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干实干穷变富——上毛木树生产队大干促大变的事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1107
颗粒名称: 苦干实干穷变富——上毛木树生产队大干促大变的事迹
分类号: F325.11
摘要: 上毛木树生产队有四十三户,二百四十九人。过去,一提起上毛木树生产队,人们就会想起那首“有女莫嫁毛木树,苦养巴巴辣罗卜”的歌谣。上毛木树地处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山区。全队一百一十亩水干田,都是“冷浸田”,产量低,四百多亩山地,天晴干焦焦,下雨一包糟,只能种罗卜、苦养。一九六五年前,一个人一年口粮只三百斤,工分值仅二角九分。
关键词: 上毛木树 生产任务 生产队

内容

上毛木树生产队有四十三户,二百四十九人。过去,一提起上毛木树生产队,人们就会想起那首“有女莫嫁毛木树,苦养巴巴辣罗卜”的歌谣。上毛木树地处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山区。全队一百一十亩水干田,都是“冷浸田”,产量低,四百多亩山地,天晴干焦焦,下雨一包糟,只能种罗卜、苦养。一九六五年前,一个人一年口粮只三百斤,工分值仅二角九分。
  如今的毛木树又有了新歌谣:“毛木树,毛木树,苦干实干穷变富;每人产粮过千斤,学习大寨迈大步。”要说毛木树的变化,就要说到一九六五年的“四清”运动。在“四清”运动中,上毛木树生产队树立了贫下中农的绝对优势,建立了一个革命化的领导班子,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批判了资本主义倾向,迈开了农业学大寨的步伐。这年,上毛木树四十六亩玉米地,深耕细作,增施肥料,每亩单产六百三十斤。一九六
  七年,他们改造平掌地一百一亩,单产六百五十三斤。这年的粮食总产增加三成以上,社员口粮达到五百四十六斤,摘掉吃返销粮的帽子。"四清”后,上毛木树生产队的生产一年比一年发展。去年,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上毛木树的干部、社员群众甩开膀子大干社会主义,战胜春寒、夏旱、秋涝等自然灾害,夺得粮食总产二十五万五千斤的丰收,比前年增产一成多,实现每人生产千斤粮,百元钱。从一九六五年以来的十三年内,这个队没拖欠过一斤公余粮。去年除完成了国家公余粮外,多交售给国家四万多斤。现在,上毛木树生产队集体储备粮每人达一百斤;依靠自己的力量购置了手扶拖拉机、脱粒机、碾米机、磨面机、压面条机等机械;社员家家住瓦房,百分之五十三的社员家有缝纫机,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
  低产变高产,穷队变富队,关键是学大寨。上毛木树干部的立场坚定,坚持原则,大公无私,劳动过硬,带头执行政策。单就每个劳力一年投肥一千斤的规定,七个队干部家家超额完成。干部的模范行动,带动了社员群众。这个队集体出勤工日,男女社员都在三百一十五天上。大家一心一意搞好集体生产。这几年,他们在生产上主要抓了四项措施:
  第一、狠抓肥料。坚持每个社员向集体投肥的制度。四十三户社员砌了四十六个粪塘,猪有厩,人有厕,一年为集体提供的优质肥料占大小春用肥的四分之一。每年还购进磷肥二十五吨,氮肥三吨。
  第二、推广良种。水稻、玉米、小麦的良种面积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第三、扩大复种,推广间种套种。山地先种玉米,其中五十亩套种山药,三十亩套种黄豆;收后又复种小麦和冬养,亩产达六百六十二斤。
  第四、改进生产技术。水田三犁三耙,干田挖晒土垈,玉米打塘和犁沟点种,小麦开墒宽幅条播。今春要建设一个提水、蓄水五百七十多方的水池,将八十亩旱地改造成水浇地。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