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状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3351
颗粒名称: 种田“状元”
分类号: K828
摘要: 古往今来,流传过多少状元的故事:有个一字不识的皮匠考上了状元;还有个才女不仅考上了状元,还闹出场女驸马的笑剧来。今天却要讲个种田的“状元”。这“状元”姓周,是澜沧县雅口公社雅口大队卢山老寨生产队队长。
关键词: 生产队 周状元

内容

古往今来,流传过多少状元的故事:有个一字不识的皮匠考上了状元;还有个才女不仅考上了状元,还闹出场女驸马的笑剧来。今天却要讲个种田的“状元”。这“状元”姓周,是澜沧县雅口公社雅口大队卢山老寨生产队队长。
  古时那些读书的状元一年不知要费多少笔墨。我们这位种田“状元"一年要用坏十二把钢锄。也许,你以为周状元是个五大三粗的壮伙子。哈,他今年四十八岁了,小个子,干瘦干瘦的,一双总是眯着的眼睛,给人一种没精打彩的印象。可他那双布满老茧和裂口的手,却叫人想起合金钢。他抽水烟筒从来不用火柴,信手从火塘里抓起块燃烧着的火炭,就吧嗒吧嗒抽起来。周状元当合作社社长的那一年,全社只有九十八亩水田和一坡又一坡刀耕火种的轮歇地。周状元想,要稳产高产,就得改变这原始的生产方式,固定耕地,不能再毁林开荒了。他这个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带领社员挖沟引水开新田。从此,每年农历十月开新田就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也就是从那时起,周状元每年要用坏十二把锄头。有一次,一位老人见周状元的锄头用得只剩一弯月牙,就把自己的新锄头借给他。
  三天后,周状元把锄头还给老人,老人竟认不出那短了一截的锄头。周状元的锄头坏了一把又一把,卢山老寨的水田多了一亩又一亩。周状元从大寨参观回来的那一年,从昆明背回两把钢锄,说是一把开新田,一把开台地。卢山老寨谁也没有见过台地。许多人摇着头走了。周状元没有整夜整夜地开会大讲开台地的好处,却不声不响收拾好锄头家什,一人上山开台地。一天,两天……十天过去了,第十一天早上,周状元身后有了几个挥锄的人影,第十二天早上又多了几个,第十三天......,后来连摇头的也来了。这一年,他们利用早晚工开了四亩台地,种上了包麦。周状元多施肥,勤锄草,包麦棒长得一尺多长,颗粒晶亮饱满,一株双包。卢山老寨从来没有过这么好的包麦,全寨人都到台地上去看一看,摸一摸,比赶亍还热闹。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从此,每年除了开新田外,卢山老寨又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农历六月开台地。周状元的钢锄也就越来越不耐用。有一年开台地,一把崭新的山羊牌钢锄他只用了二十一天。在那双合金钢般的手里,钢锄白的那截,一天少一分,黑的那截,一天短一寸。周状元家里不知堆着多少把用得只剩两三指宽的月牙儿锄。这弯弯的月牙锄多像那一丘丘绕山转的梯田台地呵。二十年来,周状元带领社员开岀水田一百七十四亩,开台地五十四亩。逐步走上了稳产高产的道路。可是,卢山深菁里的水太冷,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周状元发现中午水塘里的水很暖和,就尽量把灌溉溪修在向阳的地方。并在田头修了蓄水池,让水在蓄水池里晒暖了再放进田里,果真缩短了水稻生长期,提高了产量。去年,他们连续九年获得增产,比前年增产粮食二万四千四百二十一斤,人均生产粮食一千零一十斤,创历史最高水平。交售给国家二万九千九百二十六斤,每人平均一百四十三斤。卢山老寨又一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周状元当上了省劳动模范,出席了行署召开的授奖大会。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远远近近谁不夸这种田的 “状元”,谁不说卢山老寨有个好队长。
  故事说到这里,也许你要问,这位劳动模范到底叫什么名字。他呀,名字本来就叫周状元。他用手中的银锄作笔,描绘着祖国的大地。所以,人们一语双关地称他:种田状元。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曹京胶
责任者
周状元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