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混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勐海年鉴1991-1995》 图书
唯一号: 260620020230000017
颗粒名称: 勐混乡
分类号: K928.5
页数: 6
页码: 26-31
摘要: 勐混是以傣族为主体民族的平坝乡,位于县境中部偏南,东与景洪市交界,东北与格朗和乡毗邻,南连布朗山乡,西为勐冈乡,西北为勐遮乡,北抵勐海乡。乡政府驻景勐混,距县城25公里,距打洛55公里。
关键词: 勐混乡 概况

内容

勐混乡
  总面积25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1486亩田35725亩地15761亩
  户籍人口5227户25217人男12603人
  女12614人
  主要民族傣哈尼布朗
  人口密度99人/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6个村公所65个村民委员会60个自然村
  村公所名称景勐混曼扫曼赛贺开曼国曼蚌
  乡政府驻地景勐混
  【概况】勐混是以傣族为主体民族的平坝乡,位于县境中部偏南,东与景洪市交界,东北与格朗和乡毗邻,南连布朗山乡,西为勐冈乡,西北为勐遮乡,北抵勐海乡。乡政府驻景勐混,距县城25公里,距打洛55公里。
  全乡除贺开村公所地处山区以外,其余皆属平坝,面积54平方公里,是县内优质稻主产区。少数民族24385人,占总人口的96.7%,非农业人口139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2%。199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10.74%.。死亡人数159人,死亡率6.32%。。全半劳动力14101人,在全半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副、渔业总人数12086人,占85.71%;从事工业人数47人,占0.33%;从事建筑业人数177人,占1.26%;从事运输、商业、饮食、服务等行业总人数1791人,占12.7%。
  1995年,人均占有耕地2.04亩,农业人均2.16亩。乡内有水库9个,总蓄水量66.5万立方米。农作物播种面积54694亩,复种指数106.33%,、比1991年提高1.2%,粮食总产量1562.87万千克,比1991年减少0.77%,其中水稻产量1433.94万千克,蚕豆、豌豆3.91万千克,包谷91.34万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1995年甘蔗种植面积11516亩,总产量49588吨,比1991年增长17.43%和54.96%,年均增长4.36%和132.7%„茶叶种植面积13543亩,总产量3524公担,比1991年增长2.49%和49.58%,年均增长0.62%和12.4%。
  1995年大牲畜存栏7930头,比1991年的8271头减少341头,减4.12%,其中黄牛3061头,比1991年增273头,增长9.79%;水牛4864头,比1991年减少609头,减11.13%。生猪存栏9843头,比1991年的8035头增加1808头,增长22.50%。1995年出售肥猪2750头,比1991年增加1018头,增长58.78%;出售和自宰肉牛1197头,比1991年增加110头,增10.12%;家禽出栏49362只,比1991年减少19.51%;当年肉类总产量317014千克,比1991年减少2.82%。渔塘面积1440亩,渔产量95.14万千克,主要有草鱼、鲢鱼、鲤鱼、罗非、江鍬等。乡内有林地面积14.4亩,森林覆盖率27.64%, 封山育林面积11103亩,林权三定时,有轮歇地2.8万亩,荒山12.4万亩(国有7.9万亩,集体4.5万亩),人均占有6.3亩。
  1995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00.5万元,比1991年的1945.01万元增长100.54%o平均增长25.14%;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278万元,比1991年的2656.83万元增长23.38%,年增长5.85%;农业生产总值2738万元,比1991年的2351.56万元增长16.43%,年均增长4.11%;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064.88万元。农业人均产粮1293千克,人均占有粮食656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1元,比1991年的741元增长48.58%, 年均增长12.15%。
  1995年末农村拥有自行车5625部,缝纫机3166部,摩托车92辆,收录机3155台,电视机2854台,手表6734块,电扇11台,电冰箱12台,洗衣机6台,录像机21台,均比1991年增加。年末住瓦房户数4662户,当年建盖瓦房299户,砖混结构住房25户。
  1991—1995年,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开展5项,总投资80.5万元,其中国家、州、县补助40.5万元,乡投资10万元,群众集资30万元,投入劳动力153万个,使用各种运输车辆350辆,机械10台,已竣工5项,受益15000亩。新建各种桥涵5座,投资26万元,其中糖厂投资20万元,农民集资6万元。截止1995年底,全乡共有8个水库,蓄水量63.5万方,共投资124万元,受益面积32000亩。全乡除机关单位外,已有36个村委会安装自来水,占村委会总数的55.3%,投资187万元,受益2983户14824人,基本解决了群众饮水难的问题。
  1995年末有乡镇企业1500个,比1991年增加1110个。其中乡办企业3个,个体联户办企业1497个,从业人员1595人,比1991年增加1109人。企业总收入1289万元,年末实现税利127.64万元,比1991年分别增长322.25%和70.52%。主要项目是:建筑、加工业等。1995年茶叶初制所发展到13所,红毛茶和绿毛茶总产量达3524公担,碾米5570吨,收入244245元;烤酒2464千克,收入22704元;生产砖块880万块,收入799800元;瓦100万块,收入63200元;木材加工325立方米,收入8771元;编织388件,收入2288元。
  1995年财政总收入126.9万元,比1991年的71.01万元增加55.85万元,增长78.71%;总支出245.53万元,比1991年的76.85万元,增加168.68万元,支出增长219.49%;年末各项存款达741.2万元,比1991年的291万元增加450.2万元,增长154.71%;其中个人存款328万元,人均130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97.59%和68.59%。信贷总支出166万元。
  1995年境内公路通车总长65公里,各村公所驻地均通公路,全乡各种运输车辆831辆,其中货运车14辆,小轿车1辆,手扶拖拉机782辆,大中型拖拉机34辆,民间货运量15.7吨,货运周转量20.2万吨/公里。
  全乡程控电话投资539091元,于1995年8月1日正式开通,拥有电话机140部,比1991年的43部增加97部,增长225.58%,6个行政村公所均通电话。1995年报刊订购量达61844份,比1991年的122381份减少49.47%;杂志订购量达7476份,比1991年的14794份减少49.47%,邮电业务总量达229490元。
  1995年全乡文化站1个,电影院1个,电影录像点11个。全年共计放映影像8030场,观众达321200人次,业余文艺演出队6个,演出12场,观众达6500人次。建立了9个青年之家,是青年民兵的寓教于乐场所。全乡拥有电视机2854台,人口覆盖率为11.32%。乡卫生院1个,于1995年投资50万元建盖门诊大楼,现已交付使用,全院有工作人员16人,其中:西医师3人,药剂师1人,护师1人,护士2人,医士5人,其他人员3人;村卫生所6个,村卫生员18人。乡卫生院有病床14张,重要器械设备有高压消毒锅2个,显微镜2台,冷冻柜2台,放射机1台,电动洗胃机、脚踏吸引器、氧气设备、洗衣机等。1995年门诊人次达14029人次,月平均1169人次,日平均38人次,住院治疗225人,转院治疗15人。“四苗”(百白破、卡介苗、麻疹、小儿麻痹糖丸)覆盖率80%,强化免疫覆盖率96%。破类接种1044人,接种率94.4%。计划生育率86.9%,节育率84.6%。多胎率达1.2%,分别比1991年增15.7%和15.2%。多胎率下降8.3%,1995年全乡有29所小学,完小5所,高小点16个,教学点7个,初级小学1个。共有104个班,在校学生359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469人。教师145人,其中专任教师121人,合同教师22人,后勤工作人员2人,小学入学率95.8%,巩固率95.5%;普及率97.7%,毕业率96.7%,升学率53.3%,分别比1991年增长10.9%、15%、26.7%、20.7%、21.3%。全乡办学前班1个38人,有中学1所,共6个班,在校学生202人,初中毕业升学率25.93%。1991—1995年小学共投资120万元,修建了4583平方米校舍,改善了小学办学条件。1991—1995年中学投资40万元,乔迁建盖新校舍,总面积2182平方米,购买2万元的教学设备。1992年开办了“3+1”班,学生14人。党政、农、科1991—1995年共举办各种培训班600期,参加人员29371人次,编印各种资料155份。
  1991—1995年的科技推广。农业方面:水稻主要推广优良品种,如“汕优63”、“滇陇201”、“龙紫系列”,试验示范“德农205”、“德农202”、“92—1”、“92—3”等新品种;推广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宝、丰收素、喷施云大一120、高效复合肥等);推广稻田化学除草;中低产田开发;实行保健栽培;示区实施规范化宽窄行条栽,示区在改进施肥方法上,实行以施底肥为主,早追肥为辅,推广中层施肥,培肥地力,搞地力建设等。甘蔗方面推广规模化栽培,地膜覆盖栽培,化学除草,快锄低砍,科学施肥等技术。茶叶主要抓低产老茶园改造,高效多元微肥喷施等技术。兽医方面推广肥猪配合饲料生喂;推广综合防治措施;推广沼气、猪厩、厕所三结合的卫生厩。以上科技措施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政府机关建设:1995年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负债沉重的情况下,为使广大职工安居乐业,改变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状况,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借资金,投资447403元,建盖了4幢住宿,其中投资173835元,建盖面积为366平方米的职工宿舍楼;投资230500元,建筑面积为1123.62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宿舍,从根本上改变了职工住宿难的问题。同时投资23068元,在宿舍区内铺设了混凝土地面,修建厕所等,使广大职工安心于本职工作。
  1995年有敬老院1所,14张床位,收养孤寡老人14人,现仍然健在5位老人。1995年国家和集体救济的困难户593户,3501人,当年脱贫417户,优抚19人,军属优待16户,优待金额5284元,老干部生活补助15人,补助金额5464元,到目前为止已有63个村民委员会通电,有63个村委会通公路。
  【街道配套设施建设】1991年,为改变初混乡街道脏乱差的状况,就昆洛公路的改建工程及景勐混沿线加宽工程实施之际,勐混乡政府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进行街道建设。街道从乡政府大门至纳达勐指挥部转运站,全长591.48米,宽30米,其中,行车道14米,两边人行道各8米,设下水道两条,过车岔口13个,路两边分别设0.4x0.3的绿化带,总造价559681元。
  【兴建人畜饮水工程】1991年,乡党委、政府投资73万元,从曼国村公所曼怀引水,安装自来水主管道,全长6公里,每天可供水1万余方,解决乡机关单位、景勣混13个村委会和沿线的曼怀、曼代、曼广龙等836户2844人饮水问题。
  【曼赛村公所教育“双验收”】1991年5月20日,曼赛村公所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各项教育指标达到验收标准。曼赛村公所有9个自然村,总户数为665户,人口3705人。有6所学校,18个教学班,在校生478人,教师16人,经过全村各族群众的努力,解决了“一无两有”,做到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桌凳。1990年学生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8%,4年巩固率为100%,12—14周岁少年儿童普及率达96.2%。12—40周岁非文盲率达95.9%,妇女非文盲率达93.6%。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办学条件均达到验收标准,顺利通过上级有关部门验收。是全乡第一个通过教育“双验收”的村公所。
  【成立乡党校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学校干部培训学校】为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提高成人文化教育水平,勐混乡“三校”于1991年6月27日正式挂牌成立,校长陈保清(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陈萍兰。设有党校、农业技术、干部培训3个教务组。各组均指定负责人编写培训计划,并按计划认真组织培训,学校有固定的教室、办公室和会议室,配有电话、放像机和收录机,设2名专职教师,14名兼职教师。
  【综示区播种面积和产量】1991年,全乡有综示区面积30127亩,占水田面积91.9%,单产416千克,总产12531359千克,比1990年的总产量增7.84%,净增1.37%o其中,杂交面积12917亩,占示区面积的42.88%,单产440.4千克,总产量5688731千克;滇陇201面积5408亩,占示区面积的17.95%,单产373.9千克,总产量2022395千克。龙紫系统面积9256亩,单产401.8千克,总产量3718801千克。在整个示区面积中采用宽窄行种植面积24638亩,占示区面积的78.46%,其中滇陇201实行宽行种植面积3948亩,占宽窄行种植面积的16.02%。进行技术培训11次1007人。
  【列入甘蔗综试区】为了更好地发展甘蔗生产,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县政府决定1991年扩建景真糖厂,以适应甘蔗种植面积的要求,勐混乡甘蔗发展任务为2500亩,其中新植500亩,翻根1750亩,综试区2000亩,凡参加甘蔗综示区的,每亩每年供给尿素20千克,钙镁磷20千克,抚芽虫威2包,供给1亩用量的除草剂。
  【出台《征收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暂行规定》】根据云南省《征收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暂行规定》的通知精神,充分调动全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振兴经济,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制定办法,按农村经济经营分配中的上年农民所得纯收入的0.5%统一计征。直至1%的控制数为主,按比例计征到户,统一由乡农经站预算征收,供政府宏观调控使用,几年间,为全乡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改善了办学条件。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增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夺丰收的意识,农技校、农科站、甘蔗站、兽医站等技术部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1991年共举办各种培训班48期1491人次,培养了一批农村科学致富带头人。每个村公所都配齐了农科员、甘蔗辅导员、茶叶辅导员、护林员、兽医员等。【曼毕村通电】1991年,曼毕八甲村在县乡政府的关心下,投资6万元,架设了高压线,使深居大山里的八甲人民解决了照明问题,全村42户214人受益。
  【举办文化学习班】1991年7月一1992年8月,乡党校举办为期一年的文化教育班,主要招收在职村公所干部,提高文化水平,以适应行政村的领导工作,共招生56人,结业32人。
  【南混河截弯改直工程】南混河是勐混乡境内一条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格朗和乡邦恩脚,全长29公里,流域面积176.1平方公里,流入南开河,在勐混境內10余公里。由于河道弯多,水流缓慢,上游植被破坏,水土严重流失,泥沙逐年沉积,河床增高,沿河两岸的农田年年遭洪涝危害,每年成灾面积近百亩。为彻底根治水患,河道截弯改直工程于1991年12月20日破土动工。工程于1992年4月3日按设计要求完成。改直地段河底宽19米,河堤每边底宽6米,上宽2米,河道坡比由原来的1:1110改为1:400的3.6公里改直任务。并在河堤上修建6道引水落溉口和一道进水口,两岸种上护源林,工程开挖和回填土方32000.4立方米,投工投劳51087个工,其中县属机关598个工,乡属机关1150个工,农民49339个工。
  【影剧院落成】为满足全乡广大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改变观看露天电影的状况,1992年,投资29万元,建盖可容纳500人的影剧院,改善了影像放映环境。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影剧院集影像、会议、文艺为一体的多功能作用。
  【修建弄养蔗区引水大沟】勐混乡弄养蔗区引水大沟于1992年7月3日建成。经县、乡政府、水电局、计经委验收正式交付勐混乡管理使用。该大沟主渠道长2160米,投资41.1万元。该工程是勧海县旱地甘蔗灌溉第一项工程,可灌溉蔗地水田达3000余亩。
  【综示区规模产量技术措施】1992年,全乡参加示区面积29117亩,占水田面积92.43%。粮食单产432.4千克,总产量12591192千克,单产量比1991年增16千克,增3.85%,总产量增59833千克,增0.48%,其中:杂交稻播种面积9827亩,占示区面积的33.75%,单产446千克,总产量达4583452千克;滇陇201选系播种面积7783亩,占示区面积的26.73%,单位产量399千克,总产量3108960千克,滇陇201原推广播种2008亩,占示区面积的6.90%,单产392千克,总产786898千克;龙紫系列7642亩,单产451千克,总产3446108千克,为确保粮食丰收,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活动,仅水稻种植技术一项,当年培训24次1020人次,科技示范户92户,示范面积453亩。1993年全乡参加示区面积30000亩,占水田面积的88.61%,单产412.71千克,总产量12381190千克,其中:滇陇201面积14148亩,单产402.63千克,总产量5696383千克;龙紫系列面积8228亩,单产438.16千克,总产量3603410千克;杂交面积5078亩,单产440千克,总产量2237644千克。举办技术培训56次12056人次,有科技示范143户,面积达457亩。在实施各项技术措施中,采用中低产田开发3500亩,中层施肥20692亩;规格化条栽面积25974亩;保健栽培2500亩。1994年全乡落实示区面积为23000亩,占水田面积65.68%,单产433.3千克,总产9958882千克,其中:滇陇201面积10384亩,占综示区45.15%,单产411.3千克,总产4271133千克,龙紫系列5345亩,单产435千克,总产2329425千克;杂交稻6597亩,单产467.6千克,总产量3084844千克。1995年,全乡综示区面积25000亩,占水田71.39%,单产442千克,比上年增9千克,增2.08%,其中:滇陇201播种面积10666.1亩,单产428千克,总产4561702千克;杂交稻播种面积6304亩,单产456千克,总产量2877009千克;龙紫系列7819亩,单产4492千克,总产3510943千克。1995年还进行了92—1、德农202、德农203、德农205等几个新品种试验,单产均在400千克以上。在提高单产上采取了增产技术措施。如:中低产田开发4000亩,保健栽培2000亩,植物生长调节剂25000亩,稻瘦蚊防治25000亩,水田化除25000宽窄行条栽25000亩,中层施肥22644亩,培肥地力建设1821亩。
  【荣获“云南省体育先进乡"称号】自“七五”以来,勐混乡每年举行一次职工运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农民篮球运动会,增强各民族的团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得广大群众好评。1992年10月被省体委、文化厅、教委、团省委、农民体协、农渔业厅联合授予“云南省体育先进乡”荣誉称号。
  【召开勐混乡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3年2月17日—19日,在乡影剧院召开初混乡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本次会议代表70名,其中男59名,女11名,分别占84.3%和15.7%,主席团成员有车三、王金阿、兰建新、李洁、陈保清、岩龙、岩叫修。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人民政府工作报告;1992年乡财政决算和1993年乡财政预算报告;乡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乡人民政府关于办理代表意见情况的报告。选举产生勐混乡第八届人大主席团主席岩龙,选举第八届人民政府乡长刀光祥;副乡长王学云、郑跃、岩坎香。
  【召开中共初混乡第三次代表大会】1993年2月22-24日,在乡政府电影院召开中共初混乡第三次代表大会,共有代表65名,其中男53名,女12名,会议听取和审议乡党委三年工作报告;纪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勐混乡第三届委员会和纪委委员;选举产生出席中共勐海县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产生中共劫混乡第三届委员会委员:陈保清、杨坚、玉扁章、刀光祥、岩龙,乡党委书记:陈保清;副书记:杨坚、玉扁章;乡纪委书记:沙二。【建立曼召种子村】勐混乡“201”以米质优良、香软的优势赢得市场。1993年,在曼召建立种子村,投资66万元,使曼召村1200亩农田实现了沟、渠、路三配套。采用严格的穗选技术,有计划地订购籽种,由粮油公司回收保管,基本满足本乡种子供应,并为其他乡镇提供201优良种子。当年“201”种植面积达14148亩,占全乡水稻面积的47.16%,创造了“201”种植以来的最高记录。
  【科技集团承包拉祜人民脱贫致富】1993年11月,为使边远山区的拉祜族脱贫致富,乡农科站技术人员和乡党委农技校教师,联合对贺开村公所曼囱村的3户拉祜族农民进行科技承包扶贫。签订责任状,承包面积120亩,具体由单位负责技术、籽种、化肥等农用物质有偿提供,农户投工投劳,秋收后根据合同进行利益分成。通过一年试验,使120亩水田单产由20千克,提高到每亩平均产粮300千克,3户农民第一次向国家交售18105千克合同订购粮和议价粮,每户收入4000元。第一年粮食实现自给有余。技术部门的这一举措,得到广大干群好评,后有班盆、曼弄、曼迈等村的农户纷纷请求技术指导,使边远贫困地区的拉祜人民,从刀耕火种向依靠科技种田方向发展解决温饱问题。
  【政府与各村公所签订各项经济指标责任书】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村公所干部的积极性,乡政府与各行政村公所干部和政府挂钩干部从水稻、甘蔗、茶叶、计划生育、教育、农民人均纯收入、税收、劳动义务工等8个方面签订责任书,每个挂钩干部实行风险抵押,年终考核后,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完不成任务的进行惩处。
  【班盆村通电】远离勐混政府驻地,靠近大勐龙的拉祜村——班盆,多年过着刀耕火种,居无定点的生活。1993年靠各级政府的帮助和自身努力,架通了线路,这个工程投资6.5万元,受益88户595人。
  【集资万元改善乡中心小学办学条件】1994年,乡政府组织在乡中心小学服务范围内开展集资办教育活动。乡属各单位个人及景勐混村公所13个村委会村民,有固定工资的每人集50元以上,农民每人集20元,在整个集资活动中,书记、乡长率先,带头集资200元以上,广大干部职工纷纷响应,在短时间内共集资15万元,建盖乡中心小学两间教室,6间教师宿舍和伙房,10间学生宿舍。修建运动场、大门和拓宽道路等工程。
  【改善学校设施】1994年,全乡投入资金120万元,新建校舍1842平方米,拆除危房736平方米,修复损坏房488平方米,修建水泥球场4块,厕所4间,围墙1631平方米,有围墙的学校占51%,大门12道,添置课桌凳300套,全乡学校设施有所改善。
  【成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提高全乡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促进全乡各族人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为专业户、重点户、农民推广科技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各行政村公所统一成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6所学校均设在村公所办公楼内,办学的宗旨是:以市场经济为向导,发展经济致富为目的,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为目标,推广新技术、扩大科技覆盖面。培训内容以粮、蔗、茶、畜牧等方面为主,科技兴农,提高科技含量。仅1994年就培训95期6446人次。
  【开展强化免疫工作】1994年,乡卫生院全面开展强化免疫工作,全年强化免疫人数1771人次,计划免疫接种人数836人次,四苗接种率达85%以上。
  【兴办农村合作基金会】1994年,为加强农村集体资金的有效管理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集体资金的积累打开一条新的渠道,依托乡农经管理站建立农村合作基金会,基金会的组织机构及内部管理实行会员代表大会制度,成立理事会、监事会,设置业务室,采取入股的方式扩大基金会财力,年终实行分红。入股者可在该基金会里借款,发展生产。
  【高档消费品进农家】1994年,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民家庭消费品逐年增加,年末有自行车5370辆,缝纫机3118.台,摩托车51辆,收录机2796台,电视机2673台,手表6085块,电扇3台,电冰箱2台,洗衣机5台,录像机18台。
  【农民经济意识增强】1994年,农民办工业呈现好势头,全年碾米5844千克,收入184480元;烤酒2540千克,收入8260元;烧砖622万块,收入514800元;烧瓦155万块84900元;木材加工260立方米,收入9450元;缝衣422件,收入2364元;编织384件,收入2704元。几项合计共收入806958。
  【程控电话开通】1995年8月1日,勐混乡安装竣工25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设备选用华光集团生产的JSN-1型交换机,总投资539091元,其中县政府补助8万元,乡政府投入16万元,其余由邮电部门投资。
  【教育“双验收”】1995年3月4一5日,经过全乡各族群众、广大教师的努力,1994—1995学年度的入学率为98%,年巩固率98.7%,四年巩固率78%,六年巩固率31.1%,13—15周岁少年儿童普及率达96.6%;自1981年恢复扫盲工作以来,先后举办68个扫盲班,参加脱盲学习1928人,现已扫除文盲1774人,15—40周岁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2.5%,其中扫除妇女文盲728人,非文盲率为90.1%,各项指标达到验收标准,顺利通过验收。
  【创建科技先进乡】1995年在县科委和有关业务部门指导下,顺利完成上级下达各项科技指标,经考评小组测评打分,勐混乡跃入“科技先进乡”行列,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召开农民运动会】1995年4月,勐混乡举办农民运动会,共有6个代表队参赛,70名队员参加,比赛结果曼蚌村公所代表队获得第一名;景勐混村公所代表队获得第二名;曼国村公所代表队获得第三名。
  【南混河决堤稻田被淹】1995年7月,因南混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河床高于稻田,南混河段塌方4道,淹没稻田1700多亩。其中严重无收的达350亩。
  【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模李书奎】李书奎是勧混乡司法助理员,汉族,43岁,中共党员,初中文化。60年代作为一名知青下到勐混乡,先后当过农民、农机管理员、电工、事务长、釆购员、会计等。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先后调解各类民间纠纷684件,协助调委会调解590余件,其中不顾生命危险处理濒临激化的纠纷36起。他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普法先进工作者、州劳模、优秀共产党员,并荣获司法行政系统个人二等功一次。李书奎同志1985年患甲乙型混合肝炎,但他不顾自己的病情,坚持走村串寨为群众服务,每当肝病疼痛时,他就到卫生院打一针止痛针,曾两次因劳累过度病情危重,被同志们强行送往医院抢救。由于他忘我工作,拖延了治病时间,1994年11月医院检査为晚期肝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他想到的仍然是党,是边疆的各族群众,是多为党和人民再工作几年。
  1994年12月21日,李书奎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去世。去世后,勐混乡人民群众委托乡长和村支书向他敬献花圈。1996年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作出《关于追授李书奎同志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的决定》,省、州、县分别作岀了向李书奎同志学习的通知。州委宣传部组织了李书奎事迹报告团,分赴全州两县一市进行报告演讲。

知识出处

勐海年鉴1991-1995

《勐海年鉴1991-1995》

出版者:思茅地址印刷厂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军事、法制、农林水电、乡镇企业、邮政电信、经济管理、社会、驻县单位等类目,记载了1991-1995年勐海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勐混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