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黄矮病 連年获丰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2275
颗粒名称: 战胜黄矮病 連年获丰收
其他题名: 江城县红疆公社江边大队岔河生产队的调查
分类号: S435.11
摘要: 水稻黄矮疒是危害农业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从九七一年到现在,江城河谷地区的许多生产队吃够了黄矮病的苦头。然而,江城县红疆公社江边大队岔河生产队在灾害频繁的情况下,仍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岔河生产队地处亚热带半山区河谷地带的勐野江畔,从一九七一年以来,由于发生黄矮病、稻瘟病,加之受到林彪、“四人邦”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造成了粮食连年减产。
关键词: 水稻种植 黄矮病

内容

水稻黄矮疒是危害农业生产的主要疒害之一。从九七一年到现在,江城河谷地区的许多生产队吃够了黄矮疒的苦头。然而,江城县红疆公社江边大队岔河生产队在灾害频繁的情况下,仍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岔河生产队地处亚热带半山区河谷地带的勐野江畔,从一九七一年以来,由于发生黄矮疒、稻瘟疒,加之受到林彪、“四人邦”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造成了粮食连年减产。粮食产量从一九七〇年的十八万六千多斤,下降到一九七五年的十五万三千多斤。
  免对这一严重情况,从一九七五年以来,岔河生产队狠抓了耕作制度的改革,实行科学种田,夺得了粮食连年丰收,到一九七八年上升到
  三十四万零七百多斤。三年时间,粮食产量增加了一点二倍。一九七八年,平均每人增产三百五十一斤。每人占有粮食一千二百七十一斤。在防治黄矮疒,抗灾夺丰收中,他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一、改革耕作制度,提前栽插节令。岔河生产队的稻田主要分布在海拔八百米左右的低热河谷,可以种双季稻或实行一年三熟制。过去这里
  一年只种一季,而且耕作粗放,每年五、六月分才栽秧,这样秧苗返青后正遇黄矮疒高峰期,造成粮食减产。从一九七二年以来,这个队逐步摸索到了水稻黄矮疒的发疒规律。他们用适时提早栽插节令的办法,错过黄矮疒高峰期,并且变过去的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不断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田主要种双季稻或“豌豆——稻——稻”三熟;干田实行“包谷——稻谷”二熟。
  为了适应耕作制度的改革,解决早稻烂秧问题。他们积极推广了温室育秧、卷秧等新式育秧技术。温室育秧既避免冬代黄矮疒疒毒的传播,又避免冬秧因低温造成烂秧损失,保证早稻按节令满栽满插。
  二、推广良种。选用抗疒、早熟、高产的优良品种。由于本地种稻和部分晚熟品种经不住黄矮疒的袭击,容意感染发疒。一九七五年以来,这个生产队通过引种试种,选出了抗疒、早熟、高产的科情三、贵农育等早稻品种和博罗矮、包胎白等晚稻品种。同时也保留了本地原有的早熟高产、抗疒良种。每年秋收开始,生产队就注意选种留种。按需要选出的谷种交保管员分品种保管,严格做到不霉坏,不混杂。
  三、积极防治,适时追肥。岔河生产队组织了由五名科技员、放水员边看水边观察稻谷生长情况,发现疒虫害,及时防治,早期扑灭,杜绝蔓延。在灭虫防疒中,他们抓住关键时期把黑尾叶蝉,扑灭在传毒之前。
  首先是抓好冬春治虫,特别是抓好冬秧和春秧的防治。他们结合备耕及早翻犁疒田再生苗和落粒自生苗,铲除田埂沟边杂草。二是狠抓秧田治虫,秧田坚持十天防治一次。三是抓好大田治虫,中稻以五、六月为重点防治,晚稻以八、九月为重点防治时期。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防治疒虫害,即化学农药与草药、灶灰相结合。他们常用“冲天子”根和“狗闹花”根,舂烂撒进早稻田里消灭抽心虫,收到良好效果。
  在灭虫防疒中,岔河生产队注意适时追肥,提高其抗疒能力。
  四、坚持科学管理,定期轮换晒田,提高地温,解决晚稻“坐秋”问题。他们采取两种办法晒田:一是稻谷收了以后,利用冬季农田休闲的几个月,分期把田水彻干,犁田晒垡;二是晚稻秧栽进去开始返青时,彻田水晒田六、七天,再关水泡田。晒田不仅能增强水稻抗疒能力,而且能增强抗寒能力。
  岔河队把科学种田当作一项重要增产措施之一,队委分工由一名付队长抓科技工作兼科技组长,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应松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江城县红疆公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江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