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换来佤山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3640
颗粒名称: 青春换来佤山艳
分类号: D432.9
摘要: 新中国诞生初期,西盟县阿佤山区还处于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的原始社会阶段。一批内地青年学生,听从党的召唤,奔赴祖国边疆。二十多年过去了,阿值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岁月的流逝也带走了人生的青春。可贵的是,这些鬓角巳有白发的开拓者,在四化的进军中,又焕发了革命青春,为建设边疆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 青年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

内容

新中国诞生初期,西盟县阿佤山区还处于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的原始社会阶段。一批内地青年学生,听从党的召唤,奔赴祖国边疆。二十多年过去了,阿值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岁月的流逝也带走了人生的青春。可贵的是,这些鬓角已有白发的开拓者,在四化的进军中,又焕发了革命青春,为建设边疆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夜,群山沉睡,伸手不见五指,可是西盟县医院手术室还亮着灯光。柔和的无影灯下,高若玺医生和助手们,正在为佤族病人娜绿做宫外孕破裂的缝合手术。由于病人大量内出血而危重休克,高医生当机立断决定把病人流出的近二千毫升的血液再输到体内。手术顺利,一个垂危的生命得救了。佤族亲友们感激党为边疆建设了这么好的医疗条件、派来这样高明的医生。
  高医生一九五六年到西盟时还是不满二十岁的小伙子。由于几千年神鬼迷信思想的禁锢,那时当地群众生病只得请“魔巴”做鬼,不相信医生治病吃药。怎么办呢?他们就编排文艺节目巡回演出宣传医学知识,同时千方百计治好病人。一次,大马散社员岩柳病危,当他们赶到岩柳家时,魔巴也在场。高医生们经过精心治疗,两天后岩柳病情好转了,当场就戳穿了魔巴的骗术。刚来时医疗条件较差,住的是草房没有电灯,唯一的设备就是一个手术包,手术时,上面扯上一块白布,地上垫块蔑笆,钉四棵桩铺上木板就成了手术台。为了提高医疗技术,高医生刻苦钻研业务往往到深夜。长年累月,一点一滴,积累了较丰富的医疗经验,现在他能做从下腹部到上腹部,从四肢的一般创伤到脾脏摘除的手术,得到群众的信任,担任了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在世世代代只会用茅草、芦柴棍照明的佤族人民眼前明亮的电灯放着光芒。水变成电,电照亮黑夜;电带动机器可以碾米、磨面。这是人间奇迹啊,佤族群众欢呼、跳跃。他们不禁升起对电站建设者一片敬意。
  陈园同志一九五八年来到西盟勘查水利,当时西盟还没有电站,组织上决定老陈留在阿佤山当技术员。他和水工队的同志们踏遍了县境内的河流山川,几年来和边疆人民一道修建了七座小电站,兴修了几十项水利工程,新厂河已送电七年了,县城和三个公社已用上了电。目前又在新厂河修建两千瓦的水电站。
  一九六五年在莫窝修建小水电站时,他的脚踝骨被树砸断了。电站的施工正等着技术指导,他让人背到工地继续指挥施工。脚留下了残疾,他拄着棍子仍然爬山涉水到工地现场指导,勘测时爬坡下坎,跌了一跤又一跤,同志们劝他少到野外,他回答:“我活着一天,总是要和阿佤山的水打交道的,走!”说着又出发了。一九七一年,正在兴建新厂河的钢筋混凝土电站,陈园同志接连收到家里发来的三个电报:“母病危速回”。县委知道这情况后,几次催他回家探望,但老陈说:“母亲有当地组织和亲友照料,这里施工正是关键时刻,我不能离开”。一直到闸堤完工才请假探亲。
  陈园同志不仅本人勤奋工作,还带出一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其中一个本地佤族技术人员,已能单独操作测量仪器。
  如今,佤族人民刻木记事已成为历史,全县办起两所中学,一百一十九所小学,一代有文化的新人茁壮成长。这样巨大的变化,不由使我们对辛勤的三百多位园丁崇然起敬。特别是对较早来到阿佤山的老教师们,他们是怎样播下第一颗文化种子的,我们访问了新厂公社小学校长李定
  祥同志。
  李定祥同志一九五六年分配到西盟县马散区小学。当时:一没有学校,二没有学生。在民族工作队的帮助下,李定祥老师和郑老师,首先争取上层人士对学校的支持;组织群众建盖校舍,自己努力学习佤族语言,挨家挨户动员群众送孩子上学。可是,有史以来不知道上学读书的佤族群众,思想上有种种顾虑:有的怕读了书变成汉人;有的怕读了书眼睛会瞎;有的干脆对老师说:“我们世世代代不读书也过来了,不需要读书识字”。两位老师井不灰心,继续做动员工作。这时,国家调来大米、布匹,对学校实行“全包干”,大力支持办学。由于党的关怀,老师的努力,群众的支持,开学时有七十个佤族儿童当上了第一代学生。老师为学生洗头、理发,还发给新衣服、毛巾、碗筷。家长们看到孩子变了样都高兴了,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了老师。
  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嬴得了群众的尊敬和爱戴。这时候,群众反倒担心老师会离开他们了。在与群众亲密相处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李老师,就在这里安家吧,我们的姑娘随你挑”。李老师早已爱上阿佤山,爱上了佤族人民,并且暗暗爱上一位佤族姑娘。他想为了建设边疆,在当地安家有什么不好呢?在一九五九年,他幸福地结婚了,勤奋地工作着。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剥夺了这位教师为边疆教育服务的权利。尽管生活的道路坎坷曲折,他始终热爱边疆人民的教育事业。使李老师欣慰的是,他所教的第一批学生,有的上大学,有的当了干部,有的是技术工人,他的大儿子成了第二代佤山小学教师,女儿考上了云南民族学院,自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十多个春秋过去了,经过风风雨雨,党撒在阿佤山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了。看!丰硕的果实,正闪耀着青春的光华,装点着阿佤山的新容。愿“拓荒者”青春常在,为西盟的四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高若玺
相关人物
叶遮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西盟县医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西盟佤族自治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