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好园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0543
颗粒名称: 人民的好园丁
分类号: G451
摘要: 吴应槐根据党和人民的需要,不留城市到边疆,不当大学助教当一名普通中学教师,工作中自觉捍卫毛主席的教育路线,为发展边疆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人们称赞他是“人民的好'园丁'。”
关键词: 教师 老师

内容

吴应槐根据党和人民的需要,不留城市到边疆,不当大学助教当一名普通中学教师,工作中自觉捍卫毛主席的教育路线,为发展边疆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人们称赞他是“人民的好'园丁'。” 吴应槐原在云南大学任助教。一九六四年由昆明抽调到孟连县工作。三年时间,他和傣族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和贫下中农一起试种小麦、双季稻和茶树;和贫下中农在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一九六六年,上级发来文件,小吴可以回原单位工作。有的劝他,“别人想走都不得走,你不要放过这个机会了。” 可是吴应槐不是这样想。他想,边疆各族人民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从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摆脱了剥削,但文化上还没有完全翻身,有些还在用刻木、结绳记事算账的原始方法。边疆人民多么需要有文化的、立志与工农相结合的青年。他决心放弃个人的安逸,不计名利,留在孟连,为建设祖国社会主义新边疆贡献自己的一切。
  吴应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一九六九年,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上把他调到孟连一中工作。这时,一中刚刚复课闹革命。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无政府主义严重,“读书无用”“教书倒霉”的思想影响很大。吴应槐既是学校的行政领导,又要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困难很多。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三要三不要”的基本原则,不搞宗派,虚心向新老教师学习,工作中出了问题,主动承担责任。从到七、八里外的山上露宿砍柴火,到挑沙子、碎石块,修建运动场地,都走在全校师生前面。他为了集中精力搞好工作,同爱人商量后,将二个孩子送回老家农村,小的那个才八个月。一次,他出差路过家门,看到小孩已病了一个月,病情很重。
  他就买些药留下,提前赶回学校。老师和同学都称赞说:“吴老师真是把整个身心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了。" 正在这时,“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需要,大搞愚民政策,鼓吹“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大树交“白卷”的反革命小丑张铁生这个黑典型,在师生中造成思想混乱。有些学生不好好学文化,认为“学不学都一样。”吴应槐从路线上分清是非,引导学生树立为革命学好文化的思想。他带领学生到农村,请贫下中农忆苦思甜,忆旧社会劳动人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文化上受专制的苦,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为革命学文化,走又红又专道路,是党和人民对广大青少年的殷切希望。同时,吴应槐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在他承担的农业基础课和化学课中,充分发挥教具、仪器的作用,又坚持开门办学,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与三大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了有用的活知识。在上水稻栽培技术课时,从泥水选种,到撒秧、栽秧、加工管理样样亲自带领学生实际去做,使大家学到科学种田的实际本领。
  讲授化学课时,由于学生程度不一,他特别注意加强辅导。他通过改进实验设计,采取土洋结合,节省化学药品等方法解决缺乏仪器和药品的困难,使学生尽量多做、多看化学实验,提高大家对化学的兴趣,更好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吴应槐就是这样,排除“四人帮”的干扰,全面贯彻毛主席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做出了可贵的努力,获得可喜的收获。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应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