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县委从实际出发制定措施改变山区穷困面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4150
颗粒名称: 普洱县委从实际出发制定措施改变山区穷困面貌
分类号: D421.7
摘要: 最近普洱县委深入边远山区,进行调查研究,和群众一起总结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由穷变富的经验,制定了改变山区面貌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 扶贫工作 扶贫政策

内容

最近普洱县委深入边远山区,进行调查研究,和群众一起总结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由穷变富的经验,制定了改变山区面貌的措施和办法。
  县委书记杨逢春同志到云仙、震东两个公社调查研究。云仙公社是全县以艰苦闻名的大芦山区,山高、树少、石头多、水源奇缺,粮食产量很低,全社26047亩耕地,有水灌溉的只有3100亩,每人平均只有三分水田,有的队全是种旱地。还有20%的生产队连人畜吃水都困难。去年全社每人平均生产粮食478斤,社员平均口粮372斤,每人平均分配收入54元,其中现金只有16元,有的队甚至没有现金分配。有近一半的生产队没有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多年来,年年要国家供应30多万斤回销粮。
  怎样改变山区穷困的面貌?杨逢春同志又到了这个公社的桃子树大队曼度生产队。这个队有101人,1972年以前,年年吃回销粮。1973年,一部份社员搬家到曼度山就种63亩老干田,组成一个新的生产队,第二年就不再吃回销粮了。去年粮食总产达65000斤,每人平均生产粮食647斤,去年还因地制宜种了30亩花生,产量达到七千多斤,交售给国家花生仁四千多斤,折合原粮5714斤,同时还增加了经济收入。近几年来,这个队还买了柴油机、抽水机、碾米机、粉碎机,初步摆脱了穷困面貌。其经验就是打破了“大锅饭”,建立了小段包工和常年包工制度,生产责任到人,按劳计酬评工记分,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经过调查,县委领导同志感到,事实已经说明,改变山区面貌,根本的要靠党的政策,同时要从山区的特点出发,发挥山区的自然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发展商品经济。目前,则要放宽政策,先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并立即在云仙公社召开了云仙、震东两个公社的穷队代表会。通过交流经验,座谈讨论,拟定了改变山区穷队面貌的六条措施:
  一、山区政策要放宽。过去虽然组织起来,但极左路线破坏严重,平均主义突出,生产水平低,干部管理水平差。居住分散,田地分散,但集体经济得不到发展,社员没有尝到集体生产多少甜头的困难地区,根据群众的要求,允许实行包产到户或大包干到户之类的办法,也可搞其它生产责任制,不搞一刀切。
  二、从山区特点出发,发挥优势,落实生产方针。如云仙公社宜林、宜牧、宜种花生,就要发挥这方面的优势。
  三、进一步减轻社员公余粮负担。去年全县调整公余粮,这些地方虽有调减,但由于生产基础海弱,群众生活仍然困难。县委打算再给这些贫困山区生产队调减一部份公余四粮。
  四、对这些地区国家要给予必要的扶持。特别要帮助这些地区发展山区小水电、交通,解决饮水、生活急需问题。
  五、认真抓好计划生育。这些地区,由于盲目生育,生产发展慢而人口增长快,是造成生活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下决心努力把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下来。
  六、关心照顾在边远山区工作的干部。
  普洱县委还进一步要求各公社党委深入实际,从当地实际出发,切实制定出帮助山区穷队改变面貌的办法和措施。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机构

普洱县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普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