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瘴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4330
颗粒名称: 漫话“瘴气”
分类号: R531.3
摘要: 云南就是著名的“瘴疠之区”。翻开地方志,思茅那种“瘴烟甚烈”,“瘴气袭人”,“疠疫横行”的记述,今日读来,仍不免令人不寒而栗,想而生畏。思茅一带,有关疟疾的暴发和流行曾有过很多历史记载。据清《高宗实录》记载:思茅“水土恶劣、烟瘴盛行,官斯土者,势难久居”。因此,乾隆三十年 (1765年)改为“烟瘴调缺,三年俸满,掣回内地升用”。
关键词: 疟疾 瘴气 疾病区分

内容

“椒花落时瘴烟起,一十万大军九万亡。”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云南“瘴气"可怕的描述。
  由此可见远在唐时,云南就是著名的“瘴疠之区”。翻开地方志,思茅那种“瘴烟甚烈”,“瘴气袭人”,“疠疫横行”的记述,今日读来,仍不免令人不寒而栗,想而生畏。
  “瘴气”、“瘴烟”实际上是疟疾,俗称"打摆子”,它主要是通过带有疟原虫的“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叮咬人体,把疟原虫传给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以寒热反复发作、岀汗、脾脏肿大,贫血为其特征。据祖国医学文献记载,疟疾的种类竟有暑疟、风疟、寒疟、湿疟、温疟、瘴疟、疟母、三日疟等十几种之多。
  疟疾具有地区性和传染性。《诸病源侯论》指出:"瘴疟每见于岭南山峦地区。”《时病论》上说:“瘴疟之症,岭南地方多也。”《医学入门》记载 “疫疟一方,长幼相似。” 可见,疟疾在气温高,雨水多的季节和地区容易暴发流行。因为,湿热之地给疟蚊的孳生和繁殖创造了条件。
  过去,人们由于对疟疾的致病因素不甚了解,将疟疾病的暴发和流行归结于山颠、林间缭绕的白色烟云所致,故将疟疾称之为"瘴气"。
  思茅一带,有关疟疾的暴发和流行曾有过很多历史记载。据清《高宗实录》记载:思茅“水土恶劣、烟瘴盛行,官斯土者,势难久居”。因此,乾隆三十年 (1765年)改为“烟瘴调缺,三年俸满,掣回内地升用”。
  即使这样,清王朝最后一任思茅同知黎肇元,任期不满三年,但他也未能逃脫中瘴身死的命运。这个世纪的二十、三十年代,由于疟疾流行,致使思茅城池毁弃,人死寨空,虎豹横行,田园荒芜。因而在民间曾流传着“闷头摆了似虎狼,十个得上九个亡”的民谣。就是在旅客商人中,也有“要下思茅坝,先把老婆嫁”的说法。这给“瘴疠之区”的思茅,涂上了一层神秘恐怖的色彩。直到四十年代,思茅才从瘴疟中复苏,随之商业复兴,人丁增加,为取其死而复活之义,故命名为 “复兴镇”。
  疟疾的发病时间,按 《素问》所说:“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类证治裁》也说:“疟疾四时皆有,而复发于夏秋”。
  在中医学上,疟疾分为寒、热两症。热瘴: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治法是辟秽除瘴,泻热保津。处方为清瘴汤。
  冷瘴:寒甚热微,或恶寒颤栗无热。治法是芳香化浊,辟秽理气。
  处方为正气散。疟症的治疗,必须根据寒热多少、轻重及其它兼症来诊察风、寒、暑、湿、痰、食诸邪吐鲁番盆地座落在我国西北部的天山脚下。它东西长245公里,南北宽75公里,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有半个江苏省那么大。其边缘为群山环抱,北部的博格多峰(海拔5,445米)为最高;中部因地势下陷极度低洼,许多农田、村落都在海平面以下,南部山麓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点。如果从地形单元来看,吐鲁番盆地算得上世界最低的盆地。
  荷兰的正式国名是尼德兰王国,简称尼德兰。这个名称是“低地”的意思,它如实地反映岀荷兰的地理特点。荷兰位于欧洲西部,西、北两面濒临北海,来茵河在这里入海,境内河湖众多,地势低平,在总面积40,884平方公里中,有27%的国土低于海平面,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足1米,若无海塘和河堤的保护,全境一半以上的土地将湮没在北海的波涛中,四分之三的居民将失去家园。荷兰人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自豪的谚语:“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但荷兰是我们创造的。” 的重轻,辩证施治,不限于上述药方。
  思茅系多民族聚居区,在与瘴疟的长期斗争中,各族群众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在日常的食物、饮料、嗜好中,都有防治疟疾的良药。如傣族煎食的“蜣之蛹蜋”(俗名牛屎虫蛋)以及“蜂窝”,是治疗疟母“鳖甲煎丸”的配药。拉祜族的“酸蚂蚁泡水”,是解暑的饮料,因为蚂蚁腹下含有蚁酸,具有避瘴驱毒之效。佤族、傣族、拉祜族嚼食的槟榔,《本草纲目》列入疗诸疟,御瘴疠之要药。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蒋素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