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产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83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产养殖
分类号: K826.3
页数: 4
摘要: 主要从水域、养殖技术、鱼类品种、捕捞等方面介绍了双堡镇的水产养殖。
关键词: 双堡镇 养殖 水产

内容

一、水域
  境内水域有小型水库、池塘、河流、稻田,其中,水库有大鸣水库、双海水库、龙堰水库、落水岩水库;河流有塘山大河、花恰小河;池塘有芦荡、大屯;稻田有塘山、老广寨。
  二、养殖技术
  (一)天然养殖
  1.塘山大河,起源于东屯乡革寨水库,此河长年积水,如遇大雨,上游涨水,鱼类就从革寨水库流入塘山大河,品种有鲤、鲢、白条、草色等,尤以鲫鱼为主。
  2.花恰小河,横贯双杨公路,源头时有断流,再加上农忙和枯水季节,此河流水产资源较少,有时天干年景几乎无存。河流中由于近年来乱捕,乱炸,水质被污染,造成河流当中的鲤、鲫、鲢、草、白条等鱼类锐减。
  (二)人工养殖
  1.1975年,江平落水岩水库由江平乡政府投放管理,品种有鲤鱼、鲫鱼、鲢鱼、草鱼,但后由于管理不善,未见成效。
  2.龙堰水库,面积42亩,主要水源为天然降雨,长年不干,几次换人承包饲养。1976修成后由双堡公社与双青村以及水故村联合,共同管理共投放鱼苗2万余尾,品种有鲤、鲢、草、武昌等鱼,但由于此水库由稻田构成,难以捕捞,后因承包者管理不善,现已无人承包。
  3.大鸣水库,首先由县水利局与江平乡和水塘村共同投放,此水库由于水质差,出现鱼类死亡,仅存为数很少鱼类,但后经处理水质,现由水塘村委饲养。
  4.双海水库,此水库分为新海与老海两处,新海属人工形成,而老海属天然形成,又名海子水库。1998~2000年奇玲公司在此养螃蟹,但由于管理不善,人工盗捕,投毒破坏,故以失败告终,1986年县水利局王全超在老海搞人工孵化鱼苗,品种有鲤、鲢、草等鱼苗,供周边乡镇及邻县饲养。
  5.芦荡湖,水源是湖里有源泉,长年由私人承包饲养,以鲤鱼为主,另外,配养一定比例的草鱼和鲢鱼,经济效益明显。
  6.大屯水库,属人工筑成的小型水库,长年由私人承包饲养,以鲤鱼、草鱼、鲢鱼为主。此水库于1996年对外开放,供人们垂钓,收取一定费用,经济效益明显。
  7.稻田养鱼,1963年,双堡区农技站在张官村田坝选择稻田4.5亩,作稻田养鱼试验,亩产鲜鱼120公斤,使旧有的谷庄养鱼得到恢复,养殖面积90亩,放养鱼苗2万余尾。70年代,稻田养鱼停滞,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追求经济效益,后由于复种指数增加扩大,冬季水面减少,稻田养鱼面积锐减。(三)鱼苗繁殖
  民间的鱼苗繁殖,一般在5~6月从河中捞取鱼种,放入池中自然产卵孵化培育成鱼苗,1982年由县畜牧局聘请省内养鱼技术员到江平办鱼苗场,此后,由于自繁自养的鱼苗品质下降,逐渐被省外早繁鱼苗取代。
  三、鱼类品种
  境内养殖的鱼类有鲤鱼、鲢鱼、青鱼、鲫鱼、草鱼、白鱼,岩花鱼、鳝鱼、泥鳅,其他水产主要有虾、蟹、田螺、蚌等。
  (一)养殖鱼类品种
  1.鲤鱼:体呈纺锤型而侧扁,口端位,上唇两旁有长短触须各1对,背部黑色,侧浅,下方黄色,腹部白色,尾红色或淡红色,也有周身全红的鲤鱼,食杂性,多栖于底层,俗称“低层鱼”或“红尾鱼”,并有荷包鲤与本地鲤之别名。
  2.草鱼:头方尾尖,体型圆筒状,体色为淡绿色或茶黄色,口端位,属草食鱼类,中层鱼类,食性杂,幼鱼时主食小型浮游动物。
  3.鲫鱼:本地又称鲫壳鱼,体扁,腹部圆,头大,眼小,短口端位,呈弧形,鳞大而圆,体呈银灰色,背部较深,体呈灰色,食性杂,成鱼以植物性食料为主,生活于水底层。
  4.鲢鱼:又名白鲢,腹部窄,从胸部至肛门之间有腹棱,头大眼小,眼位低,吻端纯而圆,背部及头部灰绿色,体侧和腹面银白色,背鳍和尾鳍与背同色,其余部分和鳍色线梢带黄色,主食浮游植物和藻类,极少食游动物,常活动于水体中上层。
  5.鳙鱼:又称花鲢,胖头鱼,大头鱼,形似鲢鱼,体色黑,有斑块,头特大,生活于水体中上层鱼类。
  6.鳝鱼:地方又称黄鳝,体细长,前端圆型,向后逐渐侧扁,尾尖细,头圆尖,吻端尖,唇发达,有细齿,眼细小,为一薄皮所盖,体长0.25~0.5米,润滑无鳞,鳍退化,体微黄或橙色,布满黑色小点,腹部灰白色,常栖居水底的泥质洞穴或堤岸的石缝中,夜出觅食,以昆虫、蛙类、小鱼为食,多以稻田坎中为主要居室。
  7.泥鳅:体长0.10~0.15米,前端在略圆呈筒状,后部侧扁,腹部圆形,头尖,吻部向前突出,口小下位,呈马蹄形,有须5对吻须1对,下颔各2对,鳞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两下颔呈黑色,有黑色斑点,常栖于沙沟,水田和静水底层。
  (二)其他水生动物
  1.螃蟹:地方称螃海,背面黑绿色,腹面灰白色,背甲盖园方形,有足4对,前1对为螯足,后3对为步足,走路横行,昼伏夜出,以动物尸体或谷物为食,生活于山间的水溪中,尤以本地小河溪为多,目前为数极少。1998年在本地海子山水库由奇玲公司施中发人工大量饲养螃蟹,连续3年,但由于后期管理不善,最后以失败告终。
  2.牛蛙:1994年,双堡中学教师陈刚、童连科、高兴华在安顺购进牛蛙150对,色黑,体胖,眼大而外突,成年牛蛙叫声如黄牛嘶叫,体重0.3~0.6公斤,头略大,脚趾细而腿粗,肉质嫩而丰满,腹部较圆呈灰白色,以肉食与面为主食,但由于技术和管理跟不上,在本地未得到广泛推广。
  四、捕捞
  1.钓鱼:一般当着娱乐消遣,用鱼杆等鱼具,许多有经验的钓鱼者在夜间也能垂钓,不用灯火,只是在鱼线上放置一响铃,一旦有鱼上钩,铃自动响动,就可判断是否上钩。
  2.网鱼:是捕捞中的一种最常见的方法,其用具有搬曾、拦河网、括网等,许多个人或集体为了能一次性地捕捞一定数量的鱼类,就采用先把网放置沿河港口,然后用人坐在轮胎上,用木板极力拍打轮胎产生振动与回音,让鱼自动触网,这样既可减少时间,也可以达到数量多的目的。
  3.安鱼:用细竹蔑做成喇叭口状的头小尾大、长1~2米的鱼笼安放在河溪流水中,或水库杂草处,群鱼自然游进笼中,或拍击让鱼群受惊窜入笼中,定时或随时收取,或有的用细竹蔑做成中间粗、两头细、长0.25~0.3米左右的小鱼笼(地方称漂毫),中部开口,放入饲饵,投入河流塘库或稻田中,群鱼争食窜入,定时收取。这种方法只能捕获谷桩鱼类,鲫鱼、白条鱼等小鱼类。
  4.鱼鹰:是本地方用来专门捕鱼的一种特别贵重且效益很高的一种私养鸟,能在几米深的地方捕捉鱼类,成年鱼鹰可叼住5公斤左右的鱼。捕鱼者把网撒在水中,让鱼鹰入水惊吓鱼类,鱼受惊游动,自动触网,就可捕捞。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录了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党派与群团、军事、农业、经济、畜牧与水产、商贸、财政、税务、金融、文化教育、方言等的发展与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双堡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