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救济、救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723
颗粒名称:
三、救济、救灾
分类号:
D630
页数:
3
摘要:
主要从城镇社会救济和农村社会救济等方面介绍了双堡镇救济救灾情况。
关键词:
民政
救济
救灾
内容
(一)城镇社会救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镇社会救济实行“自救、自助、助人”方针,开展城镇社会救济工作。同时对孤老残幼和生活极为困难的贫民进行救济。1950年,还创办“安顺县生产教养院”,收养无家可归的孤老残幼及其他闲散人员。1952年起城市救济改为每年评发一次性临时救济粮、款的办法。1956年贯彻“生产自救,群众互助、辅之以政府必要的救济”的方针。“文化大革命”时期,除社会孤老残幼的定期定量保证外,其他社会救济几乎全部停止。1979年以后,市民政局组织对市困难户重新进行全面调查,落实定期定量救济对象,以后每年都核定救济对象,调整救济款额。1985年以后,城市社会救济采取民主评议,街道办事处批准的办法,救济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002年1月1日起双堡镇开始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对下岗职工和城镇居民困难户进行社会救济,标准为110元,受益205人。
(二)农村社会救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社会救济按照“生产自救、群众互助,辅之以政府必要的救济”方针,给予孤老残幼和贫困户救济和扶持,妥善安排他们的生活。1952年,农村社会救济工作对困难较大,无依无靠,生活来源困难户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救济;对临时困难的由政府给予临时救济;对有生产能力的,则组织生产自救、互助互济,政府帮助解决农具、耕牛、种子等困难;对无依靠的孤老残幼采取“五保”(保吃、住、穿、医疗、安葬)的办法,实行集体供养,国家救济,统一管理。1956年以后,农村全面实行农业合作化,农村社会救济对孤老残幼实行五保制度,采取发放供养费,供养粮的方法,由高级社将五保户的生活包了下来。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贫困户、五保户均由公社统一解决,集中在集体食堂吃饭。1963年对农村贫困户、五保户重新调查,确定救济对象,对孤老残幼无依无靠者,分别订出救济标准,实行集体抚养。1964年规定“五保户”吃粮水平应稍高于一般社员水平。“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社会救济工作一度受到干扰和影响。1981年,对五保户重新进行调查,确定对象,并提出对五保户每人年粮食不少于200公斤,每年单衣1套,4年棉衣1套,6年1床被子,住房不漏风雨,有病及时治疗,死后由集体办理丧事等具体生活待遇标准。1983年市、县进一步落实对五保户的供养措施,并填发“五保证”,分三类供养:一类由集体统一供养;二类由亲友代供养;三类由亲属收养。从1986年起农村其他社会救济工作也逐步改进,国家下发救济粮款,实行专账、专人管理,克服了优亲厚友或平均分配等弊病。1987年实行有偿无息借贷的救济办法,对农村一般困难户实行救济粮、款春季借出,秋后无息归还的办法。1988年又将贫困缺粮的救助分为四种类型,即无偿救济、有偿救济、返销供应、议价供应,根据救助对象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1989年实行“政策公开、数量公开、标准公开”和“张榜公布,群众监督”的原则,在农村试行救济粮发放挂牌管理(即挂牌救济)的办法,提高了农村社会救济工作的透明度。
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后,依照“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政府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方针。在农村的社会救济工作中,一手抓救济,一手抓扶贫,坚持开展多形式的帮扶工作,镇党政领导每年都定点定人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农村党员开展“双带”活动,各部门包村帮扶,通过给予小额扶贫贷款、技术、项目、信息等帮扶,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至2002年底,全镇共有468户,1775人先后摆脱贫困。
1999年元月1日双堡镇开始实施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社会救济,标准为45元,共受益77户249人。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录了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党派与群团、军事、农业、经济、畜牧与水产、商贸、财政、税务、金融、文化教育、方言等的发展与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双堡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