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814
颗粒名称: 一、家畜
分类号: K826.3
页数: 5
摘要: 双堡镇的家畜养殖主要包括:猪、牛、马、驴、骡、羊、兔、猫、犬等。
关键词: 双堡镇 畜牧 养殖

内容

(一)猪
  1.生猪饲养
  (1)饲养体制
  民国时期,生猪饲养以私养为主,农户一般饲养1~3头,多为自养自食或上市出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把畜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计划,鼓励广大农户多饲养生猪。1956年贯彻“私有、私养、公助”,帮助提供猪源,扶持养猪。1958年贯彻执行“公养为主、私养为辅”大办养猪场,1959年严令禁止社员私养生猪,各村养猪场由于饲料不足和管理不善,生猪大批死亡、掉膘。1960年至1961年9月,大部分集体养猪场倒闭,1961年1月,国家调整生猪政策,鼓励私养,平价供给部分饲料,提高肥猪收购价,发放预售定量和奖售粮。1962年后生猪存栏率回升,1966年提倡“公养和私养并养,以私养为主”,形成户户养猪局面,户均1头,公社、大队、生产队恢复养猪场,但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无实际效益。1967年以私养为主,1970年后,执行“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方针,划给社员饲料地,户均1~2分,母猪每窝猪崽市价售粮10公斤,生猪存栏数上升。1974年发动公社、大队、生产队大办养猪场,但发展缓慢,企业事业单位为解决肉食供应,也大力发展养猪,自养自食。1976年,国家大力扶持集体养猪场,抓出一批典型,组织各地学习、参观。1979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集体大部分养猪场解散,至1981年,集体养猪数量下降,社员家庭养猪存栏上升,三级办场养猪名存实亡,此后,由于饲料资源的增加和配合饲料的推广,绝大部分农户以养猪作为家庭副业,逐渐出现以养猪为主的养猪专业户和重点户,少则10头左右,多则40~50头。1985年5月,安顺市取消生猪派购,境内肉食市场放开,实行议购议销。1989年,饲料价格猛涨,养猪受影响。1998年养猪存栏达8885头,其中繁殖母猪465头,年出栏生猪7762头。截至2002年统计全年生猪饲养量24000头,年末存栏14500头。
  (2)饲养方法
  境内农村家庭养猪,由于基础设施差,大多数都是猪牛同圈,只有极少数专门分关猪圈。双堡镇范围内家庭养猪均实行熟食喂养,母猪大多喂粗饲料,只在哺乳期间喂较多的精饲料。育肥猪分三个阶段喂养,小猪和肥猪阶段以精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喂养;中猪称“吊架子”以粗饲料为主,加少许精饲料喂养,推行科学饲养后,部分农户以生饲料为主,主要注意讲究饲料配方与讲究卫生清洁,养殖户家中一般按猪只大、中、小三种规类分栏喂养。
  民间有养“过年猪”的习惯,饲养周期为1~1.5年,肥猪出栏体重100~200公斤,主要以玉米、酒糟、揽豆育肥的猪肉质好,后来推行科学饲养后,一般6~8个月出栏,体重100公斤左右。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养殖技术的提高,一般把饲养周期控制在3~4个月,体重100公斤左右。
  2.生猪品种
  (1)本地猪
  以夏官猪为代表,产于夏官乡,属肉脂兼用型,体型较大,毛色以绿白(占44%)、黄毛(占29%)为主,头中等,耳中等下垂,耳面平滑,嘴稍长做翘,短尾,被毛稀少,颈部大小适中,四脚直立,乳头5~6对,乳房发育良好。成年公猪体重86公斤,繁殖母猪6月龄以上配种,使用年限10年左右。成年母猪体重68.3公斤左右。另外有从惠水引进的土杂惠水猪,体型中等,色黑,少部分有黑、白、黄相间,曾在双堡境内持续多年。
  (2)引进的优良品种
  ①苏白猪。1968年从贵阳洛湾农场引进,属肉脂兼用型,体质结实,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利用与本地猪杂交,具有较好的优势。此后地方畜牧部门每年都要从外地引进苏白猪,改良地方品种,收到良好效果。
  ②长白猪。属瘦肉型猪,头狭长,耳大,向前下方伸,体驱深长,后躯发达,肩胛较轻,背腰长,胸腰椎骨22个,胁骨1~2对,臂部较宽且稍倾斜,大腿丰满充实,四肢较短细,且后肢软弱,被毛白色,浓密柔软,有七对乳头,皮薄,骨细结实,生长发育快,瘦肉率高,深受饲养户的欢迎。
  ③约克。属兼用型猪,被毛白色,体格粗壮,头重褪粗,生长发育快,耐粗饲料,体型大,是当地最受群众欢迎的品种。
  ④杜洛克。主要从贵阳洛湾农场引进,体型稍长,被毛黄、黑、绿为主,属瘦肉型,繁殖力强,5~7对乳头,哺乳强,与本地品种进行有机杂交,培育当地品种,纯化地方种畜。
  (3)购销政策
  在计划经济年代,生猪购销以市场交易形式进行。1955年国家对生猪实行派养派购政策,1957年8月列为统一收购物资,由商业部门、供销社统一收购。1958年由商业部门与农户签订合同,收购人员到社队分批分期收购。1961年实行“购五留五”政策,对社员饲养出栏的生猪,国家收购50%,饲养户自食50%,同时收购生猪一头奖售粮食25公斤,社员自宰自食部分严禁进入市场。1963年,实行每头60公斤以上的毛猪奖售斤猪斤粮,同时奖售胶鞋1双,奖给布票10市尺。1971年规定毛重每头重110公斤以上的可抵两头任务,改奖布票为奖售化肥10公斤,“购五留五”的派购政策一直执行至1982年,此间,凡上市交易的出栏生猪,国家一律强行收购,不奖售粮肥,不抵派购任务,单位或个人擅自在市场上收购出栏生猪,以投机倒把处以罚没。1983年,开展生猪收购的议购议销工作。1985年进一步取销派购政策,生猪交易在市场上交易活跃,畜牧业的发展循序渐进。到2002年,每年生猪饲养量达24000头以上,年末出栏肥猪9000头以上,年末存栏13500头。
  (二)牛
  1.饲养措施
  境内大部分农户都饲养耕牛,农忙用于耕地,农闲时放牧于山间野地,各村各寨都有专门的看牛坡,严禁开荒种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耕牛存栏数增多。1957年成立高级社,农户以入股形式将耕牛入社,由集体统一饲养、使役。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耕牛收归集体,严禁个人私养和宰杀。1961年规定老弱病残牛可作菜牛处理。同时规定社员繁殖、养育的幼畜可对半分成。1979年后,集体耕牛作估价处理给社员,鼓励农民社员大力发展耕牛。1982年取销屠宰牛的禁令,商品牛可作菜牛,多渠道经营,2002年,牛存栏6945头,其中黄牛505头,水牛6440头。
  2.品种及分布
  ①黄牛:毛色以黄红为最多,少数黑色和花色。灰白黄牛,头中等,颈肩结合好,背腰平直,四脚端正,蹄质坚实,行走灵活,属体型瘦长结实的役用型。公牛的头大,颈项较粗,垂皮长大,肩峰较高,背腰平直,角外向偏上弯曲,短而粗,睾丸大而对称,性情好斗;母牛头部清秀,颈项较细,略有肩峰,背腰平直,臂部较斜,乳房呈圆形,乳头排列整齐,性情温驯,母性强,耐寒耐温,行走灵活,攀登力强,多采取野放形式,主以耕山地为特征。
  ②水牛:毛色以青灰色为主,亦有少部分白色,体型中等,体驱粗大,腹部较为圆大,前肢较高,背腰平直,四脚结实,蹄大而圆,为紧凑结实的役用型牛类,角灰黑色粗大,后躯丰满,生性好斗。母牛头面较公牛清秀,体型较公牛小,乳头排列整齐,性情温驯,母性强,一般每年生犊牛一头,也有的无生育能力,行动慢,适应性强,耐力好,易驯,热天喜水,适宜水田耕作和山地放牧,力比黄牛猛些,每天耕地远比黄牛多。
  (三)马、驴、骡
  境内马属个体小而紧凑,四脚坚实,四蹄有力,步稳健,善于爬山涉水,驯养方便,反应敏捷,耐力,适应性和抗病力强,载重量大,负重常超过自身体重。民国时期,因商业运输之需,有专营运输的“马帮”,少者为几匹,多者几十匹。1956年,马作为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专营运输的合作社,马匹亦作为集体财产,专人饲养役用,在集体生产队时主要是作为运输用途和地方榨油作坊役用。1979年,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允许个人饲养,供饲养者役用,养马户增多。1998年马存栏为965匹,2002年饲养的马匹年末存栏971匹。
  境内骡主要以山京村存栏最多,1952年山京畜牧场饲养的军马从陕西引进公畜与本地母畜杂交形成地方性品种,主要作为役用与运输和出售之用。
  境内驴子,由山京马场石油队和十二毛坡两处从河南引进驴与本地母畜随机杂交形成地方品种,个高、体重。
  (四)羊
  近年在大坝、老广两个村寨先后出现有少数农民饲养为数不多的小尾寒羊和波尔多山羊,但由于受地理条件与饲养技术的限制而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五)兔、猫、犬
  20世纪70~80年代,本地村民家中养有少许兔子。1992年,在双堡镇场坝上,由胡勇为主要联系人,在双堡境内发动许多农户饲养哈白兔,采取供种、饲养、回收一条龙服务,但因技术等方面原因而失败。
  农村养猫主要是防鼠,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鼠药大量流入市场,而导致各村寨饲养的猫大批量中毒死亡,1990年以后由于政府明文规定禁用毒药、鼠药在市场贩卖,而后出现猫存栏增多,并且有一部分人养猫主要是作为观赏。
  农村养狗主要是防盗,历史悠久。1958年“大跃进”时,因言狗吃粮食造成浪费,在各村各寨掀起群众性打狗运动。20世纪80年代后,因狗易传染狂犬病和咬人及动物,政府严禁喂养。20世纪80年代后期,因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狗肉作为上等佳肴,盘中美味,加上政府明文规定不能使用鼠药和毒药而出现在农村大量养狗。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录了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党派与群团、军事、农业、经济、畜牧与水产、商贸、财政、税务、金融、文化教育、方言等的发展与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双堡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