华、杞桂英、程光仙、唐光荣、谭行绿、黄桂仙、徐正菊、彭中绿、曹冬梅、曹冬云、李丛仙、刘金荣、明桂仙、胡件生、姚俭秀、张国华、玉香、唐平原、谢元冲、陈件秀、刘百言、唐云莲、彭会秀、何如仙、杨忠翠、杨云彪。
  1993年:刘其云、唐光荣、段国华、王成仙、黄桂仙、何春莲、申素苹、段春云、唐艳、吴发莉、白玉才、田传荣、瞿礼云、杨学梅、周国民、吴云莲、胡件生、罗承伦、申高秋、陈件秀、邓霞云、王春平、姚俭秀、陈正英、刘桂花。
  1994年:尹开莲、刘学芳、王晓云、谭桂仙、姚俭秀、玉香、李丛莲、张国华、申花秀、吴云莲、陈云春、朱建国、杨美书、李朝芳、李红星、周新阳、周友文、彭文元、张富清、周荣华、刘翠莲、李青保。另,姚俭秀当年还获农业部颁发的全国优秀割胶工称号。
  1995年:黄桂仙、谭冬华、刘英、陈件秀、段会芳、周开芳、罗昌芬、周友阳、全和国、李丛连、张巧红、杨美书、彭宗绿、王忠梅、刘琼芬、周梅秀、潘金荣、李会仙、许竹仙、杨洪英、赵昌元、史绍文、陈国秀、刘东明、陈杰芳、杨忠翠、高成梅。另,杨美书当年获农业部颁发的全国优秀割胶工称号。
  (李长风)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概况]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占地面积98.8万平方米。1995年末在职职工19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7人(高职3人,中职7人,初职57人),管理人员5人,工人122人。固定资产总额521万元。主要从事云南大叶茶的品种、资源、栽培、加工和名优茶新产品开发研究。所内设所办、科技管理科、政工科、计财科、保卫科、后勤科6个管理机构和栽培、植保、品种、资源、制茶、机械、生理生态、情报资料8个研究室;示范茶场、茶叶饮料厂两个经营实体和勐往出口茶生产基地、《云南茶叶》季刊编辑部及一所中等茶业实用技术培训学校。"八五”末期科技开发等项收入达48万元。
  90年代,主要开展茶树资源研究利用、新品种选育、名优茶开发、茶树无性系良种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和茶多酚提取工艺研究。1979年至1994年获科技成果奖30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部)级11个,地厅级14个。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被国家农业部列为重大推广项目,在省内推广面积约130万亩。新选无性系良种7个,其中国家级良种云抗10号、14号和省级良种“长叶白毫”等在省内推广面积约2万亩;红碎茶新工艺技术在省内各加工厂家推广应用,茶树优质资源材料在生产上应用达60余个,科技成果在生产上的转化应用,提高了云南茶叶产量和品质以及产品竞争能力。与有关部门合办的《云南茶叶》学术季刊,至1995年底已出刊67期,共发行14万余册。建所以来,选送到全国各类院校进修人数达261人次;接待了苏联、日本等20个国家和地区、50个团组来所参观考察。举办了学制一年以上的茶业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学员400余人;半年制短期培训班60余期,培训3000余人。为省内茶区培养了一大批茶叶技术骨干。
  "九五”期间以开展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开发研究,适当开展基础研究和引进高新技术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为云南茶叶科技进步服务。在"九五"期间,计划研究课题5项,登记成果5项,获奖成果10项,出成果率200%;审定新选品种5个,投入成果示范推广项目3项,推广面积约2.3万亩;计划发表科研论文35篇,国际学术交流论文1篇,组织学术报告会2次;茶叶加工销售达到3000担的生产经营规模,年总收入200万元,年纯收入50万元;茶叶饮料生产销售达到1200吨的生产经营规模,年总收入150万元,年纯收入45万元。开发经营创收累计达388.7万元,其中技术性收人58万元。到"八五"末期人均创收5000元,人均收入达3500元(不含工资)。科研、开发、管理三类人员分别达到53人、96人、40人,构成1:1.8:0.8的比例。培养中青年管理干部4人,学科带头人8人,经营开发骨干4人,硕士生3人。到本世纪末,争取把茶科所建成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新型机制的科研机构和省级精神文明单位。
  【科研课题】1991一1995年,共开展8个研究课题,其中,国家攻关(含省基金)课题1个,农业部重点课题1个,省攻关课题1个,省经委课题1个,省农科院课题3个,所管课题1个,下拨科研经费63.72万元,共投入科技人员37人。1995年末,已结题7个并通过国家级、省部级组织的专家验收或鉴定。另外一个省攻关研究课题也通过阶段性验收,决定延续至1998年结题。
  (一)“云南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属国家下达的攻关课题,起止时间1991一1995年。该课题在广泛收集云南丰富的茶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对保存于“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中的资源材料开展了多学科的系统研究鉴定,完成了100份资源材料的农艺性状鉴定,70份资源材料的细胞学、化学成份、抗寒性、抗病虫鉴定及同工酶测定,筛选出26份可供生产或育种利用的优质茶树资源材料,其中综合多因子全面优质材料9份。此项研究的开展,充分发挥了云南茶树资源优势。同时,通过多学科的研究,对茶树的起源分类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课题主持人:王海思、王平盛; 执行人:许玫、曾莉、黄彩芝、矣兵、汪云刚、玉香甩、宋维希。
  (二)"高香优质大叶红茶新品种选育”:属农业部下达的协作课题,起止时间1991一1995年。该课题以云南无性系良种大黑茶为对照,采用系统单株选育技术,对云抗27号、云抗37号、云选9号等3个新品系进行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及抗性的系统鉴定。经过5年的研究,按育种程序完成选育工作,已选育出3个优质良种,达到预期目标。1995年7月,3个新选品种经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了审定,成为省级无性系优质良种,为提高云南茶叶品质,增加出口创汇,振兴云南茶叶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课题主持人;王海思、张俊;执行人:王卫玲、朱开荣、田易萍、徐丕忠、王平。
  (三)"茶树人工杂交育种”:属省农科院"七五”期间下达的延续课题。1991一1995年,该课题主要是在"七五"研究的基础上,以品质选育为重点,完成了20份杂交K材料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生化成份、抗逆性等内容的鉴定,筛选出品质、产量、抗逆性表现优良的杂交R材料11份,其中红绿茶兼制的有5份,适制绿茶的有2份,适制红碎茶的有4份。并利用适制绿茶的优良杂交F,材料鲜叶研制出"佛香茶”、"版纳白毫"、"版纳云奇"和"含笑吐三香"工艺茶。1992年7月,“佛香茶”、"版纳白毫”、“版纳云奇"被评为云南省名茶;1994年"含笑吐三香”被评为云南省农业系统优秀工艺茶。课题主持人:王海思、王朝纪;执行人:包云秀、凌光云、陈继伟。
  (四)"高海拔湿凉山区茶园高产、稳产技术示范”:属省农科院1991年元月下达的课题。该课题是在"七五”期间已验收的“湿凉山区茶树速成高产栽培技术示范”课题成功的基础上新立的项目,试验示范基点在澜沧县富帮乡帮奈村。旨在进一步探索高海拔山区茶园高产稳产技术。通过采取综合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反复试验,已总结出一整套高海拔湿凉山区种茶的科学栽培管理经验。1987年种植的300亩示范茶园,至1993年平均亩产干茶已达157.5千克(其中30亩自流灌溉试验地亩产干茶305.5千克),比同年全省茶园平均亩产37千克高120千克,增324%,创造了云南省海拔1850米以上湿凉山区种茶的高产纪录。带动了富帮乡发展密植速成、集中连片的高产茶园6000余亩,使该乡茶叶收入占全乡财政收入的68%。同时,澜沧县其它乡镇也发展同类茶园3.25万亩,并涌现出一批高产茶园样板。课题主持人:徐爱民;执行人:杨忠恒(澜沧县富邦乡)。
  (五)"茶树根结线虫病及综合防治研究":1991一1992年属省农科院下达课题,1993一1995年改为所管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弄清茶树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进一步探索筛选化防高效农药种类,结合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综合治理研究。通过对茶树根结线虫进行热处理试验、日照处理试验、化学药剂防治试验及不同茶种质材料对茶树根结线虫病的抗性测定等研究,已确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可使茶树根结线虫病的发生控制在病情指数10以下,考核指标达到合同要求。课题主持人:曾莉;执行人:汪云刚、玉香甩、李正超。
  (六)"无性系高产优质良种生态茶园示范”:省经委1992年下达的课题,由省茶科所主持,思茅市茶叶公司、澜沧县富帮乡帮奈茶场协作实施的开发研究课题。计划建立人工生态和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生态茶园300亩,以种植无性系良种为主,上层配植覆荫树(杉木、水冬瓜、板栗等树种),下层种地面覆盖作物(豆科绿肥等),道路林网化,形成多种作物共生互长的立体复合茶园,达到良好的生态效果。通过几年的课题实施,已按计划要求建立茶园336.6亩,其中省茶科所139.6亩(无性系云抗10号良种园33.1亩,地方群体良种园106.5亩);思茅市茶叶公司无性系长叶白毫、云抗10号、矮丰等良种面积107亩;澜沧县富帮乡帮奈茶场地方群体良种90亩。336.6亩生态茶园从栽培技术、茶叶产量、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初见成效,形成生态茶园雏形,为无性系高产优质良种生态茶园示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结出的高产优质良种生态茶园栽培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课题主持人:仇为高、孙文权;执行人:徐爱民、黄格甲、谢莲、吴顺森、李忠陆(思茅茶叶公司)。
  (七)"云南大叶茶以茶多酚为主体的综合利用研究”:省农科院1992年下达的课题。该课题主要针对云南省茶树资源优势和研究现状,结合现有分离技术,设计从茶叶下脚料中提取茶多酚的技术路线。考核指标要求产品纯度>95%,得率>4.2%。通过对有机溶剂法和沉淀法两条技术路线进行反复试验、分析比较,确定以沉淀作为本项研究的技术方案,历时2年多时间,最终确定出一条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茶酚提取工艺,茶多酚得率为5.32%,纯度>95%,咖啡碱残留量<3%,
  各项考核指标达到或超过合同要求。课题主持人:朱开荣;执行人:仲玉琼、莫云华。
  (八)"红碎茶大叶良种选育及无性系良种茶园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属省科委分别于1991和1994年下达的攻关课题,该课题延续到1998年结题。
  1、良种选育部分:按照茶树新品种选育程序,在经多年选育出的良种单株材料中优中选优,以国家级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为对照,系统鉴定其产量、品质及抗性,并进行种比较试验和区域适应性试验。通过对筛选出的11个新品系进行系统选育鉴定,73一8号、73一11号、云抗48号、云抗50号、76一38号、早生黑叶区试结束后可望育成课题研究目标要求的新良种。其中:73一8号、73一11号属高产优质早生良种;云抗50号属优质抗寒良种;早生黑叶属高香良种。云抗12号、云抗17号、云抗22号、云抗47号,几次通过专家对样茶审评,均表现香气高的特点,尤其是云抗12号属于红绿茶兼制,适制名优茶的良种,预计通过"九五”区试后可育成新的良种"
  2、丰产栽培部分:省科委1994年下达,起止时间1994一1998年。根据云南大叶茶种自身特性和无性系茶树良种苗的生长发育特性,应用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云抗10号,在不同的纬度、不同的海拔条件下进行多点试验,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出云南大叶茶树无性系良种丰产栽培技术。该部分研究已按合同要求完成1994一1995年的中心试验面积和示范面积茶园建设。其中中心试验面积101.84亩,超计划1.84亩;示范推广面积1100亩(昌宁县350亩,思茅市250亩,勐海县400亩,临沧县50亩,峨山县50亩),超计划100亩。本课题从良种选育一良种繁殖一移植一茶园管理一丰产稳产来研究云南无性系大叶良种的整套栽培管理技术,为推进云南茶园良种化进程,变云南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课题主持人:王海思、王平盛、张俊;执行人:田易萍、徐丕忠、王平、曾光华及有关七个单位。
  [课题验收成果鉴定】1991一1995年通过验收的课题共8个。1994年4月,"高海拔湿凉山区茶园高产稳产技术示范"课题,由省农科院主持,通过省内同行专家在澜沧县富帮乡帮奈茶场现场验收及成果鉴定。
  1995年10月23日,"高香优质大叶红茶新品种选育”课题,在广州市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
  1995年10月26日,"云南大叶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攻关课题,在浙江省杭州市通过国家级验收。
  1995年11月23日,"红碎茶大叶良种选育及无性系良种茶园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攻关课题,在该所由省科委委托省农科院组织的专家通过阶段性验收。
  1995年11月23一24日,"茶树人工杂交育种"课题、"茶树根结线虫病及综合防治研究”课题、"云南大叶茶以茶多酚为主体的综合利用研究”课题,在该所由省农科院组织的同行专家通过验收。"无性系高产优质良种生态茶园示范”课题,由省经委委托省农科院组织的同行专家通过验收。.
  【获奖科技成果】1991一1995年,茶科所共获科技成果奖6项(均为"七五”期间研究完成的课题),其中:省部级成果奖4项;地厅级成果奖2项。
  1991年12月,"云南大叶种红茶加工生产技术研究”,获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2年12月,"云南茶树资源研究及大叶茶国家种质圃的建立”,获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5月,"西盟山区密植速成丰产茶园栽培示范”,获思茅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5月,"孟连朗勒茶树栽培试验示范”,获思茅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1993年11月,“茶树优质资源的系统鉴定与综合评价”,获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12月,"高海拔湿凉山区茶园高产稳产技术示范”获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术团体】茶科所学术委员会:1980年成立,1991一1995年间,共有委员11人。1991—1994年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海思(副研究员、所长);副主任委员:王平盛(助理研究、办公室主任);1995年主任委员:王平盛(副研究员、副所长);副主任委员:张俊(助理研究员、副所长);委员:王海思(研究员、所长)、仇为高(副研究员)、李远烈、王水生、曾莉、张惠(助理研究员)、朱开荣、梁名志、汪云刚(研究实习员)。所学术委员会主要对该所的科研发展方向、课题立项、成果申报等进行论证,组织所内学术交流活动。
  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于1987年。1991一1995年间,共有9名委员。即:主任委员:王海思(所长、研究员);副主任委员:王平盛(副所长、副研究员);委员:仇为高(副研究员)、张俊、李远烈、曾莉、王水生 (助理研究员)、汪云刚、朱开荣(研究实习员)。共评审初级职称33人,推荐上报晋升中、高级职称13人。
  【学术交流】1991一1995年间,有日本、朝鲜、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学者、科技人员来所参观考察;有台湾茶商、中科院北京植物所教授吉占和、安徽农学院张汉鹄教授、王镇恒教授、中国茶科所副所长俞永明研究员、广西茶科所所长韩志富、福建茶科所助理研究员郭吉春等一批专家、学者来所参观考察并作学术交流。
  茶科所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活动主要有:
  1991年9月,科技情报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实习员孟金兰到杭州参加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主持召开的国际茶叶科技情报学术交流会议。
  1992年3月,所长、副研究员王海思到无锡参加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主持召开的全国茶叶科技学术交流会议。
  1993年4月,所长、副研究员王海思、助理研究员王平盛、仇为高等到思茅参加由云南省茶学会、思茅地区行署联合举办的"中国古茶树国际学术研讨会",仇为高代李远烈在会上宣读《南糯山栽培型茶树王保护及实践》论文。
  1994年5月,助理研究员、《云南茶叶》副主编李远烈,到丽江参加由省科委主持召开的"如何办好科技期刊”学术研讨会。
  1994年8月,所长、研究员王海思参加省农科院组织的科技专家考察团赴泰国考察,重点考察泰国农业科技。
  1994年8月,所长、研究员王海思、助理研究员李远烈、张俊到昆明参加中国茶叶学会及论文研讨会。
  1994年8月,助理研究员李远烈、张俊到昆明参加中国第三届茶文化学术研讨会,李远烈在会上发表《古茶树开发利用及其保护》论文;王海思因赴泰国考察,委托张俊在会上宣读论文《一颗璀璨夺目的茶文化明珠一一云南》。
  1995年2月,所长、研究员王海思,到福州参加全国茶叶学术交流会,会议重点讨论茶叶产、供、销问题。
  1995年11月,所长、研究员王海思,副所长、副研究员王平盛,到上海参加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华茶人联谊会联合主持召开的"'95茶一一品质一一人体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发表]1991一1995年,该所科技人员有56人(次),在国家级刊物《热带作物学报》、《茶叶科学》、《中国茶叶》、省级刊物《云南农业科技》、《云南茶叶》、《贵州茶叶》上发表科技论文37篇。
  1991年,李光涛在《热带作物学报》上发表遗传学研究论文2篇;杜炬、徐爱民等8人在《云南茶叶》上发表茶树品种选育、栽培、植保等研究论文5篇。
  1992年,王海思等在《茶叶科学》上发表茶树起源及种质资源研究论文2篇;王朝纪、包云秀在《贵州茶叶》上发表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论文1篇;汪云刚等4人在《云南茶叶》上发表茶树植保研究等论文4篇。
  1993年,李远烈在《中国古茶树论文集》、《云南茶叶》上发表古茶树研究论文3篇;曾莉、王平盛等5人在 《云南茶叶》上发表茶树植保、品种资源等研究论文5篇。
  1994年,王海思在《国际茶文化论文集》上发表云南茶文化研究论文1篇;李远烈、曾莉等5人在《云南农业科技》上发表综论、茶树植保研究论文2篇;朱凤铭、朱开荣等9人在《云南茶叶》上发表托插育苗、茶多酚利用研究等论文5篇。
  1995年,曾莉等3人在《中国茶叶》上发表茶树植保研究论文1篇;梁名志、陈文品等9人在《云南茶叶》上发表茶叶加工工艺、茶叶饮料研究等论文6篇。
  【茶叶生产】茶叶生产主要由示范茶场、名优茶车间经营。拥有红绿茶两条生产线,主要生产普通绿茶和多种名特优绿茶及高档红碎茶,产品销往省内外各地区。1991年产量40.37吨,产值36.23万元;1992年产量36.68吨,产值43.24万元;1993年产量67.07吨,产值72.95万元;1994年产量87.28吨(含驻地保护所鲜叶),产值79.91万元;1995年产量84吨,产值85.67万元。主要名特优茶产品有:"云海白毫”1983年被评为云南省名茶,1986年被评为全国名茶;“佛香茶”、"版纳白毫"、"版纳云奇"1992年被评为云南省名茶;"含笑吐三香”1993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工艺茶。此外,还利用稀有茶树资源材料紫芽茶,开发了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功效的"紫娟茶”。
  茶叶产量、产值"八五"末期(1995年)与“七五"末期(1990年)相比分别增49.85吨,54.57万元。
  【茶树良种繁殖】茶科所选育的良种有全国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云抗14号”、省级良种"云抗27号”、"云抗37号”、"云抗43号"、"云选9号”、"长叶白毫”共七个。这些良种已在省内广泛推广。1991年出圃良种苗木8.4万株;1992年出圃良种苗木29万株;1993年出圃良种苗木45.8万株;1994年出圃良种苗木97.4万株;1995年出圃良种苗木125.3万株。1991一1995年主要在昌宁、保山、南涧、澜沧、孟连、勐腊、景洪、勐海等县市推广应用。
  【饮料开发】茶科所经济实体茶叶饮料厂建立于1984年,拥有600多平方米的厂房和较先进的流水线生产设备,主要从事茶叶饮料和其它果汁的研制和开发,主要产品有宾茶、宴茶、麦精啤露等10余个,产品销往景洪、勐海、澜沧等县市。其中"宾茶”在1992年第四届中国新技术博览会上荣获优秀奖。1991年生产各类饮料142吨,产值18.72万元;1992年141.2吨,产值17.82万元;1993年79吨,产值12.56万元;1994年223吨,产值34.21万元;1995年171吨,产值21.58万元。"八五" 期末(1995年)与"七五"末期(1990年)相比,产量增26.49吨,产值增2.94万元。
  【科技推广】1991一1995年科技推广工作,在继续抓"七五"期间澜沧、双江、潞西等县设立的科技示范点巩固完善的同时,又新设初腊象明、澜沧南甸、孟连富岩3个科技示范点,驻点科技人员105人次。主要推广密植速成高产茶园栽培技术,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茶树良种及配套丰产栽培技术、茶叶加工技术等。"七五”中期到"八五"末期,共建立科技示范点12个,在各示范点办技术培训班58期,培训人员800余人次。建立中心示范茶园面积19735亩,带动发展面积26万亩。这些科技示范点的建立,加强了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职工业务培训]1991一1995年,茶科所把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总思路,采取送出去培训,自己办班培训等形式,开展职工业务培训工作。1991年,送出朱开荣、孟金兰等5人分别到中山大学、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学习育种、科技情报等专业知识;1992年,送出王凤、黄彩芝、许卫国、张任候等9人分别到云南省农科院、西北植物所、深圳等地参加微机、遗传学、行政管理等业务培训;1993年,送出汪云刚、田易萍、王凤、李冬等8人到云南省农科院、云南省档案培训班学习田间统计及计算机应用,科技管理、档案等业务;1994年,送出梁名志、孟会兰等6人分别到杭州国家质检中心、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地参加质量检验、科技档案管理等业务培训;1995年,送出王水生等到景洪市党校参加全州厂长、经理培训班学习经营管理业务;同年8月,送出李远烈到宜良参加省科委、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学术期刊业务培训。
  1992年,茶科所创办职工业余业务培训学校,开设茶叶专业、英语两个班,到1995年,共办班4期,培训职工200余人次。此外,还举办百科知识、法律知识、茶叶知识及手工茶制作等竞赛活动。通过各种途径,拓宽了职工培训面,使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茶业实用技术培训中心]为提高全省茶区科技水平,根据省委书记普朝柱1992年12月12日来所视察指示精神,于1993年创办了茶业实用技术培训中心。1993年,在西双版纳州、临沧地区、保山地区、怒江州、大理州以及贵州省都匀市等地招生129人,开办两个班,学制一年;1994年,在西双版纳州、思茅地区、红河州、大理州招生30人,开办1个班,学制两年;1996年,在西双版纳州、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大理州、红河州招生50人,开办1个班,学制两年。为全省主产茶区培养了一批实用技术人才,促进了茶区科技进步,在科技兴农中做出了贡献。
  【精神文明建设】1991一1995年间,茶科所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制定可概括为"1、2、3、4"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即:"1”,就是紧紧抓住1个根本,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职工的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就是突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两个工作重点;"3”,就是强化思想观念更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绿化美化3个薄弱环节;"4”,就是实现科研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职工素质显著提高,社会治安根本好转,健身娱乐活动普及、环境优美4个奋斗目标。在具体措施上,采取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党委中心学习制度和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工人德、能、勤、绩全面考核制度,党员、党支部目标管理及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环境管理制度等。以开展同当地驻军结对子,同驻地派出所联防共治,业务培训,经常性的文体活动,治理、美化环境,学英模树典型等6项活动为载体,使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收到明显的效果。
  1991一1995年共获科技成果奖6项,其中省部级4项,地厅级2项;茶叶加工、饮料开发两个经济实体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茶叶产量1995年比1990年增产49.85吨,产值增54.57万元;饮料增26.49吨,产值增2.94万元;全所各类创收1995年达48万元,比1991年增31.68万元。
  1991一1995年共投入资金311.06万元,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修建职工住房52套,职工住房问题基本解决;安装自动电话21台(含私人电话),架设了县城至所内的专用供电线路和勐海乡政府至所内的闭路电视线路;职工住宅区基本铺完水泥路面和疏通排水沟道;所内除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外,基本绿化,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职工生活水平提高,除政策性增长工资外,1995年发放职工人年均创收奖金1000元,比1990年翻了一番。
  在"一五"普法的基础上,实施了第二个五年普及法律教育计划,建立并逐年完善了内部社会治安责任和所外的联防共治责任制,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991年至1995年,茶科所无刑事案件,无人犯罪、无吸毒人员、无火灾及交通事故。一般性的治安案件由1990年的9件,下降到1995年的5件。综合治理工作先后被州公安处、勐海县委评为先进单位。
  坚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所内各科室开展篮球比赛,在老职工中普及健身舞蹈和开展打门球娱乐活动;在中青年职工中普及交谊舞。1992年、1995年分别举行了两届职工运动会,连续5年举办了春节职工文娱联欢晚会。组队参加省农科院和勐海县举办的文体竞赛活动,共获奖13项次。
  1991一1995年,对职工进行比较系统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本国情与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职工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勤奋工作的主人翁精神基本树立;对部分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了计算机等新技术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基础英语知识培训和专业知识更新教育,对工人进行茶叶专业知识培训。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新的提高。参与改革的自觉性,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动性,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积极性显著增强,涌现出省级劳动模范徐爱民等一批先进个人。所党委、所行政坚持一年一度的评比表彰先进活动,5年间,共表彰先进科室班组21个次,先进个人130余人次。
  茶科所自1986年被西双版纳政府命名为州级文明单位以来,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连续几次复查均达标,保持州级文明单位,并积极争创省级文明单位。
  [党组织建设]茶科所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1991年至1994年5月,党委成员4人,即:党委书记杨沙偏(1992年12月退休),陈龙文从勐海县委调任书记,(1993年1月一1994年4月),副书记邓承高,党委委员王海思、仇为高;1994年4月,省农科院党委调整该所领导班子,党委成员设3人,党委书记由所长王海思兼任,副书记邓承高,党委委员仇为高。所党委下设3个
  党支部,即科研党支部、行政后勤支部、生产党支部。1993年设勐往基地党支部(到1994年6月止)。1991年,李正超任科研党支部书记,李加德任行政党支部书记,周金云任生产党支部书记。1992年3月党支部换届,李正超、李加德、周金云分别当选为科研、行政后勤、生产党支部书记。1992年12月,李正超调助往基地工作后,任基地党支部书记至1994年6月。孟金兰继任科研党支部书记(因各种原因、党支部换届推延到1996年5月进行)。1991年全所党员45人,1992年45人,1993年43人,1994年49人,1995年51人。1991一1995年共发展新党员7人。1991年至1995年,所党委坚持每年召开两次民主生活会,坚持开展一年一度的党员民主评议。1993年,实行党员、党支部目标管理,连续5年党员民主评议,没有不合格党员,表彰先进党支部5个次,优秀党员35人次,其中:1991年5人,1992年11人,1993年3人,1994年9人,1995年7人。
  1991一1995年,所党委从所的实际出发,加强党组织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并积累了一套经验,1994年在省农科院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同年,被省农科院推荐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农科院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进行经验交流;被勐海县委评为1993—1995年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工会委员会】所工会1987年12月换届,第十届工会委员会主席邓承高(党总支副书记兼任),专职副主席李尚春、委员孟金兰、张任候、王平盛、白秀华、梁秀英;1992年3月换届,第十一届工会委员会主席杨沙偏(党委书记兼任),专职副主席李尚春、委员孟金兰、白秀华、张任候、王平盛、周金云;1995年5月换届,第十二届工会委员会主席邓承高(党委副书记兼任),专职副主席李尚春,委员孟金兰、白秀华、孙文权、周金云、魏连强。1991一1995年,所工会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围绕所党委的中心工作,抓职工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参与所改革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配合保卫科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实施全所文体活动等。
  【共青团总支委员会】所团总支1989年10月换届,第五届总支委员会书记岩香,副书记张俊,委员刘义祥、徐丕忠、李冬;1992年10月换届,第六届总支委员会书记陈继伟,副书记朱开荣,委员凌光云、陈斗明、李梅。1992年12月,陈继伟到勐海县格朗和乡任科技副乡长,朱开荣继任团总支书记;1995年3月换届,第七届团总支委员会书记许玫,副书记陈文品,委员宋维希、许卫红。团总支下设两个团支部,1991年团员35人,1992年30人,1993年25人,1994年27人,1995年25人。团总支主要配合所党委抓青年工作,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文体活动。
  【妇女联合会】所妇联1989年换届,周美安任第十届妇联主任,委员孟金兰、桂明英;1993年1月换届至1995年,孟金兰任第十一、十二届妇联主任,委员康家琼、周金云。所妇联主要工作任务是配合所党委抓妇女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妇幼保健工作;配合保卫科调解民事纠纷等。
  【老年体协]所老年体协1987年成立,1987年至1995年,主席黎纯正,副主席杨沙偏、张敏;委员梁其康、李成录。老年体协主要配合所工会抓离退休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组织离退休职工开展打门球、跳健身舞等活动。
  [职工队伍】1991年茶科所在职职工总人数213人,其中科技干部74人,行政管理干部6人,工人133人;1992年在职职工总人数201人,其中科技干部65人,行政管理干部6人,工人130人;1993年在职职工总人数184人,其中科技干部61人,行政管理干部7人,工人116人;1994年在职职工总人数185人,其中科技干部66人,行政管理干部5人,工人114人;1995年在职职工总人数194人,其中科技干部67人,行政管理干部5人,工人122人。
  1991年度离退休人员总数52人,1992年度离退人员总数57人,1993年度离退休人员总数68人,1994年度离退休人员总数72人,1995年度离退休人员总数77人。
  【基本建设】1991一1995年,茶科所为适应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共投资311.06万元,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1991年,投资8.4万元,兴建砖混结构职工住房512平方米;投资8.57万元,购置茶叶加工机械设备9台。当年共投入资金16.97万元。
  1992年,投资30.2万元,兴建所内名优茶车间、勐往基地茶叶初制车间共1144.6平方米;投资73.2万元,兴建砖混结构职工住房2997.9平方米;投资1.8万元产置AT286型计算机1台。当年共投入资金105.2万元。
  1993年,投资32.76万元,兴建饮料厂厂房、机修车间、改造停车房等共939.7平方米;投资5.4万元,兴建茶园灌溉蓄水塔等;投资1.26万元,购置科研试验设备;投资24.95万元,购置饮料生产设备;投资40.89万元,购置本田轿车和东风牌货车各1辆、安装控制自动电话等;投资1.28万元,购置培训中心教学用具和学员生活用具。当年共投入资金106.54万元。
  1994年,投资33.4万元,兴建砖混结构高级职称人员住房806平方米及水泥路、围墙等配套工程;投资0.马万元,购置科研试验设备。当年共投入资金34.11万元。
  1995年,投资33.7万元,兴建砖混结构高、中级职称人员住房631平方米及围墙等配套设施;投资11.2万元,修筑职工住宅区水泥路面1767.67平方米,排水沟876.3米;投资3.34万元,购置科研设备、生产设备、娱乐设备等。当年共投入资金48.24万元。
  [重要规章】1991年元月21日,茶科所公布《关于茶科所各级干部(含工人)差旅费实行意见》;4月24日,公布《关于修改公费医疗管理的通知》。1993年4月26日,公布《茶科所工作人员差旅费的决定》;5月22日,公布《茶科所公费医疗管理暂行规定》。1994年2月5日公布《茶科所公费医疗管理暂行规定》;3月9日,公布《关于执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规定的通知》;6月1日,所党委印发《加强茶科所党委、党支部建设实施细则》;10月25日,所党委公布《关于茶科所实行党支部、党员目标管理的实施意见》。1995年4月20日,所行政公布《茶科所公费医疗管理办法》;5月10日,所党委公布《"四坚持”、"七不准”廉洁自律的规定》;5月16日,公布《关于住宅区道路绿化、排水沟设施管理办法》。
  (谭艳梅)
  打洛海关
  【概况】打洛海关作为昆明海关的一个基层单位,1992年3月12日,经上级主管海关和勐海县人民政府行文同意,将工作中心由打洛转移到驻勐海办事处,有效地将所辖勐海、景洪"一县一市”的两个口岸1个港口、8个通道纳入了海关监督和管理。
  打洛海关不断加强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以促进边疆民族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支持地方扩大对外开放为根本宗旨,认真履行"把关、服务”的海关职能,较好地适应了地方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小集中报关办法】1991年,打洛口岸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口岸,地方政府加大对边贸的投入,澜沧江航运码头,以及初宋、巴达、布朗山等出境通道出现繁多而批量小的进出口业务。为此,打洛海关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机动灵活地采取有效措施,首先通过实地考察和多方论证,对打洛口岸以外的进出口货物,除应征、应税的由海关派员实地监管验放外.其他货物则根据数量大小和种类的不同,首次在昆明关区尝试实行约十天一报的小集中报关办法。这样,既简化了海关手续,使捉襟见肘的海关监管局面大为改观,又加快了进出口货物的疏通,减轻了各商行的负担,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边贸的发展。仅勐宋通道的进出口货物总值,上半年就达到了228万元人民币(下同),较1990年同期增长了335%。此举受到了地方党政及广大工作对象的赞誉,并得到了昆明海关的肯定,随后逐步推广到了全昆明关区。年内,共监管进出口货物68035吨,价值1189.14万元,进口货物以矿石和木材为主,出口货物主要为日用百货、副食品、农用机械、建材、中成药等。
  【遏制经济性走私苗头】1991年针对经济性走私有所抬头,出现走私摩托车等国家限制进口货物的实际,打洛海关一方面大力宣传有关政策;另一方面,及时派员对大勐龙一带购买走私摩托车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向地方政府作了汇报。最后,经过多方查证,对非法购买的走私摩托车作了补税或罚款处理,遏制了经济性走私苗头。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1991年,海关总署发布了《关于开展海关基层建设的通知》,并下发了《海关基层建设要点》和《海关"八五"计划大纲》,掀起了全国海关系统开展基层建设的热潮,昆明海关也相应制定下发了《昆明海关基层建设规划》。在此形势下,打洛海关在明确今后5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首先针对以往本关职责分工不够明确的实际,要求每个干部、职工重新拟定了《个人岗位责任制》,各部门也经过充分酝酿,确立了各自的岗位责任制,使各人、各部门明确了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从而大大激发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各部门还分工制定了《请销假制度》、《会议学习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关于财务报销的补充规定》、《食堂管理规定》、《接待室管理规定》、《枪支弹药、防暴器材使用和管理制度》、《值班须知》等相配套的打洛海关干部公约,理顺了内部工作程序。
  【转移工作中心完善分片管理】1992年,打洛海关经上级主管海关和勐海县人民政府行文同意,于3月12日将工作中心由打洛转移到驻勐海办事处,将所辖"一县一市”的各口岸、通道纳入有效的海关监督和管理,进一步促进地方民族经济的发展。对打洛口岸,则采取轮值班形式,定期派员并指定负责人进行分片管理,继续保证打洛工作点的人员管理和海关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工作中心转移至驻勐海办事处后,打洛海关明显增强了与地方的联系,树立了"驻版纳,为版纳服务”的思想,除了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疏通河道等义务劳动外,还根据海关总署和国家保密局联合发布的通知及其省一级文件,结合打洛口岸实际,联合县保密局发布了《关于海关对国家秘密出境事项管理办法》;另与州交通管理部门、州动植物检疫局联合发布《关于进出境车辆的管理办法》、《关于打洛口岸动植物检疫涉及海关问题的管理办法》等。另外,则从自身职能特点出发,进一步完善“小集中报关办法”,由海关每月派员定期到口岸,实地接受各商行经营猛矿石等货物的集体报关。1992年,共监管进出口货物247142吨,其总值达4107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了263%和245%。
  [制定对澜沧江航道的监管办法】为适应国际商贸和旅游的需要,澜沧江航道逐步得到开发利用,进出口业务日趋活跃。在对航运监管无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打洛海关认真钻研海关有关规定,主动走访轮船公司、商检和边检等职能部门,通过反复论证,初步制定了具体的海关监管办法,把澜沧江航道进出口业务纳入了海关正常管理。
  【成立专业性报关行】1992年,打洛海关辖区内陆续成立百余家商行,使本来就很突出的报关质量问题更为严重。为此,打洛海关联合地方边贸管理部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于1992年12月1日发布了《关于成立专业报关行的暂行规定》,先后成立了"勐海报关行"和"景洪报关行”。由于专业报关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其报关员具有专业性和相对稳定性,克服了报关员缺乏稳定性和紧迫感等弊端,提高了报关质量,加快了通关速度。
  [秘书后勤工作]1992年,在努力从事务型向参谋型转变的过程中,打洛海关秘书后勤部门注意在繁杂事务中寻找规律,加强信息、报告工作,全年共上报信息40余条,被昆明海关信息刊物采用30余条,发文36份,较好地完成了下情上传工作,为关领导当好了助手和参谋。
  【集中统一报关]鉴于海关监管点分散,边贸进出口货运量增加,而监管人员紧缺的实际,打洛海关于1993年调整了货管作业制度:除打洛口岸进出口业务可就近在打洛工作报关外,其余各口岸、通道均集中统一到勐海办事处,由海关依法确认是否派员进行实地监管验放。既利于海关进行有效监管(特别是对应征、应税货物),又大大方便了合法进出,从深层次上体现了海关"把关、服务”职能作用的辩证关系。全年,共监管进出口货物133645吨,价值1.36亿元,突破一亿元大关。
  【支持地方发展外向型经济]西双版纳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姿的人文景观、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了中外客商的投资意向。为此,打洛海关从自身职能特点出发,一方面加强内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提高业务政策水平;另一方面,配合有关审批部门,引导外商投资意向,并主动送政策上门,热情高效地为外商办理有关海关手续,切实为地方发展外向型经济作出了贡献。1993年,到海关注册开展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达到了6户。
  [专项打击走私汽车和机电产品活动】1993年,全国范围内的走私狂潮严重冲击国内民族工业。为此,中央召开了建国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打击走私工作会议。随后,省、州、县也作了相应动作,掀起反走私斗争的高潮。作为打私主要职能部门的海关,重任在肩。在上级领导机关的统一部署下,打洛海关与有关部门组成了州、县打私领导小组(县打私办公室设勐海办事处),积极有效地开展第一次打私联合行动;一方面,频频出击,首先协助昆明海关查获澜沧江走私人境的彩电显像管780只。随后,又在昆明海关的部署下,与初腊海关组成联合办案小组,在武警边防站的配合下,查获泰国商人走私入境的摩托车55辆和一批汽车零配件,沉重打击了走私分子的嚣张气焰,造成了反走私的强大声势,使境外集结待进的车辆不敢贸然入境。另一方面在打私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召开了两次会议,发文4份,编制《打私工作简报》两期,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打私办填报了若干报表,较好地完成了打私联合行动自查阶段的工作。
  [信息报告】1993年,打洛海关信息报告工作再上新台阶:首先是高敏、贾伟华被《云南海关信息与咨询》杂志聘为特约信息员;随后贾伟华提供的《缅甸口岸边贸新规定》一则信息见于该杂志创刊号,同时被昆明海关《信息快讯》栏目选登,并传报海关总署和省人民政府;其次,在海关业务和调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期间,联系勐海县广播电视局和《西双版纳报》报社作了专题广播和报道,扩大了海关的影响;全年,共向上级报送各类信息46则,被昆明海关采用17则,海关总署采用1则另外,上报综合分析性内容占多数的各类报告59份,较1992年增长了30%。大量的信息和报告反馈,大大增强了打洛海关的工作透明度,摆脱了长期以来"只干难说”的局面。
  【加快通关制度改革】1994年,为最终建立以进出方便,手续简化、监管严密、科学合理为原则的通关制度,打洛海关结合监管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着重抓了几项基础工作:首先,以区分重点、分清层次为原则,在建立"海关主管、企业自管、社会共管”的监督体制基础上,联合边贸管理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对辖区内边贸公司、商行及其进出口货物实行分类管理,并围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要求,辅之以重点,查验复核、分类监管核销、开展定期审计等具体监管行为;其次,结合年内的两次报关员培训,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在短期内提高了报关质量,加速了通关,改善了出境环境。
  【严格执行进出口管理制度】1994年,打洛海关强化监控,严格执行许可证,配额指标等进出口管理制度,加强对国家限制进出口商品,以及涉危特种、纺织品转口等重点敏感的监管,并通过加强对商品的贸易方式和原产地及贸易国别等项目的审核,联合商检部门,制止假冒伪劣商品进出境。对在监管现场查获的走私违规案件,及时交调查部门处理,既对实际进出口商品最大限度地进行了海关统计,又方便了合法进出。全年,共监管进出货物484650吨,其总值达2.77亿元,首次突破两亿元大关。
  【税收征管】1994年,随着新旧经济体制转轨和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关税政策的修改,关税的宏观调控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此形势下,打洛海关结合建立海关稽查制度、思路和要求,配备了价格信息员,负责收集各口岸、通道常见商品基价,强化验估审价制度,并重点对外商投资企业减免税坚持三级审核,严格政策性和临时性减免税审批程序,通过年终财税大检查工作,最终确保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年内,共征收关税和代征税17.23万元,较去年增长116%。
  [狠抓基础工作]在海关系统开展基层建设的1994年,昆明海关根据关区实际,相应提出了抓基础工作的要求,并确立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目标。为此,打洛海关首先按照昆明海关干部交流试行制度,对各部门人员作了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分部门狠抓了基础工作;业务部门确立了有关货管、征税、统计、查验作业程序,实行定岗定员,并基于人员轮值的考虑,要求干部一专多能,保证了日常工作的规范性和衔接;调查部门则开展自我执法检查,结清积案,完善调查办案程序,重点抓好案审及复议应诉等基础工作,杜绝了行政执法随意性,增强了自我保护能力;后勤部门加强了对车辆及其驾驶员,以及油燃料、长途电话的管理,建立车辆及其驾驶员档案,坚持加油单和电话单签领制度,杜绝了浪费和管理混乱现象。
  [口岸货证验核】1995年,在完善内部作业程序的基础上,打洛海关加强了对打洛、景洪大勐龙、澜沧江航道等重点口岸、通道的货证验核:一方面,充分调动现有人员的积极性,坚持轮值和实地监管制度;另一方面,密切与边检、商检、动植检、卫检等口岸检查、检验部门的联系,有效控制海关监管货物的流动。此举收效明显,以打洛口岸为例,其进出口业务虽自3月份以来就受到泰缅关系恶化的影响,但进出口货物总值仍近1.5亿元;澜沧江航道达到7000多万元。整个辖区进出口总值在11月份就突破3亿元大关,全年达3.6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税收征管】1995年,打洛海关把确保国家税收、防止和打击偷逃税作为各部门的共同职责:业务部门完善内部作业程序和加强口岸货证验核;调查部门深入开展情报调研工作,组织打击利用货运渠道进行走私的专项斗争;秘书后勤部门密切配合,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建立起了审价和征税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确保了税收的及时足额入库。全年,共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19.9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
  【打击走私贩毒活动]1991年1月17日和2月16日,打洛海关依靠情报,在昆明关区内首次成功破获孙良生、潘锦镇分别走私海洛因370克、365克两起案件。年内,共查获毒品走私案件9起,缴获海洛因1105克,鸦片8450克,毒资人民币5.89万元,美元600元、港币2.62万元,人民币外汇兑换券994元、台币7050元。移送人犯12名。1992年,协作联合查获毒品案件5起,缴获海洛因4220克,移送人犯7名,查获黄色录相带16盒,“五四”手枪2支。1993年,打洛海关扩大部门协作范围,情报互享,协同作战,查获毒品走私案件5起,缴获海洛因6295克,鸦片3450克,M20式手枪1支,子弹16发,移送人犯10名。1994年,查获各类案件10起,走私货估值15030元。1995年,查获各类走私违规案件23起,估值243万元,为建关后最多一年,受到昆明关的表彰。
  (贾伟华)

知识出处

勐海年鉴1991-1995

《勐海年鉴1991-1995》

出版者:思茅地址印刷厂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军事、法制、农林水电、乡镇企业、邮政电信、经济管理、社会、驻县单位等类目,记载了1991-1995年勐海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