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76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种植业
分类号:
F307.1
页数:
24
摘要:
主要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等几方面介绍了双堡镇的蔬菜。
关键词:
种植
农业
粮食
内容
一、粮食作物
(一)水稻
作为境内主要粮食作物水稻,较早的品种有红谷、大白粘、金白银、麻粘、矮子糯、高糯等品种。到了1956年以后,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紧接着是农业大生产高潮,因此,对作物种子的保存和选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改进种子品种,当时引进了台中31号、台北8号、南京1号、桂潮2号、遵糯3号等品种。1985年,杂交水稻开始在境内试种并推广,当时农民对推广杂交水稻不易接受,推广面积较少。到了1989年,杂交水稻才真正普遍推广,当时的品种有V优64、汕优64、V优77、V优481、汕优77、V优晚3、金优晚3等。1994年后,品种不断换代更新,主要品种有金优63、K优5号,金优桂99、K优17等。1995年调运杂交水稻种子14630公斤,种植面积15400亩;1996年调运杂交水稻16011公斤,种植面积17790亩;1997年调运杂交水稻17865公斤,种植面积19850亩;1998年调运杂交水稻18090公斤,种植面积20100亩;2002年调运杂交水稻18285公斤,种植面积20313亩。
1965年以前,在水稻种植方式上都是采用传统的随手栽,密度不合理,从1965年开始,境内各地推行了栽插三角秧,1990年以后,逐渐推广“4-8-5”规范化拉绳栽秧,1992年定向拉绳插秧的面积为9450亩;1995年推广的面积为13000亩,1997年为20110亩,2000年以后拉绳栽秧在境内的栽种达到了100%。
1958~1990年,双堡公社水稻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78年和1979年,面积都是9788亩,水稻产量最高的一年是1983年,产量为3136吨,种植面积最少的是1963年,面积为6000亩,产量最低年也是1963年,为959吨。
江平公社水稻种植最多的年份是1976年,种植面积6818亩,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86年,产量为4375吨,种植面积最少的年份是1961年,面积为4690亩,产量最低的年份是1969年,产量为925吨。
塘山公社水稻种植最多的年份是1959年,面积为10244亩,产量最高的年份也是1959年,产量为3934吨,种植面积最少的年份是1987年,面积为2355亩,产量最低的年份也是1987年,产量为256吨。
1991年后,双堡镇种植面积最少的年份是1991年,面积为18771亩,产量最低的年份是2002年,产量为4807吨,产量最高的年份是2001年,产量为11863吨。
主要品种:
1.红谷
红谷是境内农民的主要良种之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种植面积较大,该品种抗旱力强,适应于中、下等粘土田种植,不耐肥,基杆粗大,在成熟期软杆,一般株高110厘米,平均穗粒110粒,粒色为青黄色或紫色,颗粒稀,千粒重26.7克,生育期155~175天。
2.桂朝二号
桂朝二号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引进境内,此品种的主要优点是植型紧凑,叶片较窄,适于密植,有效穗多,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株高80厘米,株长18.9厘米,平均着粒121粒,空壳率为18.2%,千粒重28克,出米率高。
3.金优207
该品种是2000年后才引进境内的,适宜海拔1350米以下地区种植,该品种全生育期155~160天,属中熟品种,株高85厘米左右,穗粒数110~120粒,结实80%左右,千粒重26~27克,米质优。
(二)玉米
玉米(又称苞谷),是境内旱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之一,各村均有栽种。
双堡公社1959~1970年,玉米种植最多的年份是1968年,面积为1587亩;最少的是1963年,面积为267亩。在此期间,玉米总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64年,产量为326吨;最少的是1963年,产量为13吨。1970~1990年,玉米种植面积最高的年份是1987年,面积为2118亩,次年是1975年,面积为1691亩;最少的年份是1972年,面积为913亩,次年是1973年,面积为960亩。总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78年,产量为393吨,次年是1979年,产量为335吨;总产量最低的年份是1972年,产量为69吨,次年是1986年,产量为113吨。
江平公社1959~1970年玉米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68年,面积为1990亩;最少的是1963年,面积为235亩。在此期间,总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68年,产量为192吨;最少的是1963年,产量为11.6吨。1970~1990年,玉米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81年,面积为1885亩,次年是1979年,面积是1794亩;种植面积最少的年份是1972年,面积为1118亩,次年是1980年,面积是1127亩;总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80年,产量是270吨,次年是1980年和1983年,产量都是266吨;总产量最少的年份是1972年,产量为52吨,次年是1981年,产量为100吨。
塘山公社1959~1970年,玉米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59年,面积为1373亩;最少的是1967年,面积为400亩。在此期间,玉米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59年,产量为279吨;最少的是1963年,产量为43吨。1970~1990年,玉米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79年,面积为922亩,次年是1975年,面积为866亩;面积最少的年份是1974年,面积为383亩,次年是1972年,面积为392亩;总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75年,产量为203吨,次年是1984年,产量为182吨;总产量最低的一年是1970年,产量为53吨,次年是1986年,产量是61.5吨。
1991年以后,在农业种植上,加大了科技含量,杂交玉米种植的引进推广以及种植上推行的定向育苗移栽,为玉米的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以来,双堡镇种植玉米最多的一年是1994年,面积为5090亩,而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98年,总产为1075吨。种植面积最少的一年是1997年,面积为1800亩,产量也是最低的,为500.4吨。
主要品种:
1.黄马牙
黄马牙在当地又称大黄包谷,栽种历史较长,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境内各村均有栽种,主要性状为马齿型,株高1.8~2.6米,茎杆粗,生长较整齐,穗位高1.3~1.5米,果穗圆锥形,有叶耳,一般长15~21厘米,最长的33厘米,轴白,籽粒扁长,而粉多,千粒重360克,每穗10~14行,每行30~35粒,该品种耐肥抗倒,适宜上等肥泥地种植,生育期长155~165天,亩产250公斤。
2.白马牙
该品种属晚熟类型,在境内种植历史较长,株高2.7~2.9米,穗位高130~150厘米,叶片宽大,总叶数22~24叶。果穗圆锥形,穗位长18~24厘米,穗行数10~16行,平均12行,籽粒白色,半马齿至马齿形,粒大穗轴小,千粒重400~420克,粉质多,品质较差,生育期140~160左右,耐肥力强,不耐旱,抗倒性差,亩产在250~300公斤间。
3.二黄包谷
该品种在境内普遍种植,株高1.7~2.3米,茎杆粗壮,穗位高1.3米,穗圆锥形,无叶耳,一般长12~18厘米,最长的有27厘米,轴白,籽粒扁圆。米粒面粉少,千粒重348克,每穗8~16行,每行29~40粒,每穗230~250,耐肥抗例,适应性强,宜在中上等肥泥种植,生育期140~150天,亩产100公斤,最高250公斤。
(三)麦类
民国时期,种过从美国引进的大洋麦和黄花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种植的品种有:大洋麦、中农28、米老麦、南大2419、京大等。到了70年代,对于小麦种子的选用,大多由当时的县种子站选定引进。1974年,在当时的双堡公社山京大队第一生产队作小麦对比栽种,当时从县种子站引进的种子有博爱7023、丰产3号、期巴托、杨麦1号、墨巴66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境内开始引进推广贵农10号,绵阳-20、黔麦早等品种。
1986年以前,麦类种植都是传统的单作,1987年开始推广麦肥旱地分带轮作,1989年安顺市农经委、市农业局在双堡镇双青村推广麦肥旱地分带轮作200亩。1991年以后,在境内左官村、塘山村、平寨村、拦坝园等村推广旱地分带轮作。1992年推广小麦旱地分带轮作700亩,一般为麦肥分带;1994年为1350亩;1998年为1700亩;1999年为2000亩。
双堡公社1959~1970年,小麦种植最多的年份是1964年,面积为2565亩;种植面积最少的是1963年,面积为445亩。在此期间,产量最高的是1970年,产量为165吨;最低的是1963年,为20.3吨。1970~1990年,双堡公社种植小麦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74年,面积为3278亩;最少的年份是1984年,为755亩。总产量最高的是1982年,产量为146吨;最少的是1975年,产量为58.6吨。
江平公社1959~1970年间小麦种植最多的年份是1967年,面积为1839.4亩;种植面积最少的是1963年,面积为187亩。总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70年,产量为119吨;最低的是1963年,为9.4吨。1970~1990年,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76年,面积为2995亩;最少的是1979年,面积为524亩。在此期间,总产量是1976年最高,产量为104.8吨;最少的是1981年,产量为36吨。
塘山公社1959~1970年,小麦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67年,面积为1578.8亩;最少的是1963年为562亩。总产量最高的是1967年,为92吨;最低的是1965年,产量为17吨。1970~1990年间,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76年,为2803亩;最少的是1979年,面积为196亩。总产量最高的是1978年,产量为155吨;最少的是1975年,为18吨。
1991年以后,小麦种植最多的年份是1993年,面积为8000亩;最少的是1991年,为6440亩。总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95年,产量为1327吨;最少的是1991年,为800吨。
(四)豆类
1.大豆(俗称黄豆)
境内各村均有种植。一般和玉米套种为主,单独种植较少。品种主要有黄豆、黄兰豆、黑黄豆、细黄豆、青皮豆等。
双堡公社1959~1990年大豆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68年,种植面积712亩;最少的是1963年为73亩。总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71年,产量为22吨;最低的是1963年为3.3吨。
江平公社1959~1990年大豆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68年,种植面积682.5亩;最少的是1963年为41亩。总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71年,产量为25.7吨;最低的是1963年,为3.3吨。
塘山公社1959~1990年间种植大豆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61年,面积为399亩;最少的是1969年面积为83亩。总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66年,产量为28吨;最低的年份是1963年,产量为7.6吨。
1991年以来,大豆在境内的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1991年的种植面积仅有262亩,产量22吨。1994年的种植面积240亩,产量21.3吨,1997年大豆的种植面积225亩,产量17.7吨,1998年的种植面积为210亩,产量17.4吨。
主要品种:
①安顺黄豆
安顺黄豆在境内各村均有栽种,该品种植株矮小,对土质要求不高,粘土、沙土均可种植。株高45~66厘米,叶为蓝绿色,豆粒为黄褐色,一般株结荚150个,平均每荚有豆2粒以上,每株粒数为300粒左右,最高亩产可达到100公斤以上,生育期在109天左右。
②黄兰豆
又称绿黄豆,株高45~60厘米,株型直立,豆荚为灰色,叶为蓝绿色,一般每株结荚100~150个,平均每荚2粒,最多的有4粒,豆皮为蓝绿色,含蛋白质。
2.豌豆、胡豆
豌豆、胡豆在境内各村均有种植,多作为蔬菜食用,种植面积较少,一般套种在小麦里或种植在园子地里。
3.其他豆类
境内种植的其他豆类品种多,但都不是大面积栽种,一般有花豆、饭豆、红豆、架豆、绿豆等,这些多为蔬菜食用,一般都与玉米间作。
(五)杂粮
(1)薯类
境内薯类品种主要以白红苕、花心苕为主,红苕的适应性广,产量高,大部分都作为食用,藤叶可喂养猪和耕畜。
1961年,双堡公社种植红苕101亩,总产量12吨;江平公社种植19.5亩产量2.4吨;塘山公社种植166亩,产量18吨。1973年,双堡公社种植167亩,产量(折粮)19.8吨;江平公社73亩,产量(折粮)8.1吨;塘山公社种植110亩,产量(折粮)12.7吨。1975年双堡公社种植红苕127亩,产量(折粮)15.8吨;江平公社种植131亩,产量(折粮)13.8吨;塘山公社23亩,产量(折粮)2.5吨。双堡镇1991年种植红苕640亩,产量(折粮)82吨;1997年种植740亩,产量(折粮)94吨;2001种植680亩,产量(折粮)87吨。
(2)洋芋
洋芋的种植在境内历史悠久,民国时期种植的洋芋品种个小、质品差、产量低。1965年开始,当时的区、公社开始组织引进洋芋良种,主要有大红、河坝、脚板等良种,这些品种的产量高,在境内各村均有种植。20世纪80年代以后,洋芋的品种没有更多变动,只是在种植方式上越来越科技化,近年来推广的(无毒)洋芋的栽培技术在境内初见成效。
1962年,双堡公社种植洋芋60亩,产量8吨;江平公社种植90.8亩,产量3.4吨;塘山公社种植269.5亩,产量12.7吨。1973年双堡公社种植203亩,产量15.7吨;江平公社165亩,产量10.6吨;塘山公社108亩,产量6.2吨, 1975年双堡公社种植75.5亩,产量4.9吨;江平公社115亩,产量5.8吨;塘山公社45亩,产量3.5吨。双堡镇1991年种植700亩,产量137吨;1995年1125亩,产量214吨;2001年1330亩,产量249吨。
(3)高梁
境内种植的高梁主要有粘、糯两个系列的品种。一般以红高梁品种种植较多,为食用和酿酒之用,近年来,未能大面积普及栽种,面积呈下降趋势。
(4)小米、红稗
小米、红稗的种植对土壤要求不高,土质肥、瘦均可栽种,一般作为副食用,历年来商品价值不高,一般利用零星地块栽种,近年来种植较少,面积呈下降趋势。
(5)荞
荞分甜荞和苦荞两种,境内大多种植甜荞,一年可种两季,即春荞和秋荞。1980年以前,荞的种植在境内比较多,侧重于塘山、塘上、所坝、鹁鸽等村。1980年以后种植呈下降趋势,近两年基本绝种。
二、经济作物
(一)油菜
民国时期,境内以种植白菜型油菜居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推行引进甘蓝型油菜的种植;60年代,引进种植甘蓝型胜利油菜;70年代,引进黔油-23、贵白油菜、本地苦油菜等品种;到了80年代,引进种植贵白3号、北京油菜;1990年以后,引进油研7号、油研6号、黔油10号等良种。在种植方式上,80年代以前,一般以“满天星”的种植方式为主,由于分布不均匀,产量不高;1990年以后,开始推广小窝点播和定向育苗移栽,由于在种植方法与用肥等方面得到了科学的改进,从它的抗病能力及产量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此期间,提倡油菜普遍下田,小麦进地,油菜种植面积逐步增大,产量也随着增加。
双堡公社1962~1972年油菜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72年,面积为1557亩;最少的是1963年,面积为193亩。在此期间,产量最高的是1972年,为36吨;最低的是1963年,为6吨。1972~1990年间,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87年,面积为4645亩;最少的是1975年,面积为917.5亩。总产量最高的是1982年,产量为300吨;最少的是1975年,产量为24.2吨。
江平公社1962~1972年油菜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71年,面积为1049亩;最少的是1963年,面积为45亩。在此期间,产量最高的是1972年,为10.5吨;最低的是1963年,为3吨。1972~1990年间,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89年,面积为3240亩;最少的是1979年,面积为130亩。总产量最高的是1982年,产量为150吨;最少的是1974年,产量为11.7吨。
塘山公社1962~1972年油菜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72年,面积为1612亩;最少的是1963年,面积为66亩。在此期间,产量最高的是1972年,为24.6吨;最低的是1969年,为3吨。1972~1990年间,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87年,面积为1800亩;最少的是1979年,面积为700亩。总产量最高的是1982年,产量为159.5吨;最少的是1975年,产量为6.7吨。
1991年以后,全镇油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1991年种植面积为9240亩,产量1026吨,1996年的种植面积为9928亩,产量1092.1吨, 2001年种植面积10544亩,产量为1440吨。
(二)烤烟
(1)烤烟种植
烤烟在境内种植的时间较早,明国时期就有栽种,当时人们称之为“美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在1958年起就开始种植有烤烟,当时种植面积较少,主要分布在双堡、水塘等几个村。“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烤烟在此期间几度间断,一直没有大规模推广栽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种植烤烟被列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利国富民的重要措施,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烤烟。从1985年开始,为鼓励农民多种烤烟,在价格上作调整,提高了中等烟价格,对种烟农户实行平价供应油饼、复合肥,发放贷款和支付预购定金,补款建造烘房,实行斤烟斤粮等优惠政策。在此期间,烤烟生产进入了恢复发展阶段。1987年,安顺被国家列为烟叶出口基地之一。1988年,境内种植烤烟3942亩,在安顺市内种植烤烟的37个乡镇中,种植面积最多。之后,境内烤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把它作为双堡镇主要支柱产业来抓,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种植、管理、销售上,从人力、财力和技术上都给予全力扶持,农民得到了实惠,增加了双堡镇财税收入。如:1996年,双堡镇为鼓励农户大力种植烤烟,对本年种植烤烟多,收入多的农户进行奖励,奖品从高到低有摩托车、彩色电视机、喷雾器等,全镇共有100多户受奖,此举得到了广大农户的积极响应,为此创下了1997年全镇烤烟种植面积为18888亩的最高记录。
双堡公社1980~1990年间,烤烟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90年,面积为2200亩;最少的是1982年,面积为2亩。产量最高的是1990年,产量为220吨;最低的是1982年,为0.3吨。
江平公社1978~1990年间,烤烟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90年,面积为300亩,产量最高的为26.7吨;种植面积最少的是1978年,面积为4亩,产量最低为0.4吨。
塘山公社1978~1990年间烤烟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90年,面积为500亩,产量为50吨;种植面积最少的是1983年,面积为2亩,产量最低为0.2吨。
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后,双堡镇烤烟种植面积逐渐增大,最多的一年是1997年,面积为18888亩,产量为2002.1吨,产值1074.35万元,财政税收295.2万元;最少的一年是1994年,面积为150亩,产量为10.5吨。1999年种植11888亩,产量1200吨,产值569.5万元,创税收128万元;2001年种植面积8600亩,产量800吨,产值646.3万元,创税收139.5万元;2002年种植面积14728亩,产量1250吨,产值1120万元,创税收210万元。
(2)烤烟品种
红花大金元:
从云南引进,植株呈圆筒型,有效叶片19~21片,多达23片,叶主筋粗大,抗病力强,耐水耐肥,烟叶质量好,上、中等烟比例高,该品种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推广栽种到80年代初期,亩产可达125公斤。
K3-26:
1975年引进,植株为塔形,有效叶片25~28片,个别株达30片,叶长50公分左右,宽30~35公分,耐寒,但抗病力弱,易感白粉病,成熟退膘好,易烘烤。退化严重,近年来已被淘汰。
云烟87:
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进试种,该品种叶片长椭圆,叶面平,叶尖极尖,叶绿波浪,叶耳大,叶数21片,现蕾开花较早,叶片落黄好,易烘烤,抗病力强。多年来在境内一直有栽种。
(3)土烟
土烟(俗称叶子烟或旱烟),境内种植历史悠久,各村均有栽种,但种植面积较少,主要品种有大吊枝和二吊枝,近年来,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
三、蔬菜
蔬菜的种植历史悠久,每户均有栽种,主要品种有莲花菜、白菜、青菜、豆类、茄类、辣椒、萝卜、蒜、瓜类、山药、姜、葱、韭黄等,在境内的张官、石门、双堡、平寨等几个村种植较多。
1963年,双堡公社种植蔬菜面积为255亩;江平公社种植177亩;塘山公社种植185亩。1973年,双堡公社为330亩;江平公社为240亩;塘山公社为270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户增多等因素,蔬菜在境内开始有了经营市场,蔬菜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增加。1991年,双堡镇蔬菜种植面积为1989亩,产量2800吨;1993年为2975亩,产量1339吨;1995年4095亩,产量2104吨;1998年的种植面积4500亩,产量2430吨。
四、其他作物
(1)花生
境内的花生种植历来较少,一般种植的是本地花生。1958年,境内种植花生200余亩,1968年双堡公社种植80亩;江平公社种60亩;塘山公社种140亩。1988年,双堡公社种140亩;塘山公社种160亩;江平公社种70亩。近年来,由于花生的产量低,经济效益差,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
(2)向日葵
境内俗称葵花,品种有黑葵、花葵两种,种植面积少,一般与玉米套种,单作很少,近年来,由于杂交玉米的推广,玉米都是规范化的育苗移栽居多,向日葵的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
(3)麻
麻在境内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主要有黄麻、苎麻等,麻的种植在境内主要为民族村寨居多,一般用于少数民族织麻布,很少作为商品交易,一直以来都没有大规模种植,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4)药材
境内的落水、平寨、水塘、上马牛等村均有栽种,品种有:杜仲、银杏、黄姜、厚朴、白术、板兰根、山药等,其中落水村种有杜仲2000亩,黄姜100亩,厚朴400亩,白术100亩,板兰根100亩。平寨村种植银杏1200亩,上马牛种有山药50亩。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录了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党派与群团、军事、农业、经济、畜牧与水产、商贸、财政、税务、金融、文化教育、方言等的发展与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双堡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