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畜牧 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798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畜牧 水产
分类号: K826.3
页数: 17
摘要: 主要从饲料草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畜禽疫病防治等几方面具体介绍了双堡镇的畜牧和水产情况。
关键词: 双堡镇 畜牧 水产

内容

第一节 饲料草场
  一、饲料
  1.精饲料
  境内的精饲料资源主要有玉米、米糠、麦夫、菜籽饼、大豆、黄豆、榄豆、小米等。
  从清末至民国时期,境内许多“马帮”常用榄豆、燕麦喂养饥瘦的马匹,当地俗称“马料豆”和“燕麦粥”。到后来,许多家庭饲喂的马匹在夜间多采取把稻草用铡刀大致按10公分左右长短铡断,再和上玉米籽给马匹作为饲料,当地俗称“马料”。白天农户饲养牲畜大多为粗放,主要以田间、地边、山间青饲料为主,地方老百姓称马、牛为“草包子”,一般平常不给精饲料,仅在役用和过冬时添精饲料。猪主要以常年农副产品的下脚料米糠、麦夫、酒糟、油饼、瓜类、菜类饲喂,地方上俗称猪为“菜田猪”。
  2.粗饲料
  山区以包谷叶和香麦草为主,稻田坝区以稻草为主作为牛、马粗饲料。猪的储备饲料有豆叶、豆渣、荞麦、糠夫等。
  1953年成立县畜牧局后,在农村开展牲畜饲料开发利用工作,指派技术员到农村帮助农民晒制干草堆积贮藏,保证牲畜安全越冬。60年代初期,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在作物无收,粗饲料减产,然后慢慢试用改为用牛粪,但牛粪对牲畜生长发育不理想,后又把菜籽饼通过碱处理,再经过蒸煮,然后炒干或晒干即可使用,也有把菜籽饼深埋,经过2个月后取出就可使用。
  3.青饲料
  境内青饲料大致分为三类。
  (1)山茅草:分布在山岭地带,有羊茅草、山野草、蕨类等,在阳坡及平缓地带有白茅草、牛尾草、金上茅、鸭拓草、蕨类及藤蔓植物。
  (2)熟地草:生长于村寨近郊的坡地、梯地、地坝、田间小径、田坎、河沟旁、堤坝。具体有剪刀草、过江草、玉兰草、鸡脚草、狗尾草、车前草、旱莲草、鹅耳草、苔马菜、千舌菜、野芹菜、小刺菜、白三叶、青蒿、茵陈蒿、乌桕叶、洋槐叶等。
  (3)人工栽培青饲料:主要品种有牛皮菜、莲花白、白菜、窝笋叶、胡萝卜、红薯藤、爪叶、豆叶等。
  2000年双堡镇从“同鑫公司”引进“皇竹草”在膳马牛村、仡佬村、沙子关三处进行试种栽植200多亩,作为当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青饲料。2001年同样在以上三个地方扩大种植面积,种植面积达400多亩。
  二、草场
  境内草场均为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平寨、水塘、张溪、许官、所坝、鹁鸽、大坝、双青、落水村。
  三、草场类型
  1.草丛草场:主要以禾本科牧草和少量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草,据统计1984年草丛草场面积为74261亩,现双堡镇草场面积为9030亩。
  2.灌丛草场:植被由灌木与禾本科牧草组成,草场面积1984年为396亩,现双堡镇草场面积为138亩。
  3.疏林草场:主要由生长马尾松、柏香、松木,原生稀疏林草丛与灌丛合成的草场,灌木有藤刺和小灌木。据1984年统计,疏林草场面积为60842亩,现双堡镇疏林草场面积为9818亩。
  4.零星草场:草块面积在100亩以下的,据1984年统计,面积为8286亩。现双堡镇零星草场为3125亩。
  5.田地坎草场:分布在农区田地坎、沟溪旁、路旁、空坪隙地等,面积为6580亩。
  四、牧草
  (一)牧草品种
  境内牧草品种分属11目,41科,68属,有豆科6种,沙草科6科,蔷薇科2种,禾本科42种,毛苞科、车前科、桑科、木贼科、唇形科、灯心草科各1种,另有三种未定科属,优势26个,即白茅、苔草、鹅观草、茅叶尽青、马塘扭、黄背茅、桔梗、车前草、马鞭草、竹叶茅、野左草、扁鞘、画眉草、蒿、白三叶、白健杆、三毛草、芸香草、荩草、台茅、五节芒、狗尾草等,其中组成群落优势的有白茅、细柄草、苔草、旱草、芸香草、牛毛草等。
  (二)牧草利用
  民国时期,农村保甲普遍订有乡规民约,规定乡民放牧、割草范围,有的草地规定一村一寨使用,有的允许几个村寨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中,草山草坡经过认可划为公共放牧,割草场所,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后,草山草坡划入生产队或生产大队,供本队放牧与割草,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供集体使用。
  牧草利用方式,有放牧与割草两种。一般田地草场和离农区较近的草场利用率高,反之利用少,牧草自生自灭,但由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盲目垦荒,生产草积肥,造成草地草坡、林地被破坏,牧草面积缩小,造成水土流失,境内草场所剩无几。
  (三)1952年国家建立山京农场,农场从清镇引进雀麦草,黑麦草、紫花苜蓿饲养军马。民间由于受到“要得牛儿好、一把镰刀一把草”、“猪吃百样草、除非不肯找”的影响,故此在本地许多农户也以白三叶为主料饲喂猪类。2000~2001年,双堡镇由“同鑫公司”引进“皇竹草”进行栽种,作为养殖大牲畜的青饲料。
  五、饲料加工
  (一)煮饲料
  农户习惯将饲料煮熟后喂猪喂马,猪饲料的加工方法为,将猪草洗净、切碎、入大锅煮至八成熟后加入米糠、玉米面、麦麸等精料,搅拌成糊状,加水冷却后喂。这种饲喂热天易发酵,隔夜易发霉,但煮饲料可提高适口性,易消化,对体弱牲畜很好。
  (二)配合饲料
  1985年双堡粮管所进行饲料加工,采用一定的科学配方,当地农户经过饲喂取得明显效果。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品种,质量非常好,当地农户易于接受。
  (三)其他饲料
  本镇范围内由于先后出现许多家庭作坊,全镇集市、村寨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酿酒业,许多农户以酒糟为主的主饲料喂生猪,效果很好。
  第二节 畜禽养殖
  一、家畜
  (一)猪
  1.生猪饲养
  (1)饲养体制
  民国时期,生猪饲养以私养为主,农户一般饲养1~3头,多为自养自食或上市出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把畜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计划,鼓励广大农户多饲养生猪。1956年贯彻“私有、私养、公助”,帮助提供猪源,扶持养猪。1958年贯彻执行“公养为主、私养为辅”大办养猪场,1959年严令禁止社员私养生猪,各村养猪场由于饲料不足和管理不善,生猪大批死亡、掉膘。1960年至1961年9月,大部分集体养猪场倒闭,1961年1月,国家调整生猪政策,鼓励私养,平价供给部分饲料,提高肥猪收购价,发放预售定量和奖售粮。1962年后生猪存栏率回升,1966年提倡“公养和私养并养,以私养为主”,形成户户养猪局面,户均1头,公社、大队、生产队恢复养猪场,但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无实际效益。1967年以私养为主,1970年后,执行“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方针,划给社员饲料地,户均1~2分,母猪每窝猪崽市价售粮10公斤,生猪存栏数上升。1974年发动公社、大队、生产队大办养猪场,但发展缓慢,企业事业单位为解决肉食供应,也大力发展养猪,自养自食。1976年,国家大力扶持集体养猪场,抓出一批典型,组织各地学习、参观。1979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集体大部分养猪场解散,至1981年,集体养猪数量下降,社员家庭养猪存栏上升,三级办场养猪名存实亡,此后,由于饲料资源的增加和配合饲料的推广,绝大部分农户以养猪作为家庭副业,逐渐出现以养猪为主的养猪专业户和重点户,少则10头左右,多则40~50头。1985年5月,安顺市取消生猪派购,境内肉食市场放开,实行议购议销。1989年,饲料价格猛涨,养猪受影响。1998年养猪存栏达8885头,其中繁殖母猪465头,年出栏生猪7762头。截至2002年统计全年生猪饲养量24000头,年末存栏14500头。
  (2)饲养方法
  境内农村家庭养猪,由于基础设施差,大多数都是猪牛同圈,只有极少数专门分关猪圈。双堡镇范围内家庭养猪均实行熟食喂养,母猪大多喂粗饲料,只在哺乳期间喂较多的精饲料。育肥猪分三个阶段喂养,小猪和肥猪阶段以精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喂养;中猪称“吊架子”以粗饲料为主,加少许精饲料喂养,推行科学饲养后,部分农户以生饲料为主,主要注意讲究饲料配方与讲究卫生清洁,养殖户家中一般按猪只大、中、小三种规类分栏喂养。
  民间有养“过年猪”的习惯,饲养周期为1~1.5年,肥猪出栏体重100~200公斤,主要以玉米、酒糟、揽豆育肥的猪肉质好,后来推行科学饲养后,一般6~8个月出栏,体重100公斤左右。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养殖技术的提高,一般把饲养周期控制在3~4个月,体重100公斤左右。
  2.生猪品种
  (1)本地猪
  以夏官猪为代表,产于夏官乡,属肉脂兼用型,体型较大,毛色以绿白(占44%)、黄毛(占29%)为主,头中等,耳中等下垂,耳面平滑,嘴稍长做翘,短尾,被毛稀少,颈部大小适中,四脚直立,乳头5~6对,乳房发育良好。成年公猪体重86公斤,繁殖母猪6月龄以上配种,使用年限10年左右。成年母猪体重68.3公斤左右。另外有从惠水引进的土杂惠水猪,体型中等,色黑,少部分有黑、白、黄相间,曾在双堡境内持续多年。
  (2)引进的优良品种
  ①苏白猪。1968年从贵阳洛湾农场引进,属肉脂兼用型,体质结实,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利用与本地猪杂交,具有较好的优势。此后地方畜牧部门每年都要从外地引进苏白猪,改良地方品种,收到良好效果。
  ②长白猪。属瘦肉型猪,头狭长,耳大,向前下方伸,体驱深长,后躯发达,肩胛较轻,背腰长,胸腰椎骨22个,胁骨1~2对,臂部较宽且稍倾斜,大腿丰满充实,四肢较短细,且后肢软弱,被毛白色,浓密柔软,有七对乳头,皮薄,骨细结实,生长发育快,瘦肉率高,深受饲养户的欢迎。
  ③约克。属兼用型猪,被毛白色,体格粗壮,头重褪粗,生长发育快,耐粗饲料,体型大,是当地最受群众欢迎的品种。
  ④杜洛克。主要从贵阳洛湾农场引进,体型稍长,被毛黄、黑、绿为主,属瘦肉型,繁殖力强,5~7对乳头,哺乳强,与本地品种进行有机杂交,培育当地品种,纯化地方种畜。
  (3)购销政策
  在计划经济年代,生猪购销以市场交易形式进行。1955年国家对生猪实行派养派购政策,1957年8月列为统一收购物资,由商业部门、供销社统一收购。1958年由商业部门与农户签订合同,收购人员到社队分批分期收购。1961年实行“购五留五”政策,对社员饲养出栏的生猪,国家收购50%,饲养户自食50%,同时收购生猪一头奖售粮食25公斤,社员自宰自食部分严禁进入市场。1963年,实行每头60公斤以上的毛猪奖售斤猪斤粮,同时奖售胶鞋1双,奖给布票10市尺。1971年规定毛重每头重110公斤以上的可抵两头任务,改奖布票为奖售化肥10公斤,“购五留五”的派购政策一直执行至1982年,此间,凡上市交易的出栏生猪,国家一律强行收购,不奖售粮肥,不抵派购任务,单位或个人擅自在市场上收购出栏生猪,以投机倒把处以罚没。1983年,开展生猪收购的议购议销工作。1985年进一步取销派购政策,生猪交易在市场上交易活跃,畜牧业的发展循序渐进。到2002年,每年生猪饲养量达24000头以上,年末出栏肥猪9000头以上,年末存栏13500头。
  (二)牛
  1.饲养措施
  境内大部分农户都饲养耕牛,农忙用于耕地,农闲时放牧于山间野地,各村各寨都有专门的看牛坡,严禁开荒种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耕牛存栏数增多。1957年成立高级社,农户以入股形式将耕牛入社,由集体统一饲养、使役。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耕牛收归集体,严禁个人私养和宰杀。1961年规定老弱病残牛可作菜牛处理。同时规定社员繁殖、养育的幼畜可对半分成。1979年后,集体耕牛作估价处理给社员,鼓励农民社员大力发展耕牛。1982年取销屠宰牛的禁令,商品牛可作菜牛,多渠道经营,2002年,牛存栏6945头,其中黄牛505头,水牛6440头。
  2.品种及分布
  ①黄牛:毛色以黄红为最多,少数黑色和花色。灰白黄牛,头中等,颈肩结合好,背腰平直,四脚端正,蹄质坚实,行走灵活,属体型瘦长结实的役用型。公牛的头大,颈项较粗,垂皮长大,肩峰较高,背腰平直,角外向偏上弯曲,短而粗,睾丸大而对称,性情好斗;母牛头部清秀,颈项较细,略有肩峰,背腰平直,臂部较斜,乳房呈圆形,乳头排列整齐,性情温驯,母性强,耐寒耐温,行走灵活,攀登力强,多采取野放形式,主以耕山地为特征。
  ②水牛:毛色以青灰色为主,亦有少部分白色,体型中等,体驱粗大,腹部较为圆大,前肢较高,背腰平直,四脚结实,蹄大而圆,为紧凑结实的役用型牛类,角灰黑色粗大,后躯丰满,生性好斗。母牛头面较公牛清秀,体型较公牛小,乳头排列整齐,性情温驯,母性强,一般每年生犊牛一头,也有的无生育能力,行动慢,适应性强,耐力好,易驯,热天喜水,适宜水田耕作和山地放牧,力比黄牛猛些,每天耕地远比黄牛多。
  (三)马、驴、骡
  境内马属个体小而紧凑,四脚坚实,四蹄有力,步稳健,善于爬山涉水,驯养方便,反应敏捷,耐力,适应性和抗病力强,载重量大,负重常超过自身体重。民国时期,因商业运输之需,有专营运输的“马帮”,少者为几匹,多者几十匹。1956年,马作为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专营运输的合作社,马匹亦作为集体财产,专人饲养役用,在集体生产队时主要是作为运输用途和地方榨油作坊役用。1979年,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允许个人饲养,供饲养者役用,养马户增多。1998年马存栏为965匹,2002年饲养的马匹年末存栏971匹。
  境内骡主要以山京村存栏最多,1952年山京畜牧场饲养的军马从陕西引进公畜与本地母畜杂交形成地方性品种,主要作为役用与运输和出售之用。
  境内驴子,由山京马场石油队和十二毛坡两处从河南引进驴与本地母畜随机杂交形成地方品种,个高、体重。
  (四)羊
  近年在大坝、老广两个村寨先后出现有少数农民饲养为数不多的小尾寒羊和波尔多山羊,但由于受地理条件与饲养技术的限制而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五)兔、猫、犬
  20世纪70~80年代,本地村民家中养有少许兔子。1992年,在双堡镇场坝上,由胡勇为主要联系人,在双堡境内发动许多农户饲养哈白兔,采取供种、饲养、回收一条龙服务,但因技术等方面原因而失败。
  农村养猫主要是防鼠,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鼠药大量流入市场,而导致各村寨饲养的猫大批量中毒死亡,1990年以后由于政府明文规定禁用毒药、鼠药在市场贩卖,而后出现猫存栏增多,并且有一部分人养猫主要是作为观赏。
  农村养狗主要是防盗,历史悠久。1958年“大跃进”时,因言狗吃粮食造成浪费,在各村各寨掀起群众性打狗运动。20世纪80年代后,因狗易传染狂犬病和咬人及动物,政府严禁喂养。20世纪80年代后期,因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狗肉作为上等佳肴,盘中美味,加上政府明文规定不能使用鼠药和毒药而出现在农村大量养狗。
  二、禽
  (一)鸡
  境内养鸡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养鸡主要以自然放养,鸡舍矮小、简易,清晨放出,傍晚回巢。在房前房后觅食,适量投放玉米、稻谷、小米、高粱等类饲料。过去一般家庭主要靠母鸡下蛋作为经济来源,也可把鸡作为佳肴招待亲朋好友。1959年发动农村搞“卵孵鸡运动”,70年代大砍“资本主义尾巴”,养鸡业滑坡。80年代后,鼓励农家养鸡,县畜牧站和兽医站选派人员,下村作科学养鸡指导,饲养品种有贵农黄鸡、罗斯鸡、艾维茵鸡。90年代后期,在本镇小堡已有2个私设孵化房,每年可提供幼禽二十多万羽,在农村集市上出售或由农户自行购买。随着科学的发展,养殖技术的提高,农村出现了许多饲养千只鸡以上的养殖户。2000~2002年三年中,平寨村谢麻友就饲养了上万只鸡,纯利达30000余元。
  (二)鸭
  境内的鸭类品种多为“安顺麻鸭”,饲养历史悠久。此品种为卵肉兼用型,觅食能力强,耐粗饲,抗病力强,适于山区放养和田坝饲养,体型中等,头貌清秀,眼大有神,颈部长大,胸腹宽大,后躯丰满,头及颈部呈油亮的青褐色,颈中部有一白羽圈,啄为黄色,母鸭体多为黄褐麻鸭色,黑褐麻鸭色,笋壳色,浅褐色,少数为白色,黑色,粉灰色,公鸭多为底青红色,部分为青麻灰色,瓦灰色。
  1.棚鸭放养和庭院饲养
  20世纪50年代开始,零星饲养着少数棚鸭,采取自由放养在稻田、河流、小溪中,其主要结构是鸭棚一个,以及鸭围栏、鸭蛋篓、鸭梢、行李及炊具,夜间多以坟地为居点,有的长年在外,从小鸭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在附近周边村寨放鸭,待小鸭变成大鸭,就放在远地,顺河流或者山塘、水库等,有时甚至跨县放鸭。70年代,由于放鸭受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影响,棚鸭野放极少,直至80年代至90年代,普遍推行科学养鸭,这样在本地出现许多新品种饲料养殖鸭,以及零星的农村家庭养殖火鸭、洋鸭和旱鸭。
  2.宰鸭及鸭子加工
  境内主要以零星自由式宰杀为主,但至2001年开始,全镇具备了3个固定宰杀摊点。1985年,由双堡区公所主办在本镇花恰行政村的朵牛洞村民组开办第一个板鸭加工厂,由当时区委副书记常有才负责。收购本地饲养鸭经过加工由黄兴跃作为技术员,陈仕云作为管理人员,加工成品销往福建以及昆明、贵阳。但由于管理不善,最后失败。后又由胡清明等人承包,继续开展加工泡水鸭销往贵阳。但还是由于技术跟不上,最后以失败告终。
  (三)鹅
  境内的许多农家都零星养有鹅,主要以“安顺鹅”为主,体型大,体重4~5公斤,年产蛋40~50枚,蛋白120~150克,一般为居住靠河道,塘边或坝区的少数农户饲养。80~90年代,境内主要以广顺鹅为主作为饲养品种,发展最多的为1000只。
  第三节 水产养殖
  一、水域
  境内水域有小型水库、池塘、河流、稻田,其中,水库有大鸣水库、双海水库、龙堰水库、落水岩水库;河流有塘山大河、花恰小河;池塘有芦荡、大屯;稻田有塘山、老广寨。
  二、养殖技术
  (一)天然养殖
  1.塘山大河,起源于东屯乡革寨水库,此河长年积水,如遇大雨,上游涨水,鱼类就从革寨水库流入塘山大河,品种有鲤、鲢、白条、草色等,尤以鲫鱼为主。
  2.花恰小河,横贯双杨公路,源头时有断流,再加上农忙和枯水季节,此河流水产资源较少,有时天干年景几乎无存。河流中由于近年来乱捕,乱炸,水质被污染,造成河流当中的鲤、鲫、鲢、草、白条等鱼类锐减。
  (二)人工养殖
  1.1975年,江平落水岩水库由江平乡政府投放管理,品种有鲤鱼、鲫鱼、鲢鱼、草鱼,但后由于管理不善,未见成效。
  2.龙堰水库,面积42亩,主要水源为天然降雨,长年不干,几次换人承包饲养。1976修成后由双堡公社与双青村以及水故村联合,共同管理共投放鱼苗2万余尾,品种有鲤、鲢、草、武昌等鱼,但由于此水库由稻田构成,难以捕捞,后因承包者管理不善,现已无人承包。
  3.大鸣水库,首先由县水利局与江平乡和水塘村共同投放,此水库由于水质差,出现鱼类死亡,仅存为数很少鱼类,但后经处理水质,现由水塘村委饲养。
  4.双海水库,此水库分为新海与老海两处,新海属人工形成,而老海属天然形成,又名海子水库。1998~2000年奇玲公司在此养螃蟹,但由于管理不善,人工盗捕,投毒破坏,故以失败告终,1986年县水利局王全超在老海搞人工孵化鱼苗,品种有鲤、鲢、草等鱼苗,供周边乡镇及邻县饲养。
  5.芦荡湖,水源是湖里有源泉,长年由私人承包饲养,以鲤鱼为主,另外,配养一定比例的草鱼和鲢鱼,经济效益明显。
  6.大屯水库,属人工筑成的小型水库,长年由私人承包饲养,以鲤鱼、草鱼、鲢鱼为主。此水库于1996年对外开放,供人们垂钓,收取一定费用,经济效益明显。
  7.稻田养鱼,1963年,双堡区农技站在张官村田坝选择稻田4.5亩,作稻田养鱼试验,亩产鲜鱼120公斤,使旧有的谷庄养鱼得到恢复,养殖面积90亩,放养鱼苗2万余尾。70年代,稻田养鱼停滞,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追求经济效益,后由于复种指数增加扩大,冬季水面减少,稻田养鱼面积锐减。(三)鱼苗繁殖
  民间的鱼苗繁殖,一般在5~6月从河中捞取鱼种,放入池中自然产卵孵化培育成鱼苗,1982年由县畜牧局聘请省内养鱼技术员到江平办鱼苗场,此后,由于自繁自养的鱼苗品质下降,逐渐被省外早繁鱼苗取代。
  三、鱼类品种
  境内养殖的鱼类有鲤鱼、鲢鱼、青鱼、鲫鱼、草鱼、白鱼,岩花鱼、鳝鱼、泥鳅,其他水产主要有虾、蟹、田螺、蚌等。
  (一)养殖鱼类品种
  1.鲤鱼:体呈纺锤型而侧扁,口端位,上唇两旁有长短触须各1对,背部黑色,侧浅,下方黄色,腹部白色,尾红色或淡红色,也有周身全红的鲤鱼,食杂性,多栖于底层,俗称“低层鱼”或“红尾鱼”,并有荷包鲤与本地鲤之别名。
  2.草鱼:头方尾尖,体型圆筒状,体色为淡绿色或茶黄色,口端位,属草食鱼类,中层鱼类,食性杂,幼鱼时主食小型浮游动物。
  3.鲫鱼:本地又称鲫壳鱼,体扁,腹部圆,头大,眼小,短口端位,呈弧形,鳞大而圆,体呈银灰色,背部较深,体呈灰色,食性杂,成鱼以植物性食料为主,生活于水底层。
  4.鲢鱼:又名白鲢,腹部窄,从胸部至肛门之间有腹棱,头大眼小,眼位低,吻端纯而圆,背部及头部灰绿色,体侧和腹面银白色,背鳍和尾鳍与背同色,其余部分和鳍色线梢带黄色,主食浮游植物和藻类,极少食游动物,常活动于水体中上层。
  5.鳙鱼:又称花鲢,胖头鱼,大头鱼,形似鲢鱼,体色黑,有斑块,头特大,生活于水体中上层鱼类。
  6.鳝鱼:地方又称黄鳝,体细长,前端圆型,向后逐渐侧扁,尾尖细,头圆尖,吻端尖,唇发达,有细齿,眼细小,为一薄皮所盖,体长0.25~0.5米,润滑无鳞,鳍退化,体微黄或橙色,布满黑色小点,腹部灰白色,常栖居水底的泥质洞穴或堤岸的石缝中,夜出觅食,以昆虫、蛙类、小鱼为食,多以稻田坎中为主要居室。
  7.泥鳅:体长0.10~0.15米,前端在略圆呈筒状,后部侧扁,腹部圆形,头尖,吻部向前突出,口小下位,呈马蹄形,有须5对吻须1对,下颔各2对,鳞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两下颔呈黑色,有黑色斑点,常栖于沙沟,水田和静水底层。
  (二)其他水生动物
  1.螃蟹:地方称螃海,背面黑绿色,腹面灰白色,背甲盖园方形,有足4对,前1对为螯足,后3对为步足,走路横行,昼伏夜出,以动物尸体或谷物为食,生活于山间的水溪中,尤以本地小河溪为多,目前为数极少。1998年在本地海子山水库由奇玲公司施中发人工大量饲养螃蟹,连续3年,但由于后期管理不善,最后以失败告终。
  2.牛蛙:1994年,双堡中学教师陈刚、童连科、高兴华在安顺购进牛蛙150对,色黑,体胖,眼大而外突,成年牛蛙叫声如黄牛嘶叫,体重0.3~0.6公斤,头略大,脚趾细而腿粗,肉质嫩而丰满,腹部较圆呈灰白色,以肉食与面为主食,但由于技术和管理跟不上,在本地未得到广泛推广。
  四、捕捞
  1.钓鱼:一般当着娱乐消遣,用鱼杆等鱼具,许多有经验的钓鱼者在夜间也能垂钓,不用灯火,只是在鱼线上放置一响铃,一旦有鱼上钩,铃自动响动,就可判断是否上钩。
  2.网鱼:是捕捞中的一种最常见的方法,其用具有搬曾、拦河网、括网等,许多个人或集体为了能一次性地捕捞一定数量的鱼类,就采用先把网放置沿河港口,然后用人坐在轮胎上,用木板极力拍打轮胎产生振动与回音,让鱼自动触网,这样既可减少时间,也可以达到数量多的目的。
  3.安鱼:用细竹蔑做成喇叭口状的头小尾大、长1~2米的鱼笼安放在河溪流水中,或水库杂草处,群鱼自然游进笼中,或拍击让鱼群受惊窜入笼中,定时或随时收取,或有的用细竹蔑做成中间粗、两头细、长0.25~0.3米左右的小鱼笼(地方称漂毫),中部开口,放入饲饵,投入河流塘库或稻田中,群鱼争食窜入,定时收取。这种方法只能捕获谷桩鱼类,鲫鱼、白条鱼等小鱼类。
  4.鱼鹰:是本地方用来专门捕鱼的一种特别贵重且效益很高的一种私养鸟,能在几米深的地方捕捉鱼类,成年鱼鹰可叼住5公斤左右的鱼。捕鱼者把网撒在水中,让鱼鹰入水惊吓鱼类,鱼受惊游动,自动触网,就可捕捞。
  第四节 畜禽疫病防治
  一、畜禽疫病种类
  境内畜禽疫病有牛瘟、牛出败、牛马炭疽、马鼻疽、猪瘟、猪肺疫、丹毒、仔猪副伤寒、仔猪黄白痢、鸡新城疫、禽霍乱等。
  (一)畜禽传染病
  1.炭疽病,俗称“飞疔”。境内20世纪60年代常有发生,几乎每年都有死于炭疽病的牲畜,主要有张官和左官行政村,但由于政府和畜牧部门的有效防治,病疫在70年代后得到控制。
  2.狂犬病,地方又称“疯狗病”。民间广为恐惧,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流行,因为无药可治,因此民间对于此病可以说是谈虎色变。进入20世纪80年代,政府成立防治狂犬病办公室,向群众宣传防治狂犬病知识,为军犬、警犬、居民饲养的宠物犬注射疫苗,并明令严禁养狗。
  3.破伤风,也称“锁口风”。马最易感染,牛猪较少发生,常年均有发生,主要以金属损伤导致引起。
  4.牛出败,称为“锁喉风”。主要以呼吸困难著称,双堡镇主要以毛其村—青龙山和下院村为主,双堡镇各村偶有出现。
  5.猪瘟,俗称“烂肠瘟”。20世纪60年代在全镇范围内大量出现,后由于政府和畜牧部门的有力控制,近年来疫情已被控制。
  6.猪丹毒,又称“打火印”。主要以猪较为常见,猪体背部及腹部甚至全身都出现大小象铜钱状红块,死亡率不高,只要加以治疗就能控制。据统计1990~2002年期间共发病26头,治愈24头,死亡2头,作无害化处理。
  7.猪肺疫,俗称“肿脖子”。症状主要是呼吸困难,1990~2002年间发病38头,死亡4头。
  8.鸡新城疫,地方也称“鸡瘟”。境内历年均有发生。
  9.禽霍乱。全镇各行政村历年均有发生。
  10.“五号病”。此病从20世纪80年开始,本地均出现,但未造成大的影响。1999年在全镇都出现了大面积传染,后经政府和畜牧部门进行大规模防治,控制了该病的蔓延。
  11.其他传染病:
  (1)马传染病,有马腺疫,在境内50年代常有发生,经兽医部门的控制,60年代少有。
  (2)猪传染病,有猪喘气病、仔猪副伤寒、仔猪黄白痢、猪流行性感冒(猪传染性肠炎,在本地1994年大部分出现)。
  (3)禽传染病,有鸭瘟、鸡瘟、鸡立克氏病。
  (二)寄生虫病
  猪:蛔虫,肺丝虫,毛嚷虫,弓形体病,独鞭虫,猪疥癣,肠结节线虫。
  牛:肝片吸虫病,牛前后盘吸虫病,肺丝虫病,皮绳,疥癣,蛔虫病。
  马:蛔虫,疥癣,蛲虫,圆线虫。
  (三)中毒病
  猪:亚硝酸盐中毒,氢氰酸中毒,农药中毒,黄曲霉菌中毒。
  牛:霉饲料中毒,青扛叶中毒,农药中毒,氢氰酸中毒,苕子中毒。1999年,所坝村出现青扛叶中毒病例6例,死亡1例。
  (四)普通病的内外科病、产科病
  内科病有牛前胃驰缓、胃肠炎、三胃阻塞、瘤胃积食、瘤胃膨气,马疝痛,马大、小肠膨气,腹泻病。外科病有瘘管、疝气、淋巴结外渗、脓肿、直肠脱角膜炎、蹄叉腐烂、骨折。产科病有难产、阴道炎、子宫脱垂、胎衣不下。
  二、疫病防治
  疫病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畜禽防治工作。1953年,安顺县成立兽医防治站,组织兽防小组深入各社队开展防疫工作。此后,按照科学性和牲畜生长的规律以及季节性,每年安排两次,春、秋动物防疫,至2002年底国家以省为单位新增一次冬季防疫。
  三、检疫
  1985年,安顺县开始肉品检疫工作,镇兽医站安排一名人员负责检疫,后又增设地方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工作。至1990年,全县开展一次大规模的防疫宣传,同时加强肉检,以及票证管理制度。1991年撤区建镇后,对检疫工作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动物防疫法》出台后,国家将检疫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从事检疫工作人员对拒绝肉品检疫的屠商,敢于大胆工作。近年来,对进入市场的畜肉坚持街面、场坝的长期检疫工作,对带病的畜肉,采取强制的高温和无害化处理措施。
  随着市场的繁荣,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肉类已成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1996年以来,进入市场交易的肉品每年可达4000头以上。只有加强肉品检疫工作,才能有效地杜绝病死畜肉进入市场销售,使人民群众能吃上放心肉。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录了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党派与群团、军事、农业、经济、畜牧与水产、商贸、财政、税务、金融、文化教育、方言等的发展与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双堡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