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教育行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6012
颗粒名称: 十八、教育行政
分类号: G527
页数: 3
摘要: 主要从教学管理、教育经费、集资办学等几方面介绍了双堡镇的教育行政管理情况。
关键词: 教育 教学 管理

内容

(一)教学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顺县人民政府于1952年恢复办双堡小学,设校长1名,教导员1名,管理双堡镇内各校点的教学工作及学校经费的收支和教师工资的发放。到1964年,增设1名少先队总辅导员。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校长改称主任,革委会成员按“三结合”配置,有老干部、“造反派”和贫下中农代表。农村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1977年后,学校负责人恢复校长称谓,学校管理机构逐渐步入正轨。1992年,“撤、并、建”后,双堡镇三个片区,各片区设中心完小一所,各中心完小设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会计、出纳等分别对本片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二)教育经费
  民国以前和民国时期,读私塾学堂的学生都是谁读书谁出钱或出谷物给私塾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经费由国家统筹,在公粮征收中的地方附加中解决。1952年,中小学教育经费由国家统包,列入事业经费开支。人民助学金也列入经费预算,教育经费相应增加。随着教师逐渐增加,到1960年,实行“精简机构”,经费开支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纳入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教育经费。
  (三)集资办学
  根据《安顺县教育法》有关集资办学资料记载,民国31年(1942年),全慕虞、舒瑞贞发动地方人士捐资4560元(当时货币),木料280根,投工投劳1264个,修建双堡小学(原名:双堡乡中心国民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群众兴办学校的热情很高,或充分利用寺庙、祠堂和集体公房办学,或借用民房(租用)办学,或全部由群众投工投劳、捐钱捐物新建校舍;或由群众集资部分、国家补助部分新建校舍;或采取“三个一点”(即国家补助一点,地方政府自筹一点,群众集资一点)的方法新建校舍,不断地改善办学条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富而兴学,特别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后,各级更是重视教育,逐年加大教育投入,社会各界也踊跃捐资助学。2002年,香港实业家邓廷琨先生捐资人民币10万元,镇政府匹配资金46万元,新建双堡小学教学楼。1986~2002年,双堡镇群众集资66万元,社会捐资10万元,政府投入142万元,国家拨款89.9万元,新建和维修学校16所,改扩建面积为7226平方米。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录了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党派与群团、军事、农业、经济、畜牧与水产、商贸、财政、税务、金融、文化教育、方言等的发展与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双堡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