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满瓦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1865
颗粒名称: 歌声满瓦山
分类号: G247
摘要: 粉砕“四人邦”以后,在阿仮山区的丛山峻岭中活跃着一支年轻的文艺宣传队。这支宣传队共有十九个佤族、拉祜族、傣族、汉族青年,年纪最小的只有十四岁。一年多来,他们身背行李、辺具,跑遍了全县七个公社,三十三个大队,二百多个生产队,以及边防驻军所在地、知青户,行程二千多公里,共演出二百多场,热传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宣传新时期的总任务,活跃了边疆文化生活,受到了边疆军民的称赞。
关键词: 文艺宣传队 文化工作队

内容

粉砕“四人邦”以后,在阿仮山区的丛山峻岭中活跃着一支年轻的文艺宣传队。这支宣传队共有十九个佤族、拉祜族、傣族、汉族青年,年纪最小的只有十四岁。一年多来,他们身背行李、道具,跑遍了全县七个公社,三十三个大队,二百多个生产队,以及边防驻军所在地、知青户,行程二千多公里,共演出二百多场,热传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宣传新时期的总任务,活跃了边疆文化生活,受到了边疆军民的称赞。
  “深山午台我爱它”
  一次,宣传队来到勐梭公社巡回演出。听说有个叫亍伞的拉祜族寨子由于远离公社和大队,交通又很不方便,有的人从来没看过戏。这个寨子只有九户人家。宣传队员们决心填补这个空白,送戏上门。他们说,山寨再小也是我们的午台,条件越差我们越应该去。他们背上行李道具来到了小亍伞寨。这寨子坐落在深山峡谷中,连一块可做午台的平地也没有,社员们又都出工去了。怎么办呢?大家说,没有平地自己挖。他们放下背包动手干了起来。有的平地,有的挂布幕,有的架扩音机,不一会就把午台布置好了。队员们风趣地说:"山高箐深回音大,就象喇叭到处挂。我唱歌来群山合,深山午台我爱它”。晚上,小亍伞的拉祜族社员第一次在自己家门口看上了戏。宣传队员们认真演出了自己编排的《欢呼十一大胜利召开》、《阿莫山河换新貌》及《擒龙上山》等反映边疆各族人民紧跟华主席,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建设新山村的文艺节目。干部社员看后深受鼓午,大家说:“过去我们认为要请你们来演戏,不知要用多少牛为你们驮东西,用多少匹马给你们骑。今天我们没有去接,你们就把戏送上门来了,你们送来了党的温暖,送来了学大寨的先进经验,你们真是边疆人民的贴心人。” 这支年轻的文艺宣传队通过揭批“四人邦”的斗争,进一步树立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他们说:“我们的午台花山村,主要的观众是农村广大的各族群众。”他们编排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一切从便于下乡着想。他们采用民族歌午、民族语言编演了二十多个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三台晩会的道具和行李,队员们背起就走。平均每人负重四十多斤。建队以来,他们就是这样,身背行李、道具,足迹遍村寨,歌声满佤山。
  做雷锋式的宣传员宣传队每到一处都受到各族群众和驻军的热情接待,这使队员们很受鼓午,但又使他们心里不安。他们说,我们是来为工农兵服务的,不能来增加工农兵的麻烦和负担。因此,他们到那里总是悄悄地去,以免“兴师动众”。一到村寨放下背包就动手抬水煮饭,打扫卫生,布置午台,等社员们收工回来吃过饭,他们就开始演出。
  有一回,宣传队到力所公社王亢生产队演出。有两个女队员,一个生了重病,一个摔伤了脚,必须立即送医院治疗。
  当时正是春耕大忙季节,为了不耽误社员生产,宣传队自己作了安排,一部分队员留下做饭、布置午台,另一部份队员赶做担架送病号。当晩,队员们把病号送到医院后又赶回寨子坚持演出。
  演传队员们把每次到边防连队慰问演出看成是增进军民团结,虚心向解放军学习的好机会。他们来到连队,有的把连队的光荣历史和好人好事编成演唱节目;有的下厨房邦助炊事员挑水洗菜;有的给战士洗衣服。去年春节慰问演出期间,他们为战士洗衣服一百六十多件。部队首长表扬他们是雷锋式的宣传队员,他们说:“雷锋出在人民解放军,他们是来向解放军学习的。”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