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吧、阿佤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3756
颗粒名称: 飞翔吧、阿佤山
分类号: I056
摘要: 在萨尔温江和澜沧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这里就是山郁谷翠,河溪纵横的阿佤山区。我们驱车从澜沧出发,经过老厂,穿过茫茫的原始丛林,沿着南康河走了三十里,就开始爬阿佤山了。
关键词: 散文 杂著

内容

在萨尔温江和澜沧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这里就是山郁谷翠,河溪纵横的阿佤山区。我们驱车从澜沧出发,经过老厂,穿过茫茫的原始丛林,沿着南康河走了三十里,就开始爬阿佤山了。——这就是我长久梦寐以求想去采访的地方。和我同坐的一位佤族老人,他叫岩戛,能讲夹生的汉话。我们同车已好几百公里了,没有听他说过多少话,我只知道他有一个儿子在总站开车;一个女儿叫岩茸在省城上大学,这次坐儿子的车上昆明玩几天,顺便看望女儿。当车上坡时,这个话不多的老人,话却象流不尽的山泉;滔滔不绝。他一路自动给我指点着,介绍着:这是茶水饭店;这是道班。透过车窗,阿仮山奇丽风光尽收眼底:阿佤山重岩叠障,茫茫苍苍,有的山头象山鹰翘首;有的山头象长箭高指云天。星罗棋布的阿佤山寨散居在山梁沟壑间,远远望去,好象嵌在墨绿绒幕上的颗颗玛瑙。层层梯田、台地、青一块,绿一块,黄一块,红一块。老人岩戛告诉我:那青的是茶园;绿的是甘蔗;黄的是待收的小麦;红的是刚犁过的土地,准备撒旱谷。“呶,”老人指着说,我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在山脚下,沟壑间,不时闪现出一片瓦房。“那是新厂河发电站,那是西盟酒厂,那是糖厂、养猪厂,那是……” 他如数家珍,说话间,岩戛老人面容由喜变忧,陷入沉思。半晌他用低沉的语调说:“这些山箐沟里,过去是打冤家格斗、砍人头的地方,不知死过多少人?有一次我差点在这里掉了脑袋! ”他指了指额头的一条刀疤又说:“这就是记号。” 在汽车接近山头平缓处,一片甘蔗林里,一群佤族姑娘和小伙子把大捆大捆的甘蔗装上拖拉机。不时传来歌声笑语:美丽的彩霞是我的衣裳,高高的阿佤山是我的骏马,插上彩云的翅膀我们要高飞远翔,骑着奔驰的骏马我们要大搞四化。
  岩戛老人把这首歌翻译解释后说:“这是我们阿仮人的歌,你们听到了吗?”听了老人的话,不禁使我想起关于佤族的历史记载:“……红藤束发缠腰,披麻布,持利刃、梭标于要路,窃伏劫掠”。根据这段记载,我联想到过去仮族人民刀耕火种,在老林中打猎为生的非人生活;想到佤族人民剽牛祭鬼,砍人头祭鬼的情景;想到那报警出征的鸡毛火炭,催人械斗的木鼓声……。一声喇叭长鸣,把我带回现实:宽阔的公路,沿途的瓦房,机耕的土地,欢乐的歌声,在告诉人们,仮族同胞曾蒙受的苦难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喏!西盟到罗!”老人一声喊,一座山城出现在眼前。他告诉我:二十九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山野林,连人走的路也没有。自从大军进来以后,宽阔的西盟大街边的高楼大厦才在这里出现。远远望去,机关、工厂的房屋鳞次栉比浮在云峰雾霭里,给人一种仙山琼廓之感。岩戛老人和我握别。说:“有空到我家喝米酒,碰到好运气,还可吃到我的猎物。” 我来到西盟的第二天,正碰上赶集,宣传部的同志告诉我,由于党的农村政策的落实,市场也活跃起来了。走到街上,佤族、傣族、拉祜族群众正在进行和睦的交易,街道两边摆满了鸡、蛋、木耳、白参、芝麻……。还有水果、猪、各种农副产品。书店、百货商店、收购门市部人进人出;民族贸易公司的柜台前,各姑娘正在选购手镯、耳坠、银泡统裙;一个拉祜老人在卖芦笙,群人围过去听他演奏。……市场人声鼎沸;每块脸上笑逐颜开。解放前,也就是在这个季节,各地商人,小贩,赶着骡马,驮着日用品进到西盟,用欺榨诱骗,巧取豪夺把各族人民辛苦得来的土特产搞走;为此,常常产生械斗,民族间隔阂日益加深。解放后,这里建立了商业网,公平交易,使这里的经济日益繁荣起来。各种加工厂也相继建立,不少食品都能自己生产而不靠外地供应。
  夜幕降临,西盟灯火璀灿,闪闪灼灼犹如天上星河降落人间。这就是新厂河电站送来的光明。让在茫茫黑夜中用竹片、松明、茅草点火行路,烧着火塘照明取暖的过去,作为历史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吧! “来到西盟的人,不去看看西盟水库,就是枉此一行!"人们这样告诉我。于是,我来到离城不远的西盟水库。好大一个高山“天湖”哟!它藏在原始森林中。因为山高林密,湖边空气还带有几分寒意。
  青悠悠的湖面,水鸟低飞,山鹰高翔,画眉鸟在湖边鸣叫。各族青年男女、老人幼童,有的在湖边洗衣;有的在草坪上玩耍;有的在林阴下散步、谈心,……一派湖光山色,一幅动人的生活画面叫人一看就心旷神怡。
  这个金波粼粼的水库,是西盟的机关干部、驻军、各族人民共同修建的,它是各民族亲密团结的象征。一九五九年以后,原在水库范围内的单位向外搬迁,从那时起,二十余年来,建设成现在初具规模的西盟城。
  美的河山!幸福的生活,是先辈们付出了鲜血换来的啊!在水库北边的苍松翠柏下,埋葬着烈士的忠骨——十二名最早进西盟的武工队员。
  一九五〇年,党派谭煌同志带领十一名武工队员进西盟开展工作,成立临时区政府,区政府就设在现在修水库的地方。一天上午,国内外敌人互相勾结,发动了武装叛乱,包围了临时区政府。敌人一边打一边烧房子。由于众寡悬殊,十二名武工队员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的英勇事迹,至今还深深刻在佤族和拉祜人民的记忆中。往后,党又陆续派了部队和大批民族工作队进西盟,经历了险阻,克服了语言、生活上的重重难关,和佤族人民打成一片;和民族上层泡酒欢歌,团结共同对敌,党的民族政策终于在阿佤山扎根、开花、结果。他们唱道:阿佤山的金竹节节高,是因为有了雨露阳光;阿佤人有蜜一样甜的日子,是因为有了救星共产党。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象春风吹进了阿佤山,极大的鼓午了阿佤山的广大干部和群众,他们决心在新长征的道路上,象爱护眼珠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同心同德干四化,把西盟建设得更美好! 采访结束,踏上归途,看着茫茫苍苍的阿佤山,它象只雄鹰,正展开着翅膀,我在心中默祝:飞翔吧,阿佤山!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