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勐海年鉴1991-1995》 图书
唯一号: 260620020230000008
颗粒名称: 乡镇概况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4
页码: 18-41
摘要: 本章节主要讲述了勐海县所辖乡镇人口、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勐海县 乡镇概况

内容

乡镇概况
  象山镇
  总面积64.9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126亩田7297亩地12829亩
  户籍人口5558户21774人男10877人
  女10897人
  主要民族傣汉回人口密度336人/平方公里行政区划4个办事处28个村民委员会22个自然村
  办事处名称曼贺曼袄景龙街道镇政府驻地象山镇曼兴路5号
  【概况】1995年,全镇有农村劳动力4959人,比1991年增加1059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3949人,从事工业71人,从事交通运输邮电业724人,从事商业63人。农作物播种面积19868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9120亩,经济作物9284亩。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粮食3268306千克,甘蔗33433吨,油料6122千克,茶叶1529公担,蔬菜2037548千克。分别比1991年减09%,增13.2%,908.57%.38.22%,73.16%„ 大牲畜存栏1220头,减少20头,生猪存栏4989头,增加1515头。肉类总产量315732千克,增加106.06%。鱼产量5.59万千克,增84.49%。林地面积4.54万亩,森林覆盖率48.43%,人均2亩。
  1995年,全镇农业现价总产值1828.82万元,比1991年增长136.20%。其中,农业产值1364.15万元,占128.79%,林业产品产值27.74万元,占1.52%。农村农牧渔业商品产值1247.70万元,比1991年增长147.51%。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49千克,人均纯收入1027元,分别比1991年减少1.1%,增加30.45%。1995年,财政总收入617万元,支岀205万元。
  全镇共有水库3座,坝塘16座,总库容140万立方,总灌溉面积0.24万亩。已有19个村安装自来水工程,受益1534户6948人。年末有乡镇企业1135个,其中镇办企业3个,村办2个,个体联户办企业1128个,从业人员2440人,总收入2029.50万元。有茶叶初制所3个,加工干毛茶172公担。农民办工业项目主要是碾米、烤酒产糖、木材加工、烧砖瓦、加工铁木农具等,收入13.5万元。
  境内各办事处驻地均通公路,全镇各种运输车辆635辆,其中,货运车19辆,轿车1辆,吉普车4辆,手扶拖拉机602辆,大中型拖拉机14辆。有4个村公所、27个村民委员会通电。开通程控电话,拥有电话机486部,有4个办事处通电话。订阅报刊114份,杂志109份。
  全镇有文化站1个,建立3个青年之家。计划生育率37%,人口自然增长率10%。。全镇有小学6所,完小3所,教学点6个,在校生97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888人,教师56人,小学入学率98%,巩固率98%,普及率98%,毕业率100%,升学率47.89%。分别比1991年增长51.3%,63%,63.51%,48.68%,47.89%。1991—1995年,小学共投资63.2万元,修建校舍1319平方米,改善办学条件。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39期,培训9640人。水稻综示面积4000亩,单产431.16千克。
  1995年,全镇农村建房38户,农民住瓦房的1477户。优抚对象7人,发放优待金750元。国家集体救济困难户17户52人,农村拥有耐用消费品自行车3633辆,缝纫机1220台,摩托车154辆,收录机902台,电视机1723台,手表3678只,电冰箱89台,洗衣机291台,录像机19台。
  (玉约)
  【成人技术学校成立】1991年7月26日,象山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挂牌成立,该校的办学原则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和农科教相结合的原则,灵活多样地开展人才培训工作,成人技校有教室一间90平方米,图书资料室一间15平方米,课桌50套,实验基地100亩。
  【人力车服务站成立】1994年5月12日,采取股份制方式,象山镇人力车服务站挂牌成立,该服务站隶属于镇企业办,有人力三轮车132辆。
  【农村合作基金会成立】1994年11月30日,象山镇农村合作基金会在镇农村经营管理站挂牌成立,仅当天人股金额达10000余元,入股户100余户,1995年末入股资金达100余万元。
  【交易中心竣工开业】1995年9月1日,由象山镇人民政府投资433万元建成的勐海城乡物资交易中心竣工开业,该交易中心占地面积28019.53平方米,设有商业出租门面110套,各类摊位130余个,夜市摊位53个,经营户230户。经营品种有百货、建材批发、饮食、烧烤、卡拉OK厅等,是人们夜晚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有“夜海湾”之称。
  【仔猪生产基地建成】1994年7月,由镇人民政府牵头,镇畜牧兽医站出资4万元,由四川省蓬溪、荣昌等地购进种猪,创建象山镇仔猪生产基地,为辖区及邻乡镇提供优良的仔猪和商品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马伟)
  打洛镇
  总面积400.1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0166亩田15058亩地25108亩户籍人口3128户16485人男8314人
  女8171人
  主要民族傣族哈尼布朗
  人口密度41人/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7个办事处50个村民委员会53个自然村
  办事处名称曼打火邦洛勐板曼轰曼山曼夕景洛
  镇政府驻地打洛街
  【概况】1995年,全镇有农村劳动力9023人,比1991年增加31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8403人,从事工业109人,从事交通运输邮电业383人,从事商业73人。农作物播种面积40076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0985亩,经济作物2955亩。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粮食8673741千克,甘蔗841吨,油料151332千克,茶叶475公担,蔬菜1005341千克。分别比1991年增4.34%,减75.34%,增长103.63%,62.25%,24.35%。大牲畜存栏7647头,增加367头,生猪存栏8164头,增加339头。肉类总产量348471千克,增长26.3%。鱼产量67吨,减少9.27%。林地面积27万亩,森林覆盖率17%。
  1995年,全镇农业现价总产值4071.15万元,比1991年增长211.64%。其中,农业产值2051万元,占50.3%,林业产品产值1448.9万元,占35.58%。农村农牧渔业商品产值2575.93万元,比1991年增长35.5%。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58千克,人均纯收入1120元,分别比1991年增3.33%、60.92%。1995年,财政总收入485.3万元,支出237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70.9%,288.5%„1991—1995年各项存款达3352万元,增加2560万元,增长323%。
  全镇共有水库2座,总库容54万立方,总灌溉面积0.64万亩。已有32个村安装自来水工程,受益2127户10864人。年末有乡镇企业890个,其中镇办5个,村社办13个,个体联户办企业872个,从业人员1380人。总收入5120.78万元,实现税利133.81万元。有橡胶加工厂1个,加工干胶857吨。农民办工业项目主要是碾米、烤酒、榨糖、木材加工、烧砖瓦、加工铁木农具等,收入20.7万元。边贸进出口总值18283.86万元,其中,进口额4130.08万元,出口额14153.78万元。
  境内公路通车总长31公里,各村公所驻地均通公路,全镇各种运输车辆1120辆,其中,货运车70辆,手扶拖拉机673辆,小轿车52辆,大中型拖拉机5辆。有7个村公所、49个村民委员会通电。全乡投资452万元,于1995年2月正式开通程控电话,拥有电话机466部,有7个村公所通电话。订阅报刊456份,杂志2691份,邮电业务总量达350万兀。
  全镇有文化站1个,电影院1个,录像点4个,全年放映影像1800场,观众达900000人次。业余文艺演出队2个,演出25场,主要进行布朗弹唱和傣族赞哈演唱,观众达25000人次。建立7个青年之家。有乡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25人,病床30张,村卫生所7个,卫生员21人,“四苗”(百白破、卡介苗、麻疹、小儿麻痹糖丸)覆盖率85%,人口自然增长率7.74%。。全镇有小学14所,教学点20个,在校生282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679人,教师73人,小学入学率98.2%,巩固率94.3%,普及率85.8%,毕业率20%,升学率56.5%,分别比1991年增长79.6%,5%,1.3%,减少40%,22%。有中学1所,在校生191人。1991—1995年,小学共投资66.7万元,修建校舍780平方米。中学投资15.5万元,修建校舍总面积1200平方米。改善办学条件,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1期,培训956人,编印资料20份。水稻综示区面积6500亩,单产463.4千克。
  1995年,全镇农村建房399户,农民住瓦房的2034户,优抚对象15人,发放优待金4800元。国家集体救济困难户234户1170人,当年脱贫13人。农村拥有耐用消费品自行车2928辆,缝纫机1613台,摩托车34辆,收录机1698台,电视机1369台,手表4961只,电冰箱36台,洗衣机20台,放像机47台。
  【列为省级对外开放口岸】1991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打洛镇定为省级开放边境口岸,为把打洛建成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地转口口岸,县政府在打洛镇成立了打洛口岸建设指挥部,制定了在口岸投资的优惠政策,鼓励县内外、国内外企业、经济实体、单位和个人来开办各种形式的经济实体。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92年11月10日至1993年2月15日,打洛镇进行了历时94天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建设】1993年,打洛投资近3000万元资金,完成开发区街道建设,输电线路架设,中缅街互贸商场、联检大楼、边贸商场、打洛降压站、闭路电视等建设工程,改善全镇的投资环境硬件建设,当年吸引了一大批来打洛经商、办企业的投资者达100余家,投资额达千万元以上。
  【打洛口岸管理委员会成立】为给投资者创造和提供一个宽松、和谐、优惠的投资环境,根据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牵头,五大联检机构参加,成立了“打洛口岸管理委员会”,解决了以往在口岸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的许多问题,给口岸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首次边交会在打洛召开】1994年4月8日至4月11日,打洛镇举办了首届中国打洛口岸商品交易会,边交会共接待国内外客商4000余人次,边贸成交额6215.73万元,引进资金1126万元。
  【橡胶加工厂建成投产】1993年12月,镇党委、政府针对打洛的民营橡胶资源优势,投资360万元建成日产8吨的橡胶加工厂,于1994年3月正式投产,加工厂占地350平方米,设有大小6个车间,年产值682万元,年利润164万元。
  【推行股份合作制企业】1994年12月,打洛镇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成立“打洛农工贸实业总公司”,吸纳股金166万元,股东468人。
  【加强口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1994年期间,镇党委、政府投资30多万元资金,铺通昆洛公路末端勣混至打洛柏油路22公里,提高公路运输能力,开通打洛程控电话,对边贸区、镇区街道环境全部进行了绿化,栽上了具有亚热带风光特色的椰树、油棕等。
  【成立打洛环卫站】1994年12月下旬,成立打洛环卫站,负责老区、新区的环境卫生,初步改变了以前镇境内卫生“脏、乱、差”的局面。
  【开通程控电话】1995年2月至7月,打洛镇510门光缆程控电话,126线、127线传呼机相继开通,大大提高了通信能力。
  【地方税务取得新突破】1991年至1995年以来,全镇国家税务局与地税干部职工克服重重困难,扎实工作,使税收收入大幅度增长,共完成税收任务2305.9万元,地税完成242万元,受到州委嘉奖。
  【集贸商场建成】1994年5月,打洛工商所协助成都军区思茅房产处共同筹建打洛综合贸易市场,市场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棚顶400平方米,店面85间,摊位400个。
  【严厉打击伪劣商品】1991年至1994年,打洛工商所连年不断地打击和销毁伪劣假冒商品,得到了消费者好评。共査处没收不合格衡器杆称19把,伪劣香烟340包,化妆品3266盒,烧毁病牛2头,1995年4月,共査获销毁价值近7000元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及大量的过期食品,有效地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边境农民首次走出国门发展种植业】1995年3月,在勣海县边贸局和外办的牵线搭桥下,打洛镇曼夕村28户布朗族农民走出国门,由曼夕村出技术、资金、劳力,缅方曼瓦村提供土地,同缅甸联合开发种植橡胶2万亩,利益双方共享,这是初海县农民首次走岀国门与邻
  国开展的跨国经济技术合作,为边疆农村经济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途径。
  (黃友乾)
  勧海乡
  总面积359.8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6557亩田29501亩地17056亩户籍人口4603户21888人男10811人女11077人
  主要民族傣汉
  人口密度61人/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7个村公所70个村民委员会70个自然村
  村公所名称曼兴曼短曼真曼派翁因曼搞曼尾
  乡政府驻地景囱街
  【概况】1995年,全乡有农村劳动力11854人,比1991年增加614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11418人, 从事工业53人,从事交通运输邮电业178人,从事商业110人。农作物播种面积68338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6098亩,经济作物27616亩。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粮食11376803千克,甘蔗123232吨,油料62557千克,茶叶9931公担,蔬菜868490千克,分别比1991年增4.93%,40.7%,43.4%,31%。大牲畜存栏5090头,减少952头;生猪存栏8546头,增加945头。肉类总产量536208千克,增加27.9%。鱼产量13.54万千克,减3.6%。林地面积377896万亩,森林覆盖率56.3%,人均17.3亩。
  1995年,全乡农业现价总产值4996.06万元,比1991年增长86.9%。其中,农业产值3996.91万元,占80%;林业产品产值315.06万元,占6.3%。农村农牧渔业商品产值2751.52万元,比1991年增长36.1%,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48千克,分别与1991年持平,人均纯收入1172元,增32.6%。1995年,财政总收入142.8万元,支出231.5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43.23%,210.7%o年末各项存款达1356万元,增加132万元,增长9.7%。
  全乡共有水库22座,坝塘52座,总库容650万立方,总灌溉面积1.7万亩。已有32个村安装自来水工程,受益1857户9520人。年末有乡镇企业396个,其中乡办企业5个,个体联户办企业391个,从业人员633人。总收入767万元,实现税利80.5万元。有茶叶初制所5个,加工干毛茶3730公担。农民办工业项目主要是碾米、烤酒、榨糖、木材加工、烧砖瓦、加工铁木农具等,收入65万元。
  境内公路通车总长56公里,各村公所驻地均通公路,全乡各种运输车辆2339辆,其中,货运车44辆,手扶拖拉机2242辆,大中型拖拉机53辆。有7个村公所、66个村民委员会通电。投资275万元,于1992年5月正式开通程控电话,拥有电话机63部,有7个村公所通电话。订阅报刊178份,杂志1581份,邮电业务总量达38600元。
  全乡有文化站1个,全年放映影像380场,观众达37500人次。业余文艺演出队8个,演出22场,观众达34500人次,建立8个青年之家。有乡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12人,病床24张,村卫生所7个,卫生员21人,“四苗”(百白破、卡介苗、麻疹、小儿麻痹糖丸)覆盖率89%,人口自然增长率9.54%。。全乡有小学33所,完小3所,教学点33个,在校生276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510人,教师135人,小学入学率95.4%,巩固率94.8%,普及率100%,毕业率100%,升学率:小学升初中40.8%,初中升高中、中专30.7%。有中学1所,在校生197人。1991—1995年,小学共投资141.5万元,修建校舍5212平方米,改善办学条件。中学投资75.2万元,修建校舍面积1980平方米。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22期,培训4546人,编印资料6份。水稻综示面积20000亩,单产401.5千克。
  1995年,全乡农村建房178户,农民住瓦房的4106户。优抚对象19人,发放优待金1650元。国家集体救济困难户103户561人,当年脱贫13人。农村拥有耐用消费品自行车6273辆,缝纫机2854台,摩托车368辆,收录机2959台,电视机3083台,手表8422只,电冰箱12台,洗衣机23台,放像机22台。
  【成立全州第一家农村合作基金会】1994年10月1日,为更好地管理好集体资金,克服财务前清后乱的局面,缓解群众商品生产资金不足问题,勐海乡成立了西双版纳州第一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基金会成立后,把集体资金全部实行统管。到1996年底,发展会员1200户,累计吸收闲散资金500万元,融资额由建会时的20万元,增至1996年底的420万元,增长了21倍,勐海乡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成立带动了全州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
  【创建科技先进乡】勐海乡把创先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调整充实科技领导班子,制定了适合乡情的科技推广计划,通过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全乡1994、1995两年科技创先活动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连续两年得到州、县创先领导小组好评和验收。
  【曼扫曼兴曼海三座农机桥竣工典礼】曼扫、曼兴、曼海三座农机桥分别于1994年8月、1995年4月17日,1995年4月20日举行竣工典礼,属勐海第二期滇西南开发项目。这三座桥的建成改善了勘海乡群众的机耕条件,对勐海乡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的交往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三座桥的建设群众集资39万元,国家拨款45.8万元,共计投入资金84.8万元。
  【集中办学见成效】勐海乡自1993年实施集中办学至1995年,42个小学校点按规划合并为34个校点,全乡7个村公所有4个村公所完成了并校、建校任务,其余3个
  村公所的并校、建校工作正在进行之中,3年中,勐海乡创办1所中学、1所小学(原麻疯寨),使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规模扩大,村级高小点从1990年的9个增加到16个,一师一校由原来的18所降为9所,教学班由原来的91个增加到100个。1993年至1995年,全乡投入中小学校建设的资金191.5万元,国补44.6万元,乡补30.9万元,群众集资116万元,用于建盖中小学校舍165.14万元,建筑面积1459平方米。用于改造其他配套设施建设26.36万元,学校基本实现“一无两有”,办学条件逐年改善,基本能满足学校正常教学的需要。危房率由1993年的17%降至1995年的2.1%。
  【泰国PDA组织援助曼真村公所发展水果种植】泰国人口与社会发展协会(简称PDA组织),援助曼真村公所2万美元用于发展水果生产,其目的主要是促进计划生育工作,使育龄妇女能自觉、自愿按政策生育,以达到控制人口的目的。1993年有100户农户向银行贷款4万元,种植“三华李”200亩。
  【“三华李”享誉州内外】1984年,由乡退休干部魏文彦从省茶科所引种200株“三华李”获得成功后,3年内在全乡普及种植。“三华李”又名“桃李”,它是用“李子”与“桃”嫁接而成,具有个大、味美的特点,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口感较好,“三华李”已成为初海乡庭院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全乡共种植2000亩,年产量达50吨,每年能为群众创收25万元。
  【党政部门事业单位进行机构改革】助海乡机构改革于1994年3月19日开始到11月7日结束。机构改革后,党政机构由原来的3个合并为2个,即乡党政办1个,乡镇企业办1个,人员由原来的29人调整为27人,定编30人,事业单位由原来的14个改革设置15个(不含中小学校),人员由原来的57人调整为74人,事业单位定编74人。
  【甘蔗产量突破8万吨】历年来,乡党委、政府注重抓全乡骨干产业之一的甘蔗生产发展,下大力气抓科技投入,1995年甘蔗总产量达到86775吨,甘蔗产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全乡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年有4个村公所37个村委会39户农户被县政府授予甘蔗生产先进集体和个人。
  【蔬菜产量达到86.8万千克】全乡各族群众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根据当地可发展种植蔬菜的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1995年全乡农田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724亩,年产蔬菜达86.8万千克,不仅自给自足,而且些运往县城、景洪等地销售,仅此一项年创利达120万元。
  【群众拥有电视机达3083台】1995年止,勐海乡群众已拥有电视机3083台,比1991年增844台,平均每10户拥有7台电视机。
  【林业站工作成绩斐然】1990年至1995年勐海乡林业站深入乡辖林区各自然村寨,采取各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对《森林法》、《森林法实施细则》、《野生动物保护法》、《云南省护林防火条例》、国务院关于发布《森林防火条例通知》等法律、法规进行大力宣传,共召开村公所会议137次,到会人员1135人次,放映宣传21场,受教育人数46677人次,达95%,在林区道路和林区各自然村寨张贴各种宣传布告(傣汉语)共412张,转发县护林防火办《护林防火通知书》5186份,同时组建护林防火指挥部,成员11人。几年来共査处违法倒卖木材87起,合计181.44平方米,合币40792元,査处侵占吞食国有林地种蔗的林农125户,种植面积328.7亩,赔偿资源损失费14791.5元,挽回国家经济损失24491.5元。全乡四旁植树共96254株,营造经济林木235亩,协助县林业局封山育林600余亩,并列入滇西南第二期开发项目,出让乡辖区内国有荒山3000余亩。
  【曼尾开辟饮食服务点】勣海乡曼尾,地处昆洛公路 (214)国道3098公里处,是曼尾村公所和曼短村公所交界处,也是勣海乡与勣宋乡的交叉路口。公路右边是茂盛的森林,公路左边一片荒草地,人们称之为“龙地”。1986年初,8公里附近的曼短村公所曼峦回村民岩大(曼峦回80年代的老村长),由于对农用车故障有维修经验,经常被邀请到此叉路口帮忙修理,岩大与妻子玉香洪商量后,投资4000多元在路旁建盖一栋“干栏式”简易竹楼,投资3000多元购进了修理工具,办起了修理点,同时经销小百货,成为此地第一家个体工商户。在岩大的带动下,同年,曼峦回村民岩拉和妻子玉尖一起推着小推车来到岩大修理百货店卖起了凉粉、凉米线,做起了小本生意。不久,岩拉也建盖了简易房,经营早点、午餐。该地逐渐热闹起来,以后曼尾村村民岩龙、岩南兄弟2人又合资到此地建盖了傣家式的楼房饭店。该地小生意兴隆起来了,每户每年平均收入达1万多元。1992年至1995年,8公里叉路口的小店铺已发展到24户。在此地建有农行营业分店,还有香港宝佳公司、缅甸东部特区、昆明飞泰公司、勐海县矿业公司联合投资的振思铁合金矿业有限公司。
  【曼峦回曼赛回】勘海县勧海乡曼短村公所的曼峦回、曼赛回是全县仅有的两个回傣村寨。位于勐海坝子东北端,两寨相距5.5公里,有勐海乡政府通往昆洛公路的便道过境,交通便利。曼峦回寨有57户,269人,其中男140人,女129人。耕地面积687亩,其中水田231亩,茶园180亩,甘蔗地235亩,菜地29亩。有森林288亩,荒山80亩。1995年水稻产量92978千克,甘蔗产量820吨,茶叶产量95担,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曼赛回有71户,342人。其中男166人,女176人。耕地面积905亩,其中水田面积315亩,茶叶面积387亩,甘蔗面积263亩,菜地47亩。有森林740亩,荒山100亩。1995年
  水稻产量119169千克,甘蔗产量920.5吨,茶叶产量128担,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
  (李艳)
  勐遮乡
  总面积35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0175亩田68394亩地41781亩户籍人口9566户45789人男22736人
  女23053人
  主要民族傣汉拉祜
  人口密度128人/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13个村公所155个村民委员会160个自然村
  村公所名称初遮曼洪曼燕曼扫曼伦曼光曼央龙曼根景真曼拉曼勐养曼弄曼恩
  乡政府驻地勐遮街
  【概况】勣遮乡位于勣海县中部偏西,23万亩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傣、汉、拉祜、哈尼、布朗、佤等边疆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乡境内还驻有雷达、茶山部队、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景真糖厂、3个公路管理道班、2个水库管理所等单位。勣遮在历史上由于设置过县的建制,各行业机构齐全,县属机关,双管单位,乡属机关单位有近40个。街道上的修理、缝纫、基建、木器、理发、照相等乡镇企业有20余个。学校、医院、供销、粮食、加工、水电、邮政、交通、林业、公安、科技、工商、税务、财贸、金融等企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初具规模,多数单位都配置了交通工具,建起了办公大楼。1991年全乡共有8583户,43479人;1995年9566户,45789人,出生712人,死亡30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5%。。农村劳动力1991年23301人,其中女劳力11533人,1995年24610人,其中女劳力12394人,从事农业的劳力23719人,林业39人,牧业173人,渔业108人,工业29人,建筑45人,交通运输邮电业187人,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及仓储业155人,从事卫生体育社会福利39人,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事业20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53人,金融保险业16人,乡经济组织(社务)管理21人,其它6人。1991年全乡实有耕地面积108427亩,其中保水田42166亩,二水田15471亩,雷响田19137亩,水浇地3178亩,固定旱地27890亩,轮歇地45亩;1995年110175亩,其中保水田43815亩,二水田10316亩,雷响田14263亩,水浇地4571亩,固定旱地37165亩,轮歇地45亩。1991年全乡粮豆总产28257654千克,1995年29057044千克,1995年比1991年增产799390千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人,勣遮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充分发挥优势,依靠“政策、科技、投入、劳动”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创办乡镇企业,实行科学种田,大力发展交通、水电、财贸供销、通讯、文教、卫生等事业,全乡发生了巨大变化。1991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5207.26万元;财政收入164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72万元;茶叶总产4419.5公担;甘蔗产量730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780元。199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5776万元;财政收入220多万元;粮食总产达2876万千克;茶叶总产5842.5公担;甘蔗总产突破1000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874元。199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0732.88万元;财政收入达288.8万元;乡镇企业收入7000多万元;茶叶总产6604.3公担;甘蔗总产1200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182元。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稳产高产的科学种田道路。勐遮乡1990年8月14日正式列入滇西南农业开发区以后,总投资1.183万元,粮食种植面积达76075亩。乡党委、乡人民政府从本乡实际出发,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增加了优质稻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推广科学种田新技术,扩大机耕面积,实行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强化水利设施,先后兴建氷利工程100余件,各型水库18座,总灌溉面积58800亩。兴办乡农业技术服务公司,下设庄稼医院,粮食生产技术服务指导组,水产养渔组、财会组,依靠科学技术为全乡各族农户搞好服务,保证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全乡粮食总产保持在3000多万千克,冬季稻田养鱼面积8200亩。
  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从探索企业发展道路入手,因地制宜,积极创办采矿业、绿色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在巩固和发展老企业的基础上,先后办起景真黑古陶厂、勐遮竹木器厂(卫生筷厂)等企业,1995年全乡集体和个体茶叶初制所20多个,还有户办、联户办,集体、个体运输、建筑、加工、铁木农具、修理、缝纫、照相、饮食服务等乡镇企业1000多个,从业人员2000多人。
  乡党委、乡政府认真分析乡情,结合丰富的土地资源、气候、劳动力、区位优势及古老的茶山,对全乡种植结构做了调整和布局,注重茶叶低产改造,加强茶园管理,使茶叶基地逐年投产,效益不断增加,同时又带动了甘蔗、林果、畜牧业、矿业等方面的发展。全乡共有茶叶基地13329亩,年总产量达6000多公担,茶叶收入1200万多元;甘蔗种植面积达25000多亩,年总产量达10000余吨,甘蔗收入达1700多万元。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机关公益事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全乡已有30多个单位,90多个自然村,4500多户,25000多人,10000多头大牲畜解决了饮水问题;全乡公路四通八达,共有13个村公所,150个自然村用上了电,乡内设有邮电支局,投资100多万元开通程控电话,13个村公所和部分村寨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近年来,政府新辟勧遮农贸市场、凤凰农贸市场后,又恢复了嘎拱、曼燕等市场。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勐遮乡现有中学1所,小学46所,1991年又成立了乡党校、乡干部培训学校、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三位一体的“三校”。全乡有教职工280多人,在校中小学生和成人学员6000多人。仅1990年至1993年全乡农民共集资170多万元,国家补助19.9万元,建起14幢
  教学楼,总面积达4437平方米,使整体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九普”和“六普”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医疗卫生工作得到加强,方便了各族群众看病就医,卫生部门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网点,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髙临床知识和卫生防疫水平,使全乡卫生保健工作有了新的提高。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乡计划生育办公室,乡计划生育服务站,乡计划生育协会,乡婚育学校积极配合,根据各单位部门所担负的任务,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认真宣传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1995年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低于州、县下达的指标,取得可喜的成绩,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扬;勣遮乡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的方针,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采取“青年民兵之家”、“五好家庭”、“双学双比”、“五讲四美三热爱”、“学雷锋,树新风”等形式,大力开展适合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涌现出“全国教育模范”、“中华扫盲奖获得者”、“全国德育工作先进维护治安的好干部”、“州县双学双比先进”、“州县优秀党员”、“先进党支部”等一大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全乡有11个单位分别被省、州、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文明村”。1993年集资40多万元建盖了乡文化站和广播站办公综合楼,安装了乡机关和附近村寨的闭路电视,曼恩村公所和曼扫村公所的曼国村委会、曼光的曼洪么等村也安装了闭路电视,提高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乡政府和13个村公所都建起办公楼,湾勒、曼洪、曼瓦等村民委员会也建起了钢混两层楼社房。乡政府和机关20多个单位(村公所)购置了小车,基本解决机关的办公条件和交通工具。曼恩村公村曼垒村全村农民用上电饭煲,勐遮村公所曼吕村20多户农民安装了程控电话。1995年全乡8256户农民住上了瓦房,农民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根本的改善。中高档工业产品进入农户家庭,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初遮乡农村人均占有粮食600多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农民拥有电视机6861台,收音机5175台,收录机4000多台,自行车13907部,缝纫机5964部,手表近20000只,部分农民还拥有摩托车、洗衣机、电风扇和电冰箱,全乡农民拥有汽车、大小拖拉机3000多台(辆),大小拖拉机基本上配套了机耕需用的犁耕,有的农户还安装了解板机、打米机、粉碎机、米线机等加工机械。
  【“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区"项目启动】被列为“云南省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区”之一的勐遮乡于1991年初启动4个开发项目。农业开发区包括全乡13个村公所,136个村民委员会。林业:计划造林23085亩。荒山造林22617亩(其中护路林90亩,护岸林378亩),农田防护林56754亩,封山育林373亩,林业总投资80万元。第二项为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常规稻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3年内完成;择土配方施肥20000亩;两杂(杂交稻杂交包谷)150000亩;推广冬季作物30000亩。总投资1070000元。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改造中低产田20000亩;兴修水库一座,库容量为5888立方,灌溉面积12000亩,蔗地4000亩,主干渠长1.5公里,右干渠长7.8公里,左干渠长7.6公里,投资226万元;兴修水闸2个,灌溉面积7200亩,两件总投资477.74万元。农机开发,投资20万元,主要用于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农业用油库1个,完善农机修理站的修理车间,修理设备和购置。4个项目总投资684.74万元。
  【“坚持科技兴农”方针采取多项丰产措施】1991年,乡党委、乡政府利用农业干部会等形式,在总结1990年度全乡粮食总产达2500万千克,突破历史最高年产量水平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坚持“科技兴农”的方针,对粮食生产实施了下列科技措施。即扩大杂交稻面积9500亩,使杂交稻总面积达42000亩;改造低产田6330亩,比上年增加1000亩;进行多效唑育稻2000亩;规格化条栽73000亩,比上年增加2000亩,综示区田每亩增施化肥12.5千克;落实千斤社(队)40个,比上年增加8个。
  【八角亭工艺美陶厂建成投产】由勣遮景真八角亭工艺美陶厂试制的第一批百寿瓶、花瓶、笔筒、烟灰缸等40多种黑古陶工艺美陶产品于1991年9月底顺利出窑,合格率在80%以上。
  【召开教育专门会议部署“双基工作”】1991年7月11日,乡党委、乡政府召开教育专门会议,布置落实1993年实现全乡小学普及和无文盲乡的具体措施。会议提出:乡、村、社都要安排专人负责教育工作,成立领导小组,村长、主任担任组长,亲自抓,并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全乡2000多名文盲要力争年内扫除,办班经费由各自然村自筹解决。建立督促检査制度,一个季度集中检査总结一次。
  【中共勐遮乡委党校成立】1991年6月29日,中共勘遮乡委党校宣布成立。设乡党校、乡干部培训学校,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三位一体,三块牌子一套班子,设有专职人员3名。主要负责对全乡的党员干部培训、轮训。
  【百余对农民夫妇申请领取"独子证”】勘遮乡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有关法规,各族农民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1992年,全乡已有120多对农民夫妇向乡计划生育办公室提出申请,办理“独子证”。
  【新增耕地4000多亩】1992年由于认真宣传贯彻《土地法》,农村干部群众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的思想意识得到增强,把废弃的耕地又恢复使用起来,把一些效益不好的鱼塘、荒地改造成良田,1992年全乡增加耕地4384亩,使全乡耕地的面积达到104843亩。曼恩村公所曼杭混村民委员会,在组织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国家
  《土地法》以后,农户改造私人竹地、小鱼塘为农田40多亩,推整集体荒废鱼塘成田200多亩,新增种粮农田250多亩。
  【农民新建瓦房514幢】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1992年全乡农民有514户拆除旧房,新建瓦房。
  【粮食总产突破2800万千克】由于广大农民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粮食生产发展方针,普及和推广先进科学种田技术,对水稻的“育、栽、管”各个环节都采取具体的科技措施,使粮食又获丰收,1992年,全乡粮食总产达28257654千克,比1990年增产300多万千克。
  【群众拥有电视机数突破5000台】农民群众经过勤劳致富,物质生活的改善促进了精神文明的改变。到1992年全乡农户个人购买电视机数已达5659台,比1990年增加了5000台。
  【产鲜鱼400多吨】各族农民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根据当地可发展渔业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1992年全乡农田养鱼水面已达到了3423亩,年产鲜鱼达443吨,水面比1990年增加2000多亩,产量增加300多吨,不仅满足当地市场,还运往景洪、勣海、澜沧等地销售。
  【培训村公所干部】乡党委、乡政府针对基层换届,于1993年8月10日至12日,对全乡13个村公所的干部进行了一次综合培训,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乡党校老师为教员,向村公所干部讲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和《如何当好村公所干部》等专题内容。
  【举办首届农民初中文化函授班】由勣海县委党校与勧遮乡党校联合招生的勣遮乡首届成人初中文化函授班于1993年9月15日在勣遮乡党校开学。县委组织部长李才忠、县委宣传部、劳动人事局、县民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到校表示祝贺。这个班报名人数达百余人,通过考试录取85人。该班是县、乡为摸索基层干部文化达标培训的第一个试点班,学制为两年,开设的必修课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农村实用科技等14门。学习结束,经过考试成绩及格的学员,发给初中毕业证书。
  【在西双版纳报上作广告】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形势需要,提高单位的知名度,经乡党委、乡政府领导同意,由乡属机关各单位、村公所等集资,由乡党校常务副校长冯德安负责组稿,于1993年9月6日在西双版纳报第二版上作了题为《前进中的初遮》的宣传广告,同时在傣文报上也进行了宣传。报纸发行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首届农民高小文化班开学】为了巩固农村扫盲成果,提高劳动者素质,由乡党校举办学制一年,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农村实用科技,提高生产第一线村寨干部和农民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勐遮乡首届农民高小文化函授班于1993年12月29日在乡党校开学,学员达50多名。
  【程控电话开通】乡政府投资20万元,各部门集资80多万元,总投资100多万元的勐遮程控电话于1993年11月23日全面开通。安装电话890门,仅勐遮村公所曼吕村就安装30门,成为乡内农民安装电话最多的一个村。
  【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通过“双验收”】
  1994年4月2至4日,由州教委牵头,有三县(市)教育干部参加的验收小组,对勐遮乡的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査,召开各种座谈会听取汇报,翻阅核査有关报表资料,进行公开评估,根据勐遮乡1993年已有中学1所,12个教学班,在校生510人,有小学46所(完全小学8所,初级小学20所,教学点18所),160个教学班,在校生5767人,学校教职工231人,全乡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6.8%,年巩固率达98.9%,普及率达96.7%和全乡从1981年以来先后举办扫盲班211个,参加学习的学员6672人,已有5868人扫除文盲,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3.3%的实际情况,按照有关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标准要求,通过了“双验收”。
  【成立农村合作基金会】勣遮乡农村合作基金会于1994年11月18日在初遮乡农村经营管理站挂牌成立,3天时间就有90多户人人股,入股资金达10多万元。
  【州委书记陈思雄到勣遮检查工作】1994年8月24日,西双版纳州委书记陈思雄到勣遮检査工作。陈书记要求粮食、财政、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要认真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粮食收购和奖励政策,统一思想认识,层层建立工作“责任状”,踏踏实实做好粮食秋收秋征工作;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交好粮,卖好粮,保证完成任务,有关部门要管好粮油市场,积极做好粮食入库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在粮食入库中,做到热情服务,方便群众,依质论价,好粮好价,不得压级压价。
  【刀庭荣集资建市场】1995年1月14日,初海县勣遮乡景真村公所新建的“嘎真街”农贸市场建成投入使用。该市场是由民族上层人士刀庭荣先生个人集资1万元,并发动曼海村12户农民献出竹料兴建而成。市场占地2亩,有4排简易街棚。
  【冬季农作物面积突破万亩】勣遮乡各族干部群众从当地实际出发,经过不断试验、示范和摸索,把冬闲农田充分利用起来。全乡的小春播种面积突破了1万亩,达
  10717亩,其中油菜1700亩,碗豆3010亩,蚕豆1102亩,小麦590亩,西瓜323亩,绿肥921亩,蔬菜4071亩。
  【初海县农机公司勐遮经营部开业】1995年2月10日,勐海县农机公司勐遮经营部挂牌营业。该经营部是县农机公司根据农业机械化形势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宣传普及农机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开办。经营部共投资20万元,开业几天就出售手扶拖拉机6台。
  【举办学习“邓选”骨干培训班】1995年4月26日至28日,勐遮乡党委、乡政府在乡党校举办了一期学习邓小平文选骨干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各村公所党支部书记、文书和乡属机关各站、所的所(站)长60多人。主要讲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组织干部路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6个方面的内容。
  【认真抓好“二五”普法工作】勐遮乡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认真抓好“二五”普法。在“二五”普法过程中,全乡共培训普法骨干180多人次;对11000多农村普法对象,300多名干部1700多名职工进行了法律常识学习和考试,普法对象的受教育面均在90%以上。还充分利用广播、电影、有线电视、黑板报、宣传专栏等宣传工具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勐遮乡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挂牌成立】1995年8月4日,勐遮乡初遮村公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等13所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成立,13个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部分教员代表参加了大会。乡党委、乡政府领导、乡教办室、乡党校、乡农技校的负责人参加了庆祝大会。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业务上接受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指导。主要任务是:负责村社两级干部的培训轮训,农民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搞好服务。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中专班勐遮教学班开学】由州、县、乡三级党校联合承办的云南省95级干部政治管理中专函授班勐遮教学点,于1995年9月底开学,并于10月26日至11月6日进行了第一学期的哲学、语文、政治3门课程的面授。报名参加95级中专班勐遮教学点学习的人数达65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辅导,参加全省统考,录取学员36人。学员们来自勐遮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村公所。教学工作统一由州、县委党校函授部、函授站负责,教学工作的日常行政管理由勣遮乡党委负责。中专函授班学制为3年,开设语文、政治、哲学、法律、党史、人口理论、省、州情、社会调查等18门必修课程。学员通过自学、面授、参加全省成人统考,成绩合格的,发给由省教委鉴印的中专毕业证书。【婚育学校成立】为了让本乡各族青年男女在结婚时,得到一次婚育基本知识和人口理论的教育,勐海县勐遮乡婚育学校于1995年10月30日挂牌成立。婚育学校的领导班子和教员队伍由乡党校,乡计划生育服务所,乡政府办公室联合组成。10月30日起,对凡到乡政府办理结婚登记的对象都进行一次培训,发放有关计划生育知识的学习宣传品。
  【文化站广播站综合楼投入使用】由乡政府投资16万多元,建筑面积为208平方米的勧遮乡文化站、广播站综合办公楼于1995年9月24日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从而改变了过去两站房屋破旧,无法开展正常业务工作的落后状况。为本乡文化事业的建设,广播电视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茶叶生产突破6000公担】茶叶生产是遮乡的骨干产业之一,乡党委、政府提出“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茶叶,重点提高单产”的茶叶生产发展方针,全乡各族农民根据这一方针,充分发挥优势,采用科学的茶园管理和采摘方法,并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茶叶产量不断提髙。1995年度,全乡茶叶种植面积达13211亩,当年采叶面积达12482亩,总产达6604公担,突破了茶叶历史最髙年产量水平。
  【农民办工业有新起色】1995年,勐遮乡农民生产的铁木农具已达4205件,收入达34456元;碾米16536吨,收入332643元;榨糖49676千克,收入197036元;打砖804万块,收入816700元;打瓦94万块,收入111600元;木材加工1128立方米,收入43928元,缝衣2070件,收入6935元;编织13495件,收入117946元。
  【畜牧业生产】1995年,勐遮乡牧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大牲畜存栏达10062头,其中水牛6106头,黄牛3953头,当年出栏菜牛1587头,肉产量120587千克;尤其生猪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猪肉供应量大,各族群众看准市场,大力发展养猪,推广圈养,喂配合饲料,选用优良品种等科学养猪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还积极参加省、州、县、乡四级政府举办的养猪综示区,不断提髙了生猪的育肥率和肉产量。1995年全乡出栏肥猪7848头,肉产量达596698千克,出栏家禽115699只,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菜蓝子”。
  【农民用电・达270多万度】随着农村电气化和农业科学化的不断发展,到1995年,勐遮乡已有151个村民委员会通了电,农民不仅解决了照明问题,还充分利用电力资源,开展各种小型加工业、碾米、抽水、修理等。全年农村用电量已达271.52万度,还有36户用上了沼气。
  【积极推广使用化肥农药】随着农村科学技术的普及,勣遮乡各族农民不仅在粮食生产上推广两化(化肥、农药),而且在甘蔗、茶叶、蔬菜、小春等农作物上也积极使
  用两化。1995年全乡使用的化肥达4357吨,其中氮肥2103吨,磷肥1362吨,钾肥113吨,复合肥779吨。使用各种农药33841千克。
  【养鱼水面达3000多亩产量达500多吨】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勐遮乡各族农民,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优势,积极发展渔业。到1995年全乡的养鱼水面已达3220亩,鱼产量达543.08吨,不仅丰富了当地市场,而且还向景洪、勐海、澜沧等地提供了部分鲜鱼。农民们积极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养鱼效益。部分农民开展稻田养鱼,面积已发展到643亩,收到稻鱼双收的较好效果。
  【种植油菜1000多亩】过去习惯于只种一季水稻的勐遮乡农民,近年来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冬闲农田,种植油菜,收到了较好的生产效果。1995年全乡种植油菜1368亩,产量达137043千克,平均亩产达100千克,选种、管理得好的单产达119.75千克。
  (岩燕冯德安)
  勐混乡
  总面积25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1486亩田35725亩地15761亩
  户籍人口5227户25217人男12603人
  女12614人
  主要民族傣哈尼布朗
  人口密度99人/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6个村公所65个村民委员会60个自然村
  村公所名称景勐混曼扫曼赛贺开曼国曼蚌
  乡政府驻地景勐混
  【概况】勐混是以傣族为主体民族的平坝乡,位于县境中部偏南,东与景洪市交界,东北与格朗和乡毗邻,南连布朗山乡,西为勐冈乡,西北为勐遮乡,北抵勐海乡。乡政府驻景勐混,距县城25公里,距打洛55公里。
  全乡除贺开村公所地处山区以外,其余皆属平坝,面积54平方公里,是县内优质稻主产区。少数民族24385人,占总人口的96.7%,非农业人口139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2%。199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10.74%.。死亡人数159人,死亡率6.32%。。全半劳动力14101人,在全半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副、渔业总人数12086人,占85.71%;从事工业人数47人,占0.33%;从事建筑业人数177人,占1.26%;从事运输、商业、饮食、服务等行业总人数1791人,占12.7%。
  1995年,人均占有耕地2.04亩,农业人均2.16亩。乡内有水库9个,总蓄水量66.5万立方米。农作物播种面积54694亩,复种指数106.33%,、比1991年提高1.2%,粮食总产量1562.87万千克,比1991年减少0.77%,其中水稻产量1433.94万千克,蚕豆、豌豆3.91万千克,包谷91.34万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1995年甘蔗种植面积11516亩,总产量49588吨,比1991年增长17.43%和54.96%,年均增长4.36%和132.7%„茶叶种植面积13543亩,总产量3524公担,比1991年增长2.49%和49.58%,年均增长0.62%和12.4%。
  1995年大牲畜存栏7930头,比1991年的8271头减少341头,减4.12%,其中黄牛3061头,比1991年增273头,增长9.79%;水牛4864头,比1991年减少609头,减11.13%。生猪存栏9843头,比1991年的8035头增加1808头,增长22.50%。1995年出售肥猪2750头,比1991年增加1018头,增长58.78%;出售和自宰肉牛1197头,比1991年增加110头,增10.12%;家禽出栏49362只,比1991年减少19.51%;当年肉类总产量317014千克,比1991年减少2.82%。渔塘面积1440亩,渔产量95.14万千克,主要有草鱼、鲢鱼、鲤鱼、罗非、江鍬等。乡内有林地面积14.4亩,森林覆盖率27.64%, 封山育林面积11103亩,林权三定时,有轮歇地2.8万亩,荒山12.4万亩(国有7.9万亩,集体4.5万亩),人均占有6.3亩。
  1995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00.5万元,比1991年的1945.01万元增长100.54%o平均增长25.14%;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278万元,比1991年的2656.83万元增长23.38%,年增长5.85%;农业生产总值2738万元,比1991年的2351.56万元增长16.43%,年均增长4.11%;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064.88万元。农业人均产粮1293千克,人均占有粮食656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1元,比1991年的741元增长48.58%, 年均增长12.15%。
  1995年末农村拥有自行车5625部,缝纫机3166部,摩托车92辆,收录机3155台,电视机2854台,手表6734块,电扇11台,电冰箱12台,洗衣机6台,录像机21台,均比1991年增加。年末住瓦房户数4662户,当年建盖瓦房299户,砖混结构住房25户。
  1991—1995年,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开展5项,总投资80.5万元,其中国家、州、县补助40.5万元,乡投资10万元,群众集资30万元,投入劳动力153万个,使用各种运输车辆350辆,机械10台,已竣工5项,受益15000亩。新建各种桥涵5座,投资26万元,其中糖厂投资20万元,农民集资6万元。截止1995年底,全乡共有8个水库,蓄水量63.5万方,共投资124万元,受益面积32000亩。全乡除机关单位外,已有36个村委会安装自来水,占村委会总数的55.3%,投资187万元,受益2983户14824人,基本解决了群众饮水难的问题。
  1995年末有乡镇企业1500个,比1991年增加1110个。其中乡办企业3个,个体联户办企业1497个,从业人员1595人,比1991年增加1109人。企业总收入1289万元,年末实现税利127.64万元,比1991年分别增长322.25%和70.52%。主要项目是:建筑、加工业等。1995年茶叶初制所发展到13所,红毛茶和绿毛茶总产量达3524公担,碾米5570吨,收入244245元;烤酒2464千克,收入22704元;生产砖块880万块,收入799800元;瓦100万块,收入63200元;木材加工325立方米,收入8771元;编织388件,收入2288元。
  1995年财政总收入126.9万元,比1991年的71.01万元增加55.85万元,增长78.71%;总支出245.53万元,比1991年的76.85万元,增加168.68万元,支出增长219.49%;年末各项存款达741.2万元,比1991年的291万元增加450.2万元,增长154.71%;其中个人存款328万元,人均130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97.59%和68.59%。信贷总支出166万元。
  1995年境内公路通车总长65公里,各村公所驻地均通公路,全乡各种运输车辆831辆,其中货运车14辆,小轿车1辆,手扶拖拉机782辆,大中型拖拉机34辆,民间货运量15.7吨,货运周转量20.2万吨/公里。
  全乡程控电话投资539091元,于1995年8月1日正式开通,拥有电话机140部,比1991年的43部增加97部,增长225.58%,6个行政村公所均通电话。1995年报刊订购量达61844份,比1991年的122381份减少49.47%;杂志订购量达7476份,比1991年的14794份减少49.47%,邮电业务总量达229490元。
  1995年全乡文化站1个,电影院1个,电影录像点11个。全年共计放映影像8030场,观众达321200人次,业余文艺演出队6个,演出12场,观众达6500人次。建立了9个青年之家,是青年民兵的寓教于乐场所。全乡拥有电视机2854台,人口覆盖率为11.32%。乡卫生院1个,于1995年投资50万元建盖门诊大楼,现已交付使用,全院有工作人员16人,其中:西医师3人,药剂师1人,护师1人,护士2人,医士5人,其他人员3人;村卫生所6个,村卫生员18人。乡卫生院有病床14张,重要器械设备有高压消毒锅2个,显微镜2台,冷冻柜2台,放射机1台,电动洗胃机、脚踏吸引器、氧气设备、洗衣机等。1995年门诊人次达14029人次,月平均1169人次,日平均38人次,住院治疗225人,转院治疗15人。“四苗”(百白破、卡介苗、麻疹、小儿麻痹糖丸)覆盖率80%,强化免疫覆盖率96%。破类接种1044人,接种率94.4%。计划生育率86.9%,节育率84.6%。多胎率达1.2%,分别比1991年增15.7%和15.2%。多胎率下降8.3%,1995年全乡有29所小学,完小5所,高小点16个,教学点7个,初级小学1个。共有104个班,在校学生359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469人。教师145人,其中专任教师121人,合同教师22人,后勤工作人员2人,小学入学率95.8%,巩固率95.5%;普及率97.7%,毕业率96.7%,升学率53.3%,分别比1991年增长10.9%、15%、26.7%、20.7%、21.3%。全乡办学前班1个38人,有中学1所,共6个班,在校学生202人,初中毕业升学率25.93%。1991—1995年小学共投资120万元,修建了4583平方米校舍,改善了小学办学条件。1991—1995年中学投资40万元,乔迁建盖新校舍,总面积2182平方米,购买2万元的教学设备。1992年开办了“3+1”班,学生14人。党政、农、科1991—1995年共举办各种培训班600期,参加人员29371人次,编印各种资料155份。
  1991—1995年的科技推广。农业方面:水稻主要推广优良品种,如“汕优63”、“滇陇201”、“龙紫系列”,试验示范“德农205”、“德农202”、“92—1”、“92—3”等新品种;推广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宝、丰收素、喷施云大一120、高效复合肥等);推广稻田化学除草;中低产田开发;实行保健栽培;示区实施规范化宽窄行条栽,示区在改进施肥方法上,实行以施底肥为主,早追肥为辅,推广中层施肥,培肥地力,搞地力建设等。甘蔗方面推广规模化栽培,地膜覆盖栽培,化学除草,快锄低砍,科学施肥等技术。茶叶主要抓低产老茶园改造,高效多元微肥喷施等技术。兽医方面推广肥猪配合饲料生喂;推广综合防治措施;推广沼气、猪厩、厕所三结合的卫生厩。以上科技措施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政府机关建设:1995年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负债沉重的情况下,为使广大职工安居乐业,改变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状况,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借资金,投资447403元,建盖了4幢住宿,其中投资173835元,建盖面积为366平方米的职工宿舍楼;投资230500元,建筑面积为1123.62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宿舍,从根本上改变了职工住宿难的问题。同时投资23068元,在宿舍区内铺设了混凝土地面,修建厕所等,使广大职工安心于本职工作。
  1995年有敬老院1所,14张床位,收养孤寡老人14人,现仍然健在5位老人。1995年国家和集体救济的困难户593户,3501人,当年脱贫417户,优抚19人,军属优待16户,优待金额5284元,老干部生活补助15人,补助金额5464元,到目前为止已有63个村民委员会通电,有63个村委会通公路。
  【街道配套设施建设】1991年,为改变初混乡街道脏乱差的状况,就昆洛公路的改建工程及景勐混沿线加宽工程实施之际,勐混乡政府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进行街道建设。街道从乡政府大门至纳达勐指挥部转运站,全长591.48米,宽30米,其中,行车道14米,两边人行道各8米,设下水道两条,过车岔口13个,路两边分别设0.4x0.3的绿化带,总造价559681元。
  【兴建人畜饮水工程】1991年,乡党委、政府投资73万元,从曼国村公所曼怀引水,安装自来水主管道,全长6公里,每天可供水1万余方,解决乡机关单位、景勣混13个村委会和沿线的曼怀、曼代、曼广龙等836户2844人饮水问题。
  【曼赛村公所教育“双验收”】1991年5月20日,曼赛村公所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各项教育指标达到验收标准。曼赛村公所有9个自然村,总户数为665户,人口3705人。有6所学校,18个教学班,在校生478人,教师16人,经过全村各族群众的努力,解决了“一无两有”,做到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桌凳。1990年学生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8%,4年巩固率为100%,12—14周岁少年儿童普及率达96.2%。12—40周岁非文盲率达95.9%,妇女非文盲率达93.6%。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办学条件均达到验收标准,顺利通过上级有关部门验收。是全乡第一个通过教育“双验收”的村公所。
  【成立乡党校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学校干部培训学校】为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提高成人文化教育水平,勐混乡“三校”于1991年6月27日正式挂牌成立,校长陈保清(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陈萍兰。设有党校、农业技术、干部培训3个教务组。各组均指定负责人编写培训计划,并按计划认真组织培训,学校有固定的教室、办公室和会议室,配有电话、放像机和收录机,设2名专职教师,14名兼职教师。
  【综示区播种面积和产量】1991年,全乡有综示区面积30127亩,占水田面积91.9%,单产416千克,总产12531359千克,比1990年的总产量增7.84%,净增1.37%o其中,杂交面积12917亩,占示区面积的42.88%,单产440.4千克,总产量5688731千克;滇陇201面积5408亩,占示区面积的17.95%,单产373.9千克,总产量2022395千克。龙紫系统面积9256亩,单产401.8千克,总产量3718801千克。在整个示区面积中采用宽窄行种植面积24638亩,占示区面积的78.46%,其中滇陇201实行宽行种植面积3948亩,占宽窄行种植面积的16.02%。进行技术培训11次1007人。
  【列入甘蔗综试区】为了更好地发展甘蔗生产,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县政府决定1991年扩建景真糖厂,以适应甘蔗种植面积的要求,勐混乡甘蔗发展任务为2500亩,其中新植500亩,翻根1750亩,综试区2000亩,凡参加甘蔗综示区的,每亩每年供给尿素20千克,钙镁磷20千克,抚芽虫威2包,供给1亩用量的除草剂。
  【出台《征收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暂行规定》】根据云南省《征收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暂行规定》的通知精神,充分调动全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振兴经济,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制定办法,按农村经济经营分配中的上年农民所得纯收入的0.5%统一计征。直至1%的控制数为主,按比例计征到户,统一由乡农经站预算征收,供政府宏观调控使用,几年间,为全乡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改善了办学条件。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增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夺丰收的意识,农技校、农科站、甘蔗站、兽医站等技术部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1991年共举办各种培训班48期1491人次,培养了一批农村科学致富带头人。每个村公所都配齐了农科员、甘蔗辅导员、茶叶辅导员、护林员、兽医员等。【曼毕村通电】1991年,曼毕八甲村在县乡政府的关心下,投资6万元,架设了高压线,使深居大山里的八甲人民解决了照明问题,全村42户214人受益。
  【举办文化学习班】1991年7月一1992年8月,乡党校举办为期一年的文化教育班,主要招收在职村公所干部,提高文化水平,以适应行政村的领导工作,共招生56人,结业32人。
  【南混河截弯改直工程】南混河是勐混乡境内一条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格朗和乡邦恩脚,全长29公里,流域面积176.1平方公里,流入南开河,在勐混境內10余公里。由于河道弯多,水流缓慢,上游植被破坏,水土严重流失,泥沙逐年沉积,河床增高,沿河两岸的农田年年遭洪涝危害,每年成灾面积近百亩。为彻底根治水患,河道截弯改直工程于1991年12月20日破土动工。工程于1992年4月3日按设计要求完成。改直地段河底宽19米,河堤每边底宽6米,上宽2米,河道坡比由原来的1:1110改为1:400的3.6公里改直任务。并在河堤上修建6道引水落溉口和一道进水口,两岸种上护源林,工程开挖和回填土方32000.4立方米,投工投劳51087个工,其中县属机关598个工,乡属机关1150个工,农民49339个工。
  【影剧院落成】为满足全乡广大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改变观看露天电影的状况,1992年,投资29万元,建盖可容纳500人的影剧院,改善了影像放映环境。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影剧院集影像、会议、文艺为一体的多功能作用。
  【修建弄养蔗区引水大沟】勐混乡弄养蔗区引水大沟于1992年7月3日建成。经县、乡政府、水电局、计经委验收正式交付勐混乡管理使用。该大沟主渠道长2160米,投资41.1万元。该工程是勧海县旱地甘蔗灌溉第一项工程,可灌溉蔗地水田达3000余亩。
  【综示区规模产量技术措施】1992年,全乡参加示区面积29117亩,占水田面积92.43%。粮食单产432.4千克,总产量12591192千克,单产量比1991年增16千克,增3.85%,总产量增59833千克,增0.48%,其中:杂交稻播种面积9827亩,占示区面积的33.75%,单产446千克,总产量达4583452千克;滇陇201选系播种面积7783亩,占示区面积的26.73%,单位产量399千克,总产量3108960千克,滇陇201原推广播种2008亩,占示区面积的6.90%,单产392千克,总产786898千克;龙紫系列7642亩,单产451千克,总产3446108千克,为确保粮食丰收,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活动,仅水稻种植技术一项,当年培训24次1020人次,科技示范户92户,示范面积453亩。1993年全乡参加示区面积30000亩,占水田面积的88.61%,单产412.71千克,总产量12381190千克,其中:滇陇201面积14148亩,单产402.63千克,总产量5696383千克;龙紫系列面积8228亩,单产438.16千克,总产量3603410千克;杂交面积5078亩,单产440千克,总产量2237644千克。举办技术培训56次12056人次,有科技示范143户,面积达457亩。在实施各项技术措施中,采用中低产田开发3500亩,中层施肥20692亩;规格化条栽面积25974亩;保健栽培2500亩。1994年全乡落实示区面积为23000亩,占水田面积65.68%,单产433.3千克,总产9958882千克,其中:滇陇201面积10384亩,占综示区45.15%,单产411.3千克,总产4271133千克,龙紫系列5345亩,单产435千克,总产2329425千克;杂交稻6597亩,单产467.6千克,总产量3084844千克。1995年,全乡综示区面积25000亩,占水田71.39%,单产442千克,比上年增9千克,增2.08%,其中:滇陇201播种面积10666.1亩,单产428千克,总产4561702千克;杂交稻播种面积6304亩,单产456千克,总产量2877009千克;龙紫系列7819亩,单产4492千克,总产3510943千克。1995年还进行了92—1、德农202、德农203、德农205等几个新品种试验,单产均在400千克以上。在提高单产上采取了增产技术措施。如:中低产田开发4000亩,保健栽培2000亩,植物生长调节剂25000亩,稻瘦蚊防治25000亩,水田化除25000宽窄行条栽25000亩,中层施肥22644亩,培肥地力建设1821亩。
  【荣获“云南省体育先进乡"称号】自“七五”以来,勐混乡每年举行一次职工运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农民篮球运动会,增强各民族的团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得广大群众好评。1992年10月被省体委、文化厅、教委、团省委、农民体协、农渔业厅联合授予“云南省体育先进乡”荣誉称号。
  【召开勐混乡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3年2月17日—19日,在乡影剧院召开初混乡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本次会议代表70名,其中男59名,女11名,分别占84.3%和15.7%,主席团成员有车三、王金阿、兰建新、李洁、陈保清、岩龙、岩叫修。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人民政府工作报告;1992年乡财政决算和1993年乡财政预算报告;乡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乡人民政府关于办理代表意见情况的报告。选举产生勐混乡第八届人大主席团主席岩龙,选举第八届人民政府乡长刀光祥;副乡长王学云、郑跃、岩坎香。
  【召开中共初混乡第三次代表大会】1993年2月22-24日,在乡政府电影院召开中共初混乡第三次代表大会,共有代表65名,其中男53名,女12名,会议听取和审议乡党委三年工作报告;纪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勐混乡第三届委员会和纪委委员;选举产生出席中共勐海县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产生中共劫混乡第三届委员会委员:陈保清、杨坚、玉扁章、刀光祥、岩龙,乡党委书记:陈保清;副书记:杨坚、玉扁章;乡纪委书记:沙二。【建立曼召种子村】勐混乡“201”以米质优良、香软的优势赢得市场。1993年,在曼召建立种子村,投资66万元,使曼召村1200亩农田实现了沟、渠、路三配套。采用严格的穗选技术,有计划地订购籽种,由粮油公司回收保管,基本满足本乡种子供应,并为其他乡镇提供201优良种子。当年“201”种植面积达14148亩,占全乡水稻面积的47.16%,创造了“201”种植以来的最高记录。
  【科技集团承包拉祜人民脱贫致富】1993年11月,为使边远山区的拉祜族脱贫致富,乡农科站技术人员和乡党委农技校教师,联合对贺开村公所曼囱村的3户拉祜族农民进行科技承包扶贫。签订责任状,承包面积120亩,具体由单位负责技术、籽种、化肥等农用物质有偿提供,农户投工投劳,秋收后根据合同进行利益分成。通过一年试验,使120亩水田单产由20千克,提高到每亩平均产粮300千克,3户农民第一次向国家交售18105千克合同订购粮和议价粮,每户收入4000元。第一年粮食实现自给有余。技术部门的这一举措,得到广大干群好评,后有班盆、曼弄、曼迈等村的农户纷纷请求技术指导,使边远贫困地区的拉祜人民,从刀耕火种向依靠科技种田方向发展解决温饱问题。
  【政府与各村公所签订各项经济指标责任书】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村公所干部的积极性,乡政府与各行政村公所干部和政府挂钩干部从水稻、甘蔗、茶叶、计划生育、教育、农民人均纯收入、税收、劳动义务工等8个方面签订责任书,每个挂钩干部实行风险抵押,年终考核后,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完不成任务的进行惩处。
  【班盆村通电】远离勐混政府驻地,靠近大勐龙的拉祜村——班盆,多年过着刀耕火种,居无定点的生活。1993年靠各级政府的帮助和自身努力,架通了线路,这个工程投资6.5万元,受益88户595人。
  【集资万元改善乡中心小学办学条件】1994年,乡政府组织在乡中心小学服务范围内开展集资办教育活动。乡属各单位个人及景勐混村公所13个村委会村民,有固定工资的每人集50元以上,农民每人集20元,在整个集资活动中,书记、乡长率先,带头集资200元以上,广大干部职工纷纷响应,在短时间内共集资15万元,建盖乡中心小学两间教室,6间教师宿舍和伙房,10间学生宿舍。修建运动场、大门和拓宽道路等工程。
  【改善学校设施】1994年,全乡投入资金120万元,新建校舍1842平方米,拆除危房736平方米,修复损坏房488平方米,修建水泥球场4块,厕所4间,围墙1631平方米,有围墙的学校占51%,大门12道,添置课桌凳300套,全乡学校设施有所改善。
  【成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提高全乡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促进全乡各族人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为专业户、重点户、农民推广科技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各行政村公所统一成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6所学校均设在村公所办公楼内,办学的宗旨是:以市场经济为向导,发展经济致富为目的,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为目标,推广新技术、扩大科技覆盖面。培训内容以粮、蔗、茶、畜牧等方面为主,科技兴农,提高科技含量。仅1994年就培训95期6446人次。
  【开展强化免疫工作】1994年,乡卫生院全面开展强化免疫工作,全年强化免疫人数1771人次,计划免疫接种人数836人次,四苗接种率达85%以上。
  【兴办农村合作基金会】1994年,为加强农村集体资金的有效管理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集体资金的积累打开一条新的渠道,依托乡农经管理站建立农村合作基金会,基金会的组织机构及内部管理实行会员代表大会制度,成立理事会、监事会,设置业务室,采取入股的方式扩大基金会财力,年终实行分红。入股者可在该基金会里借款,发展生产。
  【高档消费品进农家】1994年,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民家庭消费品逐年增加,年末有自行车5370辆,缝纫机3118.台,摩托车51辆,收录机2796台,电视机2673台,手表6085块,电扇3台,电冰箱2台,洗衣机5台,录像机18台。
  【农民经济意识增强】1994年,农民办工业呈现好势头,全年碾米5844千克,收入184480元;烤酒2540千克,收入8260元;烧砖622万块,收入514800元;烧瓦155万块84900元;木材加工260立方米,收入9450元;缝衣422件,收入2364元;编织384件,收入2704元。几项合计共收入806958。
  【程控电话开通】1995年8月1日,勐混乡安装竣工25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设备选用华光集团生产的JSN-1型交换机,总投资539091元,其中县政府补助8万元,乡政府投入16万元,其余由邮电部门投资。
  【教育“双验收”】1995年3月4一5日,经过全乡各族群众、广大教师的努力,1994—1995学年度的入学率为98%,年巩固率98.7%,四年巩固率78%,六年巩固率31.1%,13—15周岁少年儿童普及率达96.6%;自1981年恢复扫盲工作以来,先后举办68个扫盲班,参加脱盲学习1928人,现已扫除文盲1774人,15—40周岁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2.5%,其中扫除妇女文盲728人,非文盲率为90.1%,各项指标达到验收标准,顺利通过验收。
  【创建科技先进乡】1995年在县科委和有关业务部门指导下,顺利完成上级下达各项科技指标,经考评小组测评打分,勐混乡跃入“科技先进乡”行列,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召开农民运动会】1995年4月,勐混乡举办农民运动会,共有6个代表队参赛,70名队员参加,比赛结果曼蚌村公所代表队获得第一名;景勐混村公所代表队获得第二名;曼国村公所代表队获得第三名。
  【南混河决堤稻田被淹】1995年7月,因南混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河床高于稻田,南混河段塌方4道,淹没稻田1700多亩。其中严重无收的达350亩。
  【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模李书奎】李书奎是勧混乡司法助理员,汉族,43岁,中共党员,初中文化。60年代作为一名知青下到勐混乡,先后当过农民、农机管理员、电工、事务长、釆购员、会计等。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先后调解各类民间纠纷684件,协助调委会调解590余件,其中不顾生命危险处理濒临激化的纠纷36起。他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普法先进工作者、州劳模、优秀共产党员,并荣获司法行政系统个人二等功一次。李书奎同志1985年患甲乙型混合肝炎,但他不顾自己的病情,坚持走村串寨为群众服务,每当肝病疼痛时,他就到卫生院打一针止痛针,曾两次因劳累过度病情危重,被同志们强行送往医院抢救。由于他忘我工作,拖延了治病时间,1994年11月医院检査为晚期肝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他想到的仍然是党,是边疆的各族群众,是多为党和人民再工作几年。
  1994年12月21日,李书奎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去世。去世后,勐混乡人民群众委托乡长和村支书向他敬献花圈。1996年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作出《关于追授李书奎同志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的决定》,省、州、县分别作岀了向李书奎同志学习的通知。州委宣传部组织了李书奎事迹报告团,分赴全州两县一市进行报告演讲。
  (李洁)
  勐往乡
  总面积48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539亩田10311亩地15228亩
  户籍人口2617户13122人男6803人
  女6319人
  主要民族汉哈尼傣人口密度29人/平方公里行政区划7个村公所62个村民委员会57个自然村
  村公所名称勐往曼允曼嘎灰塘坝散南果河曼冻
  乡政府驻地勐往城子
  【概况】1995年,全乡有农村劳动力6180人,比1991年增加643人。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6127人,从事工业2人,从事交通运输邮电业2人,从事商业23人。农作物播种面积29168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0638亩,经济作物7597亩。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粮食5442471千克,甘蔗18019吨,油料75604千克,茶叶711百千克,蔬菜203372千克。分别比1991年减少6%,增加128%,减48%,减15%。大牲畜存栏4967头,减少56头,生猪存栏8648头,增加933头。肉类总产量226910千克,增加30%。鱼产量2.80吨。橡胶面积5863亩,干胶产量21.59吨。林地面积51.82万亩,森林覆盖率73%,人均39.7亩。
  1995年,全乡农业现价总产值1845.36万元,比1991年增长122%。其中,农业产值1221.07万元,占66%,林业产品产值251.11万元,占13.6%。农村农牧渔业商品产值869.57万元,比1991年增长146%。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32千克,人均纯收入830元,分别比1991年减少9.4%,增长46%。1995年,财政总收入36.4万元,支出167.7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22%,162%。年末各项存款达203万元,增加82万元,增长67.26%。
  全乡共有水库1座。总库容126万立方,总灌溉面积0.52万亩。已有25个村安装自来水工程。受益1275户6673人。年末有乡镇企业6个,其中乡办企业5个,从业人员761人。总收入240万元,实现税利11.7万元。有茶叶初制所1个,加工干毛茶66公担。农民办工业项目主要是碾米、烤酒、榨糖、木材加工、烧砖瓦、加工铁木农具等,收入32.43万元。
  境内公路通车总长161公里,各村公所驻地均通公路,全乡各种运输车辆450辆,其中,货运车4辆,吉普车5辆,手扶拖拉机441辆。有7个村公所、51个村民委员会通电。全乡投资147万元,于1997年10月6日正式开通程控电话,拥有电话机137部,有5个村公所通电话。邮电业务总量达6480元。
  全乡有文化站1个,录像点8个,全年放映影像1920场,观众达58360人次。建立8个青年之家。有电视机1125台,电视覆盖率为43.2%。有乡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14人,病床16张,村卫生员21人,“四苗”(百白破、卡介苗、麻疹、小儿麻痹糖丸)覆盖率96.97%,人口自然增长率9.45%。。全乡有小学22所,完小’7所,教学点9个,在校生203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906人,教师99人,小学入学率98%,巩固率96%,普及率92%,毕业率95%,升学率87%。分别比1991年增长0.1%,1%,减少4%,增长9%,31%。有中学1所,在校生315人。1991年一1995年,小学共投资112.4万元,修建校舍3393平方米,改善办学条件。中学投资45万元,修建校舍总面积1318平方米。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36期,培训2149人,编印资料7份。水稻综示面积3000亩,单产430千克。
  1995年,全乡农村建房122户,农民住瓦房的2170户。优抚对象6人,发放优待金930元。国家集体救济困难户143户425人。农村拥有耐用消费品自行车951辆,缝纫机1271台,收录机1017台,电视机1125台,手表1454只,电冰箱12台,洗衣机63台,录像机4台。【通过教育双验收】勐往乡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双验收工作,在州、县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通过全乡群众的艰苦努力,1991年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9%,毕业率达99.5%,14—40周岁青壮年扫除文盲97.1%,达到了验收标准,于1991年12月26日顺利通过了县政府验收。
  【成立水利水电管理站】1991年4月21日,成立乡水利水电管理站。该站隶属于乡政府直接领导,在业务上服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负责管理乡内的所有水利水电设施,根据本乡实际制定长远建设规划等。
  【卫生院门诊楼竣工】1991年8月至12月,勐往乡建盖一幢总面积为341.94平方米,总投资为105331.2元的砖混两层平顶结构的卫生院门诊楼竣工投入使用。
  【灰塘村公所公路修通】经过乡党委、政府和灰塘行政村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里程长28公里的灰塘到乡政府的乡村公路,于1991年12月全部修通。
  【建盖政府办公大楼】1992年,勣往乡党委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建盖了一幢总面积为964平方米,总投资为289200元的三层办公大楼,从而改善了党政干部职工的办公条件。
  【曼列村公所更名为勐往村公所】经县政府批准,1992年9月,勐往乡曼列村公所更名为勐往村公所,驻地勘往城子村。
  【联营创办梅胶加工厂】1993年,勐往乡政府与县农行和黎明公司取得联系,引进技术,争取资金,创办联营橡胶加工厂,橡胶厂总额为80万元。橡胶加工厂的创办,提高了胶农管理胶林的积极性,逐步扩大了橡胶生产面积,使橡胶逐步成为乡经济骨干产业之一。
  【安装有线电视】1995年,勘往乡安装有线电视110户,总投资为5万元,从而丰富了全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曼列大桥竣工】1995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在勐往河驾设一座总投资为9万元的钢筋水泥大桥 ―曼列大桥,改善了人民群众的交通运输条件。
  【遭受暴雨袭击】1995年9月19日,勐往乡遭受严重的暴雨袭击,全乡7个村公所39个生产队728户3844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受灾面积水稻达1436.36亩,包谷111.7亩,甘蔗426.6亩,橡胶8亩260株,冲毁鱼塘7亩,冲垮水坝2个,大桥损坏2座。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万兀。
  (赵有贵李秀芳刀美英)
  勐宋乡
  总面积49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4657亩田20362亩地24295亩户籍人口4361户21432人男11000人
  女10432人
  主要民族傣哈尼拉祜
  人口密度43.47人/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10个村公所114个村民委员会96个自然村
  村公所名称曼方曼迈曼吕曼金蚌囡大安三迈糯有坝檬
  乡政府驻地曼迈
  【概况】1995年,全乡有农村劳动力10386人,比1991年增加311人。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10291人,从事工业6人,从事交通运输邮电业1人,从事商业9人,农作物播种面积54870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102宙,经济作物8804亩。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粮食7974316千克,甘蔗22824吨,油料22297千克,茶叶4368公担,蔬菜330255千克。分别比1991年增25.1%,增99.1%,100.4%,26.1%,117.6%。大牲畜存栏10221头,减少773头,生猪存栏11256头,增加1240头。肉类总产量266725千克,增加99.2%„鱼产量1.07万千克,增193.9%。林地面积36.45万亩,森林覆盖率34.35%,人均17亩。
  1995年,全乡农业现价总产值1914.56万元,比1991年增长42.6%。其中,农业产值1672.46万元,占87.4%,林业产品产值214.65万元,占11.2%。农村农牧渔业商品产值2630.97万元,比1991年增长95.9%,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千克,人均纯收入689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22.5%,72.25%。1995年,财政总收入75.1万元,支出205.4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1.4%,2.25%。年末各项存款达349万元,增加292万元,增长119.52%o
  全乡共有水库1座,坝塘2座,总库容195万立方,总灌溉面积0.08万亩。已有6个村安装自来水工程,受益211户1065人。年末有乡镇企业4个(个体联户办企业),从业人员19人。总收入57万元,实现税利12万元。有茶叶初制所5个,加工干毛茶900公担。农民办工业项目主要是碾米、烤酒、榨糖、木材加工、烧砖瓦、加工铁木农具等,收入38.88万元。
  境内公路通车总长25公里,各村公所驻地均通公路,全乡各种运输车辆570辆,有10个村公所、85个村民委员会通电。全乡投资43万元,于1995年7月25日正式开通程控电话,拥有电话机57部,有7个村公所通电话。订阅报刊170份,杂志196份,邮电业务总量达46000元。
  乡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11人,病床15张,村卫生所3个,卫生员30人,“四苗”(百白破、卡介苗、麻疹、小儿麻痹糖丸)覆盖率97%,计划生育率55.8%。全乡有小学23所,完小2所,教学点9个,在校生251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230人,教师100人,小学入学率87.1%,巩固率86.8%,普及率39.2%,毕业率38.4%, 升学率74.2%o分别比1991年增13.3%,7%,2%,3.4%,1.6%。有中学1所,在校生321人。1991—1995年,小学共投资50万元,修建校舍总面积2100平方米。改善办学条件。中学投资432.71万元,修建校舍总面积1417平方米。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1期,培训413人,编印资料6份。水稻综示面积10500亩,单产350千克。
  1995年,全乡农村建房280户,农民住瓦房的3150户。优抚对象14人,发放优待金2400元。国家集体救济困难户135人,当年脱贫40人。农村拥有耐用消费品自行车1501辆,缝纫机1681台,摩托车48辆,收录机1516台,电视机1459台,手表2512只,电冰箱2台,洗衣机108台,录像机3台。
  【电视地面接收站竣工】1991年3月20日至4月12日,勐宋乡电视地面接收站建成,投资2.1万元,当年用户26户。
  【公路建设】1991年7月10日,勐海至勐宋主干线县乡公路完工,公路建设采取国家投入,群众投工投劳方法,总投资70万元,群众投劳13000工日,完成土方量74400立方米,历时9个月全线贯通。
  【乡政府办公楼竣工】1992年6月26日,乡政府办公大楼顺利验收,该工程建筑面积544平方米,造价16万元。均属上级拨款,工程建设历时1年零3个月。
  【兴建卫生院门诊楼】1993年3月8日,卫生院门诊楼建设开工,建筑面积343.38平方米,造价16.18万元,州、县拨款15万元,自筹1.18万元,工程建设历时1年零4个月。
  【列为种桑养蚕示范乡】1993年4月2日,州、县政府领导到勣宋召开现场办公会,把勐宋乡列入种桑养蚕示范乡。曼方、曼金、曼迈三个村公所列为示范村,实际种植面积2440亩,总投资65.9万元。州、县专项拨款30万元,县桑蚕公司自筹35.9万元,群众投劳1000工日,植入桑苗3136000株,施入底肥202.4吨,桑苗成活率达95%以上。1994年售蚕茧3.6吨,农民直接获得经济收入2.89万元。
  【改善办学条件】1993年9月20日中学教学楼建设开工,建筑面积604平方米,造价26万元。州、县拨款25万元,自筹1万元,工程建设历时6个月。
  1993年10月20日,小学教学楼及附属工程建设开工,教学楼建设面积936平方米,造价43万元,国家补助23.5万元(含省民委补助6万元),自筹10万元,尚缺9.5万元。附属工程包括曼方小学、曼金小学、曼囱小学、曼迈河边寨小学、曼丙小学等,总建筑面积1291.7平方米,投资31万元,资金来源采取多渠道争取和国有补助22万元,自筹9万元,整个工程建设历时1年零8个月。
  【修通勐宋一南本新寨公路】1993年10月26日,勐宋一南本新寨公路开挖,该工程修建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全长10.359公里,州、县投资64万元,群众投入劳力10000个,完成土石方57840立方米,工程历时7个月零2天,于1994年5月28日全线贯通。
  【茶叶种植】1994年3月12日,州、县领导、县茶办负责人到勐宋视察,确定发展茶叶低改1000亩,新植茶园3000亩计划。当年完成低改1742亩,新植茶园2828亩,州、县拨款20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13000人次。
  【开通闭路电视】1994年4月3日,闭路电视开通,投入资金5万元,其中:州拨款1万元,县拨款0.5万元,自筹3.5万元,安装覆盖乡属各单位及附近村寨的闭路电视,可收电视节目12套,入网户193户。
  【桥涵建设】1994年10月11日,勘宋乡桥涵建设顺利验收,总投资39万元,建成了乡村公路桥11座,涵10个,其中蚌龙路桥4座,涵2个,曼迈路桥1座,坝檬路桥4座,涵4个,蚌冈路桥2座,曼吕路涵1个,糯有路涵2个,南碰河路涵1个。
  【建立咖啡种植示范基地】1995年1月1日,勐宋乡与东莞瑞大雀巢咖啡厂达成协议,建立咖啡种植示范基地926亩,土地租用期限30年,1995年1月1日—2025年1月30日止,前期投入达100万元;同时公司接纳南本新寨合同制工人30名,并在勐宋辖区内凡适应发展咖啡种植的地方,公司将提供无偿技术援助及种子的供应。
  【开通程控电话】1995年1月20日至8月26日,开通程控电话,该工程采取国家投入部分,自筹部分,群众投工投劳的方法,安装96门数字程控交换机及附属设备等,配载波中继线6条,投入资金43万元,其中邮电部门投入26万元,自筹17万元,投入工日2100个,架修线路6公里,直接受益乡属机关站所及6个村公所。
  【曼吕蚌岗架通输电线路】1995年4月28日至8月8日,曼吕、蚌冈村公所10千伏输电线路开通,解决14个自然村3000多人的用电问题。彻底改变了用电空白村现象,该工程主线全长23公里,总投资88万元,其中州、县拨款38万元,自筹28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2000人次。
  (罗中华)勐阿拉祜族乡
  总面积538.7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5553亩田21457亩地14096亩户籍人口4166户19493人,男9925人,女9568人主要民族拉祜傣族汉
  人口密度36人/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8个村公所68个村民委员会57个自然村
  村公所名称嘎赛纳丙蔑笆桥勐康贺建南朗河纳京曼迈
  乡政府驻地勐阿街
  【概况】1995年,全乡有农村劳动力8974人,比1991年增加1085人。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8803人,其中从事工业12人,从事交通运输邮电业20人,从事商业40人,农作物播种面积39870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3650亩,经济作物14724亩。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粮食7298691千克,甘蔗55166吨,油料13550千克,茶叶3763公担,分别比1991年减3.3%,增61.21%,77%,16.9%o大牲畜存栏5836头,减少222头,生猪存栏11282头,增加1983头。肉类总产量245184千克,增14.6%。鱼产量33.3吨,增114%。林地面积49.9万亩,人均25亩。
  1995年,全乡农业现价总产值2791.45万元,比1991年增长101.6%。其中,农业产值2223.77万元,占79.6%,林业产品产值109.24万元,占3.9%。农村农牧渔业商品产值1639.06万元,比1991年增长96.1%。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96千克,人均纯收入989元,分别比1991年减17.6%,增长33.1%。1995年,财政总收入109.12万元,支岀217.91万元。
  全乡共有水库4座,坝塘1座,总库容322万立方,总灌溉面积1.22万亩。已有4个村安装自来水工程。年末有乡镇企业938个,其中乡办企业7个,村办企业2个,个体联户办企业929个,从业人员1039人,总收入237.97万元。农民办工业项目主要是碾米、烤酒、榨糖、木材加工、烧砖瓦、加工铁木农具等,收入49.5万元。
  境内公路通车总长310公里,各村公所驻地均通公路,全乡各种运输车辆624辆,其中,货运车10辆,小轿车1辆,手扶拖拉机613辆。有8个村公所、64个村民委员会通电。全乡投资80万元,于1991年3月正式开通程控电话,拥有电话机180部,有4个村公所通电话。
  全乡有文化站1个,电影院1个,录像点1个,全年放映影像720场,观众达7200人次。业余文艺演岀队50个,演出150场,观众达27000人次。乡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21人,病床15张,村卫生所10个,卫生员13人,“四苗”(百白破、卡介苗、麻疹、小儿麻痹糖丸)覆盖率85.9%,人口自然增长率10.17%。。全乡有小学27所,完小4所,教学点4个,教师88人,在校生2879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569人,小学入学率85.6%,巩固
  率73.9%。有中学1所,在校生327人。
  1995年,全乡农村建房124户,农民住瓦房的3322户。优抚对象14人,发放优待金14000元。国家集体救济困难户151户768人,当年脱贫325人。农村拥有耐用消费品自行车2649辆,缝纫机1408台,摩托车17辆,收录机1506台,电视机⑵台,手表2497只,电冰箱9台,洗衣机61台,录相机17台。
  【小新寨通自来水】1993年,投资3.5万元兴建小新寨自来水工程,解决村民饮水问题。
  【南朗河滚水坝竣工】为解决南朗河村公所10个村寨农田干旱季节缺水问题,1992年乡政府投资2.5万元,兴建滚水坝工程,于1993年竣工。
  【小田坝大烂村通电】1993年,小田坝、大烂村两村村民自筹资金7万元,架通输电线路,解决照明问题。
  【贺建小型电站竣工】1993年,总投资16万元,其中群众集资5万元,兴建的贺建小型电站竣工。
  【南朗河老王村通路】1994年,南朗河老王村群众投工投劳修通长15公里的公路。
  【修建城子至南朗河一队大桥】1995年,由政府补助2万元,群众集资4万元,修建城子至南朗河一队大桥。
  【帕迫水库动工】1995年6月,由省水利厅补助20万元,勣阿糖厂捐赠20万元,开始动工修建帕迫水库。
  (莫祖员)
  格朗和哈尼族乡
  总面积31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7769亩田18939亩地28830亩
  户籍人口3360户15844人男8104人
  女7740人
  主要民族哈尼汉拉祜傣
  人口密度51人/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6个村公所58个村民委员会54个自然村
  村公所名称苏湖帕宫南糯帕真帕沙黑龙潭
  乡政府驻地黑龙潭
  【概况】1995年,全乡有农村劳动力6875人,比1991年减少64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6588人,从事工业18人,从事交通运输邮电业149人,从事商业27人。农作物播种面积52187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1676亩,经济作物8419亩。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粮食7139123千克,甘蔗22496吨,油料20630千克,蔬菜247010千克,茶叶9644公担,分别比1991年增3.21%,减20.08%,减40.86%,增11.18%,53.24%。大牲畜存栏9440头,增1448头,生猪存栏7771头,减594头。肉类总产量196405千克,增4.67%。鱼产量1.17万千克,增17.52%。林地面积159544.59万亩,森林覆盖率40%,人均11.85亩。
  1995年,全乡农业现价总产值2380.93万元,比1991年增长86.36%。其中,农业产值1701.46万元,占71.46%,林业产品产值213.17万元,占8.85%。农村农牧渔业商品产值924.96万元,比1991年增长68.69%。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65.45千克,人均纯收入771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2.75%,38.42%。1995年,财政总收入79万元,支出174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49%,104.71%o年末各项存款达319.92万元,增加127.92万兀,增长66.63%o
  全乡共有水库5座,坝塘9座,总库容16723立方米,总灌溉面积1164亩。已有39个村安装自来水工程,受益1871户8602人。年末有乡镇企业122个,其中乡办企业2个,村办3个,个体联户办企业117个,从业人员261人。总收入587.40万元,实现税利79.69万元。有茶叶初制所20个,加工干毛茶5480公担。农民办工业项目主要是碾米、烤酒、木材加工、烧砖瓦、加工铁木农具等,收入33.76万元。
  境内公路通车总长810公里,各村公所驻地均通公路,全乡各种运输车辆537辆,其中,货运车17辆,小轿车5辆,手扶拖拉机513辆,大中型拖拉机2辆。有6个村公所、58个村民委员会通电。全乡投资35万元,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开通程控电话,拥有电话机56部,有6个村公所通电话。订阅报刊132份,杂志147份,邮电业务总量达8万元。
  全乡有文化站1个,电影院1个,录像点4个,全年放映影像1112场,观众达33360人次。业余文艺演出队26个,演出52场,观众达4476人次,建立8个青年之家。有电视机1464台,电视覆盖率为97.48%,乡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14人,病床14张,村卫生所8个,卫生员11人,“四苗”(百白破、卡介苗、麻疹、小儿麻痹糖丸)覆盖率98.1%,计划生育率55.60%„全乡有小学14所,完小6所,教学点2个,在校生2113人。教师105人,其中正式教师86人,合同教师19人,小学入学率97%,巩固率90.4%,普及率100%,毕业率99%,升学率70.9%,分别比1991年增长16.6%,0.44%,1.02%,15.85%。有中学1所,在校生256人。1991—1995年,小学共投资99.34万元,修建校舍2804平方米,改善办学条件。中学投资6.5万元,修建校舍总面积1214平方米。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34期,培训4742人次。水稻综示面积11000亩,单产321.8千克。
  1995年,全乡农村建房户,农民住瓦房的2373户。优抚对象15人,发放优待金3300元。国家集体救济困难户219户1114人。农村拥有耐用消费品自行车855辆,缝纫机1352台,摩托车20辆,收录机1100台,电视机1464台,手表2463只,洗衣机22台,录像机18
  台。
  【荣获山区篮球“友谊杯”亚军】1992年2月18日,勣海县首届山区篮球“友谊杯”邀请赛在巴达乡举行,共有9个参赛队,参赛人员90人。格朗和哈尼族乡应邀参赛,荣获亚军。
  【修建灯光球场】1992年7月,乡政府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4.6万元人民币,修建第一个灯光球场,为格朗和哈尼族乡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届黑龙潭杯篮球运动会】1993年12月2日至5日,格朗和哈尼族乡首届黑龙潭杯篮球运动会在乡政府灯光球场举行,6个村公所及机关共13支代表队参加比赛。
  【建乡四十周年庆典暨嘎汤帕节】1993年12月29日,格朗和哈尼族乡隆重举行建乡四十周年暨嘎汤帕节庆典,全乡各族人民身穿节日盛装汇聚在乡政府所在地黑龙潭,参加庆祝活动的全乡各族群众有6000多人,州、县各级党政领导30多人。在庆祝会上乡党委书记胡剑明向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各位领导和来宾介绍格朗和哈尼族乡40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变化情况,原州人大主任唐家寿、州长刀爱民、县长彭福源等在庆祝会上作重要讲话。在庆祝活动期间,展出40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工农业产品及科技成果。开展打秋千、划竹排、打陀螺、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修建“景格”公路】“景格”公路是从格朗和乡通往景洪的一条公路,乡政府所在地到州政府所在地约有40公里。修建这条公路对格朗和乡发展商品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格朗和乡过去的历届党委、政府曾计划修建“景格”公路,但由于种种原因,到1992年底才开始勘测线路,1994年底组织帕真、黑龙潭和帕沙3个村公所2000多名群众开挖,当年完成土石方9万平方米,为 “景格”公路开通打响了第一炮。
  【程控电话开通】1995年1月1日格朗和哈尼族乡开通程控电话,总投资35万元,其中乡政府投资13万元。工程施工始于1994年4月,经过8个月的努力,程控电话正式开通。
  【建立计划生育服务所】1995年11月4日成立计划生育服务所,业务人员4人,服务全乡群众。房屋建筑面积357.2平方米,占地面积382.2平方米。
  【争创省体育先进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党委、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体育工作,把体育列入了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和建设文明乡、文明村和文明寨的范畴,全乡的体育活动开展已形成了制度化、正常化,在1995年开展评选云南省体育先进乡(镇)活动中,被评为体育先进乡。
  (达途)勐满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乡
  总面积488.3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9351亩田18522亩地30829亩户籍人口3841户18047人男9336人
  女8711人
  主要民族拉祜哈尼布朗
  人口密度37人/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8个村公所83个村民委员会63个自然村
  村公所名称城子纳包幸福展南达班倒帕迫星火山关双
  乡政府驻地初满街
  【概况】1995年,全乡有农村劳动力8517人,比1991年增加542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8442人,从事工业39人,从事交通运输邮电业13人,从事商业14人,农作物播种面积56669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8437亩,经济作物11686亩。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粮食7471545千克,甘蔗33554吨,油料96874千克,茶叶4198公担,蔬菜1186064千克。分别比1991年增140.45%,323%,37%,11.5%。大牲畜存栏5312头,减184头,生猪存栏8250头,增1044头。肉类总产量272951千克,增长49.2%。鱼产量7.36吨,增318%。林地面积485723万亩,森林覆盖率83.5%,人均26.9亩。
  1995年,全乡农业现价总产值2900.81万元,比1991年增长123%,其中,农业产值2190.94万元,占75%,林业产品产值219.48万元,占7.5%。农村农牧渔业商品产值1283.38万元,比1991年增长102%。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29千克,人均纯收入902元,分别比1991年减5.2%,增32.4%。1995年,财政总收入61.7万元,支出164.5万元,分别比1991年减8.04%,增138.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854.1万元。
  全乡共有水库1座,坝塘2座,总库容6万立方,总灌溉面积0.93万亩。已有25个村安装自来水工程。年末有乡镇企业269个,其中乡办6个,村办2个,个体联户办261个,从业人员577人。总收入1054万元,实现税利47.74万元。有茶叶初制所8个,加工干毛茶4198公担。农民办工业项目主要是碾米、烤酒、榨糖、木材加工、烧砖瓦、加工铁木农具等,收入26.65万元。
  境内公路通车总长261公里,各村公所驻地均通公路,全乡各种运输车辆308辆,其中,货运车31辆,吉普车3辆,手扶拖拉机283辆。有5个村公所、31个村民委员会通电。全乡投资119万元,于1995年正式开通程控电话,拥有电话机198部,有4个村公所通电话。订阅报刊杂志37288份,邮电业务总量达93739元。
  全乡有文化站1个,电影院1个,录像点2个,全年放映影像600场,观众达5.6万人次。业余文艺演出队1个,演出18场,观众达5.6万人次,建立21个青年之家。有电视机640台,电视覆盖率为80%。有乡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14人,病床17张。村卫生员14人,“四苗”(百
  白破、卡介苗、麻疹、小儿麻痹糖丸)覆盖率85%,计划生育率68.8%。全乡有小学16所,完小4所,教学点18个,在校生257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433人,教师87人,小学入学率90.7%,巩固率87.80%,毕业率86%, 升学率55.6%,分别比1991年增长6.8%,16%,4.1%,17%,5.8%o有农业中学1所,在校生181人。1991—1995年,小学共投资59万元,修建校舍3378.3平方米,改善办学条件。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2期,培训46814人,编印资料416份。
  1995年,全乡农村建房304户,农民住瓦房的2300户。优抚对象4人,发放优待金3000元。国家集体救济困难户3户11人。贫困人口当年脱贫452人。农村拥有耐用消费品自行车1716辆,缝纫机1087台,摩托车10辆,收录机910台,电视机640台,手表2554只,电冰箱1台,洗衣机24台,录像机12台。
  【水稻旱直播栽培】1994年,勣满乡与县农技中心合作试验示范水稻旱直播栽培技术在曼赛村获得成功后。1995年分别在曼赛村、曼西村、坝老张村、班倒大新寨村等地试种600亩,平均单产达463千克,比实施该项目前106千克提高357千克,目前该项目被州科委列为全州重要推广项目之一。
  【茶叶种植】1995年,全乡茶叶面积发展到13840亩,大面积茶园管理达到规范化栽培要求,长势喜人,亩产鲜叶450千克,总产量达4198.08公担,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6%。
  【山区甘蔗种植】5年来,全乡甘蔗发展很快,面积猛增6738亩,总面积达9290亩,山区占71%,增幅264%,总产量33554吨,创经济收入570.41万元,占山区农民人均收入的45.96%。
  【集资建校】全乡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国家投入和群众合理集资,投工投劳建校的办法,5年共筹集63.77万元,投入工日3825个,建盖校舍2993.6平方米,占全乡校舍面积的35.07%。
  【精神文明建设】全乡各民族充分发挥党团员、妇女、民兵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开展创建文明乡活动。1991-1995年分别被省计协、州政府、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先进集体6次,城子村公所连续9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单位”并授予“文明村镇”的光荣称号。1994年省人民政府授予乡政府“云南省第三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罗光明)
  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
  总面积316.2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9274亩田5652亩地33622亩户籍人口1942户9190人男4666人女4524人
  主要民族布朗哈尼
  人口密度29人/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5个村公所17个村民委员会18个自然村
  村公所名称曼来章朗曼佤曼迈曼皮乡政府驻地巴达
  【概况】1995年,全乡有农村劳动力4776人,比1991年增加499人。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3737人,从事工业2人,从事交通运输邮电业38人,从事商业16人。农作物播种面积31772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8246亩,经济作物3399亩,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粮食3354438千克,甘蔗8780吨,油料22070千克,茶叶1110公担,蔬菜93822千克。分别比1991年10.55%,增长2191.55%,减28.87%,减1.67%,减14.68%。大牲畜存栏3482头,增加851头,生猪存栏3670头,减264头。肉类总产量109890千克,减1%。鱼产量0.216万千克,增44.48%。林地面积28.46万亩,森林覆盖率38%,人均31亩。
  1995年,全乡农业现价总产值1107.78万元,比1991年增长96.42.%。其中,农业产值736.04万元,占66.44%,林业产品产值98.31万元,占8.87%。农村牧渔业商品产值461.68万元,比1991年增长106.16%。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9千克,人均纯收入609元,分别比1991年减少8.23%,增加40%。1995年,财政总收入14.33万元,支出108.81万元,分别比1991年减少11.66%,增长199.72%。年末各项存款达127万元,增加83万元,增长188.64%。
  全乡共有水库5座,坝塘10座,总库容150万立方,总灌溉面积0.05万亩。已有2个村安装自来水工程,受益481户1762人。年末有乡镇企业121个,其中乡办企业2个,个体联户办企业117个,从业人员426人。总收入166万元,实现税利21.82万元。有茶叶初制所1个,加工干毛茶73.3公担。农民办工业项目主要是碾米、烤酒、榨糖、木材加工、烧砖瓦、加工铁木农具等,收入10.68万元。
  境内公路通车总长113公里,各村公所驻地均通公路,全乡各种运输车辆40辆,其中,货运车2辆,手扶拖拉机36辆,大中型拖拉机2辆。有3个村公所、13个村民委员会通电。有5个村公所通电话。订阅报刊6000份,杂志7100份,邮电业务总量达32700元。
  全乡有文化站1个,录像点3个,全年放映影像2840场,观众达38800人次。业余文艺演出队5个,演出13场,观众达4000人次,建立6个青年之家。乡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6人,病床15张,村卫生所5个,卫生员20人,“四苗”(百白破、卡介苗、麻疹、小儿麻痹糖丸)覆盖率95%,计划生育率58.4%。全乡有小学16所,完小3所,教学点6个,在校生130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190人,教师55人,小学入学率88.3%,巩固率
  88.3%,普及率77.3%,毕业率97.62%,升学率65.23%,分别比1991年增18.52%,0.79%,12.32%,6.99%,减16.02%。1991—1995年,小学共投资33.96万元,修建校舍3755平方米,改善办学条件。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0期,培训1822人,编印资料6份。水稻综示面积3000亩,单产298千克。
  1995年,全乡农村建房100户,农民住瓦房的727户。优抚对象2人,发放优待金1200元。国家集体救济困难户16户18人,当年脱贫293人。农村拥有耐用消费品自行车80辆,缝纫机403台,摩托车2辆,收录机412台,电视机213台,手表762只,洗衣机1台,放像机3台。
  【发展边境贸易】巴达与缅甸相接壤,国境线长18.7公里,通道多,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乡党委、政府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以“打洛口岸为龙头,巴达、布朗山为两翼” 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边境贸易,自修通连接巴达乡与缅甸的通道后,双方边民开展物资交换、边境小额贸易,为巴达发展经济奠定了基础。
  【农田水利建设】 巴达乡自1995年被列为省山区农田水利建设试点后,总投资82.1万元,先后建成茶王树、章朗两个水库,蓄水量为7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1900亩台田台地,5年累计开挖水沟153条,全长38327米,建设梯田750亩。
  【曼帕傣帕勒帕卡通电】1993年,架通曼帕傣、帕勒、帕卡3个自然村的输电线路,结束了这3个自然村没有电的历史。
  (黄志军)
  西定哈尼族乡
  总面积299.2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5447亩田9252亩地1152亩
  户籍人口3085户14677人男7549人
  女7128人
  主要民族哈尼布朗
  人口密度49人/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8个村公所72个村民委员会70个自然村
  村公所名称团结帕龙南弄旧过东暖东和曼马西定
  乡政府驻地团结
  【概况】1995年,全乡有农村劳动力6473人,比1991年增加133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6391人,从事工业4人,从事交通运输邮电业8人,从事商业8人。农作物播种面积45205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4811亩,经济作物7964亩。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粮食5497327千克,甘蔗17269吨,油料58550千克,茶叶2900公担,分别比1991年增加22%、72%、47%、12.6%。大牲畜存栏4530头,减少338头,生猪存栏10610头,增加4126头。肉类总产量360783千克,增加32.5%o鱼产量10吨,增40.9%。林地面积154832万亩,森林覆盖率40%,人均10.8亩。
  1995年,全乡农业现价总产值2260.41万元,比1991年增长158.6%。其中,农业产值1632.62万元,占72%,林业产品产值183.09万元,占8%。农村农牧渔业商品产值996.34万元,比1991年增长251.5%,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7千克,人均纯收入738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3.7%,55%。1995年,财政总收入29.52万元,支出144.86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21.88%,109.61%„ 年末各项存款达158万元,增加130.42万元,增长472.8%。
  全乡共有水库4座,坝塘4座,总库容167万立方,总灌溉面积0.16万亩。已有34个村安装自来水工程。1995年,农田水利建设项目10件,总投资31.38万元。年末有乡镇企业170个,其中乡办企业2个,村办企业2个,个体联户办企业166个,从业人员200人。总收入499.91万元,实现税利17.5万元。有茶叶初制所3个。农民办工业项目主要是碾米、烤酒、榨糖、木材加工、烧砖瓦、加工铁木农具等,收入13.4万元。
  境内公路通车总长98公里,各村公所驻地均通公路,全乡各种运输车辆115辆,其中,货运车7辆,手扶拖拉机108辆。有5个村公所、19个村民委员会通电。拥有电话机61部。订阅报刊、杂志170份。邮电业务总量达5000元。
  全乡有文化站1个,电影院1个,录像点1个。全年放映影像10场,观众达5000人次。业余文艺演出队3个,演出50场,观众达8000人次。乡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6人,病床15张,村卫生所8个,卫生员8人,“四苗”(百白破、卡介苗、麻疹、小儿麻痹糖丸)覆盖率78%, 计划生育率75%。全乡有小学19所,完小3所,教学点6个,在校生216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087人,教师113人,小学入学率98%,巩固率91%,毕业率100%。有中学1所,在校生224人,教师17人。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5期,培训895人,编印资料125份。水稻综示面积7000亩,单产288.2千克。
  1995年,全乡农村建房173户,农民住瓦房的1217户。优抚对象584人,发放优待金1800元。国家集体救济困难户682户。农村拥有耐用消费品自行车283辆,缝纫机562台,摩托车1辆,收录机686台,电视机516台,手表1914只,电冰箱3台,洗衣机30台,录相机10台。
  【优抚救济】西定乡有优抚对象总人数584人,现役军人家属78人,发放优待金1800元,历年退伍军人138人,五保户28人,年发放定救金5040元,60年代退职老干部2人,年发定救金792元,社会自然灾害救济15户,发放救济金6300元,社会救济427户,2106人,发放救济粮5977.5千克,金额1.35万元,寒衣救济84人。
  【台地基本建设】西定哈尼族乡是以种植旱稻为主的山区乡。由于生产条件差,旱粮产量低而不稳,基本是原始耕作,刀耕火种,种植老品种,坡地种植,轮留砍山。为改变山区面貌,固定耕地,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保水保肥,提高旱粮单产,1991年在西定南弄村公所南英中寨、坝卡、南英二队3个寨子开挖台地试点55亩,平均单产148千克,总产达8140千克,比坡地种植亩产增43千克,增40.9%,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同时得到州、县的重视,于1992年开始在全乡推广,1995年西定哈尼族乡台田台地已发展到5000亩。
  【"三校"成立】1991年11月31日,成立中共西定哈尼族乡党校、干部培训学校和农业技术培训学校。三校成立后,共培训理论、入党积极分子、民族语言及各类农业实用技术等25期,参训人数共达3876人次。
  【曼玛发生火灾】1992年5月7日下午5时20分,西定哈尼族乡曼玛村公所曼玛一、二社发生火灾,两个寨子114户510人全部受灾。烧毁面积12000平方米,火灾造成伤亡人数8人,其中死亡4人。烧毁房屋105间,烧毁人民币1.24万元,黄金80克,银子417两,大米7978千克,稻谷4899千克,缝纫机30台,收录音机14部,手表10块,衣被307套,柴油机2台,打米机2台,柴煤油580千克,食盐858千克,铜炮枪15支,猪11头,鸡315只,生产生活用具2402件等,直接经济损失达35.15万元,是西定哈尼族乡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灾。
  【创办西定中学】西定哈尼族乡中学于1993年3月12日创办,建有2幢学生教室共6间654平方米,1幢2层楼学生宿舍308平方米,2幢教职工宿舍209平方米和1幢伙房65平方米及学生运动场1个,占地面积35亩。总投资5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8万元,本乡干部群众自筹30万元。共招收学生300名,1996年毕业一个班,学生人数65人。西定中学的创办缓解了本乡学生入学难的问题。
  【举办山区杯篮球运动会】1993年10月12—17日,勐海县首届山区半山区乡(镇)“友谊杯”男子篮球体育运动会在西定哈尼族乡政府举行。有8个山区半山区乡 (镇)代表队参加比赛。西定哈尼族乡获篮球比赛第三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好”奖,乡领导为本次比赛获得名次的参赛队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创建科技先进乡】1994年,西定哈尼族乡积极开展创建科技工作先进乡活动,共建立4个科技示范村和119户示范户,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60%以上,农作物良好覆盖率达90%以上,有30%以上农村劳动力接受了各种科技培训,各项经济指标都比创建前增长。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594.99万元,增长28.03%;社会总产值达1844.58万元,增长53.74%;乡镇企业总收入达289.61万元,增长70.1%,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53.75万元,增长125.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0元,增长4.5%;地方财政收入有所增长;出生人口控制在16%。以下。通过了州、县科技部门验收,获科技达标单位。
  【人畜饮水工程建设】1994年3月开工建设西定哈尼族乡人畜饮水工程,当年12月全部竣工,整个工程共用大小胶管38000米。总投资27.88万元,其中县级补助12.3万元,村、社集资15.58万元。饮水工程解决7个村公所18个生产合作社896户4591人和987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发展卫生事业】1991—1995年间,西定哈尼族乡卫生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95年有乡村医生27人,其中女医生11人。新建1所计划生育服务所和甲级卫生室1所,总面积119平方米,总投资4万元。一般医疗点21个,自然村有接生员65人。全院职工10人,其中女职工7人,固定资产29.42万元,流动资金5.71万元,有病床15张,儿童计划免疫接种370人,全乡服药14个村750户4125人,灭蚊滞留喷洒14个村寨750户4421人,喷洒面积达46100平方米,小儿强化免疫接种2次2269人次。孕产妇系统管理4个村公所143户143人,育龄妇女破类接种2轮1673人次。0~6岁儿童有2040人,0-4岁儿童死亡率达7.8%,全年门诊4025人次,急诊110人次,住院269人。业务总收入13.15万元,药品成本8.59万元,利润4.58万元,发放鼠药511户1023千克。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出生率控制在16%。以下,计划生育率控制在30%以内,长效节育率达56.6%,绝育率达53.25%,生育证发放率达73.68%,引产率达2.78%。
  【基础设施建设】1995年,西定哈尼族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开挖台田台地1740亩,新开挖沟渠4条,总长2870米,修复沟渠10080米。交通方面:新开挖公路8条,全长34.2公里,其中乡村公路3条,总长22公里,其它公路5条,长12.2公里,架设桥梁6座。教育方面:新建各学校教室5幢1171平方米,教职工宿舍3幢532平方米,修复教室面积1298平方米,总投资35.06万元,其中县补助7万元,乡投资8.5万元,村、社集资13.74万元,其它费5.82万元。人畜饮水方面:解决了15个村寨896户4591人和1025头大牲畜饮水,总长28000米,总投资27.88万元,其中县乡补助12.3万元,村、社集资15.58万元。与昆明通宝公司联办“昆西冶炼厂”1个,总投资30万元。
  【矿业发展见成效】西定乡采用内引外联,自发组织等措施,充分挖掘乡内潜力,全方位发展,1993至1996年共开采生产黄金135.2千克,产值达1297.92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0.27%。乡镇企业总收入累计达到1793.16万元,比1993年增长95.33%,乡镇企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616.87万元,比1993年增长57.91%。
  (鲍文华)
  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
  总面积181.7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1225亩田7261亩地13964亩
  户籍人口1438户7629人男3942人女3697人
  主要民族哈尼布朗
  人口密度42人/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4个村公所27个村民委员会26个自然村
  村公所名称曼冈拉八厅曼岭南楞乡政府驻地拉八厅
  【概况】1995年,全乡有农村劳动力3377人,比1991年增加173人。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3355人,从事交通运输邮电业8人,从事商业8人。农作物播种面积21065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3555亩,经济作物6586亩。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粮食2635277千克,甘蔗19973吨,油料29120千克,蔬菜139644千克,茶叶1285.57公担。分别比1991年减少7.42%,增加163.15%,减少18.11%,23.49%。大牲畜存栏3325头, 增加42头,生猪存栏2686头,增加190头。肉类总产量75476千克,减少23.10%。鱼产量0.72万千克,减49.65%。林地面积8.56万亩,森林覆盖率33%,人均11.2亩。
  1995年,全乡农业现价总产值1132.32万元,比1991年增长27.1%。其中,农业产值849.36万元,占75.01%,林业产品产值91.8万元,占8.11%。农村牧渔业商品产值539.82万元,比1991年增长8.2%。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55千克,人均纯收入719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25%,减9.56%。1995年,财政总收入17万元,支岀97.97万元。年末各项存款达25.19万元,减少4.71万元,减15.75%。
  全乡共有水库1座,坝塘7座,总库容42万立方,总灌溉面积0.45万亩。已有3个村安装自来水工程,受益153户926人。年末有乡镇企业79个,其中乡办企业2个,个体联户办企业77个,从业人员111人。总收入47.5万元,实现税利30万元。有茶叶初制所2个,加工干毛茶510公担。农民办工业项目主要是碾米、烧酒、榨糖、木材加工、烧砖瓦、加工铁木农具等,收入0.54万元。
  境内公路通车总长18公里,各村公所驻地均通公路,全乡各种运输车辆55辆,其中,货运车1辆,手扶拖拉机52辆,大中型拖拉机2辆。有4个村公所、24个村民委员会通电。订阅报刊86份,杂志36份。
  全乡有文化站1个,全年放映影像42场,观众达6140人次。建立2个青年之家。乡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8人,病床4张,卫生员8人,“四苗”(百白破、卡介苗、麻疹、小儿麻痹糖丸)覆盖率90%,计划生育率86%。全乡有小学5所,完小3所,教学点10个,在校生104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31人,教师33人,小学入学率86.8%,巩固率87.98%,普及率34.8%,毕业率100%,升学率100%,分别比1991年增长34.16%,2.33%,37.55%,100%,45.35%。1991—1995年,小学共投资42万元,修建校舍2167平方米,改善办学条件。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2期,培训3314人,编印资料216份。水稻综示面积4000亩,单产423千克。
  1995年,全乡农村建房127户,农民住瓦房的699户。优抚对象10人,发放优待金370元。国家集体救济困难户74户296人,当年脱贫218人。农村拥有耐用消费品自行车190辆,缝纫机242台,摩托车3辆,收录机290台,电视机140台,手表633只,电冰箱1台,录像机6台。
  【建盖政府办公大楼】1991年11月,国家投资21万元建盖乡政府办公大楼,经过7个月的努力,于1992年6月18日正式投入使用。
  【曼岭村公所架通高压输电线路】1993年2月,乡党委、政府为架设曼岭村公所的高压输电线路,向勣混营业所贷款26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架通全长11.6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输电线路的架通改善了8个自然村336户1975人的日常用电。
  【解决曼冈人畜饮水问题】1994年12月25日,县水电局投资2万元,县民委投资3万元,贷款1万元,村委会拿出2万元,群众自筹0.51万元,投资总计10.51万元,投入人工785个安装的曼冈村自来水工程完工。解决了103户,613人的饮水问题,从此结束了曼冈群众人畜饮水难的历史。
  【开发千亩茶山】1993年,勐冈乡镇企业投资45万元,投入人工21900个,经过两年的苦战,于1994年12月31日开发了1076亩茶地,千亩茶山的开发使全乡的乡镇企业有了新的起色。
  【曼岭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1995年3月15日,由县资助4吨塑料管材,2吨水泥,投入人工300个,于1995年4月5日正式架通了曼岭自来水,并修建了2个水池,经过20天的艰苦努力,群众终于喝到了清凉可口的自来水,曼岭自来水的架通解决了152户670人232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从此告别了群众早晚抬、背水喝的历史。
  【邦龙村遭到严重火灾】1995年4月16日,邦龙村发生火灾,受灾14户76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多万元。
  【修建拉八厅小学】1996年3月1日,由县商业总公司投资3万元,投入人工270个修建拉八厅小学,投入工时18天,于1996年3月18日完工,拉八厅小学的修建改善了龙塘、中寨、下寨适龄儿童的学习环境,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发展。
  (李春海)
  布朗山布朗族乡
  总面积1016.4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7015亩田14765亩地32250亩户籍人口2855户16358人男8407人
  女7951人
  主要民族布朗
  人口密度16人/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9个村公所51个村民委员会51个自然村
  村公所名称勐昂章家新龙曼桑曼囡结良曼果南温班章
  乡政府驻地勣昂
  【概况】1995年,全乡有农村劳动力7851人,比1991年增加217人。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7835人,从事交通运输邮电业8人,从事商业8人。农作物播种面积38043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4369亩,经济作物2791亩。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粮食5570307千克,甘蔗4934吨,油料12650千克,茶叶1700公担,蔬菜128174千克。分别比1991年增加1.31%,减少3.53%,4.7%,增加58.58%。大牲畜存栏6004头,增加851头,生猪存栏4647头,增加308头。肉类总产量107980千克,增加51.44%。鱼产量12.4万千克,增254.28%。林地面积119万亩,森林覆盖率60%,人均73.2亩。
  1995年,全乡农业现价总产值1543.93万元,农业产值1101.69万元,占71.36%,林业产品产值155.26万元,占10.06%。农村农牧渔业商品产值504.08万元,比1991年增长70.80%。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45千克,人均纯收入686元,分别比1991年减少2.26%,增长48.48%O1995年,财政总收入25.29万元,支出156万元。年末各项存款达163.61万元,增加80.28万元,增长96.34%。
  全乡共有水库1座,总库容25万立方,总灌溉面积0.08万亩。已有21个村安装自来水工程,受益845户4796人。年末有乡镇企业87个,其中乡办企业4个,村办企业3个,个体联户办企业80个,从业人员176人。总收入115.53万元。有茶叶初制所2个。农民办工业项目主要是碾米、烤酒、木材加工,收入7万元。
  境内公路通车总长161公里,各村公所驻地均通公路,全乡各种运输车辆67辆,其中,货运车5辆,手扶拖拉机61辆。有5个村公所、5个村民委员会通电。全乡拥有电话机2部,有2个村公所通电话。订阅报刊、杂志170份。
  全乡有文化站1个,电影院3个,录像点5个,全年放映影像984场,观众达70200人次。建立9个青年之家。乡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9人,病床8张,村卫生所24个,卫生员24人,“四苗”(百白破、卡介苗、麻疹、小儿麻痹糖丸)覆盖率85.67%,计划生育率64.8%。全乡有小学15所,完小1所,教学点29个,在校生166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602人。教师56人,小学入学率54.9%,巩固率81.9%,普及率57%,毕业率97%,升学率96%,分别比1991年增长13.8%,11.1%,8.98%,10.33%o1991—1995年,小学共投资2万元,修建校舍464平方米,改善办学条件。水稻综示面积7500亩,单产271.9千克。
  1995年,全乡农村建房528户,农民住瓦房的423户。农村拥有耐用消费品自行车328辆,缝纫机572台,摩托车1辆,收录机654台,电视机249台,手表959只,电冰箱1台,洗衣机1台,录像机8台。
  (杨永康)
  【乡卫生院门诊楼竣工】1991年4月,由乡政府、卫生院投资9.8万元兴建的乡卫生院门诊楼竣工投入使用,改善了布朗山乡群众就医环境。
  【贪污公款案件】1991年11月,乡财政所杨筱初和乡财政会计胡锋因贪污公款被公安机关逮捕。杨、胡利用工作之便贪污公款,经有关部门调查核实,杨贪污10.2万元,胡贪污8.6万元。
  【章家三队建茶叶初制所】1991年5月,由勐海茶厂投资25万元兴建的章家三队茶叶初制所投产使用。
  【兴龙曼纳发生火灾】1991年11月,兴龙村公所曼纳村发生火灾。火灾原因是一村民在烧炭时把未熄灭的火炭堆集起,大风慢慢将炭吹着引起房子着火。烧毁房屋37间,烧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灾后,县委、政府积极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并送去价值6000多元的救济物质。
  【曼糯村通电】1993年3月,勐昂村公所曼糯村寨投资8万多元架通输电线路,使偏僻的山寨通电。
  (杨永康)
  【兴修老曼峨大沟】1993年3月,县水电局投资15万元兴修老曼峨大沟。整个工程完成1.7公里的引水渠道,共用钢材0.3吨,水泥80吨,炸药20吨,木材20立方,群众投入劳力1万多个。此项工程于1993年5月25日竣工。
  (阿学)
  【安装地面卫星接收站】1994年2月,由211工程投资6000元,群众自筹6500元的曼囱布朗族村寨安装地面卫星接收站工程完工,该村共66户372人布朗群众看上
  电视。同期,老班章哈尼村寨群众筹资5000元,得到211工程资助6000元,安装地面卫星接收站。
  (黄华刚)
  【洪水冲断公路】1994年7月中旬,雨水集中,在县乡公路48至49公里之间,被洪水冲断2处路面,导致交通运输中断达半年之久,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县政府投资30余万元由工交部门负责修筑两座涵洞,1995年4月,恢复正常通车。
  【南温下寨遭火灾】1995年3月12日,一场无情的大火烧毁了南温下寨。全村30多户房屋被毁,粮食、生产、生活用具等被烧光,直接经济损失达40多万元。灾后,县委、政府组织民政部门购买救灾物资赶赴灾区进行慰问。
  (陈云华)
  【荒山变茶园】自1992年乡党委政府提出改造荒山发展茶叶种植的方案后,贷款7万元,招收民工30人,创办茶叶基地300多亩,使布朗山新南冬附近的大片荒山变为茶园。在几年的种植管理中注重科学技术的投入。1995年,这片基地已产生经济效益,产干茶400担,收入12万元。还建盖1幢砖木结构的初制所厂房,配齐了各种初制加工设备,年加工能力400担干茶。
  (黄华刚)
  【扶贫工作初见成效】1995年,布朗山被列为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后,全乡认真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各方支持,共同富裕”的方针,真抓实干,使扶贫初见成效。乡成立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织人员认真宣传扶贫的方针、政策,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组织开展全乡性的系统调研,编制《布朗山乡“九五”扶贫攻坚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积极争取社会的关心支持。年内,全乡累计完成抹贫投资387.62万元,其中,省、州、县扶贫配套资金150.73万元;州、县挂钩扶贫单位29个,投资79.22万元;乡政府投资49.6万元;群众自筹、投工投劳折资108.07万元。新开、恢复水田833亩,坡改梯565亩,改造低产田970亩;兴建水利工程31件,解决9个村寨的人畜饮水;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23.5公里,解决6个村寨264户群众用电问题;修筑乡村公路7条36公里;建学校9所,发展经济林木1335亩;投资9.8万元开通吉良、曼果两村程控电话。
  (岩坚)

知识出处

勐海年鉴1991-1995

《勐海年鉴1991-1995》

出版者:思茅地址印刷厂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军事、法制、农林水电、乡镇企业、邮政电信、经济管理、社会、驻县单位等类目,记载了1991-1995年勐海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勐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