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勐海年鉴1991-1995》 图书
唯一号: 260620020230000077
颗粒名称: 农业
分类号: F302.2
页数: 18
页码: 116-133
摘要: 1991-1994年,县农牧渔业局下设行政办公室、农业股、水产股(1991年底改“水产技术推广站”为事业单位)、畜牧股、科教股5个股室。1995年机构改革,局机关设行政办、农业股、计划财务股3个股室。局下直属单位有:勐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94年底改“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勐海县畜牧兽医站、勐海县农村经营管理站、初海县种子管理站(又称种子公司,实行1套班子2块牌子)、勐混鱼种站、勣海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又称勐海县渔政监督管理站)。
关键词: 勐海县 农业

内容

农牧渔业局
  【概况】1991-1994年,县农牧渔业局下设行政办公室、农业股、水产股(1991年底改“水产技术推广站”为事业单位)、畜牧股、科教股5个股室。1995年机构改革,局机关设行政办、农业股、计划财务股3个股室。局下直属单位有:勐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94年底改“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勐海县畜牧兽医站、勐海县农村经营管理站、初海县种子管理站(又称种子公司,实行1套班子2块牌子)、勐混鱼种站、勣海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又称勐海县渔政监督管理站)。
  畜牧
  【建立仔猪繁育基地】1992年,勐海县开始在农村建立仔猪繁育基地。首先在勐遮乡曼根村公所曼庄、曼岛、曼办3个自然村建立仔猪繁育村。1993—1995年3年间共繁育仔猪762窝5336头,户均40头。杂交仔猪售到缅甸勐拉地区,供不应求。
  【推广配合饲料】1993年,勐海县在全县范围内推广配合饲料。1996年全县普及使用配合饲料面达50%,饲养出栏肥猪上万头。涌现出上批专业重点村。其中以勐宋乡曼丙寨最为突出,年出栏肥猪780头,出栏率达211.4%„养猪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68%,户均收入6987元,户均纯利润1902元。
  【勐满乡暴发牛口蹄疫】1995年12月,勐满乡暴发牛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概况】勐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职工34人,其中科技人员17人,行政人员1人,工人16人,在科技人员中有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8人。中心内部设置机构有办公室、土肥站、植保站、农业环保站、育种组、培训部、农业技术咨询部。下属指导单位有14个乡(镇)农技站的85个农业科技人员和105个农村科技辅导员,以乡为基础形成一个宝塔形的农业技术队伍。
  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县各族人民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农业技术推广为经济建设服务,全面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广大科技人员深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广农业新技术确保技术到位,推广中心负责着全县58055户农户145000个劳动人员的技术指导,承担着全县50万亩大、小春农作物栽培管理,台田台地建设,土壤改良,合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电脑农业和农村能源(节能)等工作。广大科技人员努力推行农业科技示区丰收计划,推广冬季农业开发、台田台地建设等科技项目,树立示范样板,带动大面积增产。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和化肥进行试验,提高科技覆盖面。全县科技覆盖面积达81.49%,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94.49%,科技贡献率36%。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广力度的加大,我县粮食产量连续登上新台阶61997年全年粮豆产量达13355万千克,再创历史最高年产量,提前三年完成“九五”粮食生产计划, 为1980年7890万千克的1.7倍。
  【农业技术推广】初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试验、示范、推广为主,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科研人员占17.6%,82.4%的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试验基地一块,承担中海拔地区糯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农业综试区。几年来以农业综示区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场地。“八五”期间及1996、1997年,累计办农业综示区167万亩,共增产粮5250万千克。农业综示区在全县农村家喻户晓,农户的增产都寄托在参加示区上面。农民依靠综示区获得科技信息,得到技术指导,取得科技配套物资,年终增产增收,深受广大农户欢迎。
  推广优良品种。良种是各种农作物增产的内因,中心通过自培和引进途径,加大全县优良品种种植的覆盖面,提高农作物产量。(1)推广中心育种基地坚持育种20年,先后育出3个品系,9个品种投入全县生产。如干博1号、干博4号、弄紫一号、二号、十一号,干3x408—3号、9号等,现已取代历史上的老品种,产量较老品种提高三成以上,推广面积达555512亩;(2)1983年引进杂交稻汕优2号汕优3号作试验示范,示范面积476亩,获得成功逐年扩大推广,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1162981亩,每年占水稻面积的36%,共增产稻谷5815万千克。
  推广优质稻。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方针,为提高稻米质量,提高效益,1985年引进优质软米“滇陇201”试验示范33.97亩,获得成功后逐年扩大推广,改善了勐海县稻米质量,提高助海县优质米在全省的知名度,同时也提高农业产值。据调査,优质稻每亩产值较杂交稻高168.21元,较常规稻亩产产值高313.59元。“八五”期末,全县累计推广优质稻368616亩,每亩以150元计,共增产值3681万元。
  实行中低产田开发。中低产田占全县水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增产潜力很大的项目。釆取了配方施肥、应用优良品种、培育壮秧等综合措施进行开发,当年开发,当年获得增产。累计开发24万亩,增产稻谷450万千克。
  中层施肥。推广中层施肥(化肥深施)改变旧的施肥方式,改追肥为底肥,改水皮肥为深层施肥,改迟追肥为早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这种新的施肥方法已被广大农民接受,累计推广新施肥法135万亩。
  推广水稻规范化栽培。实行宽窄行条植(双龙出海)改善水稻光温和通风条件,发挥水稻边行优势,提高水稻产量。经试范推广并被广大农民接受。这项科技覆盖率达80%以上。累计推广148万亩。
  推广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项成本低,效益好的节本增效项目,我们先后使用云南增产菌、叶面宝、喷施宝、丰收素、植宝素和云大一120等,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已主要应用到茶叶、甘蔗、蔬菜、水果等作物上,仅在水稻上累计推广135万亩。
  推广化学药剂除草。草害是边疆制约粮食增产的因素,靠人工除草是难以解决的,特别是山区旱稻的除草,不使用除草剂是难以固定种植的。近几年来,我们在旱地和水田上都推广化学药剂除草,先后推广除草醚、朴草净、二甲四氯丁草胺昆混2号、新得力等国内外除草剂,解放了劳动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固定了一大批耕地,累计推广面积达106万亩。获得州人民政府三等奖。
  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从日本引进。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消化、改进的水稻栽培新技术。中心获得此信息后,积极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该项技术具有省种、省工、省水等优点,既降低生产成本,又可增产、增收,提高效益比较明显。1996年示范586亩,1997年推广44119亩,平均亩产达515.25千克,杂交稻最髙单产827.5千克,常规稻达572.8千克均创历史最髙单产,为1996年的75倍,是历年来推广项目中,推广面最广,推广速度最快的项目,深受群众欢迎。
  水稻旱播水管栽培技术研究成功。水稻旱播水管栽培技术,是中心的研究成果,针对解决雷响田,不以按节令播种栽插,导致后期受低温冷害而低产的田块,为提高这类低产田产量进行旱直播研究,保证水稻在最佳节令播种,秧苗通过旱的环境生长,激发秧苗对水的需求,锻炼秧苗活力,发挥旱秧遇水爆长的特性,中后期实行水管满足水稻拔节孕穗,开花期的水份要求获得增产。1994年开始实验1.25亩,1995年示范585亩,1996年开始推广,累计推广10915亩,增产幅度10—30%。
  【稻瘿蚊发生规律研究和综合防治】稻瘿蚊是勐海县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发生的频率高,危害面广,造成的损失是历来减产的主要原因。中心通过发生规律的研究,调整播种和栽插的节令,错过发生高峰,同时进行药物防治,使用米尔乐进行秧田期防治。通过几年的连续防治,减轻了稻瘿蚊的虫口密度,减少损失。近几年稻瘦蚊秧田防治面积累计达到64600亩,挽回粮食损失1170.35万千克,挽回经济损失2106.63万元。获得州人民政府和省农业厅二等奖。
  【台田台地建设】边疆地区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特别一些山区越砍越穷、越穷越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这些山区人民一直处在贫困线以下。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必须改变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建设台田台地,把耕地固定下来走高产稳产的路子。几年来中心一直抓住台田台地的建设,使山区刀耕火种明显减少。“八五”期末,共建设台地23119亩。在台田台地上增施肥料实行化除,提高单产已成为山区人民的自觉要求,使山区生产生活明显改观。该项目获得州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要成果】中心在科技推广中结合勣海实际迅速捕获科技信息,及时应用新成果,认真总结新经验,推进全县科技进步,先后获得科技成果奖35项,其中:省部级5项,地州级19项,县级16项;获科技推广先进单位5次。几年来有7名技术人员晋升为中、高级职称,有2人评为突岀贡献科技人才,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12人次被评为省、州、县先进工作者。
  水利
  【概况】1991—1995年,勐海县水利建设主要建成中型水库一座,小(一)型水库一座,小(二)型水库四座,坝塘一座,中小型水闸8座。水库总库容由1990年的7667.83万立方米,增加到13577.53万立方米,净增5909.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由1990年的19.733万亩,到1995年达到23.4万亩,净增3.667万亩;旱劳保收面积增加0.44万亩,达到15.88万亩;新建人畜饮水工程34件,解决2.22万人、1.3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五年内中小型水利工程兴修维修共完成土石方256.26万立方米,砌石方15.22万立方米,混凝土方4.78万立方米,完成总投资3339.7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资金2743.68万元,单位和乡村自筹资金499.31万元,专项贷款资金97.76万元。群众投劳105.8万工日。
  【兴建纳达勐水库】纳达勐水库位于勐混坝子东南面广别老寨下边的南溪河上。坝址以上径流面积61.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5761.5万立方米,设计坝高48.5米,总库容4943.2万立方米(建成后实际为5226.3万立方米),灌溉勐混坝子,勐遮曼恩、助海坝子约7.5万亩农田。是勐海县90年代初期建成的以灌溉防洪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的综合利用水库,是西双版纳州“八五”期间建成的最大的中型骨干水利工程。
  该工程最早动工于1958年7月18日。由于历史的原因,1960年5月下马停工,1970年5月再次上马,1971年4月再次停工。1976年后,省、州、县水利部门对修建纳达勐水库工程开始从基础工作抓起,设立了专用水文站,观测水文资料历时6年;80年代初又修筑了工程建设专用公路,解决交通通讯问题;重新选定坝址进行地质钻探,摸清坝址地质基础情况,详测坝址地形图。经过十余年的准备,勐海县人民政府委托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帮助规划设计。1988年7月,勐海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纳达勐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1989年7月18日,省计委批准纳达勐水库由预备项目转为正式建设项目,同意水库规模为494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5万亩,建设总投资1905.0万元。其中省级补助70%,即1334万元,其余30%共571万元,由州县自筹解决。建设过程中由于人工、材料费上涨,工程量增加等原因,1994年省计委在年度计划中又调增追加投资406万元,实际批准概算投资为2311万元。工程包括坝高48.5米的粘土心墙碾压堆石坝;全长382.76米,洞身长233.5米,内径2.0米的输水泄洪隧道洞,最大泄流量37.0立方米/秒;长243米,落差56.33米,最大下泄流量9.5立方米/秒的溢洪道;全长56公里的东西干沟。1989年9月21日,勐海县纳达勐水库工程指挥部与省水利水电厅签订《纳达勐水库工程建设投资包干合同》。
  输水泄洪隧洞工程经公开招标,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第九建筑公司第一井巷工程公司中标承建。工程于1990年4月1日动工,1991年5月基本建成。输水隧洞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又未及时采纳驻工地设计代表的意见,致使建成的输水泄洪隧洞虽经灌溉修补,仍不能达到设计要求。省计委、省水电厅曾下令停止施工,停止拨款。经两次回填灌溉处理后,省水电厅最终决定由原设计单位负责提出在有压段内用钢板衬砌加固方案处理。原0.2米钢筋混凝土圆洞改为1.8米钢衬圆洞,加衬的钢管管壁厚10毫米和12毫米。由云南省水利机械厂承担制作安装,省地矿局820队承担灌溉回填施工。加衬处理工程于1993年11月开始,次年2月25日完成。隧洞工程决算总投资414.99万元。1997年3月29日,经州级初验评定为合格工程交付使用。
  1992年1月下旬,省水电厅在同意隧洞钢管加衬处理方案,并经省计委批准后,同意大坝截流继续施工。1992年1月30日,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召开办公室会议研究大坝施工截流准备情况,并决定调整充实水库工程指挥机构,抽调得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施工监理。拦河大坝为粘土心墙碾压式堆石坝,工程由云南省机械化施工公司联合金沙江林业公司承建,省地矿局820队承担大坝基础帷幕灌浆。基础帷幕灌浆钻灌总进尺6536.67米,总钻孔192个,总灌段长3736.11米,坝基及岸坡清理土方89116立方米,石方15579立方米;坝体三料回填422772立方米,干砌块石护坡6154立方米。拦河坝工程于1991年4月10日动工,1992年2月1日截流,1994年4月5日完工,决算投资1125.8万元。经1994年11月19日州级初验评定为优良工程。
  溢洪道总长243米,落差56.33米,最大进流量9.5立方米/秒,由云南省机械化公司承建。1991年7月开工,1992年12月19日完工,完成土石方开挖46620立方米,回填716立方米,浆砌石2208立方米,混凝土方269立方米。决算投资47.08万元。经1993年2月19日州级初验评定为合格工程交付使用。
  东西干沟设计长56公里,局部三面光衬砌。东干沟设计长26公里,引水流量3.5立方米/秒,仅完成三面光8.58公里,倒虹吸管130米,渡槽两座130米。西干沟设计长30公里,引水流量4.1立方米/秒,仅完成三面光渠道14.17公里,土渠1.92公里,渡槽4座总长190米。工程于1990年11月中旬开工,1992年2月完工。由保山市辛街建筑公司、石屏县亚房子建筑公司、弥渡县八建司、五建司、祥云县刘厂建筑公司、泸西县三河乡建筑公司分别承建。完成主要工程量有土石方开挖36.19万立方米,土方回填2.23万立方米,浆砌石方1.77万立方米,混凝土方10010立方米,决算投资605.87万元。经1997年3月27日州级初验评为合格工程。
  纳达勐水库从1988年9月动工,到1994年5月28日全面竣工,历时七年有余,完成开挖土方126.1万立方米,回填土石方44.94万立方米(其中,石方26.8万立方米),混凝土方3.33万立方米,砌石方2.75万立方米。批准总投资2311.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222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537万元,今已足额就位;州县地方财政自筹资金574万元,到位486万元,占84.67%,单位自筹200万元。(主要是景洪市、勐海县、景洪农场电力部门),已到位199万元,占99.5%。该工程于1995年4月26日经云南省审计厅审计,并以云审意投[1995]115号文审计通过,并于1996年6月30日关帐,与各地施工队的工程决算全部结束。纳达勐水库工程实际完成总投资2472.00万元,实际就位资金2222.00万元。
  水库建成后,拦蓄南开河洪水,缓解了下游洪涝灾害;保证了勐混坝子、勐遮和勐海坝子约7.5万亩农田栽插用水;并为流沙河下游五座梯级电站枯季发电,提供了充足的水能资源。1995年后坝址下游又建成装机1.26万千瓦的水库配套电站,对缓解勐海县和景洪市枯季发电照明作出明显的贡献。3300亩水面是发展渔业水产养殖的良好场所,年收入53.0万元。纳达勐水库建成达到了预期的效益。
  【兴建南咪细宰水库】南咪细宰水库位于勐遮北边南果河上游的南鲁河上,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跨流域蓄引水工程。库区集水面积7.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600万立方米,坝髙27.7米,总库容588.8万立方米,灌溉1.2万亩,是勐海县滇西南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期间建成的重点水利工程。
  1990年8月,勐海县滇西南第一期农业综合项目批准后,县水电局即时抽调主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设计,同年12月动工。工程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持实施。土坝、溢洪道由祥云县刘厂建筑队承包施工,输水涵洞和灌区渠道由弥渡县第八建筑公司二队承包施工。1993年3月全部工程竣工受益。完成土石方开挖回填39.24万立方米,支砌石方1.47万立方米,砼3654立方米,总投资318.54万元,其中财政农发资金283.49万元(水库枢纽工程218.84万元全部为财政有偿农发资金),专项农贷资金35.0万元。大坝为粘土均质土坝,由左右两坝组成,左坝高27.7米,右坝高24.4米,输水涵洞置于右坝右侧坝下,昆产有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输水涵管#70cm,总长136米,最大泄流量3.4立方米/秒;溢洪道位于左坝左岸坝肩,全长185.2米,最大泄流量6.0立方米/秒;灌溉渠道包括主干沟和左右干渠三条总长16.8公里。水库建成后,使历来干旱缺水的勐
  遮坝子北边曼洪村公所1.2万亩水田改变了靠天等雨栽插局面。是勐海县第一期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效益显著的主要工程。
  【三公里水坝坝改闸】三公里引水灌溉工程位于勣海坝子西面,佛双公路三公里旁的流沙河上。坝址以上径流面积1018.35平方公里,控制灌溉面积1.7万亩,是助海县1958年在流沙河上建成的第一座大中型引水灌溉工程。建成的滚水坝坝高4.3米,三孔两墩,总过水净宽27米,设计泄洪流量150立方米/秒,东西干沟和中沟总长32.23公里,引水流量分别为0.8立方米/秒和1.2立方米/秒,完成土石方开挖回填17.25万立方米,支砌石方2530立方米,群众投劳16.34万工日,国家投资9.19万元,自筹0.21万元。建成的滚水坝因无闸门控制,工程管理极为困难,灌溉排洪矛盾重重,每遇大雨暴雨,上游曼恩、、曼拉、景真一带近六千余亩农田时时受淹。1993年,滇西南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后,县委、县政府即时成立了领导小组,把三公里水坝坝改闸工程列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中水利措施的重点项目进行改建,在有限的420万计划投资内,安排180万元投资(国家123万元,群众自筹20万元,农行专项贷款37万元),并责成县水电局负责组织实施。经县水电局反复研究,对原设计作适当修改,改为三孔两墩,每孔净宽8米,总过水净宽24米,安装三套宽8米x高4.5米弧型闸门,QTQ—2x16吨启闭机控制启闭。主要工程量有土方开挖11000立方米,土石方回填4850立方米,浆砌石方2401立方米,混凝土1800立方米,土石方回填0.84万立方米,支砌石方2700立方米,混凝土1776立方米,钢筋制安89.2吨,金属闸门及启闭设备总重40吨,概算总投资236.6万元,州级审批投资230.5万元。工程由县水电局招标,石屏县亚房子建筑公司承包土建部分施工,云南省水利机械厂承包闸门设计生产安装。工程于1994年10月中旬开工,1995年5月下旬闸门安装完毕,6月中旬正式投入运行,1996年1月底竣工验收。完成土石方开挖1.67万立方米,钢筋制安54.3吨,闸门设备总重40吨,建盖启门机房145.0平方米,管理所住房150平方米,决算总投资235.3万元,即:财政农发资金153万元(其中财政有偿资金88.5万元),群众自筹20万元,缺口资金62.29万元(含因省上贷款政策调整变动尚未就位的农行贷款33万元)。施工期间,省、州、县各级领导多次现场检査指导督促。县财政局千方百计保证建设资金就位,保证工程顺利施工。勘海乡、象山镇政府积极动员群众,完成群众自筹资金任务。工程的建成,彻底根除了水闸上游6千余亩农田洪涝灾害,解决了三公里水坝工程管理三十八年来一直无法解决的启闭控制困难。
  【巴达山区农业开发】为杜绝毁林开荒,固定耕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单产,1993年10月18日,州、县人民政府在巴达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确定巴达乡为全省山区农业开发乡之一,主要是新建小(二)型水库两座,小坝塘五座,总库容172万立方米,新修整修小水沟91条,改善灌溉面积700亩,增加灌溉面积3570亩,解决8个村寨984户,3510人2888头人畜饮水困难。开发区三年,每年投资6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30万元,州县财政资金30万元)。工程于1993年11月开始实施,经三年努力,建成小(二)型水库两座(即贺松茶王水库H=18.5米,W=30.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63.54万元。章朗水库H=20.5米,W=19.8万立方米,国家投资57.89万元),新挖小水沟56条,修复旧沟16条,为曼来、章朗、曼勒、曼迈、帕司新寨、曼帕代、曼仮新寨七个村赛954户4358人2635头牲畜解决饮水困难,建盖砖验结构水管站住房182平方米,新修台田台地2250亩。新增灌溉面积1600亩,改善灌溉面积880亩。完成土方开挖回填53.44万立方米,石方开挖支砌1.58万立方米,混凝土方534立方米,群众投劳10.8万工日。完成投资200.29万元。
  【新建曼贺龙水闸】曼贺龙水闸位于勐遮坝子东面景真八角亭下边约800米的流沙河上。四孔三墩,每孔安装宽4.5米x高2.0米平板定轮钢闸门控制,手动葫芦启闭,最大泄流量118立方米/秒,灌溉3850亩。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设计组织实施,泸西县三河乡建筑公司承包土建施工,西双版纳农机厂承担闸门生产安装。1990年12月动工,1991年5月建成受益,完成土石方开挖回填2.17万立方米,支砌石方1929立方米,校方618立方米,总投资31.02万元(其中国家财政21.02万元,农贷资金10.0万元)。曼贺龙水闸是勐海县滇西南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建成期间效益显著的工程之一。
  【南海河治理】南海河是流经勣海县城的唯一河流,它源于格朗和乡帕宫无名山,河道长9.5公里,下游段2公里左右流经勐海县城,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由于上游群众开垦种植,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勐助海茶厂至佛双公路南海河桥近800米一段,沿岸居民有的在岸边开垦种菜,有的在岸边打桩植树填土,扩宽地皮,蚕食侵占河道,使本来就很狭窄弯曲的河道更加阻塞不畅,没法排泄洪水。1993年10月29日,一场暴雨使沿河路老干局片居民进水77户,室内水深0.5—0.98米,直接经济损失达6万余元。群众苦不堪言,反映十分强烈,要求政府尽快根治。1994年1月,县人民政府将根治南海河列入议事日程,召集有关部门研究,责成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挤出10万元农发资金,水利部门向省防洪办争取专项补助资金13万元,并指派专人负责实施。疏浚治理主要是裁弯改直,清除障碍,扩宽理顺河床,保证泄洪流量断面畅通无阻。疏浚治理总长600米,完成开挖土石方6750立方米,浆石护岩石方1650立方米,由县建筑公司和保山辛街建筑公司分段承包施工。1994年2月初动工,同年6月初竣工。疏浚治理护岸后的南海河河底宽5米,两岸浆砌毛块石护岩边坡1:0.25,上口宽6米,墙高2.0米,河床纵坡1/500,能排泄洪水25个流量。经过疏浚治理,消除了沿河居民水患。
  【水费征收和管理】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云南省水利工程供水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结合勐海县实际,县人民政府责成县物价局,县财政局,县水电局联文制定《关于下发勐海县水利工程供水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的通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于1992年4月4日下发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各有关用水单位执行。
  《勐海县水利工程供水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分总则,水费征收标准,收费办法、水费使用和管理,附则等5款17条。办法规定:凡属水利工程供水的都应实行有偿供水。农业、工业和其他一切用水单位或个体用水户,均应按规定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交付水费。水费收人主要用于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和扩大再生产。
  农业用水:稻田每亩每年征收谷子12千克或按议价折币征收。菜地、饲料地、西瓜地、苗圃、鱼塘等每亩每年收费15元,烤烟、甘蔗等经济作物每亩每年收费10工业用水:橡胶生产加工每生产一吨干胶收水费15元(提水10元),砖瓦生产每烧一万块收水费5元,烤酒用水每立方米收费0.05元,城镇生活用水每立方米收水费0.04元(包括打井取水),建筑业用水每立方米收水费0.30元,蔗糖生产加工每压榨一吨甘蔗原料收水费1.50
  水费征收按分级管理的原则执行,工程属那一级管理,就由那一级水利管理部门征收。贫困地区和灾害严重减产的农用水费可酌情减免,但应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并由乡(镇)人民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一切使用水利工程供水的单位和用水户,都要按水费征收标准交付水费或水费粮。无故拖欠或拒付的,自通知之日起,一天以外不交的,每超过一天加收3%的滞纳罚金,经多次催交无效的,水管单位有权限制或停止供水。
  不执行征收水费的乡(镇),其所属工程维修管护费用,由该乡(镇)自负。
  水费的使用和管理执行“以水养水”的原则。总收人中提留3.5%作为工程维修管理费用。非农业供水的水费收入,扣出供水成本后,其盈余部分的一半,留给工程管理单位使用,按60%、20%、15%和5%的比例,分别建立事业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职工奖励基金和后备基金。其余的一半按下列比例上交:即县管水利工程,分别向县(市)、地(州)、省水利管理部门上交70%、20%和10%。上交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费,只能用于国家管理的水利工程的大修和更新改造经费项目的补助支出,不得用于机关本身的支出。
  本办法自1992年起执行,1989年勣海县人民政府签发的《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和征收水费规定的通知》同时废止。
  (石富)水电
  【概况】1991-1995年,勐海县水电建设主要进行宾房电站取水枢纽工程坝改闸和沉沙冲砂池的再度新建,新建装机2x6300千瓦的纳达勐水库配套电站,架设勐海 —纳达勐水库电站一打洛长59.61公里35KV输电线路和相应的打洛配电所。另外为贫困山区建成装机各为50千瓦的曼囱、吉良、贺建三座小电站,并为初冈、巴达、勐海、勐遮、勐宋乡等架设53公里10KV输电线路。
  电力生产年发电量:1991年2944万度,1992年2129万度,1993年2380万度,1994年2311万度,1995年2923万度。
  县电力生产经济效益。电力公司1991年实现利税总额91.7万元,1992年106.3万元,1993年127.1万元,1994年125.6万元,1995年114.9万元。
  【兴建纳达勐水库配套电站】纳达勐水库配套电站位于勐混乡东南面曼蚌寨子后面约一公里的南开河顺流右岸,站址距勐混8.2公里,距纳达勣水库4.7公里。电站使用水头237米,引水流量6.54立方米/秒,装机容量2x63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2797.2万千瓦,年利用2200小时。
  纳达勐水库坝址下游河道急剧下切,河谷陡峻,坝址至勐混坝子边缘相距约5公里的河道,却集中了253米的落差。纳达勐水库电站很好地利用1994年建成的纳达助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水库放水后沿4.76公里的输水渠道、放水发电后,电站尾水再经分水闸进入东西干沟,灌溉勐混坝子农田,余水泄入南开河,再灌溉勐混、勐遮、勐海坝子部分农田和为流沙河下游已建成的五座梯级电站枯水季节发电。
  纳达勣水库配套电站在纳达勘水库建设期间,省、州、县有关部门便积极支持筹备建设。1991年,西双版纳州计委即以《关于新建勣海县纳达勣水库配套电站项目建议书的报告》向省计委申报立项,经批准后并委托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1992年11月,省院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1993年3月,云南省工程咨询公司对电站工程进行了现场审査,对工程可行性研究予以肯定。同年6月17日,省计委又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专家审査,同意本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同年12月,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工程初步设计。1994年4月23—25日,省计委再次组织专家对初步设计进行全面审査,同意批准设计方案,并要求立即抓紧时间,做好施工准备,组织工程队上马动工。工程正式批准后,助海县人民政府及时组建工程建设指挥部,副县长沈永源任总指挥长,张林为常务副指挥长,刘仕斌、蓝增福为副指挥长,抽调配备精干的工程技术人员加强工程施工监督管理。并委托云南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技术开发公司工程监理部承担工程的全面监理。工程经省、州计委全面检査批准后,于1994年10月18日正式开工。工程指挥部在工程监理部和省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协助下,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工程作业程序,建工方法等进行了反复比较、论证,引入投标机制,择优录用施工单位。在省、州、县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以及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配合,工程经过17个月的艰苦努力,紧张施工,1996年3月25日第一台机组投入试运转,4月2日,第二台机组又投入试运行,经甩负荷试验,在4月5日下午2时,两台机组不停机移交给业主初海县电力公司,作为期一年的商业性生产运行。4月10日,初海县人民政府主持召开了工程竣工庆典。
  建成的纳达初水库配套电站主要建筑物有:
  ①长4.76公里引水渠,最大流量7.0立方米/秒。②开敞式前池长128米x宽15米x深7米,有效容积为3234立方米(包括前室,进水室,冲砂闸,长186.5米泄流量为6.5立方米/秒的泄水槽)。③压力钢管道总长633米,内径1.45米,设计引用流量6.5立方米/秒,最大流速3.96立方米/秒。④主厂房338.3平方米,副厂房265.4平方米。⑤35千伏升压站。⑥尾水渠。⑦10千伏开关站。以及主要机电设备有:额定6632KW的水轮机机组两台,单机容量7375KVA的发电机组两台。完成主要工程量有土石方开挖60万立方米,土石方回填9.8万立方米,砌石方2.54万立方米,混凝土方16820立方米。耗用木材1050立方米,水泥6600吨,钢材1200吨,工程总投资5300万元,其中贷款2750万元,自筹资金2550万元。(州级地方自筹300万元,县级地方自筹1500万元,县电力公司750万元)。
  水电站经济效益。单位千瓦投资4206元/KW;运行以来,发电量2200万千瓦·V。
  【勐海一纳达勐水库电站一打洛35千伏输电线路架设】 为确保电站建成后的正常输电,解决打洛口岸建设用电并将电力输送国外做准备。1992年10月5日,县人民政府确定架设初海一纳达勣水库电站一打洛35千伏输电线路,并要求于次年3月10日以前施工架设结束,为西双版纳州建州40周年和1355傣历年及茶王节输送电源。工程由勐海县打洛口岸建设指挥部贷款投资建设,县水电局负责设计,县电力公司负责组织实施,四川岳池送变电工程公司承包架设施工。工程设计总长59.5公里,预算投资416.0万元。1992年10月17日动工,1993年3月8日施工架设结束,4月8日正式送电,边境打洛口岸于4月9日20点48分第一次用上勐海县宾房电网输送的电。输电线路架设总长59.61公里,结算总投资413.34万元。
  【宾房电站取水枢纽工程坝改闸和再建沙池】宾房电站建成后,引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流沙河水发电,致使水轮机导叶,顶盖、蜗盖时常磨损,县电力公司、宾房电厂曾多次引进新产品新工艺进行加固处理,都没有改变泥沙对水轮机的磨损。加固磨损、更换、冲沙,每年维修费用花去八、九万元。冲沙时,电厂不得不停电,影响正常供电,也增加了电站的经济损失。为改变这一局面,1986-1987年间,曾作过扩大渠道断面,扩大前池调节流量容积的改造,收效甚微。1990年12月初,又动工将原建的坝高3.2米的拦河坝折除28米,安装宽5.0米x高3.2米的孤型闸门四套,工程于次年6月竣工,由县水电局设计,县电力公司组织实施,耗资61万元,由宾房电站技改项目资金开支。改建后,拦河坝前泥沙大部分排入下游河道,进入渠道的泥沙有所减少,但仍不理想。经过三年的运行观察后,县水电局、县电力公司又讨论研究决定,选定在引水渠道进口左岸0+070—0+210段,利用渠道0+100处有一约15°的转角,渠道与河床平行的地形,再建沉沙池,降低和稳定渠道进口水的流速,利用水沙比重不等这一因素,将流速从1.98米/秒,降到0.4米/秒。沉沙池长128米,进口宽4.2米,扩大到冲沙闸前为38.6米,最大池深10.5米,池内设置五个导沙分槽,各槽之间底高不同隔墙高差不等,利用各槽之间的隔墙高差进行水沙分离,进行沉沙冲沙。冲沙时,电厂勿需停机,可正常运行。工程由县水电局设计,县电力公司组织实施,宣威市板桥建筑公司一队承包施工。1995年3月18日开工,1996年7月22日竣工投入使用,完成土石方开挖1.67万立方米,支砌石方7520立方米,砼2400立方米,耗钢材35吨。设计投资167万元,实际投资210万元,由宾房电站技改资金开支。经一年运行后,沉沙冲沙效果较好,达到预期目的。
  【"8·12”事故】1994年8月12日,宾房电厂因蝶阀产品质量劣质,加之忽视安全生产,违反操作规程,在未停机断水情况下拆除正处于带负荷运行状态中的三号机蝶阀控制机,致使蝶阀管爆炸,电站压力管内水流从三号机蝶阀炸缝中喷射而出,当场造成在阀坑内拆连板的电站职工沙车、胡文海、魏学忠三同志死亡,水流淹没厂房1米以下所有电器设备,致使电厂停止发电15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14万元,间接经济损失9.33万元。事故发生后,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和县水电局、县电力公司、县保险公司、县公安局、县劳动局即时赶赴事故现场察看,妥善处理伤亡事故,组织尽快恢复向勐海供电,组织机器设备维修,恢复正常发电,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调査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相邻景洪农场电站得知事故发生后,调配技术人员支援恢复生产。景洪市电力公司从物资设备上也大力支援。仅用了25天即恢复了全面生产。事后,西双版纳州政府组织了事故调査组,对事故原因进行了详细调査分析,并提出对电力公司给予罚款处理的决定。
  (石富)
  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
  【勐海县滇西南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1990年5月1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勐海县勐遮乡列为云南省滇西南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之一。西双版纳州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1990年8月14日批准勐遮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是:增加粮、肉总量为主要目标,并适度发展林业、畜牧业等。三年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改造中低产田8.2万亩,造林10.8万亩(包括封山育林面积),农田林网防护面积2.9万亩,发展猪、牛3000头。三年农业综合开发任务完成后,到1993年开发区主要农产品综合能力粮食达到13000吨,肉类250吨,木材9万立方米”。1990年5月,成立了勐海县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由县计划经济委员会、县财政局、县农业银行、县水电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工交局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抽调配备相应的办事人员办理日常事务。三年实施的主要项目有水利措施、农技推广、中低产田改造、造林护林、农机五个项目。
  水利措施项目,主要修建总库容588.8万立方米的南咪细宰水库及其灌溉渠道配套工程,曼贺龙水闸、曼么中水闸、曼海水闸、25公里水闸,曼桂水库和勐邦水库主副坝迎水坡更新等。完成土石方开挖回填78.75万立方米,砌石方4.33万立方米,混凝土方5998立方米。完成总投资454.12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资金349.22万元 (含有偿122.23万元),专项农贷资金97.76万元,自筹资金7.14万元。投劳19.71万工日。
  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包括良种繁育,两杂推广,扩种冬作,测土配方施肥,微肥喷施等项目。农技推广计划21.8万亩,完成25.94万亩。完成投资367.6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资金84.29万元,农贷资金20.0万元,自筹资金263.36万元。
  中低产田改造,任务8.2万亩,结合勐遮坝区南北水利条件不同,在改造布局上全面照顾,重点安排,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办法上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把坝子北面的曼洪片区1.2万亩低产农田作为中低改主攻方向,不仅有坝高27.7米总库容588.8万立方米的南咪细宰水库和长达16.9公里的灌溉干渠,还有长4.2公里,宽7米的曼洪机耕路。中低改项目共完成小水库3座(总库容606.1万立方米),排灌渠道49.9公里支砌(去砌40.1公里)修建田间道路28条44.9公里,平整土地1550亩,大小桥涵建筑物65件。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面积8.2224万亩,比原计划超额0.27%,其中沟渠配套,能排能灌,田成方,路成网,亩产500千克以上的有4万亩,占48.6%。完成土石方开挖回填27.68万立方米,砌石方1.75万立方米,混凝土方180立方米。完成总投资193.57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资金85.43万元;农贷资金108.15万元。投劳13.21万工日。
  林业项目完成10.9万亩,其中:封山育林9.7万亩;造林1.2万亩;农田林网防护面积2.995万亩。投劳13.21万亩。完成投资106.6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资金50.0万元;农贷资金26.1万元;自筹30.0万元。
  农机项目,主要是修建储油量300立方米的农机中心加油站和农机修理门市部。完成开挖回填土石方0.65万立方米,砌石方270立方米,混凝土60立方米,建盖房屋面积237平方米。完成总投资71.0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0万元;农贷资金48.0万元;自筹资金19.05万元。
  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总计完成土石方78.75万立方米,砌石方4.3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7322立方米,群众投工46.93万工日。计划投资1009.6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99.36万元;农贷资金311.72万元;自筹资金98.54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221.79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01.74万元(其中有偿210万元);农贷资金300.0万元;自筹资金320.05万元。
  勐海县滇西南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经三年实施,新增粮食2399.05万千克,糖料494.65万千克,肉类29.14万千克,水产3.5万千克。新增生产能力:粮食1274.84万千克,油料7.09万千克,糖料314.29万千克,水产2.5万千克,木材12.1万米3。新增农业产值1374.42万元,新增农业人均纯收入393元。
  勐海县滇西南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经县审计局1993年8月15日终审通过,同年10月经州级、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验收领导小组验收通过。
  【勐海县滇西南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1993年又继续把勐海县勐海乡、象山镇列入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进行开发建设。1993年9月13日,西双版纳州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勐海县1993-1995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设计任务书的批复》,批准我县滇西南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其中髙稳农田建设0.3万亩,营造防护林0.055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兴办塑料管材厂一个。计划总投资42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286万元(中央财政资金11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75万元,县级财政配套101万元),农行专项贷款83万元,自筹资金51万元。项目建成后,到1995年底项目区新增粮食130万千克,增灌面积3000亩,改善灌溉面积4000亩。
  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任务批文下达后,为抓好第二期农业综合区开发工作,县委、县政府重新调整充实了一期农业综合开发领导班子,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林、水、计贸、财政、农行、审计、交通农机和项目区助海乡、象山镇等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农、林、水、财政部门抽调人员在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处。1994年,县机构改革中,又定编5人,隶属县财政局领导。
  勐海县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从1993年开始,经三年实施,累计完成投资533.43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资金316.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11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75.0万元,州级财政调配资金30.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101.0万元),农行专项50.0万元,自筹资金133.67万元。其他资金33.76万元。项目区群众累计投工投劳12.7万工日。完成土石方开挖回填15.11万立方米,砌石方1.35万立方米,混凝土方0.2403万立方米。完成开挖疏通沟渠20公里,三面光支砌沟渠9条8.32公里,修建桥闸建筑物四座,即三公里水坝坝改闸,曼扫农机桥、曼兴农机桥、贺香勐农机桥,修机耕路13条15.53公里,平整土地0.2万亩。完成改造中低产田1.45万亩,其中高稳农田建设0.32万亩,营造防护林0.2万亩,封山育林0.6万亩,兴建年产200吨塑料管材厂一座。全面超额完成国家批复的项目投资及开发任务。
  勐海县滇西南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增加灌溉面积0.3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52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6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由立项前一年的2.62万亩,增加到4.12万亩,增加1.5万亩。通过综合开发,完善了农田水利排灌设施,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大大提髙,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期农业综合开发,三年累计增加粮食98.76万千克,油料增加5.43万千克,糖料增加1.29万吨,肉类增加0.023万千克。农业总产值三年累计净增3208.95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由立项前一年的2127.6万元,三年累计增加1459.66万元,达到3587.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93.4元,达到1181.0元。另外塑料管材厂增加产值79.52万元,实现利税5.51万元,森林覆盖率提髙了1.5%,达到43.1%,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收到良好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勸海县滇西南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经过助海县审计局海审意字(1996)2号文终结审计通过。
  西双版纳州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于1996年2月15日组织验收,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于1996年3月22日组织省级验收。验收组综合评议认为,勐海县滇西南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各级领导重视,指导思想明确,选项准确,能抓住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建设,特别是三公里节制闸建成后,解决了勐海县坝子1.7万亩农田灌溉,为粮食髙产稳产夯实了基础,效益十分明显。原计划营造水土保持林550亩,实际髙标准成带连片实施完成2000亩,为勐海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走出一条路子。规划合理,工程质量高,资金投向符合要求,建档规范,一致同意验收。
  (石富)
  渔业
  【概况】1995年,全县水产品产量1579吨,养殖面积14302亩,生产鱼苗鱼种2500万尾,稻田养鱼面积12500亩,产量562吨。“八五”期间水产品累计6391吨,比“七五”期间增1390吨,增长28%,平均年递增5.6%。渔业专用塘平均亩产逐年增加,由1990年的85千克增加到1995年的160千克。“八五”期间分别引进淡水白鲳、江鳅、建鲤、罗非鱼、水库银鱼移殖等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八五”期间在市场价格的推动下,渔业效益较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纷纷利用荒滩,荒水,低洼低产田养鱼。1995年比1994年新增养鱼面积3981亩,出现了一批养鱼致富的农民,渔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到1995年,全县有水产技术推广站1个,国营鱼种站3个、个体鱼种场10家,有专业技术职称8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7人。全县拥有水面26418亩,其中:小(一)型水库1089亩;小(二)型水库2036亩;中型水库7362亩;可养鱼稻田15万亩;有发展渔业生产的资源优势。【淡水白鲳鱼养殖成功】为向全县推广“名、特、优”水产品养殖,1991年,省渔业处向勐海县无偿提供淡水白鲳鱼苗2万尾,分别在勐混鱼种站和五公里等鱼塘进行推广养殖获得成功,最大个体达1.5千克。
  【勐混鱼种站技术改造】勐混鱼种站建于60年代,由于基础设施长年失修,加之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难以扩大再生产。为了改善生产条件,提髙生产能力,向社会提供更好的鱼苗种和商品鱼,增加企业活力,促进民族地区水产事业的发展,经省渔业处、省经委批准,同意立项改造。省级财政投入20万元,其中无偿投资8万,拨改贷12万元,完成防护围墙1600米,注排水沟渠1000米。现在形成年产400万尾鱼苗鱼种,商品鱼12吨。
  【省列500亩商品鱼髙产示范样板】为了提髙池塘养鱼单产,促进全县渔业生产发展,1994年,勣海县500亩商品鱼池被省渔业处列入全省商品鱼高产示范样板。分别在勘海乡、勣混鱼种站、象山镇等地进行养鱼髙产示范,通过技术培训及现场操作示范,500亩示范塘平均亩产350千克,最高达600千克。该项目通过了州水产站的验收,起到了实验示范的目的,促进了全县渔业的发展。
  【水库移殖银鱼】为充分利用水库资源,提髙水库综合效益,1995年,向格朗和乡的黑龙潭和纳达勣水库投放银鱼卵10万粒。当年即捕捞到商品银鱼,说明银鱼能够在勣海县水库生长、繁殖。银鱼属于经济价值较髙的小型类鱼,形成规模后,将成为勧海县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
  【稻田养鱼】勐海县稻田养鱼从1986年起步,经过宣传、培训、试验和推广养殖等阶段后规模逐年扩大。1995年,稻田养鱼技术推广项目被列入省政府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勐海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州渔业会议精神和贯彻执行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稻田养鱼,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意见》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基本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支持,渔业、农技技术部门以稻田养鱼作为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髙效”农业内容加以重视,建立了示范区,树立了新样板,推进稻田养鱼工程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稻田养鱼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髙。通过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水产农业技术部门的大力合作,在勐遮等乡(镇)全面完成省列稻田养鱼项目12500亩,鱼产量达到562吨,养鱼稻田增产粮食39.443万千克,取得了大面积增产增收,推动了全县稻田养鱼快速发展。
  甘蔗
  【概况】勐海县(不包括黎明农场)的甘蔗生产,是在“七五”期间迅速发展起来的。自1986/1987年榨季开始建成日榨1000吨甘蔗原料的景真糖厂投产之后,甘蔗种植面积、甘蔗产量,糖厂原料蔗收购量、年度白糖总产量逐年提髙。直至1990/1991年度县属第二个日榨1000吨甘蔗的勘阿糖厂建成投产,初步奠定了勘海县蔗糖业迅速发展的基础。自1986年度到1990年度的5个榨季期间;甘蔗种植面积从31676.2亩发展到87752.5亩,增长2.7倍;甘蔗总产量从53766.1吨发展到255666.4吨,增长4.7倍;农民甘蔗总收入从311.8万元增加到2527.8万元,增长8.1倍;糖厂原料蔗收购量从46016.5吨,增加到223225.5吨,增长4.9倍;年度白糖总产量从4410.2吨增加到22324.2吨,增长5.6倍。
  1991/1992年榨季期间,国家把食糖销售权完全下放给糖厂,由于糖厂市场销售网尚未建立,国家专项甘蔗收购资金不配套,糖厂仓库容量小等诸多问题,迫使各糖厂相继降价销售食糖,以便向农民支付甘蔗收购和运输款,造成糖厂严重亏损,勐海县又遇到当年甘蔗大增产,两座糖厂白糖出厂价最低降到每吨1400元。由于企业亏损性生产,榨蔗越多,亏损越重。按正常榨季应在4月中旬结束,可是景真糖厂榨季进行到6月初才结束,勐阿糖厂榨到6月17日,因设备出现严重故障,一时无法修好,只能停止榨季,造成6800多吨甘蔗不能入榨的严重损失。所剩甘蔗在糖厂堆蔗场约有2000吨,田间未运和未砍收的甘蔗有4836吨,最后,经由县政府主管副县长张正清同志带领工作组深入村寨,逐户査估产量,再由勐阿糖厂按照每吨60-70元(当年平均蔗价95元)赔偿农民损失。
  1992/1993年度榨季,前期白糖价格仍然在勐海县甘蔗收购价每吨调低10元,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种蔗积极性,两大蔗区种蔗面积减少1.3万亩,种蔗面积中1992年度损失面积达2万亩,1993年度损失面积达1.7万亩,有的农民挖翻甘蔗改种茶树或桑树,甘蔗生产严重滑坡。1993年3月起,全国食糖市场价格开始回升。勐海县两座糖厂榨季结束较晚。白糖多数卖到好价钱,糖厂利润大增,1993/1994榨季糖价猛增到每吨3500-4000元,白糖经销商蜂涌云集糖厂争相购买。此时,各糖厂都感到甘蔗原料不足出现谁有甘蔗就能多产糖,多产糖就多赚钱的局面。一时之间,糖厂之间、蔗农之间,抢购和倒卖甘蔗原料,甚至外县糖厂也来勐海县抬价抢购甘蔗。
  1994/1995和1995/1996两个榨季年度,勐海县食糖出厂价稳定在每吨3500元左右,甘蔗收购价连年提髙,甘蔗砍运榨管理秩序得到整顿,甘蔗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91—1995年5个榨季年度,勐海县甘蔗生产与“七五”期间相比:累计种植甘蔗面积由24.4万亩增加到59.2万亩,增长2.4倍;甘蔗收获面积由21.1万亩增加到52.5万亩,增长2.5倍;甘蔗总产量由72.3万吨增加到210.2万吨,增长2.9倍;农民的甘蔗总产值由0.62亿元增加到2.46亿元;增长4.0倍;糖厂收购甘蔗原料由59.9万吨增加到207万吨,增长3.2倍;食糖总产量由6.4万吨增加到20.7万吨,增长3.2倍。
  【甘蔗收购和砍运榨管理】从1993/1994年榨季起,勐海县每年榨季开始之前,县人民政府都要发布《关于甘蔗收购和甘蔗砍运榨管理的通告》,明确规范糖厂、蔗农、运蔗驾驶员的职责,取缔小机榨非法生产糖酒产品,确保农民和糖厂利益,保护国家税收不流失。主要内容有:严格实行甘蔗生产按计划种植,农民种蔗要与所在蔗区糖厂签订甘蔗生产合同。糖厂负责资金、物资按政策供应,农民所种甘蔗按计划砍收,交售到本蔗区糖厂,运蔗驾驶员按糖厂计划定点承运,严禁敲诈勒索蔗农。在全县机制糖厂蔗区范围内,坚决取缔以甘蔗为原料的小机榨生产作坊。组成以行政、工商、糖办、运政等部门参加的共同执法队伍。1994/1995年榨季期间,全县蔗区査处收缴小机榨18台,处罚倒卖甘蔗的人和一些敲诈勒索农民的运蔗驾驶员,较好地维护了勐海县甘蔗收购和砍运榨的正常秩序。
  【甘蔗生产进入云南省十强县】1995年底,云南省统计局在《云南日报》公布全省主要产业经济十强县名单,勣海县甘蔗生产总量达到61万吨,名列全省第二名。
  【表彰奖励】1992/1993年榨季,勐海县甘蔗人榨量比上榨季增加2.3万吨。在1993年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召开的全省蔗糖工作会议,获得省轻工厅颁发的《云南省甘蔗生产先进县》三等奖。1994/1995年榨季和1995/1996年榨季分别比上榨季原料甘蔗产5.5吨和9.6万吨,两年均获得《云南省甘蔗生产先进县》一等奖。
  【依靠科技促进甘蔗增产】勐海县在甘蔗生产发展中,甘蔗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不断总结经验,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三次修订了甘蔗栽培技术措施。1991年修订并报县政府批准在全县推广的《勐海县标准化甘蔗栽培技术措施》,这是一套适宜于勐海县自然条件下科学的甘蔗栽培技术措施,它能有效地利用勐海县的温、光、水、肥条件,同时能有效地避开低温霜冻,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对甘蔗造成的危害。在甘蔗栽培中科学地应用先进耕作方法,选育推广良种,配方施肥,地膜覆盖,加强田间管理,适时防治病虫鼠害等一系列技术标准,为甘蔗生长创造良好环境条件,努力达到甘蔗高产高糖的目标。
  为保证这套技术措施的认真推广,初海县、乡两级政府每年坚持在甘蔗栽种、田间管理的关键节令来时,组织技术人员下乡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种蔗,糖厂农务人员适时提供资金,供应农用物资为蔗农服务。5年间,这套技术措施已为广大农民普遍接受,各项措施的达标率在不断提髙。因此,在勐海县这样一个地处边疆的多民族地区,全县14.3万亩甘蔗面积,在无水利灌溉的条件下,不仅甘蔗种植面积扩大,甘蔗平均亩产量也不断提高,全县甘蔗平均单产已经赶上全省和全国水平。
  【标准化栽培示范样板】大面积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1991年开始,勐海县在甘蔗主产区推广标准化甘蔗栽培示范片。1991年1月在勐遮乡曼勒村甘蔗连片下田240亩,勐满乡城子村连片下田620亩,1992年1月在勐混乡曼贺初村下田200亩。为三片示范地都是缺水的低产稻田。为了保证栽种成功,并达到高产,县糖办高级农艺师张守贵亲自规划,指导种植及现场培训,适时进行追肥管理。在1991—1992年榨季收获中,三片甘蔗平均亩产达到8吨,其中不少田块亩产超过10吨,最高的达到12吨,在1992—1993年榨季宿根蔗收获时,平均亩产仍然达到6.8吨,甘蔗标准化栽培比全县平均甘蔗亩产增产一倍。
  甘蔗标准化栽培示范样板的成功,为1993年至1995年全县甘蔗生产迅速发展树立了样板。使甘蔗标准化栽培技术在这3个乡得到推广。勐海乡、勐阿乡、象山镇和山区各乡都组织蔗农到勐遮参观。对推动全县甘蔗标准化栽培技术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有力地促进全县甘蔗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
  【全国甘蔗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考察勐海】1991年5月,著名甘蔗育种专家、全国甘蔗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邓重焦,带领委员黄炎元、谭永明到勐海县考察甘蔗生产和良种推广工作。对勣海县开展甘蔗杂交育种,培育实生苗,进行自育种选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71岁的邓老先生还视察了打洛甘蔗育种站实生苗培育的情况,对打洛高温多湿气候资源用来进行甘蔗有性杂交很感兴趣。他还抽出一上午时间到县职业中学给甘蔗班学生作《甘蔗杂交育种学术讲座》。
  1995年12月,新一届全国甘蔗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大方(中国轻工总会甘科所所长、中国甘蔗协会副理事长)和委员谭步清(中国轻工总会甘科所育种室主任)、何建兴(广西自治区甘科所所长、中国甘蔗协会理事)、陆挪生(广东省甘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甘蔗协会理事),在云南省甘科所研究员陈天聪同志陪同下,到勐海视察甘蔗良种推广工作。他们对勘海县在发展甘蔗生产的同时,重视甘蔗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联合国禁毒署官员罗伯特到勐海考察】1991年底,在国家禁毒委员会的同志陪同下,联合国禁毒署官员罗伯特先生(美国人)到勣海县考察甘蔗生产、县政府格三副县长安排甘蔗专家张守贵介绍情况。他们在详细听取情况介绍后说要把勘海县发展甘蔗生产的成功经验介绍到缅甸金三角地区,让那里的农民种植甘蔗发展经济,代替罂粟种植。
  【日本专家松岗诚到勘海考察】1992年12月16日,日本农林水产省热带研究所冲绳支所专家松岗诚先生,由云南省农科院的同志陪同,到勐海县考察甘蔗生产。张守贵参加座谈。会上,松岗诚先生详细询问了勐海县甘蔗,从栽培、育种到加工生产白糖的全过程情况,会后还专程到勣阿糖厂实地参观。松岗先生对初海县甘蔗生产的迅速发展表示髙度赞赏。
  【勐海乡年度交售原料蔗超过10万吨】1995年度,勐海乡狠抓各项甘蔗生产措施,认真进行技术培训,甘蔗获得较大增产。在1995年一1996年榨季收获中,勐海乡向勐阿糖厂交售原料蔗11.5万吨,比上一年榨季交售8.5万吨净增3万吨,增长35%。成为勐海县第一个年度交售原料蔗超过10万吨的乡镇。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勐海乡连续三年获得《甘蔗生产先进乡》的光荣称号。
  【表彰奖励甘蔗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勣海县抓住甘蔗生产发展的有利时机,从1993年度到1995年度连续三年大力表彰、奖励对甘蔗生产发展作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3年共表彰的先进单位333个次。其中:对抓甘蔗生产成效显著的乡镇13个次,推广甘蔗科技好的乡镇站和年度交售甘蔗超过万吨的村公所45个次,年度交售甘蔗超过千吨的小村合作社275个次,受表彰的先进个人有235人次,他们是交售甘蔗超过100吨以上和亩产甘蔗超过10吨的农户。
  【推广甘蔗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获奖】勐海县从1991年度开始到1993年度连续三年大面积推广甘蔗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1.9万亩。这项技术对勐海县甘蔗增产增糖产生重大效益。由于该项技术的推广,勐海县甘蔗下种期才能提早到每年一二月份,地膜覆盖栽培能增温保湿,可以防止低温侵害,避开每年春旱对新植蔗出苗造成的危害。甘蔗早栽还能延长甘蔗有效生长期,是甘蔗获得增产增糖的重要措施。甘蔗地膜覆盖栽培每亩能增产1—2吨,还能提高甘蔗含糖分0.2—0.3个百分点。这项科技成果1993年度获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推广甘蔗喷施BR—120植物生长调节剂获奖】1993年初,在西双版纳州科委和云南大学的协助下,勐海县景真蔗区示范推广甘蔗喷施BR-120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一万亩的新技术。该项新技术主要是当甘蔗生长进入拔水节初期,叶面喷施BR—120,有促进甘蔗叶片面积增大,厚度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多,就能增加蔗株光合作用的强度,达到提高甘蔗产量和糖分的目的。1994年1月,这项示范推广项目在省科委主持下,采取现场验收方法,验收结果示范区比对照区每年增产1.29吨,甘蔗含糖分提高0.66个百分点。该项成果获得西双版纳州政府颁发的199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奖】勘海县在1992年1月到1995年1月,参加云南省农业厅主持的“国家重点技术推广项目”《全国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在勐海县主要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勐海县标准化甘蔗栽培技术措施》。项目实施的要求是:1、参加单位必须是整个乡。2、通过三年技术推广之后,要求实施区甘蔗平均亩产量比前三年的平均亩产量提高0.5吨以上,甘蔗糖分不能降低。该项目安排在勧海乡、勐混乡、勐遮乡、象山镇。3年累积实施面积达到12.7万亩,通过3年实收的结果平均亩产达到4.542吨,比实施以前3年平均亩产量3.960吨每亩增产0.582吨;实施后甘蔗含糖分为13.61%,比实施前3年的平均含糖分12.91%提高0.7个百分点。1995年10月,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选育甘蔗良种】勐海县在甘蔗生产发展的同时,坚持甘蔗良种选育推广工作。从省内外蔗区引进甘蔗优良新品种。通过在初海县甘科所几年的试种视察,选择适宜勐海县自然条件下栽培的甘蔗优良品种,不断推广应用到甘蔗生产之中。在1991—1995年,新推广大面积甘蔗生产中的早中晚熟新良种已超过15万亩。其中桂糖11号,福引79/8、79/9,新台糖10号、9号,陇垦6号、80/27,云蔗81/173等品种的种植面积已占全县甘蔗总面积的35%
  【开展甘蔗有性杂交育种】1991—1993年,勐海县连续3年选配杂交组合,进行甘蔗有性杂交育种工作。这是勐海县首次在当地利用甘蔗杂交花穗籽粒培育甘蔗实生苗,进行自育种选育工作。三年来在打洛甘蔗育种站培育甘蔗实生苗9607株,经过按甘蔗育种正规程序选择,已选出有前途的甘蔗品种系12个,面积24.7亩。待鉴定后推广使用。
  【抗病育种防治甘蔗眼斑病】勐海县是甘蔗病高发地区,由于甘蔗在伸长生长阶段,气候连绵阴雨,甘蔗幼茎和蔗叶易传染甘蔗眼斑病,该病能否感病与品种遗传特性有关。感病品种发病导致叶片和幼茎腐烂,整株死亡,造成减产和糖分下降。从1993年,在全县基本消灭了甘蔗眼斑病。
  【甘蔗遭受低温霜冻危害】1993年12月27日至1994年1月3日,持续一星期的-3℃低温霜冻袭击了勸海县甘蔗主产区。受害最重的有勧海乡曼稿、曼真、曼短、象山镇的曼贺、以及助遮乡的山边谷地。受害甘蔗面积约30多万亩。
  这次霜冻灾害,使整个榨季甘蔗出糖率降到10.5%,比正常年景平均甘蔗岀糖率11.5%降低1个百分点,全榨季减产食糖3400吨,按当时吨糖出厂价3500元计,糖厂损失利税1200万元,农民损失产值550万元。
  【首次发现斑纹大象危害甘蔗】1995年7月,勐海县首次在動海乡曼尾村公所靠近山边蔗地发现甘蔗零星枯死,是蔗茎内受害虫钻蛀,蛀道腐烂导致整株甘蔗枯死,后经认真观察,在勣蔗乡曼恩一带发现,黎明农场一分场蔗地受害面积达5600亩。县糖办高级农艺师张守贵将成虫标本亲自送到广西自治区甘科所鉴定,经多方查找资料仍未査到种名,只査找到属名为鞘翅目象甲科鸟象属otidognatas,暂且称为“斑纹大象”。该虫据称在广西危害竹子,从未见危害甘蔗。在勐海发现危害甘蔗,这在全国属首次,国际上也没有此报道。经过认真观察和访问,傣族农民看到该虫危害竹子,现在危害甘蔗。幼虫每年7-9月在蔗株茎内由上向下蛀食,虫体逐渐长大,蛀道粗大充满粪渣,到9-10月幼虫蛀食到根部,老熟幼虫咬破根部入士化蛹。幼虫乳黄色,长20-30毫米,粗约10毫米,足退化为突起,靠腹部蠕动行走。甘蔗一旦受害,整株甘蔗叶片由绿变黄,最终植株枯死。勐海县甘科所、黎明农场科技中心都对该虫的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进行研究。广西自治区甘科所和云南省农科所对该虫害甘蔗给予高度重视,云南省农科院批准立项进行研究。
  【稳定甘蔗科技队伍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勐海县在发展甘蔗生产的同地,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就地培养了一大批甘蔗科技人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队伍稳定,结构合理,在甘蔗生产中发挥聪明才智。在县糖办、县甘科所、各乡甘蔗站和糖厂农务科都有甘蔗专业技术人员。加上各村公所聘用的甘蔗辅导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担负着规划指导全县甘蔗生产的技术工作。在农忙时,他们能根据甘蔗生产的需要,推广甘蔗增产技术,培训指导农民解决甘蔗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目前在全县近200人的甘蔗科技队伍中,有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3人,助理农艺师8人,农业技术员24人。
  (张守贵)
  茶叶
  【概况】茶业是勣海县的支柱产业之一,茶园分布广,但茶园基础质量水平差异较大,单产低,每亩平均单产约33斤,低于全国平均亩产73斤与全省57斤的水平。为适应市场需求,“八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质量,加强管理,稳步发展”的方针。茶叶生产立足于低产茶园改造、茶树良种繁育推广,适当发展新茶园,并将工作重点移到山区、半山区。1994、1995年在国内外茶叶市场疲软、生产滑坡的情况下,县政府仍下达茶叶生产任务,逐乡逐片改造低产茶园、发展新茶园,1994年改造低产茶园9400余亩,新建茶园15324亩,茶叶生产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健康向前发展。1995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8.3万亩,总产量113796担,分别比1990年的总面积17万亩增长11.76%,总产量56363担增长101.89%,平均单产由1990年的每亩33.15斤上升到59.89斤。
  【新茶园基地建设稳步发展】县茶叶生产工作办公室抓好稳产、高产茶园基地建设,建设重点放在山区、半山区。采取以乡、村寨为单位集中连片种植发展新茶园。1991年全县新建茶园3785亩,主要分布在布朗山、巴达、格朗和等乡。1994年,县茶办在布朗山曼果开辟了复合式新型“万亩茶场”(至1995年末实际茶树种植面积3292.8亩)。1991—1995年,全县新建茶园30308亩,先后开辟了勐阿、勐冈、布朗山、勐宋4个乡级茶山,总面积2123亩。同时,勐海茶厂扩大巴达、布朗山“万亩茶场”(勐海茶厂于1988年开辟)的茶树种植规模,新种面积8300亩。“八五”期间所发展的茶园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特点,技术上容易统一实施,管理方便, 建园基础扎实,成效快,一般亩产在100余斤以上,有的高达300余斤。
  【“101”茶园工程实施见成效】1990年县政府制定了T01”茶园工程计划。即到2000年改造低产茶园10万亩,单产达100斤。该工程计划于1991年实施,由县茶办负责技术指导,改造重点放在坝区,对低产茶园进行耕施肥、台刹、修剪、补植缺株(每亩补足2400株)、合理采摘、培养树冠、病害防治等一系列综合技术改造。至1995年末全县共改造低产茶园51673亩,单产由改造前的30余斤提高到100斤以上,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展茶树良种繁育推广工作】县茶办根据1990年召开的云南省茶树良种工作会议精神及要求,于1991年开始开展茶树良种繁育推广工作。先从建立母本园入手,采取就地育苗就地移栽,逐步扩大面积的措施。1991年全县建成母本园15亩、生产园50亩。1992的,在勐宋乡三迈村公所南奔村建成西双版纳州茶树良种场,勐海县茶树良种繁育场,占地面积300亩。此后,先后建成布朗山、勐冈2个茶树良种繁育分场,从思茅茶树良种场、云南省茶科所试种。1991—1995年全县种植茶树良种1886亩,其中母本园200亩、示范园400亩、生产园1286亩;育苗出数总计226万株。茶树良种繁育推广工作的实施,对于带动劭海县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发展,改进茶叶品质,创造名优产品,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帮助缅甸婵邦地区试种茶叶】县茶办于1992年11月30日与缅甸掸邦369师签订协议,在缅甸弹邦的色勒、勐养、邦角地区试种茶叶100亩。中方负责茶种及技术指导,缅方负责协调土地及支付化肥、农药等费用。协议签订后,县茶办主任、高级农艺师曾云荣率领技术人员克服气候炎热、生活不便、语言障碍等困难,多次前往缅方基地考察论证,实地规划,指导当地百姓种植茶叶。经过3年的精心培育和管理,100亩茶园达到双方协议指标,试种期间,联合国禁毒署多次派员前往实地察看,对中缅两国实施的“以茶代罂”工程大加赞赏,认为这种方法“开辟了国际禁毒合作的新途径”。(该项目于1997年1月15日通过中缅双方的行政长官、专家验收,交付缅方经营)。
  【抢救保护茶树王】由于生态恶化等原因,格朗和南糯山和巴达贺松的2株古老茶树长势衰退,尤其是南糯山茶树王极度衰竭。为此,县政府于1990年12月成立了保护茶树王管理委员会,县长彭福源兼任主任,副县长格三、县茶办主任曾云荣兼任副主任,邹炳良、王海思、杨沙偏、李远烈等6人为委员。随即邀请了云南省农大、省农科院、省茶科所及楚雄、大理、思茅等省、地、州有关专家,组织召开了保护茶树王专家论证会,制定了抢救和保护方案。会后,以省茶科所副所长李远烈为组长的保护茶树王课题小组,实施保护方案,划定了茶树生态保护圈、建围栏、修道路、对茶树采取清除枯枝、寄生植物、补塞树洞、改土消毒、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抢救保护措施。1991年10月22日,日本德岛县相生町议员代表团专程到勐海捐赠100万日元和发电机、喷雾器,用于“茶树王”保护。1992年初春,南糯山茶树王萌发2芽新梢。同年2月13日,茶树王抢救保护第一期工程通过中科院勐仑植物园、省茶科所有关专家组成的验收小组验收。该期工程总投资13.8万元人民币。(南糯山茶树王于1995年冬枯死)
  (李秀芬)
  林业
  【概况】1991-1995年,勐海县的林业工作坚持“立足现实,潜力在山,希望在山、种管结合”的原则,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在营林造林、绿化荒山、护林防火、林政资源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日益被人们所认识。
  在营林方面,以山区为重点,以出让荒山等方式,从实施干果建设项目、绿色扶贫攻坚项目、四旁植树、义务植树入手开展林业扶贫,进行造林绿化,5年间,共造林79886亩,义务植树707948株,因营林成绩显著,于1994年被省绿化委员会评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先进县,县林业局也受到表彰。
  在资源林政管理方面,勐海县林业局在加强《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林业法律法规宣传的同时,与州林业公安局等配合,加强林政案件査处工作,开展林业专项严打斗争,狠杀乱砍、盗伐国有林、集体林歪风。
  在森林防火方面,每年由省、州、县三级政府拨款,加上县林业局自筹一部份育林资金每年筹措防火资金20万元,5年共100万元,先后购买了消防车7辆,通讯设备电台2座,对讲机10台,并利用放映电影、录像、散发传单、印发护林防火知识,增强全民防火护林知识,同时,建立健全护林防火机构、组织。实行值班制,实行“打早、打小、打了”原则,连续7年实现全县内无森林火灾,被州人民政府评为护林防火先进单位。
  【建立勐阿国营林场松香厂】1992年3月,勐阿国营林场在本场内建设松香厂1个,其面积约1亩,机器设备1
  套,年产松香100吨,是勐海县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松香厂,它的建立使用,为充分利用勐海县松脂资源,为使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
  【勐阿国营林场在林地上试种杉木】为加强迹地更新工作,扩大林区经营面积,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1994年6月起,勐阿国营林场即在经营林区采伐过的林地上进行杉木苗试种或松籽撒播,当年播种面积200亩。以后又逐年扩大,现已发展到数百亩。该场又采又育,严格管理的做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
  【建立四个木材检查站】为加强对木材采伐、运输的监督、管理,经勐海县人民政府批准,县林业局先后于1994—1995年间成立了四个木材检査站,即宾房检查站、位于景海公路28公里处勐海宾房电站边;勐往木材检査站,设于勐海通往勐阿、勐往的公路沿线曼真村境内;曼杭混检査站,设于佛双公路12公里处曼杭混寨内;吉良检査站,设于布朗山布朗族乡吉良村内。检査站人员为事业编制,每个站3—6人,属县林业局的事业单位。
  【开展计划烧除工作】本着“以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防工作方针,根据省护林指挥部(1993)17号文件“关于加强计划烧除工作管理的通知”和省护林指挥部(1992)09号文件“关于实施计划烧除规程的通知”以及州护林指挥部的有关要求,本年初在全县范围内设计规划了大小50片,面积达7000公顷,计划烧除防火隔离带400公里。组成了以局领导亲自挂帅和各股、所、办主要领导参加的6个计划烧除工作组共25人,对县属14个乡、镇计划烧除的面积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纪律的统一指挥,整个计划烧除工作于2月中旬开始即3月中旬结束,历时1个月余,圆满完成了1995年度计划烧除任务,有效地降低了森林火灾隐患。
  【健全各级护林防火机构】1993年由于县属各乡、镇领导班子处于换届期间,80%左右护林防火指挥长是新上任的,对森林防火工作不熟悉。因此,县政府于1993年12月中旬召开了全县护林防火工作会议,县属各乡、镇长、分管林业工作的副乡、镇长、林业站站长参加了会议。会后,及时补充、调整、完善了各级护林防火组织机构,全县14个乡、镇建立了护林防火指挥所,成员140人;建立村级领导小组118个,成员869人;组织建立了以村公所(办事处)为单位,以民兵为骨干的义务扑火队伍100个(支),共800余人参加,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做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为做好全县护林防火工作创造了条件。
  【森林火灾情况】1992年全县发生火灾27次,其中火警21次(火警中未危害林木的荒火14次);一般火灾6起,过火面积达1633.6公顷;受害森林面积41.05公顷;损失成林蓄积46.65立方米,损失幼龄株数达11.312万株,与1991年同期相比,森林火灾次数上升87%;森林受害面积上升0.2%;幼林损失株数上升54%。县林业局在积极组织扑灭山火的同时,认真进行査处工作。已査处火案8起,占火灾总数的29.6%;已处理5起,占火灾总数的18.5%,每10万公顷森林火灾发生率为8次,森林受害率为0.21%,当日扑灭率为25%(7次当日扑灭)
  【布朗山伐区山林火灾】1991年3月10日,因生产用火管理不当,引起布朗山伐区山林起火,持续3天,火场面积156公顷,受害森林面积35公顷,造成幼松死亡4.2万株,用去扑火工1784个。经査证实,火灾原因在布朗山区的大理工程队高金柱用火不当所致,事后林业局会议研究对高金柱作如下处理决定:1、对火灾事故负有责任的高金柱处300.00元罚款;2、扑火工日补助费3568.00元由该工程队支付;3、赔偿损失3360.00元;4、补种树木156公顷。
  【干果基地项目实施受到好评】干果是一种易种易活、见效快、效益期长的经济林木,为实行多种经营,有效地开发山区资源,我县经立项申请被省林业厅批准列为云南省的25个干果基地之一,并从1995年开始实行,该项目总面积为1.5万亩,分别安排在格朗和、勐岗、劫宋、西定、勐满、布朗山、巴达等山区乡,共分三年实施,1995年是第一年,计划实施5000亩,本年实际完成5760亩。1996年经州、县联合检查组认真检査验收,完成符合省上的施工要求,成活率、保存率均在94%以上,受到省林业厅的好评。
  【主要用材林区病虫害防治获得明显效果】1994年11月上旬,勐海县勐阿林区发生了严重的森林病虫害,思茅松中、幼林受松小蠹虫的威协。在短短的10天内,几处连续出现成点、块状的林木迅速死亡,树叶(冠)枯黄现象。在县林业局领导安排下,林业科技人员带领林业班的全体学生,对勐阿用材林区的病虫害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有效的控制了小蠹虫的发展和曼延,达到了预期的防治目的。同时,在实习期间还结合教学,对林场的果木、农场的茶树、柑桔等经济林木和果树采取了防治措施,给学生创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1991年3月23日,勐海县委书记李家寿主持召开了有县五套班子领导、林业局主要领导和科技人员参加的流沙河保护带现场办公会议。3月27日又在县政府会议室召开了“关于在流沙河保护带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专题会议,决定从1991年开始,组织县委、县政府各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到保护带进行义务植树。县林业局负责林地规划、树种购买、供应、植树具体四期安排。6月3日上午,县委书记李家寿亲自带队前往保护带内参加植树,参加人数达600余人。
  【开展林业专项严打】1994年5至8月,根据州委、州政府统一部署和州林业公安局的通知要求,在州林业公安局领导杨光明亲自组织指挥下,县林业局派出所全部干警并抽调曼稿保护所派出所5名干警,共17人,对参与猎杀、贩卖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专项斗争。在历时两个多月的专项斗争中,共査处各类林业案件39起,其中,猎杀野牛案件7起、8头;猎杀二类野生动物案件6起、9只;贩卖野牛胆及野生动物案件4起;无证收购木材11起,滥伐、盗伐案件8起,毁林开垦2起,案件涉及102人,其中,依法逮捕18人;治安拘留8人,其他处罚76人,共收缴罚没及赃款4万余元,野牛胆6个、作案工具铜炮枪25支。通过开展这次专项打击,査处了一批大案要案,惩处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遏制了猎杀野生动物势头,对维护林区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
  (李长军门图)
  【勐往坝散公捕大会】为了严厉打击林业犯罪分子,狠抓乱砍滥伐歪风,教育、引导各族人民自觉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勐海县林业局与有关部门联合,于1993年4月10日,在初往乡坝散村公所召开林业公捕大会,对盗伐国有林15.7立方米的魏小四进行公开逮捕,对其他情节轻微的案犯作了罚款、批评教育处理。县五套班子领导、县政法委、县检察院、州林业公安局领导以及勣往乡、村、寨500多群众参加了这次公捕大会。
  【开展国有山林权证核发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 (1989)18号、云南省人民政府(1989)199号、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1990)1号文件精神,勐海县政府以海政发(1990)108号文件,对核发国有山林权证工作作了部署,并于1990年9月1日起开展工作,至1990年4月30日,对林业“三定”中划定的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的245片、面积为196839.26公顷的国有山林进行了外业堪界核定和内业工作,已核定231片,占应核定片数的94.29%,面积91505.93公顷,已核定的231片经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验收合格,已颁发了国有山林权证书。未核定的14片,其中勐遮9片,是因林业“三定”时没有划定,所以无法核定发证,最后由县政府出面协调划定。
  【“四荒地”出让工作开始运行】据调査,勐海县境内1994年有宜林荒山32.18万亩,其中,国有荒山28.13万亩,集体部分4.8万亩,宜林荒山面积在全州三县(市)中占首位。为了尽快绿化荒山,恢复植被,助海县委、县政府在调査研究并反复听取林业科技人员建议后,制定岀台了《四荒地有偿出让试行办法》。根据此办法,到1994年底,递交申请要求受让荒山的面积有5.3万亩。要求受让荒山的有外来人员、当地机关单位、农场及县属农民。1995年度,申请要求并按规定办理“四荒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有24家,面积为866.67亩。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根据省林业厅山林资字(1993)92号文件规定,動海县政府决定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査工作,并指定县林业局具体承办。县林业局于1993年6月17日与云南省林业规划院签订了《勐海县森林资源的二类调査合同书》,由省林业厅规划院具体承担完成,总投资95万元。县政府以海政发(1993)86号文件《关于成立勣海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及海政发(1993)87号《关于成立初海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査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并从林业系统中抽岀40人协助省林业厅规划院的外业工作,至1994年1月中旬结束外业调査工作,完成实际调査面积533387公顷,区划林班1462个,小班15433个,经省、州、县联合质量检査小组抽样调査,林班抽査74个,合格率100%;优良品率97.3%;设连消体系662块,抽査34块,合格率100%;优良品率92.12%。抽査的结果表明:质量精度是比较高的。1995年30日止,历时1年又8个月完成内外业工作,完成了林木规程要求的各项目、图、文资料,并于1995年6月20号在景洪通过州林业局验收。结果表明:全县森林总面积为540691公顷,共区划1461个林班,16915个小班。全县共布设连清固定样地662个,全县林业用地4176589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77.2%,活林木总蓄积量22612690立方米,其中,国有林13371120立方米,集体林924157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3.1%,森林年生长量为810660立方米,年消耗量为511590立方米;非林业用地面积123032.1亩,占22.8%;有林地面积250486.0亩。占46.3%;灌木林336766.9888亩,占6.8%;宜林荒山21333亩,占3.95%。
  【实行禁猎三年保护野生动物】根据省政府云政发(1991)18号文件规定,全省野生动物分布地区之一的勣海县自1991年4月1日至1994年4月1日实行三年禁猎期,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县政府还以海政发(1991)86号文件,成立保护野生动物领导小组。在对餐馆、食堂、饭店严禁吃、用野生动物的同时,对1990年至1992年期间遭受野生动物损害(坏)庄稼造成的经济损失兑现补偿,一共补偿3万元。
  【绿色扶贫工作项目付诸实施】勐海县有4个省列贫困乡,勐海县林业局充分发挥物资、资金和技术优势,扶持贫困山区乡开发宜林荒山,发展经济林木,“八五”末“九五”初,勐海县林业局积极向上立项申请项目及资金,目前已获准的除1.5万亩干果(板栗)外,还有面积2万亩的绿色扶贫攻坚项目,其中,橡胶1.2万亩,樟脑4000亩,杉松等经济林和用材林4000亩,绿色扶贫攻坚项目资金200万元,这一项目自1995年开始实施,到2000年前全部完成。1995年,2000亩的绿色扶贫攻坚项目分解到省列4个贫困乡,其中,勐满、勐往各种橡胶6000亩,助宋乡种樟脑4000亩,布朗山乡种4000亩杉松。县林业局还派营林技术员,分别到有绿色扶贫项目的乡、村举办培训班,传授橡胶、樟脑、杉松等经济林木种植,管理技术,为实现种植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打基础。
  (门图)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曼稿管理所
  【概况】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曼稿管理所,含派出所、管护组(下设曼稿片、動遮片、劫阿片,多种经营、后勤)等机构。1995年全所共有职工20人,其中男14人,女6人,少数民族11人,具有大专、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3人,中共党员8人。曼稿自然保护区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片中最小的一片,面积仅为7304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保护树种有云南樟、肋果茶、普文楠、假山龙眼、油丹、萝肤木等,可以作为暖性针叶林演潜变化规律研究和进行模拟樟茶群落试验,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绿孔雀、白鹏、原鸡、蟒蛇、眼镜蛇、穿山甲等。1991—1995年曼稿管理所保护区每年坚持做到对保护区内外29个自然村进行巡回宣传,讲解《森林防火条例》《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林业法规法律。曼稿自然保护区属坝区中小丘陵型自然保护区,地势平坦,道路四通八达,有的人常常利用晚上时间或休息日,偷运木材(柴禾)倒卖到各坝区乡镇,给林区治安管理及木材市场管理造成混乱,为此,保护所组织人员进行巡山护林和夜间巡逻、査堵。从1991—1995年,组织夜间查堵98次,堵获非法偷运木材人员272人,堵获没收柴禾231吨,木材41立方米,为维护林区及市场稳定,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
  森林防火:进入护林防火期,组织护林防火宣传队到保护区边沿各村寨巡回宣传,讲解有关的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森林防火期间的“五烧、五不烧”的原则,使大部分群众了解护林防火工作和加强防火意识,健全各级护林防火机构和组织,并在农村中聘请7名护林代管员,因此,林区内发生火警很快就有人在村寨组织扑火和及时向管理所汇报,做到了“打早、打小、打了”,使火情控制在火警之内,保持了连续十四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为了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美化环境作出了贡献。
  1991年全所共立破森林案件12起,其中刑事案3起,(转治安案处理2起)待处1起,治安案件5起,林政案件4起,共査处案犯42人,其中行政拘留1人,罚款9人,赔偿12人,没收各种木材3.72立方米,收缴各种作案工具11件,斧头6把,砍刀4把,断锯1链。1995年全年共查处案件19起,其中刑事案件2起(转治安案件处理),治安案件6起,林政处罚案件11起,处理案犯45人,教育60人,全年共收各种处罚款项为12364.80元 (罚款没收款54364.80元,赔偿损失费7000.00元)收缴各种作案工具4件(铜枪2支,砍刀1把)。
  【查处岩两毁林开垦】1991年2月,曼新寨岩两到保护区回老迈水塘边幼林地开垦种甘蔗2.2亩,同时砍伐幼树100株,被工作人员査获,教育处理并处罚50元。
  【何金寿盗伐思茅松】1991年9月15日早晨,何金寿及儿子何双强到保护区内洒房普梁子阴坡盗伐思茅松2棵,压倒1棵,被保护所工作人员当场抓获。损失活立木材积2.8立方米,部分赔偿资源损失费250元,没收盗伐工具斧头一把。
  【岩广龙等毁林开垦】1992年6月2日,動海乡曼稿村村公所曼杠新寨岩广龙和儿子岩温广俩人到保护区那回毁林开垦一亩,砍幼树60株,在用幼树枝围地时,被工作人员当场抓获。经教育作出赔偿资源损失费200元的决定。
  【盗伐保护区林木】1992年9月19日晚7时,曼达贺村教师刑进德邀约该村王光明自带断锯一链,砍刀和斧头各一把,进入保护区洒房箸何金宝水田右侧盗伐思茅松二株,被保护所巡山工作人员现场抓获,损失活立木材积2.339立方米,赔偿3倍损失825.00元。
  【罗光华盗伐保护区林木】1992年12月底,勐阿乡曼迈村公所澜沧小新寨村民罗光华、周乔保和周小荣三人合伙到保护区内钟朗二毛草地头盗伐1棵松木,根径30厘米,树高17米,于1993年1月20日又到盗伐地点断得6桐松,3月8日夜到盗伐地点抬拉松桐时,被工作人员抓获,盗伐松木折合为0.698立方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四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规定,给予赔偿损失和罚款390.00元,150.00元。
  【岩宰秀到保护区盗伐林木】1993年8月17日早晨曼稿村岩宰秀带着砍斧到保护区1号桩盗伐2棵株树,当天下午又叫小儿子岩光喊带着断锯和砍刀,把所盗伐的2棵栋树断成2—3米长的7桐树木,次月又叫本村的岩拉、岩勇(康朗勇)、岩光扁三人开着二辆手扶拖拉机和一张手推车到盗伐地点把7桐树木拉回其甘蔗地藏放,20日被保护所侦破1.7522立方米,三倍赔偿损失735.00元。
  【李云强李开新盗伐保护区松树】1993年2月18日,澜沧小新寨的李云强、李开新二人到勐遮曼往迈村找到张天和后,一起请了一辆农用车连夜赶回本村后山保护区内盗伐2棵松树,折合活立木材积为1.63立方米,于2月19目早上7时拉到勐遮出售被査获,合赔偿损失费306.00元,每人罚款100.00元。
  【岩叫等盗伐林木】1994年10月24日下午4时左右勐海乡曼真村公所曼嘿村村民岩叫、岩燕、岩宰龙、岩温叫四人带一把断锯、一把斧头到保护区长田坝内盗伐11棵松树,砍倒压倒44棵幼树,在拉运勐遮出售赃物的路途中,被工作人员堵获,折材积6.544立方米,各赔偿损失1856.00元,合计7424.00元。
  【查处汪文良无证收购倒卖野生动物】勐遮黎明农场一分场一队汪文良于1994年10月开始非法收购各种大小蛇类40余条,分别拿到勐遮和景洪两地出售,于1995
  年2月27日,被工作人员査获,罚款200.00元。
  【违法捕杀国家珍稀野生动物】1995年9月10日凌晨5时勐海乡曼打贺村村民钟东保、罗光桥两人带2支铜炮枪,到保护区芭蕉地凹子猎获1头鹿子,14日两人又到同地点猎获1鹿,中午12时管理所得到线索组织人员到曼打贺村钟东保家,当场査获正在剥皮的钟东保、罗光桥两人,各治安罚款200.00元。
  【施有强张光学盗伐保护区林木】1995年5月28日上午9时,施有强、张光学两人带1把斧头,1把砍刀,1把断锯到保护区芭蕉地梁子盗伐4棵松树,断取2米料的松桐18棵,3月1日下午施有强、张光学两人请本村的罗解顺进山把松桐抬放在四大队田边堆放,晚8时又请本村的黄左用手扶拖拉机把松桐拉回村时,被工作人员当场抓获,折合活立木材积3.1125立方米,各处以三倍赔偿资源损失费933.00元。
  【岩三等毁林开垦林地】1996年3月曼稿保护区派出所接到曼稿村群众举报本村岩三、岩勇两人到保护区曼耐(傣语)毁林开垦种甘蔗,保护所立即组织干警进行侦察,于5月15日査证,勐海乡曼稿村岩勇、岩三两人于1995年12月擅自进入保护区曼耐林地毁林开垦林地面积6.6亩,盗伐杂木树63棵,折合活立木材积17.205立方米,折合人民币5161.50元,毁幼树1215株,每株按5.00元计,合人民币6075.00元,两项共合人民币11236.50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佰二十八条规定,构成犯罪,应追究其刑事责任,经报勐海人民检察院批捕岩三、岩勇两人,人民法院判处岩三有期徒刑1年6个月,岩勇外逃境外。
  【职工教育】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根据所里制订的《曼稿保护区岗位责任制》的规定,始终保持每月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时事政治,报刊杂志、法律、法规,收集各片区的林区情况,安排布置工作,在党的“十五”大召开之际组织职工收看“十五”大的召开和决议,事后组织职工学习报刊上刊登的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按照“三.五”普法的要求组织学习了《林业行政处罚程序》、《国家赔偿法》等十几个法律、法规。派出所干警和林政管理人员参加林政执法上岗培训,通过上岗培训I,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转变了干部的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保护自然资源作出贡献。
  (王江爱杨文昌白春文罗成坤赵新坤)
  气象
  【概况】1991年至1995年,气象局围绕气象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服务这个中心,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地面气象观测、天气预报、农业气象、人工降雨等业务。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密切监视天气演变,严肃对待每项观测数据,保证获取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的气象记录,为有关单位提供准确的气象数据。五年共接待中小学生参观、普及气象知识1500多人次。1991至1995年年平均气温18.5七,比多年均值偏高0.2七;年平均雨量1374.3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24.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068.7小时,比历年均值多出17.2小时。气候特点为:温湿条件好,光照丰富。但气候变率增大,干旱、低温、冰雹、雷暴、洪涝、连阴雨等气象灾害交替出现,危害严重。从总的气候条件看,对农、牧业生产是利大于弊,特别是对大春作物生长有利。天气预报人员努力学与业务知识,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预报服务水平,开发岀长、中、短期预报及农事关键期等专题服务产品,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1年准确预报出7月15日,16日及8月中、上旬的大雨暴雨天气过程,减少洪涝造成的损失。1993年成功预报雨季开始期,使全县水稻提前15天播种。1993年12月27—29日,勐海县出现极端最低气温-2.8七的中等强度的低温霜冻,给农作物特别是甘蔗造成较大危害。霜冻过后,县政府要求对1—2月低温情况作出预报。经过认真分析,预报结果是:1-2月会有霜,但不会出现1993年12月份的低温霜冻,最低气温0-1℃,最多-1.0℃,建议中海拔低湿地方的甘蔗先砍、高的地方后砍。由于驻县一兄弟气象站作出的1月份有严重的低温霜冻,最低气温将出现 -5.0℃的预报(如该项报准确,勐海县所有甘蔗必须突击抢收,而榨机无法在短期内将甘蔗榨完,造成的损失最巨大的)。政府要求再作一次预报,气象局根据翔实数据坚持原来的预报。实况1月份有霜5天,极端最低气温1.4℃,2月极端最低气温2.6℃,预报完全正确,避免了7万多亩甘蔗突击砍收造成的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许多农民因担心3月还有霜,该种的农作物不敢下种。县气象局及时作出3月份无霜,气温比常年偏高的预报,并建议该种的农作物尽快下种。实况3月无霜,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由于气象局预报准确及时,受到政府的肯定。1995年9月20日,勣海县城出现85.3毫米的暴雨天气后,驻县的一个兄弟气象站又向政府发布未来2天还有2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的预报。县气象局根据县政府的指示,组织人员认真分析,作出未来只有小到中雨的预报。实况21日和22日分别只有小到中雨和小雨天气,预报与实况吻合,再次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在预报服务的同时,气象局专门为农业局、糖厂、林业、部队、交通局、学校、水库、电站、自来水厂、建筑公司等单位提供预报咨询服务118次。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每年作出《今冬明春天气预报》、《雨季开始期预报》、《春插期天气预报》、《6-8月汛期天气预报》及《三秋天气预报》等专题预报,为县委、政府及有关单位领导指挥生产提供决策服务。农业气象除做好常规观测之外,有针对的不定期发布《农业气象情报》。1991年8月,针对稻瘦蚊危害较严重的情况,气象人员通过调查,写出《稻瘦蚊危害情况调査反映》的材料,受到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把此虫害列为重点虫害进行防治。从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象灾害的预防角度出发,气象局组织人员先后编写《勣海旱涝灾害及其预防》、《森林火灾与气象条件关系》、《对水稻播种节令不宜过早的意见》、《水稻与气候》、《茶树与气候》等专题服务材料,其中《对水稻播种节令不宜过早的意见》由政府行文发各乡镇及农业部门,利用科技,使粮食稳产高产。1995年雨季前夕,协助州人降办完成在勐海的人工降雨作业,获得圆满成功。1995年10月24日,根据县人民政府《将人工降雨工作归口气象局管理》精神,勧海县防风抗旱办公室将人工降雨发射架、枪弹等移交给气象局,实现人工降雨机构的归口管理。
  【水灾】1991年4月23日雨季开始,比常年提早近一个月,这在助海气象史上是少见的。同年6-87月,降雨844.4毫米,较历年同期均值偏多17.3%,其中8月8日一天降雨量达132.0毫米,为1959年以来一日最大降雨量,多雨酿成灾,期间全县水旱稻受灾约30400亩,其中成灾绝收约1700多亩;甘蔗受灾3300多亩成灾200亩;渔塘被淹300多亩;河提多处决口,冲毁渡槽2座,闸坝3座,总造价约100多万元;公路多处塌方,交通严重受阻。
  1993年10月29日17—22时5小时降雨54.4毫米,洪水大,加之河道阻塞,县城南海河沿岸居民受淹77户,经济损失5.5万余元。
  1994年6月22日至7月27日,县内局部地区先后出现五次暴雨天气,间有多次中到大雨天气过程。致使7个乡镇78个自然村的部份房屋、农作物、水利设施、桥涵、公路等遭受洪水袭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5万元。
  1995年6月2—9日,降雨系统频繁,基本上日日皆雨,特别是8日、9日连续两天分别降雨86.0毫米,51.3毫米。初宋、勐往、勐阿、勐海乡洪灾严重,造成经济损失100多万元。
  1995年9月19日,县内普降中雨和暴雨;19日勐遮降雨147.6毫米,勣混降雨134.0毫米,勐往降雨145.0毫米,降雨强度之大,在勧海县是少有的,致使流沙河水猛涨,超过警界线31厘米,20日在勐海县城降85.3毫米,21日又降17.5毫米,22日流沙河水流量达130立方米/秒。3公里至7公里,鱼塘被淹,庄稼被毁,公路塌方,交通中断,水利设施多处受破坏,直接经济损失230万元。
  【旱情】1992年8月11—20日,连续14天,烈日高照,时有晴空万里,该旬雨量仅0.3毫米,出现插花性干旱,为勐海县历史上绝无仅有。
  1994年1月至3月上旬,勐海降雨仅0.3毫米,冬春连旱,对小春作物的生长及茶叶萌发、甘蔗的出苗十分不利。勐往乡油菜因无水灌溉,单产从上年43千克下降到10千克。
  【火灾】1991年2—3月,勐海相对湿度仅65%,风高物燥,勐海布朗山曼囱村公所、勐阿那丙阿克希腊新寨,布朗山伐木区发生大火,火灾面219.53公顷,受害78.62公顷,幼林死亡5.24万株。
  【冰雹】1992年4月6日,县内局部地区出现少见的冰雹,气象站站址一带冰雹最大直径20毫米,气象站以西2公里处最大直径35毫米。本次冰雹殃及勣海乡的回龙卡、曼拉闷,勐遮乡的曼洪么等20个自然村,925户,5470人。冰雹由勣遮乡的曼洪么到助海的曼懂一线过本站。有的冰雹如鸭蛋大,曼拉闷岩扁测到一最大冰雹达3千克,次日10时还未化完,直径尚有10—20毫米。此次冰雹,房屋瓦片、牲畜、果木、蔬菜等受灾,损失50多万元。
  1993年5月12日,勐往降雹最大直径11毫米,110亩烤烟不同程度受损。1993年9月17日,初宋大曼吕出现少有的秋季冰雹,同时伴有短时暴雨。冰雹最大直径15毫米,造成15个自然村285户,1642亩作物不同程度受灾,其中水稻948亩,损失粮食12万千克。
  1994年10月2日,勐海乡曼拉闷、曼孩两寨出现冰雹,成熟谷子被打掉,造成经济损失3.44万元。同年12月6日,勐海县城出现冰雹,受灾轻微。冰雹多发生在春秋两季。在12月出现冰雹,在勐海气象史上还是首次。
  【泥石流】1991年9月7日,勐海茶厂布朗山万亩茶园2号地发生泥石流,冲埋承包户2家,死亡2人,伤3人。同年10月中旬,县气象局帮助茶厂在布朗山万亩茶园基地建立简易气象观测点。
  1994年7月12日打洛某地山洪暴发引起泥石流,1人死亡。
  【雷暴】1994年1月6日,因受髙空西边槽和回流冷空气共同影响,勣宋蚌囱寨子出现强雷暴,击死2人,重伤3人,轻伤15人。在一月发生如此严重的雷灾事件,在初海气象史上是少见的;同年5月23日、7月20日,县自来水厂两次受雷暴袭击,击坏变压器两台。同年10月10日,雷暴击死象山镇景龙四队一村民,布朗山章家老寨击死黄牛2头,四队击死黄牛10头。
  【风灾】1994年5月15日、5月27日,大风两次袭击巴达乡曼佤、曼皮4个村寨,70户人家房屋被毁。
  【霜寒阴雨】1991年1—2月,勐海霜日多达22天,致使全县甘蔗受冻8000多亩,其中受害最重的勐海乡曼短甘蔗苗死亡。
  1993年8月阴雨寡照,月日照时数仅61.9小时,只有常年平均的一半,水稻正常的抽穂扬花受到严重影响。同年11月27-29日,受冷空气和髙空偏北气流强烈辐射降温,连续三天极端最低气温均在-2.0℃以下,分别为-2.7℃、-2.8℃、-2.3℃,严重的低温霜冻使全县农作物和部份大牲畜遭受严重冻害,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甘蔗部份死亡,多数糖分下降。这次冻害程度仅次于1993年底至1994年初,为勐海气象史上之少有。
  1994年12月19日至22日,勐海出现4天连阴雨天气,这在勐海气象史上仅1970年出现过。
  1995年9月20日至25日,先是受冷风与切变影响,后又遭南下冷空气袭击,造成连续6天的连阴雨天气,过程雨量107.6毫米。这次连阴雨给大春作物的收晒带来了困难。
  【自身建设】1991年5月29日,省气象局根据勐海县的实际,划定勐海县气象局为六类艰苦站。
  1993年3月,由气象局洪盘如任主编编印出《勣海县气象学会文集》,该文集共收集11篇论文,共18000字。1993年4月1日,为解决经费严重紧缺的困难,县气象局从气象业务人员中抽调6人,成立气象局托儿所。该所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13平方米,有小床位26张,包括桌椅、饮食配套设施,共计固定资产1.5万元,流动资金5000元。
  1995年5月7日,为更好地全面完成目标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使单位管理逐步规范化,气象局制定《初海县气象局综合管理制度》,本制度自7月1日起实行。
  1995年10月23日,《勐海县气象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出台,本规定自11月1日起施行,原规定同时作废。
  1995年12月27日,为改善职工办公和生活条件,县气象局要求建盖办公楼及宿舍建设指标,得到勐海县计划经济贸易局批准。办公楼及宿舍总建筑面积458.1平方米,由省气象局投资20万元,勐海县政府匹配资金13万元(实际到位10万元)。
  在汛期优质月活动中,气象局预报组被西双版纳州气象局评为先进集体,测报先进个人代家良,优秀预报员:洪盘如,优秀观测员:代家良。
  (汪精伟)

知识出处

勐海年鉴1991-1995

《勐海年鉴1991-1995》

出版者:思茅地址印刷厂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军事、法制、农林水电、乡镇企业、邮政电信、经济管理、社会、驻县单位等类目,记载了1991-1995年勐海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