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白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609
颗粒名称: 四、白族
分类号: K280.73
页数: 2
摘要: 主要介绍了双堡镇内白族的族源、分布与习俗。
关键词: 人口 民族 白族

内容

1.族源
  白族是古代“龙国人”与部分明初为迁贵州的应天(南京)人的共同体。战国初年,中原龙国为楚所灭,楚将所俘龙国人流徒贵州。故称“盖徒驻氏之裔”。秦汉之际,龙家有所发展,龙谢两姓与傅、严、董三姓并存于柯及附近地区,成为“西谢蛮”和“西欧国家赵蛮”。宋代,大姓势力强弱不定,唯龙姓氏保持极盛,为西南“七番”之首。元初,龙姓势力有所减弱,但仍为当时贵州之一大部族,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斡罗思、吕国瑞“请创罗甸宣慰司”时,“尚言招罗甸国扎哇并龙家、宋家……诸种蛮夷四万六千六百户”。
  明朝以后,龙家的分布遍及贵州及其他地区。在安顺者多在府城附近。《贵州图经新志》九载:“安顺州,州民皆属龙家夷类,多张、刘、赵、谢四姓”。《安顺府志》载:“侬家,一曰龙家,相传皆外省客籍,又传自明时奉调来黔”。这些远道而来的南京人,得到龙家人的友好相待,“以夏变夷”定居下来。
  2.分布
  境内“谢氏”(称白族)主要居住在平寨村,其次,仡佬、高堡自然村也有一小部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平寨村有白族人口62人,仡佬村有白族人口75人。
  3.习俗
  (1)居住与服饰
  白族住地属于依山傍水而建,古代,部分寨子外围筑有石墙,外有护城河。住房分古式和现代两种,古代住房为木质结构以双间为一幢,从坐房对向的左右两边起,第二排柱头上架有不放穿方的双托,托的两端刻有龙头图案,名曰:“龙头独架双托”。现代住房同于汉族。其服饰明清之际衣服“尚白”,“尚青”。头饰:马蹬龙家“若马蹬”;大头龙家“以牛、马鬃尾杂发盘之若盖,以尖笠覆之”。现代服饰同于汉族。
  (2)婚姻
  明清时期不与外族通婚,均系同族同姓联姻,有“宁愿葬错九坟,不愿开错一门亲”的观念,婚姻中“姑舅表婚”、“姨表婚”较为普遍,民国时期渐与他族通婚,婚姻的程序、方式同于汉族。
  (3)节日
  白族人具有特色的节日有农历四月八、七月初六和十月初一。
  四月八:买酒买肉,贡奉祖先,家人团聚。
  七月初六:是祭祀传说李天王的日子,早年为族内大庆,需祭以36挑鸡(每桃31只)、38桃鸭(每桃28只)。现每家用一张祖宗牌写上五辈祖先名字,贴于神龛板壁上,贡以酒菜。
  十月初一,庆祝牛王之节,类似于仡佬族。
  (4)丧葬
  清以前“焚子瘗子”的火葬,清以后基本同于汉族,唯多做“雷茶”,即由丧家亲族按户凑米面、姜米、核桃仁、糖等煮成粥,在明清时期曾普遍使用,民国以后,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而逐渐消失。
  4.语言
  白族没有方言差别,只有土语区别,但现在只有个别老年人能说出少量的单词。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录了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党派与群团、军事、农业、经济、畜牧与水产、商贸、财政、税务、金融、文化教育、方言等的发展与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双堡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