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区实际出发建设旱地喷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2540
颗粒名称: 从山区实际出发建设旱地喷灌
分类号: S275.3
摘要: 到过西盟阿佤山区的人,就知道西盟是一个山多、箐深、坡陡的地方。全县十五万亩耕地,旱地占了百分之八十二。多年来这里抗灾夺粮能力薄弱,尤其是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全县有几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群众生活困难,农业生产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关键词: 西盟县 农业生产 喷灌建设

内容

喷灌建设是西盟山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到过西盟阿佤山区的人,就知道西盟是一个山多、箐深、坡陡的地方。全县十五万亩耕地,旱地占了百分之八十二。多年来这里抗灾夺粮能力薄弱,尤其是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全县有几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群众生活困难,农业生产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粉砕“四人帮”,使我们对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建设,加速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逐步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决心少说空话,多办好事,再也不让过去那种局面继续下去了。这样,如何使全县农业生产在短期内有一个新的突破,就成了我们新时期的一个严肃任务。
  从分析长期以来粮食产量起伏不稳的现实着眼,我们看到,西盟山区年降水量虽多(每年达二千七百毫米),但干湿季节分明,冬春季节干旱少雨,对旱地作物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很明显,不解决旱地喷灌问题,粮食产量是不可能迅速增长的。多年来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开了一些水沟,兴建了一些小水库小坝塘,修建了“七站九机”,使水田面积成倍增加,又因为山高坡陡,耕地分散,加上一些工程花工大、投资多,仅有的水利工程仍未能发挥效益。后来,我们抓了以改土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开舍地一万三千三百五十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条件,但旱地水浇仍然是一个主要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水是改变西盟目前生产条件的焦点,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不容置疑的。结合学习外地山区搞小型水利加喷灌的经验,我们从本地实际出发,看到了旱地喷灌的作用和意义,从一九七七年起,就开始把旱地喷灌建设作为农田基本建设的一个主攻方向。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旱地喷灌符合西盟山区的特点,是西盟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喷灌建设在山区行之有效
  两年多来,我们建起了喷灌水地七十个。今年我县的旱地喷灌建设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建了三十七个,可蓄水一万五千四百一十三方,可灌面积六千六百八十三亩。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水池有六十三个,预计九月底可全部完工,可以基本实现“百池、万亩”的计划。修建起来的这些水池今年在与严重干旱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作用,浇灌小春作物一千九百九十二亩,大春保苗浇灌一千三百九十亩,同时解决了四十九个生产队,一万二千九百多人和三千四百七十二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
  山区实行喷灌,在粮食生产上效果十分明显。莫窝公社永帮大队第一生产队去年十一月建起了可蓄水六百二十一方的池子,浇灌小麦一百六十亩,其中浇一道的单产六十斤,浇两道的单产六十八斤,浇三道的单产一百六十二斤。力所公社南亢一队十五宙油菜地,往年不浇水单产只八十斤,今年通过浇灌平均单产一百三十三斤。
  阿莫一队有一处水沅原只够三亩雷响田用,亩产仅二百多斤。自从修建了一个蓄水四百多方的喷灌池,三亩雷响田改成了台地,又搞了配套,能喷灌一百二十亩旱地,为一年种植两季创造了条件,其中二十六亩台地由原来亩产五百斤提高到八百斤。象这样的例子,这两年在西盟山区比比皆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短短的两年实践证明:喷灌建设是西盟山区多快好省大搞以水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好路子,不仅在夺取粮食丰收上有着重大作用,而且对于巩固边防,建设边疆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力所公社班同寨子历来是全社最缺水的地方。今年动工兴建水池和铺设陶管,为了运送材料,这个寨子修通了四公里长的拖拉机路。没有石灰,他们办起了石灰窑,专业队员又学会了烧石灰的技术和石工技术。由于建设喷灌,引起了生产技术上和其它方面的连锁反应。一些队在修建水池过程中利用水头高的条件同时建起了微型电站。社员们看到自己吃水有了保证,家家点上了电灯,粮食加工用上了机械,这些都是从旱地喷灌建设中直接得到的利益,更加奋发图强安心生产,建设祖国新边疆。
  建设旱地喷灌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地大干
  旱地喷灌,这在西盟山区是头一回,如同搞其他建设一样,并不是拈手可得,轻而易举,而必须靠脚踏实地地大干。两年来,我们在旱地喷灌建设中是这样做的:
  深入下去,实行面对面领导。旱地喷灌既涉及资金、物资器材,又需要一些科学技术。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施工现场,领导亲自实践,干部带头大干,变外行为内行,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县上组织以水利局为主,有县委主要领导成员参加的旱地喷灌建设领导小组,分别到正在筹建喷灌的公社、大队、小队,一个水池一个水池地参加勘测、规划,就地参加劳动,学习技术,指导施工。去年五月,翁戛科公社龙坝大队在水池设计上出现了困难。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赶到现场,和干部、社员一起实地勘测、定点,做到了建池布局合理、位置建当、水沅有保证。力所、新厂、莫窝等公社的党委书记都亲自抓喷灌建设,带头苦干,使这些公社喷灌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就地取材,土法上馬。喷灌建设中突出的问题往往是钢管、水泥等物资不足。是不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土代洋,这对我们是否真想水利化是一个考验。从我们的实际出发,我们提出:没有钢管就先用陶管,没有水泥就用石灰代替。在县委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勐梭陶器厂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地烧制出了既经济又建用的陶瓷管,到自前巳生产了近四万米。力所小队一个蓄水池的引水沟全长一千八百米,用钢管要化资金一万四千四百元,改用陶管只用了三千八百四十元。群众说:土法上马搞喷灌,花钱少,收效快,用得起,推得开。
  加强技术指导,实行专群結合。虽然我们提倡干中学、学中干,但也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力量。除了水利局的技术员和工人外,我们在全县范围内抽调了一批懂得一些施工技术的人员参加喷灌建设。县委机关食堂一个炊事员会石工和烧石灰,我们就派他到新厂公社作技术指导。同时,全县组织了五十八个专业队,七百多人负责喷灌水池的施工。至于备粗料,开挖引水沟和一些土方活计,则按农事季节分别组织社员群众突击。由于专业骨干和群众性突击相结合,广大群众在喷灌建设中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想干,规模也越来越大,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提高了工效,而且大大加快了山区喷法建设速度。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西盟佤族自治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