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经济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730
颗粒名称: 第九章 经济管理
分类号: F2
页数: 27
摘要: 主要从国民经济计划和工商行政管理等2方面介绍了双堡镇的经济管理情况。
关键词: 双堡镇 经济管理 发展

内容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
  1990年3月,原安顺市、安顺县计委合并为安顺市计划委员会,负责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编制、起草工作;对市各业务主管部门和区、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等执行计划的基层单位进行协调和指导;应用经济杠杆做好“统筹、协调、服务、监督”,力争国民经济协调和稳步发展。乡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直接由安顺市计划委员会下达,镇政府负责对本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编制、起草工作,对镇属各村、各工作部门等机构(执行计划单位)进行协调和指导。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双堡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耕作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人民生活极为贫困,经济处于无计划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双堡的社会秩序尚未安定,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为积极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双堡和全市其他地区一样,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清匪、反霸、减租的斗争,同时发展国民经济,稳定市场物价,搞活经济,整顿小商小贩,维护市场秩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发动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和家庭副业,解放了生产力,使双堡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二、“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
  这一时期,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时期的基本任务,在全镇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认真执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加快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双堡镇在土地改革以后,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与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逐步前进的办法,通过组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化、高级农业生产合作化三个步骤及时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体采取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类似的逐步过渡办法,引导个体手工业者走上集体化道路。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根据上级的指示,结合双堡实际,确定“一五”期间的根本任务是:以发展农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地方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在农业方面,贯彻农、林、牧相结合的方针和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业增产措施。以增产粮食为主,积极发展油料、麻类等经济作物和林、牧副业。1954年,双堡公社粮食总产量1904吨,人均产粮食435公斤;江平公社1954年粮食总产量为1461吨,人均产粮417公斤;塘山公社1954年粮食总产量1592吨,人均产粮429公斤。到1957年,双堡公社粮食总产量为2012吨,人均产粮457公斤;江平公社粮食总产量1543吨,人均产粮428公斤;塘山公社粮食总产量1847吨,人均产粮486公斤。此间,主要经济作物和畜产品、林产品产量也有大幅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此外,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双堡镇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等事业也得到相应发展。
  “一五”期间,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比较符合双堡的实际情况,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到1957年,圆满地完成了“一五”规定的各项主要任务。
  三、“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年)
  根据国家计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书”,要在“二五”计划期间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30%左右,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53%左右,确定钢铁和其他工业产品产量,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加上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双堡的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在经济工作中采取了一些脱离双堡实际的做法,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大跃进”的结果,导致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加之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双堡经济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的挫折:粮食总产量急剧下降,双堡公社粮食总产量从1958年的2113吨下降到1962年的975吨,每年平均下降10.8%;江平公社粮食总产量从1958年的1620吨下降到1962年的985吨,每年平均下降7.8%;塘山公社粮食总产量从1958年的1949吨下降到1962年的940吨,每年平均下降10.4%,油料、烤烟等经济作物产量也大幅度下降。在这一阶段,由于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非常困难。
  四、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年)
  在三年调整时期,为完成计划任务,加强了农业的经营管理和推广科学技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恢复农业生产,纠正“共产风”和“浮夸风”,恢复社员自留地、饲料地和集市贸易,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三年内基本垦复了“大跃进”时丢荒的耕地,维修水利工程,增添灌溉工具,添置耕畜农具,增施肥料,逐步推广优良品种和科学种田。虽然1963年遭到连续180天的旱灾,1964年秋收时持续40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和1965年雹灾,但是由于紧抓季节,充分利用丢荒地,获得增产,林、牧、副、渔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65年与1962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了3198.5吨,其中,双堡公社增长了1564.5吨,江平公社增长了939吨,塘山公社增长了695吨,油菜籽产量增长2倍以上,耕牛头数增加41%,生猪头数增加3倍以上,粮食、油菜籽、肥猪等主要农产品收购都完成了计划。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市场商品供应除粮、油、肉、布、烟凭票供应外,其他一般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五、“三五”计划期间(1966~1970年)
  这个时期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仍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按农、轻、重顺序进行,强调地方工业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与农村经济紧密结合。首先保证简单再生产,然后进行扩大再生产,既要注意生产的数量和速度,又要注意质量和效果,从各方面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工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农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商品粮食,提供更多的工业原料和一部分劳动力支援工业建设,计划安排留有余地。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失控,农村把生产责任制当成资本主义批判,实行以政治态度为主的计酬方法,经济管理体制混乱,社会生产又一次陷入混乱和困难,给双堡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66年和1967年,由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扇动“打倒一切”、“停产闹革命”,全镇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1968年和1969年更加混乱,到1970年,经济情况开始好转,计划执行情况也相对好转。
  六、“四五”计划期间(1971~1975年)
  1971年9月,全国计划会议指出“现在管理乱得很,要整顿”,提出了整顿的若干措施,从市、县机关抽调干部到农村,着手纠正一些“左”的政策,要求农村人民公社不能把国家政策允许的多种经营当资本主义批判,同时对一些遭受打击迫害的干部恢复名誉,安排工作。这些重大决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社会原因、政治形势的影响,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未能完全实施。
  七、“五五”计划期间(1976~1980年)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人民群众中受到压抑的生产积极性迸发出来,双堡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很快改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是,由于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长期破坏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困难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经济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没有认真总结,指导思想还没有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双堡在上级的领导下,逐步冲破“左”的思想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双堡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情况,认真实行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安顺县在贯彻中共中央精神的同时,调整指令性种植计划,尊重社队自主权,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不适应生产发展的规章制度,改“统”为“包”,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76年双堡公社粮食总产量为3001吨,人均产粮333.9公斤;江平公社粮食总产量为1837吨,人均产粮292公斤;塘山公社粮食总产量为2304吨,人均产粮326公斤。到1980年,双堡公社粮食总产量为3113吨,江平公社粮食总产量为2052吨,塘山公社粮食总产量为1622吨。
  八、“六五”计划时期(1981~1985年)
  这一时期是贯彻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时期,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对粮油等20多种主要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从原来的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并在“五五”期间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步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和各类专业户,广大农民治穷致富的热情空前高涨。
  九、“七五”计划期间(1986~1990年)
  这一时期主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农村经济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七五”计划缩小了指令性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加强市场调节。农业方面对粮油等多种主要农产品实行市场调节。1986年双堡公社粮食总产量为1064吨;江平公社粮食总产量为616吨;塘山公社粮食总产量为508.3吨。1990年,双堡公社粮食总产量为3500吨;江平公社粮食总产量为2300吨;塘山公社粮食总产量为1700吨。各公社的粮食生产较之“七五”计划初期均有大幅增长。
  十、“八五”计划期间(1991~1995年)
  农村改革经过探索和不断完善,已逐步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新体制。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1991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1064.04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为765.08万元,林业产值15.36万元,牧业产值257.49万元,副业产值25.84万元,渔业产值0.27万元,人均产值448.32元,全年粮食总产量为8049吨,双堡、江平、塘山3个公社合计数人均产粮339公斤。
  1992年,根据中共贵州省委(1991)6号文件精神,按照安顺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在市建并撤工作指导组的指导下,双堡镇顺利地完成了基层政治体制改革的工作任务,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由原来的江平乡、双堡镇、塘山乡组建成新的双堡镇。新设立的双堡镇紧紧围绕安顺地委“稳定、鼓劲、抓关键,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工作基调和“一粮、二烟、三开发”的农业工作方针,解放思想找路子,立足镇情求发展,加快改革添活力,突出管理增效益,以粮食生产为前提,经济建设为中心,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给双堡的各项任务。1992年,全镇粮食总产量9043吨,比1991年增长了12.3%,人均占有粮食377公斤,农业总产值为1036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为703万元,林业产值为22万元,牧业产值为266万元,副业产值为44万元,渔业产值为1万元,全镇人均产值为432元,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度增加了50元。油菜籽产量达851吨,烤烟产值完成76万元,推广两杂品种31840斤,推广面积14220亩,占计划种植数13820亩的102.9%,杂交包谷2100亩,占计划数1310亩的160.3%。财政收入完成117.88万元,其中,工商税收完成610781元,“四税”完成271014元。全年造林850亩,维修提灌站23处、山塘水库6处,渠道防渗700米,渠道清淤8.5公里。全年生猪存栏数为6693头,大牲畜为5627头(匹),家禽为32000只,全年出栏肉猪3632头,猪肉产量366吨,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50万元,占计划数190万元的184.2%,比1991年翻一翻,增长率为205.8%。
  1993年以后,镇党委、政府按照党的十四大提出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方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地搞好农业,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建设,依靠科技兴农,发挥资源优势,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全年共完成农业总产值1118万元,其中种植业(含副业)产值802元,林业产值24万元,牧业产值290万元,渔业产值2万元,人均产值459万元,粮食产量9618吨,人均产粮395公斤,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69.92万元,全年农村用电量535360千瓦时。
  1994年,经济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为:粮食总产量计划数为:9670吨,实际完成10808吨,占计划数的111.77%,人均产粮达340公斤;油菜籽产量计划数为898吨,实际完成1047吨,占计划数的116.59%;农业总产值计划数为1238万元,实际完成1222万元,占目标任务数的98.7%;其中,种植业产值931万元,林业产值30万元,牧业产值260万元,渔业产值1万元,人均产值达497元;财政收入完成137.78万元,为计划数120.2万元的114.63%;乡镇企业总产值计划数840万元,实际完成1543万元,占计划数的183.7%;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3年增加了90元,全年农村用电量达654480千瓦时。
  同年4月,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脱贫致富奔小康大讨论”活动,抽调33名国家干部和44名村干部参加此项工作,组织发动党员、团员、机关工作者、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开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脱贫致富奔小康大讨论,增强了全镇农民群众奔小康的意识。通过宣传,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措施进入千家万户,形成户与村、村与镇上下谈目标、找差距、求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大讨论,各村结合实际,制规划、定措施、树典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到5月底,镇党委、政府制定小康村发展规划和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计划,计划在2000年全镇2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小康村。
  1995年,是“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经济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为:农业总产值计划数为1367.4万元,实际完成1458万元,为计划数的106.63%,是1991年的137.02%,其中,种植业比1991年增长42.7%,林业增长82.3%,牧业增长30.5%,渔业产值增加7.4倍,人均产值增加了136.68元。粮食产量计划数为11067.4吨,实际完成11389吨,占计划数的102.91%,是1991年的141.5%,人均产粮比1991年增加118公斤。经济作物、油菜籽、烤烟的产量都有增长,耕作机械、运输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使用率有了很大提高,全年财政收入完成143.63万元,为计划数118.6万元的121.11%。
  十一、“九五”计划期间(1996~2000年)
  这一时期,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镇政府围绕“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论断,加大改革力度,大胆引进资金、技术、人才、项目进行开发,调整产业结构,以推进全镇经济与社会发展。
  1996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565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153万元,林业产值25万元,牧业产值385万元,渔业产值2万元,人均产值619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746.7万元,比1992年建镇初期增长了8.94倍;粮食总产量达12504吨,人均产粮494公斤,分别比1992年增长38.3%和31%;油菜籽产量为1093吨,比1992年增长28.43%;烤烟产量33万公斤,产值3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元;全年财政收入达152万元。
  1997年国民经济计划数为:农业总产值1651万元;粮食总产量12917吨;油菜籽产量1312吨;烤烟收购12000担;乡镇企业总产值4500万元;财政收入180.55万元。实际完成情况为:农业总产值为2194万元,为计划数的132.9%;其中种植业产值1740万元,林业产值60万元,牧业产值393万元,渔业产值1万元,人均产值达856元;粮食总产量12510吨,为计划数的96.9%,人均产粮448公斤;油菜籽产量1722吨,为计划数的131.3%;全年种植烤烟18888亩,产量4万担,产值1074.35万元,实现烤烟税收295.2万元,分别是1996年的6倍,13倍,3倍;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940万元,为计划数的108.9%。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52.34万元,为计划数的139.8%。
  1998年,镇党委强化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团结带领党政一班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产业结构,有利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双堡镇教育、文化、卫生、科学技术等事业的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3236吨,人均产粮512公斤,农业总产值为1968万元,其中,种植业达1435万元,林业产值61万元,牧业产值471万元,渔业产值1万元,人均产值761元;全年油菜籽产量1955吨,茶叶产量470公斤,水果产量12760公斤,年末茶园面积28亩,水产品产量为2000公斤。
  1999年,镇人民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明星乡镇总揽工作全局,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认真实施“科技兴农、科教兴镇”战略,把发展作为主题,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促进了双堡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年经济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为:农业总产值计划数2027万元,实际完成2146万元,(按90不变价计算)占计划数的105.87%,粮食总产量计划数为13680吨,实际完成13691吨,占计划数的100.1%,油菜籽计划产量为2053吨,实际完成1167吨,占计划数的56.8%,(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作物之一的油菜籽种植部分转为种植烤烟,造成油菜籽产量减少)。全镇种植烤烟11888亩,产量2.4万担,产值569.5万元,实现烤烟税收12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9971万元,全年财政收入2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50元,比1998年增加了30元。
  2000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开局之年,双堡镇继续把“以农业为基础,以集镇建设为依托,以资源开发为突破口”作为全镇经济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抢抓大开发机遇,调整农村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2000年农业总产值计划数为2092万元,实际完成2100万元(按90不变价),为计划数的100.4%,粮食总产量计划数为14100吨,实际完成14142吨,占计划数的100.3%,油菜籽计划产量为1227吨,实际产量为1329吨,为计划数的108.3%,财政收入完成239.5万元,占计划数的126.7万元的189%。
  “九五”期末与“八五”计划期末相比,农业总产值增加了176%,粮食总产量增长了23.8%,人均产量增加了74公斤,财政收入增长了66.8%,乡镇企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2805万元上升到2000年的11915万元,增长了4.25倍。
  十二、2001年、2002年双堡镇经济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
  农业总产值计划数2230万元,实际完成2311.92万元,(按90不变价计算)是计划数的104%,人均产值达879.73元;粮食总产量计划数为14300吨,实际完成14625吨,是计划数的102.27%,人均产粮552公斤;油菜籽计划产量为1395吨,实际完成1440吨,占计划数的103.23%;烤烟计划收购16000担,实际完成收购17220担,是计划数的107.6%,产值达646.3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3310万元;全年财政收入完成211.9万元,占计划数124.6万元的170%。
  2002年,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其一系列方针政策,较好地完成了国民经济计划任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289万元,为计划数的103%,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14637万元,是计划数的100.05%,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2368亩,粮食总产量为7199吨,是计划数的48.8%,(减产原因是双堡镇以水稻为主的大秋作物在8月上旬遭受百年难遇的秋风秋雨危害,造成正处在扬花季节的水稻不能授粉、灌浆,造成水稻严重减产)。烤烟总产量达2.5万担,为计划数的104.2%,200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90元,比2001年增长6%,本级财政收入350.7万元,占计划数的116.7%。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工商行政管理经历了一条曲折前进的道路。解放初期,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促使私营工商业朝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向发展。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由于私营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实行按行业归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范围缩小,基本上只管理集市贸易和打击机投机倒把两项工作。1957年以后,由于受“左”的影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削弱,1960年冬,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又有所加强,经过多次演变,于1963年3月成立安顺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随后在双堡设置了工商行政管理所, (以下简称双堡工商所)。设置的双堡工商所属安顺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下属单位,负责双堡辖区内的市场管理、工商企业登记、打击投机倒把等工商管理工作。双堡工商所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农村集市贸易、打击投机倒把、管理合作商店(小组)、办理工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但是,由于当时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仅仅作为经济战线上进行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除了市场管理、打击投机倒把受到重视外,其他管理工作没有很好开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双堡工商管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又才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为“四化”建设服务这个中心上来,工作重点是:支持生产,促进流通,活跃市场、方便群众。1982年,国务院明确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经济监督,保护合法经营,取缔非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促进生产,活跃流通,保证国家计划的实现。
  一、工商企业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境内无工商企业。1965后,辖区内的部分生产队兴办了“小集体”企业,主要是加工农副产品、生产小型农用工具和一些日用小商品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的企业才逐步发展起来。到2002年,双堡镇境内共发展了企业13户,从业人员176人,资金1051.2万元,其中国有企业7户,股份合作制企业2户,集体企业2户,私营企业2户,其中作为双堡镇辖区内最大的国营企业——山京畜牧场曾在鼎盛时期为双堡镇的经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二、个体工商户管理
  民国时期,境内的个体经济是以个人或家庭劳动为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所得(产品及劳动收入)归个人所有的经济形式。当时的个体小商业主要以走村窜寨、短途运销、“赶转转场”为主,有手提肩挑、沿街叫卖的小贩。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后,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开始,个体小商贩分别加入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有的还“升级”过渡到国营企业或公私合营企业当职工。1956年底,社会主义对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境内的个体经济所剩无几,并且经营品种单一,服务项目减少,服务质量下降,营业时间缩短,传统的手提肩挑、走村窜寨、服务上门的经营方式也几乎消失,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此后对个体经营严加“限制”,并颁布了“七不准”,即“不准批发业务,不准任意增加网点,不准增加人员,不准违犯国家的价格政策,未经批准不准到市场上和外地采购”。当时的农兼商(谓之弃农经商)、副业、手工业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并严加禁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境内所有个体工商户被取缔。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出现了“吃饭难”、“做衣难”、“修理难”等情况,加剧了许多事没人干、许多人没事干的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个体经济的方针、政策,境内的个体工商户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到2002年,双堡镇的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156户,从业人员达287人,注册资金49.48万元,其中,从事批发零售贸易业86户,从业人员116人,注册资金18.33万元,制造业43户,从业人员119人,注册资金25.89万元,服务业7户,从业人员52人,注册资金5.26万元。这些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为满足广大消费者衣、食、住、行的需要,为促进双堡镇经济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2年8月,成立双堡镇个体劳动者协会,协助工商所开展工作,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为会员排忧解难,并组织会员参与活动,组织个体工商业主进行法制教育等。
  三、市场管理
  民国及民国以前,政府对集市贸易实施管理只管收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发挥市场的辅助、补充作用,开展市场管理工作。1953年后,市场管理主要围绕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维护国家计划和取缔投机违法,限制资本主义发展而进行。主要进行粮食和主要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取缔私商贩运、禁止弃农经商,于是出现农副产品不准上市、多种流通渠道变为独家经营、市场管严、商品流通渠道不畅、生产下降、供应紧张。1962年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市场管理“开笼放鸟”,允许个体商贩和手工业者的经营活动恢复集市贸易,市场又趋于活跃,生产恢复发展。1966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使市场管理工作混淆正常经营和投机倒把界限,集市贸易被当作走资本主义而严加限制、取缔,造成商品供应紧张。
  1979年根据国务院(1979)102号《关于把传统市场和习惯场期恢复起来》的文件精神,安顺市着重抓了农村集市贸易走村窜寨零星摆摊的状况。1984年元旦,中央1号文件,号召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变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为商品经济。为进一步搞活流通,国务院把统购的商品由21种减少到12种,放宽了农村上市商品的的范围。为适应双堡经济的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的各种消费需求。20世纪80代初,境内的军马场集贸市场重新起用,1981年5月又恢复了平寨集贸市场的使用,1991年由双堡镇政府、双堡村、双堡工商所三方共同投资,完成了双堡集市贸易市场的维修和改扩工程。为保护合法粮商的合法权益,打击不法粮商的违法收购粮食行为,双堡工商所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条例》,加大对粮食市场的巡查监管力度,严格粮食经营主体的准入,深入开展了“一打击”、“两规范”的执法行为,规范了双堡镇的粮食经营秩序。
  双堡工商所自成立后,负责管理辖区内的个体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对假冒伪劣商品和违法违章行为进行查处。近年来,境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流通渠道畅通,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综合执法
  根据《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综合执法实施方案》要求,从2001年起,双堡工商所全面实施综合执法,就是以经济户管理为基础,以市场巡查为基本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责任明确、指挥统一、调度灵活、办事高效、全面履行工商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体系,通过实施综合执法体系,推行综合、联动、动态的监管模式,对辖区内各类市场主体及其经营行为进行综合、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从而达到把好市场入门关、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
  2001年,根据黔工商(2001)9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双堡工商所深入辖区内的市场、村寨,对市场主体变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按“一户一卡”的标准建立企业经济户口18户,个体经济户244户,注销个体、死亡档案51户;2002年,在辖区内开展市场巡查380多次,对市场从静态、动态两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并建立完善“3.15”投诉受理工作体制。到2002年,双堡工商所设立了7个投诉点,4个举报箱,并公开投诉电话,方便了消费者进行投诉。
  五、工商所建设
  为认真执行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加强基层工商所硬、软件设施建设的要求,西秀区工商局于2001年拨款18万元对双堡工商所办公楼进行全面改建,使工商所面貌焕然一新,进一步提高了工商所在广大经营户中的形象。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录了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党派与群团、军事、农业、经济、畜牧与水产、商贸、财政、税务、金融、文化教育、方言等的发展与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双堡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