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93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分类号: F727
页数: 2
摘要: 双堡供销合作社是1951年9月,为了减少私商中间剥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由国家扶持,吸收农民入股,在双堡场坝建立起来的群众性合作商业组织。
关键词: 经营 商贸 经济

内容

双堡供销合作社是1951年9月,为了减少私商中间剥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由国家扶持,吸收农民入股,在双堡场坝建立起来的群众性合作商业组织。在双堡供销社建立筹备期,筹委会深入农村开展宣传,发展社员入股,每股2元,社员可将葵花、花生、辣子等农副产品折价入股。双堡供销社建立之后,1957年8月在平寨村设立双堡供销社平寨分销点,专门销售菜油、桐油、食品、犁口、日用百货等。1972年在仡佬村设立分销点一个,1974年在塘山设立分销点一个。双堡供销社成立后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一是安顺县供销社,二是双堡区政府。其指导思想是一个方针、两个服务、三大观点。一个方针是毛泽东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两个服务是“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服务”;三大观点是“政治、生产、群众”观点。20世纪50年代合作化高潮时期,按上级指示实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把境内的工商业户组织起来,成立了公私合营、综合商店、合作小组,由供销社设立专门的对私改造机构,配备专职的对私改造干部,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市场流通环节中的作用。1950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供销社的指导思想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农副产品实行派购任务,棉布实行发放布票供应,化肥实行对粮食、生猪和农副产品奖售,燃料按定料供应,开展统购统销。建社初期,全社共有职工3人,1952年发展到17人。1956年江平片区发展社员795人,股金1669.5元,双堡片区发展社员1020人,股金2142元;塘山片区发展社员858人,股金1801.8元。1983年全社共有职工69人,亦商亦农8人,网点遍布辖区。长期以来,双堡供销社始终坚持“一个方针、两个服务、三个观点”,围绕支农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这个中心,帮助社队发展多种经营,推销农副产品,为国家承担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任务,积极组织工业品下乡,扩大物资交流,活跃农村市场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1952年,全社商品销售额为45.2万元,到1982年达236万元,增加了5.2倍;向国家提供税金,从1952年的5120元,增加到1982的年61414元,增加了12倍,合计约115万元。双堡供销社从成立时没有一分钱自有资金,到1983年初已积累资金32.5万元。1958年上级县联社合并为国营商业,双堡供销社也随之变为双堡商店。1962年又恢复合作商业,后来又合并,这样分分合合,经过多次反复,再加上极左路线的影响,在十年动乱期间,由于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徘徊不前,有部分生产队处于生产靠贷款、生活靠返销的困境。1969年销售额比1965年增加不多。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清理“左”的错误影响,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经过调整农村经济政策,农村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恢复和扩大了农村社队自主权,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同时提高了粮食和部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解决了多种经营的方针问题,使辖区内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双堡供销社的购销工作越来越大,进入90年代后,由于管理不善,经济下滑,使经营无法维持下去,便实行承包制,将原来供销社所属铺面与经营权承包给个人经营。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录了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党派与群团、军事、农业、经济、畜牧与水产、商贸、财政、税务、金融、文化教育、方言等的发展与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双堡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