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边疆志不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3643
颗粒名称: 扎根边疆志不移
分类号: D432.9
摘要: 佤族人民刻木记事已成为历史,全县办起两所中学,一百一十九所小学,一代有文化的新人茁壮成长。
关键词: 青年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

内容

如今,佤族人民刻木记事已成为历史,全县办起两所中学,一百一十九所小学,一代有文化的新人茁壮成长。这样巨大的变化,不由使我们对辛勤的三百多位园丁崇然起敬。特别是对较早来到阿佤山的老教师们,他们是怎样播下第一颗文化种子的,我们访问了新厂公社小学校长李定
  祥同志。
  李定祥同志一九五六年分配到西盟县马散区小学。当时:一没有学校,二没有学生。在民族工作队的帮助下,李定祥老师和郑老师,首先争取上层人士对学校的支持;组织群众建盖校舍,自己努力学习佤族语言,挨家挨户动员群众送孩子上学。可是,有史以来不知道上学读书的佤族群众,思想上有种种顾虑:有的怕读了书变成汉人;有的怕读了书眼睛会瞎;有的干脆对老师说:“我们世世代代不读书也过来了,不需要读书识字”。两位老师井不灰心,继续做动员工作。这时,国家调来大米、布匹,对学校实行“全包干”,大力支持办学。由于党的关怀,老师的努力,群众的支持,开学时有七十个佤族儿童当上了第一代学生。老师为学生洗头、理发,还发给新衣服、毛巾、碗筷。家长们看到孩子变了样都高兴了,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了老师。
  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嬴得了群众的尊敬和爱戴。这时候,群众反倒担心老师会离开他们了。在与群众亲密相处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李老师,就在这里安家吧,我们的姑娘随你挑”。李老师早已爱上阿佤山,爱上了佤族人民,并且暗暗爱上一位佤族姑娘。他想为了建设边疆,在当地安家有什么不好呢?在一九五九年,他幸福地结婚了,勤奋地工作着。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剥夺了这位教师为边疆教育服务的权利。尽管生活的道路坎坷曲折,他始终热爱边疆人民的教育事业。使李老师欣慰的是,他所教的第一批学生,有的上大学,有的当了干部,有的是技术工人,他的大儿子成了第二代佤山小学教师,女儿考上了云南民族学院,自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十多个春秋过去了,经过风风雨雨,党撒在阿佤山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了。看!丰硕的果实,正闪耀着青春的光华,装点着阿佤山的新容。愿“拓荒者”青春常在,为西盟的四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西盟佤族自治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