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顶起了半边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3200
颗粒名称: 她们顶起了半边天
分类号: D442.6
摘要: 景信公社糯谷大队班武生产队一九七八年每人生产粮食达到了九百多斤。谈起粮食丰收,人们都称赞苦干、实干的李小四。她是拉祜族妇女干部,四十六岁了,矮矮的个子,平时少言少语,干起活来却象年轻小伙。李小四是大队妇女主任,生产一队妇女队长,她除开会学习外,一年参加集体劳动三百一十七天,得工分和队里强男劳力一样多,是队里得分最多的女社员之一。李小四一心扑在集体生产上,每天天一亮就出工,披着星月才回家。在她的带动下,一百多亩晚稻比往年提前十天栽完。
关键词: 妇女干部 妇女工作

内容

景信公社糯谷大队班武生产队一九七八年每人生产粮食达到了九百多斤。谈起粮食丰收,人们都称赞苦干、实干的李小四。她是拉祜族妇女干部,四十六岁了,矮矮的个子,平时少言少语,干起活来却象年轻小伙。李小四是大队妇女主任,生产一队妇女队长,她除开会学习外,一年参加集体劳动三百一十七天,得工分和队里强男劳力一样多,是队里得分最多的女社员之一。
  李小四一心扑在集体生产上,每天天一亮就出工,披着星月才回家。班武生产队有几块山地离寨子较远,有些妇女不愿去这么远的地里劳动,李小四总是不顾自己上了年纪,每到播种、薅锄、收割季节,她就组织起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卷起铺盖,背上粮食,歇在地里。去年晚稻栽插季节,李小四的右手中指上生了个疮,她吃不好,睡不好,每天仍下田栽秧,干部和社员劝她休息,可是苦惯累惯的李小四,却一天也闲不住啊,疼了咬咬牙,累了歇歇气,一直坚持下来。在她的带动下,一百多亩晚稻比往年提前十天栽完。
  科技迷咪召胆咪召胆,勐马公社芒蚌生产队科技组长。
  群众的评价是:她当组长称职。
  芒蚌是个傣族聚居的生产队,为了改变这里种“卫生田”的落后习惯,咪召胆带去挑大粪,割绿肥,挖肥土,种红萍。一九七六年,她带着科技组的十个社员日夜苦干试制腐肥。
  他们上山挖了上万斤腐植土和草煤,没有氨水,他们就用人尿来代替。咪召胆挨家挨户动员大家把每天的小便集中起来,由科技组的人去挑来。就这样他们收集了四万多斤人尿,制作腐肥一百五十多万斤。
  良种是农业高产的关键。为了解决适应本地抗病高产的水稻良种,她带着科技组从外地引进了七十多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试验,经过两年的对比试验,他们筛选出了十五个优良品种,其中粮稻良种波罗矮和糯稻良种科情三号,每亩单产六百斤,比老品种高一倍,且具有耐肥、抗病力强、高产等特点。这两个品种已推广到大田,使芒蚌良种面积占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有了肥料和良种,一九七九年芒蚌生产队的粮食总产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平均每人生产粮食一千四百多斤;一九七九年,咪召胆被评为省、地、县 “三•八”红旗手。
  好奶奶叶乃南雅公社南雅生产队佤族保育员叶乃,办托已经二十年了。当年她照看的孩子,如今有的巳成为解放军战士,佤族第一代医生和边疆的人民教师。人们对这位白发苍苍的叶乃,怀有深深的崇敬。
  一九五九年,南雅生产队成立了合作社,由于田地分散,妇女们每天背着小孩上山种地,下山种田,来回要跑十几里路,妇女的拖累太重了。在当时区委的支持下,南雅生产队办起了日托,群众推选叶乃担任保育员,她欣喜地接受了。
  托儿所办起来了,全队的儿童入了托。怎样把它办好,坚持下去呢?叶乃和其她七个保育员仔细商量决定:把这些孩子分成两个组,大一些的由四名保育员在寨子里领;另外的吃奶孩子,又由四个保育员跟随其母亲到生产队的田边地角去领,大孩子每天的饭菜由家长们送孩子时带来,这样孩子玩饿了,就在托儿所起伙,跟在自己家里一样。
  叶乃有腰疼病,特别是阴雨天领孩子,背娃娃,有时整天腰酸背痛,夜里难眠。儿媳妇叫她找队干部说说,换换班。可是,叶乃说:“这些孩子和我有感情了,他们离不开我。”
  一旦那个孩子生病,她白天背着跑医院,晚上就到孩子的家里住下,比孩子的母亲还着急,还贴心。一个个孩子甜甜地喊着“奶奶”,叶乃望着他们,脸上笑出了沟纹。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黄丽璟
责任者
徐自祥
责任者
李小四
相关人物
咪召胆
相关人物
叶乃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