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建立全生产责任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3637
颗粒名称: 因地制宜建立全生产责任制
分类号: F302.2
摘要: 党的三中全会后,全国农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生产队在劳动管理上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和定额计酬制,初步克服了干活“大呼隆”的现象和劳动计酬上的平均主义倾向。这是去年农业生产夺得全面丰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生产责任制 生产管理

内容

党的三中全会后,全国农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生产队在劳动管理上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和定额计酬制,初步克服了干活“大呼隆”的现象和劳动计酬上的平均主义倾向。这是去年农业生产夺得全面丰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我们为夺取一九八〇年全面丰收而努力的时候,应当把普遍建立和进一步完善生产责任制,稳定当地行之有效的责任制,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加强领导,认真做好。当前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已经到来,无论实行哪种责任制,都应该稳定下来,不再改变,抓好当前生产是当务之急。
  目前,全国约有半数以上的生产队实行小段包工,分组作业,定额计酬的办法。这种责任制和计酬的办法,过去在不少地方是行之有效的。现在恢复这种作法,群众欢迎,干部熟悉,效果明显,没有多大阻力。
  全国约有四分之一的生产队实行联系产量计酬的生产责任制,群众简称为包产到组。这种办法,尽管中央决定中明确指出可以实行,当地情况也适于实行,有些同志还是心有余悸。看到一些地方在实行包产到组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不是通过群众调查研究,加强领导,帮助解决问题,而是多方面责备,甚至去“纠偏”。
  去年三月十五日,本报曾在一篇编者按语中对包产到组作了不适当的指责,挫伤了一些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的积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些规模较大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组后增产效果显著,集体经济更加巩固。
  各地生产队的规模大小、耕地多少、耕作制度、居住情况、机械化程度、管理水平和群众觉悟水平各不相同。不同的经营项目,也需要不同的劳动组织形式。推行生产责任制,一定要走群众路线,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绝不能搞一刀切。中央决定中提出了可以实行几种不同形式的责任制和计酬方法,同时,生产队有权决定经营管理方法。这就表明,在实行生产责任制的问题上一定要因地制宜,不可强求整齐划一。既不要说实行包产到组是“右倾倒退”,也不要说不实行包产到组就是思想僵化和保守。凡是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巩固集体经济,而又是群众愿意实行的办法,我们都应当予以肯定,满腔热情地加强领导,使其逐步健全完善。还没有建立生产责任制的生产队,应当尽快把责任制建立起来。对任何一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我们都要总结经验,进行整顿,使其更加健全和完善。整顿和巩固生产责任制,要以稳定生产队的体制,发挥生产队统一经营的优越性为前提。集体经济中一定要有严格的生产责任制不但要有集体的作业组的责任制,还必须有明确的个人的责任制。要明确认识,生产责任制是在集体经济统一经营下的分工协作,而不是变集体的统一经营为公认的个体经营,不是不要协作的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经营,没有协作,更谈不上分工,谈不上责任制。因此,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作业组必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小而全”的包括副业生产在内的综合经营的作业组,不利于生产时全面发展,不利于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要尽可能转变采用这种组织形式。解决这些问题,要通过典型示范,使群众自愿地接受那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集体经济的办法,改正那些不利于发展集体生产和巩固集体经济的办法。要多教育,多引导,不要强制群众实行那些他们一时还不愿接受的办法,即使这些办法很好,如果群众对它还不认识,勉强去做,也难收到好的效果。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