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除草的科学原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2621
颗粒名称: 化学除草的科学原理
分类号: S451.2
摘要: 化学除草是农作物田间管理上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北方的旱地,南方的水田都普遍推广使用。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化学除草有着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化学除草 科学原理

内容

化学除草是农作物田间管理上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北方的旱地,南方的水田都普遍推广使用。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化学除草有着广阔的前景。
  化学药剂能够专刹杂草,不伤秧苗,其科学原理有四个方面:
  (一)生育期选择原理。这是利用农作物生育阶段和杂草生育阶段的不同,施药后只杀死杂草不杀秧苗。这类药剂如除草醚,一般在栽秧后三至七天内施药,这时秧苗大,抗性强,而杂草正处于萌发阶段,抵抗力弱,施药后即可杀草保苗。
  (二)形态选择原理。这是以农作物叶面大小和杂草叶面大小的不同,叶面伸展的角度不同而接触药剂的多少不同,达到杀死杂草的目的。如稻苗的叶片窄而直立,不易沾染药剂,而杂草如鸭舌草、野慈菇、四叶萍的叶面大而平展,容易受药而死亡。这一类药剂如二甲四氯、二・四——滴等。这些药物的使用时间较长,从水稻的二至三片叶到拔节前均可使用。
  (三)位差选择原理。即是根据农作物和杂草的生长点所处的部位不同,施药后起除草保苗作用。这类药物如五氯酚钠。因水稻移栽后,秧根处于三至五公分的土层内,秧芽又被叶鞘包裹,处在水面上,而杂草根浅,生长点在水中受到药剂触杀而死亡。
  (四)作物种类选择原理。
  禾本科作物和双子叶杂草对药剂的抗性不同,药剂只杀双子叶杂草。这类药剂如扑草净、敌草隆等,不分杂草大小均可以用。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