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出发是建设边疆的基本原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1927
颗粒名称: 从实际出发是建设边疆的基本原则
分类号: D693.72
摘要: 张文英同志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回顾总结了解放二十九年来思茅地区农业生产“三上两下"的经验教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如何加速发展边疆农业生产的问题,很值得一读。
关键词: 基本原则 民族问题

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今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个伟大的战略转移,充分反映了边疆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在伟大的战略转移中,运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总结建以来我区农业生产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于正确认识边疆建设的客观规律,加速发展边疆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二十九年来农业生产“三上两下”的经验教训,解决好民族问题我区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全区有哈尼、彝、拉祜、傣、佤等十多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许多民族跨境而居。解放前,各民族的社会形态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民族之间隔阂较深,生产、生活方式比较落后。针对这些特点,解放初期,我们认真贯彻执行了“慎重稳进"和“团结、生产、进步”的方针,疏通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培养民族干部,争取团结民族上层,开展对敌斗争,先后建立了各级民族区域自治政府。接着,又在傣族、拉祜族、彝族等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完成了土地改革,在“直接过渡”地区开展反封适特权剥削的斗争。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的发展。从一九五0年到一九五七年,连续八年增产,粮食总产量增长了百分之八十七点八,每年平均增产一点零七成。
  一九五八年,陈伯达、张春桥鼓吹“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大刮“五风”。在这股极左思潮影响下,当时边疆地区大反所谓“三论”(即特殊论、落后论、条件论),在互助组、合作社都没有巩固的情况下,就急急忙忙大办人民公社,严重破坏了边疆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当年全区粮食就减产五千多万斤。后来连续四年减产,到一九六一年,粮食总产倒退到一九五三年的水平。
  一九六二年以后,贯彻执行了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纠正了“五风”,给被错误处理的同志进行了甄别;同时,采取了一系列适合边疆情况的经济政策,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生产力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到一九六五年,粮食总产比一九六一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一点七,每人占有粮食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林、牧、付、渔都得到全面发展。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邦”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云南大搞“划线站队”,疯狂推行“政治边防”的反动方针。他们批判所谓的“边疆特殊论”和“民族落后论”,否认边疆特点,取消民族政策,造成民族关系紧张,农业生产徘徊不前,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十一年间,全区粮食总产量仅增加了七千万斤,而人口却增长四十万,使原来每年调出几千万斤粮食的思茅地区,变成了不调进粮食就过不了日子。
  粉砕“四人邦”以来,由于贯彻了党中央抓纲治国的方针,拨乱反正,逐步落实了干部政策、民族政策、农村经济政策和边防对敌斗争政策,边疆出现了安定团结的局面,农业生产开始回升。一九七八年实现了季季增产,全面增产,粮食总产量突破了十一年的徘徊,比一九七七年增产百分之二十一点三,超过历史最高年百分之十三点九,每人平均增产粮食一百一十二斤,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也有较大发展。
  回顾二十九年来我区农业生产“三上两下”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边疆工作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解放初期,我区少数民族还处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随着边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以及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的东西已经大大增多,都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但是,各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发展仍不平衡,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仍有很大差异。这些特点和差异,必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正如列宁指出的:“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 这就告诉我们,在坚持走社会主义辺路这个总的前提下,必须充分照顾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情况,从实际情况岀发,釆取不同的方针政策和步骤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各民族团结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充分发挥各民族的聪明和才智,加速发展边疆农业生产。我区解放以后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也充分说明,当着我们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共同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时候,边疆就安定团结,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就高,农业生产就迅猛发展;当着我们否认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不照顾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不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的时候,边疆就不稳定,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就遭到压抑,农业生产就仃滞不前,甚至倒退下降。
  处理好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加速发展农业生产建国以来,在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处理好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加速发展农业生产,必须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力培养当地少数民族干部。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要做好边疆民族地区的工作,必须正确地执行党的民族干部政策,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解放以后,我们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干部,并有一批优秀的骨干担任各级领导职务。这些少数民族干部与各族人民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他们最能反映各族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最了解本地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实际,最能把客观经济规律运用于本地区。
  他们曾为边疆地区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边疆革命和建设中的骨干力量。二十九年的实践证明,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边疆民族地区胜利地开展党的各项工作,农业生产比解放前有了很大发展,关键就是培养和依靠了大批本地民族干部,作为我们联系边疆各族人民的桥梁。而林彪、“四人邦”一伙极端仇规少数民族干部,他们在残酷迫害打击扎根边疆多年、与当地少数民族建立了亲密关系的外来干部的同时,狂批乱斗本地少数民族干部,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粉砕“四人邦”后,给受打击迫害的干部公开平反,逐步落实了干部政策,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广大干部群众无不感到高兴,出现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齐心大干社会主义的新气象。实践充分说明,在边疆民族地区,只有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干部政策,大力培养民族干部,保持民族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才能保持边疆局势的稳定,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在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中,我们要继续清算林彪、“四人邦”的罪行,对遭受林彪、“四人邦”迫害的民族干部,要抓紧做好平反、昭雪工作,充分发挥员有民族干部的作用。
  还要大力培养和提拔大批新的民族干部,抓紧培训本地少数民族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二、必須认真执行党在边疆的农村經济政策。
  二十九年我区农业生产“两下”的一个教训,是在林彪、"四人邦”"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形响下,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顾生产力的水平和经济条件,不考虑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不听取各族干部群众的意见,只凭少数领导人的主观想象办事,天天搞“阶级斗争”,一股劲地反“右倾”,不仃顿地搞政治运动,经常撇开生产力的发展去搞什么生产关系的 “革命”,随意改变现阶段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
  刚刚办起了少数互助组、合作社,就要搞“人民公社化”,强迫搬家并寨,搞穷富拉平;“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実,就大办“公共食堂”,搞“吃饭不要钱”;在还存在两种公有制的情况下,就取消社会主义的商品性生产;在集体经济还不十分发展的情况下,就没收自留地,取消家庭付业,关闭集市贸易。再加上在粮食征购上搞“政策服从任务”,反“瞒产”,高征购,购过头粮等错误做法,搞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极大地破坏了民族团结,破坏了边疆稳定,破坏了生产力。执行极左的政策,必然走向它的反面。一哄而起,必然一哄而散,使生产关系倒退下来,有的地方以至于散社单干。资本主义也就趁虚而入,边疆的社会主义阵地受到严重削弱,搞得有的群众连吃饭也成了问题。而在我们纠正这些错误,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群众觉悟程度,采取一些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后,被动局面就迅速扭转。例如,一九六二年,我们实事求是地调整了一些规模过大、群众有意见的生产队,仃办了公共食堂,恢复了评工记分,纠正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贯彻了“以粮为纲,全面发的方针,鼓励社队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对某些农付产品实行奖售政策;纠正了“割私有制尾巴”的错误,允许社员种自留地,鼓励社员积极开展家庭付业,开放集市贸易。实行这些政策,干部高兴,群众满意,革命热情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区连续四年增产,粮食每年平均增产百分之十二点九,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发已得更快。但是,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邦"一伙鼓吹“政治可以冲击一切”,推行"政治并队,政治工分,政治分配”,他们把合理的奖售政策当作“物质刺激”来批,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当作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址"来铲,把多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辺路”来堵,把社员自留地和正当的家庭付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把党在边疆农村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统统冲掉了,使生产力又一次受到极大破坏。粉碎“四人邦”后,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规定,逐步落实了党的现行农村经济政策,特别是认真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加强了定额管理、评工记分,逐步克服了劳动计酬上的平均主义,加强了经营管理,并在边沿一线公社贯彻落实了省委关于口粮标准规定,干部群众被压抑多年的积极性又调动起来了。去年,在粮食获得较大增产的同时,林、牧、渔也有很大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边疆,没有农村经济政策的相对稳定,也就没有干部群众的思想稳定,就没有边疆局势的稳定,就没冇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在边疆民族地区,应当采取比内地更宽一些的政策,只要是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集体经济,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生产的办法,都应积极试行和推广,并保持相对稳定。
  三、必須因地制宜指导生产。解放以后,我区农业生产之所以两次大幅度下降,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生产上搞"一刀切”、瞎指挥,不听取群众意见,不尊重生产队自主权,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在“左"倾路线的影响下,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把指导生产上的不同意见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反映”,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同志作为反对“新事物”来批,把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抵制瞎指挥的干部群众作为"反对党的领导”来整。这就压制了正确意见,违背了自然规律,办了许多蠢事。突出的是:在发展粮食生产方针上,没有坚持“高产多收与多种多收相结合”的方针;在计划安排上,种植面积和作物品种卡得过死,不尊重社队自主权;在推广增产措施上,没有经过试验、示范,就强迫群众接受,大面积推广。一九五八年错误提出“高产作物上台,低产作物下台”的口号,造成全区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三十三万二千多亩,粮食总产下降五千四百万斤。文化大革命中又错误地提出“压缩面积上纲要”的口号,致使一九七一年全区粮食面积减少二十九万七千多亩,粮食产量下降六千九百多万斤。
  这些教训从反面告诉我们:要加速发展边疆农业生产,必须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在粮食生产上根据我区田少地多,旱地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作物品种较多,单产不高等情况,必须处理好水稻与旱粮、高产作物与低产作物、高产多收与多种多收的关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抓好水稻,又不能忽视旱粮;既要抓好高产作物,又不能忽视低产作物;既要抓好高产多收,又不能忽视多种多收;既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力提高复种指数,实行科学种田,把提高单产作为主攻方面,同时在生产条件还没有基本改变、科学种田水平还没有很大提高的情况下,又不能盲目压缩种植面积。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总产量。只要能够达到增产的目的和完成国家下达的产量计划,至于什么地方种植什么作物和品种,应当由社队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不能采取行政命令,只准种什么,不准种什么。对于增产措施和外地先进经验,既要虚心学习,又要同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经过试验、示范,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十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夺取一切工作胜利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边疆民族工作不可违背的基本尻则。只有正视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保持边疆的安定团结,才能按客观经济规律高速度地发展边疆的农业生产,不断改善各族人民的生活。粉碎“四人邦”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我们正在不断肃清林彪、“四人邦”的流毒和形响,拨乱反正,逐步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农业生产开始回升,但是差距仍然很大,我们一定要根据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正确认识边疆民族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加速边疆农业生产的发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一任务而努力奋斗。
  (原载三月三日《云南日报》)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文英
责任者
陈伯达
相关人物
张春桥
相关人物
张文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