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种田粮食丰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2681
颗粒名称: 科学种田粮食丰收
分类号: F301.2
摘要: 景谷县永平公社新村大队漫海生产队,有优厚的自然条件,但农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产量徘徊不前。
关键词: 土地管理 科学种田

内容

景谷县永平公社新村大队漫海生产队,有优厚的自然条件,但农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产量徘徊不前。后来,他们改革落后的耕作制度,推广优良品种,温室育秧,积极防治黄矮病,获得一九七八年粮食大丰收,总产达到十六万七千三百九十斤,比一九七七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七点一,每人平均增产二百八十八斤。
  这个队的主要经验是,在水稻生产中,实行五改一防的措施。
  (一)改中稻为早稻。一九七三年前,这个队只有十亩早稻,大部分是中稻。从一九七二年起,他们逐年搞农田基本建设,挖沟引水四条,早稻面积扩大到 一九七八年的一百四十亩,从节令上避开了黄矮病发生期。
  矮病发生期。
  (二)改革品种。
  过去,他们多半种植大黑谷、大花谷、罗川谷、齐头谷、细芽谷等本地品种。这些品种一般全生育期都在二百五十至二百六十天。不耐寒,不耐肥,抗逆力差,不能种双季稻。近几年来经过外引品种试验,选育和推广了珍珠矮、植生十一、广农矮等早稻当家品种。双季晚稻以博罗矮为当家品种。这些品种耐寒、耐肥,抗病能力强,具有高产早熟等特性。
  (三)改撤秧为温室育秧。这个队的稻田灌溉全部是山箐水,冬季寒冷,难以育成冬秧,延误了栽插节令。一九七八年采用温室育秧,平均每亩只用籽种十二斤九两,既节省了籽种又育出好秧,保证了栽插节令。
  (四)改一季为双季。耕地面积少,群众有复种的要求。从六十年代起,这个队就开始试种双季稻,但由于老品种和旧的耕作制,不适应双季稻生长发育,都失败了。但他们反复试验,不断取得经验,到一九七八年双季稻面积达到七十亩。
  (五)改大丛稀植为少株密植。过去,这个队一般是每亩基本苗三至四万丛,每丛苗数一般在十苗左右,形成了群体希个体密,后期无效分糵多。后来,他们推广粳稻合理密植的经验,每丛苗数改为三至四苗,插秧做到浅、直、匀、正,每亩基本苗六至八万丛。这种密植方法,充分利用光照、土地能力资源、增穗、增产。有五十二亩田,过去最高年产二万七千三百斤,去年早稻一季产五万三千斤,平均每亩达千斤。
  一防治,就是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漫海生产队过去是黄矮病等并发区,几年来,队里把学外地经验与总结本队防治措施相结合,大搞药物防治和田间管理。
  具体做法是:消灭越冬越夏虫源和病菌,冬天铲除田埂杂草、翻耙水田,使残株桔杆深埋沤烂,进行种籽消毒,一般用赛力散、石灰水浸种,秧田里撒二次药后才移栽;栽秧后七至十天即追肥杀虫除草。由于采取了以上几项措施,有效地防止黄矮病、稻瘟病、白叶病的危害,为水稻增产创造了条件。
  在种植包谷中,这个队实行放粪打塘点播。过去这个生产队的一百亩包谷地,单产仅在八十到一百斤左右。这主要是栽种粗放,撒白子等原故。去年,这个队深耕包谷地,实行打塘点播,每亩用一百斤普钙混合五千斤农家肥点种盖肥,在幼苗期间看苗追二至三次提苗肥,看色定株,合理密植,使包谷总产达到四万八千五百一十七斤,单产达四百八十多斤,创造了历史以来的好水平。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景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