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605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俗
分类号: K89
页数: 5
摘要: 主要从宗教、迷信、传统节日、喜庆、婚丧、衣食住行、陈规陋习、帮会等几方面介绍了双堡镇的民俗情况。
关键词: 风俗 民俗 迷信

内容

一、宗教
  境内汉族妇女多数信仰佛教,民国时期至20世纪50年代,信佛教的人参与各寺庙组织的“做会”、“朝山”拜佛等佛教节日活动。如:农历正月初九至十四,赴各庙会参会。刚参加做会的则要在庙内住上一周,不能回家,到正月十四做会议程结束后,由家人放鞭炮接回家;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做观音会”;三月初三王母蟠桃会“做蟠桃会”;五月二十八“城隍菩萨圣诞”;七月十五中“无帝官圣诞”;十月初一“牛王会”等。每到这些日子,信佛的妇女都相邀为伴,带香、蜡、纸到城里或各个寺庙烧香拜佛。
  以上活动,盛行于民国时期至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因“破四旧”和“文化大革命”而中断近15年。1976年以后,信佛的人逐渐增多。
  二、迷信
  1.瞧米看蛋:家中有病人,拿一枚鸡蛋给病人哈一口气,带上一碗米找弥拉(巫婆)看,弥拉将蛋、米看后,称病人撞到某个死人,某个阴魂附身等鬼活,然后吩咐回去要怎样化解。有的用纸钱点燃在一碗水上划圈,然后以澄清的水提回家给病人喝下,或说某天某天自然会好等鬼话麻醉群众,骗取钱财。
  2.退神退鬼:巧遇看米看蛋的病人病好,按弥拉吩咐,备上猪头、雄鸡、香蜡、纸钱等迷信用品,请弥拉到家中进行退送。一般的过程有请神“收掩”、打粉火、观亡人、叫魂等过场。
  三、传统节日
  春节:以除夕最为隆重,称“大年三十”。各家各户贴对联,张贴门神和五色福纸,燃香点烛,鸣放鞭炮,供奉神祖,晚上吃团圆饭,夜里“守岁”,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元宵节:正月十五吃汤圆粑,家家户户灯烛通亮,火炮喧天,有“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之说。
  清明节:公历4月5日或6日,以姓氏为单位上大坟,在坟山上杀猪、杀鸡、宰羊,备办酒菜,饭前在坟顶上挂“坟飘”,墓前摆酒肉及供果,燃香点蜡供奉,按辈份从老至下在坟前叩首磕头,以示掉念。
  端五节:又称“端五”,农历五月初五,各家各户插香艾、吃粽粑,房前屋后、房内房外撒雄黄酒,避免家中有蛇。
  六月六:供“土地菩萨”,称“土地婆婆诞日”。农村妇女到梅旗六月关燃千张。村民共集“打平火”,商议制定村规民约。
  七月半:每年农历七月初九,各家各户接老祖公供奉,包上花包,在封面上写上各位祖考妣姓名,夹上香纸,于七月十四日晚焚烧送老祖公“回家”。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糯米粑、月饼。黑夜,年轻人以偷吃瓜果、送南瓜到欲生儿育女的人家为戏,祝望生儿育女的人家早生贵子。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吃糯米粑,老年人聚会。现确定重阳节这一天为老年节。
  四、喜庆、婚丧
  立房子:建房立柱选择“吉日”,邀请寨邻、亲朋好友按木匠师傅的安排列排柱、屋架、上梁。大梁一般由岳父或舅子赠送,并请唢呐吹奏送来。上梁时在屋顶上向下抛撒上梁粑、硬币,放鞭炮。结束后大宴宾客。20世纪90年代后,大部分建房改为砖混结构,又以上大门为主,由外家扯上红布搭在新房顶上“挂红”,表示“红运”。
  婚姻:订婚时由男方择吉日报婚期,托媒人转告女方家,带上一方一走(一只猪腿、三斤八两肉),送糍粑、糖果、面条、布料等到女方家“报日子”。婚日,女方头顶红盖头由兄长背上轿,抬到女方家。20世纪50年代前,一般用木轿抬、骑马,20世纪70年代后大都改乘汽车、小轿车。同时陪嫁床、柜、被及日用品。20世纪70年代增加陪嫁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等。20世纪80年代后又增加到电视机、电冰箱、组合音响、摩托车。个别人家还陪嫁拖拉机、耕牛、抽水机等。女到男方家,与男方拜堂后入洞房,三天不能外出,有迎亲、送亲客陪座,满三天,夫妻共同回娘家“回门”,一般当日返回。
  有女无男户,可抬男方上门“招亲”,入户顶姓,继承家产。三代可改姓还宗。
  丧葬:老人去世,用白布做孝,子孙服孝,入棺,请道士做3~7天“道场”,请佛会老太婆磕头,“燃灯”。亲朋好友前来奔丧,外家、姑爷前来“下祭”。
  五、衣食住行
  服饰:民国以前有大襟长袍,对襟短衣两种,一般大户人家穿长袍,劳动者穿对襟短衣。解放后至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劳动者还穿短对襟衣,部分青年穿中山装。20世纪70年代后,只有个别中老年人穿对襟衣。随着服饰多样化,西服、夹克逐渐流行,涤毛面料服装取代棉布服装。
  女式服饰:中年以上大部分妇女仍保留传统服饰,穿长衣,系“丝头腰带”和围腰,结婚后则挽发,戴马尾编织成的发网,插玉石发器,包青丝帕或白色帕,衣领、袖、襟绣花边或缀花辫,或绣“元耳结”图案。衣为长衫样,袖子短而袖口大。20世纪90年代后,一般青年妇女改穿短装,以红、绿、花衣为主,穿短裙也逐渐增多。经济富裕者饰金戴银。
  饮食:境内居民以食大米为主,早餐以面条为主,逢节喜吃糍粑、饮酒。肉禽类以食猪肉、牛肉、狗肉、鸡肉、蛋、鱼为普遍。喜吃“血豆腐”、“霉豆腐”、“豆豉”、辣子。饮茶以绿茶为主,部分人喜欢饮“苦丁茶”。
  居住:选择有水源且依山建筑房屋,建筑一般三间或五间,或附有厢房,照面房组成院落,用块石或砖作墙,房屋主要以木柱结构为主,房屋一般高度为一丈五尺八、一丈六尺八、一丈八尺八、二丈一尺八,分七个头、九个头、十一个头,大部分盖青瓦,墙体为石块、砖、土墙。部分为茅草房。民国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居民房屋大同小异。20世纪80年代,以干打垒房、砖房为主,有少部分预制材料建筑,基本取消木柱房。20世纪90年代后,新建的房屋基本上是砖混结构建筑,平顶多层,装饰瓷砖瓷瓦。中间房称“堂屋”,供奉“神榜”,上书“天地国亲师位”。
  行路:民国时期,有钱人出门骑马,贫困者不论远近均步行。解放后,出远门骑马、坐马车、坐汽车、坐火车。20世纪70年代后,部分人骑自行车。20世纪80年代,个体中巴车、大客车大量投入营运,大大方便了出门行路,轻骑摩托车大量进入百姓家庭,行路不论远近,均以骑车、乘汽车代步。
  六、陈规陋习
  (一)陈规
  朝山拜佛,居民迷信山、水、木神灵,每年春季分别到海子山、千峰山、将军岩等地的寺庙、悬崖焚香化纸,妇女三叩九拜祈求“神灵保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子山等寺庙被拆毁。20世纪80年代,海子山等庙会竟有人组织过“血河”,骗取钱财。20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制止“过血河”,将二月十九海子山庙会逐渐开办成民间文化活动。唱山歌,跳地戏,吹芦笙,玩花灯,演杂技,前来拜佛的妇女及游客三万余人。
  禁忌:
  喜庆时忌说破、亏、损、死等不详语言。
  起床后忌说鬼、兔、蛇、梦之类语言。
  商人忌说蛇、兔之类语言,必言时称蛇为“顺”,称兔为“长耳朵”。
  立房忌说大伙起,喊立房要喊高升起。
  老幼同座,小辈忌跷脚。
  男女同行,男忌(女)摸头,女忌(男)摸腰。
  夫妻忌在娘家同宿,妇女忌在娘家分娩。
  孕妇忌给死人送葬。
  妇女生孩子,忌男人入产房。
  老公公忌入儿媳妇房间。
  死尸和棺木,忌停放别人家门前。
  死于野外的尸体,忌入堂内停放。
  大年初一忌借给别人东西,忌扫地、操刀、泼水出门,妇女忌串门。
  看风水、择吉日:看风水即择好地方,择吉日即推算好时辰。请“阴阳先生”为之。修造、丧葬、婚嫁、动工、开业、迁居等,都要择“好日子”或选定“宝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破除迷信,办者未必全信,多数为屈从于社会世俗,避免“闲言”或顺从长辈之心。
  认干亲:又称打干亲家,有几种情况:一是“解脱病邪”,由孩子方求“先生”算命,定向定姓,定属相,寻觅对象认“宝爷”。二是双方商定认“干亲家”。三是将孩子带到桥上吃饭,谁先过桥,就认定谁为“干爹”或“干妈”。也有的将一碗水放在家中,将门关上,外人谁先进门,就认谁为“干爹”或“干妈”。
  (二)陋习
  赌博:民国时期,赌博盛行,普遍有赌场、赌馆、赌头以此为业,四处行赌,赌具有包谷子、字牌、麻将、扑克等。农闲、节日亦有人聚赌。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一度制止禁绝。近年来,赌风蔓延,男女不论,赌具、赌博形式多样,赌资大小不一,常见有麻将、扑克、字牌、打双升、搓怪六、焖鸡、斗地主等。赌资每次1~10元不等,亦有几十元、百元,甚至上千元。但一般每次1~20元较为普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禁止赌赙。
  卖淫嫖娼:个别不法分子私开“黑店”,留宿妇女卖淫,娼妓以牟利为目的,隐匿于旅社或私人家中及歌舞厅进行卖淫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公安机关查封取缔。
  七、帮会
  2001年,花恰、山京、老广寨个别人受“门徒会”影响,参与违法活动。政府及公安机关采取有效措施,在外的“门徒会”头目被法办,“门徒会”人员受到收审教育。是年,“门徒会”得到有效制止。
  八、道德风尚
  境内各民族勤劳节俭,忠厚朴实,重义气,敬重老人,爱抚幼小,礼貌交往,和眭相处,妇女重贞节。在政府的组织下,开展向雷锋学习、“五讲四美三热爱”、“创建文明单位”和“文明村寨”等社会活动,整顿社会治安,开展集资办学、救灾、扶贫、捐赠、希望工程等。社会交往讲究礼仪,反对铺张浪费,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道德水平。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录了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党派与群团、军事、农业、经济、畜牧与水产、商贸、财政、税务、金融、文化教育、方言等的发展与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双堡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