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块壮美的土地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3047
颗粒名称: 在这块壮美的土地上
分类号: K297.4
摘要: 面对这一切,你一定会从心底里发出赞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物产丰富,资源多样,真不愧为一块闪闪发光的宝地!然而,最能鼓午人心的,还是那星罗棋布矗立在这山山水水间的大小水电站!你把把指头数数吧,这个解放前连一寸电线、一盏电灯都没有的墨江县,现在竟建起了三百五十四座小水电站,有百分之八十七的公社、一半的大队、百分之四十六的生产队用上了电。同小水电站一样,墨江盛产的紫胶色鲜质好,名传四方,被誉为了全国之冠。拿去年一百七十多万斤的紫胶产量与解放前的一万多斤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关键词: 地方史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内容

跨江过河,驱车于哀牢山区,翻山越岭,足迹遍哈尼村寨,墨江这块五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宛如绚丽多彩的织锦铺展在人们的眼前,这里.有壮美的山山水水,这里有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走进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那琳琅满目的物产,那稻谷、玉米、小麦、大豆、蚕豆、花生等农产品黄澄澄香悠悠;那紫米、紫胶、芝麻等主要土特产品姹紫嫣红、晶莹色鲜;那茶叶、葵花子、土棉、大麻、甘蔗、油桐、土烟、三七、米辣、棕片、笋片、芭蕉、山芋、木薯、油桐、凤尾扫帚、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五颜六色,还有那金、银、铜、铝、石棉、石膏、煤等矿藏金闪闪,亮晶晶…… 面对这一切,你一定会从心底里发出赞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物产丰富,资源多样,真不愧为一块闪闪发光的宝地! 等你走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地形图前,你一定又会为那南北交汇,密如蛛网的江河水流所惊叹,也许这时一幅幅壮观的图景将会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莽莽哀牢山区,峰高谷深,江河溪涧由高而低,超起落落,正在欢快地低吟浅唱哩!然而,最能鼓午人心的,还是那星罗棋布矗立在这山山水水间的大小水电站!你把把指头数数吧,这个解放前连一寸电线、一盏电灯都没有的墨江县,现在竟建起了三百五十四座小水电站,有百分之八十七的公社、一半的大队、百分之四十六的生产队用上了电。
  同小水电站一样,墨江盛产的紫胶色鲜质好,名传四方,被誉为了全国之冠。要是翻开统计资料,你就会清楚地知道:在全墨江县,适宜紫胶生产的土地多达五十五万亩,遍布山山菁菁的野生养木寄主树就达五百多万棵。拿去年一百七十多万斤的紫胶产量与解放前的一万多斤相比,真是天上地下。三十年,墨江就向国家提供了一千三百多万斤紫胶,为社会主义作出了贡献。近几年来,全县各社队对野生寄主树进行了人工改造,一个个人工紫园,如雨后春笋建立了起来。
  产量不断上升的紫胶既壮大了社队集体经济,又为各族社员增加了家庭收入。文武公社有个生产队,光紫胶一项,每户一年就要收入现金八百多元哩! 在墨江,一些饱经沧桑的老人至今还记忆犹新:在旧社会,偌大的一个墨江,几个小手工业作坊,仅仅能产少量的土布、土纸、皮革、陶器、竹木制品等。如今,三十年过去了,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墨江县的工业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现在,采矿(包括金、石棉、煤)、电力、农机修造、塑料制品、造纸、制茶、水泥、机械化酿酒、虫胶和松脂加工、制革、小五金修理等共四十五个厂矿企业巳林立于全县各地,主要产品多达三十多种。去年总产值与一九四九年相比,增长了十八点八倍。
  墨江县农机修造厂,是全县先进企业之一。
  从那排排高大的厂房,那一台台机械设备来看,这是一个已具备有一定规模的修造能力,可以担负汽车、拖拉机等内燃机械大修的新型工厂。多年来,这个厂为支援农业,生产大量的碾米机、磨面机、饲料粉砕机、喷淋机、铸铁水管、微型水轮机、远红外线烘干机等。有力地支援了山区农业生产,深受全县各族人民的好评。
  塑料厂是个集体所有制企业,全厂一百二十多名职工中,妇女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个厂通过不断积累资金,不断更新和增添设备,由过去的手工生产发展到现在具有一定水平的机械生产,所生产的塑料凉鞋、鞋底、塑料薄膜、粉笔、油布、蜡烛等产品,有的质量优良,畅销全省各地。
  为了充分利用墨江的资源,同时满足各族人民生活的需要,于一九七六年建起了思茅地区第一座用液体发酵、机械化酿酒,日产白酒五吨的新型企业一墨江酒厂。又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普洱水泥厂的协助下,依靠本县技术力量,自己施工,自己安装,于一九七八年八月初,一次试车成功建起了水泥厂。到今年十月,共生产水泥二千一百一十七吨。
  在离墨江县城一百三十多公里的高寒山区,文武公社立新寨生产队组办的托儿所,早已为远村近寨所熟知。
  立新寨,解放前叫“立神寨”。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奕族人民,煎熬在水深火热之中。“前背娃娃后背算,出门卖工不奈何。孩子在前哇哇叫,地主鞭子身上落"等辛酸悲凉的民谣,真实地记录了当地人民遭受的重重苦难。
  解放后,砌劳、勇敢的哈尼族、奕族人民,满怀着对新社会的无比热爱,满怀着建设新山村的美好愿望把“立神寨"改名为“立新寨”。从此,这里的面貌一天一个样。为了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进一步把劳动妇女从家庭束缚中解放出来,一九六六年,这个队办起了托儿所。由大队党支部指定一名支委分管,生产队为托儿所安排了房子、床铺,购置了需用的炊具和浴具,并专门成立了由三至五名乳妇组成的保育小组。十多年来,托儿所越办越好。每天一早,保育员们就把婴、幼儿一个个从家长手中接收到托儿所内,让他们安睡、玩耍,给他们洗浴、喂食,照管得周周到到。有时,还把当地的学校老师请到托儿所,教幼儿们唱革命歌曲,做广播体操。到了农忙时节,保育员们又主动把婴儿背送到田边地角去喂奶,让家长们安心生产。遇到背送的路程远了,婴儿一时吃不到母亲的奶水,保育员们就用自己的奶喂别家的孩子,一直到社员收工的时候,才把婴、幼儿送回家中。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送走一批,又接一批。十三年多来,在保育员的精心照料下,先后收托的七十四个婴、幼儿,发育全面,成长良好。其中,出托的有四十一六个,大多数巳进校读书,有的已经小学毕业。
  托儿所的组办,不仅促进了婴、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越来越多的哈尼族、奕族妇女,摆脱了拖累,走出了家门,和男同志一道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出勤率由办托前的百分之五十,上升到百分之九十五,如今在立新寨里。青年妇女有“铁姑娘队”,壮年妇女有“娘子军队”,连老年妇女也成立了 “老人生产组”呢!。
  站在哀牢山颠远眺,那错错落落镶嵌于层绿迭翠中的山寨村落,常常引起人们抚今追昔的话题。这些昔日的荒村僻寨,经过社会主义的伟大变革,如今都换上了崭新的容颜。雅邑公社的布都寨,就正是这种日新月异变化的一个缩影!
  一阵霏霏秋雨刚过,我们走进了布都寨。放眼环顾,只见在一片片油绿蓊郁的芭蕉林、竹林、果木林掩映下,条条青石小路伸向布都寨内各处,家家院坝平平展展,干干净净,房前屋后不是有猪圈、厕所,就是有鸡厩鸭舍,还挖有一两个肥坑;寨子中央的院场上,堆放着大堆大捆的干包谷杆,几个老人正有说有笑,挥刀剁砍着玉米杆,寨外,梯田层层,流水淙淙……。一个深山小寨竟是这样的洁净清新,哪里还有人们过去常说的那种“远望青山绿水,近看牛屎成堆”的景象呢?!看到我们不住地慨叹不已,寨子里民办小学教师李文科走上前来,饶有兴致地和我们交谈起来…… 多年来,陈旧的规忌象阴影一样宠罩着哈尼族、彝族群众的心,在布都寨,人们盘田不施肥,种地撒白籽,满寨猪牛不有圈,家家户户不兴有粪坑和厕所。这样天长年久,田地越种越瘦薄,粮食越收越少,而寨子内外却四处粪便,污水淤积,大热天日头一晒臭气扑臭,一到雨季猪牛一践踏,全寨子小路、院坝全又成了一片污泥,脏得在寨子里走路连放脚的地方都难找到。
  这样的一个布都寨,在新社会里还是使它变了一个样。自从走上集体化道路以后,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新习惯如春风化雨,在山区人民之中潜移默化,布都寨的哈尼族、彝族群众打破了陈规陋习,开始修厕所,盖猪圈牛厩,第一次把粪便管了起来,还学会了施肥种田,人们再也不象过去那样一见粪便就捂鼻子了。渐渐地,布都寨变了模样:猪牛归圈粪便入坑,寨里寨外青石铺路,家家户户整洁干净。去年,各家各户还挖了一两个沤肥坑,满寨子就有一百多个哩,积肥终于成了哈尼、彝族群众的新习惯,每到春秋时节,社员们就上山割绿肥、收回包谷杆来垫圈、堆肥,一年全寨要积肥三十多万斤,个人最多的要投肥八千多斤…… 走出了布都寨,我们仍止不住回首眺望,阳光下,在一片峰峦迭嶂中,布都寨显得更加壮美。从它今昔面貌的对比,我们得到了一个启示,社会主义好,移风易俗面貌新!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克爱
责任者
李崇恩
责任者
周世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