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到回故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2781
颗粒名称: 春风吹到回故寨
分类号: F325.11
摘要: 在海拔二千四百米的大黑山腰,开放着一朵芬芳的山花, 这就是孟连县腊垒公社芒信大队的拉祜族生产队回故。
关键词: 生产队 生产队回故

内容

在海拔二千四百米的大黑山腰,开放着一朵芬芳的山花, 这就是孟连县腊垒公社芒信大队的拉祜族生产队回故。
  “回故”傣语就是荆棘丛生的地方。
  过去,这里先后居住过几十户人家,都不愿定居而搬迁了。而共产党员、队长扎多却带领五十多户拉祜族社员搬到这里,开始了艰辛的创业。这里水源奇缺,五百亩田地就有三百多亩雷响田,亩产二、三百斤。在亲人解放军的帮助下,他们决心先解决水利问题。为了找到水源,队干部背着长刀扛着斧头,起早摸黑,跑遍了大黑山的沟沟箐箐,査明了几股主要水源,决定将流量最大的一股引到回故。这样,一支由四十多名民兵组成的突击队,打响了劈山引水的战斗。他们没有测量仪器,就用藤条竹签土法测量了沟线,挖一段沟引一段水,凿穿猴子崖,绕过悬崖陡壁,化二十多天修通了回故大沟,二百多亩雷响田变成了保水田。
  为了挖掘农业增产的潜力,在驻军排长李相廷的帮助下,他们虚心学习傣族群众种双季稻的经验,于一九七三年建立科技组,第一年由于缺乏经验,试种失败了.有人埋怨说“拉祜自古种一季,大黑山上还没有种两季的传说”。科技组的社员坚定地说:“附近的傣族能种,我们也能种”。第二年他们总结教训,对选种、撒秧、管理进行了改革,终于夺得亩产七百多斤,最高达一千二百斤的好收成。科学种田的好处使人们改变了旧习惯,他们因地制宜,搞菌肥、土尿素、腐植肥、放养红萍和施其它绿肥,还到石壁岩洞背回二万多公斤蝙蝠粪,推广使用了旱谷、水稻及玉米良种。经多年实践,旱、水稻和玉米产量都创全大队最高纪录。去年,粮食产量达三十多万斤,比一九七〇年增长了一倍,平均每人有粮一干一百多斤,社员口粮从三百斤提高到七百多斤。
  同时,回故生产队还挖通了七里长的水沟,兴建了一座二十千瓦的小水电站,修筑水池,用上了自来水;他们开展多种经营,新植茶园一百多亩,种桃、李、梨、黄果四十多亩、紫胶寄主树六十多亩;修建了一百九十多平方丈的鱼塘,放养鱼苗上万尾;购买了拖拉机和电动打谷机。过去的穷山沟, 如今生机勃勃,成为全县有名的茶果鱼米乡。
  (徐自祥)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徐自祥
责任者
扎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