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布依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590
颗粒名称: 三、布依族
分类号: K280.73
页数: 9
摘要: 主要介绍了双堡镇内布依族的族源、族称、分布和习俗情况。
关键词: 人口 民族 布依族

内容

(一)族源、族称与分布
  1.族源、族称
  (1)族源
  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百越”人中的“骆越”人,双堡镇境内是其聚居区之一。
  《布依族简史》称:“布依族的族源,据现有汉文史籍记载和民族学资料的综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越人”。《贵州古代史》又说:“布依族与’骆越’有密切的历史渊源”。“骆”是越族的别称和最早名称。《后汉书、马援传》李贤注曰:“骆者,越别名”,戴裔煊先生在《僚族研究》中说:“越人本来称别应为骆”。可见,骆越的族称是以越和骆互为别称的。百越人在殷商时期已大量活动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故《史记》注“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苯八千里,百粤(越)杂处,各有种姓。”其中之骆越分布于今广西中西部、广东西南部、海南岛、贵州及越南北部。《唐书、地理志》说:“牂牁江,俗称郁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因族而获江名、地名。《异物志》记载:“有一山,在海内小而高,似系船筏,俗称越王牂牁。”明确指出牂舸为越人之地,镇境亦在其中,其中含双堡镇。“骆”、“越”或“骆越”、“夷越”是先秦以前的称谓,汉、晋以后则谓之为“僚”,《后汉书、西南夷传》称“夷僚”。
  唐宋时期,牂牁国、罗甸国及普露静王领地交错于黔中和黔西南。其居民,史籍皆以“蛮”称之,《旧唐书》说:“武宗会昌中二年,牂牁蛮遣使入朝”。又《新唐书》载:“鬼主阿佩内属。会昌中封其别帅为罗殿王,世袭爵。其后又封别帅为滇王。皆牂舸蛮吏。”此时期,又以归附较早而纳赋役者称之为“番”,蛮者,僚也。戴商煊先生在《僚族研究》中说:“旧唐书又不以僚称之东谢蛮、西赵蛮、牂牁蛮。东谢蛮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僚。其文化有若干最显者之特点,如依树为层巢而居,用铜鼓,赏有功者以铜鼓,度燕聚则击铜鼓。此等特点,即与《魏书僚传》称僚人所居之’干兰’及所用之’铜’相同,’铜’即铜鼓讹传。为赵在东谢之南,其所居地方至东夷子,西至昆明,南至西洱河。西越之风俗与东谢略同,牂舸之风俗与东谢略同。又宋史所载抚水蛮、广源州蛮,其俗亦同,广源蛮即新唐书之西原蛮,皆僚族”。以上所述之“僚”随后之“诸蛮”的活动范围,就是先秦时期“骆越”的住地。今镇境在其间。
  宋、元之际,布依族从“僚”、“蛮”中分化出来,成为单一的民族,称为“仲家部”或“仲家”。《元混一方舆胜览》记住安道宣慰司有“钟家部”即“仲家部”。这里指居住在滇黔连接的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是故,《读史方舆纪要》卷121说顶营长官司“元置顶营寨,……疏果四时不乏,然多烟瘴,不可居,惟土著仲家居焉。”明确指出:“仲家”为贵州西南部的土著民族。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均沿此称,或曰仲家,或曰仲家苗,或曰仲夷、夷家、夷族等等。
  综上所述,双堡镇境内布依族和其他地方布依族一样是从先秦时期的“越”、“骆越”,汉、晋时期的“僚”和唐宋时期的“蛮”衍变和分化而来,并保留了汉、晋以来僚族中的某些习俗,如“好楼居”、“贵铜鼓”、信“鸡卜”、“能为细布,色至鲜净”等。
  (2)族称
  布依族自称“布依”,“布”是“人”或“民族”之意,“越”、“依”是古越人对自己的称谓。史籍记载的族名“越”、“俚”、“也”、“伊”、“夷”等都是“依”的汉语译音。故有“夷家”、“夷族”之称,又有“布纳”、“布依”、“布笼”之别。“仲家”、“夷家”、“布纳”、“布笼”等都是对布依的不妥称谓。根据布依族人民的意愿,1953年8月24日至2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在贵阳花溪召开仲家族更正民族名称代表会议,与会代表一致赞同用本民族的自称“布依”为民族名称。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以民(53)字第77号文批复:废除对布依的其他不妥称谓。明确统称“布依族”的确切族称。
  (二)分布
  镇境内布依族分布在镇8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其中全居10个村,杂处5个村,分布村寨参见下表:
  布依族主要居住在河谷或坝区。在镇境内,聚居的有10个自然村,杂居的有5个自然村,村寨处在不同坝区,大多是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的产粮区。
  (三)习俗
  1.居住
  布依族多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地区,依山立寨,聚族而居,住房盛行楼房或半边楼,即“干栏”式建筑。在镇境内,在正房的两边有厢房,对面有照面房,组成四合一院。
  建筑材料多为石块砌屋基和外墙,以簿石片或小青瓦盖房,木料作柱头。近年来逐渐盛行钢筋水泥结构建房。
  2.饮食
  布依族的主食与汉族同,嗜食糯食和酸菜。春节、重阳必打糍巴,是礼尚往来的必需品,粽粑是青年男女“赶表”的食品。酸菜、盐菜、泡菜、霉豆腐常作为农忙时节的方便菜。春节时的食品较普遍的是腊肉、血豆腐、香肠和鸡辣子。布依族喜以酒待客,婚、丧、嫁、娶、过年过节均须有酒。客人来访,必以酒招待。
  3.服饰
  布依族的服饰,男性同于汉族等民族。女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依地而分,大致有裙装、长衫装、滚边花装和短衣装四类。
  头饰是于额顶沿中线将发辫向后盘,梳成拱桥形发髻。青年妇女在拱桥髻端戴银碗,碗底有太阳图案,图案中心镶扣子两枚,上吊四尾小银鱼。老年妇女不戴银碗。拱桥髻均用拱形榔树皮固定,绣有鱼、虾图案的花帕,两耳上方衬汁帕,帕绣八尾鱼、四只雀、一对虾和一朵八角花。
  姑娘服饰属于“裤子装”,上着齐腰短衣,大襟右衽。发辫盘于头顶,外绾一块长三米多,宽三十厘米的青花布,扎成“锅圈”。
  滚边花装,是中老年妇女的服装。衣长齐膝,右斜襟、领口、袖口用彩色布或刺绣镶边。围腰上窄下宽,绣有花、草、等图案。裤子为大补管,脚遍有少量刺绣。
  短装是布依族姑娘的服饰,上着齐腰短衣,右衽斜开襟。颈挂银链钩围腰,围腰上宽下窄与衣同长。腰系约寸宽之腰带。头饰为梳长辫于脑后,包青帕。
  4.婚姻
  布依族的婚姻缔结,一般要经过择偶、说亲、订亲、交财礼、结婚、坐家等程序。
  择偶。有两种方式: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另一种是青年男女在“玩坡”、“赶青年场”中认识,经过对歌、赶表、发展到情投意合,男方回家,告知父母,方请媒人说合。
  说亲。由男方家请一个家族或亲戚中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充当“补事”(布依族语:媒人),带糖到女家说亲。一桩婚姻往往需要“补事”来回多次游说,故布依族求婚有“跑不破鞋底不成婚”的说法。如女家不同意,则由姑娘把前几次暂收礼退还给“补事”。
  订亲。布依族语称为“卡盖”(“杀鸡”之意),由男女双方达成协议后择日进行。男方请家族中两位妇女或由男方的母亲与媒人携带酒、鸡、肉、糕点到女方家把糕点分给家族,并请家族中年长者陪宴。通过这一仪式将双方协议公布于众。
  交财礼。布依族语称为“角贤”,礼金从180元到期400元不等,现已远远不止这个区间数。是时,男方家备酒、猪腿、鸡、糖、豆腐、炮竹、蜡竹、鸾书、毛笔、墨等物请媒者与亲友二、三人前往女家议聘,酒、糖分一部分给女家家族。女家设宴款待,家族做菜陪酒,男方拿女方“八字”后,唱道谢歌,“骑马回程”。
  结婚。婚期由男方择定。婚礼分为“姑娘酒”和“媳妇酒”。“姑娘酒”由女家操办,客人住一宿即回。“媳妇酒”在“姑娘酒”次日。由男家操办,酒期一天到三天。
  双堡境内的布依族,男家在婚前一天聘一押礼先生、一男童、一女童及抬嫁装的十多个男青年与新郎一起携带酒、公鸡、猪肉前往女家接亲。当天,新娘的母亲或嫂子清点陪嫁物交给押礼先生让抬嫁装者抬走,新娘由伴娘陪同跟后。到男家后,新娘与新郎一起拜天地、父母,互拜后进入洞房。是夜禁止任何男女进入洞房。
  送亲客为青年男子或全是妇女。他们来男家时,男方寨上的人故意关寨门,用板凳拦路,送亲客必须靠唱礼歌闯过“关卡”。晚间与主人通宵达旦对歌。
  婚期的当天午夜,男方要摆“扎马酒”,请男方长辈、厨师们入座,新娘向众人敬酒并赠送自已绣的鞋、鞋垫等。次日中午,送亲客将返,男家设宴款待。送亲客须唱《筷子歌》、《开发歌》、《劳动歌》等方能就餐。离开男家时唱《骑马歌》,放“骑马”钱,男家则边唱歌边敬酒送客起程。
  布依族有“不落夫家”之俗,结婚只是一种形式,结婚期间新郎与新娘不同房,新娘住满酒期即随送亲客返回娘家。男方要到次年或隔一段时间才能接回。新娘来往无定数,直到生了第一个孩子才长住男家。这段时间少则一、二年,多则七、八年不等。
  生第一个孩子,男家要办“月米”酒,又称“三糟酒”,女家请人前往送礼,女家此时方把陪嫁的桌柜、帐被送至男方家,以至婚姻缔结最后完成。
  5.节日
  布依族的节日,有些是布依族所独有,保留自已的民族特色;有的则为与其他民族共有,但节日活动的形式又有差异。
  小年。又名“了年”。时间在农历正月最后一天,示春节结束之意。届时家家炒油团粑、杀鸡、做菜敬祖宗。出嫁的女儿、姑妈返家团聚,故又有“女儿节”之说。
  三月三。是日,因居住地域不同而各异。有杀猪宰牛扫寨,祀山神,三、四两日,各村不通往来,误者罚之;有挂青扫墓者;有以枫香叶杂糯米喂牛,表示农忙季节已到。
  六月六。是布依族较为隆重的节日。是日,各家各户必杀狗宰鸡,包粽粑敬祖宗。有的村寨还有杀猪、宰牛神农及始祖。还有一部分青年则于这日身着盛装聚会于黄腊乡的孔陇场,或梅旗六月关举行对歌、赛马等。
  春节。又称“大年”,布依族语称为“根今”。明、清时期布依族“以腊月为岁首”,过年是腊月间,清后期始改学汉族过春节。年三十举行接祖先回家过年的仪式,晚上“明火守岁”。故有“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之说。布依族中有“年小十五大”的说法。
  6.禁忌
  布依族的禁忌,生产上的有:打新雷(春天第一次打雷)天忌泡谷种,开山取石忌吹口哨、呼喊。
  生活中的有:忌跨新房大梁;忌放桐油灯在神龛上;赶场或出远门忌抬碗;赶场天忌在门口站;正月初一忌扫地、倒水出门、忌见到绳索及忌梳头;正月初七忌出门;忌抬尸进寨;办喜事忌戴白帽、穿白衣、鞋;年轻人与老年人同席忌坐上方;与老人同坐忌跷腿;与老人同行忌在前面;忌从老人面前过;公公忌进媳妇卧室;成年男人忌进产房;产妇忌窜户。
  7.迷信
  埋“花根”。婚后数年不育或生子女少者,认为是“花根飘”,要请巫婆“埋花根”。即巫婆以帕遮双眼,摇头而歌,直唱到“王母娘娘采花送给想生孩子的夫妇”为止。
  拜保爷。小孩生病或身体虚弱,饮食不佳,即认为孩子是别家人,要拜保爷(即干爹)。保爷的选择方法有两种:一是找生辰八字相符合之人;二是请魔公或巫婆推算吉时。届时先临者即是。保爷找到后,择吉日带孩子携鸡、糖等礼物前往拜认。保爷须给孩子改名或将孩子改从已姓,并回之以礼物。从此两家亲密往来,形如亲戚,俗称“干亲家”。
  立指路碑。孩子有病,若魔公或巫婆推算是为“阴箭所伤”,就必须于三岔路口立块指路碑,上刻弓开弦断,箭来碑档;上走某地,下走某地,信士某(孩子名)立等。这种碑具有指引人方向的作用。
  扫家。布依族地区,若谁家常有人生病。做事不顺,或常有乌鸦在房上叫,蛇在梁上出现,狗上楼、鸡不至警而鸣等,即认为是家中“不干净”,须请魔公来扫家送“热”(布依族语“鬼”之意)。设鸡米祭坛。在门上、壁上贴咒语,手拿竹片或马刀等东敲西打。完了将几张画有怪象的纸送到寨外烧掉,以示鬼妖已降。
  扫寨。布依族村寨,多在二月、三月、六月或寨上出现流行性疾病,瘟疫或其他怪现象时扫寨。届时,由魔公操刀于前,数青年人牵狗于后,逐家念咒语,贴咒画符。
  扫火眼。认为生火眼是被火眼鬼缠住,须扫除。其法为:让患者面向西方凝视天边,由一老人手把茅叶立于其后念咒眼鬼之语,并把芭茅叶点燃,让其眼盯火光,接受烟熏。
  叫魂。布依族认为凡身体虚弱而面黄肌瘦,时而惊悸之人是魂魄掉了,要招魂方好。招魂的方法为:准备一箸香、一个鸡蛋、一块二角钱于门口喊“某(患者名)你在哪里,快回家”。喊毕,回家杀鸡祭祖,认为如此即好。
  请鬼看病。在布依族中,有些人把魔公和巫婆看成是人与鬼神之间的联系人。因此,一旦有病则请魔公看病,其方法多是翻黄历等旧书,以判断病人某天在某地遇上鬼,从而施法治之。
  立水碗。一名“吃水饭”。一旦有人突然发病,即认为是某位去世的祖先作祟,必立于水碗。其方法为:用一平底碗盛少许水,再用三支竹筷立于碗中,旁人问:“你是谁,为何使某(患者名)痛”。问毕,在水碗中装入一些饭,放在门口或堂屋口叫“某(作崇者名)来吃饭快回去”。
  8.宗教
  布依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和天主教。
  (1)原始宗教
  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两种特征。
  自然崇拜是对日、月、星辰、山、水、草、木、石等一些自然物均赋予生命力而加以崇拜。从而产生了土地神、山神、树神、门神、梁神、灶神、火神、水神、雷神、风神、云神、雨神、石神等众多神灵。这些神灵各司其职,接受人间香火。人们则通过对这些自然物的祈祷以期望帮助自已消灾纳福,解除痛苦,求得平安。
  祖先崇拜贯穿于布依族生产及生活中,事无巨细,节不论大小,均行祭祀之礼,以求祖先的保佑。因此,布依族人家均设神龛供奉祖先。
  (2)天主教安息会
  咸丰年间,法国天主教会派领事神甫来安顺传教。同治时,天主教徒劳崇先将安顺城内傍近塔山。邻园通古寺的两道遗署给教会,于同治七年(1868)改造成教堂,开设天神会(即安息会),即派人进入部分布依村寨活动。
  9.丧葬
  布依族的丧葬,古代盛行“葬以伞盖墓,期年而火之”的二次葬。至乾隆年间有“葬不用棺”之习。入近代,因各地所信宗教不同,故做法差异极大。
  (1)信仰原始宗教的丧葬
  大至可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入殓。人死后,即鸣炮报丧,横停于神龛下,放少许碎银在亡者口中并给亡者洗脸、梳头、穿鞋,穿衣服、敬永别酒、说嘱咐语。毕即将尸体入殓。
  置教堂。亡家以中柱为界,用竹笆糊白纸把堂屋隔成两室。内室停棺,棺下放灯、鸡、酒等。外室为孝堂,堂中放一张八仙桌,桌上有米、酒、饭、豆腐、鸡、鱼、茶等贡品,灯、香火昼夜不息。隔墙中央贴书有“极乐世界”字面的八卦图案,两边留出入小门,门框上贴门联。
  开路。在祭祀前一天举行。魔公击铜鼓祭祀调,燃烛点香唱经。孝男、女身着孝服跪于堂中,当魔公颂及开路歌时即入内室。颂毕鸣炮举哀即告结束。
  吊丧。布依族语称“谷夜亡”(意为“做鬼客”)。每位亲朋必邀数人同行,少者五、六人,多者数十人,唢呐则是必备之物。亲朋好友还须于出殡前日带猪头、鸡、鸭、糖果等前来吊丧,丧家发给吊丧者孝帕或孝衣,吊丧者跪在堂中,由两位魔公按其贡品逐一向亡人举献,献毕鸣炮。
  砍牛祭祀。出殡前夜,丧家请魔公来念经。魔公戴斗笠、扛马刀、挂谷穗,在铜鼓声中用布依语唱颂《砍牛经》中的《起首经》、《砍牛树经》、《造房经》。
  出殡日晨,牵黄牛一头到孝堂前,魔公击铜鼓念《起魂经》。念毕,将吊有招魂幡的大竹栽于丧家房后,牵牛到赶牛场。
  砍牛场设在晒坝,坝中栽一棵刮了皮的树。牛牵到后,绕树三圈拴于树脚,孝男、女进行要谷种、牛魂、人魂,向牛敬献等仪式。魔公念《砍牛经》和《牛蹄经》,念毕,由大女婿执刀将牛砍倒。
  出殡。抬棺出门外,置于凳上,魔公念经进行祭祀,祭毕。鸣炮、吹唢呐,孝女提灯笼,打火把在前引路,将棺材抬到墓地。
  入葬。事先请魔公择墓地、定坟向、挖好墓穴。择日烧香、纸、以雄鸡跳井,再洒以雄黄酒后,将棺入穴。魔公念《伏龙经》,孝子念《买地经》,其余人挖土垒坟。
  (2)信仰天主教的丧葬
  入殓。人死即鸣炮报丧,将亡人停于堂屋侧边,燃烛念《圣经》。出殡前夜,再由长者给亡人穿衣,教徒念《亡者日课经》并向棺内撒“圣水”,然后入棺。
  吊丧。出殡前夜,亲朋至友约人携祭帐,吹唢呐前来吊丧,外家吊丧,孝子执柱丧棍跪接。是夜,吊丧者吹唢呐通宵达旦。
  出殡。出殡日晨(时间不定),丧家鸣炮,教徒念《亡者日课经》,撒“圣水”。念毕行于前,寨邻抬棺居中,吊丧者吹唢呐尾后前往墓地。
  入葬。亡人生前即择地并做成“活坟”。入葬时,教徒念经并洒“圣水”和雄黄酒于穴中。念毕鸣炮人穴、垒坟,插上十字架于坟上。
  10.语言文字
  (1)语言
  布依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布傣语支。布依族各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一致性很大,语音对应比较整齐,语法上虽然有些细微的差异,但没有地域性的规律。各地不同的词也不容易找出明显的地域分界来。因此,布依族内没有方言的差别,根据语音的差异和部分词汇的不同所作的分类,镇境内属于第二土语区(黔中土语区)。
  (2)文字
  布依族早期没有文字,遇事多刻木以记,用绳子打结或放豆粒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58年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了布依文。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录了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党派与群团、军事、农业、经济、畜牧与水产、商贸、财政、税务、金融、文化教育、方言等的发展与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双堡镇
相关地名