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曾固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唯一号: 250930020230000325
人物姓名: 陈曾固
人物异名: 原名陈文光;号俊民
文件路径: 2509/01/object/PDF/250910020230000004/001
起始页: 0490.pdf
出生年: 1907年
卒年: 1988年2月
籍贯: 贵州省安顺县今轿子山镇小园村

传略

陈曾固,原名陈文光,号俊民,1907年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县今轿子山镇小园村一个小商人家庭,因动荡战乱,家庭沦为城市贫民。早年在安顺中学读书时就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定后,学校师生十分愤慨,在校园中立一石碑,上书“勿忘国耻”四个大字,使大家牢记报国雪耻。1925年上海“五卅”运动发生后,陈曾固积极参与组织学生救国联合会,上街宣传演讲,激发群众的爱国热忱。在学校中他与志趣相投的9个同学组织“晨光学社”,研习诗文,评论时事,以诗言志。他的诗作中有两句“千愁百恨能消遣,怕听留侯一句词”,意境高雅,寓以不忘报国雪耻之意,常为同学们传诵。1926年中学毕业后,陈曾固决定外出学习,步行1600多里到达重庆,以后又几经辗转,到达北平(今北京),考上北平大学经济系。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书籍,系统地接受了“五四”运动新思潮的熏陶,思想产生了突变,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31年陈曾固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社会科学家联盟”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和“北方文化总同盟”书记;1932~1933年夏,任中共北平东区区委书记、中共河北省委巡视员、北平市委组织部长、代理市委书记等,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领导开展地下斗争。1933年7月因内奸告密,陈曾固被捕,被判处无期徒刑,作为“重要政治犯”关押于南京国民党监狱。在狱中他遭到各种酷刑,毫不屈服,同陶铸等一起领导开展狱中斗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陈曾固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冬到延安,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1946年陈曾固调往东北,协助陶铸领导发动群众,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地方政权,开展土地改革,为建设巩固东北根据地和东北地区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以后陈曾固调往西南,1950年调贵州任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兼省政府第一副主席。1954年调任教育部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1960年调任甘肃省委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仍坚持工作。1979年以后,先后担任教育部顾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88年2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